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问题讲稿
社会问题学科
一、社会问题学科开设的重要性
1、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
A、社会问题是传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B、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C、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2、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事业与一门用科学方法助人的学科,是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
三者的关系是,社会学是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技术与措施。
二、学科成立的基本要素
1、学科成立必备的理论知识
每门学科的成立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没有理论的研究都是浮浅的研究,理论研究对于每门学科都非常的必要,如果我们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之上。让我们见现象而不见本质,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国的社会学产生主要受美国实证社会学的影响,一开始我国非常的重视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我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与主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数据的收集上,很少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当时我们的理论成果也非常的少。有代表性理论的就是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论、晏阳初的‘愚穷弱私’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但是到了当代,我国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处于薄弱的环节,但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有郑杭生为代表的社会运行论,李培林、刘少杰为代表的理性选择论,孙立平为代表的实践社会学等。
2、学科成立必备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要想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认识与研究,并且总结出其中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有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方法,正确的研究方法就相当于达到社会问题规律性彼岸的‘桥’或‘船’。研究方法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
研究社会问题也应该要有方法论的指导。研究复杂的社会问题,寻求深藏在其背后的规律更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论就是对方法的理论总结,一般通过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原则表述出来。这是历代社会学家从无数经验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心得,它凝聚着社会学先辈的智慧,总结了在研究社会问题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上,即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特殊角度上,方法论的选择一般都带有人的主观价值倾向。从我们看问题视角上,我们对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分为:透视性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群体性的观点和客观性的观点。
1、透视性的观点,是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A、要看到社会问题的隐功能
隐功能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提出来的。他认为: 功能就是有助于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观察的结果。
显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的、所认识的;
隐形功能就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没有预料到、没有认识到的。
墨顿认为社会学者的特殊贡献不但在于研究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非意图的后果,即隐形功能,研究隐形功能是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也是社会学者在理论上最可能有所收获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研究焦点从显性平面转移到隐形平面,这正是社会学者做出特殊贡献之处。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就是经过研究和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和规律。墨顿若认为发现隐形功能是社会学知识的重大进步。发现隐形功能比了解显性功能在知识上更为进步,因为后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规律。B、要透视社会的内幕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各类角色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是按照社会所允许的规范进行的,这就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幕前表演。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表演和在私下场合的表演是不同的,在正式组织中的表演和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表演是不同的,人们是公开的场合和正式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可能表现出某种虚假性。戈夫曼的戏剧化理论认为,社会学家要观察人是如何从后台转变到前台的。我们要通过“戴着假面具的人”看到他的真面目。正因为如此,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有必要区分人们幕前与幕后的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认为:“社会学家最需要知道的是隐藏在人们面孔后面的东西”。社会学的前辈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探寻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有的深入街头社会了解青少年团伙,有的深入监狱了解犯罪心理,有的亲自到贫民窟了解社会下层真情。C、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有众所周知的、光明的、美好的、积极的、体面的一面之外,还有另一个侧面,即社会中还存在不为人所知的、被人忽视的、阴暗的、丑恶的、消极的不体面的一面。D、要透视社会的多重本质
研究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不能停留在对生活表面的探究上。社会现象后面隐藏着多级本质,要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在研究社会众多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到引发这些问题、现象的因素上,即决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上。所以,社会学者注重描述社会现象,这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第一步,在认真、详细、全面描述的基础上,还必须分析引发社会问题的诸种因素,从中找出影响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决定因素就是社会问题的实质。
2、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问题时,要吧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整体性观点隐含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人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A、社会是一个整体 整体性的观点是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历代大师所倡导的一种思想观点,从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从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理论到科塞的社会冲突论,均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结构状态,而不是各类要素机械的拼凑。这种多种因素的有机联系,是在人类社会通过社会分工发展而来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孔德、斯宾塞、帕森斯用协调与稳定来解释社会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科塞则重视社会体系的内部矛盾,通过冲突和斗争这类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来研究社会。但是在方法论上都是将社会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B、任何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离开一定的社会整体,就不可能被科学地解释,就会有片面性。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所发生与活动的规律,只存在于一定的整体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单独地去研究它,把某一社会现象从社会整体中抽取出来,割断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则不能揭示这一现象的规律。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才能找到产生的真正原因。C、社会整体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因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历史因素影响的问题。抽取了历史因素去考虑,社会问题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研究就变得苍白无力。
3、群体性的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
社会不是有单个个人组成的,而是有群体组成的。社会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任何个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在群体中人才能体现出类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体现在人的生物性特征上,而是体现在人的社会性特征上,这种社会性特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的群体性。B、观察社会时要超越个人 研究社会问题时要跳出个人狭小的范围,一是要看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有一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照映着对方”。这就是著名的“镜中之我”理论,就是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意识中的。库利指出,人总是想像,并在想像中与另一个头脑持同一判断。C、要研究群体结构
这一观点要求我们要看到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是由影响其生存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观察社会问题时要有穿透力,穿透个人所在的群体,穿透群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在研究越轨性社会问题时,要经常从越轨者所在的亚文化群体中寻找原因,从个人所在的小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寻找导致其越轨的因素。群体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在空间形式上群体的存在形式就是社区。社区是相对稳定的群体的活动范围,在一个社区中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我们可以从群体的结构中观察个人或小群体所处的位置,观察群体结构性力量对个人或小群体的影响。D、群体的特性独立于个人的属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注重研究群体及其结构的特征。他指出:“群体特征独立于个别特征,因此必须把群体特征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他考查了一些特定群体中某些行为出现的不同比率,特定群体的特征及其变化。例如他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他在探讨自杀群体的事发原因时,他撇开了个人的心理因素,而发现了所有自杀率高的团体结构,一般都缺乏内聚力和一定的规范。
4、客观性观点,要求研究者不能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对熟悉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带着自己的价值倾向研究问题,抱着地方性的观念观察问题,而是应该站在超越个人经验的立场上,带着新奇的眼光,不抱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倾向,用广阔的世界性的视野去观察问题。A、保持价值中立观点
韦伯认为,价值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研究者选择什么课题,但在科学研究中则是可以做到避免价值影响的。价值中立观点是指社会学者在观察问题时应持客观的、公正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利益,价值观念带进观察之中,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成见置于研究之中,要摆脱这些因素对研究活动的片面影响。B、避免地方性观念,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看待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冲破通讯与交通的障碍,整个世界的空间距离日益缩小,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全球呈现一种各国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局面。各个国家正在成为一个整体,人们把世界比作“地球村”、“世界社会”、“人类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面临社会问题的共同性。C、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质的变化也由量的变化引起的。任何事物包括社会问题都同时具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性质是由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来决定的,超过一定度的极限或关节点,一事物就转变成另一个事物,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社会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的,也是有一个生长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方法
研究社会问题就是以科学的方法获得系统的、可以验证的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而科学的方法是用准确的工具,以不带个人情感好恶的客观态度,去观察、量度、测验某种社会问题的现象,并实地记录所得结果和资料,再以同样的态度与工具去分析、比较、研究、综合所得结果或资料,然后找出根治社会问题的方法。下面介绍的就是社会学研究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在研究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全面调查,指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方法。
B、重点调查,即选择研究对象总体中有代表性的少量单位进行调查。C、抽样调查,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与统计,并根据这部分样本的实际资料,从数量上推算出总体,推断出全部研究对象的特征。例如: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等。D、个案调查,对于若干个人或研究对象中若干基本单位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E、观察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用感官直接感知与记录事实,并且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包括,非参与观察与参与观察两种。
F、社区考察,这是一种运用多种社会研究方法,对一个社区中的某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
G、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谈话,了解调查对象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便于理解个人的主观意见、内心感受、信仰、态度和见闻。H、问卷法,要求被调查对象填写或选择答案的问题表。它根据人们的回答情况,对人们的态度与状况作一定数量的分析。
I、实验法,研究人员把自变量引进经过缜密安排的环境,然后记录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是一种在高度控制条件下的因果测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A、文献法,指收集有关社会问题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即使用第二手经验研究资料的方法。
B、统计法,用于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采用列表、制图、计算三种方法。
C、比较法,这是在比较相同类型的社会现象的不同表现中,寻找某种类型的社会现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或研究不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与共同点的一种方法。
二、社会问题研究的展开
1、准备阶段
A、确定社会问题研究课题,这是研究问题的第一步。研究者所选择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深感兴趣或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B、初步探讨,当我们初步选择了将某一社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关于这一社会问题的相关信息。C、提出假设,假设,也就是根据我们的推测,提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性说明。
D、概念界定,有些假设是建立在复杂或抽象的概念之上的,为了避免其他人有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予明确的解释。
2、实施阶段
A、选择研究方法,假设提出后,研究者必须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是调查、做实验、进行观察性研究还是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或是综合使用这些方法。B、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尽管还是基础性的工作,但对研究社会问题而言,收集资料是研究工作最艰巨的一个环节。
C、分析结果,资料到手后,研究者就开始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判明这些资料所表现的总趋势以及资料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将其列表整理以便进行分析解释。D、作出结论,如果研究过程按计划进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作出报告。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功能类型
1、描述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是怎样的?
科学认识社会问题的现象是研究工作的前提。描述性研究,是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社会问题的事实,事件及其过程的资料,真实再现社会问题的图景。描述性研究首先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它主要是为了弄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
2、解释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为什么?
研究社会问题的目标不在于描述,而在于解释,不在于记述社会问题“是什么”情况,而在于说明社会问题“为什么”产生。解释性研究就是对社会问题为什么那样存在或变化的原因的回答。解释性研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理解、把握社会问题的主体社会行动者所表达的精神内容。
3、预测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将会怎样?
描述是为了解释,解释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控制。我们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探讨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规律性的把握,来认识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探讨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对社会问题的预测。
3、规范性研究的功能——回答:社会问题应该怎样?
规范性研究是一个确定解决社会问题的预定目标及其达到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论证“应该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检验“应该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假设。
第二篇: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征:
1、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上看,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特征
3、从其产生过程来看他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从环境的影响来看它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趋势:
1、从常规点源污染向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符合污染转换。
2、由单纯的工业污染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过渡
3、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4、长距离跨界污染日趋严重
5、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
危害:
1、经济损失巨大
2、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3、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
4、影响社会的稳定
5、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产生的社会原因:
1、超大个规模的人口压力是影响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长时期因素
2、以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3、已经极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政治基础
4、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家家具的推动剂
5、环境观念的缺失是环境恶化的心理基础
6、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3、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和实现零污染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
(二)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此作为环境法规政策的有利补充
1、征收环境税
2、征收环境费
3、补贴
4、押金制度
(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管理,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2、对违法行为制定惩罚标准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鼓励民众的参与
2、中视传媒的作用
3、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重视环保教育
2.腐败的概念:个人或团体为谋取个人的、家庭的或团体的私利而滥用公众所赋予的权力的现象。分类:
1、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征服权腐败:与政府官员相关的违规行为。代理权腐败:与被赋予共有资源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的违规行为。
2、腐败的三阶段、三层次一阶段是开始阶段,范围较小,危害不大;二阶段扩散与繁衍阶段;三是自我毁灭阶段。三层次是个人腐败、整体腐败、制度性腐败。
中国腐败的特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腐败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腐败引人关注;集体腐败盛行;腐败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的潜伏期更长。
中国腐败的形式:两搞、桂冠现象、59现象、26现象、陷阱现象、串案现象、窝案现象、卖官现象、傍大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
腐败的严重后果
1、腐败可以形成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2、导致社会规范的混乱
3、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4、腐败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5、腐败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
6、腐败导致腐败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一)腐败的社会学视角 1亚文化;2理性选择视角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判断1权利引发腐败2现代化引发腐败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导致许多行为呗认定为腐败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引发了腐败现代化通过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来加剧腐败抑制腐败的政策《一》减少腐败机会1.改革政府机构,缩小政府规模2.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1保证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2鼓励群众监督3舆论监督4审计监督)
3、建立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二》严惩腐败行为
1、要改进独立反腐败机构的运作方式1》反腐败要有独立的运作机构2》机构运作的方式要合理
2、要推动社会公众反腐败的支持 3.犯罪的测评:实际犯罪率现行犯罪率隐形犯罪率
趋势:
1、侵财性犯罪发案率上升
2、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
3、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4、暴力犯罪影响恶劣
5、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
4.收入差距的含义:就是平时说的贫富差距,财产差距,其评价指标有:收入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收入十等分法④绝对收入法
收入差距的表现:马太效应、倒U曲线假说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会扩大初始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3、嫉妒性偏好函数对其影响。风险表现: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危机执政地位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总是低于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期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上升趋势
4、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与较低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存
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地域差异造成2、收入分配政策
3、体制改革不完善
4、权力寻租
5、收入调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解决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二)切实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1、严惩偷税漏税
2、应当尽快选择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赠与税
3、对权力和慈善捐款的个人要予以税收优惠。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四)继续向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多规模发展
(五)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5.贫困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民族或国家。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测定方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恩格尔系数法
3、市场菜篮子法相对贫困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4、收入比例法
(二)侠义广义贫困
(三)制度性、区域性、阶层性贫困
(四)客观贫困与主管贫困
(五)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贫困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创新
(一)理念与实践
1、关于责任的理念
2、关于救助的理念
3、关于贫困之力主体的理念
4、贫困治理的目标与性质
5、贫困治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6、重视国际合作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1、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社会抚持建设
5.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表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2、农民的负担比较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存在4、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在发展的活力。
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6、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多
7、农村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三农问题成因
1、“人地”关系
2、工业化倾斜战略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3、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坚持农业保障自主
2、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保护农业自然与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 基础
4、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环保绿色食品,同时建立技术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5、努力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的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6.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问题特点
1、人口过多
2、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关系长期并存影响:
1、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
2、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3、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压力
4、人口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特点:
1、身体素质问题突出
2、文化素质低,高学历人才缺
3、人口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质量问题的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素质低创新能力差。
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绝对数实际
2、发展速度快
3、未富先老
4、农村超过城镇
5、高龄化趋势明显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差。8.出生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一百名初生婴儿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现: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影响:
1、造成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引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3、挤压女性就业,妨碍妇女地位的提高
4、削弱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9.失业的类型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现行事业和隐性失业
2、按失业的性质分为摩擦性事业、周期性事业、结构性事业 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失业的负效应: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影响社会的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的社会危害: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是也导致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对政府的冲击
10.政策的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明确性、灵活性社会政策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相关性 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保障和实现人的生存权及其他人权
2、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3、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规范功能
1、引导功能
2、协调功能
3、预测功能
4、评价功能
5、控制功能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客体,社会政策的内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一)制定(二)实施(三)遵守
(四)监督
(五)评价
(六)调整与终结
11.社会问题的概念:广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侠义:
1、影响社会成员或部门成员的共同生活
2、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的本质:公共麻烦。社会问题的内容: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政策制度因素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造成的(二)变迁性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三)越轨性社会问题:超越违背了法规或规范,主要是有个人行为偏差引起的。
(五)病态性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患病无法调适。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增多的原因——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和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推动因素不同;
社会问题的特征:1.普遍性:①绝对性: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相同的社会问题。②客观性 ③复杂性 2.特殊性.只由于时代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阶段及的不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性质认定会产生不痛的认识、态度、处理方法。
第三篇: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可否认,他都是客观存在。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社会问题具有意义,引起社会问题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这里指社会成员的直觉判断对界定社会问题起着重要问题4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人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具有社会目的性,行为是有主观意志支配的5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热宁被认为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社会问题的发生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环节或过程.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利益受损集团是指直接受到某类社会问题伤害的对象。他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对社会问题敏感度较高的社会群体通常包括:记者、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等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某些社会现象能否别界定为社会问题,或能否被当做社会问题来看待,关键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和看法。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当某一社会现象呗相当多数社会成员看做社会问题,在心理上形成压力和不安全感,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将某一社会现象界定为社会问题=题是在所难免的c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社会结构: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1.从社会结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1)原有的阶级基础上分化出新的阶层。(2)新生的阶层发展较快。(3)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的社会差异将有所扩大。2.从组织结构主体的存在方式老理解。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开始变化,组织自主性开始增强,组织开放度增加,体制外资源丰富3.从社会结构主体的存在的空房间形式理解。二元城乡结构在地理上区域边界模糊4.从社会解雇主题的互动关系的秩序来理解。转换中的制度结构矛盾突出:制度冲突、软弱、滞后。在转型期出现制度松散状况,使群体、个体的活动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发挥自主性和更具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序现象及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使社会问题更加突出。5.意识形态结构转变。转型期价值观念由单一取向到多元取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我抉择的自由度增加;第三,新旧观念冲突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 :1.交错性。在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远没有顺利和整合,带有转型时期特有的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的特征。2.伴生幸。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某些社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的半生现象,具有共性。3.复杂性。社会问题产生与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有关,发展的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七.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1失范的数量增6)吸毒形式半公开化7)吸毒地区扩大化8)城乡具有差异性9)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10)复吸率较高。
一、吸毒的社会原因1.好奇与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人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2.贫困与吸毒是相依相存的怪胎3.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4.吸毒的外部诱惑因素是强大的2、吸毒的危害(1).吸毒是对自我身体的摧残吸毒眼中一直身体的正常功能,免疫系统水平大大降低,抵抗力十分薄弱;吸毒过量会引起急性死亡,不洁净诸社会传播肝炎,梅毒,艾滋病等。(2).吸毒是对自我心理的扭曲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只是毒品-陶醉-毒品-陶醉这一过程,吸毒者以单上瘾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倒塌,就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隐患。(3).吸毒会引发大量社会犯罪当前系度问题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的现象严重。
十一1.青少年犯罪:指青少年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行为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一招法律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2.不良青少年问题:指青少年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不为社会主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是一种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感的失范。3.不良青少年思想与行为特征:1)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断能力2)畸形的需要结构,错误的人生观3)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辛苦。4)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5)思维的片面性,情感的情绪化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闲散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劳动力。4.失业群体的特征1)个体特征:下岗职工的文虎程度较低,职业技能不高2)经济状况3)思想状态大多数下岗职工处于一种茫然无奈 情绪低落的状态 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对现实不满,埋怨领导无能,政府不关心。4)职业期望失业下岗人员大多数迫切需要就业
5、原因 a、劳动力供给状况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2、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b、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7.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政府:1 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增长 2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保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社区 :1 改变失业管理措施 2 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3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个人 :1 只有靠实力不断提高素质和转变观念才能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因此每个就业员必须学会储备知识 2 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就业,二是破除等级和爱面子思想实行反串就业,三是避免因循守旧,要创造就业。
十四.1.反贫困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生存下去,在中国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规范运作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2)从体制和政策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在转型期遭遇的社会剥夺性,谋求并付诸行动准备解决的,通常是有组织的权力者群体。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当某一问题被界定为社会问题出现,得到全社会首肯,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便提出。
三、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 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3.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一直存在,时效性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3)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显性,隐形,即客观存在,但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后者是显性)4)涉及范围不同(前者关注公共麻烦,后者可以是个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5)研究者不同(前者是社会学者凭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专业兴趣选择研究,作出解释;后者是新闻工作者凭敏锐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重要性,大量报道引起关注形成社会热点)
四 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社会问题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几乎与人类社会同事存在(2)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2.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相对性1)时间差异性:人们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是变化的2)国情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有差别的3)群体性差异: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群体,职业群体等准群体)在对社会问题的认定上是有所不同的3.社会问题的分类(1)结构型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不是有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某些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引起的。这类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的意义。正是社会转型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2)变迁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纽结在一起。(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城,环境污染,家庭解体)3)越轨性社会问题(属于个人行为偏差,诱发原因是个人因素a一般性的越轨问题b严重的越轨性社会问题如社会犯罪)
五、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基本力量)
2、坚持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解决问题一部分主要依靠物质帮助,但也需要适当的精神支持和思想教育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很多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比较简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方面,需要统一协调,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问题必须负荷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首先,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其次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社会问题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俄的规律性,需要正确把我和运用着三个方面的规律来确定对策
2、社会规范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坚持这一原则必须:
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二、确定解决问题的社会规范
三、分析解决问题的规范和其他现存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3、社会公众性原则。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
4、社会效益性原则。
5、社会进步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利益。坚持社会效益原则,第一是注重社会效率即谋求在问题解决中所投入的一定能量的最大效果。第二,注重整体社会效益,即谋求解决问题活动中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发展,及公众利益的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政策调控。通过宏观的政策,来调节政法各部门的管理行为,调动社会的力量调动政法控制的人、财、物、信息等个资源,创造有利于瓦解社会问题的条件,创造有利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环境2第二种常用方法法规调控当某社会问题经常地、重复地出此案时,就有用一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解决3第三种方法传播媒介的抨击。传播媒介起着引起社会重视、、调动社会舆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压力的作用4第四种方法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社区是我国化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承担着5专业机构的介入。社会工作机构是通过汲取社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力量如何看待社会问题1.(1)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2)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a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他是不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的b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制度或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制度,因而有矛盾或问长比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释放烈度增长速度快2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3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快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有所减慢
八.精神疾病含义: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识情感一直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影响:1对患者本人【感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动障碍;意识障碍;智能欲望性格障碍】2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心理;工作】3对社会影响【社会要承受精神疾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精神病不承担刑事责任;社会承担一定经济负担】2.对社会的影响a社会要承受精神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b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因精神疾病而丧失或不具有民事能力的人做出犯罪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因此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委屈和不公c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治疗【1支持疗法2行为疗法3精神分析法4生物反馈治疗5催眠疗法】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加强病人心理活动的防御能力,以恢复对环境的适应平衡,达到治疗目的)行为治疗(运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强化学说,对某些疾病的不良行为与异常生理功能矫正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法、厌恶疗法、消退性实践法和强化法)精神分析疗法 又称心理分析,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主要手段是系统地采用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解释,是病人能够意识到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未能实现的欲望,进而了解患者变态行为的真实意义和原因,最终达到症状消失生物反馈治疗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内脏反应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言语暗示和药物暗示是两种常用方法。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以启发、了解他们压抑的痛苦情绪冲突,进行暗示治疗二。工娱治疗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1精神刺激2躯体因素3遗传因素 素质4社会环境因素5年龄和性别
九.1.我国自杀的特征1)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2)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3)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4)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2.自杀的原因 A社会结构视角【1自杀的一般情况。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轻累的根源是传统新年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2自杀类型 利己,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致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自杀是个人呢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自杀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是该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自杀行为有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结果。4群体的整合对自杀的化解作用自杀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5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6利他型自杀的原因7失范型自杀的原因8自杀是有规律的9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二个人因素的视角1从个人遭遇的困难中找原因自杀是自杀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从个人精神角度寻找原因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3.预防自杀的措施(1).注重健康人的培养一个人的健康是生理肌体健康和心理机制将康德统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2).建立自杀劝阻中心建立自杀劝阻中心,配有热线电话和个别的给想自杀额的人解答问题的专职咨询辅导员,24小时服务。(3).采取形象教育将危险性制作成影片,录像资料,让青少年认知自杀的丑恶与后果。(4).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气氛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加强正确的引导,对自杀事件大肆报道,以减少青少年的模仿。(5).开启干预自杀的组织工作在我国应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预防自杀的救助体系,将各种救助系统建立起来。(6).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医学院精神科要培养预防自杀的专业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可以设立预防自杀的相关课题。(7).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职业团体有机会也有能力发现自杀者的异常现象,及时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
十1.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1)短时间内吸食者快速增长2)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3)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4)吸毒活动有小群化的趋势5)吸毒者身份复杂化2)犯罪类型多样化3)智能化犯罪开始增多4)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5)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6)突发性犯罪多
3.青少年犯罪的轨迹:1)问题少年2)不良同龄伙伴群体3)向劣迹群体转化4)向越轨群体转化第5)向犯罪群体转化6)有组织犯罪 4.越轨青少年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1)家庭过分溺爱2)家庭教育放任自流3)家庭破裂创伤4)冷漠家庭氛围
二、社区交友偏差 越轨青少年在互动中传递的是不良的文化信息:哥们义气和趣事2.玩弄异性3.吃喝玩乐4.社会不正之风的传闻5.街头巷尾轶事6.生活的意义7.甲流生活经验。
三、社会学习偏差1直接学习2间接学习
5.青少年问题的实证研究1.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二搓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2.家庭因素 a家庭规模与结构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c管教态度d家庭关系、亲子关系3.学校因素 学校介于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负有教育及社会控制功能4.朋辈因素 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要消极的一面。5.一般社会因素
6.青少年犯罪的预防1宏观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全社会的事情 全社会的每一部分,大到政府社区 小到团体 学校 家庭,还有传播媒介都有责任相互配合,共同行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政府预防,通过政府立法和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试试先2.中观预防社区预防:社区是青少年离开家庭和学校吼活动较多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将青少年犯罪扼杀在摇篮中,预防小犯法,杜绝大犯罪,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犯罪的目的。社区是接受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的青少年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它能协调社区内各种青少年矫直力量和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并提供一定服务。3.微观预防学校预防: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观念的偏差和行为偏差 家庭预防:在家庭教育中对还自带额法制教育是不可少的,对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家长要给孩子分析和解释,让他们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家庭的和睦美满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十二1残疾人: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3.残疾人问题的现实根源残疾人问题的凸显与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的转变面且相关 a经济结构的转轨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专柜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收到的冲击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大,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残疾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b人口结构的转变 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极快,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龄人口,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时期内无法建立。c产业结构的转变 1.我国残疾人就整体状况而言素质较低,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更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拒之门外2.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大批劳动力被排挤出就业部门 首当其冲的就是残疾人4.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途径确立新的残疾人观只有用新的残疾人观来知道残疾人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实现残疾人真正的全面的回归社会健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国情的专门的残疾人法制体系是规范处理残疾人问题不可获缺的。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a残疾人生活保障特殊情况和需求,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 生活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和了解,适时给与帮助:最低生活保证线、b劳动保障劳动就业 对个人 对国家c医疗保障保健和康复d教育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 师资队伍 多方办学 多方筹资e残疾人服务保障。创造无障碍社会环境立法宣传力度
十三.1.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需找工作的人员。
2、失业指标体系就业和失业的指标体系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第一层次的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进行界定;第二层次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3.失业的种类:
1、磨擦性失业。由于求职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受汽狗变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是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导致生产对劳动力节省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就业。中国失业的类型还包括:下岗、农村剩余
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3)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维护贫困者的人格尊严。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这些维持生存所需的的基本条件包括视频,住房和衣着消费等。(2)相对贫困: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达一定程度是的生活状况主观贫困:指某些人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他们自己处于贫困状态。(3)客观贫困:只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4)区域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该区域为贫困区域。(5)个体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人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其为个体贫困(6)长期贫困:如果某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期仍不能摆脱,那这种贫困状态就是长期贫困。(7)暂时贫困: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3.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2)返贫率较高3)特困的顽固性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4.我国城市贫困发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急剧增加2)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多元化3)从就业结构看,贫困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多源于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5,国际反贫困的战略1)人力资本投资 2)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3)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保护 4)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6.我国政治家论贫困1)中国反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3)反贫困的手段和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反贫困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7.农村反贫困措施: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五项原则1)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原则2)分类援助的原则3)多种反贫困计划相结合的原则4)综合治理的原则5)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
8、现阶段城市反贫困措施的构建 政府a推动经济增长 吸收更多劳动力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
4、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功能9.反贫困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1)心理辅导:针对贫困者依赖性较强等心理,社工要了解其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使它们能够从宿命论中走出,引导他们走向自助和自立。2)就业辅导。为贫困人员制定合适他们能力的就业辅导计划,知道他们进行职业训练,提供与挖掘就业机会。3)协调和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提供个案 小组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贫困者解决婚姻问题,亲子关系万体,接受专业化的个案辅导。
十五。1.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主要涉及男女双方关系的制度化安排。有如下含义:一对男女配偶的关系式为社会所认可的,即合乎社会习惯法或成文法律,同时这对配偶关系具有排他性1)同居,并具有简历家庭和生育后代的意向;2)具有共同的劳务和经济权益3)生儿育女有积蓄,子女有社会公认的家庭财产继承权。2.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家庭最多的国家;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大概率现象是指人们的行为相当整齐划一,呈现出一种大多数对极少数的不均匀分布;大概率价值观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同一事物持高度一致的观点和态度;我国的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3家庭社会工作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介入(1)社会工作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婚姻家庭关系的调节功能方面可以采取个案和团体工作的方法。就团体工作而言,可以针对各种家庭开设有关夫妻关系、性关系、家政以及家庭的教育与培训,向家庭传授增强自我调节功能的知识和技巧;在个案工作方面,主要是利用结构家庭治疗方法以及联合家庭治疗方法的技术。(2)家庭社会工作要对青少年进行婚前的婚姻家庭辅导,针对青少年以及婚前的婚姻家庭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婚前学校,家长学校,家政学校中。(3)在社会上建立转么的妇女援助机构,在社工的指导下建立由社区,妇联,新闻机构以及司法部门共同组成的援助网络,及时了解并掌握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的情况,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和经济援助,并开通专门的热线。(4)社工要推进保护妇女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推动政府重视并完善对家暴,家庭离异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另一方面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反对家暴,家庭离异的能力。
第四篇:关于社会问题
关于社会问题“房价持续走高造成的人民居无定所”的小论文
[世华财讯]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解读京15条细则,其中包括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限购以认房为标准,开发商定价与成本差异过大将追责,暂不公布调控目标。
据搜房网2月16日报道,北京国八条落实会议今天上午召开。据会上的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北京将出台楼市调控15条细则,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限购以认房为标准,开发商定价与成本差异过大将追责,暂不公布调控目标。
下午3点半,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解读京15条细则。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公租房是今年住房建设重点,年底前要求必须配租入住完成10000户。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
三、加强税收征管。据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介绍,通过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计税标准明显偏低,将会重新调整提高计税标准,各区县政府将紧密配合,实行任务分解,执行问责制,把调控措施落实到位。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京政办发布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 细则共分为八部分15条。主要涉及责任问题,对如何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责任问题。第一,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全力做好保障房工作; 第三,保障房、公租房保障体系双轨并行; 第四,加强税收征管; 第五,差别化房贷政策; 第六,严格住房土地税收; 第七,建立健全约谈问责机制; 第八,加强强化舆论引导。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陈志认为京版细则具有非常明确的操作性。对预期引导有了非常明确的提法。对抑制投资投机行为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在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的过程。所以在此时出台政策是必须的。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继续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加强监管促进房地产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二,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适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坚决完成本市保障房安居任务,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20万套以上,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事,完善体制机制,运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或注入资本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继续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件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并持有、经营或有政府回购,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规模。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各金融机构和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可根据本市房地产市场情况,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提高本市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陈志表示:对于二房房贷认定并不是“认房贷不认贷”,并没有明确说明,要根据具体银行的制定标准分别执行。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增加住房有地有效供应。全买你落实本市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是住房供地的50%以上,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0%。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不低于前两年平均实际供应量。总结本市“限房价、竞低价”的经验做法,并在中低价位普通上平住房用地供应中全面施行。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本市土地竞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坚决纠正并严肃查处。开展商品住房用地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对超过2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1年以上罚款。一发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不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已任何方式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5年)以上的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含新建房及二手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特别指出:提供连续5年社保证明及纳税证明,不是累计五年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外籍人士在京购房仍有规定。“限外令”仍在执行。对外国人士仍要按照原来规定执行。对港澳台同胞按照国民待遇对待。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京不对现役军人和现已武警家庭、持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家庭》,下同),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含二手房及新建商品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内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只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在本市缴纳5年社保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可购买1套。如果孩子满18岁,可独立分户。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2011年2月17日0:00以前已经完成交易记录的,不受细则影响。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现场热议:细则无法涵盖循环买卖的操作。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现场热议:“京籍限购1套。对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京籍或非京籍住房的居民或家庭,将暂停销售。”考虑到存量及增量,今年之内对多套房家庭将限制再次购买。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要严格杜绝土地出让中连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类地块历史最高价的情况发生。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新的买房查询系统即将登陆售楼处和网签大厅,记录详尽。陈志提醒,不要心存侥幸。
【细则解读现场实录】:新的网签系统3月1日正式启动
第五篇: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期末作业 题目: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年级:11级汉语授课班专业:社会学学号:20111106025姓名:马小龙
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以刘志军案为参考
人物简介: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201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刘志军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7月份,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严重违纪:2011年2月以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刘志军滥用职权帮助北京博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丁羽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收受他人巨额贿赂和贵重物品;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刘志军的上述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有的问题已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给予刘志军开除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后,另行作出;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犯罪事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86年至2011年,刘志军在担任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原铁道部运输总调度长、副部长、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刘志军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违反规定,徇私舞弊,为丁羽心及其与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获得铁路货物运输计划、获取经营动车组轮对项目公司的股权、运作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解决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提供帮助,使丁羽心及其亲属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在政治领域,它涉及到行政运行和管理体制中最具可变性也是最可贵的资源—人和权力。国家和政府通过对人的任命和委派,以及赋予他们基于他们职能的公共职权,对社会进行统筹管理。人事相对于国家,就好比枝叶相对于树干,虽不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细枝末节的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整修,也会危及整体,因腐败案而倒阁的政府及公权数不胜数。此当以之为戒,戒之以早,戒之以严。腐败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秩序良性发展和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环节,在于人事体制以及部门结构的构建。合适而有效的人员流动是组织,尤其是公共职能部门,健康良性运行的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资源、信息的配置能保证公共管理的稳定性、资源分配的权威性如果人事晋升、流动、调配权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势必出现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不唯才的现象,如果公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不称职者、不作为者,极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同时,腐败分子通过人事权构建关系网络,又极易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团体化腐败.二、从经济的角度看
腐败的实质是一种寻租行为,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密不可分,对经济的危害也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巩固期,由于经济利益的诱使,权力和公共职能主体违背初衷和本质,利用政府能量干预经济,长此以往会导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受阻甚至倒退。
(二)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种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充足的和稀缺的等。腐败主体为了权益而利用职权进行寻租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资源分配,尤其是权威性分配的行为,导致“稀而不得,缺而不补,富至过剩等资源匮乏、浪费”现象将大量存在,严重干扰经济体正常运作。腐败将经济沦为进一步腐败的手段和工具,当获得了一定的资源、资本后,腐败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动机使自身或诱使、逼迫他人进一步腐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当公众共有的资源操纵在少数人、个别人手里时;当人事、权利体制被权力私有者所把持时;当利益供给成为权力动用的前提时,受到利益损失的,只有社会最广大层面的公众。正当的人事晋升,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积极的社会竞争,当这些遭遇腐败时,一切都显得异常渺小。“有钱鬼才给推磨”是一种无奈,且如不接受这一现实,理想和愿望都是空谈,社会公平无从谈起。
四、如何防腐反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伴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腐败也会自我演化出新的形态。在新的反腐败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要求反腐败机构及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针对腐败的社会根源与具体形式,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从源头处预防腐败
从源头处预防腐败,其要点在于尽量消除权力行使主体的腐败动机,具体而说应让其感到不敢腐败,不必腐败。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处着手,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的紧密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呆板的课堂教育也许已经不如从前那般有效了,但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停止和放弃的。即使是灌输,也要将反腐的思想倾注在人们的心中。但在此基础上,方式可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公务员制度及其他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构建力度。近年来人事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衍生了社会上官员思想上认为回报不足,服务动力不强甚至自行谋道捞取“外快”的想法。其次社会上的高薪养廉与防腐也不断被提及,然而“高薪”是否真能“养廉”?廉确实需要“养”,但“养廉”不能靠高薪,而只能靠扎扎实实的惩防机制。否则不但治不好腐败病,而且更会使反腐败走进死胡同。国际反腐经验方面,“高压反腐”反映了社会对打击腐败的急迫情绪,新加坡以高薪养廉和严厉的惩戒措施而闻名于世;“制度反腐”的努力试图寻找更为根本的反腐败策略
(二)在过程中遏制腐败
在腐败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予以发现和制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应依靠政府、各类事业机构及公民三个角度相互之间的配合。首先,政府应加大巡检力度。使其范围更广,频率更繁,时间更久,力度更强,从心理上威慑住腐败分子,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这种制度
也可有机与人事制度中的考核部分相结合。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财产监督,较可行的方式有加强审计力度,积极推行并推广行政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等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再次,发挥舆论及公民力量,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做到有情敢报,报而有效,并做到保护举报人权益甚至予以嘉奖等,使全民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在公共领域。
(三)对腐败结果的追究与处理
如果前期的措施不力,产生了腐败现象甚至犯罪情节,对腐败的惩处便应毫不手软,如有违反,坚决打击。第一重典完善政府责任问责制。虽然一味地提高惩罚强度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的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或可考虑将腐败的犯罪级别和惩罚上限提高;第二,建立上下级责任制。所说“上”,即指腐败分子升迁,上任等人事行为的推荐、负责人等,惩之以用人不当,监管不力,迫其用人谨慎,用后不放任,避免关系网结织;所说“下”,要追究向腐败分子行贿送礼,诱使其走向犯罪的人员,尤其是导致官员初犯的人员,惩之以重,管之以严。同时应对官员的监督部门问责,监督力度不足和职责不当也纵容了腐败的产生;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法,“积极”的乱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都是变相腐败的重要形式,通过科学、合理,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绩效考核,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防止形象工程,劳民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进而抑制腐败; 第四,当一切打击手段都没有起到应有效用,导致腐败事实出现,腐败分子外逃时,防止外逃的检查,户籍管理,出入境手续监查等措施便派上了用场。
综上所述只有以上各个环节都把好了,政府才会廉洁,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