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专业班第二轮复习讲稿之《宇宙中的地球》
地理专业班第二轮复习讲稿之《宇宙中的地球》
《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
一、读图指导
根据题材信息(如文字、图表,最常见的是日照图)推算时间或季节性地理事物等的方法。
1、判读题材信息特征,把握命题意图
如果是日照图,则注意其构图的区域和角度,抓住重要信息源如晨线、昏线、回归线、极圈、赤道、经线(度)等呈现出的信息;
2、挖掘隐性信息,寻找解题突破口
如:“日界线”为1800度或24时,东西半球提示的经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赤道上日出日落时刻分别为6时和18时,极圈上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是北半球的夏至或冬至,昼弧和夜弧的分割比例等;
例 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面两题:
900W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2)此日的日期大致在()
3)时刻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时间是()
4)此日后北极附近地区极昼范围和极地东风带的变化情况是()
二、考向把握
1、以经纬度(线)知识为底图构建区域,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知识;
2、以日照图(或日期图)为基础,考查推理昼夜和时间的分布,并进而推理季节性地理现象和地域联系;
3、以宇宙探索为背景考查人类最新的宇宙开发行动;
4、以地球的运动及其后果为知识背景考查反向思维(假设现象,创新结果)与实践能力;
三、基础摸底
1、画出黄赤交角示意图,并用画图法作出极圈;
2、《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5页57、58、59;
四、考点串讲
考点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考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考点拓展:
1、天体的概念、类型及其天体间距离的表示
2、天体系统的层次(2)考点把握:
1、重点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光年的地理意义;(3)针对训练:
1、“神舟六号”飞行其间所处的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
2、下列关于总星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整个宇宙
B、就是银河系
C、表示目前人类认识的宇宙
D、范围在不断变小
3、表示日地间的距离最恰当的单位是()A、千米
B、光年
C、米
D、海里
考点1—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考点拓展:
1、地月系的构成
2、太阳系的组成(见《高中地理必修上册》P页的示意图)
3、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比较(见《世纪金榜》P2页)
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见《世纪金榜》P2页)(2)考点把握:
1、通过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理解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并时进而推理有生命存在天体必需具备的条件。(3)针对训练:
1、《世纪金榜》P3页3题、4题;
2、《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5页49题
3、某国天文学家说某星系中X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如果其说的是事实的话,请你简述X星的宇宙环境特征和自身特征。
考点2:日地关系
考点2—1:太阳系的概况(见上面考点分析)考点2—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见上面考点分析)考点2—3:太阳能量的来源
(1)考点拓展:
1、太阳能量产生的物理过程及太阳辐射的特点
2、从太阳能量的产生过程探讨“太阳寿命”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源来源的分类)
4、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及其原因(2)考点把握:
1、主要掌握太阳能量产生的物理过程。
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及其原因(3)针对训练:
1、《世纪金榜》P4页2题、4题;
2、(广东99年考题4)能量不来源于太阳能的是()A、煤炭 B、水能 C、地热能 D、沼气
3、(广东99年考题11)能正确反映从拉萨到重庆年太阳辐射量变化的是()
考点2—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考点拓展:
1、太阳的大气层结构
2、太阳活动的含义
3、主要的太阳活动及其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考点把握:
1、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掌握太阳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针对训练:
1、《五的高考三年模拟》P5页50、51、52、53、题
2、《五的高考三年模拟》P4页29题
3、《世纪金榜》P5页9题
4、(广东01年考题11)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有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考点3:地球 考点3—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考点拓展:
1、地球形状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反映地球大小基本数据;(2)考点把握:
1、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印证地球的形状;(3)针对训练:
1、请列举二个以上可以证明地球形状的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
考点3—2:地球仪的基本要素: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1)考点拓展:
1、通过画图掌握地球仪的上述各要素的含义(见《世纪金榜》P5页)
2、列表比较上述各要素中容易混淆的要素(见《世纪金榜》P6页)
3、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及其在GIS和GPS中的作用(2)考点把握:
1、熟练判读各种地球示意图中的上述各要素
2、掌握特殊经纬度经过的重要的地理事物(自然的和人文的)如对照《考试地图册》熟练:
(1)下列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南北纬40度、南北极圈;
(2)下列经线经过的地理事物:本初子午线、东经10度、东经30度、东经80度、东经90度、东经100度、东经110度、东经120度、东经160度、180度经线;
3、特殊区域(具有特殊意义或地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经纬度(线)位置的架构。如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区、硅谷、地中海气候区、横断山区、马六甲海峡、黄土高原等;(3)针对训练:
1、《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251页2、45题、P265页16、22、23题
2、《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279页37题、P281页7题、8题
3、《世纪金榜》P218页4、5、6题;
考点3—3:
时间要素: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时区的应用
(1)考点拓展:
1、时区的概念及其划分和分布、意义
2、特殊地域的时区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期自然变更线)的地理意义
4、不同时间(地方时间、区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的地理意义(参见《世纪金榜》P6页
二、1和
二、4)
在1884年召开的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虽然规定了计算各国地方时间的方法,但是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活动中,还需要有一个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共同遵守的统一时间。因此又规定了国际标准时间。它要求全球范围内都以零经度线上的时间作为国际上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因为零经度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曾译格林威治)天文台,所以国际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的应用比较广泛,它最先用于航海定位,后来在南极科学考察中也得到应用。在南极洲,纬度很高,经线特别集中,时区范围很窄,加上那里太阳出没和中天都不太明显,时间与当时人们的作息活动关系不大,因此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站中都采用国际标准时间。此外,国际标准时间还用于国际协定、国际通讯、天文观测和推算以及一些国际性事务中,以取得全球的一致性。
5、北京时间的地理含义和地理意义(2)考点把握:
在各种构图(日照图、日历)中掌握:
1、懂得“不同时间”的推算和地理意义
2、北京时间的地理意义
3、日期分布的规律和生活中的日期变化规律(3)针对训练:
1、《世纪金榜》P7例题;P8页1—6题、9题;
2、《五年高考三年模拟》P7页67题;P16页7、8题;P20页13、14题
考点3—4: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考点拓展: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1)各种图示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的判读 2)地球自转速度的差异性规律
3)两个地球自转周期的联系及差异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关于昼夜问题
1)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晨昏线的概念、特点和判读及利用
3)晨昏线的运动特点及其在各种图示中的呈现方式 4)昼与夜的含义
5)昼夜交替的规律(包括相对昼夜现象的感受)关于地方时差
1)地方时的含义和产生原因、推算 2)地方时在日出日落中的应用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河流: 风: 洋流:
(2)考点把握:
1、通过各种变式的日照图呈现的信息判读地理意义(参见《世纪金榜》P15页的归纳并补充其它变式)
2、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图(3)针对训练:
1、《五年三年》P1页1题、P2页6、7、8题;P3页18、19、20题
P4页34—41题
2、《世纪金榜》P16页举一反三题、1、3、7、8、10题
考点3—5: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考点拓展:
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的特点
2、图示地球公转速度的特点
3、地球公转周期的确定及其地理意义
4、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图示
5、图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公转的地理特征
6、图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含义与表现 2)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地理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3)极圈的地理意义与大小推理 4)五带和四季的地理意义(2)考点把握:
1、通过图示反思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五带的影响
2、通过画图明确下列几幅图间的关系:
远日点与近日点图、二分二至图、黄赤交角图、昼夜长短变化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图
3、把握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区域地理,把握季节性地理事物(3)针对训练:
1、《五年三年》P9页17题、P8页1、2、3、4、7、8、9题
P6页62、65、67题
2、《世纪金榜》P19页例题、1、2、3、4、5、6、7题
P20页9题、P21页17、22、23、24、25、26题
考点4:宇宙探测 考点4—1: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1)考点拓展:
1、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几次飞跃
2、宇宙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3、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及措施(2)考点把握:
1、宇宙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2、人类在开发探索宇宙中的最新动态和成就(3)针对训练:
1、我国“神舟六号”进行的太空科学试验是利用了下列宇宙资源()A、空间资源
B、太阳能资源
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
2、你认为该如何保护宇宙环境?
第二篇:《宇宙中的地球》地理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运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环境
2.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4.通过读图等活动方式,学生能灵活运用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具有系统的对比、分析,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课本中的图表信息,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地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影响
2.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演讲等活动方式,绘制出或勾勒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普通型及特殊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因素,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宇宙观,增强学生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观念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提出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图表信息的能力、描述能力;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教学时间】
三个课时,45分钟/课时,分别用每个课时讲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及“存在生命的行星”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制作人:吴科伟
2012年11月19
日
第三篇: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学案
宇宙中的地球
一、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中,太阳位于中心位臵,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冥王星已被降级为“矮行星”。
二、晨昏线的判断及应用 1.晨昏线的判断
一是根据晨昏线的定义来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晨昏线与昼半球的相对位臵来判断:位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侧的晨昏线为昏线。
晨昏线总与太阳直射点、太阳两者的连线垂直。除二分日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外,其他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应用
(1)晨昏线与节气:若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某个经线圈重合,或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则此时为春、秋分日。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或者说与地轴(或经线圈)交角最大,则此时可能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夏至;也可能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冬至。
(2)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根据利用晨昏线判断出的节气,我们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为0°,夏至日为23°26′N,冬至日为23°26′S。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我们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因为一天中早晨到正午和正午到黄昏的时长相同,所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与这条经线相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时。
(3)晨昏线与地方时:我们由光照图中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可知,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则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方时可根据这些特定点(线)的地方时,依据“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及“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来的。
(4)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某地的昼(夜)长我们可以通过该地的昼(夜)弧长占其所在纬线圈周长的比例来进行计算,即某地的昼(夜)长=该地的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360°〓24。某地的日出时刻我们可根据该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或昼长进行推算: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12-昼长的一半,日落时刻=12+昼长的一半。
三、地方时的计算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统称为地方时。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位臵偏东的地方要比位臵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两地若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四、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的判断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除赤道上以外)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
五、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我们在利用该公式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时,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就取两地纬度之差;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则取两地纬度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的地区昼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长,黑夜就会变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12月22日~3月21日)或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3月21日~6月22日);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短,黑夜就会变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6月22日~9月23日)或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9月23日~12月22日)。南半球则反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七、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大小为23°26′,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的范围,热带、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就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就会减小。
八、日期界线 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位臵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的日期变更都是从这条线开始的。
这条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但却不是一条直线,而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即60°N~74°N和5°S~56°S两处向东弯曲,48°N~60°N一处向西弯曲。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这条日期界线没有固定的位臵,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其地方时永远为0时。这两条日期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两个日期:从0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今天”的范围,“今天”从0时开始。随着地球的自转,“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东十二区为24时)时,全球各地才都进入“今天”。从0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昨天”的范围。随着地球的自转,“昨天”的范围不断缩小,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西十二区为0时,东十二区为24时)时,“昨天”才在全球各地全部结束。
【真题例析】
[例1](2006年高考江苏卷)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据此回答1~3题。
1.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半球图,若用阴影部分表示飞船发射时刻区时为10月12日的范围,其中最接近的是()
A.a
B.b
C.c
D.d
2.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3.飞船返回时,下图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组题结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这一热点,考查了有关地球运动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1题具体考查了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能力。图中阴影部分代表10月12日,与非阴影部分的分界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而180°经线与120°经线的夹角为60°;根据图示,时间北京时间为12日9时许,我们可以推算出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应在15°W和30°W之间,10月12日的范围应该大于全球的一半。第2题具体考查了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10月地球正向近日点附近运行,绕日公转速度变快;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该地时)。第3题具体考查了全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0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长越长,南极点周围存在极昼现象。
答案:1.D 2.C 3.D
[例2](2006年高考广东卷)4.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填写正确项的字母)
A.兰州市
B.重庆市
C.贵阳市
D.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解析:本题结合我国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综合考查了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小题属于对地理基本技能进行考查的试题,具体考查了考生根据经纬度判断区域的空间记忆能力。
第(2)小题,从晷针要“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我们可推知,晷针指向北极星,它与地面的夹角是晷针所在地区的地理纬度(29°36′N)值;从材料中“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我们可推算出,晷盘与日晷底座的夹角=90°-29°36′=60°24′,如下图所示。第(3)小题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说明晷针所在地区的地方时是12时整。第(4)小题要求计算此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此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90°-29°36′-23°26′=36°58′。
答案:(1)B(2)60°24′(3)12(4)36°58′
根据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地理试题的命制特点,高考可能涉及本单元以下知识。第一,太阳活动。太阳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之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人文现象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此部分知识,高考可能以材料题的形式利用最新宇宙探测信息具体考查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也可能借助一些自然地理现象考查太阳活动的成因及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于正午太阳高度,2007年高考可能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如利用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推广使用的现实问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及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高考可能以读图分析题的形式将其与太阳高度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考查。如以极地投影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地球的自转方向、某地的方位、大洋和大洲的分布、风带、风向、特殊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通过极地投影图中隐含的时间等条件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生产常识进行考查。
第三,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对于此部分知识,高考常以某一重大地理事件(如国事活动、自然灾害、科技活动等)为切入点,通过日照图等进行具有一定跨度的综合考查。因此,我们要多注意教材中的“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臵”等图形并适时构建读图、绘图模式。
【能力测试】
下页的表格中,表1和表2是我国光明中学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表3是与表2同一季节的育才中学的作息时间表,据三幅表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光明中学夏季的作息时间表是,运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说明学校为什么要制定不同的作息时间表。
(2)育才中学可能位于()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北部地区
(3)说明你选择第(2)小题答案的理由。
参考答案:(1)表2 我国夏季白昼时间长,所以学校上午上课时间提前;我国夏季气温高,所以学校午休时间延长。(2)B(3)我国地域辽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时相差较大且西部地区的地方时晚于东部地区,但由于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故西部地区的作息时间晚于东部地区。
第四篇: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策略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策略
丁礼兵
一、以往复习总结
高二地理受中考和高一不开课、资料的编订及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影响,地理学习和复习受到很大干扰,学生掌握的基本上只是地理的一点儿皮毛,基础知识记忆不牢,概念模糊,综合解题思路不清晰,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语言不规范,对地图理解难度大,各班每次考试及格和高分段人数不多。
二、复习目的⒈进一步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模糊的地理知识清晰起来,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构建完整、系统、科学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
⒉提高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拔高,使学生掌握解答地理问题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完成由地理基础知识向综合能力的转化,同时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顺利地做好选择题。
⒊掌握读图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方法、要点,顺利地完成综合题。
三、对策和措施
⒈分层次教学,因班施教。对准一套复习题,精讲精练,重点掌握,重点拔高。同时,适当穿插训练初中地理。
⒉训练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加强学法和考法指导,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学习。
⒊对照考试大纲和内容说明及备考资料各章节复习指导,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⒋加强读图训练,巩固复习世界地理读图训练,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落实中国地理读图训练题,对读图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
⒌收集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⒍对于练习中的疑难问题,将答案发给学生,看答案以后仍然看不懂的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个别提问;②统一讲解普遍性不懂的题目;③抽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集中辅导。
四、复习要求
⒈加快速度,抓紧时间,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⒉提高学习的高度自觉性,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地理内容多,知识点杂,课时紧,必须高度自觉。
⒊多看、多练、多想、多问、多记,该记的记,该理解的理解。⒋勤学好问,做好笔记,及时巩固、总结。
五、备考资料的使用:
⒈资料特点:该资料全、新、讲练结合。
⒉资料内容:包括章节复习指导(考试要求<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结构>、重难点解析和名题点析)、考点训练(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学科新题型)、高考命题研究(命题特点、解法归纳、高考预测、考题选讲、综合点分析、复习要点、典型例题和过关演练等,高中地理部分分为70个考点进行训练。
⒊重点在于:名题点析、高考命题研究、热点专题串讲、综合辅导,考点训练做指定的题目。
六、复习步骤
基本上仍然按章节进行复习,每一章复习计划用8个左右的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⒈用一课时复习课本,巩固以往所学知识点,并结合考试大纲和内容说明查漏补缺。
⒉用一课时看辅导资料中的章节复习指导重难点解析和名题点析、高考命题研究、考题选讲及专题串讲等内容。
⒊用二课时做精选的考点训练题。⒋用一课时评讲考点训练题。⒌用二课时测试该章节。⒍用一课时评讲章节测试题。
第五篇: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