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时间:2019-05-13 01: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第一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并提出力争几年内使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座谈会,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加强、加强什么和怎么加强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方案,把原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同时设立“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门数虽然减少了,但内容没有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门数多、内容重复分散的问题。

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学科地位不高、科研支撑不足、教师教育教学自信心不强等问题。

组织编写规范教材。把新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6年9月以后,统编新教材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中使用。这些教材形式体例创新,逻辑结构严谨,科学性、权威性较强,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科学性不够、说服力不强的问题。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征集评选“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开通教育教学网站,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

一、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整体提高教师素质。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宣部、教育部等在中央党校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按照“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对任课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全国已培训专兼职教师超过12万人次,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队伍素质不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问题。

努力形成齐抓合力。各地党委、政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上重要议程,许多省(区、市)成立了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学协作组,各高校普遍成立了新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整合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力量,加强督导检查,较好地解决了一度存在的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

这些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5月,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测评。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正在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教育部2010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对坚持党的领导表示认同的比例上升近10个百分点;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表示认同的比例上升22个百分点;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11%以上,目前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以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这些喜人的变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贡献。

过去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高举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二是必须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四是必须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五是必须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六是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德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授课过程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着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专门、系统的学问,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理论体系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属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学科基础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范畴。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撑,政治性与学术性才能有机结合,课程设置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要求,深入研究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水平。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从研究方向、课题立项、实践锻炼等方面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规范课程教材与改进教学方法的关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材、教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但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影响。规范课程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立足于教材,按照教材规定的方向进行,但不能照本宣科、只关注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必须把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方式让大学生欣然接受。应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推出一批学理说得透、史实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应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的关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还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尚人格所特有的感染力、凝聚力、辐射力。它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识魅力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所折射出的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人格魅力是师之魂,学识魅力是师之骨,缺失任何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都要大打折扣。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要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方永刚等同志为榜样,献身思想政治理论课事业;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和规划,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攻读学位、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关系,不断改进考试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引导大学生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行为的过程。这种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实现价值的目标指向,客观地要求建立一种能够体现课程性质、反映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两部分。知识评价是价值评价的前提。只有坚持知识评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价值评价是知识评价的体现。只有坚持价值评价,才能促进大学生把知识转换成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的。科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方式,可以实现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要改进考试考核内容,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考试考核转变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考试考核;从以分数为主的衡量标准转变为以思想、品德和行为为主的衡量标准。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并将考试考核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体系。

第二篇: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山东工商学院的实践与经验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1年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山东工商学院作为一所普通高校,立足实际,强化保障,多措并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导检查组,并于2011年4月18日对山东工商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主要检查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工作机制和机构建设问题;二是专项经费问题;三是课程设置、课堂学时和实践教学问题;四是教师的选配和培养问题;五是教师经济待遇和表彰评优问题。山东工商学院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全面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验和特色,查找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得到了督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2003年,山东工商学院成立了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即社会科学教学部,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教学任务。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等教学基本单位,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50余门课的教学任务。从2009年起,还承担了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 概论》的教学任务。经过多年建设,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组织管理规范,政策待遇落实到位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每学期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等领导均要召集社科部全体老师会同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国资处、科研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的建设召开专题工作会,从课程设置、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2003年在原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基础上,独立设置社会科学教学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直属学校领导;二是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按每年生均20元的标准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支出;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四是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国家、省、教育厅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按1:1的比例配套科研经费,在每年的校级科研项目申报中,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的比例。

(二)教学管理细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校细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积极有效地探索。

第一,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时数饱满。2010年,我校进行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开设学期进行了调整,使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山东工商学院委员会、山东工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均统一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每学期为全校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每门课程学时分解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两部分,总计课堂教学248学时,实践教学116学时。在努力上好5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同时,还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和素质教育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主要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类和西方人文社科类两大选修课 2 程模块,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典词曲选读、毛泽东诗词选读,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史、西方文化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中外文化经典导修、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等30余门选修课程,从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第二,教材使用规范,辅导资料购置及时。所有课程均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全体任课教师除了参加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课程培训外,还以课程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集中学习和研讨,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保证教材使用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严格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每学期为学生课堂讲授4个专题,内容兼顾国内与国际,分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教学中选用《时事报告》杂志社制作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课件》,并选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光盘作为教学辅导资料。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60%以上的课堂规模在100人以内。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小班教学。另外,在组建合班课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学生分别编组,这样,教师可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层次与深度的教学。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校及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确定了相应的学时。每年寒暑假,我校社科部和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社区、乡镇、农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在烟台开发区、南山集团、张裕公司、刘公岛等单位或地方,建立了15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我校李文蔚同学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到福建省安溪县福前文化中心参加了29天的暑期志愿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被福前乡村建设中心评为“优秀志愿者”,我校也连续5年荣获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成果显著。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等先进教学方法,采用视频、图片、数字、主题讨论、案例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立体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调查显示,94%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2006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发表教研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机制》、《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的创新性研究》等70余篇,获批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等4项,一般项目6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强化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我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2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有22人,占全体教师总数的85%,其中中共党员教师19人,占全体教师总数的73%。学校坚持选配好老师,培养好老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拓宽渠道,增强教师培训力度。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岗前均按时参加省级岗前培训,并通过培训考试,获得岗前培训证书,持证上岗。2006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被派出12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其中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3人、山东省社科理论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7人,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19人,以及全国各类教学、学术研讨会和精品课程培训班等。每年暑期选派骨干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先后考察了井冈山革命景区、庐山会议旧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韶山毛泽东故居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与学习考察活动,使教师能最大程度获取前沿学科知识,开拓理论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我校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以来,有7位教师分别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学校要求35岁以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均应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上学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毕业后可报销学费2万元和交通费,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万元。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四)加强科学研究,构筑学科基地

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是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问题,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主要抓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2005年,中央审时度势,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我校也积极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在师资队伍培训、科研立项、学术论文发表、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并决定于新一轮学科调整中作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加以建设。2006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 4 课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7篇;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7项,其中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山东高校科研计划项目4项;分别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6项,烟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项目建设

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指导学生社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山东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色项目之一: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2009年,山东省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校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受到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的肯定并在全省通报(山东省省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简报,第25期,2009年4月1日)。2009年11月,我校党委书记魏金陵以“着眼于培养合格人才全方位做好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为题,在中央巡视组山东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我校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作用和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二是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展教育途径;三是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和新进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水平;四是以机制建设为根本,努力构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和“三进”工作保障机制,切实保证教育效果。2011年3月,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济南联合召开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全省6所高校作了交流发言,6所高校进行书面交流,我校为书面经验交流单位之一,题目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我校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经验和做法,已推广应用到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色项目之二:实践教学——学生社团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教育课,又是社会实践课,只有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1]而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至2010年9月,山东工商学院共注册学生社团“爱心社”、“冲浪口才协会”、5 “环保协会”、“书华读书社”、“创业俱乐部”等71个。我校着眼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把学生社团指导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板块,支持和鼓励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思想的魅力熏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达110余次,人均4.3次。学生社团指导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我校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批准为“山东省大学生社团工作研究基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任教师的数量还明显不足;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探索还不够深入,投入力度有限,总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和教研方面,一些教师科研和教研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成果不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降低,制约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革除弊端,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改革力度。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学习,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所言:“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的、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第二,深化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专题式、案例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尝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第三,加大科研和教研投入力度。我校在2009年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对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等均给予配套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并将出台包括《山东工商学院教研室建设试行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为教师的教学、科研、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提供足

[2]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第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学科建设作为支撑,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于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理论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学科建设固然是着力于理论上的提高、提升,但理论工作本身特性、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我们,紧密结合理论教育的实际,为理论教育服务”。

[3]学科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学科意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颁布和有效落实,给山东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2]范生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8,(9).

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3]徐维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第三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这是对我军治军理念和治军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军队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规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进行机械化建设需要正规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更需要强化正规化建设。全军部队一定要切实按照“全面加强、协调推进”的要求,正确理解正规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正规化建设的内容,以改革创新姿态,推进我军正规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深刻认识正规化 建设的时代内涵

正规化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之一,是军队建设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正规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动态概念,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从我军建设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正规化建设的时代本质;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和宽广的战略视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加深对新形势下我军正规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着力解决正规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正规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五统四性”的著名论断,开启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篇章。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限制,军队建设的目标是不断壮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队伍,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审时度势,向全军发出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的伟大号召,强调“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同时,他把正规化概括为“五统四性”:人民解放军必须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毛泽东同志关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推进我军全面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纳入军队建设总目标,拓展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的任务和标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明确指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把正规化建设纳入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赋予了新的任务和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这一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反复强调“正规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军队的正规化,就没有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成果和经验,用法规和条令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军队各项建设都有明确的规范,做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三化”建设的总要求,凸显了正规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站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胡主席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要适应军队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建立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我军的正规化水平。他反复告诫全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推进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正规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们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军队正规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形成一整套既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一般规律的成熟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这些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性,科学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确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内涵。

准确把握正规化 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既是新世纪新阶段正规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对正规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标准和要求。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正规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信息化条件下正规化建设的任务、标准,健全和完善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信息化条件下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依法治军。依法治军是先进的治军理念、科学的治军方略、严密的治军活动、规范的治军状态,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法制化是衡量军队正规化水平的显著标志,这就是一切军事活动的组织、计划、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等各个环节都能够依法办事,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接受军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使之条令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实现高度的集中统一,达到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的程度。军队的法制化程度,与军队现代化水平是一致的。提高现代化水平,必然要求法制化程度的相应发展。随着军队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军队的结构愈来愈复杂,作战方式愈来愈多样,需要用法规规范的范围愈来愈宽,规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运用更加有力的法规手段规范军队的行动,规定军队每个成员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建立系统、规范、协调的法规秩序,使军队各系统、各层次、各部门和各类人员都有章可循,随时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依法治军的核心是要科学立法、认真学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以条令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不断强化官兵的法规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用条令条例规范言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群管群治、互相监督的群众性依法治军的良好氛围。必须确立法规制度是基本依据、依法办事是基本要求、知法懂法是基本素质、落实法规是基本职责的观念,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建立高效、顺畅的依法开展和指导工作的运行机制,把依法治教、依法治训、依法治管、依法治装和依法治理后勤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都依法行事,防止和克服依法治军局限于某个部门、某项工作的偏向。必须强化依靠法规制度建设部队的意识,切实转变单纯凭经验治军、靠“土政策”和个人权威带兵的观念,逐步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由“治事”向“治法”的转变,努力形成领导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建设、官兵依法履职的法治局面。

正规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从严治军。从严治军是军队建设的铁律,是加强正规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准则。治军不严,祸患无穷。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好比一部结构复杂的大机器,要使之成为组织严密、协调一致、运转自如的整体、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狠抓从严治军的落实。平时治军不严,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战时就不可能形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拥有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信息化战争。因此,越是客观形势发展,任务、环境变化,武器装备更新,科技含量增大,就越要紧紧抓住从严治军不放松,努力把从严治军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越是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就越要着眼军队建设整体转型,不断拓展从严治军的新领域,努力使从严治军向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延伸,向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聚焦。当前强调从严治军,主要是要求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要求管理者严格执法,要求各级通过对部队的严格政治要求、严格军事训练、严格管理教育、严格执行纪律、严格检查监督,把从严治军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建立和保持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保证军令政令畅通,保持和巩固军队战斗力。坚持从严治军,应从领导机关抓起,从领导干部做起,按照正人先正己、严下先严上的要求,凡是要求部队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好,要求部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从严治军。坚持从严治军,应改进治军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必须准确把握从严治军的精神实质,强化以人为本的治军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牵引,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启发自觉、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批评教育与关心帮助、敢抓敢管与会抓会管、坚持原则与讲究方法的关系,把规范约束人与培养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从严治军的要求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为,使从严治军走上科学、理性的轨道。

正规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严格纪律。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是正规化建设的核心。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必然是纪律严明的军队。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纪律的要求就越严。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高毁伤、高竞争等特征,军事行动的整体性更强,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在统一的意图下协调一致地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在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作战联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度的纪律性显得更为关键。只有大力加强纪律建设,才能把众多的人员、复杂的装备组成坚强的战斗集体,把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强大的整体力量。加强纪律建设,首先是严格政治纪律,核心是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用严守纪律的实际行动,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完成党赋予军队的各项任务。其次,是严格军事纪律,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执行各项命令、训令、指示、决定,严格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用军事法规规范部队的行动和军人的言行举止,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严密协同、统一行动、严守岗位、履行职责。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要使我军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官兵的“服从”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军事纪律。必须强化军事训练对纪律建设的强大功能,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把练战术、练技术、练作风与培养战斗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来强化官兵的纪律观念,培养部队令行禁止、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的严明纪律,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以改革精神推进 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

扎实推进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军队组织结构和编成越来越复杂,如何建立健全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法规制度,如何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有许多现实矛盾和重大问题亟待解决。不论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老问题,还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正规化建设向前发展。因此,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强正规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才能牢牢掌握正规化建设的主动权,不断推动正规化建设深入发展;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改革创新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才能不断深化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军带兵特点规律的研究,真正把部队正规化建设的现状和基础、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长期困扰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中推进创新。必须围绕信息化条件下正规化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和系统论证,把工作思路建立在对客观形势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信息化条件下正规化建设的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创新富有时代特色的正规化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扎实推进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关键是按照规律抓建设。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规律抓正规化建设,关键是要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法规制度作为正规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指导的规范性。必须重视发挥咨询机构和专家在提供决策方案、进行决策论证和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筹划工作符合法规、指导工作运用法规、检查工作对照法规、评估工作依据法规、解决问题遵循法规。必须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真正把抓基层的思路和方法搞对头,始终抓住长远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建设和工作,正确处理抓硬件与抓软件、抓强项与抓弱项、抓突击性整顿与抓经常性工作、抓建制单位与抓小散远直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基层自我抓建设、抓管理的内在动力,着力解决好官兵思想觉悟、军事训练、党组织建设、人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扎实推进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核心是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落实。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体现,是扎实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来不得半点空的、虚的、假的。必须把求真务实精神贯彻到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在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功夫,把从严治军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大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必须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用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把执行上级指示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求真中找对策,在务实中抓落实。必须大力倡导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下大力治理部队正规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倾向性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和建设,为实现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来源:中国法学会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11月03日 浏览:35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30日,2014年第2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同志撰写的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法学会网现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核心要点: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 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

■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

■ 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我国法治建设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庄严选择。经过65年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我国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擘画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蓝图,我国法治建设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的中央全会。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担当执政使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和依法治国期待的积极回应,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体现了党对法治建设更高目标的追求。

——深刻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全会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表明,我们党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并且有能力通过实践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推动我国法治事业健康发展。

——清晰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重大任务浑然一体,涵盖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和重要环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极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理论的创新。全会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观点,比如,关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观点;关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的观点;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观点;关于“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的观点;关于“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的观点,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有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实践。

——系统提出了法治建设的保证机制。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法治为民,以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深化法治领域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根据《决定》和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鲜明特征在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新格局,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坚实的宪法基石和法治基础。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恪守立法为民,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是由于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引起的。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当前实现公正司法,要加快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习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自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国家机构依法履职的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最关键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五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宪法法律的制度,通过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等,让人们感受到宪法法律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公民法人权利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公民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加强法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热点领域的人权保障,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和救济权。

六是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国家各项事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依法执政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执政党能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关键

是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确保党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执政权,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治化。坚持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关键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从严治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纪可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把加强权力制约监督、严惩腐败、整风肃纪作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点,决不允许有超越党纪国法的特权和特殊党员,决不给腐败留有制度空间。

三、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使命。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的统一,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用法治理论创新引领法治体系创新和法治实践创新;要注重实践,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治宣传、法学教育等领域,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成为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法学会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要发挥好团结、引领、组织、推动、协调作用,努力形成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认真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平台,学习、宣传、阐释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前沿性问题,围绕全会精神贯彻实施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当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立足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显著特点,特别是联结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治实践各个领域的独特优势,努力作好各方面法律服务工作,夯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支撑。我们要发挥作为法学界法律界跨界群众团体的优势,积极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法律实务部门的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实施;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和平台,培养、举荐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法学、法律人才,不断壮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新使命,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

1.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新时代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思想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连起来;铸魂立德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针眼”穿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好思政课,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接受新事物最快、精力最旺盛的人生“窗口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怎么抓住青年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讲好思政课,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怎么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怎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新目标、新使命。

2.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通过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

其一,思政课是立德管方向的关键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始终确保方向正确?关键一环就是思政课。思政课的核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

其二,思政课是铸魂塑“三观”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形塑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怎么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立心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开展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铸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

其三,思政课是强健精神的关键课程。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本立而道生。育人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是强健精神。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这既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也是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目标。

3.既做“四有好老师”又合“六要”新要求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做“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是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时代重任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对照努力的“穿衣镜”。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更是必须首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思政课教师队伍,指出“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要把思政课越办越好,要完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特殊使命和专业职责,思政课教师仅仅达到这些要求还是不够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新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要求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内涵深刻,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标准和专业内涵,对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既做到“四个相统一”又坚持“八个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如此重大,使命如此光荣,任务如此艰巨,没有过硬的本领和作风是不可能胜任的。因此,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相统一”要求,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是广大教师完成人才培养使命必须遵循和坚守的行为规范与基本准则,也是完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时代重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作为教师一员的思政课教师理应做到,而且必须首先做到、带头做好。

其次必须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落实到怎样培养人的具体行动上,必须落实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新要求,并指明了实现这一要求的新路径,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六要”讲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而“八个相统一”则讲的是怎样上好思政课、怎么做好一个思政课教师。“八个相统一”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是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基本遵循,也是实现路径、基本方法。“八个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出发,对思政课程各层次、各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南针,必将对思政课教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能力、水平和实效性,产生强大引导力。

要把“八个相统一”贯彻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落实到每一堂思政课上,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吃透“八个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一个一个创新,一点一点突破,咬紧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不罢休,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事业,功在千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办好学校思政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抓好落实,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

下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本站推荐)

    XX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XX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1. 学科建设基本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大业

    尊敬的党组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正如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

    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尊敬的党组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形势所需、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势在必行。当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上级的战略决策贯彻好、落实好,关键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9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法官,共和国的卫士,一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曾使多少有志青年为之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从穿上制服的那......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5篇)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提纲 同志们: 根据本次培训班教学日程安排,我结合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

    沈建同志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沈建同志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8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这是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新局面

    高举新时代战旗践行新使命训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新局面历史的天空浩瀚无垠,时代的江河惊涛拍岸。2018年的11月9日,对于全国20万消防指战员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