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9: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

第一篇: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

二(1)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班级:二(1)班 辅导教师:田湘芝 分析学生:成宓君

成宓君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学习非常主动,有较浓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个学期的课前预习指导,她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能够自主预习,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在还没有开始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时候,孩子的预习是盲目的,浅层的,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深入地预习。往往只简单地停留在圈出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读一两遍,便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努力也就没有方向,预习效果就不佳。

在后来对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和督促以后,孩子不仅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且还能够找到自己觉得好记的识字方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信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还是收获很大。

课前预习的指导,主要交给了孩子拿到一篇课文,如何去预习,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效预习。孩子们按照老师设置的预习单进行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的预习,在预习的同时享受收获的乐趣。预习就不再只是简单了事,敷衍老师了。从孩子完成的预习单来看,孩子的收获还是蛮大,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识字。还能读通读懂课文,这些都是在进步。

只是在读课文时,孩子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读书,不能标出不懂的地方,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就需要再今后的预习指导中,多加以辅导,让孩子不断前行,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篇:语文课前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9、预习单导学不等于学生已自主预习,以为学生懂了就不学!也不等于懂的也花大工夫去学,根据抽查情况分析,突出重点去有针对性指导,可节约时间,增多课时内容容量。

第三篇:有效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有效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绿毛龟》例谈

上学期,我上了五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绿毛龟》。这篇课文是第九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家人精心喂养绿毛龟的情景和绿毛龟给家里带来的欢乐。文字浅显易懂,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在内涵理解上难度不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于是我把这个作为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另外虽然是状物文章,但文章文辞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的很好的范文。所以我制定了这个目标:体会课文用词贴切简练的特点,会抓住有关句子分析感受。

除了文本的理解,这堂课我还要教什么呢?读与写有效融合应该成为我这节课的主旨。我仔细看了文本,发现作者在叙述绿毛龟“姿态高雅”、“食态可掬”、“通灵之性”三方面时,写作结构与方法都是迥然不同的,用先具体后概括写了“姿态高雅”;写“食态可掬”则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总起分述绿毛龟的“通灵之性”。不仅仅只是动作上的描写,好几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穿插在一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宠物绿毛龟的可爱、美丽、有趣,喜爱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内受益,这个是我要的教学目标。再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正是需要培养的一个技能。于是三维目标里我制定了“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绿毛龟姿态高雅、食态可掬、通灵之性的特点,学习作者抓特点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我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导入时,我这样说到“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与一只世间的可爱精灵亲密接触,看看它将给我们大家带来什么异乎寻常的惊喜?”随着《绿毛龟》课题的板书,我适时问到:关于绿毛龟,你知道什么信息?并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一信息的?由于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爱动物的天性,何况是对于世界四大奇龟之一的绿毛龟,他们或借助于教材,或借助于网络,借助于书籍,借助于父母,从大小到体重;从外形谈到吃东西的模样;从绿毛龟谈到其他的三大奇龟-双头龟、白玉龟、蛇形龟„„学生娓娓而谈,说了还想说,让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信息交流激发了学生想了解绿毛龟的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那么“作者笔下的绿毛龟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与我们了解的一样?”我请同学们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去认识作者笔下的绿毛龟,同时探究我们一家大小为什么喜欢绿毛龟?在探究的过程中,我教会学生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如描写外形的句子;如吃东西动作的描写;又如通灵之性的神态描写。在一次次的咬文嚼字中,在一次次的深入朗读中,学生从外形、吃相、通灵之性三方面探究出了我们全家对这小精灵的喜爱;更从作者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的情感。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努力用各种方法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的落实,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设计时,我刻意地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借学生对于“飞”以及引号作用的质疑引出,带领学生初步整体认知课文大意,通过读文解答问题,学生已掌握抓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能力,通过“千里迢迢、一见钟情”的解析,自然就理解了“飞”为什么加引号,体会到当我见到绿毛龟到我家时那种喜悦心情。甚至还有些学生还读懂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与启下的内容明确,作者总体写作思路也就了如指掌了。

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时,我跑出一个问题:绿毛龟是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通过找、划、读,来谈谈他们的体会。而我则在一旁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语言。考虑到每一方面都有其难点,如何去突破它们,我却是动了点脑筋。学生抓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受“姿态高雅”,实际还是挺空洞的,我运用了一组鲜活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绿毛龟那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的头发,温柔地、飘逸地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飘散散,可爱的绿毛龟在水中悠闲自得的样子。那姿态就是高雅。“双手齐来,捧着那肉,”做做动作来体会,“咬、嚼、吞,津津有味地吃,”次序能否颠倒,感受它的吃食过程,“品尝千年难得一尝的佳肴”夸张手法所带给这只绿毛龟的食态可掬。作者观察的仔细,运用词语的准确,想象的合理,更加赋予了绿毛龟活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也学得轻松、扎实。

第四篇:语文案例分析

《荷叶 母亲》教学案例分析

徐小莲

一、案例展示 :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 母亲》一课时,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 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 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如果家长愿意,可以到学 校来。

周一,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欣喜地发现,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前半节课,与平时上课一样,很平静,也很平淡。后半节课,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分别坐好,首先请未完成 的同学谈一谈。生 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父母还年轻,等他们老了 再洗也不迟。

生 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现在都上初中了,怪难为 情的。话音未落,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 3: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动了那天才想 起做这些事,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为 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 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后来,我反复想,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她的脚黄而且瘦,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我心里非 常酸楚,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为这个家操劳着,永远 不知疲倦,我不敢抬头看母亲,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我 …… 那位同学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 头,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 闪动。于是我说: “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 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 气吗?”

二、案例分析:

课后,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新的语文课程观。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弘扬中华 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 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 融入阅读教学中,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 思,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新的语文素养观。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养,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春》 教学案例及分析

徐小莲

案例背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现状可谓是一语中的。因为新教材新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天一样高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这样自然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大难度,备课空间宽了许多,知识储备与容量也丰富了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让人感受到“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这本是一篇传统篇目,现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胆作了一次教改尝试,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放飞自己的思维。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的意外质疑,使得这节课妙趣横生,如沐春风。

二、案例描述:

步骤一:(屏幕出示问题组)

1.本文中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你认为文中哪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得最妙?)2.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一定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

步骤二:(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屏幕出示问题: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在讲读到“春风图”的一段文字“‘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时,我讲道:“作者之所以能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最关键的是因为作者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老师,我觉得您的说法不恰当。”平时反应比较快的许益望同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我一愣,这个意外可是我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面对学生因自己意见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经过短暂的沉默后,鼓励他说:“你能具体说说吗?” “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是啊,鸟儿卖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是听到的,而不是观察到的。” “还有短笛在嘹亮地响着......” 我心中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故弄玄虚地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 “观察,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用眼睛看'吗?”平时上课极少发言的兴豹同学得意地说。

学生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又问:

“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 “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地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察看。”做事稳重的班长发言了。

“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

“既然观察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察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什么耳朵了,睛了、鼻子了、舌头了,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地感受就是观察。”曾露露同学认真地说。

“还有手、脸也算感觉器官。”自然课代表补充道。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也就是说,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把无生命的春风写活了。”语文科代表对大家的发言作了精彩的小结。

“对!正因为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感受春风,才能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如果作者不是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去写,就不容易把这抽象的‘春风'写得如此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我总结道,“只有学会调动耳、目、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受人、事、物、景,才会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人、事、物、景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本质,才会把要表现的事物写得更全面、准确、生动和形象。这也要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三、案例分析: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了,教学的预设也被打乱了,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我这节课精彩不断。一节课有如此精彩的意外确实值得好好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具体体现如下:

1.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不同见解,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出发解决问题。

2.展现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平等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意见,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因而更应该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

4.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这节课上完了,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何找路走,更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语文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案例分析

李艳华

一、角色互换 情感体验

▲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实录片段:

师:鸟儿和树天天在一起,可是冬天来了,这对形影不离的“知己”要分手了。此时,树恋恋不舍地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师走近一生跟前)

师:你舍得我走吗?(生:舍不得)

师:那就请你深情地说——

生1: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多么美好的约定啊,多么深情的恳求啊。小鸟,你愿意吗?

(师走近另一生跟前)

生2:我愿意。(充满深情)

师:那就深情地回答我——

生2: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还唱歌给你听。你等我吧。(声音颤动、情深意真)

师:(深情地)再见了,小鸟,再见了,朋友,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对全班同学)你们愿意吗?读——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了,小鸟的依依惜别,树的恋恋不舍。小鸟带着它的承诺飞走了,树怀着它的希望等待着。

„„

▲分析:教师在深情的叙述中,把学生带入通话的意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小鸟,化成小树了。教师诗意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感动了:动情地朗读,动情地表达,动情地向往,这正是教师指导朗读的功夫。动情缘于细腻的教学风格,细腻缘于深厚的教学功底。因动情课堂由此而精彩,因细腻教育由此而无痕。有人说,被教育者,当他知道自己在接受教育时,教育效果最差。所以,我们崇尚“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向往“大爱无言,大雪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在这环节的设计,正彰显了这种教学效果。

二、披情入文 写出精彩

▲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课文链接

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是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实录片段:

师:小鸟四处寻找,终于找到树了。可是,却不见树的身影了,只留下它的“灯火”在闪烁。请大家一起来读读此时描写鸟儿的句子。

生读(读出感情了)

师:老师很奇怪,在这短短的几句中,小鸟却看了灯火两次。谁知道此时小鸟是怎样地看灯火的吗?

生1:第一次“深情”;第二次:“依恋”

生2:第一次“责怪”;第二次“深情”。

生3:第一次“惊讶”;第二次“难过”。

„„

师:说得真不错,可老师想知道小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感受,它心里是如何想的,你们知道吗?请你替小鸟说出来,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

生1:①树哥哥,我回来了,我找你找得好苦啊,你能看得见我吗?②树哥哥,你听到我唱的歌了吗?我答应的事,已经完成了,我要走了,我是多么地想你啊,可是你却“今非昔比”了„„唉!我走后,你也熄灭了,朋友,来生再见吧!(生鼓掌)

„„

师:老师从大家的话中,知道了小鸟的感受了。这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啊,这是一种无奈,这是一种沧海桑田,这是一种物是人非的痛楚。可是,小鸟却没有改变它的初衷,你从小鸟身上悟到了什么?你从小鸟与树的生离死别中,有想到什么?请大家下课后商量一下,写下来。

„„

▲分析:本教学片段最大的亮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披情入文,尽情地读,尽情地悟,尽情地写。读写结合,感情荡气回肠。在想象中丰满了小鸟的形象,在写话中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于是,这段简单的文字不再简单,这段平实的文字充盈着浓浓的情谊,让听课者挥之不去,萦绕于胸。

《蟋蟀的住宅》案例剖析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选址,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2.学会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等13个词语。

3、注意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谈话导入:你们见过蟋蟀吗?说一说它的外表特点或者它的生活心性。2.揭示课题:蟋蟀的住宅

3.析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为理清课文层次作辅垫。)

二、初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闻,着重理解课文后第1题中的词语。3.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4.按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三、议读,检查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介绍蟋蟀巢穴的特点以及蟋蟀怎样挖掘巢穴。)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程度,并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1段:写蟋蟀出名的原因-是唱歌,二是住宅。第2段:写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理解“慎重、住址、洞穴、隐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第3段:写蟋蟀挖掘巢穴的工具非常柔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柔弱“的意思。)第4段:写”我“搜索蟋蟀的巢穴。(着重理解“巢穴“。)第5段:写蟋蟀住宅外的情况。(说说”倾斜“和“骤雨”是什么意思。)第6段:写蟋蟀住宅内的情况。(突出“干燥”。)第7段:写蟋蟀盖房的时间和怎样盖房。第8段:写蟋蟀工作做得很快而且不知疲倦。第9段:写蟋蟀对住宅进行长时间的整修。(说说什么叫”整修”;比较“宽敞”和“宽阔”。)

3.根据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结合归纳各自然段的大意,讨论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

四、熟读,质疑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后第1题的词语。

2.思考:在课文的每一大层次里又各分了几层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提示: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品读、思考

(一)指导阅读反映第一层意思的有关段落,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课文书几个层次来介蟋蟀住宅的特点?(课文是按“选扯”、“工具”、“洞内外”三个层次来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作者使用哪些词来概括这些特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洞外隐蔽、干燥,洞内简朴、卫生。)

3.作者如何具体地介绍这些特点?(通过“不肯”“常常”、“一定”、“一点一点”等词语突出“慎重”;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工具柔弱“;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蟋蟀的洞穴,外部“隐藏”、“倾斜“、“弯弯曲曲“内部“光滑”、“平整”、“简朴“、“干燥”、“卫生”)。4.读了描写蟋蟀洞穴的段落后,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二)指导阅反映第二层意思的有关段落。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盖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2.找出描写蟋蟀盖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扒、搬、踏、推、铺„„)

3.作者把蟋蟀盖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从两个方面引导: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三、赏读、深究

1.本文主要写什么?课题中的“住宅”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为什么不用“洞穴“、“巢穴”,而用“住宅”来做题目呢?用“蟋蟀的住宅”做题目,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找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作者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主动、形象、吸引入,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兴趣。)

3.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们听。

四、练习

1.分别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①当„„时候„„②在„„上„„ 2.按要求摘录句子:①抄写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②抄写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重点问题:蟋蟀出名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连本文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这样赞叹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引导学生要象作者学习,学会认真观察小动物。

下载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班语文有效课前预习个人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案例分析及总结

    “有效教学”指的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它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方面的含义。 一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

    有效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有效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减......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郑家中心小学金碧艳 在这些年的高年级教学中,我认为学好一门学科最主要的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没有课前认真的预习就会牺牲的是时......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大全]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教研主题: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教研形式:通过全体教研组教师互动方式,实现了教师间的知识共享 教研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 我校处于农村,......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一、前言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

    语文教改不容忽视课前预习

    语文教改不容忽视课前预习沁源县城关镇中学 雷爱梅 (作者:雷爱梅,女,电话:***,邮编:046500) (文章摘要:课前预习是当前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潜在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