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打开

时间:2019-05-13 10: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是一种打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是一种打开》。

第一篇:写作是一种打开

写作是一种打开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高语文素养。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偏重于以书本素材为主体的应试训练,忽视生活实践。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的作文显得枯燥乏味。其实,每个人都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要拓宽认识时空,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实践我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为此,我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采用了各种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增强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策略一:创设活动情境,积累习作素材

1.活动形式多样化 拓宽素材空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积极地、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1)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

演一演――课本剧 说一说――做小导游

讲一讲――故事会 播一播――新鲜见闻

辩一辩――辩论会 赛一赛――演讲、背诵等

做一做――游戏作文 合一合――学科整合

(2)走进自然

春天之约:找春天、画春天、照春天、唱春天、赞春天

激情夏日:碰碰凉里乐趣多、夏日的雨、夏夜多美、夏天真热呀!

收获金秋:落叶的梦、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收获、寻找秋天

冬日情趣:真冷呀、打雪仗、雪、冬日水仙

自然景观――山川田野

自然现象――风云雨雪

自然景物――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2.广泛阅读,丰富素材内容

小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还相对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提高情趣,增加写作素材。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大量的阅读,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下的研究性阅读,会使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举一反三,把对材料的规律性发现主动应用到作文中去。另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对阅读对象中的人物形象、思想观点、写作方法、语句修辞等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相似模块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和模仿,这对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同样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我经常通过开展广泛阅读,亲近媒体和日常积累等活动,来积累写作素材。

策略二:运用活动素材 创新习作类型

1.想象型作文。“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2.应用型作文。应用型作文即设计能将所学知识付诸生活应用或工作实践的习作题目。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应用型作文,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技巧,而且可以“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

3.创造型作文。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创造型作文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描述,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者把书中内容改编为小话剧进行表演等,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在学了《邱少云》《小珊迪》等写人物为主的课文后,布置学生睡觉前在脑子里设想一下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与人物对话,第二天早上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进行创造型作文的活动。

策略三:自主开放创新,促进写作多元

1.文体自由:《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记实作文主要包括周记、日记以及观察作文,而想象作文的内容却极为广泛,包括童谣、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记实作文而忽略了想象作文。“想象力的发展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与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想象作文时实现自主作文的彻底样式。在内容上,它不必拘泥于实人实物;在形式上,它也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它的主动权可以完全掌握在孩子们手里。

2.立意自主: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3.表达自由。作文有法,但无定法。作文指导要立足于开拓思路,而不要在写法上给学生太多的框框。让学生放胆写作、自由表达是体现学生自主性的一个方面。表达多样化,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序、倒序、补序、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写作其实是一种打开。我们应积极创新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打开记忆,打开生活,打开心灵,打开生命。

第二篇:古诗词写作是一种修养

古诗词写作是一种修养

学习写作古诗词大约两三年了,在这两三年里我写了上千阙词(当然是短令居多),一两百首古体格律诗,也结识一帮爱好古典诗词的文朋友诗友。

我对目前古体诗词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不认同的看法与想法仅限于写作技术与学术的争鸣,与持相反观点文朋友诗友们的个人写作水平、个人品格无关。这些看法在我心里藏了很久了,总想找个机会一吐为快。时值仲夏夜半,天气炎热、饭后无事。姑且趁闲列举一二,来表达我对古体诗词的看法。同时也期待古体诗词能够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的李梦阳与何景明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学习写作或有一定文学评论基础的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反对诗词文章格式化、格律化。我认为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个观点光反对诗词文章格式化、标准化只是表象、只是一层肤浅的理解。我个人认为不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不应该用任何时代的文章与诗词去作比较。作者个人与其作品本身就是独特的个体,与其他的作者和作品没有任何可以比较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这一观点,有的文朋友诗友提出,我们不写古体诗词,是因为我们现代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古代人的成就。我其时只想问问:“超越什么?为什么要超越古人。”你只把你的真情实感写得词工句丽就行了,这就好像书法一样,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超越王佑军的水平,那咱们的书法艺术就别搞了、别传承了。你说行吗?

很多学习古体诗词的人怕平仄、韵律,有位文友跟我开玩笑说:“我不晕船、不晕车,就晕平仄„„”这话有些道理,很多学习古体诗词的人都被这道入门基础知识拒之门外。其实很多知识与技能在入门时都会很难,都需要学习者克服心理障碍与惰性。比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技,学习五笔输入法等都无不如此。我学习声训的方法跟学习五笔输入的方一样,有规律的记规律、记熟,特殊的死记,一次记两三个字,时间久了就够用了。古代韵书到用今天现代汉语读来的确有些出入,我采用的方法是用字的时候,尽量避开使用与现代汉语读音偏差比较大的词语与字句。至于词牌与格律,初学者可以从短令学起,一个词牌你填上三五次,并认真地反复读到能背的程度,这个词牌你就记下来了。格律除了几个基本的平仄规律布局外就是由于拗救衍演出来的几种体式,比起词牌来就更容易记了。

今天古体诗词写的人很多,成就的确不高,精品少得可怜。究其原因,古体诗词作者年纪偏大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部分前辈虽然对古体诗词倾注毕生精力,但由于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写作的素材和知识来自于一些零碎的生活阅读,个人的审美观也受政治教育的影响流于口号与干瘪的教条框框。还有一部分前辈完全陷入教条化的古体诗词理论化写作胡同,他们写诗词只论平仄与入韵与否,不论文章内容的内容是否新鲜可读,也不论文章结构的开、合、起、承是否布置得精巧得当。更有甚者,他们为强行合符诗词的平仄与韵律要求,生编硬造语句。这就导致大部分古体诗词读来拗口,品来毫无美感之言。

古体诗词讲究对仗与用典,这只是基本要求。但没有一个诗词评论家,可以强制要求诗词作者该怎么做。现在一些古体诗词作者在作品中强行用典,堆词砌句,有的借以来向读者和其他文朋友诗友显摆自己有学问、读书多。我只能说,这跟鲁迅先生嘲讽孔乙已回字有四个写法一样无聊、一样迂腐。

古体是词写作跟其他文章写一样,是作者对身边的人与事,物与影瞬间感悟有感而发的东西,是不能强制自己像写作文一样去写。古体诗词写作要求自然、读来顺口易记、易背。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因其易记、易背,有优美的意境或蕴含生活哲理而流传下来的。

古体诗词写也好,其他文章写作也好,其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以某个权威刊物上发表过,也不是得过什么大奖、收过多少稿费,而是这个作品能否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写作跟其他艺术一样没有实用价值,是一种纯艺术欣赏的东西,靠写作也挣钱养活自己不现实,也背离艺术审美欣赏的原则。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篇篇都是精品,一生著述等身齐。古代诗词大家一样,一生诗词过千万、脍炙人口仅数十,这是很正常的事。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焰火,我写诗词不宗唐宋,不效李杜。信手沾来,随风而逝是我的习惯。喜则笑、悲而泣是我的本性。或思乡、或抒情,或高歌或低吟,或调侃或沉思是我的生活。我用诗词来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用诗词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它,真的与写作无关。

第三篇: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在遥远的大西北,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一个马背上长大的青年,怀揣着作家梦,没有老师、没有书籍、生存环境贫穷闭塞,对梦想的追寻犹如在茫茫黑夜中跋涉。然而,因为选择,因为坚持,因为自强不息,更因为从生养他的西部厚土里,吸收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营养,这个青年改变了命运,由农民之子成为了教师,由教师成为了著名作家,由“一个人的西部”影响了一群西部和非西部的人。他,就是国家级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西部文学领军人物雪漠。这段“战胜自己,改变命运”的生命历程,则写入了他的新书《一个人的西部》。

10月17日下午,雪漠携首部自传体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和最新长篇小说《野狐岭》亮相青岛书城,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从文学的自觉到生命的自觉

记者雪漠先生,您生于大漠,长于大漠,并历时二十多年将笔触投向那片浩瀚的西部草原、大漠,比如《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斗争,记录着一代人的生活,触及了西部环境问题的隐痛。请问您的写作是出于生命的自觉,还是文学的自觉?

雪漠一开始是文学,我从小有个文学梦,但随着成长,文学退居次位,升华为文化。后来由从文化又升华为心灵,最后变成生命。我现在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不像写作,或者说超越了写作,比如《一个人的西部》,它不靠具体的章节来吸引人,不在乎段落、文风、修辞,而是展现整个生命的状态。

记者:您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西部》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标本展现给世界”,您期望大众从您的这个“标本”身上,参悟到什么?

雪漠:我只是想告诉世界,许多时候一个人的命运,源于自己的选择。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命相学”对中国人的毒害很大,它是一种唯心的古代哲学,中国人的落后与此有关,让人感觉有个“命运”在主宰。但实际上,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在于选择,在于文化,当 种文化进入生命,生命就起了变化。

记者:您个人经历了从农孩,到小学老师,再到作家,这种“神奇”的变化也是源于此?

雪漠:是的,我从30年前到今天,每一个阶段都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当一个人有了一种强大的意念,并有一种文化给来的自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着文化的力量,我相信“命由心造”,《一个人的西部》正是展现了这种文化性。而《野狐岭》展现的是100年后的目光来关照100前的历史,出现种落差,来验证这种选择的可能性。

记者:您对“一带一路”中的西部精神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诠释?

雪漠:西部精神里既有当下关怀又有超越精神。西部不仅仅有贫瘠、苦难,西部更有承载人类超越世俗功利、追寻生命意义和灵魂升华之梦想的哲学、文学、艺术、信仰,这些构成了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文学回归原点

记者:您作为大手印的传承者,从十七岁起拜师、深研、实修,您的修行与您的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雪漠:它是一种生命的程序,在这种生命程序的影响下人会一天一天走向博大,它提倡的是对世界的帮助和奉献,它还提倡自我人格的修炼和灵魂的重铸,在这种精神的关照下,一位作家会越来越大气,更容易回到文学的原点。我正在推进的“文学启蒙运动”,就是去除文学中功利的东西,让文化回归美学的范畴,艺术的范畴,而不是关注销量,以及背后所能带来的利益。

记者: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有没有您比较喜欢的纯文学的作家?

雪漠:有的,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的人们比较关注内心,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不会聊股市,不会聊物价,而是一起探讨灵魂问题。而国人在聊什么?青岛的“大虾”引发的群体恶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是对正能量的冲击,也折射出整个民族安全感的缺失。

记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笔来记录历史和苦难,她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根据大量的采访,根据很多真实的人和事,撰写而成。您似乎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在写作的准备中,采访了无数的牧民,您如何看自己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同与不同?

雪漠:相同的是,我们都直接脚踩大地,有一颗悲悯之心。不同的是,她严格意义上是记者的身份获奖的,她把真实展示出来,而我把这些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比现实世界更有力量。就如同我们同时在一个葡萄园里,她把葡萄整理成她喜欢的样子,展示给世界,而我则是把葡萄酿成艺术的美酒。她的是纪实作品,我的是艺术品。

采访手记:

与雪漠老师的对话,准确地在签售前的半个小时里顺利完成,除了他那带着大漠口音的普通话着实考验听力,整个对话亮点频频,我们从文学聊到哲学,聊到对最新社会热点的看法……他对事物的看法一针见血,不会左右摇摆,他的精神世界的根基牢固而坚定。

令记者惊讶的还有签售会上读者的热情,很多热心读者从北京、合肥、济南等地特意赶来,一位来自合肥的孙先生说,雪漠老师的作品指导了他的人生,作品里有种让人心情平静的力量。而记者读过《一个人的西部》发现,这果真是一部自然流淌的作品,不饰修辞,却用生命的真实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第四篇:经典阅读,打开中年级写作之门

经典阅读,打开中年级写作之门

一、亲近身边的经典,就地取材,掌握基本的写作模式

经典的力量不仅来自课外名著的阅读,来自名家名篇,更直接来自于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它对初学写作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与引导作用,也是教师指导写作的极好素材。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本中《北大荒的秋天》《荷花》《槐乡五月》《石榴》等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读文章,进行句式训练,初学者是很容易习得的。以下面这个习作片段为例:

春天到了,杨树的绒毛满天飞。小草给大地穿了一件嫩绿的衣裳,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鲜红的月季花、紫红的喇叭花和金黄的油菜花在春风里竞相开放,都露出了快乐的笑脸。(《春天的新发现》)

片段中的“躺”字用得尤为传神,其实是由《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小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借鉴而来。草地像绿色的海洋,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描绘出了宁静又不乏生机的早春景色。而“鲜红”“紫红”“金黄”等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又和《小露珠》中一组排比句的颜色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显然,在阅读过程中,课文写作技法的引导对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再如下面写油菜花的句子:

不一会儿,我就被它那迷人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躺在田埂上不想回家。(《家乡的油菜花》)

“熏醉”和“傻乎乎”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槐乡五月》中外乡孩子对槐乡的喜爱之情,这些都是句式的借鉴与模仿。有的学生甚至在一篇文章中借鉴了多篇课文的章法技巧,下面是一个学生在《家乡的栀子花》一文中,描写栀子花盛开形态的两段文字:

①每年六月,南京都有成千上万的栀子花在校园里、道路旁、山坡上、小河边,以及小区内开放。

② 香气是洁白的栀子花散发的。凑近一看,有的还是被绿色所包裹着的花骨朵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迫不及待想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有的才展开一圈花瓣,看上去像刚刚进入轨道的卫星;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吸引了无数蜜蜂前来解馋。

文段①有《北大荒的秋天》中写榛树叶子的影子,文段②和叶圣陶的《荷花》写法相似。由此可见,将经典的课文作为写作素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学生不仅能初步接触到写作的基本章法,更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中获得写作的信心。

当然,经典的力量如果仅仅靠课本来承担和完成,经典价值的内涵和外延都过于狭窄了。在三年级写作的启蒙阶段,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三年级阶段,我带着学生读了大量作品,并做了一些摘抄笔记,从动词的连贯准确使用、景物描写的优美与感染力度、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对话的生动丰富等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以“叙事”和“抒情”为主要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学有所得,写有所获。

二、感受经典中的故事,化虚为实,训练扎实的叙事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把事写明白、过程讲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三年级学生容易记流水账,在语言的连贯性上更是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化虚为实呢?我认为可以从动作的训练入手。实实在在的动作,既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立体化。所以,写事的过程中,动作的连贯和准确是我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写出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是叙事生动的基本技能。鲁迅先生有一篇经典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雪地捕鸟”的那段文字,给许多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品读的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动作外化出来,体会每一个动作的不可替代性,即准确性。由此,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中准确运用动词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如接下来的片段:

从腊月开始,大家就在为新年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打扫卫生,擦拭门窗和家具,翻洗衣物。妈妈从超市买来一盒盒瓜子、糖果,一箱箱水果……样样都不能少。其中最辛苦的就是做各种传统食品。在我的家乡,人们会炸好豆腐和肉圆,煎好蛋饺,蒸出一笼笼的团子,煮出满满一锅的茶叶蛋……这些食品可以在春节期间用来招待亲朋好友。(《过春节》)

“打扫”“擦拭”“翻洗”已经是很具体的动作了,再加上“做”“炸”“煎”“蒸”“煮”等一系列动作,短短几行文字表现得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将人们过春节的忙碌与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

端午节前夕,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新鲜的芦苇叶,先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再把芦苇叶卷成漏斗状,接着在漏斗里先铺上一层米,再放入白砂糖、肉、红枣等食用材料,最后再铺上一层米,用一片叶子把漏斗口包住就行了。(《端午粽飘香》)

文章将包粽子的整个制作过程详细而具体地写出来,动作连贯,用词准确。可见,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能够将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了,而将事情的过程写具体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有连贯性、准确性的意识,并慢慢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今后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2.品味动词的多样性,是叙事生动的点睛之笔。所谓见仁见智,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我和同学们品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三调芭蕉扇动作的精妙与传神。围绕一个中心,将动作连贯而准确地写出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所在。在一年多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在习作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生动传神的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下三个片段写的都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1》“孙小圣到此一游”。其中有一组图是孙小圣爬到柱子上写字。

① 孙小圣见此地风景秀丽,便“嗖”的一声爬上了柱子,用腿夹住一根柱子,拿出一支笔,在上面写下了“孙小圣到此一游”几个大字。

② 孙小圣跑到凉亭前,用脚钩住其中一根柱子,快速地爬了上去。然后,他掏出一支毛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七个大字。

③ 他回头一看,发现孙小圣正用腿和尾巴缠着一根柱子,拿着毛笔……

三个学生在各自的习作中用了三个不一样的动词,各有千秋。“夹”可见用了极大的力量,很稳妥;“钩”可见猴子的机灵调皮,动作迅速;“缠”又写出了猴子身体的柔软,着力点在尾巴上,各有各的精妙之处,叙述也更加生动了。

三、品味经典中的情感,感受抒情在文学中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经典文学作品,在抒情上也对学生的文学能力进行着多方面的启蒙。在品读文学作品时,我也给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给予了一定的品析与引导。不少学生能学以致用,初步感受到了文学经典中依附于叙事的抒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例如:

我拔出一个春笋,发现它的外皮又硬又脆,像一片翠绿的玻璃。仔细一看,哇!从嫩绿色到深褐色,有明显的渐变,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点,也许是大自然在上面挥洒的墨汁吧!(《春笋》)

“翠绿的玻璃”的比喻既鲜活又具有美感,让人耳目一新。黑色的斑点被想象成“大自然在上面挥洒的墨汁”,想象大气,又不失韵味。这些生动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春天新生的竹笋的喜爱与好奇,耐人寻味。

吃完晚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去散步。小路曲折蜿蜒,两旁的绿树静静地站着,没有一丝风,两只黑色的乌鸦在草丛和树林间追逐,好像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玩游戏。傍晚金灿灿的阳光笼罩在前面的楼房顶上,非常好看。

这是一段傍晚景物的描写。无风、静?k,乌鸦,静中有动,夕阳无限壮美,这一段文字很好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将一家三口傍晚散步时的闲适、幸福写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在大量阅读后厚积薄发的结果。

大家请记住:麻雀是我们的朋友,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伤害它们。我希望麻雀那娇小的身躯能活跃在林间、田间,它们清脆的叫声可以一直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保护麻雀》)

呼吁大家保护麻雀的这个结尾,小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触,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对麻雀生活安定美好的描绘表达了出来。

从以上几个片段来看,对于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与规则,并能朝着更高目标发展。除了课文的经典范例以外,课外经典的大量阅读和学法指导也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第五篇:【跟着大咖学写作】申论:读书是一种“遇见”

【跟着大咖学写作】申论范文:读书是一种“遇见”

导语:申论文章可能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考生其实可以从模仿开始,从背诵好的文章,模仿优秀文章入手,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言会在自己的体内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时间久了,就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在此,中公教育申论频道推出【跟着大咖学写作】栏目,会定期更新我们精挑细选的优秀大家手笔,供考生背诵学习之用。文章中的红字考生可以着重背诵,化为己用。

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下载写作是一种打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是一种打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山东省属事业写作脚踏实地是一种品格

    2013年5月26日山东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初级岗位工作人员笔试真题写作题目 1. 个人的梦和国家、民族的梦的关系 2. “脚踏实地是一种品格”为题目......

    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5则范文

    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黄孟轲 【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09年10A期第39~42页 【作者......

    分享是一种快乐

    分享,是一种善举,学会了它,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思考的同时,也就体会到了快乐。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

    分享是一种快乐

    分享是一种快乐 金华市 育才小学金珉瑞 小时候,妈妈总是缠着我,叫我背一些古怪的话:“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来生活”。“分享是快乐的前......

    分享是一种成长

    分享是一种成长 小时候,常听妹妹喊:“姐姐,你有一只青苹果,我有一只红苹果,各人切一半,我们不就可以尝到两种滋味了吗?”那时,我并没有在意妹妹这句漫不经心的话,更不能领会其中内涵......

    分享是一种幸福

    【导读】分享是善良的一种品质,懂得分享,学会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吃亏是福的智慧,也是一种懂得取舍的超然境界,更是一种懂得淡定的情怀。学会且懂得与人分享真的是一种幸福。很......

    什么是写作

    什么是写作 每天其实都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曾经接到以前老师让我回去讲写作课的邀请,于是我有重重地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写作?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妄自菲薄而懊悔,可是我要说我觉得写......

    雅思写作如何快速打开思路[五篇范文]

    雅思写作如何快速打开思路面对茫茫作文题海,不少考生不知所措:全部话题都准备不切实际;不全面准备,心中又没底。充分准备了其中某个话题,比方说,妇女犯罪问题,并不意味着考生有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