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5篇)

时间:2019-05-14 20:4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

第一篇: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

为什么万字长文,经常成为爆文的常客?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如今这个时代,写这么长的文章,会有人看吗?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读者们是没有精力和耐心阅读长文的,必须要写的短点、再短点。

然而事情的规律果真如此吗? 以我的亲身实践感受来看,并不尽然。我在GQ工作期间所写的《喊麦之王》、《帝吧风云》、《风口上的孙宇晨》、《裸奔者范美忠》等文,均是篇幅超过一万字甚至一万五千字的长文,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GQ微信公号上获得10W+的阅读量。实际上,内容能否真正获取认可,并不在于篇幅长不长,而在于品质好不好。

━━━━━

写文章,不是拼天赋和运气,而是...而能否把文章写好,这并不是一件拼天赋或者碰运气的事情,而是有方法的。就拿现在自媒体领域最火的咪蒙来说,很多人为咪蒙三观正不正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便你完全不能忍受咪蒙的观点,但也不得不注意到,咪蒙的写作技巧是极为高超的,是有一整套方法论的。

然而,大部分的写作者,凭借个人感觉苦苦摸索,根本未曾意识到写作方法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贯穿整个写作生涯的痛点。在馒头商学院,我将结合自己的七年职业写作经验为大家讲解一套系统完整的写作方法,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

━━━━━

写作有多重要?《奇葩说》总冠军这样说...可能有些人看到这里会感到疑惑:这似乎不关我的事——写作,这是专属于作家、记者、自媒体人的职业技能,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或许是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写作对个人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写作是人人应当具备的基础技能,换一种说法,可以称之为元技能。

我和我的好朋友《奇葩说》第二季总冠军邱晨曾经一起探讨过写作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价值,交谈过后,邱晨对我们讨论的结果做出了如下总结,在此分享给大家: “曾经我们认为写作是一件专业的事情,文学属于作家,新闻属于记者,工作汇报属于办公室主任,演讲属于领导而演讲稿属于秘书。

而今天,个体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一切边界,写作几乎成为了一切能力的元能力,基础中的基础。

要工作,你需要能说会写,这自然不必多说;要泡妞,就算你不写情书,你也需要抒情、想象、表达,而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写作;要创业,十个会做事的人,也比不过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对资本更有吸引力;而在互联网上,如果你连 140 个字的微博都写不好,朋友圈也索然无味,那你的虚拟人格就是破损的,你简直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会写作。”

邱晨的表述是不是很精彩?她曾经做过很多工作,设计师、记者、辩手、知识付费达人……为什么这些看似没什么关联的工作,她样样都能做,而且样样都做得很好?在她看来,这和她曾经有意识地训练写作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写作并非一件简单孤立的事,而是全方位综合能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写出一手漂亮文章,做其他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

━━━━━

这些写作误区,90%的人都经历过

讲完了写作的好处,我们再来谈谈人们对写作的一些误区。实际上,多年前,我自己也曾深陷于这种误区当中,并产生过一些不必要的畏惧与恐慌。

误区具体是指什么呢?指的是,大部分人在写作时缺乏清晰明确的方法论,只是在凭感觉写作,并且愿意相信写作是一件依赖个人天赋、才华、灵感的事情,并经常因为担心自己缺乏这些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直接放弃写作。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多年前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老师们会反复向我们宣讲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写作是不可传授、难以训练的,只能依靠个人摸索。我当时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种观点,身边同学也都习以为常。

但并非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观念就是对的。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几家中国最优秀的媒体机构,与多位中国特稿写作界最优秀的编辑记者一同共事,经受了严格深入的职业写作训练。在此过程中,我开始对一件事深信不疑:写作固然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但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个人才华与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倘若能够掌握后者,即使不能写出明显胜人一筹的杰作,至少也可以比很多人更加出色。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只是凭借个人感觉苦苦摸索,根本未曾意识到写作方法的存在。

这是写作者所面临的巨大困扰,我对此有多年的切身体会。为了让更多心怀热情的写作者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我会将从事多年职业写作总结归纳的心得体会整理成完整清晰富有体系的技术方法,在馒头商学院分享给大家。

━━━━━

怎样才能系统化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对只负责点燃行动热情,不负责提供解决方案的鸡汤式理论敬而远之。在这里将要提供的,都是经过个人亲身验证的、可以具体实践运用的具体方法,拒绝水分,只供干货。它不同于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课堂,也不同于教你写出10W+爆款文的功利性实用教程,而是回归写作这门手艺的规律本质,带领大家遵循写作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一步步提升写作能力,并由此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我相信听完这门课之后,你可以依照其中的内容真正动笔去写出好文章,而不是热情满满,然而在面对空白的文档窗口时,仍然满脸茫然不知所措。

我不会向你兜售一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玄奥理论,也不会只告知你应该追求的目标却不提供具体操作方法,整个课程,将会遵循写作的基本步骤,分为五个环节,教你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写出完整精彩的文章。如前文所言,每一步的训练,都将有效地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你将实现个人能力的全方位精进,有效实现个人成长。

步骤一 确定写作主题

本环节将提升精准有效捕捉问题核心的能力。步骤二 采集写作素材

本环节将提升挖掘消化信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步骤三 组织写作结构

本环节将提升逻辑分析梳理能力。步骤四 塑造写作风格

本环节将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步骤五 修改提升

本环节将提升全局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丢掉只负责唤起热情的鸡汤式理论吧,回归写作的规律本质,从根源解决问题,掌握这门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元技能。我是何瑫,我在馒头商学院的写作课堂,等着你的到来。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最终版]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

2008年5月4日 08:31

——樊和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再一个是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养分,解决现代人生活中一些重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能够解决的命题:“人应当如何生活?”可以说,自这个命题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在围绕它而展开。

人到底应当如何生活?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世纪,科技经济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可是二十世纪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当人类面临一个世纪之交的时候,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世纪末现象”:一个世纪走完了,另外一个世纪又开启了,人类总好像有一种走到世界末日的感觉。当今之世,人类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自己表现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立命。所以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产生一种非常奇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世界范围之内出现了许多邪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面临着一种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

事实上,人生危机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生危机?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人类已经面临着许许多多严峻的课题,如何来解决?他们发出倡议,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寻找人类生存的智慧。应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学者发出的倡议,而是一群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发起的倡议,代表着二十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现在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智慧?必须要说明的是,他们这里所讲的孔子,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文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家国一体

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我用三个概念六个字来概括它的基本要素,就是:血缘;情理;入世。

为什么说血缘构成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要素?因为中国这个民族,在被“化”出来即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候,就和西方民族表现得非常不同。中华民族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是通过维新的道路。西周维新就是中国先民在文明初年所进行的一场最为重要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后人把这种结构概括为家国一体,由家及国。它以家为基础把家的逻辑和原理伸展到国,形成一个所谓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和西方的country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国家”既挣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纽带,具有文明社会“国”的性质,但又继承和吸收了人类在迄今为止最为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所形成的氏族关系的血缘传统,以“家”为“国”的基础甚至范型。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显然,“国家”是“国”与“家”,即氏族社会的血缘逻辑或家的逻辑,与文明社会的国的逻辑中庸调和的产物。在西方人看来,把国和家联系在一起简直是不可思议。中国文化里的国家概念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国”的繁体字,首先是有人口,即“口”,有了人口有土地即“一”,有了土地以后还要有保卫人民和土地的武装即“戈”,最后还要有疆界———“囗”,所有这些要素组成了“国”的繁体字———國。

由家及国,是为“国家”,西方人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而我们在把西方的country翻成国家的时候,事实上也很容易丢掉国家理念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家。这种情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到处可见。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心”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有很多种表达,有的说是heart,不错,心脏;有的说是mind,也不错,是思想,当讲到心的时候,都与思想相连。但无论是heart还是mind,都难以表达“心”的全部文化意义。海外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成中英,他把“心”翻译成heart-mind,将二者结合,意思就全面多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语辞的意义要丰富得多,辩证得多。

中国人是在家的基础之上伸展出国,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家庭、村落、再到国家。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大家可能都看过林语堂的《中国人》。林语堂说中国文化有一个攻之不破的真正堡垒,就是中国人的家。中国文化那么复杂,最重要最基本或第一个要素就是家,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演绎的就是一个“家”的荣辱兴衰;现当代文学的名著,像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是以家为题。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鲁迅跟保守派论战,论到最后,鲁迅发怒了,骂他们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敌被骂痛了。因为骂一个人“丧家”,基本上就把他从根基、根本上给否定了。中国人最高的理想是什么?过去讲是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境界实际上就是以家为本位和理想。我们看到有宾馆酒店打出“宾至如归”的横幅,归什么?归家,到了酒店就感觉到了家一样。但西方文化当中很难读到这样的句子。“宾至如归”译为英文就是随你自己自由自在,就是充分自由。中国人感到最好的地方并不是自由之境,而是后现代西方哲学所说的“在家”,当然“在家”也包括了自由之意。中国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很好,好到什么程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说明家仍然是中国人基本的精神归宿,是中国人最高的一种价值取向。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一家、家国一体。也就是说,家的逻辑和国的逻辑是直接贯通的。中国的家,家的理念、家的文化有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它是社会结构的范型,它是人的价值的源头,是中国人最后的归宿,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个家存在,就不会导致人生的失落。做官不得志,就“告老还乡”,“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啊。家,成了人们生命中的根。血缘是什么?就是人生命的根。所以到最后,人们要回到这个根,只要这个根存在,人就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情理逻辑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就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绳之以法”。理解这一点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刚才讲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血缘、家族,那么血缘、家族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情和理即所谓“情理”的逻辑。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什么都讲“理性”,实际上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误区。人类的文明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在理性的源头,是非理性。西方精神的最高指向是宗教,宗教是理性的吗?理想和信念都是理性的非理性形式。什么叫做理想啊?理想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如果它已经实现,就不是理想。中国古代讲天下大同,佛教讲普渡众生,都是要为人树立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人的理想和信念。家族的逻辑,血缘的逻辑,首先是一个情字,是情感。理性化的家庭生活在书本上是合理的,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家庭的悲剧都来源于理性。家庭里面遵循着什么逻辑呢?《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不能告发;儿子偷了人家的羊,父亲不能告发。父子之间相互隐瞒,是符合天理人情的,这就叫“直在其中”,“直”就是真理、真谛,文化的真谛,生活的真谛,就在这种亲亲互隐中。这句话表明,传统社会里,家庭生活遵循一种情感的逻辑而不是非常理性化的逻辑。不光是《论语》这么讲,在阿拉伯的《古兰经》中,在基督教的《圣经》中,都有类似的教诲。家应该是一个最可靠的地方,如果家人都是互相告发,互相为了自己的某种“前途”去勾心斗角的话,人最后一块安身立命的基地就没有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儿子揭发老子,老子告发儿子,到最后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其他方面可以发生一点危机,但家是不能摧毁的。再从审美角度来说,中国人在审美方面有一个客观标准,唯独在家庭中例外。“子不嫌母丑”,在儿子的眼中母亲都是美丽的。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在中国,情的传统是非常深重的,家族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人文主义的倾向。比如,中国有好多词和西方的理解不一样,像最简单的金木水火土。西方人讲水的时候,基本规定和理解是讲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很简单。中国人讲水,很少有人联系到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与之相关的词是“柔情似水”,“一汪秋水”,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由水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当中的情理和智慧。什么是火?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世界生成于火又复归于火。他们从科学的意义上来分析水和火。而中国说火呢?骄阳似火、热情似火、如火如荼,都是一些非常情感化的东西。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选择了情感的道路,因为中国文化的起点是血缘,而血缘的逻辑是一种情感的逻辑。西方人讲人性的时候,是非常理性化的。中国人讲人性的时候,是非常情感化的。为什么呢?中国从孟子开始提出人性有四个基本的结构,叫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还有是非之心。这四心当中只有是非之心勉强可以算是一种理性。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恭敬之心,都是一种情感。什么叫做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一种和同情怜悯同类的那样一种心情,那样一种情感。孟子曾举过一个例子———孺子入井,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为什么会产生同情或不忍的心情?为什么要去救他?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第一不是与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也不是为了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第二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得到个好名声,第三不是由于厌恶孩子啼哭的声音。救这个孩子就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本能,就是出自于一种内在的情感。换句话就叫“身不由己”,就是一种情感的驱使。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到了,功夫到了,怎么都能解决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情感既不是西方人的emotion,也不是简单的一个feeling,它是什么?一个“感”字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感通、感动、感化。什么叫做感通?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机制就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有一句古诗叫“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是什么?就是人的一种情感。再来说感动。中国人的情感不光是留给自己,也不光是交给别人的,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一个机制,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来互动。所以说感动就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自己或别人发生变化。大家看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当中,常常用偷听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和误会。本来有对立情绪,可是一旦体会到别人的真正用心以后往往激动得热泪盈眶,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所以中国人常用这样一种感动的机制,在情感上打动别人,在情感上颠覆别人。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是什么呢?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是“绳之以法”。为什么首先要动之以情?是要让别人认同你。认同不是认识,认识是一种理性,认同是一种接纳。所以,理解这“情理”二字,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世”与“入世”

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入世。

在人类文明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文化形态,一个叫做宗教,一个叫做伦理。宗教告诉你,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死,而是到达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佛教有一个极乐世界,基督教有一个天堂,道教到最后也得道成仙。每一个宗教都告诉你,有一个天堂,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但是,你想达到这个境界是有条件的,你要有道德支撑,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事。如此才能够做到“虽死犹生”。所以,在任何文化当中,都要有出世和入世的两种文化机制,只是各自的原理不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入世的,因为中国人有办法来解决如何永恒的问题。人生怎么才能够永恒?首先要立德立言立功,所谓“三立”、“三不朽”。“立德”,即要有美好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以后就会精神不死。“立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著作流传下去。第三个是“立功”,建功立业。但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文化英雄有可能做到“三立”“三不朽”,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宗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回答了普通老百姓如何才能不死的问题:你只要相信佛,你就能不死;你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不死。那么没有宗教怎么办?没关系,还有伦理。前面我说过中国文化第一要素是血缘,血缘关系使得中国人生活的逻辑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总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伦理。为什么这样讲?传统中国人认为一旦无后,就意味着血脉通不下去了,你祖先的生命到了你这儿就停止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地指向入世。它把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系统。儒家是什么?儒家是主流和核心,它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是为了更成功地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是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佛家往往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总之,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中国人啊,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所以说他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地是很有弹性的,那是个席梦思,你跳下来以后啊马上又弹回去。中国这样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一个人生的锦囊袋。中国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儒家,很能进取的;到了中年啊他就开始慢慢有一些道家的苗头了;到老年的时候,儒道佛走到一起。特别是搞人文科学的,最后都有这样一种自发的倾向。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知道传统文化,没有学过《论语》,没有读过《道德经》。实际上,在你们的身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因子,因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国人。看看中国的文人画,表现的主题都是入世当中的出世。文人画画什么?画松、竹、梅、兰“四君子”。松树是什么?松树的品格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啊,等到大雪压来的时候,其他树都吃不消了,青松还挺住。梅花是什么?“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到了漫天大雪的时候,其他花都不开,梅花独开。最典型的是荷花,荷花它很入世,入在哪里?入在满塘淤泥当中,但它开出的花是什么?是非常洁白的,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以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人曾经问我,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一下什么是道德?我就告诉他三个字,道德就是“不动心”。什么叫“不动心”,就是一种在入世当中出世的境界。

所以,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涵养,没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就不能做一个自觉的中国人,不能自觉地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地。人生在世有的时候会迷茫,有的时候会做一些错事,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和合理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能力来纾解压力,超越自我。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有良好人文素质结构的人。所以我主张要把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这“五理”统合起来,“五理”一体解决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和人文素质建构问题。我们既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本精神,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同时又要勇敢地承担起每个人应当负有的道德责任。心理和法理、伦理必须结合,然后还要与艺理结合,要有一种良好的审美眼光。最后,在哲理中,达到真善美的合一,真理与智慧的合一,从而创造健全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本报有删节)

思想者小传

樊和平笔名樊浩,1959年9月生。江苏省泰兴市人。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道德哲学,尤其是中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代表作为“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中国伦理的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以及《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

第三篇:什么是写作

什么是写作

每天其实都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曾经接到以前老师让我回去讲写作课的邀请,于是我有重重地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写作?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妄自菲薄而懊悔,可是我要说我觉得写作就是一个大大的妄自菲薄。

太久不动笔了,之后你就会发觉,把东西想得太现实,就真的无从下笔了。不是说现实的东西没得可写,而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平庸思维占据我们的脑海而导致美丽幻想的境界没有了。

所以写作的前提是感情的动态。必须保证对事物是敏感的,对人是充满感情的,这样的感情可能是喜欢也可能是憎恶,总之是能波动的你的心绪的,精神的不懂跳动是写作最重要的来源。

当我们去放大这一切,比如你暗恋了一个人,其实没有多么痛苦,但是在你的笔下你会不自觉地放大这样的痛苦,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在支配我们去那样描述,在讲述心声的时候,也让很多你平时想都不会想的词汇一下子跳了出来,去添油加醋地为你织造一个梦,这就是本能的写作目的——情感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宣泄。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要用文字去表达的人来说,就是这样,用尽心力去把对生活的感悟吐出来,真的像呕吐一样地吐出来,鲜活的,血淋淋的,污浊不堪的东西里面是你真是的血肉和心肝。

其次重要的地方是对文字的解构。大多数人成为不了作家是因为他们的“无序表达”,也就是说语言杂乱,文章本身架构失控,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和情节失实和冲突的地方太多,于是就是很感人的故事也打动不了别人。这就是写作能力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要解决的一打难关,当然这需要岁月累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行。

金庸早起写的《碧血剑》中的人物关系显然没有《鹿鼎记》中的关系复杂,这其实是他这个现代文坛大咖也在其起步期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张爱玲的小说《第一炉香》也是在人物关系上很多地方去模仿红楼梦的,你很难说他们是不是在一开始就想好了一切布局,而按部就班地开始自己的写作行为。所以模仿是开端,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不断强化自我个性,施展在个人领域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做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爱好者可能我们只能做到这么多了,有很多人和我讲千万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我也真的很大家讲这句话,好好珍惜我们拥有的东西,这是一种才能,可能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但是对于我们自己,一种别人不具备的抒情和沟通方式真的很伟大。

第四篇:写作的基础能力

写作的基础能力—— 观察和 感受 能力

我们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的最要命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其实这个问题的

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于孩子观察和感受能力的培养。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骆宾王有首诗叫做《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骆宾王是怎么观察和感受的呢?

1、作者看到了鹅,看到了鹅的脖子(项)、羽毛(毛)和脚掌(掌)。

2、这些部位又有什么特征呢?弯曲的脖子(曲项),白色的羽毛(白毛),红色的脚掌(红掌)。

3、那鹅又在做着什么动作呢?脖子朝着什么(向),羽毛浮在什么上(浮),脚掌在拨动着什么(拨)。

4、这些动作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脖子向着(天),白毛浮在(水)上,红掌拨着(波)纹。

5、最后这些对象又有什么特征呢?曲项向着天跟唱歌一样,绿色的水,清澈的波纹。

6、最终通过观察和感知,写出了经典作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家再想想看,《春天来了》,孩子有内容可以写吗? 我们是否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感受:

1、有“看见”春天吗?

2、有“听见”春天的声音吗?

3、有“闻到”春天的气息吗?

4、能“尝到”春天的味道吗?

5、能“触摸”到春天吗? 《白船》 丰子恺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像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珠闪闪发光。青蛙老瞪着眼睛,不知守在那儿干什么,也许在等待他的好朋友。水面上有极轻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的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 来:“泼剌……泼剌……,好听极了。他们邀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小人国里的睡莲高兴得轻轻地抖动,青蛙看呆了,不知不觉随口唱起歌儿来。

小溪上的一切东西更加有趣更加可爱了。小溪的右岸停着一条小小的船。这是一条很可爱的小船,船身是白的,它的舵和桨,它的帆,也都是白的;形状像一支梭子,又狭又长。胖子是不配乘这条船的。胖子一跨上船,船身一侧,就掉进水里去了。老人也不配乘这条船。老人脸色黝黑,额角上布满了皱纹,坐在小船上,被美丽的白色一衬托,老人会羞得没处躲藏了。这条小船只配给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乘。

这是著名作家,漫画家,儿童文学奖丰子恺老先生的一篇文章,丰子恺老先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多棒啊!完整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包括眼看(色、形、组、作、动),耳听(音、息),鼻闻(气、息),口尝(味道),手摸(光滑/粗糙,冷热等等)我们研究过,只有不到千分之三的孩子不经过训练,具备很好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但是几乎所有孩子经过训练后,都能很好的掌握观察和感受能力。看过了骆宾王和丰子恺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伴节课作文班的小朋友经过训练后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大家一起品鉴品鉴

这是我们伴节课作文班 3 年级孩子的习作,观察和感受能力是不是跟丰子恺老先生不相上 下呢

观察和感受能力是我们孩子写作文的基础能力。

具备了良好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做到:

1、有内容可写

2、细节描写突出,可以写的非常生动具体形象。

大家都知道“流水账问题”是我们孩子作文的一大问题。

这个问题也就是因为观察和感受能力差,只会流水账般的记录呀。

有了观察和感受能力,丰子恺和三年级小朋友的作文,是不是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有意 思,就没有流水账的感觉了吧~~

第五篇: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整理摘录如下主要要点:

应用型本科有这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

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高校可以培养非应用型人才,但是主要的、大量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许多院校已经有研究生了,但当前不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我所指的以教学为主也不等于不能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是转变我们写在纸上的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转变师生尤其是办学者、主管部门的观

念。那么转变观念之后就行了吗? 还不行,许多具体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不能落实。

第一,课程建设。现在全国有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它们对待理论的态度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应该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将来要从事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够用”,以理论“够用” 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呢? 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教材建设。我觉得编写的一个原则是体现“理论坚实”。

第三,要落实到教学工作,也就是要在产学研这方面大力落实。开始我还以为,产学研只是在我们中国大陆被积极提倡,最近我了解到台湾对产学研的提倡比我们更积极,落实得也比我们好。现在台湾许多高校,已经把原来的那套管理制度打破,设置了研究规划处,专门与企业合作,搞实训,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但在大陆,有的高职升本以后,我们去参观时,他们洋洋得意地对我们说: “我们把实训基地取消了,现在改为实验室了。” 我说:

“你们升本后,当然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但把实训丢掉了,恐怕不行,还应该重视实训。”

最后还有一个环节,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改变只以学历高低、学位高低来作为评聘教师的要求。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也要有“双师型”、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入应用型大学来。正如德国的这类教师必须是在实际部门干过多少年以后才能被聘任的。因此,高职的某些要求譬如“双师型”、重视实训、建立实训基地等许多经验,我觉得即使专升本之后还不能丢掉,还是可以借鉴的。

您可能也喜欢: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2012.01.19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转】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

2012.02.17 【转】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2012.02.17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整理摘录如下主要要点: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的分类(中学后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主要部分是5。幼儿是0,小学是1,初中是2,高中是3,4相当于升学或就业预备班,主要是5,包括大专、本科、硕士。5分为A、B。

5A是理论型,5B是实用性、技能型,适用于具体职业。5A相当于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如同高等学校;5B相当于我们高职高专教育。

5A中还有一类,但是它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专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按学科分类,为研究做准备,一种是按行业分类,从事科技工作。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类型是从本科(学土学位)→硕士(硕士学位)→博士(博士学位)。

第二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它可以是多科性的,也可以是单科性的。它主要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这一类型从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博士(专业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也可进入研究型博士。现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位证书和专业证书。有的国家单位专业证书比学位证书更加重要。因为人家就业承认的是单位专业证书。

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它从专科(毕业证书或岗位证书)→职业性本科(学士学位或岗位证书)→硕士(专业硕土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

联合国教科文分类中的5B相当于我国的高职,它可以是两三年,也可以是三四年,甚至六年。

世界各地职业性的时效仍然存在,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一种是普通高等学校(如教学本科);还有一种是职业学校,它的起点是高中毕业,从高等教育来讲它是技职专科,我们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技职专科上一级、是技职学院,技职上去可以到硕士,叫做科技大学。现在这个制度大陆没有。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三种类型中,第一类型以传统大学模式为主,不过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第三类型的定位,理论上已较为明确,重点说得也很清楚。比如教师要是双师型,要着重发展实训基地等等。但是实践上尚需解决办学者的认识,使之能更好地面向市场经济。这一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是高深适度,而是“适销对路”。

第二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情况复杂,门类繁多,历史或长或短,水平高低不一:既有数十年老校,又有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全国性、行业性高校,更多的是地方院校;少数保留单科性,多数改为多科性。这类学校长期受第一类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新建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刚建立不久,就想往学术型方向发展,轻视应用,定位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不论从全国布局还是从高校自身来说,大多数应该定位于:立足地市,为地方服务。

如广西大学曾获得全国性教学成果—等奖,后来又获得一个二等奖,都是为广西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的结果。这些学校还要定位于职业本科(5B)或应用型本科(5A-2),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同时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

我认为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环境,比如经济、文化、高教、生源等因素;社会需要什么?比如类型、层次、专业等;还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尤其是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与社会声誉,特别是师资力量与特长是什么?

高校要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每—类型都应有重点高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名校。

每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校本特色的发展,问题在于: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一支正在成长的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不论公办或民办,都是由水平较高、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业绩较佳的专科层次院校提升的,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积淀,可以增强本科教育力量。一所高校的定位,是从学校的总体来说,并不排除个别学科专业面向全省、全国;学校的总体是大众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您可能也喜欢: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2012.01.19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2012.02.17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2012-02-17 11:39:20|分类: 应用型本科 |标签:应用本科|字号大

小 订阅

由于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校来自于四类:老高校举办的技术学院,如同济大学;高职升本,如北京联大;某些部属高工专升本;师专升本变为多科性学院。因此,各校急切想澄清一个问题“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何在”,一种较为微弱的声音认为应用型本科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更多的意见认为应用型本科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归纳起来有如下意见: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因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而沿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了学科型、研究型的本科;同时,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是互相补充,扬长避短。

2.在监控体系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接受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而专科教育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学术要求标准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授予学士学位,而专科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在终身教育上,受过本科教育的考生比只接受过专科教育的考生更易考取研究生;在教学计划的智能难度上,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要求要难。

就笔者掌握的材料而言,相当部分的作者在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时不太注重对比性研究,似乎有一种“割裂”现在从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以前从事的高职高专教育联系的倾向,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看作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教育形式------没有继承、没有扬弃、没有“拿来”,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不利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转化,加大了转化成本;事实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交集”,这个交集中的元素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一但双方的某些特征融合在一起而非简单加总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应从比较其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入手。这里的“联系与区别”貌似简单实则不易,部分学者对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三种教育形式的比较似仍停于浅表层次,而且这种“联系与区别”的思路没有自始至终贯穿于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之中,表现形式有“间或的”、“偶然的”成分在内。当然,也有学者独树一帜、独辟蹊径,认为搞清三种教育形式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前提条件,提出了“横比学术性本科,纵比高职专科”的研究思路,并认为专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科性、学术性、创造性。在面向现场一线的前提下,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具有共同属性职业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实践性、技能性,只不过本科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面比较宽、岗位的技术含量和管理层次也相对提高,本科教育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层次上的升华。既不简单地把高职专科的办学经验套用到应用型本科,也不受传统本科教育的束缚而丧失扎根经济主战场的优势和活力,等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应用型本科内涵、特征众说纷纭的背景下,学者得出了“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这一简洁又富于深意的指导性公式。

小 订阅 来源:南昌工程学院高教所

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人才是人的才能、人的才学和人的品貌的总称。先人定义与今人之理解,有许多种解说,但从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主要是逻辑思维;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个转化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个转化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型人才中,通常又把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依次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二、教育层次是本科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属于应用型人才,当然主要是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从现象到本质有什么区别呢?详见本报2006年11月17日“学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分析”一文。在这里侧重比较几点。

在教育评价上,本科教育接受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而专科教育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在教育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主,技术教育为辅,强调教育的应用性,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高职高专教育以技术与技能教育并重,强调教育的技术应用性,培养技术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才;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着重应用性学科群和专业建设。而高职高专教育则注重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学科仅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

在学术要求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给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不能直接报考研究生;

在知识体系中,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两者的要求与差异明显。

在专业程度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复杂。一般培养复合型、跨专业要求人才,学制为4年。专科教育则对专业要求较专,学制为2~3年。

三、培养目标指向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

教育层次与人才层次具有对应性。国际上通常采用“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rum”理论来解释这种对应性。该理论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各类工业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述。

如图所示,每一类人才占有一块面积,从A到B为技术工人区域,C至D为工程师区域,E至F为技术员区域。技术员地位居中,称中间人才(middleman)。由于职称与职务和工作

岗位并无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和界限,因此,职业带中存在着既可以由技术工人也可以由技术员承担的岗位区域;也存在既可以由技术员也可以由工程师承担的岗位区域,即各类人才在职业带的交界处是重叠的。图中斜线A’D的左上方代表手工操作和机械技能,右下方代表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对技术工人的主要要求是操作技能,对工程师则是理论知识,对技术员两方面都需要。如以GG’表示某一职业岗位其对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要求分别用线段长度GG’’与G’’G’表示。国际上一般把分别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这三个系列人才的学制相应地称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国际上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向职业带中的GF区域,它是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他们属于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事的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的教育。

职业带理论仅以工业技术人才为例来表述复杂的、多维的社会人才结构,显然是不够精确的,但就总体而言,它还是可以反映出人才结构与教育结构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内涵。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文科来说,培养的是应用文科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对于工科来说,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

下载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元能力(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

    英语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写作要涉及语法、词汇、文体等多方面的知识。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决定英语水平的总体提高。下面就教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谈谈个人在教......

    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设计

    《礼仪修养概论》教学设计 杜秀霞 一、教学目标 1、礼仪课考核方案以及课程结构介绍 2、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

    感动是一种能力

    感动是一种能力 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虽然我对这本词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依然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精准,甚至有点词不达意。难......

    快乐是一种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是一种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需要智慧。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

    快乐是一种能力 节选

    快乐是一种能力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 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

    快乐是一种能力

    尊敬的党组织:党课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我想充分运用在党课中学到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在我发现很多人抱怨自己不快乐,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

    感动是一种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感动是一种能力 作者:毕淑敏 来源:《视野》2006年第07期 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虽然我对这本辞典......

    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

    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应用知识和人的智力,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 [] 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内容 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