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简介)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成果
简
介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由上南学校独立承担研究的宝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
一、研究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都无不与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于预习: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二)预习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不好。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三)预习效果: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成果
我们运用行动、文献、总结、实验等研究方法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㈠理论成果
1、界定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基本含义”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2、探明了“有效性指导小学生预习中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⑴.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⑵.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
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⑶.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⑷.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⑸.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⑹.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探索“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学习习惯与模式 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及模式:
⑴.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常规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找出问题或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
⑵.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质疑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了解教材的内容,学会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
⑶.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探究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理解教材的内容,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学会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探究和发散思考,养成对问题追根求源的习惯。
⑷.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创新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掌握教材的内容,学会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考,经过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
4、总结出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预习有效性指导的途径”
5、摸索出了“思维形式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6、课堂内外的结合的三个目的 ⑴、带着积累词句的目的去预习⑵、带着搜集间接材料的目的去预习⑶、带着学习语文知识和技巧的目的去预习㈡操作成果
★ 经过实验研究和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课前有效预习的研究”策略。
★ 经过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实验对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人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坚实基础。
㈢实验的效果
(1)对于教师:通过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培养研究,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我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于学生:通过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过80%学生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学习自觉性显著提高。现在本课题研究虽然已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如:
1、如何有效地将课前预习渗透到每一位学生;
2、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将多种学法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
3、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学、合作、讨论”将如何更具有新鲜的活力。
六、研究的收获
㈠教师方面:三年半以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㈡学生方面:三年半以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显得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一堂课的目标聚焦于1到2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课前明确告之学生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中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练习策略。(1)童趣化策略。
设计预习练习时,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开放题,并起了童趣化的名字,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描一描,写一写叫“小小书法家”;照样子,写出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词语叫“变魔术”;划去下列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叫“火眼金睛”;按要求归类叫“紧急集合”;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生动叫“锦上添花”„„
(2)综合化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看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
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阶段性检测监控教学能力,两学期阶段检测名列同年级之首。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每月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撰写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撰写的教学设计在深圳市及宝安区教师综合素质大赛的评比中获奖。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作为一个规划性课题,实施一年半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常感觉到有些迷茫。感谢参加太仓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与太仓市语文生本学科组,让我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本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中预习练习设计缺一不可,从教师设计的“表格式练习”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个性化作业本,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学习的成果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今后,我应对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更高处。
九、努力方向
我相信:只要满怀激情,积极创设条件,勇于探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向下面两个方向努力:
㈠、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㈡、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自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预习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让预习为学生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让预习帮助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预习增强学生求知欲,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对课堂学习必有极大的支持作用。只有对课前预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最终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课题组成人员: 主持人:叶宾
组员:苏姣枝、吴宝祥、梁德显、方格、田丽君、刘洋、曹跃兰
第二篇: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第三篇: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规定大致栏目有:文章名(书名),出处,阅读时间,好词入脑,好句入心,总体心得(写文章预习感受,弹性较大),暂时存疑。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自选栏目大致有:结构分析,写作风格,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规定栏目也可删减。
第四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对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个问题,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课前发导学案。因为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中教师给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这些就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依据,知道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就可以按照导学案中老师给罗列的问题看书,找出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还能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有效提高课前的预习。当然,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
(1)教师要精心做好导学案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表扬的学生会继续积极的预习,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也就加入到课前预习的行动中。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研究。
为了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就本校低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从本校一年级选了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张,收回率100%。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低年级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见下表:
2.预习的主动性
有%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预习的独立性
%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见下表
上表中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六、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特别是那一小部分孩子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7、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