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尊敬的党组织: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形势所需、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势在必行。当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上级的战略决策贯彻好、落实好,关键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一)学习力度还要再加大。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是每个机关干部最紧迫的课题。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要加强政策学习,当前重点是要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善于从新形势下捕捉机遇;要加强业务学习,成为精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向先进单位学习,学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机关干部不仅要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而且要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二)服务意识还要再增强。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基层和群众最有发言权。目前,来自基层和零售户最集中的呼声就是服务问题和工作效率。机关干部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要根据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抱着对工作、对群众、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机关部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设身处地的为基层着想、为客户服务,用热情、周到、贴心的服务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三)责任意识还要再强化。对机关干部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对岗位和职业的一种态度。组织给予干事的位子,群众赋予一定的权力,机关干部就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倍加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完成好本职工作。
(四)执行力度还要再提升。能不能保证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关键看机关干部能不能一个声音喊到底,一股劲儿抓到底的执行力。机关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把提高执行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执行上比精神,在执行上比速度,在执行上见高低,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吃透政策精神,明确上级意图,体察基层愿望,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落到实处。
(五)创新意识还要再加强。要弘扬“敢为人先”的中山精神,把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要在政策之内抢着干,而且要善于在政策之外探索干,不仅要敢闯未曾涉足的“盲区”,而且更敢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创新工作思路、工作领域、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积极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路子,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增强发展活力。
(六)严格规范还要再提高。机关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认真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增强反腐倡廉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24
第二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二次创业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二次创业”
徐钢
尊敬的苏树林省长,尊敬的企业家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们已经5次召开千名企业家大会了。初五,省委孙春兰书记到泉州,她指出,泉州这几年的企业家大会,开得都很好。今年这场大会,是在新的起点上,对又一次创业的动员,苏省长亲自参加,省里还专门给了政策支持,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也是对泉州的期望,希望泉州能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苏省长亲临一个设区市的企业家大会,这对我们来说,是鼓舞、是鼓劲,更是鞭策。苏省长一会儿的重要讲话,是省委、省政府对泉州、对全省民营企业发出的动员令,是响彻八闽、民企创业再起风帆的号角。今天召开的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规格最高、具有历史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刚才,我们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企业家,把崇高的荣誉授予了功勋企业,倾听了企业家代表的创业感言。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就是要表达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30年来创业历史的尊重,表达对企业家爱拼敢赢精神的尊重。借此机会,我就“二次创业”,谈三点感想:
一、二次创业,正当其时
创业,一直是泉州民营经济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了30多年的“一次创业”。这30年,我们的民营企业专注实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泉州发展提供了最牢靠的经济基础,奠定了今天泉州的地位。尤其是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几年来,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千方百计稳住大盘、固本培源。我们着眼于长远发展,全力打好“五大战役”,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为产业布局调整、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打基础、造环境。全市民营经济逆势而上,目前,已有3万多家民营企业,其中,亿元工业企业近1500家,上市公司74家,形成了3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三十而立。这30多年的发展,泉州有了较为坚实的家底,形成了全省最大的经济总量,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泉州的发展速度慢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次创业”成功之后,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在“量”的积累中,加快实现“质”的提升,支撑再一个30年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泉州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远。与科学发展的趋势相比,我们的经济“大而不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结构性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不能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企业的利润就会越来越少,产业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低,建设经济强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与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没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有限的财力,就难以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城乡差距就难以缩小,泉州就难以建成人民生活质量好、文明程度高、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二次创业”,就是要紧紧依靠广大企业,动员广大企业家,永远保持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激情和干劲,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冲敢闯;就是要让“爱拼敢赢”引领泉州永续发展,让更多的泉州人投身新一轮创业之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跨越发展,一波又一波、滚滚向前!
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着眼于转变提升,拿出过去30年积攒的财富,更多地投向符合科技进步潮流,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产业领域,推动广大民营企业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知识、人才,积极投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行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向现代服务业。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来做大增量、优化结构、突破瓶颈,为未来30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依托现有基础,让更多企业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当前,宏观环境急剧变化,用工、融资、汇率、碳税等制约,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多的水,那么多的环境容量,来支撑以往那种粗放发展方式。我们倡导转型升级,不是要去砍传统产业,而是要全力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装备、管理等创新变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让传统产业绽放不竭的活力。
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鼓励更多的小微企业、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创业洪流中。这些年来,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不仅大中型企业,还有许多小微企业,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许多年轻人,齐聚于文化创意、信息软件、工业设计等领域。像领SHOW天地,就聚集了两三千名知识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青春,找到了大有作为的新天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小微企业,走特色发展的路子,或与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或在新产业领域中,找到新空间,成长为行业“小巨人”;我们还希望,更多有胆识、有学识的年轻人聚集泉州,碰撞智慧火花,开拓创业路子,成长为新一代的企业家。
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把泉州建成海内外泉州人投资兴业的热土,建成“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乐园”。我们深知,实现这一要求,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努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政企互动的好传统,更好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把城市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政策平台、公共服务等,营造得更优,吸引更多泉籍企业家“回归创业”,吸引更多的中外企业来泉发展。我们希望,广泛凝聚干部、群众、企业家、来泉创业人员和海外乡亲“五种力量”,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越来越多的人,分享泉州的繁荣进步。
二、转变提升,开创未来
新一轮创业,起点更高、挑战更多、机遇宝贵,要靠什么来往前走?
我们认为,首先,专注实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当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握。有位企业家打了个比方,围绕实业进行资本运作,好比“用纸换钱”,企业通过规范透明的资产负债表,把资产股份化、证券化,迅速扩充实业资本、做大做强。相反,如果盲目追求投机,就好比“用钱换纸”,把辛苦干实业积攒下的“真金白银”,拿来炒房、炒股、炒期货,弄不好,实业资本就会被抽干。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再好的企业也会垮,这样的教训十分惨痛!
专注实业,很现实的,就是把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努力做到最好。民生产品永远都有市场,传统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能量,正在加速释放,消费拉动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泉州的制造业,还可以做得更大更强,更何况,我市传统产业的许多企业,已经闯出了自主品牌,掌握了广阔的营销渠道,完全有实力锤炼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专注实业,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产业“联合舰队”。泉州的产业集群,顺应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趋势,也得益于乡土团结的人文环境。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从家族式经营开始,抱团创业、守望相助、分享经验、携手共进。像证券市场“泉州板块”的形成,与企业的互帮互促,有很大关系。当前,民生产品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必须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抓龙头、铸链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企业填平补齐产业链,把产业的配套成本降到最低。泉州人素有做实业的传统,我们希望,更多企业根植本土、立足主业,在实体经济的路子上,走得踏实、走得扎实!
第二,永远创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企业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像中宇、九牧等企业,用1个“机器人”,可以完成30个工人的工作量。面对环保“硬约束”,许多企业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像南安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基地,德化陶瓷节能降耗达40%等。如今,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正在引发泉州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性革命,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五年内翻了一番多,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居全省首位,增幅达60%。这些都说明,技术改造最有效,管理创新最有效。
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无论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是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企业敢不敢进入新兴领域,很关键的一点,也是看企业家敢不敢用人才、有没有人才储备。当前,许多企业家不仅在员工教育培训、社会保障、薪酬激励、晋升考核等方面持续投入,而且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等,把引才的视野拓展到国内外。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家,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舍得下“大本钱”,我们也将与企业家一同努力,营造好人才集聚的环境。我们相信,这样的投入,一定会给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三,爱拼敢赢。这种精神,流淌于泉州人血脉之中,是我们赖以立业的“传家宝”。泉州的企业家精神,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爱拼敢赢。这份精神财富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把握机遇,从而使我们的事业生生不息、永葆活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广大企业家“敢走夜路、敢闯激流”,趟过了各种坎坷,很多看似不可能的经济现象,都在泉州一一发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泉州企业家在一无所有中,一步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同样的,如果这种精神消退、甚至丧失,这个基业就会被葬送!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小富即安。过去创造的财富,不能成为前进的“包袱”;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裹足不前;富足之中,我们不能蹉跎岁月!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秉承前辈精神,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涌现出更多的“创二代”、“创三代”。与父辈们相比,新一代企业家,成长环境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又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相信,新一代企业家,一定能够把这种创业精神,更好地继承下来、弘扬光大。如果说,企业家“一次创业”,更多需要的是胆识;那么,“二次创业”,企业家更多的要依靠科技头脑、经济思维,“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敏锐把握趋势、顺应规律。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许多企业家把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追求。面对创新转型的要求,善于学习的企业家,一定能够在“二次创业”的拼搏实践中,为爱拼敢赢注入开放、创新、变革等时代内涵,一定能够打造百年老店、长青基业!
三、企业转型,政府转变
这是省委、省政府希望我们做好的,也是广大企业家的期盼。如果说,“一次创业”发端于农村,那么,“二次创业”则要更多依托于城市。因为城市,可以为产业转型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服务、宜业的环境、方便的生活。所以,“政府转变”,现时期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城市建设好。当前,泉州中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的格局,已经拉开。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越来越低,享有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泉州的环湾核心区内,将崛起一片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才、资本、现代产业高度集聚的现代城市新区。我们不但要建设好城市“商业综合体”,还要把园区建设好,努力为企业搭建更多的“产业综合体”。我们要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配套好相关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引进门类齐全的生产性服务业。要着力抓好各类园区的改造、提升和整合工作,以“一区多园”的模式,把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政策优势,扩展到更多的园区。同时,要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因为我们的企业发端于农村,现在这些地区的产业、人口已经比较集中,集聚了大量企业。我们要按照“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较高水准的政府管理”标准,建设好省、市试点镇,使其具有小型城市的发展条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当前,国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省里明确出台十条政策,支持泉州民企“二次创业”。我们要乘势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好这些政策,思想要再解放一些,先行先试的步伐,要迈得更大一些,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重托。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简政强县、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步伐,切实做到“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的条件下,政府要做市场做不了的事。我们要多从体制机制上思考问题,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今年,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政策,以及相关行动方案,并设立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今年拿出5亿元,今后还要逐年增加。这些政策,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还将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听取企业家、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的意见,推出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对现有的政策,要定期评估,及时修订、补充、完善。
企业站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时刻在捕捉着发展的机遇,我们的决策水平、思维方式、服务手段等,也要同步跟进。我们的干部,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地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掌握产业链发展状况,学习企业的战略思维、经营理念等,努力从企业家身上,找到改进服务的途径。我们要继续深入破解“熟人经济”问题,积极营造“规范、简单、轻松”的办事环境,在服务扶持企业上,多一分真诚、多一分支持、多一分效率,尽可能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对此,全体公职人员,责无旁贷!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二次创业”,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一轮创业。这一轮创业,将引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决定着泉州的未来,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性选择。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企业转型、政府转变,其前景一定会更广阔、更光明!
最后,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业辉煌,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28日 15 版)
让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 李东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实有人口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服务管理创新力度,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下一步,实有人口专项组将深入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广大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是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走访联系常态机制,及时发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完善流动人口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分级分类落实管控措施。健全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头抓、双向管”工作机制,抓好流动人口治安重点人员列管和帮扶帮教措施的衔接。积极依托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坚决遏制一些地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高发势头。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指导各地按照进一步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的落户需求。研究制定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政策意见。积极推动尽快颁布实施《居住证管理办法》,为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供有利条件。
三是着力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统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落实促进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专项治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认真解决广大流动人口反映迫切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大力开展平安家庭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完善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推动各地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以居民身份证登载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推动各地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统筹考虑常住人口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实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目标。
为特殊人群做好管理和服务
中央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组长、司法部部长 吴爱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研究制定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制度和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教育管理帮扶措施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特殊人群专项组将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切实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切实加强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人员管理,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病人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救治管理。加强特殊人群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激励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落实刑释解教和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努力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完善社区矫正各环节工作制度和衔接机制。进一步落实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特殊群体社会关爱计划,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建立跟踪帮教机制,健全社会帮教网络。健全完善特殊人群管理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基层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在县(市、区)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等,加快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安置基地,推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场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重点医院等建设,为特殊人群提供临时性食宿、教育、培训、救助和医疗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发展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队伍,打造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
四是进一步推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按照构建平安中国建设大数据综合平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特殊人群分类数据库,建立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息化。
促进“两新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中央综治委“两新组织”专项组组长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 陈训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两新组织”专项组积极推动“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开展。下一步,专项组将加大组织、协调、推动力度,促进“两新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团结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平安中国建设。推动研究起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深入宣传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部署。
二是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创建等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落实主要负责人治安保卫责任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和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诚信合法经营。
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拓展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途径。组织引导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治安巡防、公益服务等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预防和化解相关矛盾纠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建设,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创建文明和谐社区。
四是依法加强管理,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日常监管制度,依法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
五是进一步完善考评工作,确保任务措施的落实。研究完善综治考评中“两新组织”服务管理考评指标。对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工作,加大考评分值权重,确保工作实效。
筑牢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中央综治委社会治安专项组成员
公安部副部长 黄 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社会治安专项组积极开展专项打击和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下一步,社会治安专项组将扎扎实实抓好社会治安各项措施的推进落实。
一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健全完善走访联系群众机制,努力使治安工作更好地符合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努力以保民平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是不断探索打击犯罪新举措。要始终保持对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适应当前违法犯罪新形势新特点,着力提升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要着力提升主动发现、主动打击能力。针对“两抢一盗”、食品药品安全等多发性犯罪,要坚持集中整治、重点治理。针对团伙犯罪、组织犯罪,要坚决摧毁犯罪网络、斩断利益链条,着力提升攻坚破难、源头打击能力。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不断增强打击整治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三是积极构建治安防控新机制。力争尽快建成城乡社区全面覆盖、单位内外无缝衔接、空中路面科学集成、网上网下高效联动的立体化防控网络。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牢牢把握社会治安防控主动权。要积极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机制,切实提升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防范控制违法犯罪的整体能力。
四是努力实现基层基础工作新发展。要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着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在基层基础工作中的深度应用,着力强化对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的动态管控,不断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水平。要充分发挥基层大排查大调解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不安定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和平安创建活动,着力夯实平安中国的群众根基,筑牢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法治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手段
中央综治委法律政策专项组成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信春鹰
平安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从政法综治工作的角度,它意味着公民安定、安宁生活的权利得到保障,人身和财产不被侵犯,合法合理诉求得到回应,法律救济渠道畅通,违法者不能逍遥法外。建设平安中国,法治是一个重要手段。中央综治委法律政策专项组将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点,结合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立法工作计划,着重就与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深入研究,推动立法进程。
一是研究修改行政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诉讼制度也出现了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在行政诉讼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要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进一步规范政府依法行政,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二是研究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充实和细化权益保障机制。
三是研究修改环境保护法。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环保法的修改,明确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完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畅通公民和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研究制定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底线。通过扶贫救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五是研究修改安全生产法。通过修改完善安全生产法,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与专项组各成员单位紧密合作,研究刑法的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慈善事业发展、反家庭暴力以及修改有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规定等问题,努力做到政治决策和立法决策协调同步。
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新经验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秦宜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平安建设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着力推动教育引导、净化环境、完善法律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涉罪率、犯罪率持续下降,预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预防专项组将围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定位,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广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经验。我们通过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在信息汇总和动态监测、引入专门力量进行教育矫治、利用社会正面力量接触联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帮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工作经验。从现在开始,我们拟用两年半的时间,将试点探索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努力在全国县级及以上地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
二是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教育工作。调研发现,全国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数量不少,每年也有一些涉案未成年人被免于逮捕或起诉。由于没有针对性措施,这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事实上处于脱管失教状态。专门教育是依法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诸多因素所限,目前专门学校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矫治功能。预防专项组将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努力突破制约因素,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共同推动专门学校建设。
三是发挥专项组平台优势,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政法综治工作部署,对照预防专项组工作职责,年初我们梳理确定了各成员单位分别承担的33项具体工作。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将结合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结合目前正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推动落实各项工作,努力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让平安伴在师生身边
中央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近年来,中央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指导和推动各地和学校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法制教育,目前覆盖全国52.7万所学校;坚持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乱点,2012年,危害学校的公共安全事件同比下降13.l%,侵犯师生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5%。下一步,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将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平安校园建设。
一要以顶层设计统筹平安校园建设。研究制定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意见。着力抓核心,维护学校政治稳定;着力抓源头,有效化解校园矛盾;着力抓重点,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形成目标明确、整体优化、责任落实的平安校园建设目标体系。
二要以服务型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以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为重点,完善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以正面教育引导为基础,管好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和学生安全各个领域。发挥各系统资源优势,设立各领域的安全法制教育项目和教育基地。强化校园及周边综治工作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途径,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形成师生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的平安校园建设管理体系。
三要以建设为导向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制定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意见,推动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保卫人员工作。制定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出台中小学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大中小学校园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标准,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防范网络。以师生的安全需求为导向,形成科技创安、部门联动、综合防控的平安校园建设支撑体系。
四要以长效机制巩固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考核。推动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履职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开展学校周边治安防控成果评选,推动齐抓共管落实在基层,提升各系统基层工作水平,形成用责任统领、用行动落实、用常态巩固的平安校园建设保障体系。
进一步做好护路护线联防工作
中央综治委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成员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冯正霖
去年以来,中央综治委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及各成员单位着眼于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公共安全,抓好重点工作,创造了路、线平安运行、安全畅通的良好环境。下一步,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将进一步做好护路护线联防工作。
一是全面深化平安路、线建设。继续深化“平安铁路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开展“平安车站(站区)”创建活动。推进“平安三电”建设,深化“平安油区”、“平安管道”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平安公路”、“平安航道”、“平安车站”、“平安港口”等创建活动。
二是深入开展排查整治。铁路护路联防方面,推动挂牌督办、警示提醒、责任倒查等做法常态化,完善涉路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制度。“三电”安全保护方面,逐级挂牌督办一批重特大案件,滚动排查并挂牌整治一批盗窃、破坏等案件高发的重点地区。油气护线方面,抓好分级挂牌督办,坚决遏制局部地区涉油案件反弹。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开展专项整治,推动西江水域“江盗水匪”等问题有效解决。
三是大力加强路、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铁路护路联防方面,重点强化新建高速铁路护路联防,加强重点线路护路联防工作。“三电”安全保护方面,强化重点线路、重要设施和重点工程安全保护。油气护线方面,建立输油气管道安保风险评估制度和政企警民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重点明确高速公路、重要桥梁隧道和港口(码头)等安防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
四是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铁路护路联防方面,研究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三电”安全保护方面,推动市、县层面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油气护线方面,推动涉油气地区县级以上政府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在乡镇一级逐步推广。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推动组建省、市两级联防工作小组。
五是切实做好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工作。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推进航道法、电信设施保护条例等立法和《铁路安全运输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修订。
第四篇: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高质高效发展
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高质高效发展
金华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认清趋势和方向,正视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高质高效发展,全力打造金华经济升级版。
一、谋划高质高效发展,是加快金华赶超崛起的现实需要。解决金华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我市经济同全国一样,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宏观政策调整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性增强,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高效发展。
从走过历程看,转型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9.85亿元,上升到2013年2958.78亿元,年均增长13.5%。2008年我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13年突破1万美元,这一跨越只用了5年时间。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级化,呈现典型的“三、二、一”特征,城市化进入稳定提高阶段,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但同时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大,如果政策应对得当,则经济总体保持稳定上升甚至加速增长的趋势;如应对不当,也可能会徘徊不前甚至负增长。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多依靠资本和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的跨越。
从现实基础看,转型发展是硬举措。近年来,我市经济赶超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许多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但总量占全省比重仍然偏低,“低小散”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金华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分别占全省的10.75%、9.87%,2013年GDP占全省的比重为7.9%,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3%和65.1%;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万元/亩,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2个百分点。不加快赶超发展,浙中崛起缺乏底气;不加快转型发展,资源要素供给困难。调结构、抓转型、促发展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从未来趋势看,转型发展是硬任务。2012年《浙中城市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金华—义乌都市区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第四大都市区,肩负着形成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浙江省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任和使命。目前,金华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15个,县域经济特色明显,汽车制造、五金机械、小商品制造、水晶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的先天局限性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能力有限,行政分割造成资源配置的效能低下,创新要素和公共资源共享性差。要突破“县域经济”的小格局,必须拓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都市区经济”大布局,从更宽视野、更大空间来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这是大势所趋,必须为之。
二、保持高质高效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经济仍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引擎。现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为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工业是推进赶超发展的主力军。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率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欧盟国家也纷纷提出“产业回归”,充分说明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我市情况看,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发展势头最强劲,拉动效应最明显。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4.8%上升到2013年的42.5%。2000~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比GDP增速快0.6个百分点。
工业是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按当前我市产业发展水平测算,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将分别增长1.3、2和1.7个百分点,而工业污染问题是最大症结。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继续原有粗放式增长模式,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必须下大决心抓转型,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引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工业发展本身解决大量就业,同时带动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并为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不竭财源。抓工业转型能有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整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三、推进高质高效发展,必须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当前,金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新机遇,也带来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挑战。要追求人民满意的增长,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现阶段在消费缺乏亮点、出口持续乏力的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投资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2013年,金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量与GDP增加量的比值为89.2%,而消费增加量与GDP增加量的比值为56.8%,投资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调结构,不是投资越少越好,只要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投资,绝对是越多越好,投资率过低将直接影响金华赶超发展大局。扩大有效投资,关键是要强化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深入开展“扩大有效投资月”活动,组建专业小分队,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动大发展。要围绕省市重点项目,按照“预期项目抓前期、新建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进度”的要求,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以实施“腾笼换鸟”为抓手,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实施“机器换人”为抓手,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用技术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艺设备来替换现有相对落后工艺设备,用先进装备替代低端劳动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实施“空间换地”为抓手,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推进土地要素配置改革,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单位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产出率。以实施“电商换市”为抓手,充分发挥金华市场大市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来改造提升传统市场,拓展新市场、新空间、新领域。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上市培育等途径,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
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背后是产业“低小散”。抓“五水共治”,就是要通过铁腕治水倒逼产业转型,探索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要切实加强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治出转型升级、治出青山绿水。切实强化项目工作,整合包装一批流域性、区域性、综合性水利工程项目,以大项目推进大治水,带动扩大投资加快转型,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切实抓好“四破攻坚”。根据调研摸底,金华存在不少零税收企业、低效益企业和闲置土地、工业厂房任意转租等现象,僵尸企业、围墙圈地、低效用地、既得利益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低小散”产业的温床,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拦路虎”。开展“四破攻坚”,就是要拿僵尸企业“开刀”,向围墙圈地说“不”,努力改变低效用地问题,坚决破除既得利益,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营造公平公正、齐心协力抓高质高效发展的浓厚氛围。要严明规矩、完善机制,制定出台严格的企业用地效益考核办法,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完善闲置用地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公共资源政府集中管理、市场公开运作的体制机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约束下,建立土地利用调控引导机制,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市集中。对闲置、低效、违法用地等问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限期开发一批,分类回收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置换转让一批,努力盘活存量土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要素保障。
四、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必须强化各项保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高效发展,是一场硬仗。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能打仗、善打仗、打胜仗。
坚定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尽管当前经济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潜在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但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格局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势不可挡。推进金华转型发展、赶超跨越还面临着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金义都市新区建设、开展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战略机遇,还有一大批脚踏实地、坚守实业、步伐稳健的企业家队伍。只要我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使命感,坚定信心、奋发进取,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协作,合心合力抓统筹。人心齐,泰山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担当意识,认真研究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全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要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加强协作配合,杜绝互相推诿和“踢皮球”,认真做好政策引导、要素保障、难题化解等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带头冲锋在前,沟通协调在前,化解矛盾在前,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督着一级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改进作风,集中精力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三思四问”学习讨论,真查真改纠“四风”,正风提效促赶超,为民惠民谋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三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强化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跟踪服务和督促检查,严格考核标准,严格奖罚兑现,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五篇: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新学期国旗下讲话
王海成 2012年9月3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样一个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们相聚在黄闸湾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共同迎来新的一学期。怀着对新学期的憧憬,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迈步踏上新的征程,去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回首过去的一学期,在以李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校委会的正确引领下,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下,在全体学生的刻苦努力下,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高效课堂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小学毕业会考名列农村学校前列,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当然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各位老师的无私付出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曾拥有过欢笑,拥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过挫折,感受过失意,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这一切都成为过去。
各位老师、同学们,新的学期承载新的梦想,新的学期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学期我们迎来新的挑战,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上,我们可以忘却过去的得意与挫折,我们可以在新的征程中执着追求、顽强进取、奋力拼搏、去收获新的、更大的成功和喜悦。我们要立即把假期放松的状态转变过来,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学习中。老师们要少些埋怨、多些实干,少些懒散、多些紧张,少些懈怠、多些努力,针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该谋划的早谋划,该安排的早安排,该落实的早落实,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努力开创学校教育的新的局面。
对同学们,我想提几点希望:
一、树立自信,争做“学习的主人”。
自信心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要。我们读书学习,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行动。知识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如果我们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永远做不了学习的主人,而只会产生厌倦心理。只要大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耐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观察,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就会发现这辛苦中有无限的甜蜜,付出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自觉自愿,争做“守纪的模范”。
学业进步,贵在自觉。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学们要自觉自愿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文明有序,争做“文明的使者”。
我们的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现代教学设备日臻完善,所有这些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确保校园常绿常新,整洁完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去寻找答案。每个班级都是学校的缩影,每个学生都代表学校的形象,同学们要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采摘花草,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杂物。在家尊重父母;在社会,做一个爱国爱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优秀小公民。六年级的同学要高度注意,本学年是你们在中学和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在各个方面都要为其他年级的弟妹们做出表率,更要给学校留下美好的印象。你们不但要面临毕业升学考试,还要接受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考试。因此,你们更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最后,祝全体老师新学期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全体同学在新的学期天天进步,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