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理论

时间:2019-05-14 21: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管理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管理理论》。

第一篇:安全管理理论

第一讲:安全、本质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等基本概念

1.安全

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免遭不可承受的发生事故的危险).2.本质安全

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包括两种安全功能:(1)失误一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2)故障一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3.安全生产管理

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第二讲: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安全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实效性强的安全方案和安全措施,来提高安全工作的效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1、观念转变和管理创新

安全管理工作应转变传统的安全理念,提倡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实现全员的“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以此来提高自我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安全检查工作实现从抵触应付到参与配合的转变,毕竟所有的安全检查工作最终是为了改进现场安全状态,以提高过程的本质安全和人的本质安全;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实现“让我学习”到“我应学习”的转变,以便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转变观念是提高安全综合水平的前提条件。

2、高标准和严要求

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对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纰漏视而不见、司空见惯;个别安全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关键在于安全管理的标准水平低、对员工的岗位安全要求不严格;对此,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环保和安全评价,从中找准现成的安全状态不适宜的问题点,用“安全木桶理论”来加以持续改进。

3、闭环管理与开路管理 闭环管理是指对安全工作的每项活动都应本着“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实施动态实时控制,有策划安排、有落实实施、有检查评价、有总结改进;不能形成开路管理,只是安排而不进行动态跟踪评价,使所有的实施细则落实不到位,导致安全管理务虚化;对现场安全状态企业应落实专人进行监督考核,对过程隐患不断进行限期整改,以达成安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能。

4、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

安全管理即要对直接经验进行深层次剖析,及时完善管理和作业文件来进行“亡羊补牢”,此时的时效性便显得十分重要,并及时组织开展现场安全教育活动,受教育的人数应达到最大化;又要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价,采取预防措施“未雨绸缪”,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应分解落实到人头,并进行现场动态跟进评价;现场安全管理吸取直接或间接经验教训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此过程中也或开展灵活多样的“事故反思日”和“事故演练月”等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和改进。

5、安全形式和安全内容

安全形式反作用于安全内容,对安全内容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展各种形式安全活动,并对每次开展的安全活动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在开展安全活动时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提前应组织 策划,进行效果预测分析,对活动过程实施跟踪考核,关键解决人的安全意识和人的安全认知能力低的问题,以减少现场人为作业失误或信息传递失真而连锁引发成事故。

6、责任追溯和结果预知

发生事故应按因果分析法进行责任追溯,从人、机、料、法和环等方面追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以找出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间接原因,按责任进行分解落实并加以考核;企业也应开展模拟事故的原因剖析,以产生事故的结果来模拟追溯其原因,通过在现场控制模拟事故的原因来控制事故发生的概率;安全管理应遵循精细化细节管理的原则,务实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7、以点带面和以面促点

安全管理工作应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每月以员工在安全工作方面的表现进行排序,按照“271”(20%优秀,70%中等,10%差)原则实施奖优罚劣,以点带面不断促进安全工作上水平;同时,应将好的做法和经验以面促点地推广应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小题大做,安全重心应下移至班组,强化班组安全建设,挖掘班组安全工作的能动性,来提升企业安全工作不断上台阶。

8、惩戒处罚和提醒沟通

安全工作既要对三违行为和事故后果按责任进行惩戒处罚,又要在分配任务时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信息沟通;惩 戒处罚可以是经济上的处罚,也可以与各层管理者的职务连带考核;提醒沟通应重视监督检查,以保证现场作业出现人为失误而引发人身伤害事故。

9、安全评价和安全改进

安全评价需要不定期进行,安全改进需要时时开展;从安全评价中掌握现场安全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对策,控制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对现场隐患点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改进,以便提高过程活动的本质安全,控制小概率事故的能量释放。

10、现场救援和应急预案

现场救援是在发生事故后所采取的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后果;应急预案是指对现场危险源实施预防性模拟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现场救援需要员工有相应的救护知识,应急预案需要有安全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审定。总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界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分类排序,匹配相应的资源进行持续改进;应本着变化发展的哲学思维,对现场安全状态进行实时剖析和动态监督跟踪,以使过程安全处于受控状态;在评价安全成本、安全质量的同时进行科学的安全决策,来提高企业安全工作的良性化动作状态,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第三讲:蝴蝶效应、制度、管理及安全生产

蝴蝶效应的安全启示

气象学家洛伦兹曾提出一个“蝴蝶效应”的重要理论,大意是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看似荒谬和极端的理论,却说明事物发展对初始条件具有极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因此,安全生产要从防微杜渐开始,“防”在细微之处,“杜”在行动之中。我们应该从注重细节做起,从源头消除偏差,防止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把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之中。

这就是蝴蝶效应给安全生产的启示,他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

制度、管理和安全

企业要做到安全生产,主要靠制度和管理。

首先,安全制度是最重要的。这毫无疑问。有了制度才 有参照,才有执行的依据,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工作中较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制订出相应的制约制度十分必要,而且越细越好。

其次,现场管理是重要一环。制度形成了,关键在执行。有道是“赢在执行”,有了好的制度,执行不好,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要把制度执行下去,就要靠现场管理。

这两点,勿庸自疑。

然而,有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执行到位的现场管理,就能使员工不违规操作了吗?

让我们先来聆听一下一位现场管理者的声音:处罚从轻从宽,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从重从严,将会激起人的逆反心理,还可能因此生发出其他问题。

再来看看一位网友的感言:“一次在甲板上干活,天气很闷很热,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真想把头发都剃光了,别说戴着安全帽了。干了一会,心想:把安全帽脱了吧,总不会那么巧就碰着头了吧,总不会那么巧被管理员抓到了吧。一边为自己找脱安全帽的理由,一边就把帽子给脱了。不一会工夫我就把没戴安全帽这事给忘了,当我猛一抬头,后脑勺重重地碰在了舱口围上,疼得我在甲板上直打滚,碰处立马就起了个大血包。当时我就是想不通,怎么就那么巧呢?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真的就发生在我身上了啊!一阵感叹。”

上述两种情况,其实十分普遍。即使在安全制度与管理 工作都很到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两段感言,让我们看到,光靠制度和管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蝴蝶效应的另一种启示

完善的安全制度,是约束和指导员工行为的准则;现场管理,是使安全制度贯彻执行的保障。

而蝴蝶效应则告诉了我们,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极大的不良后果。启发了每一位员工,要自觉遵守制度,自觉地注意每一个细节,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只有自觉和认同,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所以,除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到位的现场管理,我们还需要去营造一种员工认同的氛围。只有营造了这种氛围,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方式,不断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其他活动,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这些看似边缘性的各种文化工作,很可能会像亚马逊蝴蝶扇动的翅膀一样,产生良性连锁反应,使员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营造出一种认同与自觉的良好氛围;反之,也许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工作,蝴蝶扇动的翅膀可能会造成员工认识上的偏颇,形成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制度和管理有抵触心理、对安全行为心存侥幸等不良氛围。这也许是“蝴蝶效应”对安全管理的另一种启示:制度、管理、文化应该齐头并进。

第四讲: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隐患。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东日本铁道公司为使员工认识事故的严重性,建立起“失败博览馆”,丰田公司专门建立了一处模拟汽车事故的场所,让人 们体验汽车失控时的危险。

海恩法则”多被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中。“海恩法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警示,它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它同时说明安全生产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它也给了企业管理者生产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即发现并控制征兆。具体来说,利用“海恩法则”进行生产的安全管理主要步骤如下:

1.首先任何生产过程都要进行程序化,这样使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进行考量,这是发现事故征兆的前提。

2.对每一个程序都要划分相应的责任,可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要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安全事故带来的巨大危害性。

3.根据生产程序的可能性,列出每一个程序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发生事故的先兆,培养员工对事故先兆的敏感性。

4.在每一个程序上都要制定定期的检查制度,及早发现事故的征兆。

5.在任何程序上一旦发现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要及时的报告,要及时的排除。

6.在生产过程中,即使有一些小事故发生,可能是避免不了或者经常发生,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排除。当事人即使不能排除,也应该向安全负责人报告,以便找出这些小事故的隐患,及时排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许多企业在对安全事故的认识和态度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甚至会按照总结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而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与苗头,就成为下一次事故的隐患,长此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呈现出“连锁反应”。

连锁过程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一些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甚至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问题就出在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的忽视上。海恩法则的启示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断,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

那么,怎样在安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呢?必须坚持“六要六不要”:

一要充分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充分准备就是不仅熟知工作内容,而且熟悉工作过程的每一细节,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事前搞得清清楚楚;

二要有应变措施,不要进退失据。应变措施就是针对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甚至安全事故可能发生所预定的对策与办法;

三要见微知著,不要掉以轻心。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臵之不理,遗下隐患;

四要鉴以前车,不要孤行己见。要吸取别人、别单位安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作为本单位本人安全工作的借鉴。传达安全事故通报,进行安全整顿时,要把重点放在查找事故 苗头、事故征兆及其原因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五要举一反三,不要固步自封。对于本人、本单位安全生产上的事例,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事例,只要具有典型性,就可以举一反三,推此及彼,进行深刻分析和生动教育,以求安全工作的提高和进步。绝不可以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六要亡羊补牢,不要一错再错。发生了安全事故,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是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绝不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以免错上加错。

海因斯法则的精髓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第五讲:习惯性违章的基本特点

习惯性违章有许多特点,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1、顽固性:习惯性违章是由一定的心理定势支配的,并且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方式,因而它具有顽固性、多发性的特点,往往不易纠正。

2、潜在性: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往往不是行为者有意所为,而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而对习惯性违章行为,由于人们看得多了,习以为常,所以根本没把它当回事,“身在险中不知险”,容易使人对违章现象丧失警惕性;

3、传染性:据对现有一些职工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分析,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方式”,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而是从老职工身上“学来”的,看到老职工违章操作“既省力、又没出事”,自己也盲目的仿效,而且又用自己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去影响新的职工。以至于这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如不彻底根除,必然导致一脉相传,代代如此。

4、排他性:有些习惯性违章的工人,对安全规程根本学不进,不遵守,总以为自己的习惯性方式“最管用”,而安全规程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结果必然严重地妨碍安全规程的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习惯性违章与事故之间已经构成了因果关 系,换句话说,习惯性违章是造成事故的一大根源,一些事故是习惯性违章的必然结果。由于习惯性违章的存在造成了某些单位一些类同事故的重复出现,事故成因几乎也大同小异。所以说习惯性违章危害极大,既有害于国家和企业,也有害于职工个人和家庭,因此一定要对习惯性违章疾恶如仇,一经发现,就必须坚决纠正。

第二篇:安全管理理论学习心得

安全管理理论学习心得

安全管理以人为本,人以思想为本。如何改变员工的思想是安全工作的根本。首先是要了解员工的短板在哪?培训才有针对性!

一个没有梦想的员工,就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员工就是行尸走肉。行尸走肉还会去注意什么安全吗?所以短板就是要让职工知道自己在乎的是什么?自己的责任在哪?我和一个同事聊天时的一段对话。夜班为什么有打瞌睡,睡岗的?现在家庭富裕了,社会发达了,休闲方式也不同了,天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班上哪有精力再工作。是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用到游戏中去了,哪还有精力来好好工作。但是游戏和生命做比较就知道孰轻孰重了。如果你玩了一天游戏,夜间工作走神或打瞌睡,小则工艺指标失去控制,重则发生安全事故害人害己。就拿最近的河北爆炸事故来讲,也许是一次小小的震动,摩擦,温度控制过高等原因造成的。虽然我不知道原因,但任何一种小小的失误足以造成今天的后果。如果因为我们白天玩游戏,夜间控制失误造成了生产、安全事故。那就是变相的杀人啊!所以说违章操作就等于自杀和谋杀。

在家庭里老婆,孩子,父母、那个不需要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来撑起一把打伞,我们有责任去为家庭挡风遮雨。给员工明确安全工作的意义,只有安全工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才能为家庭赚取更多的钱。让病床上的父母不至于没钱打针,为哺乳期的孩子买瓶奶粉我们不至于东讨西借。有句话说的好:遵章守纪就是孝顺父母。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多少家人的嘱托和心愿啊。我们把遵守安全规程当成义务你会觉得很累,身心疲惫。换个角度,我要想幸福快乐就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遵章守纪。那么我们就

总结出了:遵章守纪保证安全才是快乐之本。我们悬挂的标语就有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

安全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就像老师讲的世界上最小的差别是一念之差,但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却早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差别成功与否。只有改变观念统一思想,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才能更有凝聚力,执行无障碍不打折扣。

企业发展,文化先行。提倡对人的爱与护,以灵性管理为中心,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和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表现于员工在受到激励后的安全生产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制度去管理是被动的,是木已成舟后的处理。以文化管理是主动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第三篇:安全管理术语、常识、理论

安全管理术语、常识

1、《安全生产法》中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管理的工作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安全管理的一个必信理念: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

4、安全管理“0123管理法”:0—重大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1—第一把手为第一责任;2—岗位、班组标准化的双标建设;3—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的“三全”对策。

5、一反四查:反违章、查思想、查领导、查措施、查制度。

6、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火、防尘。

7、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进行瓦斯检查。

8、一坡三挡:斜巷运输上部设两档、下部设一档。

9、安全管理工作两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10、两措:是指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简称安措)和反事故技术措施(简称反措或技措)。

11、电力系统“两票、三制”:两票是指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是指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的定期切换及试验制。

12、《安全生产法》定义“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3、企业安全管理“三字方针”——“严、细、实”:“严”就是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敢抓敢管,要一丝不苟。“细”就是要深入实际,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实”就是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只写在文章里,说给别人看,一切工作必须讲实效,狠抓落实。

14、企业安全管理经常提到的“三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人员、百分之百的时间、百分之百的力量。

15、安全管理要求的“三全”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16、安全管理坚持的“三负责制”:向上级负责、向从业人员负责、向自己负责。

第四篇:管理理论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我国中小企业在30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成就。当前,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的趋势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必将剧烈冲击着传统的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性要求。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有关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举措,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增强竞争力。

关键字: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制度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形式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1883—1950)首先提出来的。他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1]

很长时间以来,管理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总括,并常常用大合唱团的指挥来加以譬喻。而管理创新则是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内容所采取的形式上的改进与提高

但随着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及其创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管理不仅是对生产经营进行计划、指挥与监督,而主要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机构与机构的关系,发现和重组各种资源,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实现整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管理创新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而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二、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外部问题

1、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自入世以来,一方面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WTO规则为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必须遵守WTO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规则,承担一些如减让关税、放弃限制国外产品输入一类的义务,使得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政策的难度加大。竞争手段只能朝着增强非关税措施保护、增加产品自身竞争力的方向努力。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巨大。欧美买方市场的消费能力锐减,很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拿不到订单,现金流紧张。

2、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是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遭拒率达56%。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分析,其总体上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透明度不高,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遇到大的订单也难于筹措相应的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

3、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

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上如石油、煤炭和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价格高涨;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致使劳动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劳动力要素相对稀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已经是大势所趋。

4、中小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难以形成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例如,苏州市现有企业4万余家,集中在轻纺、服装行业的生产企业就达5000余家,同时并存着数万个家庭纺织、服装制造者,“如此高的产品重合度,必然造成供过于求的市场窘境”。众多企业同质类的产品使得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局面。

(二)中小企业的内部问题

1、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和管理模式走到尽头。①中小企业依赖资源外延开发,这种透支性质的增长模式已经受到资源硬约束的制约。资源过度消耗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社会总成本的增加;②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企业规模扩张迅速,掩盖了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开展精细化管理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2、中小企业家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①大多数企业家不能与时俱进,依然抱住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权变管理理论指出,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万能的管理方式。企业家不仅要看重具体的管理方法,更要看重管理所面临的“情境”。再者缺乏对创新的深入理解,很多企业主认为创新就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没有真正意识到管理创新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②中小企业家认为战略管理是大型企业所需要的,自己的企业有生产经营计划就可以,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甚至还有“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想法。战略管理是为企业提供如何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的研究发现,日本现在很成功的企业在几十年前还是弱小的,但是他们在当时就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战略眼光的缺乏直接导致应对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企业进行自身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会降低。

3、中小企业创品牌能力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长期被动接受了国际产业分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品牌意识,满足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密集型资源,扮演国内外大企业代加工者的角色,甚至无牌加工。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全球领先的专业招聘集团瀚纳仕,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明显存在员工流动率过高的问题:三成以上或35%的应聘者在2至4年内会换新工作,而14.5%则不到两年就换新工作。缺乏职业发展前景(34.9%)是促使应聘者寻找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想要追求全新的挑战(22.3%)。薪酬是应聘者选择离职的第三大原因(13%)。企业培养一名员工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会造成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技术、客户等资源,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其他员工也会效仿,降低企业的凝聚力。久而久之,企业不过是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垫脚石”,无法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在内外部原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想要改变这一窘境,除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外,中小企业应该具备应有的忧患意识,从自身的管理出发,逐渐向着企业目标发展。

三、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目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难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能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各级政府努力营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态势;各种市场结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也需要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从管理创新入手,以自我升级、就地升级、联合升级为主要方式,使企业实现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转变。本文所讨论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

管理创新首要之举就是思想上的转变,是一场重要的心理革命。没有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也无从谈起。企业家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3] 其对管理创新的作用、效果、行为方式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没有正确的创新价值观,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就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必须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创新魄力和风险意识。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企业家具备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面对资金短缺、资源匮乏、市场不确定、技术创新失败等困难,依然可以敏锐地洞察到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环境的变化,他们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他们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二)制定有序可行的战略机制战略机制因素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行为,需要中小企业高层领导长期开展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管理创新没有中小企业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就只是空谈,毫无意义。同时中小企业还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并且在信息与资金等需求方面提供有力鼓励和支持,以便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地实施管理创新措施。

(三)寻求管理模式创新

面对挑战,中小企业已到了不得不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只有管理模式创新之后,企业才能有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两权合一”。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所有者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鉴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的特点,所有者亲自参与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最能发挥效率。其缺点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分工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弱点就会被放大。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管理,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往往出现决策性的错误。所以将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明晰产权,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资本的控制范围,增强资本的增殖能力。现阶段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聘用适当的经理。为了避免所有者对企业失控,需要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形成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并准确提供财务报表,用来考核、评价经理人的绩效。所有者的主要精力不是花费在日常管理上,而是要“实行例外原则”,即自己保留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四)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据资料显示:在当今美国,60%的企业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克里斯坦森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在共同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中写道,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关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瞄准什么样的客户、市场潜力有多大、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什么样的营销体系、整合什么样的资源等,都有可能演变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4] 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最忌在产业链上参与过多的环节,导致不可控因素过多。一旦确定了最佳切入点,就要集中资源做精做强。比如雷士照明通过重新定位,从卖产品过渡到卖服务,再到2011年推出照明整体解决方案,客户覆盖面从商业照明向零售和高端工程渗透。雷士照明在商业模式的三维立体模式中,挖掘到有利于自己转变的关键点,打破了行业内通用的商业模式,找到了产生客户价值的新型增长之路。

(五)真正建设起“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

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瓶颈与人才匮乏有相当的关系。笔者认为,相对于人才引进而言,留住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应该用什么体制、用什么文化才能留住人才?

首先,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必不可少。激励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更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 把 另 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对员工都有积极作用。至于如何将这两种激励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就要看中小企业家的管理艺术了。一定要对员工的需要有起码的了解,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忌照搬书本知识。精神激励需要一定物质载体,物质激励也要包含一定思想内容,两者要互为补充,实现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如根据企业初创期的老员工与后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不同诉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年薪制、津贴与退休计划等,长短期激励结合,以求尽量解决传统的薪酬体制下激励弱化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再者,培养具有凝聚力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等外在约束的一种有效补充,就如同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契约”。企业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企业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有归属感,使员工能感到宽松和谐,有一定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围绕人(员工和客户)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给予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空前的。创新是现代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企业需要持续地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如果企业还是固步自封,不及时进行创新,将意味着自取灭亡。企业要在充分分析调整和机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地迎接挑战,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王晓辉,林琳.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3]路宏达.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05).[4]蔺丽莉,张义珍,蔺玉茹,张瑶.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1).

第五篇:安全理论

第一、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不自觉行为变成自发的行动,需要提升每个人的安全意识,需要每个人共同的付出,更需要管理者、组织者的“未雨绸缪”。欲达到“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必须做好“长期教育、心理减压、营造氛围”这几项工作。首先。不能把对驾驶人员的教育变成形式主义或是走过场,要把血的教训让他们牢牢地记住,做到“手握方向盘,安全记心中”。其次,注重培养驾驶人员树立良好的心态,关心其工作、生活上的疾苦,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下从事好本职工作,营造“我要安全”的氛围,做到“远离隐患、确保安全”。第二,变纸上制度为安全保障。不能否认,各级组织、各个单位都重视安全工作,大会小会讲安全,甚至是制定出了许许多多安全规章制度。但是,出了事故回头看,问题还是说得多做得少。因此,既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更要有“雷打不动”的安全硬措施,使其达到标本兼治。

第三,变事后教育为事前监督。在安全教育时常听到“前车之鉴”的话。我们认为,安全事故发生后,是要“前车之鉴”,更要“亡羊补牢”,安全整顿非常必要,处罚措施必须到位。反过来说,我们做每件事情,把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放在前面,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扼杀事故苗头,不让事故发生,岂不是更理想的结果?。

第四,变座堂指挥为座镇指挥。

人们常说,“小心驶得万里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无底石坚,安得山高峻”。在日常安全工作中,这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谨小慎微、居安思危,就能避免和预防不该发生的事故。

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安全生产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是指“事故后处理”与“事故预防”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应该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落实预防措施上,“防范胜于救灾”,未雨绸缪比“亡羊补牢”更重要。”。要做好安全生产,就必须搞好预防,各级管理人员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牢固树立“防”胜于“治”的思想,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长期绷紧安全这根弦,安全教育要坚持不懈,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做到未雨绸缪,把工作做细做实,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查找事故隐患是防范的前提

(1)、隐患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病根——认识隐患要“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事故的发生,都因其潜藏着隐患,只是有的显现,有的隐蔽,有的被发现,有的没被发现罢了。事故隐患是企业的大敌,它或早或晚必将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单位领导首先认识到了整治隐患的重要性,才能带动全体员工查找隐患,整改隐患。

(2)、于细微处入手——查找隐患要“细”。

隐患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是埋藏在生产过程中的“隐形炸弹”,不易被发现。只有人人保持一种高度戒备的心理,才能发现隐患,这是查找隐患的指导思想。稍一大意,隐患便会与你“擦肩”而过。隐患始终在等待适合它“发作”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便会一触即发,导致事故的发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切断适合隐患“发作”的这种条件。

(3)、未雨绸缪——整治隐患要“狠”。

现场发现的隐患是可以当场整改的,要马上予以整改。当场没有条件整改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便落实整改措施。隐患具有持续性等特征,复查可以决定事故隐患整改的情况;可以防止同类隐患、同一地点隐患重复出现。抓隐患的整改要持之以恒,整改隐患贵在一个“恒”字。要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形成一种制度,要把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到道德意识的水平上来认识。也就是说,谁在工作中不重视安全,谁就没有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我们的安全工作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工作。

二、超前的安全意识是行动的指南

(1)、要有安全教育上的超前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灌输“安全为天”的理念,是每一个企业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只有在“婆婆嘴”的“唠叨”下,员工才有可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和侥幸心理,绷紧安全生产弦。但是,这种教育往往是总揽全局的宏观教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在不同的环节和时段,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安全工作更应该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提前全方位地进行特殊时期的安全意识教育,给职工打好思想上的“预防针”,职工就能在舆论和制度的双重约束下,安全意识始终跟上节拍,在工作中自觉履行工作职责。

(2)、要有在不安全隐患查找和整改上的超前意识。我们常常在一些报刊及资料中看到,一些企业在发生重大事故后,就以各种方式“加大力度”查找或整改事故隐患。而工作中,一些职工及管理者发现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不正常情况时,以侥幸和“等等看”的态度任其发展。前者“亡羊补牢”应当如此,但后者却是一种渎职甚至犯罪,这样带来的恶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一些隐患,尤其是细微隐患,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在事态恶化前提前做好整改,这样,既可以将所有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否则等到事故发生再去整改,已经是“为时已晚”了。

(3)、要有在处理险急情况和自我保护技能上的超前意识和超前行为。每个职工也应该本着“有备无患”的心理,牢牢掌握要领,在这方面有了超前意识和超前行为,才能镇定自若地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化险为夷,保证自身及他人免受伤害,企业的安全工作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大家都要尽可能地超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然,超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做到遇事能够分析发生的原因,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能够防止事态的扩大,因此,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十分必要。另外影响安全的一点客观因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安全与生产发生的冲突。现在的分配制度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员工因忙于生产为了赶时间,赶任务,可能就忽略了安全上的细节,因此超前做好本职工作,注重安全工作过程中的细节尤为必要。只有我们牢固树立安全作业的超前意识,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

由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导致在施工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人身伤害事件并不鲜见,其教训深刻惨痛,令人痛心和惋惜。

侥幸型:这类人员往往干起活来有章不循、有规不守,随自己的意愿行事;马虎型:这类人员往往知道违章的后果,但因工作马虎、粗心大意,导致事故发生;盲目型:这类人员往往对工作环境和操作设备情况不甚了解,技术不过关,盲目上岗操作;疲劳型:这类人由于睡眠不足、上夜班不适应或其他原因,感觉、听觉和视觉敏锐度变低,导致误操作;逆反型:这类人员一般熟悉施工规程的工作原理,但对安全管理的方法、安全教育的形式或安全管理人员的态度以及违章惩处不能正确认识,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是帮助他们分析“三违”的严重性,打破他们的侥幸心理,并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清除“三违”人员的不正确判断,灌输正确的思想,使他们逐渐得到改变

二是加强引导,把他们的求知欲、掌握新事物的竞争心理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克服那种头脑一发热、安全全忘掉的思想,同时要针对其安全技术知识缺乏的实际,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多为这类人员传

授一些施工生产专业岗位使用的安全技术知识,减少这类人员在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是要重视发挥教育者和安全骨干的表率和身教作用,使“三违”人员通过对正确行为的模仿,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四是建立合理的有利于调动员工安全积极性的奖惩制度,严格把握安全奖惩尺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三违”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切不可以罚代管,使“三违”人员产生逆反心理。

五是掌握员工的心理状态,合理分配工作,一旦发现苗头,坚决制止现场作业,同时做好他们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协作,搞好安全生产。

要通过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各种安全实践活动,探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努力营造“人人议安全、事事想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下载安全管理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管理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S管理理论

    6S管理理论 一、6S定义 6S:指的是由6S的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和英文SAFETY(安全)这六个单词,由于这六个单词前面的发音都是“S”,......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

    管理角色理论

    管理角色理论 HENRY MINTZBERG通过对管理者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者10种不同的,但非常相关的角色,这十种角色可以组合成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订。 人......

    学校管理理论

    学校管理理论 第一章 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含义: 学校管理,一是指管理学校的实践活动;另一种是指教育管理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即学校管理学。 二、学校管理的性质 学校......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的方法论: 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学派促进了管理实践的优化,但是由于管理活动牵涉因素的多样性......

    层级管理理论

    层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研究越级管理问题,首先要从层级管理谈起。层级结构、逐级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经典组织设计理论中的“管理幅度原则”,一个人受知识、能力......

    营销管理理论

    最近20年以来,中国营销(重点指企业营销,全文同)主要走过了一条学习之路、借鉴之路、探索之路,也开始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我知道,在中国企业每一个市场捷报的后面,都有一大批营销......

    车间管理理论[合集]

    车间管理理论 1.思想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场管理的实践中经常发生以下一些现象:有的职工操作水平很高,各种设备也很精良,结果却发生了事故。有的汽车司机在复杂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