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青岛工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研报告
调 研 题 目:关于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姓 名 学 号: 蔡绵绵 201201105410 年级专业班级:2012级英语4班 所 在 学 院: 外语学院 撰 写 时 间: 2014年2月28日 指 导 教 师: 王 芳
关于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明建设的不断开展,各项经济建设措施也不断落实到全国各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的紫帽山也在进行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紫帽山目前主要致力于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自然风光的优势,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休闲生态度假区,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繁荣而美丽的生态城市。关键词:生态规划;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引 言
调研目的:打造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的实际调查,对于该项目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该片区的未来有深刻的认识,也通过自己实际的了解,能为自己家乡的改造提出一些建议,使其更好的发展。调研时间:2014年1月13号——2024年1月17号 调研地点: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紫帽镇 调研人员:蔡绵绵
调研手段:访问、观察、搜集资料
相关背景: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与清源山隔江对望,俗称对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紫帽山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人文历史,自古有“紫帽山峰秀,清源石头奇”之称,虽然用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当地经济仍旧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为了改善这些现象,当地政府提出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改造方案,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打造一个4A级的生态旅游景区,建造一个生态大规模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城中村”的面貌,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目前,该方案已经在顺利的进行中,为营造良好的配套环境,大面积的拆迁工作也接近了尾声。
一、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建设的总体概况
(一)调研过程
2014年1月13日,我到紫帽镇镇政府向相关负责人询问了该项目的相关内容,该项目负责人热情的给我讲述了项目的前景,建设计划和资金筹备方案,14日,负责人将这些资料整理打印出来给我,我自己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15日到17日,我参照这些资料对紫帽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分析。并走访了紫帽山周边村庄的村民,了解到当地村民对该项目的态度以及看法,发现了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建设的总体概况
1.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的目标
调研过程中得知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的目标是建设旅游精品,铸造紫帽山旅游品牌,充分体现闽南人文的旅游特色,把紫帽山旅游区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与运动健身的4A级旅游胜地。同时加快推进紫帽镇的产业升级、城建提速,推动紫帽当地新一轮科学与经济的跨越发展,打造商贸旅游生态宜居新城镇。
2.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的前景
当前,晋江市委、市政府正下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紫帽山生态旅游休闲区,引进相适宜的旅游及配套产业,引进许多三产项目。由此,紫帽山的定位和意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普通的“紫帽山风景区”,而是晋江市打造更加美丽生态城市的核心区,不再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而是基于“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相信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而打造的休闲度假区完成后,不仅能吸引大量游客来旅游观光,而且当地绿色的生活环境也能吸引大量的人来当地买房,居住,从而推动当地的房地产事业,与此同时,也能大量吸引投资者的眼光,引进大量的投资。
3.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项目建设计划
(1)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争取初见效益。如:立足现有的登山步行道、登山公路及期间的溪流,开发山体观光健身项目;立足霞茂现有的农牧休闲场、园坂农家餐馆、紫湖新农村,开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项目;立足现有的金粟洞、凌霄塔、古玄寺、普照寺、法藏寺、心字石,开发宗教文化朝圣项目;立足高尔夫球场、别墅,开发高尔夫体验活动、高端酒店会所商务活动项目;立足紫湖、紫溪两大水库,开发水上休闲娱乐项目。
(2)组织各个周边村庄的拆迁组,配合完成相关的土地征收工作,来进行该项目的统一规划和重建。
(3)委托相关的设计人员及公司,完成相应的设计建设工作。(4)宣传该项目的可观前景,使民众放心,同时吸引投资目光。
(5)实施周边环境整治。在现有基础上,组织对紫帽山尤其是金粟洞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对紫帽山进行高强度绿化。
(6)着手开展4A级景区创建的准备工作,建设紫帽山公园游客管理中心、游步道、停车场,在规划的指导下对金粟洞进行有规划性的修旧建设(适当扩建,增加殿堂座数、修建山门)。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征用土地过程中与寮内村的村民出现冲突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看见在征用紫帽山所在村落寮内村的土地的过程中,拆迁小组与寮内村民常常出现口头上的争执。征用他们几代人生活的土地,拆掉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寮内村当地民众难免会有一些情绪。而且当地经济原来并不发达,群众的普遍素质也不高,对该项目不理解,更加容易发生冲突。虽然该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对该问题却不可小视,放任其发展将引起更多的问题。
(二)村民担心该项目的建设会破坏紫帽山原因的生态环境
我们走访了许多当地民众,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当地群对于该项目还是知之甚少,部分群众对紫帽山将开发利用充满了疑虑,担心紫帽山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会因为开发建设而受到破坏,担心开发建设会破坏了紫帽山的钟灵毓秀。民众产生这种心理是因为对项目的生态建设不够了解,不知道合理的生态开发建设,不仅可以很好的利用资源,同时可以很好的保护资源。
(三)没有抓住投资者的眼光更好的招商引资
调研过程中发现,投资该项目的投资者比预计中来得少,许投资者并不知道该项目的存在,这是因为没有将该项目可观的前景宣传到位,声音没有打响出去,宣传力度不够就不能更好的引起外界关注,更好的吸引投资者的眼光,更好的招商引资。
(四)前期对紫帽山的文物古迹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
实地考察中发现紫湖水库、虎岫水库、金粟洞等自然资源被搁置,没有有针对性的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红霞牧场、农家餐馆等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管理;对当地一些文物古迹及神话、传说没有进行相关的收集整理。
三、对策建议
(一)对于征用土地过程中部分民众的抵抗情绪,要耐心安抚
部分群众会产生抵抗心理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更需要拆迁小组的耐心安抚,民众对该项目只是不知道它带来的收益才产生这种情绪,这时候就拆迁小组的相关人员有不气馁、耐心的精神和亲和的态度,给群众耐心讲解,只有安抚好了群众焦虑的心理,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获得双赢,反之,如果相关人员硬碰硬,只会让群众的抵抗情绪更高。
(二)要大力加强对该项目的生态性建设的相关宣传
项目负责人可以召开有关该项目的生态性的讲座,对村民大规模的宣传紫帽山建设的生态性,对个别仍然心存疑虑的群总,可以让有关负责人对这些民众单独讲解解疑,设立有关紫帽山生态发展的宣传栏,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海报,还可摄相关的宣传短片,在当地的电视台播放。了解了紫帽山的开发不但不会破环环境,更是合理保护利用,当地群众才会共同努力推动项目的发展。
(三)加大对宣传该项目可观前景的广告力度
可以在市区醒目的广告栏,活着车流量大的道路两旁的广告栏上张贴相关的广告信息,或者通过在当地的报纸刊登相关的广告及信息,来引起关注度以及在拍摄相关广告,在电视上展示出来,从而更好的招商引资。
(四)做好针对紫帽山文物古迹等的旅游资源前期保护工作
对紫湖水库、虎岫水库、金粟洞等天然资源进行进一步美化,例如栽种花草,并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对红霞牧场、农家餐馆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对一些文物古迹及神话、传说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可以建设相关展示栏展示出来,有针对性的投入资金。
结 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正是因为此次调研,我也对该项目将对紫帽镇的的改变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作为紫帽镇的一员,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在随着该项目一步一步的顺利完成,紫帽镇的经济也能因此能得到一次跨越性的发展,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当地的农村面貌都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个为紫帽山量身定做的方案,也能在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坏境,真正完成经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曾慎松.泉州鲤城紫帽山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 [J].林业勘察设计,2006:(01).[2] http:///2012-05/04/content_298846.htm.[3] http://library.xmu.edu.cn/news/detail.asp?serial=59063.[4] http:///2012-01/11/content_287264.htm.[5] 许建林.试议晋江市紫帽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资源[J].防护林科技,2013:(09).
第二篇:4A级紫帽山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4A级紫帽山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旅游区背景
一、区域背景
紫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泉州市区西南的晋江市紫帽镇境内,是泉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该区所处的紫帽山,钟灵毓秀,景色绮丽,为泉州的一大名山,自唐以来,即是著名的旅游风景胜地。
紫帽山脉,山岳层迭起伏,有的峻峭参天,有的蜿蜒含蓄,有的玲珑如玉,有的回顾生媚。山间高崖飞瀑,泉水叮当。山下紫湖、紫溪诸湖泊碧波荡漾,或宽或窄,曲折回旋,风韵有致。沿湖四周山坡野地,龙眼、荔枝、杨梅、柿子诸多果树,浓荫蔽空,郁郁苍苍。山中金粟洞、古玄寺、古元室、妙峰院等是唐宋明清历代名人道士的读书修炼之处。保福寺、安福寺、普照寺、五塔岩等都留有历代先贤的佛雕摩崖石刻等印迹。而遍布于山中,形体各异的百处“心”字石刻,更是我国的文物奇观
二、自然条件
紫帽镇地处晋江市西北部。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有8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因地处紫帽山南麓而得名。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秀丽的山水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人文历史是紫帽山的三大特色。紫帽镇素有“水果之乡”美称。工业以陶瓷建材为主,针织、服装、食品业也有一定发展。该镇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社会事业发展良好。境内的紫帽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秀丽的山水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人文历史是紫帽山的三大特色。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14612人。
三、人文社会
1、历史沿革:紫帽镇行政区域隶属多次更迭,历史上曾隶属于一都和三十二都,1949年前隶属晋江县梅溪镇,南安县下洋乡。1950年后晋江县先四区后五区,南安县第十五区管辖。1958年属晋江磁灶公社和南安县官桥公社所辖。1960年由晋江县磁灶公社隶属的园坂、湖盘、塘头、浯安等生产大队,南安县官桥公社管辖的紫星、霞茂等大队组建国营紫帽山农场,下辖园坂、湖盘村、塘头、浯安、洋店、紫湖、霞茂、紫星等八个管区,铁灶、红湖、红霞、紫岭等四个农牧场。1984年建紫帽乡将园坂等八个管区改为行政村。铁灶等四个农牧场仍属紫帽山农场所属。1992年撤乡建镇,镇址设在后厝街。
2、社会现状:紫帽镇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2010年紫帽全镇实现企业生产总值达18.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达1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6家,生产总值达13.7亿元,财政总收入633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958元。
教育: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教育“两基”在普及程度、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一定提高,紫帽中学荣获“晋江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在2002年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文体: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全镇有灯光球场8座,高尔夫球练习场2座,群众性文体活动普遍开展。
卫生: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卫生院通过一等甲级医院验收,医德医风有较大改善。
广播电视:全镇已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及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实现市镇光纤联网;有线电视入户数1826户,入户率64.73%。
第二章 旅游区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旅游资源
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钟灵毓秀,景色绮丽,自古有“紫帽山峰秀,清源石头奇”之称。山岳层迭起伏,有的峻峭参天,有的蜿蜒含蓄,有的玲珑如玉,有的回顾生媚。山间高崖飞瀑,泉水叮当。山下紫湖、紫溪诸湖泊碧波荡漾,或宽或窄,曲折回旋,风韵有致。沿湖四周山坡野地,龙眼、荔枝、杨梅、柿子诸多果树,浓荫蔽空,郁郁苍苍。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攀登到泉州市区的最高峰、海拔517.8米高的紫峰绝顶凌霄塔,放眼眺望,泉州市区尽收眼底,晋江恰似一条飘带悠悠东去汇入大海,使人顿觉心旷神怡。
(二)人文旅游资源 紫帽山中金粟洞、古玄寺等是唐朝以来名人道士的读书修炼之处;保福寺、安福寺、五塔岩、铁灶佛国等都留有历代名人先贤的佛雕摩崖石刻等印迹;而遍布于山中,形态各异的百处“心”字石刻,更是泉州的一大文物奇观。
第三章旅游区发展战略
一、旅游产业现状
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带动功能,通过为游人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一条龙服务,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加大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镇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可以扩大再就业,所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实现富民强镇的战略目标,是紫帽镇的唯一选择。
紫帽的旅游业在诸多方面都反映出其发展处于一个刚刚越过初始阶段的启动阶段。不仅是旅游业的产出小,且在很多具体方面还都刚刚起步。紫帽镇旅游业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旅游产业不健全
在接待方面,紫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社,景区内更是没有讲解导游。
宾馆数量少,档次低,服务差。主要是接待一些商务客,更没有旅游定点饭店之说。由此而知,紫帽镇旅游的接待住宿条件很差。
2、景区尚处自然状态 作为旅游区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是旅游吸引物、接待设施、景区的可达性。
首先,就景区吸引物来说,其建设远远不够,如古玄寺、古元室、妙峰院等。
故此,紫帽现有的景区几乎都处于自然状态下,其他景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区,处于待开发状态。
3、自立型的开发方式
紫帽镇前期的旅游开发模式还是一种初级自发式的旅游开发。自发式旅游开发表现在缺少专业规划,用自己的想象来规划未来景区;旅游营销缺乏主动型,被动的接受外来游客(其中绝大部分是来登山健身)
4、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紫帽镇的旅游发展,走的是自主发展之路,不仅表现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还表现在景区的管理和经营上。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逐步把紫帽山旅游培育4A级生态旅游景区,并使之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新亮点和未来支柱。
突出紫帽山品牌,体现闽南宗教文化和山水风光特色和生态农业旅游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开发旅游精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提升产业规模和素质,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紫帽镇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旅游行业管理力度小,产业建设不健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战略。
2、改造环境,可持续发展
紫帽镇目前的旅游景点建设处于自然状态,基础设施差,产品粗糙,档次不高。
紫帽镇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果树成林、农畜业发展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良好,这是支撑紫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吸引物,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托。山林是紫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以规划为先导,坚持开发、保护与再造新环境的高度结合,符合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法规。
紫帽镇旅游业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既要积极发展形成规模,又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依托交通,扩展市场
紫帽镇地处晋江市西北部,位于泉州市区西南6公里处,紧邻清蒙科技开发区。距泉州火车站10公里,泉州晋江机场15公里,泉州后渚港8公里。西接泉州刺桐大桥的池紫公路及福厦高速公路牛山至国道324线紫帽路段。
三、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设旅游精品,铸造紫帽山旅游品牌,充分体现闽南人文的旅游特色,把紫帽山旅游区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宗教朝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与运动健身的4A级旅游胜地。
(二)旅游业发展阶段目标与指标
1、近期——大力创业期(2011~2015)
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有不到1%提升至6%左右,把紫帽镇建成晋江市乃至福建省省旅游名镇。
2、中期——全力建设期(2016~2020)
把紫帽山旅游区培育成为泉州市知名旅游区和324国道的主要旅游基地之一,324国道上的品牌景区,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提升至10%左右。
3、远期——积极升华期(2021~2025)
把紫帽山旅游区建设成为福建省精品旅游区,全国知名的4A级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第四章 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布局
一、旅游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
总体格局:“三区一轴”即“一个核心区,两个重点区,一条黄金旅游轴”
1、一个核心区:紫帽山核心旅游区包括紫帽山脉及周边区域。作为全镇的核心旅游区,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这里集中了紫帽山登山步道、金栗洞、古玄寺、法藏寺、凌霄塔、高尔夫球场等主要旅游资源点,主要的生态、人文、及健身功能都集中这一个区域内。
2、两个重点区:观光农业区和老镇景区是规划中的两个重点旅游景点,也是镇区核心的重要辅助,与紫帽山景区形成了“一核心两重点”的旅游格局。
3、一条黄金旅游轴:国道324是紫帽河镇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不但连接了省内外的其他旅游点,也连接了省内的主要客源市场。在福建省的整体旅游格局中,324国道也是重要的旅游发展轴线。从横道往西,1-2小时可达漳州、漳浦,3-4小时可到云霄、诏安,继续往西可到汕头、广州等城市;往东,半小时可到泉州市区,1小时可到惠安,继续往东可到福州。
二、近期(2011~2015)项目规划
㈠环境整治与项目策划
1、环境整治
由于紫帽山景区部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已严重影响紫帽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山区。为建设国家级4A旅游景区,近期五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整治紫帽山的生态环境:集体动迁对影响紫帽山环境的工厂,严格限制紫帽山核心景区的建设项目审批,恢复紫帽山植被,修复山区水系,旅游景点的整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2、近期项目策划
⑴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具备完善的游客辅助设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4A级(含)以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面积应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游客服务中心需配备咨询台,提供景区全景导览图、游程线路图、人工导游讲解服务等,同时设臵专用的游客休息区,面积要能够满足高峰期游人的需要。针对残疾人游客的需求,服务中心入口、台阶处应设臵无障碍通道。中心内还需提供轮椅、婴儿车、拐杖等器械。提供雨伞的租借服务;提供免费的手机、摄像机充电服务;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服务,提供纪念币、明信片和纪念章服务,可随时投递邮件;提供医疗救护服务,设立医务室,配专职医护人员,备日常药品、氧气袋、急救箱和急救担架。
⑵引进投资,建设星级酒店。紫帽山景区现状并无规划建设一家具备商务、餐饮、住宿、会议、健身、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星级酒店。为将紫帽山景区建设成国家级4A旅游景区,引进建设一家高标准的4星级以上的酒店将成为建设紫帽山景区的基础性工程。
另外,可结合紫帽山脚下已建成的别墅区,规划别墅住宿,吸引高级商务旅游客源入住。
⑶闽台合作,开发观光农业。在台湾,观光农业已成为周末、假期亲子游的最佳去处。台湾鼓励将农田、果园、花圃和茶园等农业资源开发形成内容丰富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人们田园观光、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的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观光农园: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和茶园,提供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市民农园: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
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设臵展示稀有热带植物、水耕设施、农作物栽培和传统农具的娱乐教育设施,并且对教育农园内各类树木、瓜果蔬菜设臵说明标识,同时开放养牛场、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设施,供游客免费参观,增添游客游览乐趣,丰富游客农业知识;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田园景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休闲活动。除了可观光、采集、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紫帽镇是晋江市农牧业基础相对优良的区域,课借助闽台合作,引进台湾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管理模式在紫帽镇结合紫帽山景区旅游开发观光农业例如建设休闲农场,场内分茶园区、自然景观区、竹林游乐区、游园区、滑草区、度假山庄,人们在此不仅可参与从采茶、烘焙到品茗的全过程,学习茶道的有关知识,而且可滑草、烤肉,享受竹林浴等,为厦门、大泉州城市圈市民提供内容丰富的农村、农业休闲游憩活动。
⑷修缮经典宗教建筑,吸引八方朝圣。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紫帽山作为晋江第一高峰,在泉州、乃至福建并不能算是奇峰、高峰,但作为宗教文化底蕴的承载体,其内涵并不亚于清源山、戴云山。要修缮原有的宗教、文化承载建筑体,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形态化,将其演变成如武夷山之大王峰、仙女峰之类传奇,吸引游客。
⑸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登山步道,索道、公共厕所、停车场、医务所等配套设施。
第三篇: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项目由来
金沙湖位于阜宁县城南部,区域面积2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委会,5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5843户,总人口19323人,耕地面积23935亩。231省道、329省道及阜宁县城的主要干道上海路、济南路在此纵横交汇。区域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间湖水深邃纯净,文化底蕴丰厚,风物遗迹较多有着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巨大的旅游业发展潜力。
金沙湖区域内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千年古镇——喻口境内的巢城遗址、全国民兵英雄陆立才、光荣村的传说、知青故园等大批历史事实,足以说明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1月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计划》,将阜宁金 1
沙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纳入了实施计划之中。2009年12月31日,阜宁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金沙湖开发管理委员会,并适时进行了区划调整,为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提供了保证。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金沙湖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将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使各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招宽就业门路,促进经济发展,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是促进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增多,过惯了喧嚣的城市生活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进行生态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上班族,双休时间短,不适宜远行,因此近距离、低消费的游山玩水、登高望远、闲来垂钓、农家乐等是上班族的一种最实际的旅游消费,金沙湖生态旅游区内世外桃园般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可见加快金沙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已势在必行。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及地文、气候、水文条件
金沙湖位于江苏省阜宁县城南部,属江淮平原、里下河地区北部,据区域地质资料记载,该地区为黄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标高2.0米,四周有防洪圩,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土质为粘土,沙土、沟河纵横。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型,并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季风性特征显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常年平均气温为13.7℃左右,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8℃,年平均日照2257.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7%,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主导风向东北风、东风,年平均风速3.78米/秒。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美丽的金沙湖景色,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资源条件
(一)淡水资源
湖区水域面积为3.8平方公里,从黄沙层中渗溢出的湖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清冽甘甜,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二)黄沙资源
湖四周及湖底的黄沙,沙质纯净,沙粒均匀,踩踏不陷,软绵舒爽,是建设沙滩浴场最佳的铺设材料。
(三)野生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中,有野兔、草狐、黄鼠狼、鲤鱼、鲫鱼、黑鱼、青鱼、甲鱼、黄鳝、野鸡、野鸭、杜鹃、猫头鹰、灰喜鹊、白头翁、画眉、百灵、鸳鸯、青蛙、蜗牛、地鳖虫、青草蛇、赤练蛇、蛤蜊、蚬子、泥螺等。
(四)野生植物
马兰、牛蕾子、半支莲、地黄、构杞、柴胡、半夏、紫苏、车前子、益母草、王不留行、黄花、铺地锦,柴、蒲、柳等,可用于中药和广泛发展编织业。
(五)社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
金沙湖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其它社会各项事业也齐头并进,逐步形成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民风纯朴的新气象,也造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小香玉花生、红心牌番茄、射阳河蚬子等特色产品享誉大江南北。区域内水泥路面四通八达,电力资源充裕,程控电话,宽带网、有线电视、医院、学校、商场、菜场一应俱全,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章 风景资源特点
一、自然景观资源
沙湖夕照、渔舟唱晚、绿色长廊等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构成独具魅力的景观带。
(一)林木景观资源
金沙湖区域春天桃红柳绿,莺蝶翻飞;夏天莲叶碧天,清香溢远;金秋时节,蓝天碧水,硕果飘香;冬天玉树冰花,银妆素裹,仙境般的风光,令人陶醉。
境内有百年古树石榴:现位于喻口居委会原阜宁县人大主任缪振华的门前。这里原系国民党国防部长顾祝同的姐夫姚海舟的老宅,此树距今已有200多年。
十里射河大堤、十里绿色长廊不仅是天然的氧吧,也是珍禽异兽活动、栖息的场所,有獐、狸、刺猬等20种的野生动物,有斑鸠、野鸡、锦鸡、画眉、白鹭、灰鹤等30种以上禽类,有眼镜蛇、金(银)环蛇、菜花蛇等蛇类动物。
(二)水文景观资源
金沙湖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平均宽度在500米之间,最宽处1000多米,其湖水深遂,幽蓝,纯净。若泛舟湖上,更是碧波荡漾,湖光潋艳,或垂钓湖畔,湖中戏水更有一番韵味。待此区域建成避暑山庄后,更是一个设备齐全的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圣地。
二、人文景观资源
(一)寺庙
西来佛寺,位于施庄镇喻口村境内。关于“西来佛寺”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说原来供奉在西小庙的菩萨一夜之间都没了,在距西小庙的东边300多米处的一块空地上人们发现了他们。大家认为这是佛祖选中的地方,就在这里建座寺。佛是从西边走来的就叫“西来佛寺”;另一种说法是清朝道光30年僧福来从江南化缘来此建造的。西来佛寺坐北面南,寺内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山门、过厅、大殿和东西两厢堂馆组成两进院落,庭院内绿树成荫,陪衬着佛殿走廊朱红色檐柱和石绿色斗拱。由三门、照壁与在南北中轴线东侧的僧寮、香积厨、斋堂组成第一进院落。山门面宽一间进深一间,门前两侧为镇院之兽——汉白玉石刻狮子。照壁上以半立体式浮雕雕塑着山水、树木、珍禽、异兽等。由大雄宝殿、照壁与南北中轴线东侧的祖师殿祭坛和西侧的东岳天池组成第二进院落。大雄宝殿面宽7间,进深3间,砖、石、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雄伟壮观。殿顶为二龙抢珠,周檐斗拱繁缛,昂嘴下突,四角挂有风铃。大殿内有木刻圆雕的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五尊佛像。大殿外侧墙面上是山水、树木、花草、珍禽、野兽等浮雕。大雄宝殿前的大院正中摆设一个大香炉,大殿前左右有一对旗杆,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东侧的祭坛内除了供奉一些菩萨的灵位外,还陈放着做法事所用器具等。在南北中轴线西侧的东
岳天池内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有鱼篮观音、杨柳观音、洒水观音。
自清朝道光30年“西来佛寺”修建以后,来自四方叩拜的香客络绎不绝,人们置身其间,聆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生起宁静祥和的愉悦感,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
这座古寺毁于1938年秋天。当时寺内主持为了不让寺院内的贵重物资落入日寇之手,将大钟、香炉和其它器具埋入了地下。寺被日寇烧毁后一些幸存的诸如门牌等石质建筑物品散落与民间。
(二)土特产
1、小香玉花生
小香玉花生产于施庄镇十里黄沙岗上,型小壳薄、果仁匀称、清脆味香、营养丰富。历史上一直是皇宫里的贡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小花生曾用来招待会议代表。
2、喻口蚬子
喻口由于背倚射阳河,从古到今不少人以渔业为生。人们除了捞鱼,主要是从事蚬子加工业。蚬肉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能有较好效果,曾出口日、韩等东南亚国家。
(三)民间风情
清明插柳。相传黄巢在喻口筑城安寨,到处攻城夺地,斩杀贪官污吏,土匪恶霸。地主阶级对他恨之入骨,大肆造谣诬蔑,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其实,黄巢起义军纪律严明,禁止乱杀无辜,遇到贫民,还赠送财物。盐阜地区清明节前插杨柳的习俗即源于此。据传说,一日,黄巢率兵和地主武装作战,见一村妇身背大男孩,手挽小男孩在奔逃。黄巢甚感奇怪,策马赶至村妇面前询问。村妇直言不讳地说:“大男孩无父母,是收养的,小男孩是亲生的,小男孩失之可以再生,大男孩失掉了可就不会再有了。”黄巢深受感动,安慰村妇说:“起义军为民着想,不杀老百姓,你走吧!”村妇说:“你不杀我,也难保你的部下不杀我。”此时,正值桃红柳绿的清明节,黄巢于马上顺手折下一枝青翠嫩绿的柳枝,嘱咐村妇,回家插于屋檐之下,保你平安无事。村妇回村,将黄巢的嘱咐遍告庄邻,果然全村安然无恙。每年清明节家家户户折柳枝,插于屋檐之下的习俗一直传到今天。
(四)历史遗迹
东园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阜宁县施庄镇园村。遗址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3米范围内。1978年发掘,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环、石凿等百余件属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其中较珍贵的是一种穿孔石斧,长24.5厘米,上阔11厘米。另在距此地200米处又出土一批战国、汉代和隋唐时代的文物,并出现陶片堆积层。1984年,经盐城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考证,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南北朝古井。在原东园村境内有一口南北朝古井,古井全部用小方砖砌成,井水已干涸。据传说这口井的井水“春天甘甜味美,夏天清凉解暑,秋天滴水如珠,冬天雾气腾腾”,这口井原被县有关部门重点保护,现已被毁。
巢城遗址。唐朝末年,朝廷腐败,藩镇割据,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公元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在山东起义。三年后,王仙芝败死,黄巢成了冲天大将,率众与唐军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作战。此时,唐朝廷虽极度腐败,分裂割据,互相攻杀,但对起义军仍疯狂镇压。黄巢一度不能取胜,遂将矛头指向淮南,以求发展。
阜宁地处射阳湖出海口,是南北漕运的咽喉。占据阜宁,进退有据,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加之淮盐又是举足轻重的财政来源,因此,黄巢把阜宁视为理想的屯兵之地。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渡江,淮南节度使高骈欲出兵,部下吕用之劝说阻挡,“公挟震主之威,安所税驾,不如观衅求福,为不朽资。”高骈遂拥兵自保。黄巢趁机率十万大军,纵横于江淮之间,于县境筑城屯兵,以“喻口为其盘踞地”。“喻口附近有南营子、北营子、营子港、营墩、营沟,皆为当时驻兵处。”《阜宁县志》载:“黄巢筑城射河南岸喻口镇,居民称为巢城”。现在的喻口小街就是原来的巢城。
百年石榴树。现位于喻口居委会原阜宁县人大主任缪振华的门前。这里原系国民党国防部长顾祝同的姐夫姚海舟的老宅,此树距今已有200多年。
三、开发条件
近年来,随着阜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形象的不断提升,阜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旅游业品牌脱颖而来。红色经典、水绿阜宁响彻大江南北。金沙湖作为阜宁“苏北水文化”格局的一部分,定位为以自然资源为主,改造经济和环境,加上迎合市场需求的健身娱乐项目,形成新的健身度假的景点,就有了依托和可能。
立足大苏北,吸引“长三角”,辐射海内外。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域的建成,首要的是作为阜宁百万人的南花园来打造,紧邻县城,依傍射阳河。天时、地利、人和,既融入大阜宁,又服务于阜宁,为阜宁经济发展造就新的平台,创造新的特色。其次,河荡相连,舟船云集的苏北水乡特色景观,可以吸引8小时都市圈的人们来此观光度假。搞好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条件十分优越,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盐城市委、市政府将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列入了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计划。加之阜宁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必然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春天。二是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地貌资源、水文资源和人文景观均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吸引游客。三是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231省道、329省道及阜宁县城的主要干道上海路、南京路、济南路在此纵横交汇。景区至国际大都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以及上海虹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分别为3小时、2.5小时车程;至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1.5小时车程;至苏北国际机场45分钟车程;至盐城市和盐城机场40分钟车程;至新长铁路阜宁站30分钟车程,至沿海高铁阜宁站20分钟车程;至阜宁县城核心区5分钟车程。
第四章 建设构想
一、指导思想
金沙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本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切实保护好生态条件和景观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全面合理的统一规划,稳步开发,边开发边开放,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思路与目标
(一)科学分区设置景点
根据金沙湖区域内资源特色和景点分布情况,规划定位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沙滩浴场,是长三角旅游度假胜地,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泽国,城中金沙湿地,集观光旅游、健身休闲、娱乐度假、会议展览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依托“沙”和“水”字,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整体规划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分为五大区域、九大项目。
五大区域为:历史文化区、沙滩浴场区、水上游乐区、休闲度假区、商贸服务区。
这五大区域的具体细分为九大项目:
1、东园新石器文化展览馆
利用金沙湖的最东端东园新石器遗址,汉朝陆侯井和墓穴及张庄古村落兴建新石器文化展览馆,陈列相关年代出土文物,还原古村落的小茅屋,风车、水车、刀耕火种的械具,让游客感受华夏文明的渊源流长。
商贸服务区沿黄沙岗中心路北建设,重点建设八个上档次、服务上水平的星级宾馆。
2、西来古佛寺观光
重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西来古佛寺,占地面积约50亩,建成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供游客观光、香客拜佛。
计划在寺庙内辟出专门区域,结合民政殡改壁葬倡导,建设“极乐塔”,供人们安置亡者、祭奠亡灵。
3、休闲娱乐中心
在金沙湖的南边偏静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地域,建设别墅
群,作为自驾游、团体等客人的住宿地。整个半岛驳岸、垂柳,点缀以花卉、树木、水井、粮垛、谷场、鸡舍其间,并配套功能齐全的康体中心,健身、美体、水疗、美容美发、足浴、按摩一应齐全,给都市人们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4、动植物野生园
水生植物选择淡水植物进行栽培,淡水动物选各种野生水禽、飞禽之类的动物,并配齐驯禽员,逐步驯化水、飞禽供游客观赏。在野生园区内设定一些原始捕鱼方式(扳网、罾、粘网)的游乐点,以增兴趣。
5、观光生态农业区
利用沙岗成片的“小香玉”花生、梨园、桃园以及329省道沿线的观光农业带,在不同的季节里让游客自行采摘果实、参与农事活动,徜佯于果林之中,享受田园风光。在沙滩边可建包舫荷室供游人休憩。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农家乐餐饮点。
6、天然浴场
在度假区东区开阔地段,利用白色的细沙,按照“阳光、水滩、清水”的要求,打造3平方公里的天然沙滩浴场。配套以水上滑梯、沙滩椅、遮阳伞、青水龙头、更衣室、小卖部。
7、水上游乐中心
利用的深水区,划出一定的水域,让旅客选择摩托艇、冲锋舟等进行比赛,或抢占滩头活动。在另一浅水区,开辟
游乐水城,可选择碰碰船等水上平台、水上自行车、水上荡舟、竹筏漂流、弹射包气囊、平衡木游戏。
8、沙滩竞技
在区域内沙层富集处,利用细沙条件,设立一个沙滩排球场地,一个沙滩足球场和一个沙地滑翔场地。配套相应的健身设施。
9、垂钓中心
利用现有的渔场,开辟出几个精养渔塘设立100个以上垂钓点的垂钓场。在堆堤上种植一些垂柳及其花卉,塘内在适当地段间隙地种植一些荷藕,莲花菱角等水生作物,每个垂钓点上配套石凳、石椅等,供游人休闲、纳凉、观鱼、垂钓。同时建立野炊地让游人能够自己就地取鱼,就地享饪,感受野趣。
(二)建设分期和目标
根据“一年打基础,二年树形象,三年见成效,四年实现预期目标”的总体规划,预计旅游区建设分为三期建设,历时四年(2010年-2013年)完成全面建设。
1、前期(2010-2011年)建设目标
根据旅游度假区建设惯例,新建旅游度假区应全面加大保护旅游资源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1)加大宣传,利用电视台、报刊、互联网全面大力宣传,搞高知名度,扩大影响。
(2)重点保护好景区内古树名木、历史遗迹,挂牌保护。
(3)实施湖型整理工程,加强区域内道路、管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部分地段“八通一平一景”。
(4)完善观光农业示范点建设,设立农家乐接待点。(5)加大对人文景观寺庙修复重建申报和建设工作力度。
(6)开工建设休闲会所,沙滩浴场。
2、中期(2011-2012年)建设目标
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景区、景点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使旅游区基本步入生态、旅游、科普、资源合理利用等协调发展的轨道,主要任务有:
(1)在每个旅游景区着手组建休闲会所,提高旅游休闲质量。
(2)引导组织好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3)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不断搞高服务质量。(4)着力重建或修缮人文景观寺庙、历史遗址等。
3、后期(2012-2013年)建设目标
在前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全面完善景区内各景点服务基础设施,采用科学的开发和管理手段,增强旅游区竞争力,主要任务有:
(1)全面完善景区内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加强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3)逐步形成具有平原生态旅游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
第五章、金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评价
一、经济效益
根据近年来阜宁旅游业情况来看,客流是逐年递增,农户的农副产品也相应提高了附加值,充分推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着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居民将实现从纯农业直接收入转嫁到旅游业收入的软着陆,地方经济收入在旅游业一块也将大大增加,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收入更是不可低估。
二、社会效益
金沙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更好地保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充分改善,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山区经济大步发展,增进人民身心健康都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保护了一个地方的人文资源,保住了一方文化,也提 16
高了一个地方的整体水平,使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第四篇:青海省青海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青海省青海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2011年,青海湖景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和“三年见规模、五年成品牌”的部署要求,紧扣“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努力在资源整合、市场整顿、环境整治上求突破,在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景区建设、加大宣传营销上做文章,在打基础、树形象、创品牌上下功夫,使景区发展实现了9个方面的新突破,即:基础设施有了新改善、服务功能有了新延展、旅游产品有了新亮点、内外环境有了新变化、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服务质量有了新提升、资源保护有了新举措、宣传营销有了新突破、和谐景区有了新发展。
一、将景区建设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青海湖地处农耕区和牧业区、中原文化和吐蕃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地带,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突出“借助文化繁荣旅游”的思路,积极挖掘青海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水域文化、品牌文化,着力构建“青海湖文化”发展体系,强化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旅游跨越发展。2011年,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87.7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游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增长,实现了青藏高原5A景区零的大突破。
在建设“文化青海湖”中,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十分注重“传承、拓新、彰显、传播、升华”五大环节。成立“青海省青海湖研究院”深挖环湖流域文化“家底”,实施了“五个一”文化精品工程,面向全国公开征集青海湖形象标识(徽标)和主题宣传词,建立了涵盖青海湖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内容的摄影图库,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青海湖艺术创作活动,建起十多座大型文化公益宣传牌,组织开展了包括文化品牌资源价值在内的无形资产评估等,不断加强对环湖厚重文化资源的利用,彰显“青海湖文化”元素。
在景区设计规划、发展生态旅游、扩大品牌影响力中,青海湖景区倾力打造具有“青海湖文化”特色的项目工程、旅游产品和节庆品牌活动。开工建设的鸟岛观鸟室及通道、六大入口系统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与生态保护、时代特征相融合的特征十分鲜明。与中科院等高端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使生态保护、生态之旅借高科技手段延伸为科技文化之旅。同时,景区还通过建设国际诗歌墙、雕塑园等,携手打造环湖赛、诗歌节、大地艺术节三张青海湖宣传“金名片”,树立青海湖节庆文化品牌。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目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化旅游设施与文化旅游生活相得益彰的青海湖文化旅游新格局已经形成,促进了“生态青海湖”、“数字青海湖”、“和谐青海湖”的共同发展。
二、将景区建设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主要路径,以科研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通过扩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青海湖景区进一步推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双轮驱动”发展。扩大了“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系实习基地”合作范畴和内容,与国内知名院所签订了高端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相关规划设计研究院青海湖分院、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旅游开发办公室青海湖研究基地,使青海湖景区旅游科研创建全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端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景区可以选择高水准的规划机构、规划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研发与评审,形成高质量的规划成果。利用青海湖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可以把景区建成面向全国的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从学术研究、智力咨询、品牌打造等层面集思广益,探索青海湖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创新发展道路。邀请国内生态保护、旅游规划、旅游建设等方面的顶级专家成立了青海湖景区专家委员会,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为景区的规划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形成全流程顶级专家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为景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的智力支撑和科学决策参考。
三、国家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启动助力青海湖生态保护事业
2011年10月,由国家专项投资850万元的青海湖湿地治理项目正式启动。青海湖湿地治理项目建设期两年,主要用于对青海湖13万亩沼泽湿地进行封育,实施保护与恢复。项目涉及青海湖保护区鸟岛、海心山、布哈河三角洲、布哈河河口、天峻县新源镇、刚察县泉吉乡、海晏县甘子河乡、共和县石乃亥乡和黑马河乡等区域。
为保证青海湖湿地保护补助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海晏、刚察、天峻等方面签订了《青海湖湿地保护补助工作
责任书》。青海湖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的实施,对积极探索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积累高原湿地恢复经验,建立湿地恢复模式,发挥宣传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对今后建立和推广高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对青海湖沼泽湿地封育恢复、治理和湿地资源监测等方面的建设,可使青海湖湿地和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得到很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为履行《湿地公约》、全面推进湿地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促进保护生态、牧民增收。
四、景区建设实行宣传营销模式的创新
在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同时,青海湖景区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加大。委托编制的《青海湖景区旅游品牌营销规划》,明确了科学合理、系统实用的景区品牌营销长期规划,对于青海湖景区文化内涵挖掘和旅游品牌提升,促进青海湖景区世界级旅游品牌塑造具有指导意义。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宣传力度加大,实现了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体育竞技、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方面转变,通过环湖赛、诗歌节、大地艺术节、祭海文化节、观鱼放生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赛事活动的举办和摄影、徒步、观鸟、户外露营、沙漠探险、徒步穿越等专题旅游的推出,有效发挥青海湖品牌效应。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构建,营销手段的创新,使景区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客源市场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2011年景区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大关,实现青海湖景区游客量新突破,标志着青海湖景区迈入全国大景区行列。
第五篇: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
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
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
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
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
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
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㈣加大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采取自己办的方式,重点利用中国茶叶之乡的优势,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在领略神奇秀美风光的同时,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提高全县旅游文化品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传媒记者新闻采风、拍摄旅游风光专题片,举办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现场创作、题诗作画、编写传说故事,努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民间文艺比赛,加强与外地旅游文化的沟通交流,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二)
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一篇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范文,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
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
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
植物200多科,2015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
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
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
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万亩,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万亩,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15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
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
建设。
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
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