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

时间:2019-05-14 03: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

第一篇: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第二篇: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以素质教育理论和人文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语文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热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获得,丰富小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一)运用自主批注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选择性注意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唯恐讲的不全面,对文章每一枝节都做讲解的现象,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信息单元。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感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个性化阅读就应不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教师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三)运用批判质疑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ZYB重油煤焦油泵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批判质疑策略主要有:

(1)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保温沥青泵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 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批判、反思和调控包括:

(1)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

(2)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应努力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批判、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四)运用监控理解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1)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

(2)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3)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当阅读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定能在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建立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实践体验教学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摆脱了“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实验班学生对上语文课,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两年里,几乎每个同学都阅读了课外书九十余本,多的则达到二、三百本以上,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能够读下无拼音的长篇儿童名著。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随笔。

2、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不需要进行加班加点的补课,不需要让学生苦苦沉浮于题海。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交往的时间,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3、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独特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基本都能够针对每一篇课文提出三至五个有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更多。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主动查阅资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他们在课堂中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他们经常为一个问题展开争论,在争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应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思维灵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主动获取知识,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

5、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

“学贵自求得之”,“开放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评读自悟—自赏自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场,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并运用异质学习小组的整体觉知,同质学习小组的重点突破和课堂学习大组的深究赏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深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材的“开放度”,从而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阅读教学中完整人格的教育,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在课堂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他的天地。

(2)学生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表现为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尽情展现个性、能力以及学业成果。

(三)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师生形成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交往形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合作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变更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参与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5、培养出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具备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这些新型的教师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实现发展。

第三篇: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内容提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组织和调控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捕捉活动中的创造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我根据教学探索,总结出从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五个方面来指导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创新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设置悬念(那只大雁落下来没有呢?)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落下来呢?”“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强,不是很好懂,显然,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读懂主要内容。其他两问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学生们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教师始料不及,而这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现,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主席读书的例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

四、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于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合作交流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特色,并且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制定课堂交际方式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单纯的听和说并不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有效作用,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合作学习则以合作作为推动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被调动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阅读《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特色,在课文内容的讨论上应该倾向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那么为什么是母而不是父爱呢,而如果文章中表达的不是母爱,那么文章所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开放性很大,而且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问题的设置并不十分困难,对这一问题也不存在官方回答,因而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2006(08)

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纲要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教研室提出了语文阅读计划,学校要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和书为伴。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阅读消费较少;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退化。对于如何提高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县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改实验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确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国内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我校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二、课题的研究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和开放性;

2、自主性和合作性;

3、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指导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指导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课外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而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而言,学校教育就相当于母乳,它把人类的一些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整合成适合你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不能代替你的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那些伟大的著作。阅读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四、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

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

4、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二)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进行表演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据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急需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室)、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天地。

(3)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1)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3)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2)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3)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4)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五)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

低年级的读物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你是特别的》、《弟子规》《三字经》、《三毛流浪记》(全集)、《林焕章的儿童诗》、《一千零一夜》、《亲近母语》等,一本精读,四本略读,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读物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少儿版)、《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三本精读,八本略读,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更加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的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2)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3)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七、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明确人员分工

聘请支爱玲(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玮光(市教科所)为课题研究顾问,组建并完善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安建忠(教研员)

骨干成员:王艳、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尹艳荣、吴学芳、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王自安、蔡杰、达淑宁(自治区、银川市语文教学能手,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等)

安建忠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结题报告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王艳、达淑宁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数据分析、活动的开展等;王自安、蔡杰、达淑宁、吴学芳负责阶段性总结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尹艳荣负责年级阅读卡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张红丽负责阅读活动的策划、制定评价制度等。

2、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学习关于阅读教学的教育类论著,关注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动态,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日常阅读教学实践。

3、建立研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每月沙龙活动制度,两月一次的语文教师论坛制度和教研组研讨制度,让课题研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

八、研究步骤

1、课题前期工作:2010年9月—2010年12月。(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3、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4、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5、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6、编写校本课外阅读教材。

7、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活动台帐。

第五篇: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 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有足够的的读书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的的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眼光从事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精简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足够的精力课外阅读,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让课余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充实资源,有书可读

有足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想办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完善。做好家长工作,为孩子卖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然后带到学校班级交流共享。

(三)、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进行阅读,读得投入,读得多,读得有兴致。要让学生有这种兴趣,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讲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园悬挂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位良师益友”

(四)、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1、指导学生会巧读。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读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阅读,要求初步掌握读书这“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仔细地读与理解,遇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做上标记,以便向老师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读,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内容;浏览就是速度更快的读,主要用来浏览网页报刊,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刚开始,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以后,上面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和浏览,认为精彩内容的精读。

2、指导学生会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要求学生会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化,自

觉的行为。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可培养理解,分析,联想能力。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划、圈、点、批。引导他们对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巧妙构思、有个性的人物品质进行品评赏析。思考他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心得写下来,学生的阅读目的理解体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语文素养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后,摘抄好词好句,注意积累,也可试写读后感,把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五)、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所学的方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学生会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学生会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学生会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学生会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学生会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导入手法。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在设计《望庐山瀑布》时,要求学生会回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会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悟,思维就活跃了。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会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找一些资料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阅读,帮助学生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司令》一课,学生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学生会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朱德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4、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会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学生会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槐乡五月》可推荐《夹竹桃》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会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学生会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会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总之,目前,课外阅读已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在“大语文”的视野下,语文学习已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点缀,而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大空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会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作为“案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还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下载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策略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策略 ——小学生写作“减负”之我谈 延庆县第二小学于海红 摘要:面对学生把写作当“负担”的心理及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深知要让学生......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简介)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成果简介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由上南学校独立承担研究的宝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时......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大家讨论、关注、实践的热点,而读书,讨论,练习和媒体的科学综合利用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对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个问题,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课前发导学案。因为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一、前言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研究汇报材料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汇 报 材 料 彩云镇明德小学课题组 2014年3月20日 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尊敬的课题组专家、教研中心的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

    小学语文有效晨读课题研究报告

    确定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古人认为,只有反复的吟咏,才能对诗文有最为深刻的感受。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