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4 03:2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贵州省务川中学 李春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普及也全面的落实到位,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导致人们对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更深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加强重视。虽然我国的综合力量在不断增强教育也基本落实到各地,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还不够高,同时一些地方存在对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并给出几种可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信息化手段,以为今后我国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现状;策略

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教育平等,不单单是现今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现今我国对高中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教育均衡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为每个学习者都提供平等的学习条件、学习机会和学习权利,同时保证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等基本均衡。而信息化手段在教育领域也已占了主导地位,因此,在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信息化教学方式。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在如今我国高中科目较多的状态下,语文原本应该作为母语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文这一科目虽然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思想内涵、审美方式、生活天地、古今看点等极为多的主题和内容,本应能够激发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很多的教学弊端存在,导致现今我国语文教学发展并不均衡。

1,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高考生较多,因此竞争压力较大,在这种社会现状下教育工作者在对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就只重视于高考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不授予学生们详细的对语文这一科目的学习方法,只一味的教予学习重点,学生只能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然后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达到牢记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会在每一次考试前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压缩,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让同学们接受,在时间不够充裕时还会占用一定的课余时间进行加课辅导,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的抵触心理,在学习语文时思维不活跃,没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发挥。

还有些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在每一场考试中从容应对,正常发挥,就在课上课下通过不间断的试卷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适应考试,把原本应该有趣的教材知识转化成了各类枯燥的练习题。学生在青春期阶段应有的灵活思维能力都变得迟钝,语文课的神韵也被各种练习题所埋没,学生们每天在一堆重复的劳动中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我国高中语文的教育多拘泥于最传统的模式,教学的过程几乎相同。譬如对阅读理解的教学,从不根据不同的篇目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而是按照最原始的教学方法,先介绍此文章的时代和写作背景,然后对文章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再对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进行读音及释义讲解,然后对全文进行段落分析,最后让学生们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这样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们在对语文中学习的思想僵化,无心对语文进行深入的学习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逃避心理。

2,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及教学设备不一

虽然我国已经有大部分高中院校已经采取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依靠于黑板和粉笔以及简单的幻灯片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带动学生们对语文这一科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无法在创造中学习。而且我国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专业水平不一,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就不够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就只会依照教材是当性的进行浅层面教学,无法深入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这就使学生不能接受到较深入的语文知识。

综上看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法,来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 的均衡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中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策略

信息化手段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均衡发展。

1,加强高中校园的信息化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泛滥的时代,教育行业也可以紧跟“潮流”来对高中校园完成信息化网络全面覆盖,对各教育工作者配备齐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实现校园科学化管理,使校园也逐渐步入信息化教育的时代,以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断走向信息化,使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逐渐向均衡发展方向迈进。

2,对师生进行信息化培养

在信息化手段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就要保证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适应。这时就要加大对我国各高中院校校长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校长可以通过听专家讲座、对国内外的经验进行分析、网络学习等方法,使自己对信息化教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相关的教育信息化信息,也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然后进一步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促进师资力量的整体发展,争取达到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教学,各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在网上学习独特的教学模式等。接下来就是对学生进行信息化培养,加强对高中生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使信息化课程得到优化,这样就在隐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促进高中语文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使信息化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深入

在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多采用信息化手段时,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在语文教材中需要的名著文学等阅读让学生们在网上进行,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教师在各种名著课本问题上的负担,还增强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在对诗歌朗诵进行讲解时,可以在网上下载一定相关的动画视频、音乐视频等,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动画快速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时通过音乐快速记忆诗歌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习们更加积极学习语文,促进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均衡发展。

综上看来,信息化手段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需要我国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共同配合寻找出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尽快的走向均衡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怀宇;李景丽,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9(08)

[2]程一凡,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症结与出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7):117-121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王怀宇,李景丽

(保定学院 信息技术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导致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结合教育信息化,提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为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其中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普遍存在这样的失衡现象:第一,发展的优先级别不同造成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第二,教学条件差异较大;第三,师资力量差别大。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化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手段之一。

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改善区域环境,消除区域差别,而教育信息化则为教育均衡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可能。首先,教育信息化依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借助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就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可以合理利用教育投入,减少重复性建设。其次,教育信息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秀课程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时间,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将知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因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1、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教育信息的高度共享

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对于区域优势明显的地区,学校可以更为及时、全面的获得各类教育信息,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教学动态,从而能够实现双向信息交流,能够及时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沿,修正办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办学效率。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学校往往不能及时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现状和发展方向,即便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也缺乏对这些教育方针政策的相关指导和疑难解答,从而导致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另外,教育信息发布平台种类繁多,既有教育部的信息平台,也有省级、市级甚至县(区)级的各级教育信息发布平

台,教师往往要访问多种信息平台才能获取较为及时、全面的教育信息,同时也会因为各种平台信息的不同步问题造成信息获取的滞后和缺失。教育信息获取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当整合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构建统一、具有权威性教育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平台,实现教育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能够及时方便的进行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实现教育信息获取的公平。

2、建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发达地区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有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从而能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而对于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不仅没有信息化资源,而且连基本的图书馆、资料室都不具备,甚至都没有教学参考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限。因此,提高偏远地区教师素质是实现教育均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远程教师培训平台和教师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为偏远地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而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远程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打破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还可以和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其他教师学员交流,取长补短,掌握更多的教学信息和技能,更加适应当前偏远地区教师的现状。同时还可以构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学习室,使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手段,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均衡的现象。

3、完善教学资源信息库,打造区域教学中心

优质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质的教学资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教学内容,各地区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并不适合,而且建立集中信息数据库反而会增加数据中心的流量,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较好的方法是在全国统一的教学资源网站中根据区域差异建立区域教学资源库,集中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地方教育服务,这样既可以消除区域内城乡差异,分流服务器的数据流量,又利于教师和学生快捷的获取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随着信息化的来临,教学方式已经由单一的“粉笔+黑板”过渡到计算机辅助教育,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和采用多媒体教室等手段,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师信息化培训后要配套相应的教学信息化设备,多媒体教室或电子教室,首先教师从教上进行变革,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进而配套多媒体网络机房或构建数字化校园,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教育信息化需要按部就班的推进,盲目的一步到位只能导致资源不能有效地得到利用,从而导致财力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张燕军.从奥巴马政府修订NCLB法看美国教育均衡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1.(2)

[2] 刘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资源建设与应用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3] 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22-29

[4] 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研究

随着国家对经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教育的公平均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已经关系到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呢? 教育公平就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是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二、目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现状

第一、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不均衡。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的个体受教育机会不均;二是家庭社会地位和背景不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三是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均。五是不同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不均。

第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区域间失衡。我国教育失衡既表现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表现在同一地区内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其次表现在城乡间失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子女获得教育机会和享受到的资源绝对是不一样的。

最后表现在校际间失衡,同一个地方,学校资源的配置成不均衡状态。

三、教育信息化是解决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信息化对区域教育均衡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共享,使经济落后地区也能有拥有和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对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客服传统教育的众多局限,为更多的人,尤其是偏远和欠发达的孩子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同群体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得到学习的机会。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策略

1、开展制度创新,建立教育机制均衡,是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首要的政策选择。目前,我国政府为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高校招生倾向于西部、农村和贫困人口,这为解决群体间受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但这条路是漫长和艰难的,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和保障。

2、强力推行教育技术硬件均衡,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间的互连互通为我们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教育部门应该增大这方面的投入,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配置良好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特别是薄弱地区和贫困学校的设备资金投入。同时还要搭建完善的教育网络平台,让学校与学校,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无障碍。只有构建好了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可能,才能为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基础。为保障区域间、城乡间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河北省邯郸市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经费优先落实、专业教师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先后吧教育城域网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纳入每年的民生实事。这种做法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可借鉴的实例。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师资力量的差异也是导致教学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出来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有大量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乡村偏远地区由于资金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出门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利用网络平台的远程学习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网络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吸取和借鉴别人的优点,从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为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可能。

4、创建电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化高效课堂竞赛活动,对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电化教育教学模式,帮助薄弱学校找到适合本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电化课堂教学模式,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遵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群,即让各个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特点以及地域、师资和生源差异,吸收全国各地先进课堂教学模式之长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教育特色,极大的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阻力还比较大,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使用不断繁荣发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的队伍中区,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第四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洞初级中学 秦彩花 735005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个变革中,教师无疑是需要迅速调整甚至改变其教学行为的群体,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这些技术,时刻寻求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机会。为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出可行策略,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和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探讨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以及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所谓信息化,首先是一个“化”字,是指一个过程。就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1]。信息化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智慧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所要求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用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革命的空前发展,使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发展预示着教育的走向——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2]。那么如何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目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

1.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包括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又包括教师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管理,在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和观念基础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 []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载《中国电化教育》,2001(2):67-82 2[] 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载《教育信息报[理论研究]》,2002 12(4):12-15

1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2.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

3.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区别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两种能力的内涵并不等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处理的能力,偏重于技术方面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的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则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在很大程度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还要依靠教育技术能力的辅助和支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反的,只掌握教育技术能力,那么就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将二者很好的联系起来,共同提高,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学校的要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 赵国栋.信息化改变着学校的容颜[N].中国教育报2005:5-28

3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地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4]1.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随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知识综合化趋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实践性,(如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自主支配空间很大,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应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并将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应具备创意思考能力,教师要将创造力运用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想法、方法及策略,使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以增进教学成效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这主要表现为:(1)信息技术技能

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2)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

(3)教学实施能力

[] 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2)

4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并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教学评价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

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能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3.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学科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由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5]。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

5.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5-37 5

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来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方面,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以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另外一方面,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6.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6]。它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一方面,通过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教师要善于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发言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建立评价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在形成团队成员共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减少在 [] 孟琪.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6

对评价信息分析中产生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

7.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自我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教学监控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促使教师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宏观层面的外部条件策略,也有中观层面的方法论策略,还包括微观层面的直接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既可以通过职前教师的学历教育获得,也可以通过在职教师的培训获得;既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协作交流获得,也可以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获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过程是一个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如下:

1.进行短期培训

通过进行短期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无论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还是实际的操作能力都很差。办短期集训班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信息操作技术,使其信息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操作技能方面收效明显。

2.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

通过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有助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认识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了解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使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自觉树立信息教育的意识,自觉投入到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中去。

3.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

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树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对多数教师来讲,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要看

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了解别的学校的成功实例,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能鼓励并带动更多的教师自觉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去。

4.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改进教学,并没有很多先例供我们参考。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在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教学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教育的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取得教学研究的成果,又达到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的。

5.加强政策引导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它与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和个人的爱好习惯有关。学校要激发教师学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可经常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并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要想全面、深刻的研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那么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加工和整合信息,给学生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2)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具体有:

①基于高效展示的模式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进行高效的大容量传播,给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信 [] 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A].理论与实践月刊.2006年第六期 7

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本输送和人工检索方式,向我们展示出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输送和自动化检索方式。在“知识爆炸”挑战面前,电子信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阅读和检索速度,在电子信息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形结构。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下载网上适用的信息,也可以查阅电子读物,然后深入研究。

②个别化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信息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日臻完善,为师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交互式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实现个别化学习。电子信息具有表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有利于选择适合个人实际的环境,而且学习的内容越丰富,越能迎合每个人的特点,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成为新的学习模式[8]。

③协同学习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广泛,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试、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可以设计成软件,输入计算机资料库,以后教学信息的设计、加工、整合和输出都十分方便,这样教师就能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用于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广大同学、老师甚至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形成一个学习活动群体,通过信息通道就能获取和发送信息,在群体中进行交流、讨论,集群体的智慧协同攻关,形成共同发展。

④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成了开放式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结合化学课程订立的小课题有:防腐剂在食品业上的应用调查、不锈钢的使用调查及其性能研究、加碘食盐的社会调查与检测方法研究、化肥使用的调查与研究、氯气在自来水中应用的调查、乙醛银镜反应条件研究、香烟烟雾有害物质测定、电镀实验研究等,这些课题都是学生在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订课题展开研究,至今还在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利用查阅书籍报刊、电子图书、浏览网页及采访等多种途径,[] Deborah L.Lowthe等著.丁兴富译.准备好应用网络技术的明日教师.开放教育研究,2003(1-2)8

获得了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资料、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析、整合与运用信息,如整理资料、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这样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催化教育革新、促进教育现代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颖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机遇,也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每位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及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第五篇:用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用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湖北省恩施州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落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突出,难以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难以保障。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及校际差距,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当前本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我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省厅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和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专项课题,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五十佳”。强化组织领导 着重在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1.1 争取党政重视

恩施州委、州政府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州政府把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建设、管理和应用纳入2013年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8月,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把加快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内容,并进行了详细部署。

1.2 精心制定规划

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

1.3 注重学习提高

恩施州教育局局长带领县市局长和相关人员到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到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寻求指导。邀请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来本州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邀请中央电教馆刘雍潜研究员来本州为300多名中小学校长作了题为《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题讲座。组织部分教育局局长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组织9名骨干教师和801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本州504个教学点的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强化资金投入 着重在改善基础实施上下功夫

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本州筹资两亿多元资金,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1 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2013年3月,恩施州巴东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经验在湖北省得到推广。本州743所中小学中有485所学校接人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中有78个教学点接人互联网。

2.2 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恩施州各县市依托“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3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鼓励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有9298名教师,219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

2.4 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加强恩施州(县)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级网络中心131个。强化应用驱动 着重在促进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去年,我们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强化应用。

3.1 重点抓好“班班通”的应用

在恩施州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内网云教育平台”、“优课资源库”等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各县市和学校出台制度,将“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恩施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3.2 探索“三类”同步课堂

联合通信企业在恩施市龙凤镇试点探索了三类同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2.1 “同体式”同步课堂

将教学点与城镇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在线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实现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2.2 “支教式”同步课堂

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困难。

3.2.3 “协作式”同步课堂

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2013年12月17日,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推进会现场推介了三类同步课堂,受到了一致好评。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恩施州教育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在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继续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探索具有恩施州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径。

下载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研究

    数学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研究 浙江诸暨浣纱中学 何黎明 (311800) 摘要:本文就自己信息化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密度,提高......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今的教育由原来的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发展。本文分析了中职英语教......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吴鹏程 【摘要】: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其中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10081102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义务教育方面,表现为城乡之间......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具体措施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作,......

    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最终5篇)

    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近年来,在各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文件、通知及会议精神的要求下,我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以此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生物教学信息化(xiexiebang推荐)

    利用网络资源 促进生物教学信息化 ------谈高中生物电子备课中资源的共享玉山一中生物组 (334700) 杨瑞江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向课内......

    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发展

    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发展 王向阳 现代信息技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造成教师的一种依赖,一种惰性,对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