第一篇:父爱的缺乏
“父爱缺失对孩子影响”心得
湖南卫视热播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热议,也让“父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话题升温。一份网上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严重。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父亲们到哪里去了?面对“男孩危机”,父亲们该怎么做?
近日,来自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感觉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仅19%的人选择“不太普遍”或“不普遍”。超过四成受访者(42%)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而选择“父亲”的人不到两成(17%)。另有39%的人表示教育责任由“父母均担”。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主力仍是妈妈。70%网友认为好爸爸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
近日,新浪网调查发现,70%的网友认为好爸爸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不够的情况。专家认为,父亲的家庭角色不可替代,在成为父亲前就要做好准备,忙碌不是借口,而家庭教育的原则性问题父母应该一致。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是造成“父教缺失”现象的原因之一。学前教育专家范佩芬认为,“男主外”的思想往往让男性觉得养育孩子是家务事儿,需要母亲承担得更多些,这就导致一些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得不够。如今,去幼儿园或者学校给孩子开家长会的,仍是母亲多于父亲。
但是,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恰恰是“父教缺失”带来的后果。范佩芬表示,诸如阴盛阳衰、男孩子缺乏男子汉气概、缺少责任与担当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女老师普遍多于男老师。在0至18岁这个重要成长阶段,伴随孩子的是女性居多,这也对父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它会让孩子一辈子缺“钙”。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让更多地父亲开始关注子女教育问题。范佩芬说,父亲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许节目里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目前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经验,但是父亲一定要多了解教育常识,并且亲自尝试,抽出时间照顾和关心孩子,在不断的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儿童从父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男人和女人怎样合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长久也是最为深刻的榜样,父亲对男孩成长起决定作用。
“父教缺失”成为当今家庭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父亲们到哪里去了?孙云晓指出,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而大部分单亲家庭是由单身妈妈及其孩子组成的,因此可以估计单亲家庭中父教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即使在完整的家庭中,父教缺失也成了日益严重的现象。相当多的父亲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而把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付于母亲。孙云晓介绍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在“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可见,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母亲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亲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如何成为一名好父亲?孙云晓说,“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爸爸的称号是孩子给予的,“爸爸”这个称号跟孩子是同龄的,好爸爸的起点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因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亲就应该舍得时间去养育他、教育他。为了孩子的成长,父亲应该敢于做出牺牲。
“如果父亲对儿子的发展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爱,儿子就会永远记住您,您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位好父亲的形象。”孙云晓说,如果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了,当儿子将来发展不顺或者走上邪路时,他第一个要指责和埋怨的将是父亲,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父教缺失。
孙云晓认为,好“爸爸”需要时间,态度决定一切,当好儿子的榜样。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在儿童时期,父亲每1个单位的投入,他在将来可以有10倍的回报。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当孩子长大成人,父亲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收获甚少或者没有收获。
“我的爸爸,一回家就看电视,不和我们说话。每次我要去和他说话,他就让我去找妈妈。”这是沙坪坝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媛媛一年前的作文《我的爸爸》中的片 段。媛媛的妈妈孙女士告诉晨报记者,如果现在再让孩子写《我的爸爸》,那一定是“我根本看不到爸爸”。因为近来做生意的丈夫变得愈发忙碌,早出晚归,加 班、应酬不断。对于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孙女士倒是习以为常,“现在的家长会基本上是妈妈会”,“男人嘛,当然以事业为重,我们都是妈妈带大的”。
本次调查中,超过四成受访市民(42%)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而选择“父亲”的人不到两成(17%)。另有39%的人表示教育责任由“父母均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儿童教育的。那个司机当时就看了我一眼,说: ‘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啊?教育是他妈的事,你就管挣钱!’”在孙云晓看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是当前父教缺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爱的缺乏,一方面使得孩子的储爱槽变得贫乏; 另一方面由于父爱的缺失,孩子很可能会陷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弑父情结。父爱的缺失,很可能会使孩子在恋母的同时弑父的欲望得到了加强。对生父身份的怀疑是重要表现。孩子会对父亲是极少感情的,甚至当父亲死前,也不愿意去见他一面。至于对父亲的憎恨是否转移到对待其他权威身上,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当深陷于这种情结中时,成长后的孩子会陷入情感的混乱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宝贝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症”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宝贝成年后出现神经质、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杀率均比其他宝贝偏高,并且有可能影响宝贝成年后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粗犷而温和、自信而关爱、智慧而谦逊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与父亲呆在一起,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孩则需要通过父亲了解男人并学会与男人相处的技巧。
强化父爱,并非就要削弱母爱,淡化母亲的职责。相反,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让孩子既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抚,学会同情心,又从父亲那里受到阳刚之气的熏陶,获得知识。这一切对男孩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简单粗暴。许多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并不够耐心,尤其是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例如:学习成绩差、写作业磨蹭等问题,心里就起急,忍不住就要打骂孩子。所以,许多孩子都反映:怕爸爸。孩子在这样的高压管制下,不仅缺点没有改掉,反而变得没有自信心,性格退缩,或者脾气逆反暴躁,不好管了。所以,父亲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孩子。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化学化工系12级制药三班 组 长: 谢树栋 1211403032 组 员: 董必彪1211403004 邓欣如1211403003 刘星星1211403021 李杨豫1211403013 唐丽娟1211403028 文园园1211403041 覃程婷1211403027 何乐1211403006
翟堂英1211403036
第二篇:农村教师缺乏调查
农村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随着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为我国农村培养综合型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80%是农村学校,国家、市、县政府是对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有所改善,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与人民对教育工作的期望相比还相差很大的距离。农村学校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学科结构失衡,师范教育逐渐“边缘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
针对农村教师缺乏现象,对本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调查如下:
一、缺编现象严重。
本地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师缺口大,全镇村小缺编近20人。学校需自筹资金聘请代课教师,绝大多数代课教师为当地初中毕业生;大部分村小至今还存在一师一班的包班制教学现象。代课教师不但没有清退,反而不断增多。
二、男女比例不合理。
在专任教师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达75%,幼儿园女教师高达100%,学校教师男少女多现象不利于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经调查,村级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教师呈现青黄不接的状况。50岁以上的教师占30%,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
1.身体状况普遍欠佳。
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较多,其中大多患有几种慢性病,患高血压的,患胃病的,患颈椎病、腰椎病的,患糖尿病,患心脏病重症的,患一般心脏不良的,还有些人常年因神经衰弱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支队伍因人数多而成为目前学校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虽身体不好,但都在任劳任怨地坚守着岗位,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应付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繁重的劳动。他们能保证按时上班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已实属不易。面临学校的现代化教学需要,他们纵然有一腔热血,也已经力不从心。
2.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中老年教师中大多民转公而来,学历大多高中毕业,后有一些通过函授获得中师文凭,其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偏低。普遍用方言上课,普通话难以过关。教了几十年的书,教学方法十分陈旧,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学策略,面对新教材版本多、变化多等特点,显得底气不足,引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低下。现代信息技术不过关。这些教师常常因接受能力差,加上缺少外出学校的机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方法简单,不断地拉大与现代化教育需求的距离,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心理疾患不容忽视。
中老年教师多半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面临着子女上学、就业、成家的多重压力。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稍有机会就会大肆发泄,怨天尤人,加上社会贫富不均更导致教师的心理冲突加剧,这常常使教师以消耗工作热情来作为一种对抗的方式。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家庭、学校、教室,三点一线。在几乎封闭式的生活圈子里,教师感到非常压抑,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客观现实达不到自身预期目标时,自然就缺乏了职业成就感,缺少了对美好职业理想的追求热情,表现出厌倦心理情绪。教育部门、社会、家庭、学校对教师要求高、压力大,一些老教师索性就看破红尘,工作混日子,盼望早退休。
四、教非所学现象突出。
本地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现象仍很突出,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1、英语、物理教师缺乏
多数教师是工作后进行的学历补偿,由于选修文科的难度较低,因此报考文史类教师居多,造成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师十分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不配套,个别村小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部分村小学没有英语教师,小学英语无法开课,直接影响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2、乡村小学音、体、美教师更缺乏
正规院校毕业的体、音、美教师本来就凤毛麟角,多数由任课教师凭兴趣随意教授,大部分村小开不了课学生对音、体、美方面的常识缺乏,素质教育存在缺陷。学校的音体美教育更是无法正常开展。
关键问题还是农村师资不足。前些年各地的中师都培养了不少音体美专业师资,但因为农村师资不足,这些专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改行教语文、数学之类主课了。由于音体美专业不受重视,有的教师因为从事音体美教学不容易取得成绩,在晋升职称时往往得不到指标,所以也只好改教其他学科。
其次,教师编制是按学生人数定的,农村学校师生比例本来就比城市的小,这对农村学校更为不利。因为农村学校规模小,按学生人数定编很可能导致教师“包班”的结果。连所谓“主科”的教师都紧缺了,音体美教育自然更提不起来。
3、信息技术教师缺乏 师范毕业的教师多为常规教育专业,没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现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都是凭兴趣爱好或一技之长而为之。远不能胜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训任务。
五、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学历层次不高。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是中师毕业到中学任教后通过自修或函授等形式获得专、本科文凭;村级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民转公”教师,其本来的学历只有初中或高中,通过短期集训后达到中师学历,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继续教育提高困难。由于农村教育信息闭塞,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新课改的各种信息、资料,加之学校专项培训经费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六、职称结构不合理
由于教师评职条件较高,其中工龄限制、论资排辈等导致年轻教师评职十分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年轻教师深感评职无望,工作热情不高,或进城或另谋高就或经商“下海”。已评职的老教师觉得已经进了“安乐窝”,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有混到退休的想法。
七、近期聘用教师不能满足学科需要
我校04年缺编6名教师,经县局调拨6名青年教师,其中3名是数学教育专业毕业;造成数学教师过剩,1名教师不得不改科教语文,使得学科之间不平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改善现状的建议及措施
一、改善教师年龄结构
解决教师队伍老化问题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核定编制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目前教师编制大多按师生比为准,一个地区内城市、乡镇、农村学校相同。城乡学校差异大,对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定,就不能与市镇相同,而应区别对待。另外就是要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坚决不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
二、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然后,教师的身心无时不在作用于学生,教师的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健康赢得教育的生机,教师的作为引领着学生的发展。简言之当全体教育工作者身心健康,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所以,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劳动,给教师松绑,让教师宽心,减轻教师的压力,给他们创设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的心理培训。给他们上心理辅导课,为他们解除心理疑惑,为他们定期体检,关爱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要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在农村勤勉工作、献身教育的中老年教师典型,并广泛宣传、营造学校正面典型的气氛,激励广大农村中老年教师对学生负责,对农村的发展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身发展负责。要培养农村中老年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高尚动机,具有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的情感,具有自尊、自强、自立的坚强意志,具有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自得其乐的良好性格。
三、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县、市级教育部门要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针对师德素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中老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培训工作站,将城区骨干教师派往农村任期挂职,把培训贯穿于工作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活力。
四、有计划地把师范院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编制有了富余,人员超编,年龄老化,力量薄弱,带有普遍性。
三、五年后,一大批教师要赶上退休,如不有计划地输送青年教师,后面的师资断层将会给学校措手不及。
五、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质量 要想法设法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政府应干预协调城区与农村教师的收入差距,实行同类学校同等福利待遇。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缩小教师工作条件与城区学校及其它各行各业的差距,让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社会物质进步带来的成果。
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百倍关爱这支队伍,才能把农村教育明天的希望信托给他们。关爱他们,就是这关爱农村教育;关爱他们,就是关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乐章的重要音符。
六、加大高级职称的比重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农村中小学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适当提高中小学教师中的高级职称的结构比例。保证教师的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就要鼓励教师寻求更好地自我发展,为其创造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条件,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引进优秀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在教师中形成竞争的环境,形成学术科研的氛围,加快教师成长进程,逐渐平衡职称比例。
七、齐全各学科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不齐全的问题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引进教师。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所缺学科教师;第二,“一师多能”。鼓励现有教师学习第二专业,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学科教学。这两种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乡镇学校可采用引进的方法,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可采取“一师多能”的方法。
八、逐步取消代课教师,推行教师聘任制
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全面推行农村的教师聘任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代课教师是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的问题上,全面推行农村的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有质量的全民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学校可以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聘任。实行教职工告诫制度,对聘任期内不能履行聘用合同的人员首先进行告诫,要求限期改正,告诫期满仍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予以解聘。
第三篇:碘缺乏工作总结
碘缺乏工作总结
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使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健康教育的开展,完成工作情况如下:
1、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在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我所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上有关部门的要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宣传日、等进行宣传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利用班会、板报进行宣传教育,利用两种宣传阵地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板报的内容,图文并茂,真正起到宣传的目的,让学生在宣传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具有保护自己预防疾病的能力。在广播讲座中如春季预防肺结核、夏季预防痢疾肠炎,秋冬预防流感腮腺炎、水痘等疾病。
2、积极进行吸烟危害身体和“碘缺乏病”的防治
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吸烟和被动吸烟都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吸烟不但影响身体发育,而且影响智力的发育,学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时,针对一些在校吸烟的教师和家长进行教育,杜绝在学生面前吸烟,给了学生一个清新,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中向学生宣传“碘缺乏病”的危害,特别是缺碘对青少年的危害,缺碘不但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而且可以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让学生学会防止碘的流失,有效地保护自己。
3、认真做好学生的体质监测及体质监测后的统计工作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我做好了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了体质监测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如何配合医生做好体质检侧,完成了监测任务。
4、积极进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六病”的防治工作,把预防龋齿,沙眼,视力不良当作了重点来抓。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做操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稳中有降。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
良繁场小学
2011.5
第四篇:碘缺乏宣传
“5.15碘缺乏病日”宣传活动小结
2009年5月15日是全国第17个“碘缺乏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由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所造成的一种地球物理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最主要危害是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的迟滞或永久障碍,造成人的智力损害,引发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亚克汀病。因此,坚持食用合格碘盐,保持合适的碘营养水平,是保证人民群众消除碘缺乏危害,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配合县卫生局组织的“碘缺乏病日”的宣传活动,我院派出2名医务人员上街进行宣传和义诊。此次活动医院制作横幅1条,展出宣传展板维汉各1块,进行义诊50多人次,测血压4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通过宣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使广大居民对碘盐预防碘缺乏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霍城县江苏医院
2010年5月18日
第五篇:大学生缺乏运动
大学生缺乏运动 广东药学院 12经济学
大学生群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而一直以来,我们过多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状况。据研究调查,八成的大学生不爱运动,正反映出眼下中国大学生中“宅男”“宅女”盛行的奇怪景象。
此次,我们从微观入手,探讨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运动 的情况。相关专家表示,我国最终能否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的较高生活质量,改变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大学生缺乏运动原因:
1、体育经历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大多数学生一直以升学、高分为目标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课也缺乏正确的理解,而且认为体育课就是简单地玩玩而已,又疲劳,又浪费时间,也就逐渐放弃了体育锻炼,激发不了对运动的兴趣。本科院校的体育课一般开设到大
二、大三就没有了,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运动时间明显不足。
2、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
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一成不变,单调的教法与活动内容,缺乏新颖和创新,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大学的运动内容,大家基本在中小学就已经掌握了。
3、大学生自身意识
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太忙,所以没有时间运动,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其实实际上,大学生说忙只是一个借口,懒惰才是阻碍大学生运动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部分认为他们没有运动细胞,这只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在作怪。
大学生运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1)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2)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机体对脂肪的动用能力,为人体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
2.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坚持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不致使机体缺氧。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加速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能量物质的最终来源是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因此,运动后会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饭量增多,消化功能增强。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 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反之,如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大脑皮层的有、调节能力将相应的下降,造成平衡失调,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7.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和出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的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主要结论和建议
1、鉴于大学生多为晚上运动,建议学校可以多建设方便晚上运动的 设施,如操场及跑道上的灯光要明亮,同时保证食堂晚上食物的供应。
2、从阻碍大学生运动的原因来看,不愿运动是最重要的,对此,学 校可以多举办一些运动活动以及竞赛活动,保证全民参与,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应努力培养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驱散颓废的大学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