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 建设方案
乌兰察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教集团公司
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方案
一、学校概况
乌兰察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市委政府在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优化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于2009年组建的。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39196㎡,其中实训大楼6519㎡,生产型实训车间1351㎡,科技综合楼5352㎡,在建图书、餐厅、多功能综合楼5500㎡。实训设备价值达三千多万元,金属切削加工、焊工、电工电子、维修电工、计算机应用、汽车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实训设备齐全,生均实训设备拥有量达到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学校水平。现有教职工300名,专职教师221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的20%。学校学习、生活、文体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全日制学生2000多名,目前学校在册学生1969名。
我校是“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职业师范大学生源基地校”、“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所”、“市创业培训基地”、“市退役士兵就业培训基地”、“乌兰察布市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全区中小企业示范性服务平台。2012年,学校被纳入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是“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我校通过了自治区技师学院的评审。
二、建设基础
(一)区位环境优势显著 学校位于乌兰察布市工农大街1号,交通便利,位置优势突出,这些条件将有利于学校的职教集团公司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的发展。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学校针对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特征,利用校企相依、产学相连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综合性职业 院校专业布局适应面广的优势,灵活调整技术切削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电子维修技术、汽修技术、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目前,学校已开设专业
个,有自治区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个,市级重点专业
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个。金属切削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电子维修技术、汽修技术、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三)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大力推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较早建立起了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学校的专业与
建立的合作关系促成了我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探索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体,开发了一批体现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有顶岗实习教学、项目教学等。
三、建设内容
1.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总体目标
学校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创建职教集团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以此为基础,完善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内涵式建设中突出存在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结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建设等问题
2.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工作职能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
有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金属切削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焊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汽车修理技能大师工作室、装饰设计与施工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对外技术服务部
包括技术支持、技术革新、技术设计、承担焊接、机床切削加工、家电维修、机电工程安装、汽车维修、装饰设计与施工服务等。
(三)就业创业培训部
包括新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新型农牧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等级培训及技能鉴定考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各类人员创业培训及创业孵化、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教育。
(四)对外合作交流部
包括校企、校校合作办学、引企入校、对外开放办学、引校入企、校企合作创办产业。
3.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基地教学方式
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或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我校目前部分专业进行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将运用于人才综合服务基地的项目。
同时,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只有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
随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教育教学原则方式的改革,“双师”素质成为了高技能教师的首要要求,针对目前的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的现状,学校要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途径,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机制,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教师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岗位,锻炼实践,提升双师素质,胜任教学工作。
关于学习方式、考核机制、实习实训设备再建设、教学资源等内容,用不用详细写?
第二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
人才基地建设情况报告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是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属事业单位,中建四局科研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模式运行。2003年,中心通过国家试验室认证认可,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西部地区第二家通过该机构认可的科研单位;2005年挂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西南技术中心;2006年挂牌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被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留住、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一、人才培养
突出培养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对员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拓宽成长渠道。对青年骨干员工要完善“师带徒”管理办法。继续对新招收的青年学生实行“师带徒”制度,建立成才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对入职两到三年的员工,进行周期性评价,依据成长程度、个人特点重新定位,进行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检测中心级领导分管工作岗位进行高级培训。党委书记殷挚参加了中央党校学习、检测中心副主任李清平参加了省科协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总工王林枫继去年参加了建设部在日本举办的抗震培训后,目前正在参加中建总公司的党校学习;钟安鑫参加了台湾两岸三地混凝土学术交流会。
(二)对后备领导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培养方向对检测中心主任助理潘佩瑶、副总工程师詹黔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田涌进行了技术领域培养;党群部丁嬿同志参加国资委党校培训。检测中心通过一些列干部培养计划,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储备了骨干力量。
(三)对于检测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五种方式”
1.师带徒模式——做好“传、帮、带”的制度建设,利用内部讲课、演示、试验等各种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育。2.参会模式——积极推荐科研人才参加国家建设部、科技部、中国建科院、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参加中国建筑系统举办的各类人才教育。
3.“引进来”、“走出去”——每年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到院授课,吸取外部养分;同时积极将院的青年骨干人才送出去学习升造。去年,我们将建材所技术负责人徐立斌硕士送往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成为院第一个送到国外培训的高端人才。
4.举办培训班——每年定期举办检测、试验等培训班,以考试来增强考核力度,激励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将考、学、用紧密结合,考核与考试“双考”结合。
5.与高校合作——与高校联合在中心开办硕士进修班。利用高校资源对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专业深造、岗位锻炼、理论学习相互结合、整体提高的方式,力图建立科研技术人才批量成长的培养机制。
(四)做好对省内行业技术人员培训
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委托,检测中心2011年继续承办贵州省建筑业检测试验员培训工作。举办了见证取样继续教育和钢结构检测、主体结构检测、地基基础检测共4期培训班,培训了359人,有效地提升了全省建筑行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
一要实现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工任用、酬薪、培养、监督的重要依据,让老实人、肯干事的人、有贡献的人得到实惠;二要加强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对职工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指导帮助;三是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激活充电,加强专业技术和政治理论学习,让员工的个人价值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体现。
二、人才引进
(一)抓好引进人才质量
去年成功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赫耘,增强 了设计分检测中心的实力;引进结构学专业博士卢云祥,优化了人才结构。人才待遇方面,对高级人才实行年薪制度,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住房优惠待遇。实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方式。
其中新来的卢云祥博士很快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填补了我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空白。中心还组织多人参加交通工程检测师、检测员资格考试,20余人获得检测师资格、20余名青年技术人员获得检测员资格,为后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升甲储备充足的人才。每年11月我们组织中心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综合考试,今后我们将把学习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现。
目前,检测中心已拥有研究生26名,博士生3名,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总人数的70%。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30余人,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各类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 30余人。
(二)做好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1.岗位保障
我院根据需要制定每年的岗位计划,大胆启用青年科技骨干,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技人才梯队。去年引进的博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拔为部门技术负责人。另外,我院新成立的交通所,也大胆任用年轻人担任所长,不拘一格的提拔和岗位任用,极大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冲劲与干劲,推动了院的发展壮大。
2.培训经费保障
人才培养离不开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院每年在进行人才培训计划制定的同时制定了人才培养资金的预算,以保障培训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据近两年的人才培养费用估算,平均每年用于开展人才培养等相关的费用近100万元,全院职工每年平均培训费用达到每人5000元。
3.人文关怀
科研人才是检测中心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使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科研人才成长创造良好土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通过对家庭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为未婚青年职工牵线搭桥,丰富青年职工的文体生活等措施,使其真正融入科研院的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职工参与各类注册考试和能力锻炼,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人才使用
一是要提供各种能够发挥才能、挖掘潜力的机会和平台。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二是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氛围和小环境,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检测中心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锻炼成长,把他们“扔”在在科研、检测、勘察等各大项目中去,不断给年轻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实行“项目塑人、经验塑才”。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对企业青年骨干实行“订单”培训,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回炉再造、“师带徒”等措施,人才使用和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批表现优异、肯钻研、能办事的青年学生已经逐步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目前多名职工已经成为检测中心五大检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成为检测中心发展的坚实力量。
四、建设成果
(一)科技进步助推贵州经济发展
09年以来,检测中心申报和开展了50余项科研课题,完成2项专利,参与获独立完成行业标准编制1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刊物论文10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其中2009年检测中心完成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我检测中心承担了《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贵州省3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公就爱你住的能耗统计,对贵州省内9各地州市的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并建立了贵州省能耗数据传输中心。
同时,正在开展《贵州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和《贵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研究。
2011年开展科研项目23项,立项17项,完成鉴定验收6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编制12项,完成7项。6项专利获得受理。另外,检测中心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夏冷冬热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目前项目正在研究进行当中,部分成果将在贵州大学新校区项目中应用。
2009年被贵州省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检测技术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我中心的检测工作是贵州地区最权威的机构,我院一直把检测作为造福地方作为任务。先后参加了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测鉴定,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抗洪救灾和贵州省福泉马场坪爆炸现场检测鉴定等多次救灾工作。
(三)取得成果
检测中心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贵阳市政府授予的“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我中心研发的《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和贵州省土木工程创新三等奖。“六盘水机务小区168住宅楼地基基础补充勘察及加固纠倾工程”获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个人方面,×××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同志获得“贵州省建设工会创先争优组织奖”、×××同志获得“贵州省国资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青年骨干×××获得“中国建筑青年创优个人”等多项荣誉。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三篇:rcr技能人才建设
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9号),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的作用,现就加强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1、充分认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技能人才是掌握操作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明显进展,技能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全省4800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的不足5%,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人才短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技能人才匮乏。我省已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只有12%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三是工业、服务业中技能人才严重短缺。700万城镇从业人员中,技术工人不足一半,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4%。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四是技能人才资源开发观念、市场机制和管理方式还相对滞后。
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人才,在于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制造业向我国、我省转移的机遇,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本领和劳务输出的市场能力,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下决心切实抓紧抓好。
2、总体目标。到2010年,培训种养加、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实用人才500万人以上,其中农村骨干实用人才100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0万人,培养紧缺技能人才1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培训达到2000万人次,重点建设好60个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县。抓好各类技能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重视传统医药、文化艺术等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重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一批适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需要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一批能够适应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一批能够适应转岗就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广泛的人才支持。
3、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作贡献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坚持“四统筹”:即城乡统筹,注意向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倾斜;高技能和其他技能人才统筹,在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着眼于大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求统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围绕就业结构调整培养结构,大力推行定单式培养;培训资源的统筹,统一规划培训基地和教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技能人才的培训。
4、实施原则。坚持分级负责,省、市、县、乡一级抓一级;分类指导,区别不同类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步实施,每年要制定培训规划,将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注重抓好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户“三个一”活动,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使贫困户家庭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农业生产需要,采取“一事一训”和“一技一训”等方式,每年培训500万人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每年培训“绿证”学员10万人。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优秀农村青年3.3万人。继续实施“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工程”。以农广校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省45岁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有60%以上达到中专学历水平。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千万工程”,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每年分层次培训500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名村“两委”成员、10000名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6、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尽快提高全省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把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不断扩大培养规模,鼓励实行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步伐。组织实施“1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完善技师带徒办法,支持个人自学,培养一批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各企事业单位要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不少于3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到2010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50万人,其中高级工4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全省技术工人总量中的比例达到20%。
7、抓紧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努力满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的迫切需要。选择100所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作为全省紧缺技能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优先培养培训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各地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当地培养培训紧缺技能人才的优先专业领域,引导各类职业院校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加快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力争到2010年全省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100万人。
8、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采取定点、定向等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转岗就业的竞争力。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打造“劳务经济”品牌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其知名度,在全省重点抓好50个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县,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劳务输出专业乡、村。力争到2010年,全省累计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岗位培训1200万人次。
三、不断完善形成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
9、完善评价选拔机制。坚持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技师培训、考核与评聘改革工作力度,改革考评办法,打破比例、年龄、资历、身份界限,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参加技师考评,也允许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逐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评价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对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积极在农村技能人才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技能人才,可在农民技术职称系列对应级别内确认相应的农民技术职称。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级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历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逐步达到互通互认。对确实优秀并具有管理才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法定程序聘为乡(镇)、村干部,优先推荐为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观摩研讨等活动,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0、健全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用人单位的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鼓励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实行特岗特薪。用人单位选聘、招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在内部分配上可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技能人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承包、领办企业,并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收入。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河南省杰出人才奖”,授予荣誉称号。对荣获国家“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者,由政府或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继续开展“河南省技术能手”评选活动。研究制定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农村实用人才一定的培训补助费,鼓励人人学技能、人人成才。
11、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多渠道筹措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各级政府要将公办技能人才培养院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纳入计划,扶持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办学培训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捐资助学,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外资合作办学,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多元化。
四、加强领导,确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2、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要制定工作方案,抓紧落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局面。
13、完善统分结合、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好用人单位职工的职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转移前培训工作。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事部门要积极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的岗位培训考核。教育部门要指导各类职业院校按照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科技部门要着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强星火人才培训。财政部门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奖励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
1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各地要注重培养、推广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我省在培养、吸引、使用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作贡献的局面,营造人人爱护技能人才、人人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篇:惠业人才服务基地
惠业集团-惠业人才服务基地
2011年中国的IT、嵌入式产业已经步入成熟,IT、嵌入式行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在行业迅猛发展、技术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理念已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亟须探讨一种院校学科教育解决方案。国家政府也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校企合作。
惠业集团.惠业人才服务基地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凭借在IT、嵌入式及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整合企业、教育、人资优势资源,建立院校合作解决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该体系作为院校合作的核心内容,面向全国院校进行推广,实现高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及,也是惠业整合优势社会资源、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
哈尔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中国云谷)A区占地1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惠业人才服务基地位于A区8号楼,惠业人才服务基地为省级黑龙江就业见习基地,基地环境占地15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人实习实训,园区采用食宿、实训、实习一体化战略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实用型、复合型、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IT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为目标,实现教育产品与产
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基地功能
基地将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践、毕业设计、就业渠道、师资培养、基地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共建、共同项目研发和技术交流等产学研一体化领域展开友好充分的合作,建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为培养大批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提供空间与平台。
1参观实习
基地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定期接收学生进行参观实习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所学专业、项目开发、企业文化、职业规划等方面有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为学生们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2生产实习
基地依托企业、教育、人资的资源作为学校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项目开发、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完善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完成学习到就业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3顶岗实习
基地及基地的合作伙伴可接纳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与学校签定“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企业为学生开据“实习证明”,校企双方共同监督,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内,不脱岗、不离岗。若学生实习期间不能胜任工作,基地应与校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于实在不能胜任工作的学生,须经校企双方协商方可终止其实习过程。
4定向培训
根据基地及基地合作伙伴的人才需求,将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与案例在不同阶段导入校方课程中,整合提高校方现有的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形成定向培养的专业核心模块,核心模块的实训课程是依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立的,溶入校方现有专业的教学中,并与学分挂钩。基地负责定向培训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服务。
5师资培养
校方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基地组织的内训和技术交流会,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其课堂所需要的技术经验传授能力。
6人才输送
基地优先在校方毕业生中挑选人才,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校方有义务配合基地做好毕业生择优录用工作。
7专业建设
结合行业发展和需求,校方不定期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和专家在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与指导。
8基地共建
基地作为黑龙江省级就业见习基地,依托企业、教育、人资的优势与校方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并制定实训方案及实训体系,可提供校内校外实训师资、完善学生从学术、科研、实践产学研一体战略。
9学院共建
为促进校方的发展,基地与校方发挥各自优势,以学院为主体进行新建学院、共建学院、学院外包等方式的全面合作,如创业教育学员、职业素质学院、软件学院、服务外包学院等。基地将资金、设备、技术等企业资源引进学校,提升校方的整体软硬件教学环境;将课程体系、师资、教学服务、就业服务等教育资源引进学校,提升校方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就业质量。借助基地的资源,校方充分发挥其教学实施与管理优势,提升学院竞争力。
第五篇:服务贸易人才基地材料汇报
服务贸易人才基地建设材料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下面我对服务贸易人才基地建设做个汇报。
一、学校情况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90年,是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地处重庆市两江新区腹心地带,位于渝北回兴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在籍学生上万名,专任教师46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37%,“双师型”教师达到93%以上。开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土木水利六大类19个中职专业、4个“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4个“3+4”中本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现有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专业1个,重庆市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每年对外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上万人。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成中德职业培训中心,对教师开展德国教育教学法培训。启动中澳合作项目,率先针对学生开展中澳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培训。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是“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重庆市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重庆市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证培训基地”、“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技能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几年,我校年均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1000余人,全力践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二、过去三年培训情况
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紧密合作,初见成效:
1、重庆海归创业者人才论坛
2017年3月25日,我们举办以“重庆海归创业者人才论坛”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旨在研究海归人才及初创者的发展战略,共同探讨在渝创业前景。园区邀请四位成功创业人士分享创业经验,解答创业难题。在培训会上百余名海归、企业家及创业者在论坛上畅谈理想、纵论创新创业之路。
参加培训企业有:重庆新利澳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公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华泰德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狼卜品牌营销策划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固蓝法兰有限公司、重庆龙润合佳贸易有限公司、重庆碧睿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集美嘉铭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企业管理提升培训班
2016年12月26日,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企业管理提升培训班开班,来自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的近30家名中小微企业家们踊跃参与,培训现场人气鼎盛。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邀请了美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廖为庆为园区企业开展六西格玛高层管理导入、精益生产以及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课堂上,老师运用鲜活的实例、以生动的授课风格教授企业管理知识,获得了全体学员的热烈欢迎。
3、个人IP与小品牌如何借助社群崛起
2016年10月6日,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关于“个人IP与小品牌如何借助社群崛起”的主题培训课开课,分别围绕“社群时代带来的创业新机遇、社群营销与裂变传播、品牌IP与社群经济”三大主题进行讲解分析。
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业有重庆碧睿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禄汇福贸易有限公司、重庆红飞友建材有限公司、重庆泛思维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汇恒多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华泰德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狼卜品牌营销策划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悦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4、企业如何做好互联网营销与推广
2016年9月12日,“企业如何做好互联网营销与推广”的培训活动在民融客城市会客厅举办,活动邀请了 “百度认证企业网络营销培训师”何才作为培训讲师,何才针对八点内容进行了分享:
(1)如何让核心关键字排名前三
(2)如何让关键字收录最多,(3)如何在百度发高质量外链,(4)让用户最快找到我们,(5)百度最照顾的行业,(6)好口碑才有好传播,(7)专业的推广需要有专业的战士,(8)会解析数据推广才能长久。
5、室内拓展培训——猎杀计划
2017年8月19号,应各位入驻企业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创业实体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我们举办室内拓展培训——猎杀计划,特邀拓展培训师为大家进行培训。猎杀计划是以游戏的模式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在游戏中欢乐的学习领导者的思维、观念与意识;强调团队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体会团队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合理处理竞争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培训目的:
(1)娱乐放松、调节紧张的工作情绪
(2)体会计划目标与执行,商业策略与战略调整(3)合理处理竞争关心,实现良性循环
三、培训特色 针对培训版块,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深层次合作,主打以专业企业服务和个性化人才培训输出的标准培训配套体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优化培训师资力量
针对服务贸易培训的特点,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利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结合一线和本地内外多重优质资源,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由专业领域、决策咨询机构、高校等一批优秀一线优秀管理专家组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培训取得实效提供的重要的师资保障。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单位的需求,以友好协商的方式量身定做菜单式培训内容,满足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达到企业单位组织培训的目标。
3、体验参与式培训
培训中,我们集中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现场观摩考察等环节融为一体,采用适合企业培训学习的“学、做、评、导”一体化的研修培训新模式,打破了以往培训中“重讲授轻互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题轻素质”的弊端,特别是我们高度重视有效现场教学环节的开发,进一步拓宽培训空间,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道,拓展学员视野,促进学员把培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四、未来培训的开展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保留原有的优秀培训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根据培训人员和企业的反馈加大培训体系的建设,改革培训模式,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改进:
1、改革培训模式
未来培训将更深入的结合培训需求,由学员需求出发去搭建师资团队,不是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而是有什么需求寻找什么样的老师。同时对单项课程进行打分评比,淘汰或者减少市场不认可、企业不认可的课程。
2推行培训积分制
培训方以培训积分的方式对各入驻培训企业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单位主管为培训学习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均负有培训下属的职责,通过日常工作对需求者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工作必须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园区互动和交流。
3、注重培训实效
把理论知识学习、核心能力训练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企业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提高需求者素质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本公司实际的可行性培训计划,精选培训内容,精心组织、设计,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健全和完善自身培训评估考核制度,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4、内训与外训相结合
强化各级职务的培训职责,加强内部讲师培训,依靠骨干开展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加强对时代光华培训课程的学习,根据各层面能力提升方向制定学习内容;积极利用社会优秀师资力量,可外请专家学者进入授课,培训资源共享,也可安排不同层面的外派学习,开展提高型的高层次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课程,对课程面较广的可邀请其他兄弟单位相关岗位人员共同参加。
5、集训与自学相结合
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两条腿走路,采取分区域、分层次地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注意引导和激励需求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我们要积极想办法,为需求者提供学习所需的相关专业书籍、报刊及音像教材,创造需求者的自学条件;开展以老带新活动,提倡新的师徒关系,不断完善人才梯队架构。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内容应围绕工作的实践操作选定,积极开展实践操作的指导,不断改进技术和流程,提高服务的标准和质量;开展读书与专题案例讨论活动,及时沟通信息,了解行业动态,达成资源共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7.专业与学术相结合 集中结合与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的孵化的服务贸易企业合作,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利用实际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员进行前瞻性教学,不断优化和深化教学质量,深刻理解服务贸易行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结果导向培养模式,达成紧跟快速变化的时代步调,提高学员快速自学和适应能力,为教学成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