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感想
浅谈《道德经》读后感想
张秋香07思政(1)班30号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所以在当代充满现实意义的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能让人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有利于家庭和睦、工作团结和社会稳定!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它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从诵读经典书籍中,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我比较深刻的理解主要就是老子的“尊重规律”和“无为”。
首先,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再次,我还要谈谈的就是作为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智者,老子无奈发出了无限感慨:“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我想这或许是老子的一段内心独白,让2500多年后的我们,都能微略浅显地读出他当时的苦闷和无助,真正的一篇千年孤独奇书,让所有的伟大哲学家们都要汗颜!这样的一个伟大思想者,即便是在当时,似乎也未见得有太多的人欣赏,真是应了“思想者总是孤独的”这句话。“我愚人之心也哉”,这般感叹,岂能不动人心魄!老子那种对浩渺无际的宇宙思考,竟不能共鸣于近切的同类,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无法理解,以致于令他发出“我是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人啊”的感喟。有时候,我们的一项计划或远见,无法让对方感受和认知,也会有同样的扼腕。又或许是一样的事情,而当时正处在周朝末世的先贤与礼制的衰退之际,各地九族封邑的主人们都在图谋自己的利益,觊觎别人的土地和人民。王室飘摇,民心无主,人人都追求眼前之乐。老子看在眼中,忧在未来,迫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老子只是比我们体验得早,所以就领悟的早和深刻而已,故而有了这般感叹罢了!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第二篇:道德经感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管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几大传统思想文化,也领悟了一些其中的道理,有的可以继承到现在的社会中,而有的则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加以改变。所以本文对《弟子规》与现代人际交往和《道德经》与管理思想以及心经作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经心经处世思想与行为
【正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快构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与美德。”《弟子规》对当代人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着积极作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道德经》立足于史,对历史上国家的成败存亡祸福强弱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属于政治哲学。它以“道”这一范畴,对天人关系进行了论证,以“道法自然”提出了其管理思想,用自然之道提供人类社会的价值准则,以“无为”阐述了原始的自组织现象,以“小国寡民”作为自组织的治理结构,在“无为而治”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也开启了传统政治之“术”的源头。战国时期的兵家和法家,都从道家中汲取了相关思想,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法家的交替、辩驳与制衡,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管理走向。
《道德经》中的理论基点是“道”,什么是“道”,老子认为是说不清楚。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来自于天地,天地的运行法则来自于道,道是自然而然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天地和人类都在自然之中。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的管理活动以道为准则。管理活动必须要有对错、好坏、正谬的判断标准。所以人世的正当性,不能靠人世自己的尺度来证明。因为人人都有私利,从而使人人的尺度都有偏私。只有道没有偏私,因此,人类的活动要以道为标准。再进一步,即便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标准,也会由于人的行为而改变这种标准的价值效应。“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只有顺其自然的道,才会不受人的欲念影响,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法则,“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所以,哪怕是人类的普适法则和原理,也需要以自然之道来约束。
初读《心经》,感觉就是佛家里的高僧诵读的经文,虽然听老师讲解过后,任然是不太理解其中奥秘,但它却深深吸引了我。即使全文也就三五百字,但仿佛字字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后来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也对《心经》有了一些感悟:当今社会中,人与物的本末倒置,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本应该是人的活动影响物的本质,但现在确是物影响了人的心性。我们脑中的思想太复杂,放不开,导致了很多的人生活得很不快乐,这都是世间万物影响了我们的表现。而《心经》则告诉我们菩萨能以般若智慧观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的就是物质,二者即是个别的,又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识也是如此。所以,菩萨可以脱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所以,物质,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倾力追求的,精神的满足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属于你的,终究都能够得到;不是你的,强求也不会心生乐意。
【总结】:《弟子规》《道德经》《心经》都是告诉了我们处世的很多思想启示与行为准则,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读多学这三部著作,其中的很多道理在本文都或多或少告诉了人们,其中大多数的道理准则都非常适合当代社会需要。倘若我们我们用他们来武装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精彩的人生经历。
第三篇:《道德经》感想
读《道德经》有感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社会现实,老子以超然的态度去审视自然,审视社会和人生,写成了以自然主义为核心思想的《道德经》。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自然价值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破坏,治理社会混乱的根本方法是重新认识自然价值并回归自然秩序。
一、老子的自然哲学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了“自然”:(1)“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3)“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事物未被干扰时的本质存在和事物按自身规律运动并和其他事物保持和谐而自在自为的状态。从老子对自然的论述看出,老子所说的自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不是他物,即承认事物自身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事物的存在是不需要外力干扰、不需要外在依据的,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指一种基于“道”和“德”基础上的本然存在;二指事物运行规律的本质,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其规律是“道”,而“道”又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促使事物产生、成长、运动、发展,在本质意义上,自然是道的本质;三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这种规律在过程上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过程的混沌,但在结果上又内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一种随机性结果。过程的混沌和结果的随机性就是一种“自然法则”。
二、从自然到无为:老子自然哲学的社会管理向度
从自然哲学对世界自然本性的认识出发,老子认为,自然是贯穿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和普适法则,是人类进行管理的依据。人类管理必须尊重、符合、运用自然法则,才能取得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相统一的管理效果。在自然法则的运用上,“天道”是人类效法的最佳的管理模式,由于“天道”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在自我运行和管理万物时,按照“道法自然”的精神和“无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我和万物。不干涉万物,让万物依据自身的本
质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人类由于自身欲望的膨胀,采取有为的方式
进行管理,违背了人存在的自然本性.扰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无法达到管理应有的效果。
自然哲学落实到管理实践上就是“无为”,“无为”是老子自然哲学推出的基本的管理方法,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指顺自然而为。顺自然而为也就是让万物各顺其性命而自为;二指不私为,不为己而为,此种含义下,“无为”的“无”含有“无我”之意,即不含自我私意的作为;i指不妄为,事物的自然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界限,管理要在事物的自然性范周内,而不能不顾事物的本质妄为,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要实现“无为”管理,管理者必须遵守以下的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把握趋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老子认为:领导人尤其是君主这样的最高统治者,如不遵守清静的原则,轻举妄动,朝令夕改,就必然会在全国引起纷扰、混乱,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它一再强调:君主要“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对于大国的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轻举妄动,朝令夕改造成的后果是尤为可怕的,由此引起的纷扰、混乱将更为广泛,复杂和难以收拾。因此.老子特别告诫大国的领导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都是要求管理者保持清静。其二是“寡欲”。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管理者在失去自然本性后必然采取“有为”的行为进行管理,而有为又干扰了被管理者的自然本性,必将激起被管理者的抵制,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川。老子认为理想的管理只要君主自身寡欲和崇俭,就会上行下效,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安于朴素、简陋生活的社会风气:“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三是“下民”。老子提出了管理者必先“下民”的管理原则,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作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泽王者,以其善下之”。“下民”的实质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者为主体。其四是“愚民”。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背离自身的原始自然
状态。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民”不是让人民愚昧,而是让人们回归到质朴的自然本质状态。
“无为”既是事物的自然本质对管理的要求,又是事物回归自然秩序、实现自然管理目标的保证。自然秩序是老子自然管理的终极管理目标,“无为”的管理方法消除了管理者的主体性,管理者不进行主观干涉而是让管理客体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成长、发展。在管理主体营造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有利
环境下,管理客体充分展现自身的自然性,并和其他的管理客体一起构成有机的自然秩序。正是由于“无为”的方法是按照管理客体的规律顺其自然地进行管理,一切管理行为的目的是让事物自身自由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事物恢复自身的自然秩序。因此,“无为”能够产生“无不为”的效果。
从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看:“自然”是认识;“无为”是方法,二者是形上之“知”与形下之“行”的有机统一,“自然”、“无为”构成了老子管理哲学的基本内容。老子从自然思想推出管理思想,从自然发展到无为,这是老子思想体系内在逻辑演化的实质。
三、回归自然:老子自然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老子自然哲学“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秩序,一种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既不需要礼乐仁义等非强制性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亦不依赖政令刑罚等强制性的政府力量,而是靠社会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固有机制实现的”田。这种机制的实质是一种自组织机制。对于自组织机制而言,任何强制与非强制的干预、干扰都是多余的。都会破坏这种机制的结构和运转规律。老子不仅要在宏观管理上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还要在微观管理上实现人的本性的回归。因此,老子建立自然管理哲学的目的是要在人性回归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社会的自然秩序。
老子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寻求了哲学的理论依据,管理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老子的自然哲学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自然的理论,这个理论要求人类管理必须从自然出发。以自然为管理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根本价值、根本目标,自然是一切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是否合理的理论判断依据:其二,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方法,这就是“无为”的管理方法,无为的方法是自然哲学的逻辑推论,“无为”的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运行。无为实现了管理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管理中理性和理想的管理方法;其三。老子自然哲学提出了人类管理的另一类管理模式与儒家的礼治管理模式、墨家的“尚同”管理模式、法家的法治管理模式相比,自然管理不仅是区别于这几家的又一类可能的管理模式,而且与儒家、墨家、法家仅就人类社会内部探讨人类管理的依据.并据此建立理想的管理模式相比,老子自然管理把人类社会放入宇宙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提升了管理境界,拓展了思维方式,并形成了对当时现实管理的有效批判。
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老子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自然原则。“自然”作为最高的“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就是宇宙万物间最普遍的原则。自然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普遍地适用于处理道与万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的身心和谐等各种关系。此外,老子管理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自由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四篇:道德经读书感想
《道德经》读书笔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能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天空中的繁星,而又名《老子》的《道德经》更是被誉为万经之王。在国内,它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被广为传诵。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多人都接触或学习过老子的《道德经》的内容,但在真正阅读完全书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提到老子,道教或是相关学说时,人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想起来。这句话让人觉得《道德经》是都是些深奥难懂的长篇大论,却不曾想到它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书虽然薄,它包含的知识却不少,这短短五千多字,包含了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难怪诸多皇帝都在阅读后发出喟叹,甚至外国读者也连连称赞。作为大学生,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也有着一定帮助。
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阅读的这本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道德经全鉴》对《道德经》的内容进行了细分,分为了“道”的总论、修身之道、养心之道、处世之道、待人之道、谋事之道、为上之道和避祸之道共八大章,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了解每一章的中心思想。
《道德经》开篇即提到了“道”。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的规律,“道”无处不在,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也很难拿言辞来解释。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开篇就阐明了“无”是天地万物本始,与“无”相对的“有”则是万物根源的观点。归根结底,“无”与“有”都来源于相同的源头——道。正如人同时有着积极与消极两种思想一样,“有”与“无”总是同时存在的。“祸福”是相对的,我们永远无法避免与“祸”的正面接触,居安思危才能减少“祸”的风险。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祸”与“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总是认为刚与强总是能战胜柔与弱,而老子则辩证的认为越柔弱的东西就越坚强。我们平时总说“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老子早就提出了要以大道看“简繁”。“治人、事天,莫若啬”,如果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事就会很有效率,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更要明白为什么学习。如果我们盲目且毫无目的地学习,不仅浪费了大好青春,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很多篇幅来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就算是圣人也是经过后天修得的。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圣人,但是必须成为“君子”。老子认为君子有着这几大特点。首先,要学会内敛。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傲慢自负,因为这样必定不能长久。其次要做到少说多做,具有不与人争的精神。言多必失在当下社会并不是错的,我们要拿捏好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的恰到好处。善与恶之间往往只有一念之差,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防止因不经意走上“恶”的道路。
人存在的一大目标是追寻幸福。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幸福的真正意义:简单,自然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做到宠辱不惊。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又时令人感到绝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将永远与它们为伴。我们不应该太悲观,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水滋养万物的同时也身处污垢之地,却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老子提出我们要跟水一样,顺应自然,这就是养心的道理。“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人的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欲心总是阻止我们追寻简单,自然人生。我们不能受名誉、地位等身外之物的影响,不要为它们而活。“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心灵需要自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操心。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自然的,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心去感受,就一定能体会到幸福。
我认为第四章讲的“处世之道”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有着莫大帮助。从古至今,社会都是一个整体,没有谁能独立生存,更不能成就伟业。虽然老子自己选择过归隐山林的生活,但是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通过阅读这一章,我们会学习如何游刃有余地立足于社会。“人无信而不立”,在社会上首先要讲诚信,诚信不足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做到诚信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培养自己诚信的品格,在平日就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不做有违诚信的事情。其次要学会不轻易许诺。俗话说“一诺千金”,如果对别人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实现,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许诺,就会面临失信的风险。几年来在社会上失信的人不乏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他们拿到投资者的资金不善加利用,造成亏空甚至负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负债人员的打击力度。在法院要求下如仍不偿还,就会被列入“老赖”名单,限制其进一步消费和出行。在平时生活中失信会被别人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只能表示遗憾,而在社会上失信,是一种犯法的行为,为此,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信守诺言。
第五章“待人之道”向我们介绍了对待别人方面的知识。就像物理中学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如何对待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你尊重别人,别人同样也给予你相同的尊重。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冷漠对待,先不要去埋怨别人,先想想自己对待别人是否热情,自己是不是在待人上做到了位。对待别人,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同时我们也要发行反省自己在对待别人时是否做到了“道”的要求。
如果我们在待人和处事上都做的出色,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谋事之道。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一定知道如何谋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收获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事业的第一步。明确的梦想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灯塔,在我们迷茫时为我们指引航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事也是由一个个易事所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做好易事,难事对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挑战。细节决定成败,做大事更要注重细节。做大事疏忽细节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能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具有踏实稳健的作风,这便是“道”所要求的。
在治国层面上,老子认为,只有对百姓一视同仁,遵循“无为”而治,才可以治理好天下。这些治国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管理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做到对员工一视同仁。同时也要多关心员工,不要只追求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团队的建设。在团队管理上,就是要顺应人性。管理者如果不了解人性,就不可能发挥管理的作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办公室墙上的条幅写着:“无为而治”。在这四个字下面有英文注译:“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却让人感到不需要他”,及“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在领导。”简化一下,其含义就是多领导少管理。
最后一章讲述的是“避祸之道”。人人都想平平安安、无忧无患的生活下去,可真正能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老子认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隐藏在繁华中危险的种子,面对功名利禄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就能够趋利避害。
阅读完《道德经》全书后,我真正觉得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当然,并不是《道德经》这本书中所有的观点都适用于当今社会。老子认为一切都应该顺从自然,遵循“道“来行事。有些观点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全体中华儿女都在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这种消极处事的状态断然是与现实相向而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学习其中优秀的待人处事之道,修身养性之法,也必定对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乃至将来步入社会起到帮助作用。
第五篇: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
《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3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4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5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反而只是认为他是平常人。每当认为自我无所不能的时候,总是自我面临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一个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我的认识、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须限度的。正是因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认识、思考、本事,所以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这么有限的我必须要尽全力才能够把人和事处理好。在每一次的处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闪光点,我没有遇到过的。
2.谦虚与好奇。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确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万物是经过我们人的观察,记录,整理构成了文字记载的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