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从设计上预防控制事故
一、重要意义
事故隐患与后果存着偶然性关系,积极有效的预防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只有避免了事故隐患,才能避免事故造成的损失。事故与原因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为了使预防事故的措施有效实施,首先应当对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准确地找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基础原因。所以,在设计阶段通过针对性的危险源设计控制,就能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设计和控制各种危险,防止所设计的系统在研制、加工、生产、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 损坏的各种意外事故,是事故预防的最佳手段。
二、总体要求
在矿党政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在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三大规程”。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采矿设计手册》及上级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始终立足全局、着眼于长远,兼顾矿井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严格按照矿井开采程序进行设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服务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设计原则;坚持做到厚薄煤层、不同煤种煤层合理配采,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力求做到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不断提高设计水平,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源头上杜绝巷道工程、材料、工时浪费,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
三、具体做法 对于具体的工程设计,始终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设计理念,认真对待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设计任务,认真坚持“一线工作法”,在每一项工程设计前,能够积极深入井下一线现场获得详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结合地测、机电等专业部门提供的技术依据,通过认真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采技术经验和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先进适用技术,注重工程设计的超前性和严密性,广泛征集工程技术人员意见,从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有利于现场施工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几个可行性的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从而保证工程方案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1、合理留设保护煤柱
出于安全的考虑,严格按照规定留设主要的石门、大巷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采区煤柱边界与采区上方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煤柱相重合需要联合考虑时,合理选择护巷煤柱和隔离煤柱,煤柱宽度保证煤柱的极限荷载不超过它的极限强度以保证安全。
2、合理集中生产
通过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发展机械化采煤及适当加大工作面长度和加快工作面推进度。我矿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并逐步淘汰普通机械化采煤及爆破落煤采煤,实现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及放顶的综合机械化生产。
3、合理进行巷道布置
未经采动的岩体内部原始应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当工作面回采时,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增加,上覆岩层产生变形扰曲甚至破坏冒落后,岩体内的应力很快将重新分布,并趋于新的平衡状态。由于岩层性质、厚度、结构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也不相同,变形破坏形式也不同。由于采区内巷道一旦形成,其位置是不能变动的,造成巷道围岩性质无选择的余地,因此,我矿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的分析开采方法对采区巷道压力显现的影响,掌握回采动压对巷道维护的影响规律,以求巷道布置处于合理的位置,并安排恰当的开采顺序,避免巷道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难以维护。
4、合理进行安全设施设计
对于井下井下消防材料库、防水闸门硐室、井下密闭门硐室、井下防火门、防火栅栏、抗冲击波门、井下急救站、等候室、避难硐室等设置于坚硬、稳定、完整致密的岩层中,并避开岩溶、断层、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带。支护方式根据岩层稳定条件选择,一般采用半圆形断面,锚喷或混凝土支护。选择的支撑物具有一定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以适应井下拉伸、弯曲、压缩、剪切、扭转等复杂的受力状态。
5、合理进行矿山压力控制
回采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后,采空区的冒落矸石由松软状态进入压实状态,此时所形成的最高应力峰值,根据上覆层形成的结构状态,千支撑压力峰值的位置可深入煤体内2-10m,其影响范围可达工作面前方90-100m。
在设计中,我矿利用工程类比法、松散体理论和弹性、塑性力学等计算方法,使巷道围岩的压力计算和分布、构造裂隙和支护体的影响等问题,在接近工程实践假设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方案,以指导决策。在围岩强度低、整体性差、裂隙节理发育,受动压影响大,受长期的固定的位置集中应力影响巷道或受回采工作面超前集中应力影响的巷道。采用锚杆、锚网、锚索及非锚喷支护(主要是各种支架、金属支架)相结合的混合支护。
在受到松动压力、变形压力和膨胀压力的围岩松散岩层段,分别针对性的选择支护方式。对于松动压力采用刚性支护来支撑围岩,防治围岩破碎岩块的垮落。对于变形压力依据流变特征合理的设计支护强度,控制支护时间及支护顺序,既允许适当的变形释放能量,又将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膨胀压力除了在变形压力控制的基础上,还要预防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我矿对待软岩段一般采用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形式。
四、结论
我矿在设计源头控制安全,以系统设计为基础,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在设计系统时,一直遵循简单,直观的原则,以降低矿井管理难度。始终坚持把合理生产布局、提高系统可靠性,贯穿于煤矿设计、建设、技改、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矿井的安全高效。
第二篇:从源头预防腐败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廉洁行为。日前,金河林业局森调大队让每名党员干部都签定一份《廉洁自律承诺书》,承诺做一名崇尚廉洁的党员干部。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通过召开全队党员动员大会,举办政治理论学习班,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廉政文件,并组织收看警示教育片,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立足本职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求党员干部和家庭成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家庭助廉承诺书》。认真贯彻林业局纪委及大队党总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依法从业,严格自律,规范言行,坚决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真正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嘎拉牙林场党总支
2011年1月3日
第三篇: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销售公司
当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管理方式滞后、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以及国际对敌斗争尖锐复杂等情况,就必须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社会矛盾是引发各类案件的主要因素,案件是各类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最突出、最严重的矛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基层调解组织,深处基层群众第一线,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排头兵”。但是,社会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全部解决的,还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如何从源头预防来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为了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使命,怎样才能预防和化解好社会矛盾呢?
一、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为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应建立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主,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单位参与的1+X立体化调解格局,让诉讼调解与基层民调调解、司法机关调解相对接,构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立体化解格局,让社会矛盾无论到任何环节都能及时化解,防止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大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1+X立体化解格局不仅能化解民事纠纷;也可以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进行调解,达成民事赔偿协议,促使被告人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使双方仇恨予以化解,也使得被告人能够得到从轻处罚;还可以参与到行政诉讼之中,达成行政赔偿协议,消除官民之间的矛盾。为此,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石,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调
/ 5
解组织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
二、创新工作方法,排查矛盾抓苗头
面对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出现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主动排查,超前防范,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以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为重点,详查基本情况、诱发原因、性质类型、表现形式、危害程度、化解难度和潜在趋势,做出分析判断。以血缘、地缘、业缘、亲缘、情缘为延伸点,详查流动人口、外出打工人员和社会闲散人群等不确定对象的情况并做好登记,防止“盲区”和“死角”。要注重专项排查,做好辖区的群众宣传和防范教育工作,准确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特殊情形。对一些涉法涉诉、多年上访等容易反复的矛盾,要采取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在查明历史背景、摸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予以解决,失去条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相关解释说服疏导或救助工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向,切实履行基层调解组织的职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健全长效机制,预防矛盾走前头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必须着眼于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 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完善超前预警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要紧急信息,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送、处理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调解
/ 5
优先原则,积极推行诉前告知、诉中委托制度,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机制,努力做到能够在人民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行政调解上来;能够在行政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司法调解上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和履行率,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民间、解决在基层。要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要根据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突出抓好社会治安,调整规范经济利益关系、基层民主、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注重建立合理有序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办事,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
四、维护群众利益,减少矛盾堵源头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矛盾就会滋生蔓延。要牢固树立“离群众越近离稳定就越近,离群众越远离稳定就越远”的观念,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积累。要抓好积案清理化解工作,特别是“五七工”、工伤亡家属、困难户等一些特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如不能当时解决的要给予说法,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及办事程序,感受到关怀,着力推进平安和谐单位(部门)建设,努力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从源头上夯实和谐社会基
/ 5
础。
五、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
为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早、抓小,必须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只有信息畅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一是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遇事找领导是群众的正常心理,为畅通民意沟通渠道,确保群众能当面向领导反映情况,必须建立信访接待制度。领导亲自接待群众,亲自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亲自批办和处理反映事项,建立了群众与领导之间的“绿色通道”,群众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想法,可以得到诉求,避免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二是建立耐心听诉制度。许多矛盾纠纷解决起来本身并不困难,但在矛盾纠纷初解决时,个别人不重视,处理态度不端正,不能认真听取意见,不善于做思想工作,不能使当事人服气,从而引发其不满情绪,导致要求越来越高,怨气越来越大。为此,接待、调解人员必须耐心听取群众的诉说,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才能为化解纠纷掌握第一手资料。从领导到一般调解员要做到:不分场合,不论身份,不限次数,只要群众来,不管他们情绪多么激动,都要耐下心来热情接待。一方面,让来访者敞开胸怀,尽情倾诉,一次倾诉不完,下次还来,下次说不透彻,三次再说,直到苦水倒尽,怨气全无。另一方面,领导和接待、调解人员跟群众交心、交谈、交底,把话说在当面,对诉求答复在当时,有问题解决在当场,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理解,博得群众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建立矛盾排查和及时化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及早排查出社会矛盾,并及时化解,以防止矛盾激化影
/ 5
响社会的稳定。对矛盾纠纷排查要做到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在排查矛盾纠纷时要全方位、拉网式进行排查,横到底、纵到边、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建立台帐,制定化解措施,确定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及时化解。
六、深刻剖析社会矛盾,做到胸中有数
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当前,我们仍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社会矛盾触点增多,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较为突出,这些社会矛盾背后集中反映了各种利益的冲突。我们要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特点,探求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等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总之,如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我们大家要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长期课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力求人民群众满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基层调解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 5
第四篇:从源头抓起预防和治理腐败浅见
从源头抓起预防和治理腐败浅见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直朝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不断加大治本工作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有效惩治腐败的新路子。从主流上看,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的是过得硬的、值得群众信赖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按照中央提出的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腐败分子并没有被彻底清除,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前腐后继的现象仍然存在,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仍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还很严重。这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管理不严格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金钱、物欲横流,充满利益诱惑的复杂社会环境下,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意志坚强、立场坚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不为各种诱惑所动。但也有一些意志不坚强、立场不坚定的害群之马,经不住诱惑,走上邪路,走向毁灭。有的人推崇奢侈生活方式,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作风,衣食车房样样讲究“档次”,非名牌服装不穿,非洋酒美食不吃,非豪华汽车不坐,沉湎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有的人不 1
讲学习,不思进取,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热衷于到茶馆酒肆中寻找慰藉,打发时光。对工作则采取“遥控指挥”,甚至推给下属了事;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心理不平衡,不再安心于公职人员的工资生活,一些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直接掌握着诸如工程发包、项目审批、资金调拨等资源配置权力,利用职权与“老板”搞权钱交易,甚至变着法捞好处,而对国有财产的损失却不当回事;有的领导干部用权失当,随意性大,透明度差,加上一些干部迫于“行政”压力,害怕自己的“位置”不保,不敢坚持原则,对领导投其所好,看领导眼色、按领导意图行事,客观上助长腐败行为的滋生。
从源头抓起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让党员干部不想腐败;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让党员干部不能腐败;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从严惩处,让党员干部不敢腐败。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必须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客观上与一些党组织治党不严,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及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关。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对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良
现象和腐败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制止的不制止,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缺乏应有的批评教育和有效的监督制约,任其发展,最后铸成大错,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正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步步蜕化变质的。许多腐败分子在事后反省时,自己也承认这一点。由于长期不注意学习,头脑中顺应时代潮流、时代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少,本位的、自私的、阴暗的东西越来越多,披着共产党人的外衣,内核已经变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打牢思想根基,才能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才能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才能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
用。要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科技含量,重点抓好预警和防范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准确判断腐败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风险等级,增强科学分析预防腐败形势的能力,提高防范和打击腐败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权力运行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系统软件,使权力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同时建立实时在线电子监察系统,提高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正本清源改革体制,强化监督。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和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权力不正当运用,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如果说查办惩处是“亡羊补牢”,那么体制改革就是“正本清源”。古今中外的腐败行为,表现形态主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高度集中,又缺乏监督制约,必然产生腐败。因此,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查找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科学、管用、便于操作的制度。要严格强化制度落实,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考核,加大对违反制度、破坏制度行为的问责力度,解决制度不完善、操作力不强和执行力不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从源头上防腐治腐,实现重在预防、重在治本的目标。在监督方式上,一是要强化执纪执法部门的监督制约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强化党纪、政纪、法律和经济等各种监督的协调配合,形成有利
于发挥反腐败整体功能的监督机制。二是要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并建立具体程序,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的讨论、决定、审批等程序作出规范,防止主观性和随意性。对于重大决策必须由班子集体决定,不能让权力过分集中,更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家长制”。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对重大政策决策要坚持专家论证和群众民主评议相结合制度,完善企业决策科学化制度。四是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各种滥用权利、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及时揭发、举报,对党员干部起到警示作用,约束党员干部行政行为。
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必将使我们党更加纯洁,更加坚强,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第五篇:强化源头预防
强化源头预防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13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总结2006年工作,部署2007年任务,表彰全省国税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一、2006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6年,在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组和省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总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税收工作中心,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认真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三个贯穿于为指导,构建惩防体系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加强领导。把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总局《实施意见》列入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和纪检监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了领导机制,形成了党组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具体抓,党组成员和处室领导在职责范围内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局面。二是完善制度。按照保留有效的,完善配套的,建立急需的原则,对现有反腐倡廉工作各项制度进行了梳理,分解了任务,明晰了职责,在探索建立教育、惩治和评估预警等配套工作制度方面做出了努力。三是严格考核。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列出了时间进度表,明确了阶段性工作目标、标准以及责任单位和人员,把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进一步量化了考核指标和内容,各级根据工作实际,组织了严格细致的督导考核,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以落实《监督管理办法》为重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工作深入开展。2006年,在加大对买官卖官等“五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组织对税务人员投资入股煤矿、领导干部参与赌博和违反规定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以《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落实为重点,全面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首先,组织班子成员、处室领
导和监察干部对《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了认真学习,制定了贯彻落实《监督管理办法》的意见和实施办法,明确了工作的目标、重点、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了组织领导;其次,对《监督管理办法》中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成《〈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学习手册》;第三,重新修订完善了《河北省国税系统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管理办法》,落实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规范了入档表格11个,做到了管理上的统一。
(三)以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有所突破。各单位充分利用符合本地实际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奖惩等环节,并作为各级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课教育、机关和干部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建立“为民、清廉、和谐、文明”的廉政文化体系为目标,确定沧州市局为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教育,逐步拓宽廉政文化平台,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形式,认真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以权力公开透明为依托,“两权”监督制约工作不断创新。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各县(区)局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重点对税款入库和代保管资金账户情况进行了执法监察,各市局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强了对县(区)局的工作检查,省局加大了日常督查和抽查的力度,做到了三级互动,上下配合;制定了《河北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执法监察实施办法(试行)》与《执法监察考核办法》,规范了工作程序和工作文书,量化了考核指标,提高了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效能;以《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为重点,组织了税收执法监察子系统培训班,培训纪检监察干部90人,为执法监察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证。2006年,全系统共实施立项监督项目591个,开展执法监察708次,提出执法监察建议914条,协助建章立制322项,挽回经济损失1686.7万元,税收执法监察工作效果明显。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中,按照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统一规范、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省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领导小组,对省局各处室和各市局报送的行政职权目录进行了审核,进一步细化了政务公开内容,明确了公开方式,编制了工作流程图,制定了配套办法。各
市局结合当地实际,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对政务公开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政务公开与规范服务的相互促进等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了工作思路,细化了工作措施,保证了税收执法的规范到位和群众对行政管理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作得到了总局领导的肯定,并在总局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五)以严格执纪为基础,案件查办工作继续加强。各级及时总结经验,掌握办案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加大了办案指导和督办力度,做到了宽严相济、准确慎重。加强与检察院的协调沟通,建立完善了税检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工作制度、预防渎职犯罪工作制度,开展了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工作;把查处商业贿赂案件作为案件检查工作的重点,在转发总局有关文件的同时,提出了贯彻意见和具体要求,以政府采购、票证印制、服装制作、信息化建设等环节为重点,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落实“一案双查”机制,以“枣强案件”为重点,在总局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严肃查处相关人员贪污渎职的案件。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和《税务系统纪检监察信访及案件督办工作暂行办法》,加强了信访举报的统计分析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促进了信访和案件办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2006年,全系统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297件,同比减少111件,下降27%;查办案件34件,处分违纪人员18人。通过查办案件,广大税务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