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集镇2009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
沙集镇2009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
沙集镇党委、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对2009年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拉练的意见》,睢发[2009]34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设施种植、养殖两大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建设、高效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结合全镇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构筑高效规模农业整体框架,以1000亩大麻种植基地和“二场一区”规模养殖基地为抓手,全力打造高效规模农业大镇。
一、工作进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下达我镇任务2500亩,目前已落实1500亩。其中1000亩。其中:
1、1000亩大麻种植基地在和平村,已与外商签订合同,采取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运作,目前1000亩大麻种苗已栽植。设施蔬菜分布在沙集村、仝圩村、沙圩村等村,剩下1000亩正在落实,资金正在筹集。
2、重点发展“二场一区”建设。(1)王士忠种猪场,地点在三丁村鲍庄组,占地面积15亩,饲养种猪430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530万元,已建成投入使用。(2)沙峰猪场,在沙集村集北组,占地面积30亩,计划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饲养种猪和育肥猪,计划投资550万元,该项目在建。(3)夏圩村奶牛养殖小区,地点在夏圩 村沙庄组,占地20亩,饲养奶牛200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计划今年年底建成。
二、当前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地调整困难,部分农户思想认识不到位,筹措资金很困难,建议政府发放低息养殖贷款,以确保高效农业实施顺利进行。
三、下一步打算
1、抓规模、促效益,大力推进设施农业。
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建立规模基地,促进养殖业、种植业形成气候,形成规模,提升档次,做出亮点,打响农字号品牌,在养殖业上形成“四大基地”。(1)以东风村、朱庙村为龙头,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年饲养量在14000头,出栏量达8000头。(2)以商湖村为龙头,建立蛋鸡养殖基地,饲养量达14万羽。(3)以东沙河的兴国村、陆元村为龙头,建立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养殖特种甲鱼、龙虾。(4)以夏圩村为龙头,建立奶牛、肉牛、奶山羊养殖基地。
在种植业上,打造“三大品牌”。(1)以丁陈村、杨瓦村、大顾村、仝圩村为龙头,建立万亩水稻基地,打造“水晶米”品牌。(2)以商湖村为龙头,建立葡萄园基地,打造“优质葡萄”品牌。(3)以和平村为龙头,建立种植大麻基地,打造“特种麻产品”品牌。
2、抓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走“公司+基 地+农户”、“协会+农户”、“科研机构+农户”的路子,为群众提供生产和销售信息,发展订单农业,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群众种、养积极性。
第二篇:来集镇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来集镇2011年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来集镇位于新密市中部,地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45个村民组,总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2010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42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财政收入80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2元。是河南省“百强乡镇”、郑州市“二十强乡镇”,并连续六年夺得新密市“奋进杯”金杯。
今年以来,我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指引,按照郑州市、新密市发展都市区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区位等优势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提出在南部煤炭开采与生态复垦区及东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和发展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并围绕合村并点的新型农村社区,率先启动郭岗、苏寨、杨家门和王堂等4个项目村作为现代农业试点。一年来,在郑州市、新密市农委及财政局的关心支持和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我镇4个项目村的设施农业工作取得了实质进展,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勇敢尝试,也为新密市乃至郑州市在丘陵地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现实案例和有益探索。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情况
2011年,我镇郭岗、苏寨、杨家门和王堂等4个村累计完 成投资1730万元,共新建蔬菜大棚309座,设施面积462.1亩。其中,土墙日光温室51座,设施面积102.3亩;砖墙日光温室11座,设施面积21亩;双拱大棚247座,设施面积338.8亩。4个项目村集中连片建设面积均超过30亩,具体是:郭岗村新建蔬菜大棚112座(砖墙日光温室5座,双拱大棚107座),设施面积161.7亩;苏寨村新建94座(土墙日光温室37座,双拱大棚57座),设施面积145.3亩;杨家门村新建65座(土墙日光温室7座,双拱大棚58座),设施面积96.1亩;王堂村新建38座(土墙日光温室7座,砖墙日光温室6座,双拱大棚25座),设施面积59亩。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确保全镇设施农业建设工作推进有力、管理有序、取得实效,我镇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两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项目村包村领导协助督导,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领导协助抓”的管理格局。镇政府还专设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配备人员,安排经费,购置设施,确保业务开展。各项目村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理清工作思路,落实责任分工,安排专人专抓,确保项目实施。
(二)立足长远,统筹谋划。我镇有三分之二的村庄地处煤矿沉陷区,群众亟待安置。经过前期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及建设,大部分群众将迁入新居,大量旧宅需要复耕,这些土地一 段时间内只能用作农业生产,这就为我们立足长远谋划耕地规模化利用提出了要求。因此,我镇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构想,以及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地区优先发展农民现代农业创业园的思路,并着力推进以规模化土地流转为基础的设施农业项目。这样一是有利于推进土地规模化利用,承接大的农业项目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有利于改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用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为社区集中居住的群众提供就业门路,有利于就近解决群众就业和增收;四是有利于一三产业联动,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带动第二产业发展;五是有利于让大部分有一定农业知识技能和对务农保有深情的农民群众虽离开土地但不离开农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例如,浮山雅居社区汇集了杨家门、韩家门和来集等3个村近万余群众,劳动力资源丰富,群众搬入新居后,就业需求迫切,杨家门村设施农业项目毗邻该社区,为社区群众就近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而社区也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农民群众是主体,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各项目村通过召开动员会和群众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上级优惠政策,营造浓厚氛围。各村还多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赴山东寿光、我省漯河和中牟等地市以及我市大隗镇孙沟村等地参观学习,让广大党员群众切身感受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 效益和前景,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让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
(四)撬动民资,多元筹资。设施农业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入是关键。受银根收紧的影响,今年项目贷款难如登天,为有效破解资金投入瓶颈,我们探索了以撬动民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广泛筹措资金,推进项目实施。一是撬动民资。鼓励各村向内找资金,深挖民间资本,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兴建设施农业,并优先发动有一定经济实力、建设积极性高的群众自筹资金实施建设;二是干部出资。我们各村支部书记率先垂范,带动“两委”干部出资承包大棚,使项目顺利度过难关;三是企业助资。探索以工辅农的有效形式,鼓励各村企业捐资垫资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四是协调贷款。面对贷款受阻,大部分群众因丧失信心而消极放弃。为使群众重拾信心,镇村两级坚持协调贷款不放松,镇主要领导亲自赴市联系贷款事宜,镇政府还组织召开由项目村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贷款协调会,为协调项目贷款创造平台。各项目村还自觉对农户信誉进行把关,主动帮助农户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辛苦没有白费,苏寨村29户群众争取到了每户3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贷款。
三、下步打算
今年的设施农业项目凝聚了以支部书记为首的村两委干部太多的辛酸与付出,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经历了贷款受阻,经历了阴雨连绵,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我们没有消极、没有放弃,依然顽强地克服了地理地貌等天然不利因素和资金短缺等重大困难,在丘陵山地建下了一座座大棚,在千沟万壑中开辟了一块块新菜田。成绩虽然有,但与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党员群众对我们的信任重托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坚信我们所干的事业是惠及来集千千万万百姓的事业,既然开了头,我们就一定会坚定信念走下去。验收对我们而言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的开始。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总体目标,继续扩大设施农业项目面积,重点打造设施蔬菜标准园。如,郭岗村总体目标要达到400个大棚,基本实现户均1个大棚;杨家门和苏寨要实现300亩蔬菜大棚的建设规模。二是做好新建大棚的蔬菜种植和管理,把这几个村首批建成的大棚做成功,让群众见到效益,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设施农业生产。三是做好农民技术培训。通过办培训班和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菜农的培训,把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知识留下来,让我们自己的群众成为蔬菜技术专家。
2012年1月4日
第三篇:双沟镇2009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双沟镇2009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09年双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及时开会研究,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签订责任状,把发展高效农业项目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实行高效农业专项拉练,责任人员工资捆绑,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全镇高效农业项目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1、徐州观音猪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注册1500万元资本金,建设猪舍11400平方米,生猪存栏2720头,已出栏1600头。
2、徐州丰牧羊业有限公司已投资500万元,占地38亩,已建设羊舍6000平方米,目前正在准备进羊,采取自繁加调运肥方式,可实现年出栏山羊15000只规模养殖。
3、徐州天目露奶牛饲养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1000万元资本金,饲养奶牛500余头,目前正在进行挤奶坪安装,公司主要从事奶牛养殖和牛奶定点配送,为维维集团和光明乳业提供优质奶源。
4、陈王村、胥湾村已成功流转土地1300亩,发展高效设施蔬菜。
5、纪湾村已流转土地230亩,培育优质草坪。
6、张宋村、柳园村统一规划建设高产玉米示范方3000亩。
二、存在问题
1、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奖励政策等不明确,严重影响群众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高效农业项目资金融资非常困难,资金到位也非常缓慢,贷款门槛高,时间长,影响项目推进,制约高效农业项目效益发挥。
三、下一步打算
尽快争取政策扶持,尽早通过和农行等金融部门联系,通过“惠农卡”的办理,实行三户联保,争取资金支持,多方努力,尽快把资金运转到位,使项目尽早发挥应有的效益,完成高效农业发展任务。
双沟镇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岚山镇2009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岚山镇2009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一、建设进度
1、种植业:
⑴日光能温室建设:履行镇政府去年和山东客商签订的园区建设协议,继续扩建200栋日光能温室,规模达到500栋。目前,用地选址已结束,计划用地700亩,正在进行土地流转和规划。
⑵钢架大棚建设安徽和县客商计划投资建设1000栋钢架蔬菜大棚,正在商谈中。
2、养殖业:
⑴永阳猪场计划建设5000㎡猪舍,已建成3100㎡。⑵吴桥养猪合作社计划建设4500㎡猪舍,已建成2300㎡。
⑶胡庄养羊合作社计划建设3000㎡羊舍,目前正在进行土地流转。
二、存在问题
1、今年高效农业扶持政策没有出台,无法宣传。
2、因养殖业行情持续低迷,影响了农户养殖生产积极性。
三、下一下打算
1、加快日光能温室建设的进度,力争7月中旬开工建设,10月底建成投产。
2、继续和安徽客商保持联系,争取合作。
3、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009年6月23日
第五篇:高效农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
高效农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
涟水县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手点。2012年我县共有五个单位申请实施了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总占地1800余亩,实际搭建钢架大棚面积近1600亩,经济效益明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农委领导对高效建设十分重视,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抓高效设施农业工作,制定目标、定立奖惩、责任到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工作中。全力为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搞好服务。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措施扎实、强化服务。
1、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为高效农业建设打造平台。我县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今年,在县党委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在县农委和乡镇的积极努力下,顺利成功流转土地5000余亩,为高效设施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与社员共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项目资金对大棚建设进行扶持,专业合作社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物资供应等生产规程组织生产。
2、加强项目设施配套,为高效农业建设夯实基础。为保证设施农业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建成并投入生产,我县在人力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土地平整工作,有力地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
3、加强项目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好服务。从项目建设开始,县农委根据项目的种植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农民800人次,培养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同时抽调专人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在生产中实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规程生产,杜绝使用高残留的农药,少施化学肥料,普施有机肥。规范了生产操作流程,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质量。
4、加强市场引导,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后劲。在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县农委加强市场引导,积极为项目服务,年初,农委主要负责人先后奔赴苏锡常、上海等地,与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上海洪济净菜配供中心等多家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沟通联系,掌握市场信息、避免盲目生产,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项目建设、成效斐然。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成效明显。项目的实施,一是进一步打破了我县“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胡子白”的种植格局,为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提供了新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二是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实施区涉及农户580户、耕地面积2000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吸纳剩余劳动力260多人,实现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农民增收、真正得到实惠。项目投资后,每亩获纯利0.3万元。与常规稻麦生产1000元死效益相比,增收2000元左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