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5篇)

时间:2019-05-14 03: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第一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提纲 同志们:

根据本次培训班教学日程安排,我结合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为专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各位讨论和交流。在座各位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对基层党建工作最熟悉,对农民群众疾苦最了解,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最有发言权。为此,在我发言过程中一些不妥或错误的东西,敬请批评指正。我的发言分四个部分,归纳起来就是客观看成绩、冷静析问题、认真做工作、快乐当村官。

一、客观看成绩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镌刻着自己不凡的轨迹和印辙,用自己的经历、追求和实绩,树起了一座丰碑。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在野党”到执政党,从星星之火的“小党”到发展成燎原之势的大党。在她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中走向富强,走向统一和强大。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而立,这30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分田按印的农民,摆摊设点的个体户,白手起家的企业主,与执政者一道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作为革命老区威信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的一员,我们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红军长征扎西精神】“扎西会议”曾在中国党史和军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在红军长征处于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实现转折,走向胜利”的一次重要会议;威信有两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西会议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是包括各位在内的威信人民的光荣。在电视剧《长征》里有这样一个场面…(一向老成持重的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电报内容:共匪在扎西“蒸发”),这一段提到的是孤军奋战、牵制敌军主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打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胜仗,“实现转折,走向胜利”的川滇黔边游击纵队,这支英雄的队伍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直战斗十二年之久,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我们都还不知道名字,但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所孕育下来的红军长征扎西精神,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威信儿女奋勇前进。

【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县委龙书记、县人大吴主任、县政府张县长、县政协陶主席带头各交纳5000元,其他县处级领导各交纳3000元,在座的同志中也有交纳上千元的。其中最多一天2008年5月21日交纳23.8万元。在我们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 冲锋在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就威信的党建工作而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不懈努力,全县党的建设不断向

前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党组织深深扎根于全县广大农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他们有的无私无畏,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家乡,对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市委的充分肯定:全省党员电化教育科技工程示范县;全省“云岭先锋”工程试点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单位……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的结晶。

多年来我县农村党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也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农村党 建工作的历程,从理论的角度上讲可以概括为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原则不动摇,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二是必须坚持服从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

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党的建设,用创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工作理念、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创新。

四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冷静析问题

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相比,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还存在或这或那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一个偏差”。党建工作必须围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进行谋划和思考,这个道理大多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干部都懂,但怎样去谋划和思考,又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部分乡村党组织没能与时俱进地实现党建工作的重心转移,现实的表现是突出经济建设硬指标,把党建工作当作软任务,存在“两张皮”现象。由于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加之主观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要形成一个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党建工作思路就比较困难。为此,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二)组织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

捉襟见肘,村干部岗位补贴不高,村干部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历史、地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谷,多数村都背负债务,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化解,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两税”的全面免征,“村级财政”政策性补贴消失,而相关政策又滞后,绝大多数村开始出现“经济空白”,村干部待遇全靠上级转移支付,尽管从去年1月起,县委、县政府大幅度提高了村组干部岗位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但也有部分村干部反映,由于经济发展的加速、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的补贴也不算高,且没有交叉任职的村党总支委员未享受岗位补贴,工作积极性不高。2007年第三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全县已超过30名村委会委员离岗经商和外出务工。二是部分建制村所辖范围过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这些村,人口过多且居住分散,个别村民小组离村委会较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参与到跨村、跨乡镇的行业协会、企业组织中,呈现出流动多变的新特点,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仍然停留在按区域划分的模式上,流动党员不易管理,党建工作出现了空白点和薄弱点。

(三)党员队伍显现“三化”现象。即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低化、作用弱化,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在全县8673名农村党员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1937名,占22.3%【七个党员八颗牙】;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体,大专以上学历439名,比例仅占5.1%,初中及以下的7001名,所占比例高达

80.7%;缺少致富能力的1358名,占15.7%,部分党员只能粗浅地掌握一些农业技术,有的甚至还是“科盲”。部分村没有25岁以下的党员,个别村民小组党支部没有35岁以下的党员,文盲和半文盲党员占相当比例。近年来,由于我县加大在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党员年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受地理位臵、经济条件的制约,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厂的增多,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部队复员军人大多不安心在家务农,无论是党员发展还是村级班子配备都缺乏合适人选,就算勉强也是“矮子里面挑将军”,素质难以保证。同时,部分农村党员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认为讲党性、讲奉献是吃亏的事情,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村级组织建设存在四大薄弱。一是 “两委”关系存在薄弱。个别村党总支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自己的核心领导作用,而村委会则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强调法律赋予自己的自治权力,导致村“两委”关系紧张,只顾闹矛盾,无暇管村务,工作不同步,形成“两张皮”。二是执政基础存在薄弱。构成党的执政基础的诸要素中,群众最重要。在调研中,部分干部群众反映,当前一些乡、村党群干群关系不够紧密,究其原因是有的基层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欠深欠细,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侵犯了群众利益;有的搞强迫命令、盲目指挥,违背了群众意愿,削弱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三是执行政策存在薄弱。基层党组织

在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个别乡村干部臵群众利益和党的全局利益于不顾,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四是民主建设存在薄弱。近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群众参政议政意识仍然淡薄,个别地方在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面。

(五)基层基础工作仍需加强。在硬件建设上,用省、市委要求的“六有”标准来衡量,相当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修缮、管理和使用上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整体上不够整洁、美观、实用。在软件建设上,部分基层党组织不注重痕迹资料管理,反映党建工作情况的记录、表册、材料和档案残缺、陈旧,不够齐备,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上还需要加强。在载体建设上,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选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建工作载体,或者是虽然确定了载体,但由于没有实实在在地抓好建设,效果不够明显。

以上问题,既有一定个性,又有很强共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认真做工作

(一)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再认识,再提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

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全会提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科学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势,根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分析查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问题,努力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一,牢固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建工作在政治意义上可以说是民心工程、凝聚力工程,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说是生产力工程,党建工作抓得好,就能把分布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面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其推动工作的巨大能量是不可低估的。虽然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把组织资源、优势、活力转化为发展资源、优势、活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二,着力强化管党治党意识。“党要管党,党要治党。”“抓好党建工作的尽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

(二)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抓基层,打基础。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党员是党的“细胞”。只有“细胞”被激活,“肌体”才健康。但实际情况是避开基层基础工作空喊“五好”的多,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的少。“空中楼阁”毕竟成不了现实,同样道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看长远,从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基础要件——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抓起,把“细胞”激活,把“堡垒”筑牢,促其产生“聚合效应”,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1、选好配强党总支书记【带头人、联系人、贴心人】;

2、抓好以村党总支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建设;

3、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拔村干部,探索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和从退休返乡干部中选聘村干部;

4、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

5、按照省委安排,每年开展一次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测评。

第二,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通过城镇建设、培育产业、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创办实体、提供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

体经济。

第三,继续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着力解决“有场所办事”的问题。

1、整合资源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整合:比如一个人的一个指头,各有短长,但它们经过在一个手掌上密切配合,就有了非凡的本领,有了了不起的力量】;

2、逐步向党员10名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延伸,单独建立活动场所;

3、大力推行党员活动中心户;

4、明确专人负责,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使用管理,发挥“一室多用”功能。

第四,积极构建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着力解决“有载体办事”的问题。便民服务,“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第五,大力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着力解决“有能力办事”的问题。

1、抓好党员年度培训;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信模式”和“卫星模式”】;

3、“四培双带”;

4、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尤其是致富能手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

第六,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机制,着力解决“有积极性办事”的问题。【去年12月20日:全市基层政权建设工作会议】县委从2008年7月起,全县70岁以上农村贫困党员定额生活补助从每月20元提高到每月30元。省委已决定,从今年1月起,适当提高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兼文书)和临近国境线村的武装干事

-10-的岗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增加100元。【增加村(居)民小组长待遇】

1、探索发放绩效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离任补偿机制;

2、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

3、继续开展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行动。

第七,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着力解决“有章理事”的问题。

1、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

2、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3、制度要务实管用。

(三)基层党建工作需要重特色,创品牌。

特色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生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展示亮点,在实践上、制度上、在理论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优化组织设臵。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形式,不断优化各种组织资源配臵,巩固和扩大党的覆盖面,实现党的有效领导。二是活化党员管理。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让每名党员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深化“三级联创”。要以继续推进“十大党建模式”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紧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四是抓好示范带动。要把新农

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与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建设与党建示范长廊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创建促规范,以特色树品牌,以典型促大面,以示范带全盘,全面提升农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基层党建工作需要谋发展,促和谐。

【科学发展观】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也集中出现。环境、资源问题恶化、发展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现,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为我国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

【和谐社会】“和谐”二字,《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配合得当和匀称”。“社会”的意思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合起来理解,“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阶层处于一个相互协调的状态。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不断升温,成为当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党建工作的成效大不大,最终要看与经济工作结合得好不好、发展快不快。去年9月

召开的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县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追赶型发展”的战略。所谓追赶型,就是以寝食难安的压力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快赶强、以快补晚,在补课追赶、加速前进中实现【弯道超车】。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促和谐,真正走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小循环,步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总之,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以党建工作的大加强来带动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和谐,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四、快乐当村官

快乐,是幸福的一种形态、一种表现、一种存在形式。幸福的感觉是什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幸福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觉,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阶段甚至每个时间对它的理解都不同。在封建社会里,“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称为“人生四大幸福”。如今,普通人的幸福呢?在我们身边经常遇到,对于生病的人来讲,幸福就是健康;对于贫困之人来讲,幸福就是衣食无忧;对于失学儿童来讲,幸福就是重返校园;对于父母来讲,幸福就是子女幸福……

在座的各位同志在基层工作,任务重、条件差、压力大、待遇低,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那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呢?比如,你用心做事,辛勤耕耘,兴一村经济,富一村百姓,看到自己管理的村子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那种“我尽力了”的欣慰就是快乐;再比如,面对一个落后的局面,你迎着困难上,矛盾被化解,问题得解决,看到项目一个一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看着老百姓一群一群地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由此带来的就是快乐……尽管在基层一线,享受工作的快乐、过程的快乐、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快乐,你的快乐就是长远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你就会得到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拥护。

快乐当村官,或者从当村官中获得快乐,既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和各种困难和问题,能够从容面对,一一破解,并在其中获得自身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足够的智慧以及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得有较高的品德、修养。总的来看,要真正体会工作的快乐,就需要准确定位、不断努力、一心为民。

所谓“准确定位”,是要明白“村官”是做什么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群众眼里,我们“村官”也是“官”,这个“官”字在《辞海》里解释,就是一种职责,同时因为我们官小事多,所以又被称为基层最忙最苦最累的人。群众

-14-的依赖,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上上下下,都需要我们去打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村官就是搞服务,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描述。按党的宗旨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是受群众的委托,为群众办事,让社会有序,而不是反过来依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和指使群众干这干那,欺上瞒下,吃拿卡要,损公肥私。

所谓“不断努力”,是要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基层工作,外人看似简单,有时群众也不甚理解,涉及到综合的组织、协调工作,其实是一件苦差事,要统筹全局,更要关注细节,要像弹钢琴,“十个指头一起动”;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纲举目张”;要勇敢,更要有智慧,“有勇有谋”;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负责。

所谓“一心为民”,是要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事。“知足者常乐”。每个人都希望有自由,可这世间没有绝对的随心所欲,懂得感恩才能知福。有源头活水,方有一流清泉;有根下沃土,方有一棵大树。一个人点点滴滴的成长和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在村上工作,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这片天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把经济发展好,把村庄治理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代表和服务的广大群众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与我们村官的幸福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幸福感越强、幸福指数越高,表明我们管理这个村的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我们村也

越有希望。

以上就是我今天发言的内容。坐在讲台上面说话,和同志们沟通得不是很好,互动得也不是很好。因本人学识、阅历所限,今天就谈这些,不妥之处诚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耐心地听完我的发言,欢迎各位对加强和改进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

以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摘要: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证明,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在 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陕西省不失时机地喊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基于古长安在古丝绸之路中的显要地位,西安市的发展路径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次重大调整。现代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在经济总量加以考量外,文化事业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尺。陕西省文化厅率先提出“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文化之力正成为彰显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建设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之力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背景

丝绸之路像一条文化运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梦想,抒写了东西方的文明与繁荣。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吸引了无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学者、旅行家慕名而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谓商贾云集,川流不息。伴随着经济贸易往来,东西方思想文化亦交融汇集于古长安,谱写了无数的璀璨诗篇。汉长安城遗址、大唐西市遗址、大雁塔、阿拉伯风情回民坊等历史遗存,依然能唤起我们对遥远过去的美好记忆。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这一战略构想契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展示了新一届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描绘出一幅连接欧亚、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蓝图,将极大地优化我国的战略空间布局,为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总书记在2015年初来陕西视察时提到,陕西省要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项,那就是“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从哪里来,正是从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来。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很自然的事情。文化是整个发展的灵魂所在。作为文化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情况,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推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以后,引发各地对这条“新经济引擎”起点的争夺。而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产业基础等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从区位来看,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处于全国的几何中心,是全国六大铁路枢纽和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已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转站。从科教来看,拥有普通高等院校78所,在校学生100万人,两院院士59人,各类科研院所96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尤其是全省现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到全国中亚留学生7.5%。从文化来看,2100年前陕西汉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小雁塔、彬县大佛寺等文化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回望历史,西安应该肩负起现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战略构想,遵循“五通”原则路径,立足地理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发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作用,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重振丝路雄风,高标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意义 陕西处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位置,又被国家赋予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的重要使命。自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后,陕西省秉承“文化先行”的理念,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陕西提出的‘三强一富一美’、‘三个陕西’等目标中无疑都强调了‘文化强省’的重要性。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5.23’讲话的发生地,在这里纪念讲话精神非常重要。2013年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也为陕西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目标。

丝绸之路现在得到巨大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唤醒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是陕西最大的财富。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不管是黄帝陵、汉唐遗存的历史文化,还是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还是众多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都是巨大的宝藏。我们首先应该保护好,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要实现各国民众“民心相通”,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漫漫古道,悠悠驼铃。如果说古丝绸之路开阔了中华文明的视野,为汉唐盛世增辉添彩,那么今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全新的伟大事业,无疑会为西安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新的福音。

三、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之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2013年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便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这一理念,围绕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陕西”建设。

(一)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谈及陕西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做的文化建设工作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为使文化真正能够“先行”,将会在接下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2013年西安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合沿线国内外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西安宣言》,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开街运营,与中亚城市马雷、撒马尔罕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2013年11月17日,我省赴罗马,启动了“从长安到罗马”音乐展览系列;另一个是“今日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这两个项目体现着我们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和抓手,同时也拉开了我们艺术文化“走出去”的帷幕。此外,我省的“国风秦韵”项目去到欧洲、非洲等国家进行展示,我们的非遗民间文化艺术也随着这些品牌项目的拓展,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

2013年,陕西成功申办为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主办省份,确定“十一艺节”于2016年10月举办。为筹备好“十一艺节”,目前陕西各地积极创作打磨40多台舞台艺术剧目,将有20台精品剧目参加十一艺节。话剧《白鹿原》,《你在灯火阑珊处》,大型舞剧《丝绸之路》,歌剧《白鹿原》、《大汉苏武》,杂技剧《丝路彩虹》,少儿剧《和你在一起》等,也都是为迎接此次中国艺术节推出的精品力作。

2013年12月24日在陕西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常设机构,也将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并不定期策划实施各类丝路沿线区域文化交流活动,进而促进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将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合作举办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扶持创作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区域合作“五省联盟”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

陕西与西北五省签署了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为更好的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值此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2周年之际,借力5月23日-26日在陕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这一优势平台,从5月23日至29日,陕西省文化厅将携手西北五省区文化厅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暨丝绸之路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本次文化周,旨在以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丰富的文化遗存、遗风为依托,搭建沿线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从而为陕西乃至西北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丝路文化的发掘弘扬迈出新的步伐。随后在2014年5月23号,举办了一周的陕西和西北五省联盟的丝绸之路文化周。

文化周期间,西北五省区将签订《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晋豫陕三省将签署《晋陕豫黄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联盟各方将在文艺创作、精品展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同时,各方将藉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内文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从而形成区域文化发展合力。

(三)举办国家级“艺术节”盛会

2015年2月,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一个重要思想:文化自信。而国家级艺术节就是实现“文化自信”最好的渠道之一。如果以时间作为发展的对标,那么在现在及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陕西已经开始步入了“艺术节时间”。一是明年10月,三年一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将首次在陕西举办;二是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陕西,每年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是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国家级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丝路文化”为主题和内涵的综合性国家级国际艺术节。

两大国家级艺术节在国家“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之际落户陕西,这绝非偶然为之,可以说,陕西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在落实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在践行着国家的文化战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年是第二届,不管从参与国家的数量还是活动的丰富性都高于首届,品牌价值凸显,民众也日渐形成了一种对艺术节的期待。当这种期待持续升温后,势必爆发出巨大的文化消费动力,从而深刻地改变陕西的整个文化生态和文化格局。可以说,两大国家级艺术节也为陕西再次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在客观上拉开了陕西文化发展的大战略格局,将陕西的文化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一定会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通过这个品牌,我们会吸引丝绸之路沿线更多的国家参加,来了解陕西了解中国,实现民心相通。而且这个品牌不仅属于陕西,更属于全国,属于世界。所以我们在策划和实施时,也是立足陕西和陕西特色,放眼全球。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建设

2014年9月,陕西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其中对全省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在“十三五”中都有非常严密的规划。基层公共文化实施建好后,能不能使用好,也是我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要给老百姓提供这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怎样利用好设施。这方面我们会培养出当地的文化带头人,由他们代表政府部门引导当地老百姓热爱文化、参与文化的意识。

国家级盛会“十一艺节”落户陕西,艺术节的落脚点就是老百姓,因为艺术节的宗旨就是“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最后实际上真正得到实惠的就是广大老百姓。艺术节不仅仅是专业艺术创作,更是群众文化的创作,所以我们利用艺术节这一平台,让陕西每一个地市都打造其特色的艺术精品,包括有一些条件的县上专业的剧团也会让他们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终让整个省市县联动。通过艺术节期间的展演,我们将这些全国的、包括陕西的艺术精品带到最基层去,到企业、到厂房、到军营、到学校,到我们的农村去,让它们真正得到群众的检验,同时也让广大百姓通过艺术节感受这份难得的文化盛宴。

文艺惠民是艺术节的重要着力点。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除了国际交流的平台、文化交流的平台之外,本身还是政府文艺惠民的过程。除了低票价惠民之外,我们还组织国内外的艺术家,专设了30场以上的进基层、进社区、进厂矿、进校园的公益惠民演出,努力将一流的文化艺术项目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享受高水平的文化艺术饕餮盛宴。另外,艺术惠民看似是自上而下“送”,但更重要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学”,艺术只有根植在沃土之中,根植于人民之中,才能接地气,才能出精品,艺术才更实,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更好的将‘文艺为大众’的精神理念落到实处,更好更多地将优秀文化成果分享惠及给普通老百姓,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

打好丝路文化牌,发挥西安文化优势,加强与沿线城市交流与合作,彰显西安文化软实力。加强旅游合作,建设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联手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签署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联盟协议,打造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示范区。落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欧亚文化博物馆群等项目建设。编排歌剧《张骞》等系列丝路风情大戏、大片,积极申办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卫视频道。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全面开展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唐长安城的西市是当时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西安市在其原址附近建设的大唐西市已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对宣传丝路文化、壮大商旅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推广这一模式,高标准建设“汉风古韵”主题旅游区等历史文化精品景区,开辟一批跨国丝路旅游线路,努力打造各国广泛认同的旅游品牌。

古老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俱进。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嘹亮号角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历史召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八水润西安、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宜居、美丽西安。

(六)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特色各异,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动中彼此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与中亚各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的“陕西村”,村民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甘肃等地迁徙过去的,已从当年的三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民风相同、民俗相近,民间往来频繁,这是天然的文化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广泛开展教育合作,打牢民心相通的长久基础。目前,陕西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全国的7.5%。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近几年培养哈萨克斯坦东干族青年的经验,建设好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和上合组织大学西安校区,组建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联盟,支持西北大学与撒马尔罕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相继成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并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把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合作不断引向深入。积极组织开展高端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青少年互访活动,2013年有614名中亚学生在西安的高校留学,占全省外国留学生总数十分之一。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教育平台。利用西安现有中亚人才培训教育基地的条件,积极拓展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

20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从长安出发,“跨世界之屋梁,通中西之文化”,凿空之行开辟了横贯亚欧、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千年梦回,驼铃再响,“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将陕西推上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它让失落的传统在今天重新‘活’了起来,沉寂千年的丝路再度焕发生机。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之中,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也愈演愈烈,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创新发展,都应当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第三篇: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在新起点上推进江苏沿海开发

——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

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增强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实现江苏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于6月27日在南京举办了“2009’江苏沿海开发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九位专家、学者就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口群建设、产业发展、滩涂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摘要发表。

江苏港口群的定位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陈吉余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开发规划,针对江苏沿海的独特区位,明显优势,提出需要充分发挥,重点突出,以八项措施,促进江苏沿海发展。这是江苏的福音,沿海三市必将强势奋起,迎接这个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是要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境监督。四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科学规划。

港口建设和滩涂资源合理开发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有航则有港,港建则城兴,沿海产业带、城镇群相继建成,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港口建设方面,对应三个中心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因势定位,错位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而且要加快建设,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支撑。连云港的港口群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是陇海、兰新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龙头,是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需加快建设,它是一个国际性远洋综合枢纽港和集装箱的干线港。按照这样的定位,连云港应是一个媲美亚欧陆桥西桥头堡鹿特丹的世界级大港,设施应是先进的,服务应是优质的。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分工与定位:一是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群,涵盖灌河港口组和中山港。这样的涵盖,打破行政界限,有利于龙头港口根据物种、专业和特需确定各港区的功能,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像灌河口这样有70km长的优良水道,岸线资源丰富,跨区涵盖有利于整体规划,全面发展;二是大丰港口群是侧重服务本地区的专业性港口,涵盖射阳港口组,针对苏中地区,资源丰富,货物生成量潜力大,面临的西洋,港阔水深,接通外海,是一条优良的水道,港口发展有潜力,特别与东北亚的韩、日已有航线接通,港口发展有优势,地区发展有潜力;三是南通港群为多功能、综合性的近洋枢纽港,涵盖吕四港和洋口港。洋口港以人工岛建在辐射沙洲群上,尽管环境条件复杂,但成为岸外建港的先例,也为辐射沙洲群的开发先行。以圈围争取辐射状沙洲的途径,将对南通建港开拓途径,腰沙的圈围,不仅为小庙洪进一步建港增加了可行性,也为摆脱沙洲通道强潮地段,而于沙洲外缘如冷家沙建港增加了可能,所以南通港龙头的建港潜能是宽阔的。

江苏海岸在规划中提出这样宏伟的港口群建设,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七十年江苏沿海建港道路艰难探索的结果,近半个世纪海岸研究和港口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使连云港30万吨航道能够兴建,优良西洋水道能够开发,吕四港的建设有所发展,打破了淤泥质海岸不能建大港的禁区。历史在前进,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将使这一海岸展现出辉煌灿烂的新景象。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赵其国

江苏沿海滩涂总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滩涂开发利用方向以农、林、牧、水产用地为主(占地面积约为65%),生态用地为辅(占地面积约为25%)、重点地区集中开发港口工业(占地面积约为10%)。农业利用是滩涂资源开发的重点,而滩涂土壤资源的退盐和改良是农业开发利用的基础。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裕、无霜期长的气候优势;滩涂面积居全国之首,滩涂其他资源种类众多等资源优势;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位于沿江经济带和沿陇海经济带的节点上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对于资源利用、农业增效、经济社会、粮食安全、耕地战略、生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滩涂资源利用的实际需求大,规模较小,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滩涂开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活;科研投入不足,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自身积累不足;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理念有待更新;沿海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滩涂开发有土壤环境压力及潜在风险。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总体布局是新辟垦区21个,总面积270万亩(1800km2),其中连云港市4个垦区10万亩(67km2)、盐城市9个垦区131.5万亩(877km2)和南通市8个垦区128.5万亩(856km2)。

滩涂资源农业开发利用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沿海滩涂农业资源调查评估与利用规划;新型良种选育与快速扩繁;沿海滩涂农业安全生产的土壤生态修复;高品质滩涂农业植物高产栽培;滩涂农业土壤质量保持与定向培育;重视滩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在组织协调实施方面:统一领导,协调联动。为切实保障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顺利实施,建议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协调与规划实施相关的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实施过程,适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做好日常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近期具体、中期原则、长期宏观的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在计划中对制度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抓好任务分解,每一目标任务都要落实到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各责任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抓好落实。要把这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目标。

在政策、资金方面:出台沿海滩涂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一些支农、扶农资金、物资应向滩涂农业倾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基地建设、出口创汇等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制定一些税收减缓免政策,如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落实免征或先征后返的政策;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优先优惠支持滩涂开发,重点加强培植从事沿海滩涂农业的龙头企业;鼓励高学历、高科技人才投身沿海滩涂开发利用。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港口群

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严以新

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从东京湾、欧洲海港组织(ES-PO)、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新奥尔良港的实践证明,港口群是当代港口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港口均匀分布,到港口扩张,出现支线,到港口网络化,到港口集中化,到港口逆集中化的过程。在港口群演化中存在的空间经济特征有: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经济系统;港口群经济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社会经济有机体(港口群起步期、增长期、成熟扩张期和稳定趋势);港口群经济带演化规律的可知性、宏观调控的可能性。

世界港口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劳动,主要以二战后恢复经济为目标,以货物装卸、储存、航运服务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二代港口: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的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与资本,主要面向工业,以发展临港工业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三代港口:约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工业化后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与信息,主要面向商业,以商贸中转及相关产业为主要发展范围;第四代港口:进入21世纪后的后工业化时期,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与环境,面向海洋,以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海洋经济综合流通网带为目标。根据对江苏沿海港口的综合分析,其港口发展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是临港工业阶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连云港是经济“严冬”里的一把火,其战略地位凸显。江苏沿海开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使更多企业、客户和船公司关注连云港。一方面港口将进一步加大腹地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内贸货源的开发,通过推进内地“无水港”建设,延伸港口功能,实现与苏北、中西部以及陆桥沿线市场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各大船公司的合作,增加航班航线密度,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区位优势和陆桥优势,加快陆桥经济的发展,海陆并举,做大“海铁联运”规模,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全面对接中亚、东北亚和欧洲市场。

但同时,江苏沿海港口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港口集约化、结构化程度不高;功能配置单一,岸线浪费较严重;管理体制滞后,投资环境亟待改善;港口经济的腹地拓展能力不强。

江苏港口岸线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要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充分挖掘港口自身潜力,提高已建成港口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促进港口岸线代际协调利用;三是加快完善岸线监管制度,保障已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确保港口岸线资源走绿色生态开发。

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建设对策是:抓住国家开发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以大丰港为龙头,协调整合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搞好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利用资本手段实现战略联盟;加速私有资本介入港口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国际港运营商经验。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曲福田

江苏沿海开发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二是资源条件丰富;三是人力资源丰富;四是产业基础扎实;五是具备了沿海开发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正是因为江苏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面临新的机遇,江苏沿海开发才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其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优化,以及整体实力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三是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对外开发,扩大对外合作。对于江苏省来说,又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苏北振兴,苏中、苏南的产业升级,沿海地区必将是江苏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加快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建设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两个重点;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区域合作;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城市化率达到55%;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江苏沿海开发的政策建议:一是确立新的空间定位。江苏沿海的定位应跳出苏北,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与长三角在港口、快速通道、产业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注重与环渤海地区的互补关系。二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江苏沿海开发应该是高起点规划,走集约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注重生态保护;三是树立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理念。江苏沿海三市各有特色和优势,必须形成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模式,否则会错失发展的机遇,延缓发展的速度,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竞争;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层面的统一布局与建设,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的布局和滩涂资源开发;探索开发与管理分开,建立区域性的开发平台,如投融资平台,滩涂资源开发平台,沿海产业基金与政策平台等;创新机制。如在投融资层面上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大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的补偿机制,滩涂资源开发的机制与政策问题。

江苏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杨桂山

江苏沿海海滩涂湿地总面积约占全国海岸湿地面积的1/4强。是中国、乃至全球中纬度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为齐全和冲淤演变最复杂的典型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江苏沿海现存滩涂湿地主要是1760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逐步发育起来的。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滨海湿地由自然为主的过程转变为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过程,大规模的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

滩涂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消浪促淤、保滩护岸、稳定岸线、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等。在支撑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由于人类的围垦及农业开发、鱼虾贝类过度捕捞、水产养殖、工业发展和海堤修筑,导致了沿海滩涂湿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具体表现在:大规模围垦导致湿地面积快速减少。数据标明,江苏沿海地区累计丧失的沿海湿地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导致面积减小,板块破碎。其他方面有:港口和道路建设对珍禽等保护物种的扰动增加;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大规模开发导致景观破碎、生境减少甚至丧失;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和淤涨减缓,导致湿地丧失。这众多问题的核心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是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分区,实施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重视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划定生态-经济功能区,实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对具有较高生态与环境功能的湿地进行限制或禁止开发。

二是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关键物种丹顶鹤空间分布的8个热点区有灌东盐场、射阳盐场及滩涂、核心区及射阳芦苇基地、四卯酉及王港、竹川垦区、东川垦区、笆斗垦区及滩涂、六灶滩涂。

三是加大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力度,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加强入海河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河口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切实控制河道入海污染物总量;合理空间布局和控制开发规模,严格控制保护区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控制面源污染。

四是尊重自然规律,有序、有度地实施滩涂湿地围垦,重视围垦土地开发配套,大力提高围垦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实现滩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五是实施港口、城镇和开发区三位一体的据点集聚式开发,预留足够的开敞和生态空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港口物流等第三产业。

六是加强滩涂湿地演变和开发生态效应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研究,着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江苏沿海滩涂湿地与近海水道冲淤变动频繁、复杂,加强固定断面和点位长期监测与研究刻不容缓;加强滩涂围垦方式与技术以及滩涂湿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视海岸侵蚀、风暴潮、赤潮等海岸灾害演变、海平面上升影响和防控研究;加强南黄海辐射沙洲群成陆过程和开发保护方式研究;强化滩涂湿地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大力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

大力发展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主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钱志新

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心是产业开发。新能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世界各国努力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21%,控制碳排放的压力很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也必将成为带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电池和核能等,其中风能资源最为突出。江苏沿海有面积广阔的滩涂和浅海,利于风机的布设和维护,为风能的利用提供了便利;

沿海滩涂广阔,生长有大面积的芦苇、米草等植物,利用非粮食作物发展新型生物能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江苏沿海还拥有发展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广阔空间。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以风能和核能的开发为主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能发电为补充,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支撑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风能资源,建设“海上三峡”。力争到2020年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远景可达2000万千瓦,超过三峡的装机容量。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性,可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风光互补,并积极探索非并网风电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在核电方面,应加快田湾核电站的扩建,到2020年要力争使装机容量达到8×100万千瓦;在生物能利用方面积极开展非粮食作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滩涂地区培育和推广耐盐和高含油量作物的种植;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增强新能源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到2020年,要使新能源发电占江苏沿海电力的比重达到40%左右,并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增长方式的转变。

江苏沿海新能源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发展环境的优化:各级政府要探索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完备,理顺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从政策和服务层面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金融机构要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完善投融资渠道方面为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科研院所和高校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开设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要积极引进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人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海岸带开发对江苏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建组副组长、博士生导师

秦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启动了“海上山东”战略。为了加强海域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山东省制定了详细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对于协调和规范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全省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编制海洋产业规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协调海洋开发利用的各种关系提供指导。

根据《区划》山东省海洋划分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其他功能区等9大功能区。而且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沿海海域地理状况、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环山东半岛沿海共划分6个具有综合功能的重点海域,即黄河口及莱州湾毗邻海域、庙岛群岛及邻近海域、烟台市区邻近海域、威海湾及刘公岛附近海域、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日照市毗邻海域。山东海岸带战略充分体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市场主导,科学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应该高起点规划,应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为沿海开发提高法律和技术保证。

沿海开发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学术带头人

朱传耿

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江苏沿海开发与接轨上海、连接淮海的关系。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外部推动力,同时将目光投向中西部,特别是将淮海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注意与环渤海的优势互补;二是妥善处理好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分工,形成江苏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平台,避免产业雷同,做到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都必须建立省一级的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三是妥善处理好临海与沿海的关系。形成以沿海三市—沿海三市周边县市—江苏全省的微观—中观—宏观开发模式与尺度;四是妥善处理好城镇空间、农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五是妥善处理

好连云港、盐城港与南通港的关系,组建新的沿海港口群。六是妥善处理好纵向交通与横向交通的关系。在打通南北向的沿海交通通道的同时,加强与江苏西部,以及与中西部腹地的交通联系;七是妥善处理好传统能源建设与新能源开发的关系。建立风光(风能与太阳能)产业带;八是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与特色盐土农业的关系。发展滩涂特色盐土农业;九是妥善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是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成我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沿海开发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成长春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苏发展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不仅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对于促进我省苏北的全面振兴,完善“三大四小”生产力布局,带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连接东北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从江苏走向全国,正是抢抓机遇谋划发展的成功范例。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我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调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海上苏东”战略,“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战略将沿海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轴线之一,2004年,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人“海洋之梦”终成现实。

沿海开发是江苏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挑战。继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近日已获批准,至此整个沿海生产力“三大四小”的布局基本形成。“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和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四小”的经济发展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四小”是连接“三大”的重要关节点。江苏沿海开发“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四小”中,我们开发晚于也慢于北部湾、海峡西岸,仅仅比辽宁沿海早一点。而辽宁规划(2005年)比江苏规划(2007年)要早两年多。因而在整个沿海生产力布局的实施中江苏既有优势,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江苏沿海要加快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在“三大四小”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在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第四篇:新起点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 新的起点上推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 5 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 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 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 个百分点。经过 5 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 5 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 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十四五”期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将持续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扰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我国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等,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定向跟踪我国在关键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和产能缺位,综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五篇: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之我见

作者:陈玉友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当前,农村警务在警力下沉和警务管理前移、密切警民关系、情报信息收集和增强治安防控能力诸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警务需求增加和警务理念落后等内外因素仍然制约着农村警务建设的发展。调动村干部参与农村警务工作、引导群众参与农村警务工作、构建和完善高效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完善经费保障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首要工作。

[关键词] 农村警务 警务建设 警务室

农村警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提升基层公安工作质量的有效举措。当前,与基层派出所实际相适应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派出所的防范和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各地在推进农村警务室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警务保障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农村警务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要实现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对农村警务体制改革的现状和成效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量,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认真的剖析,才能摆脱困境,顺应警务改革潮流,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农村警务建设的现状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农村派出所抓住有利时机,调整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以不断满足辖区群众的安全需求和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警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1.1 警力下沉和警务管理前移

农村派出所在开展农村警务室建设时,按照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因素、警力情况、民警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因素,重新调整合理配置警务室警力,形成“一室两站”、“一警三员一队”的警务运作模式,同时突出重点,明确和规范警务室民警职责,强化责任到人的警务机制、考核到人的评估机制,努力将各项警务工作向警务室延伸,发挥警务室民警立足于警务区,工作于警务区的优势,通过加强防范、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使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1.2 改善和融洽警民关系

通过在警务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警务室,为驻村民警立足警务区提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驻村民警深入辖区走访群众,立足本职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主动、热情地为群众

排忧解难,进一步拉近派出所民警与村民的距离,密切警民关系。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民警的信任感、满意率明显增强,警务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1.3 情报信息灵敏

农村警务室一方面作为民警在警务区的工作站、联系群众的服务点,另一方面也为公安机关灵敏、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驻村民警通过开展警务工作,多渠道构建治安耳目,组织信息员队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情报信息网络,使驻村民警直接接触群众,及时收集掌握和上报各类治安动态信息,为公安机关能及早介入纠纷、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保证。

1.4 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驻村民警依靠镇干部、基层组织和村干部,积极组织、发动各村(社区)和群众,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治安资源,不断发展壮大各类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以治保干部、协警队员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一方面提高群众治安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治安防范意识,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日趋严密,刑事案件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制约农村警务建设的因素

当前农村警务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影响和制约农村警务建设发展深化的不利因素、难点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认真剖析,以增强农村警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外在原因

2.1.1治安防控任务繁重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防范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一些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旦发生有悖自己意愿的事情就上访。

2.1.2村干部作用有限

随着社会转型,农村原有的社会运作机制处于弱化状态,村干部忙于计划生育、支柱产业建设等带有硬性指标的工作,造成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对一些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最终酿成治安问题。

2.1.3警务需求增加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原有的行政区划被打破,城乡交融,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农村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使得一些

地方的村级治安联防组织陆续解体,群防群治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农村人群聚集场所的治安力量薄弱,警务需求非常强烈。

2.2 内在原因

2.2.1 警务理念落后

在农村派出所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派出所领导和基层民警将破案当作硬任务,把农村警务区工作作为软任务,思想上还未从传统型的被动反应式警务方式中解放出来,仍停留在“重打轻防”,“重破案、轻基础”的思维定势,导致不少基层派出所把侦查破案、打击处理人员的多少作为评先评优的硬指标,而把治安防范工作作为软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派出所与农村基层组织和一般群众缺乏必要的联系,群众对农村警务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强。

2.2.2 警力保障不足

基层警力严重不足,以及配置上的不合理,是困扰农村警务建设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警务室规范化建设要求,若以“一室一警”的配置驻村民警,现有警力数量显然不足。在农村派出所中,除去派出所领导,每所平均只有3~4名责任区民警,他们负责案件侦破、群众求助、基础信息采集等辖区所有事务工作已有力不从心之感。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如果警务室建设的警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深化将无从谈起,甚至连维持现状都将困难。”[1]此外,民警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专项斗争、非警务活动与派出所自主权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警力更是捉襟见肘。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在行政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解决问题受到阻力和障碍时,如拆迁征地、建小水电纠纷、计划生育罚款、违章建筑拆除等,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中找原因和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却常常把这些棘手的矛盾推给公安派出所去解决,出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多种原因,派出所不得不从中周旋,无形中牵扯了大量的警力。目前,基层派出所非警务活动所投入的警力和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

2.2.3 经费保障渠道不畅

农村警务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需要与地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于农村派出所来说,更需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的倾斜和支持。从各地农村警务室建设现状而言,地方政府的支持,只是基本解决了农村警务室用房问题,但在维持运作资金上仍有相当大的缺口,警务室日常办公开支经费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同时由于派出所经费保障体制不完善,基层警务经费保障渠道不畅,有的基层派出所只好到处“化缘”求“赞助”,这难免会影响派出所的形象和警民关系。

2.2.4 考核激励机制滞后

实施农村警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为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必须及时跟上,以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现行的派出所工作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与警务工作相脱

节的情况,对防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考核还在沿用对打击破案的量化考核办法,以致考核导向性出现偏差,对警务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得不到较好发挥。同时,与农村警务相配套的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对驻村民警的奖励办法滞后,激励导向上存在轻视和冷落农村民警的现象,在表彰先进、晋级提拔、福利待遇等方面依然偏向从事破案工作的民警。3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思考

当前农村警务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与上述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不无关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村行政村的划分,人口多少、治安状况、地理环境以及交通便利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套、稳步推进,对农村警务进行一次战略性调整,重组农村警务体制和机构,从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农村警务建设的新突破。

3.1 调动村干部参与农村警务工作

在农村,村干部是村民与驻村民警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警民关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村干部的协调与配合。当前,村干部由于忙于带有硬性指标的工作,无精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一些经常性的治安防范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推进农村警务建设,首要是调整村干部与派出所的关系。我们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配合甄选村干部,提高村干部素质。目前我国倡导的大学生任“村官”制度是公安派出所开展农村警务的很好契机,为提高农村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警民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警民关系的发展。二是通过村干部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墙报、宣传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三是通过村干部组建治安协警力量。如组建由公安、司法、乡镇综治部门及各村委干部组成的调解小组配合农村警务室开展工作。

3.2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引导群众参与农村警务工作

3.2.1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在农村热闹处设立警务公开栏、意见箱,公布民警姓名、联系电话,主动到农村开展调查走访、宣传发动、案件调解、警情通报等警务工作。

3.2.2组织安全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并组建具有农村特点的治安防控队伍。加强对流动人口、有前科劣迹人员、村里表现不好人员的管理,提高打击效能。据农村发案特点,建立治安预警和提示制度,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的控制,开展分等级、全方位巡逻,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努力提高基层治保组织在协助公安机关先期处置治安事件、化解矛盾纠纷、保护犯罪现场、控制重点人员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村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与辖区群众的联系交流,积极构建隐蔽力量和治安信息员队伍,及时获取、分析与处理各类基础信息。

3.2.3开展打防并举工作

充分发挥派出所、农村警务室、驻村民警的职能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警务室民警要带领联防队员定期执勤巡视,深入村组接受群众咨询、求助,调解民事纠纷,把广大农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应对犯罪和各种治安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3.2.4实施爱民实践活动

各地农村派出所可以结合实施“大走访”等爱民实践活动,认真组织民警开展学习与讨论,依托农村、依靠群众、走进村庄、深入村民家中,详细登记、了解实有人口等情况,掌握重点人员的现实表现,回访发案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如“警民恳谈”、“相约警务室”等,积极引导广大民警正确把握“便民利民”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的警民关系。

3.3 优化和提高警力,推动农村警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各地从目前辖区社会治安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一方面积极争取增加警力编制,加大警力数量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精简机关,警力向基层倾斜,将有限的警力摆到一线。同时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警员素质,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实现警力的最大价值取向。其中,责任区民警的素质问题,是打开农村警务建设工作局面并得以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关键因素。因此,要对民警强化系统的、经常性的理论教育、业务培训,警务技能、体能训练,切实提高民警个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做好民警的业务、法律等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驻村民警有关群众路线、公共关系、警民关系、群众工作方法等专业内容的学习,特别是要针对农村人员分散,宗族观念强,文化程度相对低等特点,采取“强弱搭配、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警员搭配,促进驻村民警在农村警务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以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农村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增强驻村民警的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导向警务”战略,以科技强警带动农村警务建设的高效运作,不断提高警务工作效率。

3.4 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和完善高效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

要实现农村警务建设的新突破,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农村警务运作机制问题,最大限度地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真正凸显派出所的基层作战实体功能。一是根据农村的不同情况,在整体规划的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促进共同提高和完善。二是建立多警种联动、打防控一体化的警务运行机制,构建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治安状况等差异,各农村派出所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灵活、高效的农村警务工作模式。

3.5 把握农村警务工作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考试、考查和考核是推动各地加强农村警务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成效的有效载体。根据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将现行的各种考查、考核、评比活动进行必要的整合、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进而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综合考评体系。制定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是:①考核对象上要坚持考核到人、责任到人。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综合考虑驻村民警管辖地域大小、人口多少、治安复杂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确保考核的公平和合理性。②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控制警务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提高现行违法犯罪人员抓获率,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效果,提高居民安全感、满意率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多侧面、多角度,科学、合理、规范的警务评估体系。③考核方法上要注重绩效考核。要重结果、轻过程,牢牢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确保民警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建设工作上来,进一步推进和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3.6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完善经费保障

经费紧张是制约农村警务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农村派出所应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的时机,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阐明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笔者个人认为,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更需要市场调节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需要多种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既要运用国家专门机关的力量来管理,又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因此,通过多渠道筹集警务建设经费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村警务建设经费可根据社区治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弥补农村警务正常运作经费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泽强.福建省南安市公安派出所警务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泉州警务, 2008,(5):

[2] 黄同元.新时期农村警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EB/OL].咸丰县公安信息网.http://10.76.129.10/non-cgi/wmnewsimages/wmnewshtml

[3] 毕刘武.试述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战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下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推进农村幸福院讲话

    在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的讲话 我县总人口73万人,而60周岁以上老人达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5%,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伴随着全县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一方面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文章标题: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发言——**乡**街党支部书记、街委会主任***(2008年8月1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代表**街党支部、街委会......

    在全县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主持词

    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年终工作推进会议上的主持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崔温平(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同志们:现在开会,为确保会议秩序,请大家把手机暂时关闭或......

    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尊敬的党组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形势所需、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势在必行。当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上级的战略决策贯彻好、落实好,关键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众所周知,中央、省委、*市委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年初以来,相继召开了一系列重......

    在推进农村“五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推进农村“五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村“五治”工作,目的是为了认真落实X农村“五治”工作专题会议精神,转变作风、以上率下,全面下沉基层......

    【精品】在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按照......

    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致辞

    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致辞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全市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处召开,这是团市委进一步贯彻落实bb市工青妇工作会议和bb市青年中心工作推进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