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9-05-14 03: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在科学发展论坛构建和谐云南专题上的发言提纲

格桑顿珠

(2008年1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二是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经验丰富

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和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置于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高度来研究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十年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有的已吸收到中央文件中,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经验。中央领导在云南视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工作在全国是叫得响的”。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达182083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4元,是1978年7395元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认真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17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比1978年增加11546万人;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28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79%,比1978年增加192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培育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

回顾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主要体会是: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建立健全维护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四是坚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五是坚持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省委提出的:“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云南民族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态势很好,但缩小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2007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8154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559元、2315元;25个边境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42%、359%,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34%、467%;7个人口较少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911元、1405元。二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趋于增多和复杂化。突出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交织。三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各级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上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有些部门和领导边疆意识和民族意识不强,政策措施上的“一刀切”、“一般化”,照抄、照转、照套,使党和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几点启示

根据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省委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回顾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完全一致的,而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必须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深化省情认识,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规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云南民族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云南边疆、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成果。解放初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制定了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把搞好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发展生产,建立基层政权等。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从边疆的实际出发,以团结为根本,提出了“和平协商土改”、“缓冲区土改”和“直接过渡”(即不分土地,不划阶级)等特殊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边疆,赢得了各族各界的支持和民心。后来,因为“文革”期间执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路线,批判“边疆特殊论”,在“和平协商土改”区搞民主革命补课,在“直过区”划阶级成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行“政治边防”,大搞“划线站队”,大批边民外流,发生沙甸事件等,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对全国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平反错案冤案、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颁布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强化民族工作手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根本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10多年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吃透两头、正视差距、完善思路、分类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历史性机遇。在云南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气候、物种、区域发展多样性非常突出的边疆省份,不仅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其它特殊性,不仅要增强发展意识,而且要牢固树立边疆、民族大局意识,使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都能坚持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省情出发。这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启示之二: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脆弱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举措,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特别是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大,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对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给予政策和投资倾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到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元和100亿元大关。二是对边境地区。我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边境县少数民族人口占边境县总人口的562%。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毒品斗争最前沿的实际,从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08年已覆盖到25个边境县,每年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特别是从2000年起,我省对边境沿线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藏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有1248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为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提供了借鉴。在兴边富民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从2005起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30件惠民实事。据统计,2007年,边境2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元。团结、和谐、繁荣的边境成为祖国的新长城。三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的特殊扶持措施。1999年,省民委对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苦聪人)实施“155”扶贫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坚,基本解决了5000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在取得经验后,于2002年开始,对我省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实施“四通五有一消除”扶贫工程,2006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到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了78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最高的达到3000元。基诺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告别了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历史。四是对民族工作特殊地区建立“民族团结示范点”。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民族团结的要求,采取“党政领导、民委牵头、部门参与、群众苦干”的方式,探索在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路子。截止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共创建了440个示范村,呈现出民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新景象,为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思路和经验。

实践证明,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成为干部群众新的不平等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云南最主要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坚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制定更加完善的特殊扶持措施,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

——启示之三: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因此,民族团结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作为实现和保持边疆云南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原则,把民族平等作为执行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二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矛盾纠纷,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的少数人,予以坚决打击。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表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科学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依法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平时工作,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多数干部群众,以“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防止把民族问题一般化、一刀切,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坚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提高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彻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构建和谐云南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启示之四: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少数民族干部的状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云南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人口占49%。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以“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拓宽培养途径,着力解决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他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解放时的1950年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600多人,到1978年达到93万人,到2007年少数民族各类人才达到285万人,占全省同类人才的279%,他们中的许多代表人士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带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代表。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内地发展差距拉大,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必须坚持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来抓,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启示之五: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工作部门承担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得到加强,从省到县成立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人大、政府、政协民族工作机构,并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乡设立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同时,专门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工作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纠纷和隐患6000多起,为维护边疆云南的团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地区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沙甸事件、历经百年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和巍山“永建”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实践证明,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原则处理民族问题,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民族工作机构,没有高素质的民族工作队伍,就难以保障这一原则得以真正实践。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驾驭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履行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云南的职责。

以上是我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初步体会,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第二篇: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

七彩云南汇一园,民族风情尽体验

为了反映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为特色,计划由26个村落组成的云南民族村,于1992年2月18日正式开村。

展翅腾飞的金孔雀欢迎着您

这座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大门就是云南民族村的正门。在它的上方正中,那个展翅腾飞的金孔雀圆形徽标,象征着云南民族吉祥幸福,兴旺发达。

白象迎宾

走进民族村,一组群雕:“白象迎宾”映入眼帘,夜幕降临,村里真正的大象会一一向大家敬礼、致意!

柔情似水的傣族

我们进入了傣家寨。傣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是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红河、玉溪等地。根据其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人们把她们分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民族村里为大家展示的多为水傣的情况。

傣族民居为干栏式竹楼。它凉爽防潮,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多柱子,空间用于存放劳动工具等。上层则是卧室、客厅、门廊、露台等。

进入傣家,一定要脱鞋才能进屋,而且不能闯入卧室,否则将被认为是对主人的冒犯。傣族是一个极讲卫生、注意整洁、热情好客的民族,傣家少女(小卜少)大多长得体态修长、婀娜多姿,瓜子脸,柳叶眉„„傣族地区本身就是一个美女辈出的地方,这里的水,这里的山,这里的整个生态环境,孕育了一代接一代的傣族佳丽。傣族的小伙子一般都长得高挑、清瘦、精干。农闲时节,每人都会一手精致的篾活儿,傣族伙子还有另一手绝活儿——随便摘下一片树叶含在嘴里,就能吹奏出各种悦耳动听的乐曲。

傣族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人的发育较早,一般在16岁左右,青年男女就开始谈恋爱了。到了恋爱的年龄,父母就会给儿子买一把手电筒、一个毯子,这两件东西,是傣族伙子谈恋爱的“导具”。傣族伙子出去谈恋爱叫“猎少”,“猎少”是傣语,直译成汉话就是“串姑娘”。劳作一天收工回家,吃过饭,打扮一番后,小伙子披上毯子,拿上电筒,就出去“猎少”了。田边、地头、场院上、大青树下、公路边都是“猎少”的好地方,“小卜少”们打扮得一个个花枝招展的,一伙伙地聚在一起打闹嬉笑,等待着伙子们的光顾。小伙子走到姑娘们的近前,用手电筒挨个照,他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后,就唱几句情歌,如姑娘有意,就会主动钻进伙子裹着的毯子里,双双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始谈恋爱。当你在夜幕降临之后驱车进入傣族聚居的地方,借着汽车的灯光,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就会跃入你的眼帘——公路边、大青树下、寨子旁,一个个裹着的毯子下,露出四支脚来,这就是心贴心、脚对脚,头对头的傣族“卜帽”、“卜少”热恋的原生态展示图。达到谈婚论嫁的程度后,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就按照正常的嫁娶形式进行,如果遭到女方家长的反对,则采取“抢婚”的方式,“卜少”和“卜帽”约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卜少”假装干活或干活回家的途中,“卜帽”带着一伙人,把“卜少”栏下,“抢了”就走,“卜少”此时假装又叫又喊又挣扎的样子,当“卜少”家的亲人赶到时,“卜少”早已被“抢走”,生米煮成熟饭,既成事实后,“卜帽”家向“卜少”家赔上一些财礼,“卜少”家也就认下这门既成的儿女亲家了。傣寨里有着丰富的各民族工艺品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结婚宴请之意),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的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里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棹),摆上一至三张篾棹,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须用傣语称作“累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遮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工作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棹而坐,一对新人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今天是个好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日子会幸福美满,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你们幸福美满,永不分离„„

主婚人念完祝词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再抹一下舂盐棒和芭蕉后,摆在棹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合好、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福之词,拴完线后,婚礼仪式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叫做“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仍在延续。关于傣族结婚拴线的习俗,在傣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很早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到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的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和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了另一个王国的君主,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主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自己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的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福。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钱,表示祝福。

傣族地区与东南亚大部份地区一样都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因小乘佛教是经缅甸传入中国,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小乘佛教的寺院为缅寺,也称奘房,傣族几乎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傣族地区几乎是村村都有奘房。任何一座奘房里都只住着和尚,这也是傣族妇女大多不识傣文的原因,因为其寺庙同时也就是学校。

佛寺旁有座小塔厦,大家猜猜看是什么?那就是傣家的水井。水井的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时间是傣历六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到时候,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卜少(少女)和卜冒(小伙子),在欢乐的象脚鼓和芒锣声中,将傣家的吉祥水泼洒在客人身上,谁被泼得最湿最透,就意味着谁最幸运。

泼水节傣语叫“楞贺尚早”,意为傣历新年或六月新年,也就是傣历元旦。傣历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泼水节是在傣历的6月17日至19日,即阳历的4月13日至15日,每年这个时候,在云南的德宏、版纳、临沧、思茅、玉溪等凡是有傣族聚居的地方,都要进行盛大的泼水狂欢活动。

泼水节期间,在云南民族村的民族团结广场和傣寨里,泼水狂欢活动同样是延续3天,傣族少女们(小卜少)上身穿白色、淡黄色或天蓝色等浅色,镶有各种花边的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着红、黄、蓝色的金丝绒或其它质料的深色长筒裙,靓丽登场,她们用树叶蘸着银碗里的水泼向游人,泼得起劲儿了,就端起大盆和水桶来泼,傣家人有这样的风俗,水泼得越多,表达的情意就越深。当大盆小盆的水向你泼来之时,就说明泼水的人对你是情深深、意绵绵了„„水在泼洒,水花在飞扬,欢声笑语中,伴着傣家少女“水、水、水的欢呼声及象脚鼓、芒锣的打击乐声,民族团结广场和傣寨里人头攒动,盛情吉祥之水在人们的头顶、周围和空中,划出了一道道的祝福之光,整个傣寨和广场变成了一片沸腾欢乐的海洋。

入夜,围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数千人跳起了欢快的嘎央舞,(傣族的集体舞)通宵达旦,直到朝阳从滇池的东面水域缓缓钻出,朝霞映红了民族团结广场和傣寨时,人们才尽兴散去。

白塔是傣寨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它是仿盈江县的允燕塔按1:0.9的比例建造的。中间的主塔高23.6米,周围有40座小塔簇拥。塔刹上悬挂的365个风铃,不时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声响告诉人们风力的大小,同时傣家人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梵音,会给人间带来吉祥。告别了傣寨,我们来到了布朗、佤、基诺、拉祜四个民族的寨子。[cy_page]

布朗族的崇拜

来到布朗寨,有一鬼神广场,这里充分展示了布朗族独特的生殖崇拜和原始信仰。广场的竹楼上,展示的是布朗族浪漫而自由的婚恋习俗。布朗族的婚礼一般举行三次:第一次:男认妻子,女认夫;第二次:庆祝第一个孩子出生;第三次:正式娶妻。你想了解其中奥秘,不妨上楼小坐一会。

司岗里的呼唤

走过竹藤桥,我们到达佤寨,这是“司岗里”广场。“司岗”系佤语,意为山洞,“里”,是出来的意思。这个广场表现的是佤族创世纪史诗《司岗里》所讲述的佤族是从山洞里走出来的传说。人头桩、剽牛桩和木鼓,向人们展示着这个民族原始、古朴、骁勇、浑厚的民族文化„„

追逐太阳的基诺族

基诺族寨子到了。在这个对天神、对太阳进行崇拜祭祀的太阳广场上,每逢特别的时辰或日子,基诺小伙子都要来敲响神圣的太阳鼓,而姑娘们则会跳起轻快的“三跺脚”。那种以花为媒的定情方式也就伴着竹竿舞的节奏悄然展开。那幢像诸葛孔明帽子的大公房,向你展示的是一个父子大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拉祜的传说

拉祜族历史悠久,以擅长猎虎而闻名。他们的族称“拉祜”就是用火烤虎肉的意思。而关于人类的起源,拉祜族认为远古洪水滔滔时,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逃过了劫难。从此,兄妹结为夫妻,人类得以繁衍。拉祜族村的葫芦广场上,身着盛装的村民们正围着大大小小的葫芦将人类起源的故事用歌舞向你娓娓道来,还热情地邀请你加入他们的歌舞行列。如果你是基督教徒的话,那你一定能在拉祜族教堂中找到知音。[cy_page]

品味白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白族村,白族的“白”是圣洁、忠贞、团结、博爱的意思。大家首先看到的便是著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微缩景观。它是按1:4的比例建造的。三塔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一组密檐砖塔,也是我国偶数塔中层数最多的塔。

接着是白族的扎染服饰店。扎染是白族著名的民间工艺品,近年来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所谓扎染,是将白布按绘制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靛蓝,染好拆线后即呈图案,美丽古朴。

在这里您能看到地道的白族工艺品

在大理石作坊。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它石质细腻,光泽晶莹,花纹奇异,色彩斑斓,有“天然中国水墨丹青”之美称。

在木雕屋和草编屋,里面充分展示了白族儿女另一些精湛的手工艺制品。

在白族艺术馆,我们可以在里面观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蝴蝶标本。看完这些蝴蝶标本,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大理蝴蝶泉。

来到了民俗馆,那一幢幢、一院院整齐庄重的白墙青瓦楼房,会使你领略到白族人民的建筑艺术。中国各地的民居多为坐北朝南,即背风向阳,又温暖舒适。可大理下关地区是个风口,常年刮偏西的大风,而且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因此,房屋为沿东西向的中轴布局,主房皆坐西朝东,通常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由一幢二层楼的正房两侧各配一座厢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堵墙壁共同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这堵墙壁上绘有彩画,中央嵌有一块圆形大理石;从中午到傍晚,阳光照耀在墙壁上再反射到院子里,把整个院落照得十分明亮,通常被人们叫做“照壁”。“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楼房,四个角的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中央一个大天井的封闭式建筑。在民俗馆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白族婚俗陈列。

“一甜二苦三回味”让你在三道茶中去品味白族的细腻

花园茶社:

大家可能早就听说过“三道茶”了。所谓“三道茶”,即一甜二苦三回味。它象征着人生道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历程。大家品尝了白族三道茶后一定会深刻体会到“人生如茶”。

白族本主庙:

白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尤其是观音崇拜十分普遍。此外,信奉本主也是白族特有的信仰。本主是白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其实就是本土本地的保护神。

白族戏台:

这是白族人民每逢喜庆节日表演大本曲、白剧、霸王鞭等民族歌舞的地方。在白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一年一度盛大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一开始是佛教的讲经庙会,于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为期一周左右,在大理苍山东麓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现货山积”,各族人民把最好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节目带到三月街演出。后来,三月街逐步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贸易集市和节日盛会。

聆听洞经音乐,感受纳西东巴文化的灿烂

来到纳西村,村入口处有尊雕像:手执长矛,战马腾跃。他的名字叫“三朵”,是纳西族的民族英雄。相传,三朵是丽江木姓土司的一员大将,在战争中神勇异常,屡建战功,木土司为其在玉龙山下北岳庙中祭祀。

在三朵神雕像旁,有两面壁画和浮雕墙,展现出浓烈的东巴文化氛围。其中壁画为东巴文彩绘而成,反映的是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的始祖东巴什罗创立东巴教的经典《东巴经》而得名,至今仍为东巴(东巴教经师)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浮雕则表现《东巴经》中《创世纪》内容。《创世纪》认为藏、纳西、白三族同祖,它记叙了三族的始祖崇仁利恩创世的艰辛,以及崇仁利恩后来娶妻生了三子(即三族的先祖)的故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高大的石牌坊,是仿照丽江狮子山旧时木土司府前的石牌坊建造的。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纳西族“三房一照壁”、“民居楼”、“工艺楼”等建筑。这些建筑围合在一起表现出丽江大研镇的“四方街”,展现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地——丽江城所具有的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古朴风貌。在这里的展室中,我们可以看到纳西妇女的“披星戴月”服饰;可以欣赏到被称为古乐活化石的《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这是忽必烈“元跨革囊”时以及明代由北方和中原流传到丽江的。穿过“花马坊”,翻过花园式的小山,“女儿国”的木楞房和“泸沽湖”便呈现在眼前。这里是摩梭之家。摩梭人主要居住在丽江宁蒗县永宁地区,至今仍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家庭中以母系血缘为主,妇女地位高于男人。这种母系氏族社会遗迹,被称为“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发展史的活化石”。在摩梭之家,我们可以一一参观祖母房、经堂、男儿房、姑娘房和阿夏房。

[cy_page]

热情如火的彝族

我们来到彝族村。彝族是我省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虎为图腾崇拜。大家看,正对村门的红砂石墙上巨大的“三虎浮雕”,粗犷而有生气,为我们引导着游览的方向。这是根据楚雄州牟定县风氏土司出土文物中的虎图设计制作的。转过石墙,又见远处又一硕大黑色“虎头”,那是一座人工虎山。

虎山前面是十月太阳历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图腾柱,柱上雕刻着太阳、虎、火、八卦等图案。广场周围有十组月亮石雕。每个月球都分黑白两色,但黑白面方向各异,表明十月历中每个月月亮所处的不同位置。十月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外加5—6天年节。此历优点突出,月、日数整齐易记,季节性准确科学。它历史十分久远,约在夏朝就已使用,十月太阳历是彝族人民的骄傲。在十组月亮石球的外圈,是十二生肖雕像。彝族古代以十二生肖记日,与汉族十二生肖不同的是:它以虎为首,而不是以鼠开头。再往前走,便是彝家民居。它是以滇南峨山一带的彝族土掌房为原形。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造价低廉。底层做厨房、厩舍,楼上住人,平台房顶,可晾晒粮食,也可作活动场所。土掌房里面有织绣楼、工艺楼、文化楼、土司楼等,各具特色,粗犷古朴与精巧细致融为一体。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节日里,白天斗牛、摔跤,热闹非凡;入夜,火把熊熊,照红夜空,青年男女尽情狂欢。这一切,充分展现出彝族人民那火辣辣的奔放性格。

香格里拉的歌谣——藏族村

木脑纵歌景颇族

铜鼓之乡壮族园

民族团结广场上的欢歌

在云南民族村里,除了一个个迷人的村寨外,在民族团结广场上,你还能看到惊险的傈僳族上刀杆、万人欢腾的景颇族木脑纵歌、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妙趣横生的大象表演,这里的大象,在驯象师的调教下,会向游客敬礼,敬礼时鼻子向右一甩,象头一低,双腿跪下,引得游人开怀大笑,大象还会用长长的鼻子卷起一位姑娘,慢慢朝前行走,姑娘被大象软软的长鼻子卷在半空,忽悠忽悠地在空中摇荡,好不快哉!简直爽极了!但这种“爽”,是需要胆量和勇气,这是勇敢者的游戏。当游人把食物赠给大象时,大象会频频点头致意,表示感谢!大象还会踩着人们播放的进行曲音乐节拍,踏着正步前进,这是大象的灵性加驯象师对大象精心调教和训练的成果„„真可谓其乐无穷。

该文章转载自【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第三篇:云南民族村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云南民族村观光游览。今天,各位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览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区8千米处的滇池之滨,占地1340亩,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文化为一体,容峻山秀水,玲珑景致为一园。自1992年2月18开村以来,云南民族村已建成开放了傣,白,纳西,佤等13个民族村寨。相信村寨中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恋忘返。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现在,在我们左边的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进入佛殿内,大家可能发觉她与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释迦莫逆神化,而且认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庄严,且数量多。而小乘佛教仅将其奉为始祖。因此其佛像与现实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这点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须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区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出了佛寺,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这些建筑都与傣族的一个十分有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有关。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你可不要躲开,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全身才能幸福终身,50年代,周总理就曾不远万里来到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可见国家伟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这一事件,在题为“周恩来诞生100周年”的纪念邮票上也得到了具体反映。关于泼水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作恶多端的魔王,抢了7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7姑娘从得意忘形的魔王口中得知,用魔王自己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就能将魔王置于死地。7姑娘这样做了,魔王的头滚了下来,但这个魔头滚到那里,那里就起大火。为了扑灭大火,7位姑娘勇敢地抱起魔王的头,一年一换。为了感谢这7位姑娘,每年轮换的时候,人们都要给姑娘泼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从此就形成了辞旧迎新的泼水节。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先前已经看到的白塔。绕过白塔,经过一道木板桥,我们就出了傣族村。不知不觉中,整个民族村目前已经建成的12个村寨已经参观完毕了。今天的参观,使我们饱览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从中窥见了我们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足迹。云南民族村计划建造26个村寨,等新的村寨建起来时,欢迎您再来。

第四篇:云南民族村导游词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1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条由东向西仲入滇池的狭长的半岛沙滩,俗称“海埂”。其占地面积2万亩,有天然的游浴场和体育训练基地,为消夏娱乐度假的好地方。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

云南民族村集云南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

游客在云南民族村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

云南民族村作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是反映和展示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为美丽的春城增添了又一令人难忘的旅游景点。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2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市区南侧,滇池池畔,是昆明旅游的热门去处。村内有1:1建造的傣族、白族、彝族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而且各有不同的民俗、工艺表演等,一日内就可以遍览云南众多民族的风情。

民族村中,以傣寨和彝族村最值得一看。傣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里面种满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一幢幢精致典雅的傣家竹楼点缀其间。有干栏式的民居楼、风情楼、泼水亭、佛寺、泼水广场等典型的傣式建筑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村里的白塔——“波中塔”,它是按1:0.9的比例仿德宏州盈江的允燕塔建造的,40座小塔簇拥着高高的主塔,还有365个风铃声,十分悦耳。傣寨附近还可以乘坐画舫,20元/人。

彝族村最值得一看的是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竖有一根石柱,古时的彝族人便是通过石柱的日影来观测时辰。村里的巨“虎”则是古代彝族人的图腾。另外有村里还有彝族特有的土掌房建筑、烤酒作坊、文化楼等。

在四月傣族的“泼水节”、七八月彝族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时期,民俗村内也会举行热闹的庆典活动,不妨在此期间前往游玩,可以体验到更生动的民族风情。

游玩时,你可选择步行,也可在景区内租借电瓶车、双人自行车代步,景区内还设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区等场所,可以观赏民俗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以及购买民族工艺品,在领略民族风情的同时,享受休闲时光。

每天大约13:20,在园内的滇池广场有《高原的呼唤》大型演出(150元/人),如果有兴趣前往观看,订票时直接订购套票,更加划算。同时,在售票处的时候也要记得向售票员拿一份节目单,一些村寨的表演广场会有定时的演出活动,在指定时间到达便可,这些表演的时间在官网也可以查看。

另外,景区正门售票处对面是云南民族博物馆,这是目前全中国规模最大、展品最全的民族博物馆之一,感兴趣的话可以和民族村一并游览。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3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条由东向西仲入滇池的狭长的半岛沙滩,俗称“海埂”。其占地面积2万亩,有天然的游浴场和体育训练基地,为消夏娱乐度假的好地方。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有索道连接西山龙门,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风景区的旅游环路。近来为发展旅游,先后建起了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云南民族村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象征着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大门前是宽阔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广场,下面的草坪中是一组形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白象群雕塑,名为“白象迎宾”。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天然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缤纷,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观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尽兴观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区。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建有造型各异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五彩缤纷的衣着服饰,有妙趣横生的婚俗礼仪、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有优美诙谐的音乐舞蹈,兼有博览、游乐、度假、餐饮服务等各种综合配套设施。

云南民族村里,吉祥的傣寨白塔,壮观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耸的彝家图腾柱,源远流长的纳西东巴文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诺族的太阳鼓、拉祜族的芦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龙巴门、德昂族的龙阳塔、景颇的木脑纵歌、壮族的铜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遗承、以及风趣的亚洲群象表演、精美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展示,将令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主要村寨

白族村

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云南民族村泼水节、“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及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家里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主要节目有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等充满喜庆欢乐气氛;民俗节庆活动“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娘”等。

彝族村

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云南民族村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建筑中有土司院、文化楼、知青房、酒坊及织绣间等。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苗族村

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角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工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民间风范。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和芦笙舞都很受群众喜爱。芦笙舞又称“跳歌”、“打跳”、“踩芦笙”,是苗族群众自娱和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舞蹈。每逢喜庆节日,苗家人身着盛装欢聚在芦笙场上,吹起动人的芦笙,边奏边舞,尽情狂欢。芦笙舞欢快,热烈,舞姿富有禀性,小伙子们粗犷炽热,豪放稳健,姑娘们体态优美,含蓄抒情。

苗族传统节庆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祭视先人,并邀亲朋共聚一堂。

傣寨

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通过蜿延傣寨的红砂石小径联向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家的浓郁风情,是傣寨真实的民间景观再现。

壮族村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有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嘎光舞”)和婀娜多姿的“孔雀舞”。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藏族村

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坡顶民居和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在节日期间,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节日: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如祈愿大法会;农历四月八日转山会(沐佛节、敬山神);五月端午赛马大会;七月“旺果”节;冬月二十九跳神会等等。

瑶寨

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云南民族村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

节日: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阿昌寨

以一幢合院系建筑为主体,与寨门、手工作坊等建筑互为呼应,青瓦砖墙,石础抬柱,颇具特色。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飞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等,都与傣族相同。

摩梭之家

紧依“泸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风格古朴的壮族村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人口约8万多,至今还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由时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这个风光秀丽、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载歌载舞,向贵宾献上酥油茶,为游客荡起“猪槽”船,一曲情深意长的“玛达咪”,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4

现在我要带领大家去看的是云南的代表。大家猜猜是什么啊?大家都知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声息,形成了云南独特的风情。现在大家都猜出来了吧。对了,我现在要带领大家去的就是云南民族村了......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市南6公里,占地20xx亩。云南民族村南临浩瀚的昆明滇池、北望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西靠著名的昆明西山风景旅游区,湖光山色秀美无比。云南民族村内将要为云南的26个民族各建一个村,并配以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演出厅、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蜡像馆等,它是云南民族的一个缩影。走进云南民族村,只见村舍错落有致,云南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园中有园,村外有村,千变万化,五彩纷呈。而且到处花红柳绿,碧波粼粼,笙歌不绝,舞影婆娑,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鸟语花香,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云南民族村拟建25个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城、宿营娱乐区等一批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和爱好。

从云南民族村大门进去,可以先去歌舞厅看定时演出的云南歌舞,再去游览傣族村。这是风情最浓、最美的旅游村寨之一。里面种满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一幢幢精致典雅的傣家竹楼点缀其间。有干栏式的民居楼、泼水亭、佛寺、泼水广场等57个傣式建筑物,展示了云南傣乡建筑之精华。村中雄伟的白塔叫“波中塔”,高23.6米,是按1:0.9的比例仿云南德宏州盈江的允燕塔建造的。40座小塔簇拥着高高的主塔,365个风铃铃声悦耳动听。云南傣味楼还供应傣味菜肴。云南民族村内的大理白族村是其中最豪华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彩绘丹青。另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庙等风光旅游名胜缩影。白族艺术馆内展出的蝴蝶,是中国最大、珍品最多的一处蝴蝶馆,价值极高,不可不看。大理石珍品馆内奇石琳琅满目,令人大饱眼福。另外定时有大理白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品尝到三道茶和美味的白族佳肴。彝族村太阳历广场,中间竖有一根观测时辰的石柱,雕有12生肖的石刻,通过石柱的日影来观测时辰,生动地再现彝族古老的太阳历。巨“虎”则表现了古代彝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另外有土掌房、舞蹈等场景可供观赏。云南民族村的其它的民族村寨亦各有其特点。

在云南民族村旁,有一个目前全中国最大、最好的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该馆由陈列馆、科研办公楼、藏品库和手工作坊等组成,陈列馆共有十六个展室,六千多平方米展出面积以及一个演示作坊和画廊,收藏品达十二万件。建筑群前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是群众大型联欢的好去处。纵观整个云南民族村,是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旅游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为一体而建设的,并且全部都是招收云南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青年来服务和表演,使人感到不仅丰富博大,园林风光优美迷人,而且真实亲切。加上结构巧妙,布局美观典雅,形成了一个江南园林式的民俗大观园,置身其间,的确使人犹如进入仙境一般。

只是说肯定不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吧。那我们就不多说了,让我们快一点去参观吧。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5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部的滇池之滨,距市区8公里,占地面积1250亩,是云南省新兴旅游基地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鸟语花香,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云南民族村拟建25个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城、宿营娱乐区等一批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和爱好。

傣族村

傣族村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寨内绿树、鲜花掩映着一幢幢“干栏”傣家竹楼,交错蜿蜒的红砂石小径通向庄严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乡的浓郁风情。傣寨最富特色的是动态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节庆期间的傣族婚礼表演、赛龙舟、丢包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热闹。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民族村以西,占地62.5亩。村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建筑,造型对仗工整、富丽堂皇,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艺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民族扎染、草编工艺、珠宝玉器、木雕石刻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白族文化历史悠久,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媳”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使人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饮几回”的感觉。村中还有堪称“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绝伦的蝴蝶标本展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村

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占地面积51余亩。村内具有导向性的三虎浮雕墙、别具一格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绚烂的虎文化特色。雄伟壮观的太阳历广场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图腾柱,柱上有太阳、虎、火和中国古代的八卦图,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个月球雕塑,最外围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村内有烤酒作坊、文化楼、“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场、磨秋等,全面生动地体现了彝族粗犷古朴而不乏精巧别致的民俗风貌。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左脚舞”、“大三弦”热情奔放;“土司礼仪”、“拦路酒”等民俗活动情浓意深。每逢“火把节”,在太阳历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起大三弦、纵情高歌,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纳西族

纳西族村位于白族村以西,占地面积49.5亩。村寨入口处的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坐骑塑像和两面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表现出强烈鲜明的东巴文化气息。以重彩绘画、雕刻为主题的“三坊一照壁”、“民居楼”、“花马坊”、“工艺楼”等主要建筑衬托出极富特色的丽江“四方街”。纳西族历史文化悠久丰富,著名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还在民间流传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优雅、娓婉动听的纳西“洞经音乐”,溶合了古代中原宫庭宴乐的旋律音韵,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佤族寨

佤族寨内建有茅草房、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而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藏族寨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等都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自酿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为肉制和奶制品,且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基诺族寨

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诺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滇西南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同时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浑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芦,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寨中,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习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摩梭之家

紧依“泸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风格古朴的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人口约8万多,至今还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由时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这个风光秀丽、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载歌载舞,向贵宾献上酥油茶,为游客荡起“猪槽”船,一曲情深意长的“玛达咪”,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民族团结广场

民族团结广场座落在翠漪洲北面,象征着云南各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她汇集了云南各民族体育、民俗活动之精华。每天有苗、彝、藏、佤、傈傈等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动表演。亚洲象群表演是云南民族村新近开展的一项游乐项目,7头训练有素的大象在驯象员的指挥下表演各种惊险、滑稽节目,让人捧腹开怀,乐不可支。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6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了来到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进行游览。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方向,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占地面积大约85万平方米,是云南省新兴旅游基地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据统计,目前在我们的民族村里一共齐聚傣族、苗族、白族、彝族等25个少数民族,是我们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个缩影,也是著名的AAAA级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吧!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云南民族村的主大门了。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大家抬头可以看到,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这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正中间有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这是对云南民族村的一个美好的祝福,希望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

一进大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这一组形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白象群雕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白象迎宾”,这可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所以来到这里就意味着,我们即将进人的就是傣族人们的家园了。

现在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个就是傣族的竹楼了。大家可以看到俸家的竹楼主要是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有着凉爽防潮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的这间就是卧室,中间的是客厅,在这厅外有着一个凉台。在这里我要先提醒一下大家,傣族人们的卧室我们可不能随便进哦!那是因为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人的。

各位朋友请看,左边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傣族男孩子在12岁左右就和同龄的伙伴们到佛寺里开始生活,学习傣文以及基本的佛教常识。学习后,成绩与品行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地剃度出家受戒为僧。佛寺的生活也是小和尚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机会,不管年纪多小,自己的生活自己自理。扫地、洗衣物、做饭、洗碗、种菜、打水、整理装裳等。寺院的生活造就了他们从小独立自强的品格。他们常常从师长那里得知,在寺院里发自内心所做的一切杂物活儿都是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广修福德资粮。精进修行不懈怠,这是以前传统傣家男孩出家后的生活。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了。债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说到水,傣族与水之间最大的盛宴莫过于4月的泼水节了。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每到节日期间,傣族姑娘们就会身着盛装,在欢乐的象脚鼓与鋩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伴着傣族姑娘们那婉转的歌声,这个水就会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大家可不要躲开,因为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的全身就意味着您将会幸福终生。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前往下一个寨子吧!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有没有听到“铃铃铃”的声音呢,不妨让我们循着这声音走过去看看是什么吧!原来这个声音是苗族姑娘们走动的时候带动银饰发出来的声音啊!都说苗族服饰是“花衣银装赛天仙”,现在看来果不其然!苗族的服饰一共有便服和盛装两种形式,刚刚我们看到的是盛装,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光是头饰就有几十种,但是主要是以银饰为主。

傣族对于水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我们的苗族则是和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他们相信银器可以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据说银饰可以战胜作恶的“老变婆”,所以古时的苗民就会戴上银脖圈,来确保合家平安。所以现在的苗民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苗家人们的吊脚楼了。吊脚楼一般修建在半山腰上,主要是用整棵的杉树原木作为支架结构,整体不会使用铁钉全都是用木楔连接的。吊脚楼一般是有三层,最下一层主要是同来堆放杂物和喂养牲畜用的;第二层用作苗家人们的主要生活区域;第三层以i就是房顶了,用来堆放粮食。请大家随我上二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类似阳台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女孩子是不能随意的抛头露面,我们的苗家姑娘也是这样。所以当时苗家女孩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此人们就把这个叫作“美人靠”。那么接下来我们也来靠一靠,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去下一个民族寨子。

云南民族村导游词7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云南民族村观光游览。

今天,各位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览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区8千米处的滇池之滨,占地1340亩,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文化为一体,容峻山秀水,玲珑景致为一园。

自1992年2月18开村以来,云南民族村已建成开放了傣,白,纳西,佤等13个民族村寨。相信村寨中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恋忘返。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

现在,在我们左边的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进入佛殿内,大家可能发觉她与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释迦莫逆神化,而且认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庄严,且数量多。而小乘佛教仅将其奉为始祖。因此其佛像与现实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这点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须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区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

出了佛寺,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

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你可不要躲开,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全身才能幸福终身,50年代,周总理就曾不远万里来到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可见国家伟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这一事件,在题为“周恩来诞生100周年”的纪念邮票上也得到了具体反映。

关于泼水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作恶多端的魔王,抢了7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7姑娘从得意忘形的魔王口中得知,用魔王自己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就能将魔王置于死地。7姑娘这样做了,魔王的头滚了下来,但这个魔头滚到那里,那里就起大火。为了扑灭大火,7位姑娘勇敢地抱起魔王的头,一年一换。为了感谢这7位姑娘,每年轮换的时候,人们都要给姑娘泼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从此就形成了辞旧迎新的泼水节。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先前已经看到的白塔。绕过白塔,经过一道木板桥,我们就出了傣族村。不知不觉中,整个民族村目前已经建成的12个村寨已经参观完毕了。今天的参观,使我们饱览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从中窥见了我们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足迹。

云南民族村计划建造26个村寨,等新的村寨建起来时,欢迎您再来。

第五篇:万种风情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部的滇池之滨,距市区8公里,占地面积1250亩,是云南省新兴旅游基地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鸟语花香,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云南民族村拟建25个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城、宿营娱乐区等一批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和爱好。

傣族村

傣族村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寨内绿树、鲜花掩映着一幢幢“干栏”傣家竹楼,交错蜿蜒的红砂石小径通向庄严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乡的浓郁风情。傣寨最富特色的是动态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节庆期间的傣族婚礼表演、赛龙舟、丢包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热闹。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民族村以西,占地62.5亩。村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建筑,造型对仗工整、富丽堂皇,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艺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民族扎染、草编工艺、珠宝玉器、木雕石刻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白族文化历史悠久,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媳”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使人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饮几回”的感觉。村中还有堪称“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绝伦的蝴蝶标本展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村

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占地面积51余亩。村内具有导向性的三虎浮雕墙、别具一格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绚烂的虎文化特色。雄伟壮观的太阳历广场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图腾柱,柱上有太阳、虎、火和中国古代的八卦图,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个月球雕塑,最外围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村内有烤酒作坊、文化楼、“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场、磨秋等,全面生动地体现了彝族粗犷古朴而不乏精巧别致的民俗风貌。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左脚舞”、“大三弦”热情奔放;“土司礼仪”、“拦路酒”等民俗活动情浓意深。每逢“火把节”,在太阳历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起大三弦、纵情高歌,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纳西族

纳西族村位于白族村以西,占地面积49.5亩。村寨入口处的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坐骑塑像和两面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表现出强烈鲜明的东巴文化气息。以重彩绘画、雕刻为主题的“三坊一照壁”、“民居楼”、“花马坊”、“工艺楼”等主要建筑衬托出极富特色的丽江“四方街”。纳西族历史文化悠久丰富,著名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还在民间流传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优雅、娓婉动听的纳西“洞经音乐”,溶合了古代中原宫庭宴乐的旋律音韵,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佤族寨

佤族寨内建有茅草房、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而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藏族寨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等都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自酿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为肉制和奶制品,且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基诺族寨

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诺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滇西南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同时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浑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芦,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寨中,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习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摩梭之家

紧依“泸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风格古朴的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人口约8万多,至今还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由时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这个风光秀丽、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载歌载舞,向贵宾献上酥油茶,为游客荡起“猪槽”船,一曲情深意长的“玛达咪”,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民族团结广场

民族团结广场座落在翠漪洲北面,象征着云南各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她汇集了云南各民族体育、民俗活动之精华。每天有苗、彝、藏、佤、傈傈等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动表演。亚洲象群表演是云南民族村新近开展的一项游乐项目,7头训练有素的大象在驯象员的指挥下表演各种惊险、滑稽节目,让人捧腹开怀,乐不可支。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樟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调查与启示

    樟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调查与启示 中共樟树市委书记、市长 黄玉剑 神州大地多烂漫,一片红旗百尺竿。三十春秋挥手间,芳菲四季绿堪染。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5篇范例)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宣传范文】一实践证明,过去40......

    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作业

    学院:资老师:顾专业:生物科学学号:姓名:付 环 学 院老 师2011162177 林 学科:云南民族旅游文化美丽的雨林之地——西双版纳 引言: 早期人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来自于15、16世纪欧洲......

    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复习资料5篇

    1.民族: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的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云南少数民族 3.世居民族:25个世居民......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

    等等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

    乡民族工作经验材料5篇

    文章标题:乡民族工作经验材料抓实民族工作促进**发展**瑶族乡位于汝城县西南部,全乡总人口共有16591人,其中瑶族人口13605人,占全乡的82,是郴州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乡。多年来,......

    深圳改革开放党的建经验与启示

    深圳改革开放党建的创新成绩及经验启示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31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

    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优秀范文五篇)

    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 格桑顿珠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民族地区认真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