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使用调研报告
XX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使用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XX市社会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XX市医疗系统实现了全面的普及,市卫生局以及妇幼保健院相关领导定期对我市医院、卫生所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医院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使用现状,加强信息共享、有效挖掘和运用,现对全市医疗机构开展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访谈。
二、调研时间:2011年7月14日至7月21日。
三、调研方法:访谈调查法、数据库抽样调查法。
四、调研对象:XX市人民医院、XX市妇幼保健院共 27家医疗结构,三级医院4所,占总医疗机构的15% ;二级及以下医院23所,占85%;另外,公立医院、卫生所共22所,占81% ;私立医院共5所,占19%。
五、调研结果:(请见附表)
附表1 XX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信息使用概况;
附表2 月门诊量/建卡量比较;
附表3 高危孕产妇量比较;
六、调研分析:
(一)、XX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信息使用概况(附表1):XX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信息使用概况,可见有六家医疗机构的妇科、产科、儿保科会查看共享信息,占总医疗机构的19%;
(二)、产前门诊量/建卡量比较(附表2)。可对比出医疗机构每月门诊量和孕产妇保健建卡量,这些资料有助于分析医院的建卡普及率,另一方面也是考核妇产科医生和妇幼专干业绩的依据;
(三)、高危孕产妇量比较(附表3)。根据数据库资料,对比了近两年(预产期在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的高危孕妇信息,有10家医疗机构的高危孕产妇数量超过10个。有5家医疗结构暂未使用高危孕妇评分。高危评分项目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需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强调其填写的必要性。
(四)、信息系统普及现状:
1、近几年主管部门的集中规划,加大工作协调监督力度,在集约式管理的基础上,我市医疗机构普及使用XX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这是数据共享、信息查询的根基,为今后全市孕产期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统计及分析提供了平台。
2、据统计,共25 家医院使用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占全部机构的93%。仍有少量医院没有投入使用该系统,有的虽投入使用,但没有进行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系统的维护工作,个别医疗机构没有建立产前门诊科室,但是建立了分娩记录和产后回访记录。尽快让未使用该系统的医疗机构掌握和熟悉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五)、系统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1、系统维护情况:孕产妇卫生信息维护工作是一项医学与软件操作相结合工作,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在操作时除了具备熟练运用系统的技能,还须要有耐心细致、高度负责的态度。各医院的信息录入工作主要由信息专员、门诊医生、护士等负责,由于在业务知识方面各有特点,素质也显得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各医院对系统中的各检查项目的理解存在分歧和差异。
2、软件操作情况:据调查,目前各信息员在操作软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登陆系统较慢,会出现死机现象;二是输入信息后,如不使用系统,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录入信息无法保存的情况;三是系统中已经输入的高危孕妇资料,数据无法查询,仍至丢失;四是系统对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使用权限,无法查看本单位以及流动人口的保健信息。
七、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遵循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我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建设已经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全院信息系统发展到全市信息系统,今后必然要走智能化、国际化的道路,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卫生信息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的作用。统计产前检查率、产前覆盖率等妇女保健指标,有助于制定孕产妇保健工作计划,衡量相关工作的成效,探究更科学、更具体的孕产妇保健知识的推广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孕产妇保健信息数据利用率的提高。如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如儿保
科、妇科的信息共享和利用。目前的妇保基本信息包括孕检以及孕妇的建册、初检、复检,分娩、出院和医疗机构产后访视等记录。如能在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的配合下,获得孕产妇一整套产前检查、分娩、产后访视等记录,从而为医院之间及医院内部科室的信息共享和挖掘提供了基础数据,能充分利用数据进行临床指导;另外,可将统计后的初检、复检的报告结果等信息,利用短信方式温馨告知孕产妇,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信息反馈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软硬件标准化的发展。由于现有的各级医疗机构对部分项目的执行标准不统一,在对孕产妇信息数据的采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孕产妇信息系统化管理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加强对孕产妇卫生信息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各单位的信息录入工作进行检索、评估,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管理软硬件配套建设,以适应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要求;
(五)、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复杂的信息报表统计工作,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操作系统软件的查询功能和报表生成功能,不仅可以减少信息工作人员的统计工作量,还能降低数据的差错率,提高准确性,从而为卫生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有力依据。要全面实现信息系统功能,需要将临床和业务工作充分有机结合,对系统的信息报表统计功能提出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
(六)、结果导向、指导医院业务的发展,加快实现妇幼卫生信息资源优势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转换的步伐。通过使用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分析可以加强业务工作的提高。如分析就诊的产前孕妇所处社区、年龄、职业、公司(流动与常住人口)等信息的比率,可以有目的性的开展妇幼保健和医院业务宣传工作,提高门诊和住院量,提升区域保健意识和医院的综合效益。通过孕产妇的复查记录和分娩记录,可以了解本院孕产妇流失的比率、转院情况等基础数据信息,为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要实现以上的目标,需要加强科室信息工作人员的数据收集和挖掘能力,以获得科学的数据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初步收集和整理了XX市27家医疗机构的孕产妇保健系统使
用情况,为下一步各级医疗机构做好孕产妇检查和指导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保健系统的基本普及到熟练运用是一个长期学习、不断改进、持续指导的过程,因此,定期对孕产妇保健系统进行调研很有必要性。
孕产妇保健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是适应妇幼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孕产妇保健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孕产妇保健工作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分析方法,指导孕产妇保健的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提高孕产妇保健的综合效应,使数据由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孕产妇卫生信息,是当前开展好妇幼保健工作的研究重点,推进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积极依靠各级医院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我市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信息化的构想才能够早日得以实现,从而为广大孕产妇享有便捷、低廉、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
第二篇: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胎婴儿。
第四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第二章 工作内容
第五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的内容:
一、孕期保健
(一)孕前期
孕前期保健是预防后代发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保健重点:有计划受孕,选择适当年龄和季节,最佳怀孕时间应选择在7-9月、年龄在24—29岁;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口服叶酸片0.4mg每日1次预防胎儿畸形。
(二)孕早期(孕13周前)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定期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增加检查次数。
1、及时发现孕妇,建立《淄博市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以下简称《孕保册》),仔细询问病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项目:血、尿、白带常规,肝功(ALT、AST),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血清试验(RPR),B超。
(2)建议检查:ABO、Rh血型、乙肝五项、心电图;
(3)知情同意下常规行艾滋病抗体筛查。
3、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发现妊娠合并症,及时治疗。对患严重疾病,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4、告知孕妇在孕8—20周时知情选择进行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5、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提供咨询、指导和随访等,知情同意选择妊娠结局。
6、宣传优生知识,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预防先天畸形;进行早孕生理特点及早孕卫生知识的宣教。
(三)孕中期(孕13—28周)
1、询问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产前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绘制妊娠图,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行骨盆外测量。
2、辅助检查:
(1)孕16—24周建议B超筛查胎儿畸形,主要诊断包括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四肢严重短缺、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致命畸形,发现畸形者,及早终止妊娠。
(2)孕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医师应当劝其在孕20周时到市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
①羊水过多或过少的;
②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③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
④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⑤年龄>35周岁的;
⑥产前筛查结果提示高风险的孕妇。
(3)孕24—28周建议糖尿病筛查。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进行孕期卫生、营养知识及心理卫生指导,预防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
5、对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产前保健,进行CD4细胞等HIV相关检测,选择应用适当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
(四)孕晚期(孕28周后)
1、常规产前检查,注意有无下肢浮肿、静脉曲张,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治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2、辅助检查:复查血、尿常规,必要时复查肝功、肾功,B超及胎儿监护。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高危孕妇确定分娩地点,动员住院分娩。
5、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数胎动)指导;宣传分娩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将《出生医学证明》的有关信息作为产前保健、宣传的重要内容,让孕妇充分了解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和要求,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自觉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二、产时保健
做到五防,即防滞产、防出血、防窒息、防产伤、防感染。
(1)严密观察产程,正确使用并绘制产程图,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基层单位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护送转诊。
(2)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会阴,避免产伤,预防新生儿窒息,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3)严格掌握产前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提倡自然分娩,掌握剖宫产、阴道助产和会阴切开指征。
(5)预防产后出血,准确测量、记录出血量,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
(6)严格执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常规、流程及抢救制度。
(7)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重点监护,发现高危新生儿应及时转入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保健儿科或新生儿科实施诊疗并观察。
(8)指导母乳喂养,坚持“三早”,即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
(9)HIV感染孕妇由其家属及孕妇本人在知情情况下选择分娩方式,严格按照《淄博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操作。
三、产褥期保健
(1)分娩后按规定时间对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动员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出院后3天内、产后14、28天各产后访视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3)访视内容:
①产妇:了解产妇一般情况,测血压、体温,检查乳房、子宫复旧、恶露量及性状、会阴或腹部切口,发现异常情况动员及时就诊。
②新生儿:测体温、体重,观察新生儿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等情况,注意有无畸形、黄疸、脐部感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4)进行产褥期母乳喂养、卫生、营养、心理指导。
(5)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对所生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第六条 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孕妇应评分、登记和专案管理。(见附件
1、附件2)
2、高危妊娠应在《孕保册》上作出高危标志,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3、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级管理,轻、中度高危妊娠由二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和处理,重度高危妊娠者由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诊治。
4、应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发现未按预约时间复诊的应追访,失访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见附件3),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踪随访。
5、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6、督促住院分娩。高危孕妇住院治疗未分娩出院者,医疗保健机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访并督促住院分娩。
7、重度高危孕产妇需要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的,由医疗机构直接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及时转诊并有医护人员护送。如有困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协助联系。
8、高危孕产妇分娩后,由产妇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产后访视。
第七条 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各种表、簿、卡的使用
1、《淄博市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按照首诊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对首次发现怀孕妇女进行建册管理,《孕保册》由孕妇本人保管。孕妇携带《孕保册》自愿选择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由检查单位填写检查记录;住院分娩时将《孕保册》交接生单位填写分娩记录;分娩后由产妇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产后访视,由产后访视机构填写《孕保册》产后访视记录。产后42天,产妇应携带《孕保册》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检查单位填写检查情况后留存,转送至所在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及统计分析。
2、高危妊娠管理登记簿:围产保健门诊发现高危妊娠孕妇应进行登记。
3、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由发现高危孕妇的单位填写,于高危孕妇失访后转送孕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于高危孕妇需要转诊时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八条 严禁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鉴定。第三章 分级管理和职责
第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本地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的组织实施及检查、监督与协调。
2、按《实施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
3、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科建设。
4、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组织助产技术人员培训、考核。
5、督促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按时上报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等监测资料。
第十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制定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包括《孕保册》的发放、运转。
2、定期召开妇幼保健人员工作例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助产技术业务培训,做好基层孕产妇系统保健业务技术指导并进行质量检查。
3、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应协调辖区内医疗机构做好本地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4、积极开展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开设优生优育咨询门诊、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管理,确保筛查质量;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5、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工作,按时完成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资料的收集、汇总、上报,每年应组织漏报调查与质量控制。
6、承担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调研和监测工作;对妇幼卫生年报上报数据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一条 各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职责:
1、严格执行淄博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负责早孕妇女建立《孕保册》,开展保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接受孕妇住院分娩,负责产后42天检查并回收《孕保册》。
2、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设立高危门诊,接受基层高危孕妇的转诊。
3、成立产科急救小组,负责院内孕产妇的抢救。
4、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及助产技术业务培训,接受技术指导和检查。
5、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产前筛查及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6、发生孕产妇死亡应在24小时内通知辖区妇幼保健院,主动提供住院治疗抢救经过,配合完成个案调查,严格执行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及死亡报告制度。
7、指定专人负责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资料;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并及时上报。
8、做好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
9、开设宣教室,开展优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二条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本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负责《孕保册》的核实、统计,定期总结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并上报区县妇幼保健机构。
2、尽早发现孕妇,建立《孕保册》,督促其定期产前检查;负责高危筛查、评分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重度高危孕妇转诊、报告、追踪;负责产后访视等。
3、参加区县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级乡村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并定期上报。
第十三条 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1、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或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孕保册》。
2、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3、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第十四条 其它医疗机构职责:
1、医疗机构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应遵循本规范。
2、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管理与工作评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1、流动人口孕产妇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孕产妇享有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级妇幼人员应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孕妇,督促建册、定期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并做好产后访视。第四章 监督与评估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每年开展监督和评估工作。
第十七条 定期对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讨对策和措施。
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围产儿死亡评审,提出降低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质量。
第十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作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管理条例》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结合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所有孕产妇,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第四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 服务内容
第五条 孕期保健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一)孕早期(孕12周前)
及时发现孕妇,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在孕12周之前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卡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根据孕妇意愿选择分娩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应同时建立产前检查记录单。
1.孕妇健康状况评估
仔细询问既往史、家族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以及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落实到有条件的机构进行血型、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告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两对半、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检查;必要时进行1次B超检查,确定孕周,排除异位妊娠;
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重度高危孕妇应及时上报辖区内高危孕妇管理中心。
2.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7~13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技术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筛查;孕妇遇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诊断。
3.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
4.填写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合并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医疗保健机构对患有严重疾病、妊娠可能危及孕妇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建议。
(二)孕中期(孕13-28周)
服务重点: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发现高危孕妇及时管理,并转诊有条件的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动员产前筛查、诊断。
1.通过询问、观察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产前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绘制妊娠图,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行骨盆外测量;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含孕24~28周糖尿病筛查)等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识别发现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高危孕妇均应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应立即护送转诊;并跟踪随访转诊结果。
2.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孕15~20+6周知情选择到有资质的产前筛查或诊断机构进行18-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孕16~24周B超筛查胎儿畸形;孕妇遇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经治医师应当催促该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诊断。
3.无助产技术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落实孕妇在孕20周后到助产技术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进行孕期卫生、营养、自我监护方法及心理卫生指导,预防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
(三)孕晚期(孕28周后)
服务重点:加强胎儿宫内监测;所有孕妇应在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所有高危孕妇应在二级及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1.常规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治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2.辅助检查: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等;B超了解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开展胎儿监护。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及时转诊。
4.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数胎动)指导;宣传分娩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将发放《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要求及程序作为产前保健、宣传的重要内容,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主动、及时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第六条 产时保健
服务重点:产程进展应把握五防,即防滞产、防出血、防窒息、防产伤、防感染。
1.严密观察产程、正确使用并绘制产程图,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护送转诊。
2.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会阴,避免产伤,确保每个新生儿出生现场都有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
3.严格掌握产前使用宫缩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提倡自然分娩,掌握剖宫产、阴道助产和会阴切开指征。5.预防产后出血,准确测量、记录出血量,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
6.严格执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常规、流程及抢救制度。7.指导母乳喂养,坚持“三早”(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产后半小时内开奶。
第七条 产褥期保健
服务重点:产妇出院后,助产技术机构及时将孕管卡填写完整并转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得到转来孕管卡后,妇幼保健人员或乡村医生应于出院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加强产褥期保健管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在助产技术机构按规定时间对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动员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产后访视及产褥期保健管理
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测血压、体温,检查乳房、子宫复旧、恶露量及性状、会阴或腹部伤口等情况;发现产妇有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并追踪随访。
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包括测体温、体重,观察新生儿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等情况,注意有无畸形、黄疸、脐部感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注意进行产褥期母乳喂养、卫生、营养、心理指导和相关问题处理。
3.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正常产妇做产后42天健康检查,应嘱异常产妇到原住院分娩的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并在2周内随访检查结果。
(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并对产妇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3)进行性保健、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等知识指导。
第八条 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1.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孕妇应评分、登记和专案管理。2.高危妊娠应在孕管卡上作出高危标志,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3.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并上墙管理,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发现未按预约时间复诊的应电话追访,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踪随访。
4.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应填写“高危妊娠转诊卡”,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信息收集内容及使用 1.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首次产检的孕妇应填写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一),对未建卡的孕妇应督促到居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卡;定期将收集的孕妇信息反馈到基层医疗机构建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孕妇应及时建卡、填写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
(二),将每次检查的信息按要求记录,了解掌握本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2.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卡:孕妇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免费建卡;孕妇携孕管卡进行产前检查,检查单位认真记录;住院分娩时孕妇将孕管卡交助产技术机构记录分娩情况;出院后,由助产技术机构将孕管卡由妇幼保健机构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孕管卡的运转程序。
3.产前检查记录单:由孕妇自愿选择的助产技术机构建立,每次产前检查医生记录检查情况,分娩前由产科门诊保管,分娩时转入产科病房作为病历归档。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孕妇应及时建立健康档案,每次应将产前检查情况及时填写,做好产后访视及产后42天检查填写及存档。
5.高危妊娠登记簿:接受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妊娠孕妇应进行登记。
6.高危妊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危孕妇需转诊应填
医疗保健机构对失访的高危孕妇转基层追访。
7.高危孕产妇追访记录本:对未按预约时间就诊的高危孕妇,接受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进行记录、追访。
第三章 分级管理和职责
第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统筹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与协调。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与本规范的衔接,制定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保证孕产妇系统保健流程正常运转。
2.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校验。
3.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抓好医疗机构的产科规范化建设。
4.健全围产保健协作组,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
5.督促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依法上报住院分娩的活产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终止妊娠等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按时完成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计划生育相关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与助产技术检查。
3.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召开妇幼保健工作例会,组织业务学习,部署工作。
4.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辖区内高危孕妇管理中心,应协调辖区内医疗机构做好本地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5.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第十二条 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执行本省和辖区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2.建立健全本院孕产妇系统保健信息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及运转;产科门诊按要求建立并记录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产前检查记录单及高危孕妇管理表簿卡,记录孕管卡;督促未建孕管卡的孕妇到居住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
接受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助产技术机构应完整记录孕管卡的分娩情况。
3.成立产科急救小组,由院妇产科、内科、外科、医技等有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院内外重症孕产妇的抢救。
参加围产保健协作组活动,协助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助产技术执法检查。
5.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6.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第十三条 乡镇卫生院职责
1.承担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提供免费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及42天检查服务。
2.加强与村妇联和计生等部门联系,尽早发现孕妇,免费建立孕管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建立、记录孕产妇保健服务登记本;督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负责高危筛查、评分、追踪管理及转诊,建立、记录高危孕妇管理表簿卡。
3.负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各种信息的回收、核实、结案、统计,定期总结、上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将新生儿访视个案信息转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孕产妇自愿在各级各类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有偿产前检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了解、掌握孕产妇保健的相关信息。
4.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定期参加县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卫生所乡村医生或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5.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告知服务内容,使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
1.流动人口孕产妇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孕产妇享有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人员应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孕妇,督促建卡、定期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并做好产后访视。
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应动员其到暂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孕管卡,并及时纳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追踪观察 第四章 服务要求
第十六条 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条件。
第十七条 从事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第四篇:村级卫生所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职责
一、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卡。
二、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三、边远山区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的接生员可开展产前检查,但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建卡后转到村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孕32-36周无论是否高危,都必须动员孕妇到乡(镇)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并动员住院分娩。
四、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母婴检查。
五、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六、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第五篇: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细则
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 工作规范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对妊娠早期和高危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孕妇早期保健管理
(一)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全体医务人员要提高对孕产妇孕早期安全管理意识。除产科门诊外,其它任何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接诊因停经只做尿妊娠试验或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妊娠的育龄妇女。因内外科疾病就诊的育龄妇女,医生要详细询问月经史,初步诊断为妊娠的必须转诊至产科门诊。产科门诊要建立孕期检查情况登记薄,做好早孕妇女信息详细登记。
(二)产科医生应严格按照《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1版)和《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及规范》要求,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每次孕检必须索要《孕产妇保健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认真填写检查内容。严禁孕早期不建册只做B超及其他辅助检查,对没有手册孕妇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并将未建手册孕妇的信息详细登记。各相关医疗保健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早孕信息上报工作,并将具体信息反馈至辖区妇幼保健院。
(三)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登记在本机构就医的意外妊娠者。一旦发现确诊为妊娠的妇女,必须进行详细登记和上报。在 就诊医院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医院负责术后随访至42天。不在就诊医院手术者,医院负责将早孕信息在24小时内报告到辖区内妇幼保健院。
(四)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要指定专人负责早孕信息的管理,在一周内将本辖区内的早孕妇女的情况反馈至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医生,由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负责孕产妇孕期监管工作。
(五)市卫生计生委每半年对县(市、区)卫生计生局进行督导检查,县级卫生计生局每季度负责对本辖区各相关医疗保健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各相关医疗保健单位每月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自查。对违反本规定的医疗保健单位及人员,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对因不执行本规定而导致危重孕产妇发生或造成孕产妇死亡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
二、高危孕产妇管理
高危妊娠定义:妊娠期某种病理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新生儿或导致难产,称高危妊娠。
通过系统的产前检查,尽早筛查出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早给予诊治,以不断提高危妊娠管理质量的“三率”(包括:高危妊娠检出率、高危妊娠随诊率、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这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的重要手段。
(一)工作职责
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一是市卫生计生委负责辖区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工作的管理、监督与指导,按照《吉林省孕产妇急救中心设臵标准及管理规范》,设立完善孕产妇急救中心。二是县(市、区)级卫生计生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立县(市、区)级孕产妇急救中心,组织和调配县域内医疗急救资源,协调各相关单位开展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确保危重孕产妇急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
2、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一是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指导和规范县(市、区)级高危孕产妇转诊网络建设、业务管理,组织对县(市、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并受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每年负责组织两次孕产妇死亡评审及危重孕产妇评审工作,并写出分析报告及反馈资料。
二是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县(市、区)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指导高危孕产妇筛查与管理,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及危重孕产妇评审工作,并完成分析报告及评审总结。
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及时发现孕妇,做好早孕登记,进行早孕保健指导并初筛高危因素,疑有高危因素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手册由孕产妇保管,并应随身携带。开展产前检查时,医疗保健人员应查阅手册,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发现高危因素及时上转。
二是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筛查高危因素,对重症产科合并症、并发症,胎儿和新生儿异常及时报告、转诊;成立由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内科、外科、相关辅助科室等业务骨干组成的 危重孕产妇急救小组,承担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
三是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要接受下级医疗保健单位的会诊申请,并派人进行现场会诊及指导抢救,接受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及胎婴儿的急救工作;在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中,坚持在各不同时期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查、诊治、健康教育和指导以及危重情况告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均需做好随诊工作,为每一位高危孕产妇建立个案登记,填写“高危孕产妇随诊记录表”。
(二)工作流程
1、高危孕产妇筛查
在妊娠各期均应当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对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均要进行专案管理、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适于继续妊娠;农村孕妇应在孕12周前由当地村保健员动员到乡镇卫生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城镇孕妇应当由所在地妇幼保健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高危孕产妇首诊与随诊
县(市、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开设高危妊娠门诊,并指派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县级中级以上职称,市级副高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承担会诊、转诊并作好记录,为每一位高危孕产妇建立个案登记,填写“高危孕产妇随诊记录表”(附件5)。首次发现孕产妇高危因素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左上角做“高危”标识(盖“高危”印章),同时在保健手册中详实记录,并在高危孕产妇登记本中登记。高危孕妇进入预产期时应重点指导住院分娩及相关注意事项。
3、高危孕产妇报告与反馈
村级发现高危孕产妇应在24小时内上报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将超出服务能力的高危孕产妇报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妇保科负责人员,并动员孕产妇到县(市、区)级医疗保健机构检查;妇幼保健机构的妇保人员每半月到高危门诊抄录超过预约次数2次未来检查的和辖区外的高危孕妇名单,及时反馈给高危孕妇居住地所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转回的孕产妇应当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与随访。
4、高危孕产妇转诊
县(市、区)、乡(镇)级医疗保健机构一旦识别出高危孕产妇,或产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经孕产妇急救中心专家组会诊超出当地抢救条件与能力时,应立即转送至有诊治与抢救能力的上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进行救治,且转诊要一步到位;情况危重不便当时转送的,要及时与上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联系,孕产妇急救中心派专家到现场参与抢救或远程指导。在转送过程中,应选派有急救能力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护送,保证路途安全,转诊前应预先通知上级医院,沟通后转诊;接受转诊的医疗保健机构应保证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的畅通,简化入院程序与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延误危急重症病人救治。
转诊同时逐级上报,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的医疗保健机构,应第一时间分别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并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在6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接到报告后,经确认为危重孕产妇抢救,立即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省妇幼保健机构以电话报告,并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通知单”,在24小时内以 书面形式报告。转诊后如病情稳定可转回下级医院,遵照上级医院的医嘱继续治疗。危重孕产妇需上报病历及调查报告并复印孕产妇保健手册(上报标准参考附件6),为评审做准备。
5、住院高危孕产妇管理
对严重的高危孕产妇,要求尽可能在综合医院或三级妇幼保健院分娩;严重的高危孕产妇住院期间,应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专人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至产妇平安出院;对上报危重的孕产妇,院主管领导应亲自组织全院进行抢救或参与协调上级医院会诊或转诊。必要时,由卫生行政部门及妇幼保健机构协调抢救,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对上报病例进行现场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以备评审;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负责将有关内容填写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
6、高危孕产妇产后管理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高危产妇的产后访视,并按照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至少三次,分别于产后7、14、28天进行。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高危产妇适当增加访视次数,密切观察。
(三)质量控制
1、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方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下:(1)高危妊娠检出率 ①孕早期检查及建册率
②≥5次产前检查率(按时、按要求内容完成所有检查者)③产后42天健康检查率 ④系统管理率(2)高危妊娠随访率
①发现高危妊娠即应记录高危妊娠随诊表,并按照流程进行处理。
②按疾病病情增加检查次数及检查项目,进行预约随访,随访率达90%以上。
③高危妊娠根据孕期情况可进行专家会诊或专科会诊,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处理。
(3)住院分娩率
①住院分娩率应达到100%,必要时应提前住院待产。②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并做好产前准备,必要时启动专家组抢救或进行会诊。
2、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应当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提出改进建议。
3、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保障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的自查制度,定期接受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的质量检查,县(市、区)级每季度质控1次,市级每年质控2次。
(四)信息管理
建立高危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在各医疗保健机构门诊、病房设专人进行登记。
各级妇幼保健院设专人负责辖区内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反馈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辖区内医疗、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 卫生院的工作职责,签订任务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孕产妇保健管理例会制度,及时调度各有关单位工作进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2、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机构作用,定期组织辖区内妇保医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建立考试考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必要时聘请省、市妇保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师资,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或现场实习,务求妇保医生精通本职工作;要积极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做好对相关单位的绩效考核、抽查和问卷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现场解决,问题严重的及时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3、各有关单位妇保医生要依据《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标准(2011年版)》,逐项、逐条完成本职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并监督转诊医疗机构认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等;利用QQ群、微信、电话等完善与分管辖区内孕产妇及家属,0-6岁儿童家长和老师的有效联络方式,做好定期健康随访,做到访谈、访视有痕迹。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做好高危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对有转诊指征的,应立即上报辖区妇幼保健院,必要时帮助协调联系有关事宜,及时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及时跟踪并记录诊治情况;依据《关于加强全省孕产妇死亡指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规范》等要求,与高危孕产妇及家属、高危儿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详见附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于每年4月30日前、9月30日前将本辖区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总 结上报市卫生计生委基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