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道德经5篇

时间:2019-05-14 20: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焦道德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焦道德经》。

第一篇:焦道德经

《道德经》演讲稿

焦临菊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用我自身的感受来察照别人的言行,用我的家族的发展来察照别的家族的兴亡,用我的乡邻的状况来察照别的乡里的状况,用我的国家的处境来察照别的国家的处境,用我的人民的生活来察照别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状况的呢?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已。老子认为,修身是一切的根基,是完善自我和为人处事的基点。只要每个人都明了修身的基本道理(德),就能活得真实,如果能带动全家人都正确的生活,他对德的掌握和运用就绰绰有余了,如果能够把这些道理(德)普及到乡邻里,就会得到大家的尊崇,如果能用这样的德来治理国家,他对德的掌握就够丰盛,如果他能把德普及到全人类中,让每个人都学会了生活的基本准则,他就掌握了人生修行的大道了。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尊重个性的观点。老子倡导的是充分尊重发展个性,然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指的是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宽容、理解,多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张平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zhā)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她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张平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张平,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张平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老子的观点很符合西方成功学的基本逻辑,我就是我生命的主宰,我是人生的设计师,我的改变才能带动别人的改变,进而引导社会和世界的改变。我是要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唯一主体。当人人都愿意做责任者,推己及人,社会就会进步和文明。

第二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管理藏书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并称他是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成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其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道德经》的见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道德经》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华德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 的准则完全适合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鸡肉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道德经》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躯体 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

第三篇:道德经

《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没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教的推崇,也没有历代君主大兴佛教对释家的重视。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间,发展为与儒教,佛教并称的中华民族的三大宗教。而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其中一定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

通过道德经的学习,《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的确深深地震撼了我。道德经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社会到自然,几乎都能看到道德经的影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最早接触的道德经中的论述。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处于现代人的我们却一心想要改造自然,我们贪婪的掠夺着地球的资源,把生产生活中的垃圾都排向了自然,混凝土覆盖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我们本以为世界会更美丽,更和谐。却尴尬的发现天不在蓝了,水不在清了,空气不在新鲜了.....受到大自然惩罚的我们才提出了“环保”,“低碳”的概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最能体现其“道”的思想的,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所以君子要像水一样,温文尔雅,柔中带坚,为人处世要如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的很多理论中都体现了无为,然而这里的无为并不是听之任之。“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君子才能潇洒的为人处世,国君才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和谐的运转。

学习完《道德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而我们又无从下手时,为什么不从道德经里汲取一些方法,经验亦或是一种心态。也许就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一次磨练,从而获得处事不惊,临危不惧的心态。

在如今这个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也许《道德经》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能够帮我们平稳那颗为功名利禄所劳累的心灵。所以我们需要读《道德经》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相信当你在生活,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读读《道德经》,仔细的聆听一下老子这个人中之龙对生活的见解,对为人,对处世的高见,你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而这会帮你走出生活的阴影,走向人生的巅峰。

第四篇: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德经》,我很是惭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勉勉强强算是读完了。起初读起来很是费力,首先这是一篇先秦诸子时期的著作,其古文甚是晦涩难懂。但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还是经文的内容太过博大精深。老子短短五千言,却凝聚着他一生的思想结晶,其中涉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军事观,宇宙观,文章简短而精华,句句微言大义。由于研读时间实在太短,所以只能就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感悟付诸笔端。

首先对这篇巨著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更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也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现今,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与信息革命带来的又一次经济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他们对东方的哲学更加感兴趣,大多人便试着通过《道德经》以得到解决之道。

其实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著名神学家小西增太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

毛泽东晚年时最爱的书是《道德经》《庄子》《易》,这一切都说明道家思想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的我们一直忙于学习西方文化,可能无暇顾及学习《道德经》,但是我们应该都听过,“无为之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这些早已家喻户晓,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所熟悉的,也许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出自道德经,但是这一切已经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指导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无为:

“无为”是老子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思想,其贯穿整篇经文。刚刚翻阅的人看到这样字眼一定会十分不解。正如林语堂先说所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其实这正是老子高明之处,他以一个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高度审视着整个世界,看到了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根源问题就是“有为”,统治者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压榨人民,如老子所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而他所崇尚的也并非孔子的儒教,法家等诸子的理论,他所崇尚的是“上德”,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由此而观之,老子是绝对反对一切“有为”的思想,因为他认为想要有所为,必须采取“无为”方能与道合一,老子称之为“玄德”。只有这样才能与道合一,才能真正到达让天下太平,民各有所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由此观之,老子的无为的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为了欲望而妄为,要有所节制。“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老子的反战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干扰民生的行为,他所崇尚的是一个道法自然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中国从30年前一个贫弱、千疮百孔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中国经济反而逆流而上,一直保持着9%的增长率,然而在这个时刻,国内人民的生活也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现象,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住房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政府也迅速调整政策,采取放慢经济增长,积极转变经济架构与模式,把焦点聚焦在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不折腾”,他认为不折腾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这也秉承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宫崎骏是日本动漫业的神话,他的动画多数获得奥斯卡,《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动画更是深入人心,他所有的动画几部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抵制战争,甚至是抵制科技的肆意发展。在《天空之城》中在神秘的天空之城中,其科技领先于地球几千年,然而就在这样的发达社会里,并没有任何的高楼,高科技的东西,仅有的就是绿色的植物,各种动物还有机器人一起和谐的生活在一个生物圈内,这一切显示出他对在日本当年科技发展迅猛的年代,想要复归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万物自然生长,天地和谐的向往。在《千与千寻》中,小千的父母因为贪吃而变成了猪,擅长使用的魔法的钱婆婆从来不使用魔法,并对小千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魔法做的。《幽灵公主》更是显示出宫崎骏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由于宫崎骏经历了二战,家族经营飞机工厂,然而这一切也让他对战争产生一个反思,虽然我不明确他是否也读过《道德经》然而,他的哲学理念与老子的重合之处不在少数。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德经也是日本所崇尚的一本著作,因此可以知道《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以上可以看出,老子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社会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人类最高的愿望,用现代眼观来看便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这与马克思的观点也不谋而合,而英国的另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提出“无形的手”强调市场有自己的运作规则,政府不应该强加干预,而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以上四位分属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人对于“无为”却是不谋而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都会想到孔子的《论语》,这历来就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最高目标。然孔子曾数次请教于老子,并称老子“犹龙”。在《道德经》中也提出“

第五篇:道德经有感

做一个“得道若水”的女子

——读《道德经》后想说的倪燕

记得学生时代读语文时,听说过《道德经》,知道它的作者是老子。仅如此。若干年也只是闻其名不知其样。刚刚握之在手,还觉得有些莫名。早听说它深藏奥妙,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因为怕读不通读不懂。最初读之,《道德经》只是《道德经》,就好比在自学古文;而后再读之,发现《道德经》不只是《道德经》,读着读着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感受,不过有时候读着读着又会感觉越来越复杂,常常自问是不是想复杂了,是不是走入了思维的死角,可能这正是所谓的把书读厚。相信再多读之思之,会有更多的感悟。

《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下面简谈自己读书后,对“道”和“水”的另种认识。

(一)知“道”

《道德经》中第一段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虽然“道”其实也是老子先生给他的一个称呼,它无形无味无状。但在我们的生活中,“道”是规律。这里又不禁让人联想到“规则”,规则是人为的。

“道”能不能看作是一根水平的平行线,“规则”能否看成是任意方向的直线。“道”线只一根,平而稳,它的走向已经客观存在,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道”存在于世间。而“规则”是人心的体现,于是按照不同人不同环境的影响,有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法律法规,厂规校规等等,也有了许多人心中面对不同的事做出的心理衡量和评价。这些都是一根根的“规则线”,世间的“规则线”太多太多了,人人心中的这根线变化太多太多了,形态太多太多了。所有的“规则”线中,有没有一条会和“道”线重合呢?我想,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是,它们终有一天会一一重合。那咱们倡导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和谐”这正不也是老子先生最早提出过的吗?

“道”还能否这样理解呢,有时它也可以看作是道路的“道”,而道德即是你“走道走路的时候不去影响到他人。” 这也是世间万物本该遵循的规律吧。

(二)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

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开始想到上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水洼,老房子门前臭水沟里的水,奶奶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大学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还有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

其次,是“水往低处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应该也算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水因为不争,最后汇成了大洋,海纳百川。无为而无不为,如果一个人能像水一样做人做事,与世无争,他想不成功都难。如果我们是抱着想成功的目的而不争甚至隐忍,那最终可能落入无尽痛苦的深渊。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随遇而安的大自在。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做一个得道若水的女子。

下载焦道德经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焦道德经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学习心得

    读《活学活用道德经》心得体会——凯瑞红山置业公司·丁超峰 集团·人力资源部在6月8日发出通知,组织全员学习《活学活用道德经》一书,本人不敢妄自谈论《道德经》,仅对学习后......

    《道德经》 读书笔记

    《道德经》 读书笔记学号:201106750049姓名:程霄黄冈班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

    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洪飞华1212112010《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心得 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后,为老子深深的睿智所折服。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心得体会袁婕媚 2011024222人文院 11广电2班跟着张老师学《道德经》一个学期,受益颇多。由于是初次接触,更兼学习时日较短,尚且不能对老子的思想理解透彻。以下,我将......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体会

    《道德经阅读感想》后记网络写作给我的感觉是浮躁和应付,有时候写的非常的困难,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还是敷衍了一篇,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不用说是读者了。所以常常的我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