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3:2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

第一篇: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

各区卫生局、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市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从2014年3月1日起试运行,7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卫生局 2014年2月17日

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

第一章 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市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适用于我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三、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四、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一)负责统筹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与协调。制定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保证孕产妇系统保健流程正常运转。

(二)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校验。

(三)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抓好医疗机构的产科规范化建设。

(四)充分发挥各级围产保健协作组作用,组织辖区孕产妇死亡评审、危重症孕产妇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

(五)督促辖区医疗保健机构依法上报住院分娩的活产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终止妊娠等相关信息。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一)负责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按时完成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每年应组织漏报调查与质量控制。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与助产技术执法检查。

(三)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手册》(以下简称“孕管外卡”)的统一印制、分发,所需工本费由市卫生局纳入年度妇幼卫生工作经费。

(四)市妇幼保健院每半年、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召开辖区妇幼保健工作例会,组织业务学习,部署工作。

(五)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辖区高危孕妇管理中心,协调辖区医疗机构做好本辖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六)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收到孕情报告后应于一周内负责落实孕情的管理情况及各区间孕情交换。

(七)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按《厦门市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规范》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八)调查研究:针对孕产期保健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申报和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及各级课题的研究。

(九)保健服务:结合孕产妇不断增长的保健新需求开展保健服务,如孕前咨询、心理、营养门诊、母乳喂养门诊等。

三、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一)执行卫生部、省和市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二)建立健全本院孕产妇系统保健信息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及运转;产科门诊按要求建立并记录高危孕妇管理表簿卡,记录孕管外卡,产检信息及时录入妇幼信息系统;协助开展孕期监测,发现孕情(本市户籍及在厦有居住地址的孕妇)及时填写上报“孕情上报卡”,督促未建卡的孕妇到居住地区妇幼保健院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单纯来厦就医的孕妇,由首诊医疗保健机构建卡。育龄妇女到急诊就诊时,应排除妊娠,必要时请妇产科会诊。

接受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助产技术机构应打印孕管内卡(即厦门市妇幼信息系统中的《产前检查记录单》)随病历保存,同时应完整记录孕管外卡,分娩一周内在系统中录入产妇分娩信息和新生儿情况并执行孕管外卡运转流程。医疗机构应在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依据建卡及分娩信息免费签发《出生医学证明》。

发生孕产妇死亡应立即通知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并在7天内主动提供书面住院治疗抢救经过资料,配合完成个案调查,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与评审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资料;认真填写爱婴医院报表并及时上报。

(三)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应设立高危门诊,接受基层高危孕妇的转诊和会诊等工作;高危门诊须由高年主治以上医师负责,重度高危孕产妇(橙色及红色预警)须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副主任以上医师诊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拒绝孕产妇;加强对怀孕妇女重点监护,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应充分发挥综合诊治和抢救能力优势。

(四)成立产科急救小组,由院妇产科、内科、外科、医技等有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院内外重症孕产妇的抢救。危急重孕产妇应由医务科报告辖区卫生行政部门。

(五)参加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协助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助产技术执法检查。

(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

(七)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职责

(一)承担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提供免费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及42天检查服务。

(二)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和计生等部门联系,做好孕情监测,孕情监测情况一周内反馈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掌握孕情后一周内需落实随访,积极动员孕妇在孕12+6周前免费建立孕管卡,并督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尽早纳入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负责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转诊及追踪管理。建立、记录《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高危妊娠管理登记簿》。

(三)负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各种信息的回收、核实、结案、统计,定期总结、上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将新生儿访视个案信息转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孕产妇自愿在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有偿产前检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了解、掌握孕产妇保健的相关信息。

(四)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定期参加区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卫生所乡村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五)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

五、村级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一)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和计生等部门联系,做好孕情监测,尽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辖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孕管卡,并追踪落实孕妇定期产前检查。

(二)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三)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五)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指导,定期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六、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职责

(一)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本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按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接受对口区域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转诊,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

(二)做好会诊、转诊和抢救的各项记录、报告和管理。

(三)组织疑难和危重病例讲解、分析,举办讲座等业务活动,提高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救治能力。

七、产前诊断中心职责

(一)经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筛查)的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及本市制定的有关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

(二)提供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相关服务,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技术服务。

(三)接受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的拟进行产前诊断孕妇的转诊;加强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

第三章 服务内容

一、孕期保健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一)孕早期(孕12+6周前)

服务重点:及时发现孕妇,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辖区妇幼保健院在孕12+6周之前建立孕管外卡,进行1次孕早期检查,同时建立孕管内卡。根据孕妇意愿选择分娩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

1、孕情监测:首诊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孕情,及时上报并填写“孕情上报卡”(附件2),并指导孕妇及早建立“孕管卡”。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

仔细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计算预产期以及观察体态、精神,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落实到有条件的机构进行血型、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告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两对半、梅毒、艾滋病筛查;必要时进行1次B超检查,确定孕周,排除异位妊娠。

妊娠风险初筛:按《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表》对孕妇进行妊娠风险初筛,筛查结果阳性者(即筛查时有任何一项指标与《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表》中相符者)及时转诊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做好专案管理,在1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3、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9~13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技术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筛查;孕妇遇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4、建立《孕产妇建卡登记本》(附件3)、《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附件4)。

5、健康教育

(1)孕早期主要生理变化和胚胎发育特点。

(2)营养、心理、口腔卫生和避免接触致畸因素的咨询指导。

(3)孕早期异常情况的识别及疾病预防知识。

(4)确定分娩医院以及规范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意义。

(二)孕中期(孕13-27+6周)

服务重点: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发现高危孕妇及时管理,并转诊有条件的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动员产前筛查、诊断。

1、产前检查

(1)产科初诊

①建立《产前检查记录单》。尚未建册者应填报“孕情上报卡”,并指导其至居住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单纯来厦就医的孕妇,由首诊医疗保健机构建卡。

②详细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手术史、避孕史、夫妇双方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

③确定孕周,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计算体重指数。

④进行全身体格、产科检查和妇科检查。

⑤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乙肝抗原及抗体;心电图;血糖测定;梅毒和艾滋病筛查。建议有条件的机构检查丙肝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1年内未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者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者早期彩超排除疤痕妊娠。

(2)产科复诊

①询问孕期健康状况,查阅孕期检查记录及辅助检查结果。

②每次均需进行:体重、血压测量;产科检查(宫高、腹围、胎心、胎位等),并绘制妊娠图。

③辅助检查:妊娠18-24周超声筛查胎儿大畸形,孕24-28周作妊娠期血糖筛查;尿常规检查;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

2、健康状况评估和高危孕妇分类管理

(1)产科初诊时应严格按照《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表》对孕妇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高危孕妇的分类。

(2)根据每次复诊检查结果,按照《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表》对所有孕妇进行动态评估和相应治疗,做好报告、转会诊和随访等工作。

3、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15~20+6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孕16~24周B超筛查胎儿畸形;孕妇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羊水过多或者过少;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年龄超过35周岁),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4、无助产技术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落实孕妇在孕20周内依法转诊到助产技术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并在超过下次产前检查日期1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5、健康教育

(1)讲解孕中期母体主要生理变化和胎儿发育特点。

(2)告知定期产前检查的重要性以及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时间。

(3)提供营养、心理、卫生及运动等指导。

(4)宣传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及好处。

(5)孕中期常见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妊娠期糖尿病等)的识别与防治。

(三)孕晚期(孕28周后)

服务重点:加强胎儿宫内监测;所有孕妇应在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所有高危孕妇应在二级及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1、产科复诊:除按复诊要求进行检查外,需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等,及时追踪结果,重视异常情况并正确处理;妊娠34周后进行胎心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高危孕妇适当提前);根据病情需要35-37周查GBS、复查心电图。

2、健康评估

(1)孕28-32周、孕36-37周必须按照《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表》进行再次评估。

(2)超声与临床结合, 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

(3)孕36-37周:进行骨盆测量,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妊娠小结,预测分娩方式,评估分娩风险。

3、健康教育

(1)孕晚期母体主要生理变化和胎儿发育特点。

(2)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的方法,于妊娠28周开始进行,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

(4)孕晚期常见并发症(胎膜早破、早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的识别与预防。

(5)分娩准备教育,包括临产先兆、分娩知识、分娩镇痛和自然分娩好;了解产妇对分娩的态度、认识和分娩方式的意愿,并进行针对性咨询指导;介绍医院分娩的服务和入院需做的准备。

(6)发放《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要求及程序,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主动、及时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二、分娩期保健

服务重点:加强对孕产妇和胎儿健康情况的全面了解,加强全产程监护,积极预防和处理分娩期并发症,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保护和支持自然分娩。

(一)临产入院时全面了解产妇情况,支持、鼓励自然分娩。

1、接诊时详细阅读产前检查记录;了解产妇的病史、孕期情况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产科检查:胎位、胎先露、胎心率,观察宫缩情况以及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孕期未进行血型、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以及梅毒和艾滋病筛查者,应进行相应检查。

4、快速评估孕妇健康、胎儿生长发育及宫内安危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影响阴道分娩的因素,积极鼓励自然分娩。

5、及早识别和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护,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必要时转诊或会诊。

(二)第一产程保健服务

1、应以产妇及胎儿为中心,提供全程生理及心理支持、陪伴分娩等人性化服务。

2、指导产妇正确对待宫缩和阵痛,保持乐观情绪,多次、适量进食水,勤排尿;多采用自由体位;采用呼吸、按摩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镇痛。

3、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一般以间断听诊进行胎心监护,必要时采用连续电子监护;观察并记录宫缩的间隔、频率和持续时间;确认宫颈扩张、先露下降情况;当胎膜破时应立即听胎心,必要时行阴道检查,排除脐带隐性受压情况。

4、正确绘制和应用产程图,尽早发现产程异常并及时处理,预防滞产。对破膜时间长者要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对有合并症的产妇需重点加强监护。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出现胎儿窘迫症状时要及时处理。

6、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1)胎儿娩出前严格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规范用药,使用时需要有专人观察。

(2)正确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严格限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

(三)第二产程保健服务

1、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接生准备。

2、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当做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必要时及早转诊;规范使用缩宫素,并准确测量出血量。

3、积极预防软产道裂伤和新生儿产伤

(1)规范实施助产技术,正确掌握手术助产和会阴切开的指征。

(2)胎儿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及早发现损伤,及时修补。

(3)对新生儿认真查体,及早发现产伤,及时处理。

(四)第三产程保健服务

1、正确、积极处理胎盘娩出

(1)仔细检查胎盘、胎膜、产道,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2)发生产后出血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积极处理,严格执行产后出血的抢救常规及流程,必要时及时会诊。

(3)产妇需在分娩室内观察2小时,由专人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2、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

(1)产程中密切监护胎儿,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时处理。

(2)胎儿娩出后应立即挤尽或吸尽口、鼻、咽部的粘液,及时清理呼吸道。

(3)所有助产人员及新生儿科医生,均应当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每次助产均须有1名经过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新生儿复苏器械应当完备,并处于良好功能状态。发现新生儿窒息,及时进行复苏。

3、新生儿出生时处理:注意保暖;Apgar评分;断脐;称重、测量身长和带上腕带;在出生后1小时内将新生儿抱至母亲胸前,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三、产褥期保健

产褥期保健是对产妇从分娩结束到产后42天进行的服务和指导。其目的是使产妇能顺利康复,母乳喂养成功和新生儿健康成长。

助产机构在产妇住院分娩后一周内将分娩情况和新生儿情况录入妇幼信息系统,出院前打印内卡随病历归档,同时,完整填写孕管外卡,出院前交还产妇家属,嘱其出院3天内将外卡送到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辖区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后保健服务及预防接种服务。

(一)产褥早期(住院期间)保健

1、产妇

(1)正常分娩的产妇至少住院观察24小时,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等异常情况。

(2)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加强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关注产妇心理健康。

(3)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性状、会阴伤口愈合、乳房泌乳情况;通过测体温、脉搏了解全身健康情况;并注意精神、睡眠、饮食是否正常,大小便是否通畅。对体温升高持续24小时以上不下降者,应作全面检查,寻找发热原因。

(4)加强对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产后病情监测;加强产后出血与感染等产后并发症的早发现、早处理。

2、新生儿

(1)全面体格检查,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检,进行胎龄和生长发育评估,发现产伤,及时处理。做好出生缺陷的诊断与报告。

(2)保健与护理:检测初生新生儿的体温,帮助其及早复温,体温未稳定前不宜洗澡;观察记录初生婴儿的喂养、排尿和排便情况,注意第一次排尿、排便的时间,记录每天尿次、便次以及大便的颜色和性状;进行沐浴、五官、皮肤、脐部等护理及称体重。

(3)母乳喂养:按爱婴医院的要求实行母婴同室,鼓励按需哺乳,并指导母亲正确喂养。除母乳外,禁止给婴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4)新生儿预防接种:按要求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5)按相关要求开展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及听力筛查。

(6)加强高危新生儿监护,必要时应当转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监护及治疗。

(二)产后访视

产后3-7天、28天分别进行家庭访视1次,如出现母婴异常情况应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

1、产妇访视

(1)询问病史,了解孕期、分娩及产后健康情况。

(2)观察一般情况;关注精神状态,测量体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须测血压。

(3)检查乳房,了解子宫复旧和恶露量、色、性状和气味以及伤口愈合情况。

(4)指导产褥期营养、卫生、活动和锻炼以及避孕等,督促产后42天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2、新生儿访视

(1)了解新生儿出生、喂养、睡眠、大小便、新生儿听力和代谢性疾病筛查结果等情况。

(2)观察一般情况、面色、精神、呼吸、哭声等情况。

(3)测体温、称体重、听心肺、检查头颅血肿、囟门、眼、耳、鼻、口、脐部及臀部等皮肤粘膜处有无感染或过敏症状等。

(4)提供新生儿预防接种及喂养、护理、抚触等指导。

3、母乳喂养指导:观察一次母乳喂养过程,进行母乳喂养技巧指导,鼓励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6个月。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产妇

了解产褥期基本情况。测量体重、血压,进行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对孕产期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者,应当进行相关检查,提出诊疗意见。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

2、婴儿

了解婴儿基本情况。测量体重和身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发现出生缺陷,应当做好登记、报告与管理。对有高危因素的婴儿,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提供婴儿喂养和儿童早期发展及口腔保健等方面的指导。

四、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高危妊娠是指凡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合并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一)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均应对孕妇进行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对高危孕妇按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标志实行分类专案管理。

1、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现初筛阳性的孕妇(依据附件5《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表》筛查),督促和落实其在一周内转诊上级医院,并填写《高危孕妇转诊单》,同时上报所属辖区妇幼保健院。

2、妊娠风险预警评估、报告:各级助产医疗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筛阳性的孕妇或产科初诊孕妇均应根据《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表》(附件7)进行首次妊娠预警风险评估分类,排除相关疾病或明确疾病诊断,对确诊“高危孕妇”者进行风险分类,“红色预警”者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对于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而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须由三级医院副主任及以上医师进行评估、确诊及提出医学意见。

3、妊娠风险预警动态评估:在对孕妇进行孕中、晚期产前检查时应继续进行妊娠风险预警动态评估,高危妊娠应在孕管卡上作出风险预警标志,分类变化者需在内外卡上注明“升级”或“降级”。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4、妊娠风险预警分类管理

各级助产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在孕产妇保健服务记录(如孕管内、外卡)上进行相应预警颜色的标识,并对孕妇做好相应的保健咨询指导和管理。

(1)绿色标识(正常孕妇):孕中、晚期和分娩前提供三次随访。随访内容围绕及时落实产检医院、督促定期产前检查及胎儿畸形筛查、督促及时住院分娩、确认产后休养地址等妊娠各期保健指导和宣教。

(2)黄色标识:原则上应在二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每月随访一次,随访主要内容为追踪高危孕妇转诊单或高危孕妇报告单确诊结果、了解其孕期的动态变化(包括妊娠风险评估分类的升、降级)、督促定期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确认产后休养地址等保健指导和宣教。

(3)橙色标识:妊娠合并症病情较重,对母婴安全有一定威胁,原则上应在三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监护及随访,直至分娩。

(4)红色标识:疾病严重,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原则上应在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诊治,病情危重者需及时转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救治。

对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需告知本人继续妊娠的风险,劝告其终止妊娠,并落实诊治随访。

(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高危妊娠管理登记本》(附件6)及《高危妊娠预约表、卡》,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高危孕妇未按预约时间就诊,产检机构需一周内追访,随访情况录入妇幼信息系统。

(三)高危孕妇需要转诊上级医疗机构时,应在系统点击并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附件8),转卡至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转诊后应查询上级机构是否接诊,对未按预约产检时间到上级机构就诊的高危孕妇,需一周内追访,连续3次均未能追访到者,定义为失访,在系统中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转社区协助追访(预约产检时间及追访时间可根据孕妇高危程度在系统中自行修改)。

(四)重度高危(橙色、红色预警)孕产妇需要向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转送的,由医疗机构直接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及时转诊并有医护人员护送。如有困难,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协助联系转诊。

第四章 服务要求

一、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条件。

产科门诊、产科病房和分娩室区的设置应按《福建省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标准(试行)》要求。

二、从事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第五章 信息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不断完善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改善信息收集方法,提高信息收集质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掌握地区孕产妇的健康情况,确定孕产期保健工作重点。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根据管辖区域的需求,建立信息科(室)或指定专人负责辖区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工作。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定期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信息工作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召开信息管理例会,对信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手册、产前检查登记、高危孕产妇登记、随访登记、分娩登记、转会诊登记、危重症抢救登记、死亡登记、统计报表等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的原始登记。各种登记要规范、准确、齐全。发生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应及时上报。

四、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机构内的信息收集,对信息进行审核,按照要求填报相应表卡,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送同级妇幼保健机构。

五、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信息保密和信息发布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保密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和系统维护,数据库定期由专人进行备份保存。禁止无权限人员登录、查看妇幼保健信息,更不得更改内容。

六、禁止泄露、外借和转移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中数据信息。对触犯国家法律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质量管理

一、评价指标

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评价指标。

(一)产科质量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患病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生率、产科子宫破裂率、侧切率、母乳喂养率、早产及低体重儿发生率、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新生儿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率、梅毒感染孕产妇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率等。

(二)保健管理指标:早建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高危孕妇管理率、产后访视率、系统保健管理率、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健康教育覆盖率、知识知晓率和服务满意度等。

二、质量控制

(一)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规范、诊疗常规/指南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自查制度,定期进行自查。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自查1次,主要内容包括:早孕建卡率、孕情掌握数、随访及时率;高危孕妇管理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咨询及检测率、产后访视率等。由妇保组长组织,可采用查阅各类原始台账、随机抽查了解重点孕妇接受服务的情况等方法。

2、助产医疗机构:每月专题自查、每季度全面质控并保存相关记录。主要内容包括: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科子宫切除数、子痫发生数、危重转诊/接诊数、危重抢救能力。成立院级质控小组并组织自查,可采用查阅各类原始台账、审阅病史、人员考核、危重抢救演练等方法。

(二)各级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辖区范围内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检查。

1、市级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每年至少1次深入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抽查;区县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每半年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进行至少1次全面检查。

2、通过对各类原始台帐的查阅获取助产医疗机构服务数量及质量指标的基本信息。

3、通过现场查看了解产科服务必要的硬件装备及设施急救物品(药物)配备情况,产科专业人员情况(数量及构成、上岗资质);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4、通过查阅医疗文件、重点访谈、随机抽考和现场角色扮演等方法了解产科专业人员业务水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况;市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文件要求落实情况等。

三、特殊病例管理和评审

(一)危重孕产妇管理及评审

危重孕产妇是指在怀孕、分娩或产后42天内,发生威胁生命、濒临死亡的情况,经成功抢救或由于偶然因素而继续存活的孕产妇。

各级助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预案和抢救“绿色通道”,成立由医务科、妇产科、急诊科、麻醉科等各相关科室组成的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一旦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组长及当班产科最高职称的医师、产科主任应当立即到达抢救现场负责组织抢救。

1、报告

所有医疗机构一旦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应当在72小时内电话上报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区妇幼保健机构确认后即电话上报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区级卫生行政部门。

2、发生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按照《厦门市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网络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报告上级医院,转诊机构在病人转出前登录妇幼信息系统,录入并打印患者转诊信息(《厦门市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简要记录表》附件2),随护送医护人员提交接诊机构。同时,转诊机构在发生转诊后72小时内电话报告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区妇幼保健机构每月5日前将上月本辖区转诊危重症孕产妇名单汇成《厦门市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或主动转院登记表》(附件3),并以电子版形式上报市妇幼保健院。接诊机构抢救结束两周内在系统中录入患者接诊信息,完成接诊。转诊机构及时查询转出患者的诊治情况。

3、随访

转诊单位对应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在两周内对已完成接诊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案,并在系统中录入随访信息。

4、评审

(1)评审内容:对危重孕产妇就医至出院的6个环节(入院、诊断、医疗/管理/监测/、护理/监测/执行医嘱、出院、转诊)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服务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分级评审模式及要求

院级评审:

各级助产医疗机构每季度组织评审已上报的出院/转出后的危重孕产妇,评审组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负责人、产科主任、产科和相关专业的高年资医师、护士长等组成,完整填写《危重孕产妇评审个案表》(附件2),认真总结抢救成功经验,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制订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配合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危重孕产妇个案调查。

区级评审:

各区妇幼保健院每半年组织评审本辖区上报的典型病例,评审组由区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辖区围产协作组专家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外区的市级专家参加。填写《危重孕产妇评审个案表》及《危重孕产妇评审汇总表》(评审结束后及时汇总评审意见,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向辖区医疗机构反馈。评审结束后3周内将《危重孕产妇评审个案表》、《危重孕产妇评审汇总表》上报至市妇幼保健院。

市级评审:

市妇幼保健院每半年从全市上报病例中精选典型病例(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组织市级评审。评审组以市级专家组成员为主,由行政管理、产科、ICU、感染、麻醉、护理、内外科等专家组成。填写《危重孕产妇评审个案表》,综合分析危重孕产妇救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影响因素,并定期在全市性会议上推广评审中总结的经验,对主要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进行反馈。

(二)孕产妇死亡管理及评审

1、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生孕产妇死亡,医务科应于24小时内将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电话通知所辖的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七天内书面提供病情经过、抢救诊疗措施及死亡诊断。区妇幼保健机构经确认后立即向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凡在本市死亡的孕产妇均属填报范围。

2、调查

发生孕产妇死亡后,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到孕产妇死亡报告,应与乡(街道)有关人员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个案调查报告。组织区级评审后,分别于半年、全年报市级妇幼保健院。

3、评审

(1)目的要求: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吸取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服务规范,提高产科质量。

(2)分级评审

①院级评审:孕产妇死亡发生或主要涉及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生孕产妇死亡后,应立即组织院内评审小组进行评审。评审组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负责人、产科主任、产科和相关专业的高年资医师、护士长等组成,完成院级孕产妇死亡个案评审结论,报送区县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②区县级评审:组织区级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组由区妇幼保健机构组织辖区围产协作组专家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外区的市级专家参加。完成区级孕产妇死亡个案评审结论,并在评审结束后立即报送市妇幼保健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③市级评审: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组织市级评审专家评审一次,特殊死亡病例应立即组织评审,评审组以市级专家组成员为主,由行政管理、产科、ICU、感染、麻醉、护理、内外科等专家组成。填写“市级孕产妇死亡个案评审结论”,并在评审结束后2周内报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级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应及时将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向全市专家组成员反馈,以便吸取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产科质量。

(三)围产儿死亡管理及评审

围产儿死亡是指妊娠满28周以上(或生体重≥1000g以上)至产后7天内死亡的胎儿及新生儿,不包括计划生育要求引产的死胎、死产。

围产儿死亡管理及评审具体要求以《厦门市围产儿死亡报告及评审工作制度》为准,基本报告、评审要求如下:

1、报告

围产儿机构内死亡的,所在医疗保健机构即为围产儿死亡报告的责任单位。

围产儿转诊途中死亡的,报告责任单位是转出单位。

围产儿不在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报告责任单位是辖区妇幼保健院。

各报告责任单位应及时对每一例责任内的围产儿死亡进行报告,报告时限为48小时,报告方式为网络直报,即通过厦门市妇幼信息系统填写《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完成报告。

2、评审

围产儿死亡评审采用分级评审制度,各级评审基本要求如下:

院级评审:围产儿死亡报告单位评审当月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确定主要致死原因,纠正死亡诊断。

区级评审:由各区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围产儿死亡个案的资料收集、病历审阅和个案调查,组织区评审专家组对辖区足月非畸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每年至少2次,分析死亡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要求整理好资料上报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市级评审:市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全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个案的资料收集、病历审阅和重大个案调查,组织市评审专家小组对全市足月非畸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每半年一次,做好围产儿死亡评审会记录、汇总、反馈、报告等工作。

四、指导与评估

本规范将纳入全市产科质量检查及验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书、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不断提高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质量。

附件:

1、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流程

2、孕情上报卡

3、孕产妇建卡登记本

4、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5、妊娠风险预警初筛表

6、高危妊娠管理登记本

7、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分类表

8、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

第二篇: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胎婴儿。

第四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第二章 工作内容

第五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的内容:

一、孕期保健

(一)孕前期

孕前期保健是预防后代发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保健重点:有计划受孕,选择适当年龄和季节,最佳怀孕时间应选择在7-9月、年龄在24—29岁;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口服叶酸片0.4mg每日1次预防胎儿畸形。

(二)孕早期(孕13周前)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定期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增加检查次数。

1、及时发现孕妇,建立《淄博市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以下简称《孕保册》),仔细询问病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项目:血、尿、白带常规,肝功(ALT、AST),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血清试验(RPR),B超。

(2)建议检查:ABO、Rh血型、乙肝五项、心电图;

(3)知情同意下常规行艾滋病抗体筛查。

3、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发现妊娠合并症,及时治疗。对患严重疾病,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4、告知孕妇在孕8—20周时知情选择进行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5、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提供咨询、指导和随访等,知情同意选择妊娠结局。

6、宣传优生知识,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预防先天畸形;进行早孕生理特点及早孕卫生知识的宣教。

(三)孕中期(孕13—28周)

1、询问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产前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绘制妊娠图,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行骨盆外测量。

2、辅助检查:

(1)孕16—24周建议B超筛查胎儿畸形,主要诊断包括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四肢严重短缺、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致命畸形,发现畸形者,及早终止妊娠。

(2)孕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医师应当劝其在孕20周时到市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

①羊水过多或过少的;

②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③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

④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⑤年龄>35周岁的;

⑥产前筛查结果提示高风险的孕妇。

(3)孕24—28周建议糖尿病筛查。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进行孕期卫生、营养知识及心理卫生指导,预防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

5、对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产前保健,进行CD4细胞等HIV相关检测,选择应用适当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

(四)孕晚期(孕28周后)

1、常规产前检查,注意有无下肢浮肿、静脉曲张,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治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2、辅助检查:复查血、尿常规,必要时复查肝功、肾功,B超及胎儿监护。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高危孕妇确定分娩地点,动员住院分娩。

5、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数胎动)指导;宣传分娩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将《出生医学证明》的有关信息作为产前保健、宣传的重要内容,让孕妇充分了解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和要求,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自觉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二、产时保健

做到五防,即防滞产、防出血、防窒息、防产伤、防感染。

(1)严密观察产程,正确使用并绘制产程图,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基层单位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护送转诊。

(2)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会阴,避免产伤,预防新生儿窒息,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3)严格掌握产前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提倡自然分娩,掌握剖宫产、阴道助产和会阴切开指征。

(5)预防产后出血,准确测量、记录出血量,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

(6)严格执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常规、流程及抢救制度。

(7)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重点监护,发现高危新生儿应及时转入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保健儿科或新生儿科实施诊疗并观察。

(8)指导母乳喂养,坚持“三早”,即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

(9)HIV感染孕妇由其家属及孕妇本人在知情情况下选择分娩方式,严格按照《淄博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操作。

三、产褥期保健

(1)分娩后按规定时间对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动员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出院后3天内、产后14、28天各产后访视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3)访视内容:

①产妇:了解产妇一般情况,测血压、体温,检查乳房、子宫复旧、恶露量及性状、会阴或腹部切口,发现异常情况动员及时就诊。

②新生儿:测体温、体重,观察新生儿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等情况,注意有无畸形、黄疸、脐部感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4)进行产褥期母乳喂养、卫生、营养、心理指导。

(5)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对所生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第六条 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孕妇应评分、登记和专案管理。(见附件

1、附件2)

2、高危妊娠应在《孕保册》上作出高危标志,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3、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级管理,轻、中度高危妊娠由二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和处理,重度高危妊娠者由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诊治。

4、应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发现未按预约时间复诊的应追访,失访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见附件3),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踪随访。

5、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6、督促住院分娩。高危孕妇住院治疗未分娩出院者,医疗保健机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访并督促住院分娩。

7、重度高危孕产妇需要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的,由医疗机构直接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及时转诊并有医护人员护送。如有困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协助联系。

8、高危孕产妇分娩后,由产妇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产后访视。

第七条 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各种表、簿、卡的使用

1、《淄博市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按照首诊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对首次发现怀孕妇女进行建册管理,《孕保册》由孕妇本人保管。孕妇携带《孕保册》自愿选择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由检查单位填写检查记录;住院分娩时将《孕保册》交接生单位填写分娩记录;分娩后由产妇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产后访视,由产后访视机构填写《孕保册》产后访视记录。产后42天,产妇应携带《孕保册》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检查单位填写检查情况后留存,转送至所在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及统计分析。

2、高危妊娠管理登记簿:围产保健门诊发现高危妊娠孕妇应进行登记。

3、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由发现高危孕妇的单位填写,于高危孕妇失访后转送孕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于高危孕妇需要转诊时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八条 严禁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鉴定。第三章 分级管理和职责

第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本地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的组织实施及检查、监督与协调。

2、按《实施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

3、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科建设。

4、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组织助产技术人员培训、考核。

5、督促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按时上报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等监测资料。

第十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制定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包括《孕保册》的发放、运转。

2、定期召开妇幼保健人员工作例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助产技术业务培训,做好基层孕产妇系统保健业务技术指导并进行质量检查。

3、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应协调辖区内医疗机构做好本地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4、积极开展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开设优生优育咨询门诊、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管理,确保筛查质量;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5、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工作,按时完成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资料的收集、汇总、上报,每年应组织漏报调查与质量控制。

6、承担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调研和监测工作;对妇幼卫生年报上报数据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一条 各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职责:

1、严格执行淄博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负责早孕妇女建立《孕保册》,开展保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接受孕妇住院分娩,负责产后42天检查并回收《孕保册》。

2、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设立高危门诊,接受基层高危孕妇的转诊。

3、成立产科急救小组,负责院内孕产妇的抢救。

4、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及助产技术业务培训,接受技术指导和检查。

5、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产前筛查及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6、发生孕产妇死亡应在24小时内通知辖区妇幼保健院,主动提供住院治疗抢救经过,配合完成个案调查,严格执行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及死亡报告制度。

7、指定专人负责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资料;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并及时上报。

8、做好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

9、开设宣教室,开展优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二条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本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负责《孕保册》的核实、统计,定期总结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并上报区县妇幼保健机构。

2、尽早发现孕妇,建立《孕保册》,督促其定期产前检查;负责高危筛查、评分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重度高危孕妇转诊、报告、追踪;负责产后访视等。

3、参加区县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级乡村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并定期上报。

第十三条 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1、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或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孕保册》。

2、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3、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第十四条 其它医疗机构职责:

1、医疗机构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应遵循本规范。

2、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管理与工作评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1、流动人口孕产妇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孕产妇享有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级妇幼人员应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孕妇,督促建册、定期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并做好产后访视。第四章 监督与评估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每年开展监督和评估工作。

第十七条 定期对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讨对策和措施。

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围产儿死亡评审,提出降低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质量。

第十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作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条例》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结合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所有孕产妇,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第四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 服务内容

第五条 孕期保健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一)孕早期(孕12周前)

及时发现孕妇,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在孕12周之前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卡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根据孕妇意愿选择分娩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应同时建立产前检查记录单。

1.孕妇健康状况评估

仔细询问既往史、家族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以及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落实到有条件的机构进行血型、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告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两对半、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检查;必要时进行1次B超检查,确定孕周,排除异位妊娠;

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重度高危孕妇应及时上报辖区内高危孕妇管理中心。

2.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7~13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技术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筛查;孕妇遇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诊断。

3.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

4.填写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合并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医疗保健机构对患有严重疾病、妊娠可能危及孕妇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建议。

(二)孕中期(孕13-28周)

服务重点: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发现高危孕妇及时管理,并转诊有条件的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动员产前筛查、诊断。

1.通过询问、观察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产前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绘制妊娠图,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行骨盆外测量;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含孕24~28周糖尿病筛查)等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识别发现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高危孕妇均应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应立即护送转诊;并跟踪随访转诊结果。

2.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15~20+6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孕16~24周B超筛查胎儿畸形;孕妇遇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诊断。

3.无助产技术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落实孕妇在孕20周后到助产技术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进行孕期卫生、营养、自我监护方法及心理卫生指导,预防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

(三)孕晚期(孕28周后)

服务重点:加强胎儿宫内监测;所有孕妇应在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所有高危孕妇应在二级及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1.常规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治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2.辅助检查: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等;B超了解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开展胎儿监护。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及时转诊。

4.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数胎动)指导;宣传分娩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将发放《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要求及程序作为产前保健、宣传的重要内容,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主动、及时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第六条 产时保健

服务重点:产程进展应把握五防,即防滞产、防出血、防窒息、防产伤、防感染。

1.严密观察产程、正确使用并绘制产程图,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护送转诊。

2.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会阴,避免产伤,确保每个新生儿出生现场都有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

3.严格掌握产前使用宫缩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提倡自然分娩,掌握剖宫产、阴道助产和会阴切开指征。5.预防产后出血,准确测量、记录出血量,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

6.严格执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常规、流程及抢救制度。7.指导母乳喂养,坚持“三早”(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产后半小时内开奶。

第七条 产褥期保健

服务重点:产妇出院后,助产技术机构及时将孕管卡填写完整并转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得到转来孕管卡后,妇幼保健人员或乡村医生应于出院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加强产褥期保健管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在助产技术机构按规定时间对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动员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产后访视及产褥期保健管理

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测血压、体温,检查乳房、子宫复旧、恶露量及性状、会阴或腹部伤口等情况;发现产妇有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并追踪随访。

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包括测体温、体重,观察新生儿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等情况,注意有无畸形、黄疸、脐部感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注意进行产褥期母乳喂养、卫生、营养、心理指导和相关问题处理。

3.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正常产妇做产后42天健康检查,应嘱异常产妇到原住院分娩的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并在2周内随访检查结果。

(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并对产妇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3)进行性保健、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等知识指导。

第八条 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1.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孕妇应评分、登记和专案管理。2.高危妊娠应在孕管卡上作出高危标志,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3.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并上墙管理,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发现未按预约时间复诊的应电话追访,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踪随访。

4.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应填写“高危妊娠转诊卡”,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信息收集内容及使用 1.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首次产检的孕妇应填写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一),对未建卡的孕妇应督促到居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卡;定期将收集的孕妇信息反馈到基层医疗机构建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孕妇应及时建卡、填写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二),将每次检查的信息按要求记录,了解掌握本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2.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卡:孕妇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免费建卡;孕妇携孕管卡进行产前检查,检查单位认真记录;住院分娩时孕妇将孕管卡交助产技术机构记录分娩情况;出院后,由助产技术机构将孕管卡由妇幼保健机构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孕管卡的运转程序。

3.产前检查记录单:由孕妇自愿选择的助产技术机构建立,每次产前检查医生记录检查情况,分娩前由产科门诊保管,分娩时转入产科病房作为病历归档。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孕妇应及时建立健康档案,每次应将产前检查情况及时填写,做好产后访视及产后42天检查填写及存档。

5.高危妊娠登记簿:接受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妊娠孕妇应进行登记。

6.高危妊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危孕妇需转诊应填

医疗保健机构对失访的高危孕妇转基层追访。

7.高危孕产妇追访记录本:对未按预约时间就诊的高危孕妇,接受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进行记录、追访。

第三章 分级管理和职责

第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统筹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与协调。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与本规范的衔接,制定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保证孕产妇系统保健流程正常运转。

2.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校验。

3.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抓好医疗机构的产科规范化建设。

4.健全围产保健协作组,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

5.督促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依法上报住院分娩的活产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终止妊娠等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按时完成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计划生育相关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与助产技术检查。

3.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召开妇幼保健工作例会,组织业务学习,部署工作。

4.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辖区内高危孕妇管理中心,应协调辖区内医疗机构做好本地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5.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第十二条 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执行本省和辖区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2.建立健全本院孕产妇系统保健信息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及运转;产科门诊按要求建立并记录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产前检查记录单及高危孕妇管理表簿卡,记录孕管卡;督促未建孕管卡的孕妇到居住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

接受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助产技术机构应完整记录孕管卡的分娩情况。

3.成立产科急救小组,由院妇产科、内科、外科、医技等有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院内外重症孕产妇的抢救。

参加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协助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助产技术执法检查。

5.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6.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第十三条 乡镇卫生院职责

1.承担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提供免费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及42天检查服务。

2.加强与村妇联和计生等部门联系,尽早发现孕妇,免费建立孕管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建立、记录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督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负责高危筛查、评分、追踪管理及转诊,建立、记录高危孕妇管理表簿卡。

3.负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各种信息的回收、核实、结案、统计,定期总结、上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将新生儿访视个案信息转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孕产妇自愿在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有偿产前检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了解、掌握孕产妇保健的相关信息。

4.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定期参加县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卫生所乡村医生或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5.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告知服务内容,使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

1.流动人口孕产妇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孕产妇享有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人员应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孕妇,督促建卡、定期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并做好产后访视。

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应动员其到暂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孕管卡,并及时纳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追踪观察 第四章 服务要求

第十六条 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条件。

第十七条 从事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第四篇:村级卫生所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职责

一、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卡。

二、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三、边远山区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的接生员可开展产前检查,但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建卡后转到村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孕32-36周无论是否高危,都必须动员孕妇到乡(镇)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并动员住院分娩。

四、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母婴检查。

五、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六、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第五篇: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细则

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 工作规范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对妊娠早期和高危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孕妇早期保健管理

(一)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全体医务人员要提高对孕产妇孕早期安全管理意识。除产科门诊外,其它任何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接诊因停经只做尿妊娠试验或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妊娠的育龄妇女。因内外科疾病就诊的育龄妇女,医生要详细询问月经史,初步诊断为妊娠的必须转诊至产科门诊。产科门诊要建立孕期检查情况登记薄,做好早孕妇女信息详细登记。

(二)产科医生应严格按照《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1版)和《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及规范》要求,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每次孕检必须索要《孕产妇保健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认真填写检查内容。严禁孕早期不建册只做B超及其他辅助检查,对没有手册孕妇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并将未建手册孕妇的信息详细登记。各相关医疗保健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早孕信息上报工作,并将具体信息反馈至辖区妇幼保健院。

(三)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登记在本机构就医的意外妊娠者。一旦发现确诊为妊娠的妇女,必须进行详细登记和上报。在 就诊医院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医院负责术后随访至42天。不在就诊医院手术者,医院负责将早孕信息在24小时内报告到辖区内妇幼保健院。

(四)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要指定专人负责早孕信息的管理,在一周内将本辖区内的早孕妇女的情况反馈至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医生,由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负责孕产妇孕期监管工作。

(五)市卫生计生委每半年对县(市、区)卫生计生局进行督导检查,县级卫生计生局每季度负责对本辖区各相关医疗保健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各相关医疗保健单位每月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自查。对违反本规定的医疗保健单位及人员,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对因不执行本规定而导致危重孕产妇发生或造成孕产妇死亡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

二、高危孕产妇管理

高危妊娠定义:妊娠期某种病理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新生儿或导致难产,称高危妊娠。

通过系统的产前检查,尽早筛查出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早给予诊治,以不断提高危妊娠管理质量的“三率”(包括:高危妊娠检出率、高危妊娠随诊率、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这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的重要手段。

(一)工作职责

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一是市卫生计生委负责辖区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工作的管理、监督与指导,按照《吉林省孕产妇急救中心设臵标准及管理规范》,设立完善孕产妇急救中心。二是县(市、区)级卫生计生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立县(市、区)级孕产妇急救中心,组织和调配县域内医疗急救资源,协调各相关单位开展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确保危重孕产妇急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

2、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一是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指导和规范县(市、区)级高危孕产妇转诊网络建设、业务管理,组织对县(市、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并受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每年负责组织两次孕产妇死亡评审及危重孕产妇评审工作,并写出分析报告及反馈资料。

二是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县(市、区)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指导高危孕产妇筛查与管理,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及危重孕产妇评审工作,并完成分析报告及评审总结。

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及时发现孕妇,做好早孕登记,进行早孕保健指导并初筛高危因素,疑有高危因素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手册由孕产妇保管,并应随身携带。开展产前检查时,医疗保健人员应查阅手册,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发现高危因素及时上转。

二是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筛查高危因素,对重症产科合并症、并发症,胎儿和新生儿异常及时报告、转诊;成立由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内科、外科、相关辅助科室等业务骨干组成的 危重孕产妇急救小组,承担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

三是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要接受下级医疗保健单位的会诊申请,并派人进行现场会诊及指导抢救,接受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及胎婴儿的急救工作;在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中,坚持在各不同时期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查、诊治、健康教育和指导以及危重情况告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均需做好随诊工作,为每一位高危孕产妇建立个案登记,填写“高危孕产妇随诊记录表”。

(二)工作流程

1、高危孕产妇筛查

在妊娠各期均应当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对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均要进行专案管理、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适于继续妊娠;农村孕妇应在孕12周前由当地村保健员动员到乡镇卫生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城镇孕妇应当由所在地妇幼保健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高危孕产妇首诊与随诊

县(市、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设高危妊娠门诊,并指派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县级中级以上职称,市级副高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承担会诊、转诊并作好记录,为每一位高危孕产妇建立个案登记,填写“高危孕产妇随诊记录表”(附件5)。首次发现孕产妇高危因素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左上角做“高危”标识(盖“高危”印章),同时在保健手册中详实记录,并在高危孕产妇登记本中登记。高危孕妇进入预产期时应重点指导住院分娩及相关注意事项。

3、高危孕产妇报告与反馈

村级发现高危孕产妇应在24小时内上报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将超出服务能力的高危孕产妇报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妇保科负责人员,并动员孕产妇到县(市、区)级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妇幼保健机构的妇保人员每半月到高危门诊抄录超过预约次数2次未来检查的和辖区外的高危孕妇名单,及时反馈给高危孕妇居住地所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转回的孕产妇应当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与随访。

4、高危孕产妇转诊

县(市、区)、乡(镇)级医疗保健机构一旦识别出高危孕产妇,或产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经孕产妇急救中心专家组会诊超出当地抢救条件与能力时,应立即转送至有诊治与抢救能力的上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进行救治,且转诊要一步到位;情况危重不便当时转送的,要及时与上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联系,孕产妇急救中心派专家到现场参与抢救或远程指导。在转送过程中,应选派有急救能力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护送,保证路途安全,转诊前应预先通知上级医院,沟通后转诊;接受转诊的医疗保健机构应保证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的畅通,简化入院程序与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延误危急重症病人救治。

转诊同时逐级上报,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的医疗保健机构,应第一时间分别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并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在6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接到报告后,经确认为危重孕产妇抢救,立即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省妇幼保健机构以电话报告,并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在24小时内以 书面形式报告。转诊后如病情稳定可转回下级医院,遵照上级医院的医嘱继续治疗。危重孕产妇需上报病历及调查报告并复印孕产妇保健手册(上报标准参考附件6),为评审做准备。

5、住院高危孕产妇管理

对严重的高危孕产妇,要求尽可能在综合医院或三级妇幼保健院分娩;严重的高危孕产妇住院期间,应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专人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至产妇平安出院;对上报危重的孕产妇,院主管领导应亲自组织全院进行抢救或参与协调上级医院会诊或转诊。必要时,由卫生行政部门及妇幼保健机构协调抢救,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对上报病例进行现场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以备评审;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负责将有关内容填写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

6、高危孕产妇产后管理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高危产妇的产后访视,并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至少三次,分别于产后7、14、28天进行。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高危产妇适当增加访视次数,密切观察。

(三)质量控制

1、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方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下:(1)高危妊娠检出率 ①孕早期检查及建册率

②≥5次产前检查率(按时、按要求内容完成所有检查者)③产后42天健康检查率 ④系统管理率(2)高危妊娠随访率

①发现高危妊娠即应记录高危妊娠随诊表,并按照流程进行处理。

②按疾病病情增加检查次数及检查项目,进行预约随访,随访率达90%以上。

③高危妊娠根据孕期情况可进行专家会诊或专科会诊,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处理。

(3)住院分娩率

①住院分娩率应达到100%,必要时应提前住院待产。②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并做好产前准备,必要时启动专家组抢救或进行会诊。

2、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应当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提出改进建议。

3、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保障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的自查制度,定期接受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的质量检查,县(市、区)级每季度质控1次,市级每年质控2次。

(四)信息管理

建立高危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在各医疗保健机构门诊、病房设专人进行登记。

各级妇幼保健院设专人负责辖区内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反馈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辖区内医疗、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 卫生院的工作职责,签订任务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孕产妇保健管理例会制度,及时调度各有关单位工作进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2、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机构作用,定期组织辖区内妇保医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建立考试考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必要时聘请省、市妇保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师资,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或现场实习,务求妇保医生精通本职工作;要积极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做好对相关单位的绩效考核、抽查和问卷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现场解决,问题严重的及时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3、各有关单位妇保医生要依据《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标准(2011年版)》,逐项、逐条完成本职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并监督转诊医疗机构认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等;利用QQ群、微信、电话等完善与分管辖区内孕产妇及家属,0-6岁儿童家长和老师的有效联络方式,做好定期健康随访,做到访谈、访视有痕迹。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做好高危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对有转诊指征的,应立即上报辖区妇幼保健院,必要时帮助协调联系有关事宜,及时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及时跟踪并记录诊治情况;依据《关于加强全省孕产妇死亡指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规范》等要求,与高危孕产妇及家属、高危儿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详见附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于每年4月30日前、9月30日前将本辖区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总 结上报市卫生计生委基妇科。

下载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2014年版)[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孕产妇系统保健项目实施方案

    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 为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保障广大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

    孕产妇系统保健是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为止,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它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试行) 1989年2月10日,卫生部 前言 孕产妇系统保健是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为止,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它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

    上海市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 +《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 +《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工作的通知》 +......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试行)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试行) 前 言 孕产妇系统保健是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为止,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它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优生优育的重......

    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全国儿童......

    孕产妇保健规划

    孕产妇保健工作规划 1.负责为辖区内孕12周前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和产后访视工作,产后访视不少于2次。 2.及时反馈本辖区以外孕产妇所在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

    孕产妇保健知识讲座

    孕产妇保健知识讲座 健康讲座怎么组织比较好呢:我想组织一次老年身心健康讲座,老中医来讲,但不知道内容怎么定好,组织起来总觉得题目太广了,还有,以怎么样的形式比较好呢?着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