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许多改革的精神。就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其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密切相关。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从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也有人问过巴金的写作经验,巴金笑着回答:“你问我怎么写的,我不会说,但我的心里装着两百篇文章就足够了。”
重新审视《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根本宗旨是在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阅览室、图书馆的建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把语文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才是真正的母语学习!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切实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讲故事,读好文,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好听的故事谁都爱听。这学期我校每个班级的语文老师都开展了“每周讲一个好故事”的活动,以借此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颇有成效。下面就以我班为例,先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语文活动课铃响了,按惯例这节课是老师讲故事,我从门外向里看,他们坐得比其他任何一节课都要端正。走进教室,他们看到我手中拿着故事书,不禁喜形于色,教室里很安静,看来,他们已经准备好,就等着我讲精彩的故事了„„
镜头二:我打开学生的日记本,日记本上面赫然写着一句话:“老师,好几个星期没讲故事了,我建议老师,给我们讲故事吧!别忘了!”是啊,由于出差和准备六一文艺汇演,已经两周没讲故事了„„下节正好是语文课,我决定取消原先的计划,就给他们讲一个故事!
故事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不是有一篇课文叫《老师领进门》吗?田老师讲的故事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为他的成才起多大的作用啊!
每周用上一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个故事,读篇好文章,也许这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指南针”,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净化心灵,获取知识,积累语言,但更重要的是,还需提供从知到行的实践机会,因此,在课外阅读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我校中高年级在开展“每日荐讲一首古诗”、“每月一次手抄报”、“每学期一本好摘录本”;又如:各班根据自班特点开展的“诗歌朗诵会”、“专题故事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笑话故事等)”、“好词好句交流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这些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发挥课外阅读独特的教育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举办各类小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它是按照人们的自尊和获得成就的需要,从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适当开展竞赛能增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如: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歇后语比赛、古诗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可以每月一次,也可以几周一次,但必须适当开展,以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二、阅读“习惯、方法”的指导与养成。
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但决定于阅读的内容,而且决定于阅读的方法。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指导而贪多图快,以至读书不求甚解,或由于不能掌握工具和不良阅读习惯,以至费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教师在阅读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不可疏忽。
(一)老师应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研究青少年学生读物,然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宣传指导,帮助选择阅读内容。有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还不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读物,有的学生嗜好不正当的读物,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地说明、指导,可通过课内的“每周一个好故事”、“好文好书交流会”„„也可利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或通过偶发事件向学生叙述读物内容;或讨论读物的历史价值、教育意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要求。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端正阅读态度,选择读书方法。
读书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是学习而非消遣。应当通过阅读掌握科学知识,获得思想认识,提升文学修养,丰富语文积累,不能一味追求兴趣。不感兴趣就不读,或中途换书;也不能只顾故事情节而不探求其内在含义。学生阅读时必须细心钻研,揣摩其教育价值和精神实质,分析和掌握其主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并根据需要选择读书方法。
1、粗读,即浏览。粗读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粗读对所读书籍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进一步精读做好“侦察”、“勘探”和选择工作;二是通过浏览,较快地获取信息。
2、精读,就是对自己选择好了的书仔细地读,反复地读。
①精心阅读书的正文。如果是一本故事书,就要了解故事中的情节、主人公的遭遇。如果是一本科普类的书,就要了解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书中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要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尽量记住。
②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书看完了,应该再看一下,书名、内容提要,从头至尾把这些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理解和记忆,使读书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想”的过程。
③要多提为什么。一本书看完了,要多提几个为什么,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
(三)教师可指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毛泽东主席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故事,其实,许多有成就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在年轻时都有边阅读边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成效,教师可指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本子,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重要结论、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或者把这本书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以及读书的感想写下来。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知识的“大后方”。也就是说,需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每学一个新内容,都可借助课外阅读来配合,所教的概念越复杂,给儿童阅读的书籍越有趣,就越有吸引力。
(一)超前阅读,即把课外阅读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超前阅读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万里长城》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去查阅一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歌曲,这样,学生对长城在课前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就可以带着作者是如何写“万里长城”的问题,着重去学习课文的写法了。
(二)同步阅读,即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同步阅读有利于及时帮助理解、感悟教材内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经过初步学习后,学生们已能感悟到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深爱戴之情,对总理逝世的悲痛之情。但这份情为何如此之深?大部分同学还不了解,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有关周总理故事的课外阅读材料,借此加深理解。
(三)学后阅读,即在学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之后安排课外阅读。学后阅读有利地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有利于系统归纳对照,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如:名著类的《赤壁之战》、《景阳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学完后的阅读;名家类的《少年闰土》、《猫》、《春》、《鸟的天堂》等教材学完后的阅读;科普类的《意想不到的灾害》、《说明书三则》、《21世纪的能源》等教材学完后的阅读。
课内外结合的阅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既帮助学生选择了阅读材料,又加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吸收,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精神食粮。
四、“研究性阅读”中求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此处的“研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阅读材料、应用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阅读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含着“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时,有“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教师要帮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在“实践体验阶段”时,有“收集、分析、研究信息资料”;在“表达交流阶段”时,又有“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报、出墙报、编刊物”„„这些活动正是在广泛的阅读!它们的具体形式可表现为:上网、查阅书刊、听口头报告、看展板、墙报和刊物„„
(二)“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形式。
1、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研究性阅读”不仅包含着学生的广泛阅读,更重要的是在于阅读时,让学生通过获取阅读材料,应用阅读材料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似乎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性,这个过程是独立的脑力劳动,是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考,这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积极的脑力劳动--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愿望,并累积成情感、信念、品质,成为习惯。
2、学会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又有自主活动的时间,还需要解决是否善于学习的问题。而“研究性阅读”恰好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如:收集资料的方法、选择资料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判断、识别、整理归纳资料的方法,论证问题的方法,撰写报告的方法„„
3、形成能力
开展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语文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这个目的相一致,即“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阅读”不仅通过上网、收集、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大量的阅读吸收,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读写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
“研究性阅读”使课外阅读的效果更明显,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课本教学的一统天下将被一个完全崭新的语文教育体系所取代。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语文积累势在必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朋友,这是一天也不间断的潺潺溪流,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把句话永远铭记于心吧!
第二篇: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陈丰浪
【摘要】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语言起着奠基和启蒙的作用。语文学习是各种学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认识过程。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上好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联系才能奏效。对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听说读写、交际等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他们去接触和运用语言。【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 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语文走向课外、走向社会,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之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包括课外和校外的与语文有关的社会实践性、服务性活动,获取由各种信息工具传递的社会信息活动、社会交际等活动。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小学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将其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不能把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看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将其意义局限于加深课内知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也不能将其视为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将其视为语文教学缺一不可的一部分。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比起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活泼有趣,具有比上课更强的魅力,是一种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为目标的自我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和内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小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广的时空,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认真观察生活,经常练习说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提高认识事物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课外的语文教学,这对于增长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完善他们的个性品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们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更广的语文信息,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把认识、体会、方法、技能,以及所激发的兴趣、疑问、思索带进课堂,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益。
二、积极创设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环境
为学生们提供和创设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环境,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尽可能地加强这方面的阵地建设,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1、形成良好的听说环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抓,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号召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要自觉地讲普通话。可以定期评选学习普通话积极分子。
2、设置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要尽可能用好图书阅览室,鼓励学生借阅书籍,也可发动学生自荐图书,提倡借阅交流。订一份适合本年级段的阅读报刊,有条件的可以人手各一份。为避免课外阅读的不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3、创建良好的写作环境
实践是写作的源泉,课内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课外的生活是自流的,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事物、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还要为学生们提供写作的发表园地,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精神,在教室里办好墙报、黑板报,并鼓励和帮助小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组织指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而不是让学生盲目活动。尽管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指导。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并举,相互配合,还要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在指导活动时,活动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要求,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整理,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活动形式:
1、精心设计课外听说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从低段到高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以下一些课外听说活动:
练耳练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录音,组织影视欣赏,观看影视、话剧等,组织学生听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教育意义的讲演和报告。让学生都陶醉于其中,任影片牵引着他们的泪水和欢笑。观看影片只是影视欣赏的感知阶段, 我们还组织学生写影评或观后感,要求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并在课内进行交流。
每天一句(段)话。从一年级起就利用课后几分钟,让每位学生练说一句话,逐步发展为一段话、一件事,说话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小小故事会。要求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讲清楚,讲得连贯通顺、生动具体、富有情感。举办故事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小型演讲会。让学生们就一件事、一个看法展开讨论、演讲,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工厂、农村、街道、家庭等,进行小型的专题调查采访活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听说和提问能力。
说话竞赛。组织传话比赛、听力比赛、看图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交际场合言语练说。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借物、做客、交友、自我介绍等交际场合的言语练说,增强学生交际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以下阅读为主的语文课外活动:
读好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 ,“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推荐《一千零一夜》、《王尔德童话》、《安徒生童话精选》、《格林童话》、《世界经典童话.爱心篇》等书籍;同时我也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为庆祝国庆, 我组织学生阅读《古今爱国故事》、《名人故事》等。书籍是小学生扩展视野, 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小学生报刊杂志,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记笔记、做摘抄等阅读方法。
阅读游戏。在游艺活动中可以穿插猜书谜等阅读游戏,谜底可以是课外书中的篇名、人名、事件或语句。
朗诵阅读比赛。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歌、文章,举办举办定时定量的朗读、速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诵阅读比赛。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母语的精美范本,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可以说吟诵古诗文无疑是遵循这种规律的一种最佳方式。古诗文也有利于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制作语文小报。学生全员参加, 自由组合, 成立各个小报编辑部, 每周一期, 每期一个主题。从创意策划到版面设计、编辑排版, 全部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 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无论是手抄还是电脑打印, 都力求文质兼美, 图文并茂。一张张精美的小报, 不仅让学生有一个精神交流的家园,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语文情景表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语文地学习不仅仅是让孩子记住那些死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去进一步对课本地理解、感受。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在语文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景表演。特别是一些小说、童话等课文。如《晏子使楚》等可抓住人物对白、典型细节,以夸张的表演来再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事实证明,学生演一遍,比起读十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表演者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物角色同呼吸的感受,观看者常常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提高为了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体验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后的理解。
3、组织引导课外写作活动
课外写作活动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创设、组织、评议和总结。可以开展以下一些写作活动:
观察日记。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物,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定期作文。日记、周记要求按时完成,持之以恒。
专题作文。由教师指定专题,学生围绕专题写作。例如《有趣的童年》、《我 4 的老师》等,在此范围内让学生放开写,也可以形成系列短文。
自由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定的题目,进行选材和写作。教师可以放宽成文期限,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信活动。在同学之间、亲人之间、师生之间,让学生开展写信活动,培养书面语言交际能力。
优秀作文评选。让学生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参加优秀作文评选。选出优秀作文后,可以在墙报中展出,也可以汇编成册,让学生互相交流。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益非浅。随着新课标不断深入地推广,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将越发显得重要。因为只有课内外结合,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与语言环境中听、说、读、写,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张士文 《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郑家波 《加强课外活动管理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陈 芳 《浅谈语文课外活动模式》
第三篇: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和“综合活动”的整合,它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但更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以生活为源泉、实践为根基、综合为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依据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研究性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学习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一、明确探究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情境创设 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确定好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即制定研究计划,这样做既是尊重个性、优势互补,又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计划性,因而有利于研究实效的提高。
语文是感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美,是一种思考后的蜕变,彷徨后的历练,博采后的惊羡,重塑后的经验。这是鲁迅说的一句话,但是在现今社会中也不见得全对,因为荧屏中的出错率大大超越了你的想象!“我搞了一辈子的语文,现在怎么听不懂也看不懂中文了呢?”这是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发出的感慨。是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广告上„„错别字处处可见。当你和朋友闲逛大街时,忽然几个错别字出现在你们眼前,你们的心情会怎样?
食杂店的小黑板写着:“白洒,啤洒,经营各种洒。”;水果店门口挂着“卖之麻香焦、青萍果„„”;停车场墙上印着“仃车厂”你看到这几则告示,可能会开怀大笑,也可能产生某种联想。可是当对外世界还没有任何免愈力的儿童来讲又会怎样呢?
在影视中,广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很多的“隐形炸弹”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等等。
针对如此现状,在2011年5月26日,我班级开展了围绕“怎样做到不写错别字”语文活动课。大家各抒己见,结果形成两条意见:1.追寻写错别字的根源。2.探求纠正、不写错别字的方法。于是,同学们自由组合,4~8人为一组,由组长组织大家根据上述两条,就自己、同学写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方法作一番调查研究,并写成小调查报告。经过一个星期的合作探究,成果出来了,还真让我为之一喜。请看学生总结的“写错别字的成因”:1.同音混淆:如再、在,以、已,功、攻等。2.形近搞混:如厉、历,摘、滴等。3.多笔少画:(1)多横少横,如酒、洒;(2)多竖少竖,如候、侯;(3)多撇少撇,如式、柳。4.对字义不加分析致错:如象、像。5.由于心急,本应写前一字,心里却想着下一字,结果造成写错„„
再看学生提出的“纠正方法”:
1.每人准备一本错别字更正本,凡是发现自己写的错别字,一律登记在本子上,再订正3遍;每隔一个星期再组词听写一遍。2.把自己易混易错的字进行归类,经常复习。3.进行同音字、形近字组词造句训练。4.同桌结对子,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及时订正错别字。5.建议老师在班上进行纠正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之星”。
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学生中错别字大大减少。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
1求知欲。于是有学生提出,学校黑板报,街道上和商店的广告、招牌,社区的标语,一些报刊等也常出现错别字,如:同学们发现,有的理发店的招牌上写着“艺手遮添”,商家旨在推销宣传自己的理发技术,而对成语“一手遮天”来了个偷梁换柱,还有“网巴”、“午厅”、“冰高”等不规范用字,这些字的出现不仅给市场造成混乱,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再比如:比喻词——好像。在语文书上,好像的像是有单人旁的,而在电视机前影视片上出现的却都为“好象”这使小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等等。污染了祖国的语言文字,他们愿当净化祖国语言文字的“小卫士”。还有学生提出,可以上网查询、阅读报刊,寻找消灭错别字的方法。我喜不自禁,立刻组织大家商讨活动方法及须注意的事项,与学生们一道利用假日开展活动。
活动有了新的收获: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商家纠正了错别字,自己也学到了与别人打交道的方法与技巧;自己也在寻找报刊错别字中增加了阅读量,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重视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的活动大多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自主展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比如,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为响应市里的号召开展《创建生态校园 从你我做起》征文大赛。在这次活动中,我让学生利用平时的时间多观察校园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收集,以获取大量信息,获得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情感体验。而后,我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解读、筛选、整理,促进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由于活动的开放,使学生在探究中萌发出许多新问题。如《创建生态校园 从你我做起》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垃圾是废品,为什么还有回收价值呢?„„学会求知,不断创新、不断建构——这正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体验探究价值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历体验、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学生自主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全过程,亲身探究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创建生态校园 从你我做起》征文大赛中,王妍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在实践过程写下如此习作,并获得了市级一等奖。请看:
“青山连绵,绿水环绕,山水间矗立着富源中心学校。红色的瓦,金色的墙,鲜艳的花朵在开放,我们生活在花的中间,像春天的绿苗,生机勃发,茁壮成长。”这就是我们富源中心学校校歌中的部分歌词,也是我们这一生态校园的真实写照。在这里绿化与美好同在,绿色与文明同步,我们的学校就是我们家乡最靓丽的风景。
人们都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有了绿色,我们的世界就生机盎然,我们的环境就更加优美。你看,当春姑娘轻盈的脚步在校园里还没等停稳,校园中的越冬花树,就吐出了细嫩的、鲜绿的枝芽,为春的到来发出了第一封贺卡。在窄暖还寒的时刻,让我们的校园出现了第一抹绿色。这是生命的延续,这是新生的希望,更是憧憬的开始。接着校园四周的杨树、柳树相继长出了新的枝条,茂密的叶片,微风吹过大树,不断地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树妈妈领着它的孩子在歌唱,在跳舞、在玩耍。这是枝叶对根的情怀,对根的感激,这时,我们联想到了自己,我们就像树的枝叶,是学校这个“根”供给了我们营养,让我们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做人,也学会了感恩。看,这美景如画的校园,这绚烂多姿的花树,不就是我们为生态校园的贡献吗?
在我们欣赏绿树红花时,我们又怎能忘了学校也是一个垃圾制造厂呀!每天我们削下的铅笔屑,撕下的废纸,吃零食所剩的包装袋等等,不都严重地影响着我们校园的生态和环境吗?但为了环保,我们学校有绿色的创意,我们把垃圾分桶而装,一个桶装可回收的垃圾,一个桶装不可回收的垃圾。垃圾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那就是“宝贝“,听说一吨废纸可再造七百公斤的好纸,可少砍十七棵大树,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的水污染。所以我们捡回来的不止是一张张废纸,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我们不只节约用纸,还开展了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等活动,从小培养了我们做主人的能力。
环保,生态,这些词语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看似很生疏,但却是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为了构建生
2态校园,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吧,从我做起,从节能开始,这样我们人类的未来才会灿烂一片,光明一片!
显然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学生自己亲历所得,这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学生“长周期、慢节奏”得自主探究实效我们特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让学生及时探究所得,进行记载整理,突出了重过程、显实效得探究价值。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最为有效的途径,老师、家长、社会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营造合适环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本着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原则,就能抓住时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和探求。
参考资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四篇: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金凤区第五小学马海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它依据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研究性的学习。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巧用形式,“动”中带“活”。
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新颖有趣,如口语交际、节目表演、材料收集、调查研究、辩论会、演讲等。有些活动可能只用其中一种,有些活动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我们只要正确把握活动的形式和途径,鼓励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角色中,手脑并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动口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
二、要放手活动,让学生独立参与。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实践活动课重在参与。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具体地指导下,积极动手实践,认真思维,灵活运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如上实践活动课《古诗欣赏》前,学生能够充分地查阅资料,加以整理并进行深入阅读。在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来相互欣赏品味,或展示朗读,当获得同学们的掌声时,使每个人都有一股自豪感。
三、重视多方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要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说来,要体现如下“五个相结合”:
(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换句话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须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可谓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可以说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尽管学生认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认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图样,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一语言符号的实指意义。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相脱节。只有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交融起来,使理性的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对应起来,从而发生关系,发生意义。
(四)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于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必须经历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并且这种“习得的过程”对个体的语言系统来说,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由外而内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在实践过
2程中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如果单单机械地强调由外而内的吸纳,就会产生“一潭死水”现象;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语文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唯一渠道,是经验向能力、素养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与飞跃过程。
(五)体验与感悟相结合。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十分鲜活的,为了把握母语的这种丰富性、鲜活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母语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
最后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所要注意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要明确,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新颖,准备要充分,结构要合理。
(二)与家长沟通好,取得协助与支持,提供材料并监督控制孩子上网的行为,以防学生借机玩别的。
(三)这个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收”与“放”的问题最为关键,也最难把握。放手发动学生,但也要提供一个总主题和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不能听之任之;完全放手,容易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从而造成散漫适得其反。
(四)教师应重视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即重视过程而不单单只是注重结果。不管成功与否,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它始终贯穿着语文学习与实践,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大纲(试用)》明确表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除了“基础性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外,还派生出了若干属性。就语文与社会的关系和语言工具所达到目的及运用的方法来看,语文学科还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无时无处不在为人们使用。并且语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因此,学习语文知识除了学习好课本知识外,还要走出课堂、走出社会、向社会学习。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语文水平,更好的发挥语文交流和传递思想感情的社会功能。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所以说,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属性决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我主张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1.语文教学重视实践活动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也改革了,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所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那种所谓的“书呆子”根本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纸上谈兵也是行不通的。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必须依靠自己不断的实践来提高。
?バ率逼谒孀派缁岬姆⒄梗?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对传统语文学习理论的发展的观点,即在教学活动中把引导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ビ山?“学”变教“思”即要以能力开发为主,知识传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2.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
课外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按照《课标》的要求及课程计划的规定,借助一定的工具、手段、形成来进行的,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身心获得一定发展的活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运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它比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广泛、丰富。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能力的一种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的态度。
3.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ジ?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及我当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课外阅读活动、听说训练、作文训练、游戏活动、使用工具书等。
4.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4.1 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生可以阅读各类图书、报刊杂志、收集名言名句、唐诗宋词等。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曹云佳同学的《我的妈妈》这篇作文,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妈妈的,是怎样写的?学生看后就知道作者是从妈妈的外貌、工作、在家的一举一动来阐述的。妈妈的外貌是双眼皮,细细的眉毛下一双聪颖的眼睛……。妈妈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虽然自己是一个厂长,但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手下闹情绪,妈妈三番五次做工作,直到帮手下解决了具体问题为止,在家里妈妈又是个贤妻良母,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对家里的老老少少也如此。最后总结了妈妈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是个好母亲。这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久了,学生在读别人的文章就会抓住文章的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2 听说训练
听说练习是衔接阅读和作文的重要环节,阅读为听说积累材料,听说为作文打基础。例如让学生当小主持人召开的一次班委会:首先把本班班委集在一起,让班长带领着班委讨论,在上学期我们班获得先进班集体的原因是什么?班委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是因为班主任要求很严,同学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科任教师的辛勤劳动下,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班长说:“这是我们取得的好的方面,那么我们不足的地方在哪呢?大家讨论一下吧。”过了一下,有些班委说:“在学习方面,科任教师很辛苦,但有几个后进生进步不大,如×××;在纪律方面,虽然班主任盯得很紧,但有几个学生纪律还是很差……。”班长又说:“在这个学期我们在学习、纪律方面该怎么办呢?大家想想”。经过班委讨论后决定:各个班委要起到到头的作用,自己管好自己,然后开导那些纪律差的同学,使他们在纪律方面得到好转;在学习方面,我们要热心帮助后进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差生……。教师还要鼓励和督促学生讲普通话,使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4.3 作文训练
训练学生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主要写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人或事,写某个地方的景物,写个人所得,思想感受,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办手报、墙报、写应用文等。如我组织学生办的一次手抄报,首先让学生把自己一星期阅读的读书笔记拿出来进行分类。如:科技类、好人好事类、环保类……。然后,又把全班同学的科技类归为一类,好人好事归为一类,环保方面的归为一类等,并把它抄在一张纸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恰当的内容上配上相应的图画,最后张贴在教室里,供全班学生学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4.4 游戏活动
课外游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建议在低年级多开展生字开花,如以“桃”字为例,引导学生说出“桃花”、“桃树”、“桃叶”、“桃子”;词语接龙(成语接龙),如学前班――班长――长大――大家――家中……;猜字谜等活动。
4.5 使用工具书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字典、词典是了解字义、词义的重要工具。俗话说它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自学的益友。老师在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时,要注意实践性,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还要注意指导使用的方法。
5.课外实践活动应注意
1.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思维特点
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立足以学生的经验基础,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所接触的事物着手,循序渐进。
1.2 处理好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使之相互促进
??1.3 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加强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1.4 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的实践性,教师只是指导学生
??1.5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简单易行,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形成技能,增加知识
??1.6 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要科学合理
??1.7 开展活动要取得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
?プ苤?,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体现学以致用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