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山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金山生态产业园项目调研报告
金山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一、金山生态旅游盈利模式探索
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的背景下,会所会员制的盈利模式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建议刚开始大力发展大众生态旅游公园,特备是抓住“春游”、“五一”假期、国庆假期的旅游旺季的时机,通过出售金山生态公园的门票方式经营,门票刚开始可以低一点,比如10元或者20元,以低价门票吸引大量的游客。盈利模式探讨如下:
(一)购买门票游客在金山生态园可以:
1.参观葡萄种植区并且品鉴葡萄酒;
2.参观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动物以及循环生态农业,采摘生态水果;
3.观赏湖光景色,参加水上运动;
4.参观绿色草坪和高尔夫,打高尔夫球;
5.参观特色动物,观看马术表演,骑马;
6.就餐;
7.住宿。
(二)游客评鉴葡萄酒、采摘水果、水上运动、打高尔夫球、骑马、餐饮和住宿都可以另外定价。比如:
1.品鉴葡萄酒每人一次100元;
作者:总经理助理机密
2.采摘水果每人一次100元;
3.水上运动每两人一小时100元;
4.高尔夫运动每2人一小时100元;
5.骑马的定价为每人一次20元或者50元;
6.餐饮每人每次可定价20元、50元、100元和500
元等不同层次的价位;
7.住宿可定价为普通套房200元一天,高级套房一天
500元,总统别墅套房2000元一天以及可采用包年的会员制。
(三)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增加如下项目:
1.高尔夫球场可采用会员制模式实现盈利。
2.生态农业种植区一部分可以采取“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开展,即会员预先缴纳一定的年费,可以按
周配送有机蔬菜和有机肉类。
3.生态农业种植区一部分可以采取“认养”模式开展,即会员预先缴纳一定的会员费,可以认养一小块地,种植成果归会员所有。
(四)金山生态产业园有机餐厅的食物原料大部分来自园区
内自己种植的有机食物。自产有机食物是餐厅的一大卖点。
(五)养羊、养牛和养马的利润计算:
1.数据:211只羊出圈,44只羊羔不出圈,另有奶羊1
2只,其中9只大奶羊,3只小奶羊,最近产下3只奶羊羔,成活一只奶羊羔;马14匹其中3匹小马;牛2头,一大一小;驴10头,其中2小8大,5公5母。(旧数据:生态白山羊169只、特色生态黑山羊119只,生态黄牛2头,生态肉驴9头,生态鹅、鸭、欧洲雁116只;大型犬类15条;)
2.马有观赏价值和骑马价值。
3.养羊的利润估计算
出了羊可供游客观看的价值外,养羊的利润如下:
100只公羊卖出的肉钱=100只*35斤/只*30元/斤=10.5万元
100只公羊卖出的羊绒钱=100只*1斤/只*140元/斤=1.4万元
100公羊的收入=100只公羊的总收入11.9万元-100只羊羔的成本8000元-饲料等费用6万元-人工费用
100母羊的年利润=100只母羊一年下80只羊羔-100只母羊羔的成本-饲料等费用6万元-人工费用
二、金山生态产业园项目营销方式探索:
1.一以低门票价格吸引大量的游客,达到人人口口相
传的广告效应;
2.在金山附近的旅游区打广告,如在镇北堡影视城门
口外打广告;
3.可在互联网、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上发放合适的广告;
4.通过承办自治区、银川市的相关体育活动。
三、存在管理问题
1.大型犬类需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完全避
免犬伤人事件发生。
2.有人想涨工资,这个问题属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人员激励与吸引人才机制。
3.值班人员问题,需要规范安排值班人员。
四、存在技术问题
1.井水浑浊影响种植,解决方式1请打井专家重新打
井,解决方式2引黄河水。
2.葡萄长势慢、葡萄苗没有灭毒、葡萄水路设计不佳,要让技术员解决肥水等营养问题。
3.养马的地方最好开一个小门便于喂马,马圈没有水
路。
第二篇: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
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
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
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
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
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
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㈣加大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采取自己办的方式,重点利用中国茶叶之乡的优势,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在领略神奇秀美风光的同时,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提高全县旅游文化品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传媒记者新闻采风、拍摄旅游风光专题片,举办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现场创作、题诗作画、编写传说故事,努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民间文艺比赛,加强与外地旅游文化的沟通交流,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二)
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一篇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范文,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
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
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
植物200多科,2015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
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
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
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万亩,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万亩,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15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
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
建设。
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
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篇: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关于天台山景区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前言: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天台山景区一直以来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景区进行管理。近来年游客数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景区收入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天台山景区有特色和亮点项目,自己通过深入调研景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访谈等形式,并结合自身工作对景区进行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天台山景区优势
天台山景区隶属邛崃山脉,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文君故里”邛崃市,距成都110公里。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
1、交通区位优势
天台山距离成都110公里,位于景区1小时工作圈,交通便利,主要通过国道318经寿高路和邛名高速进入天台山。
2、深厚的历史文化
(1)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远古洪荒时期,开明氏鳖灵(大禹)来蜀国治水,选此为台,登高祭天,故获“天台”美名。汉末,道家相山凿洞,筑坛祭神,天台山历史因之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天然气)情况时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南北朝时期,有西游僧人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邛州直隶州志》说“天台山即普达舍耶所开山也”。隋唐时代,宗教漫延,以道家势力为大,盖与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有关。
(2)历史积淀丰厚,人文遗产众多。两宋期间,“三教合流,政教合一”的畸形政治造成天台山道、佛、儒并存,三家争山夺林各营院园,道观、佛寺、官房多达100余处,“正天台”还营建一条“和尚街”。三教共山矛盾百出,于是出现州通判、县推官驻山主政的怪事。两宋时期,有文同(北宋画家)、陆游等领衔管理天台山,保留了全国唯一的宗教法庭-和尚衙门。
3、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1)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流水景观。金龙河水景自上而下贯穿整个风景区,河床为整块红色砂岩构成,平整如板、无砂无泥、清澈见底。由于河底的陡降和断裂,形成瀑布、叠溪、涧泉、长滩、浅海、彩潭等动静有致、声色俱佳的水景,天台山水景水量充足,一年四季不断,为典型的高山流水景观,其特色在国内具有唯一性。部分水域适宜开展具有特色的水上休闲运动项目。
(2)丹霞地貌特征特殊。山势整体呈箱状向斜,地质现象特殊;山体、河川均显示出丹霞地貌的特征,丹霞地貌类型丰富;景区内巨石、怪石星布,溶洞发育,形成各种大地景观,具有观赏和科考双重价值。
(3)景观风貌多样,环境质量好。天台山景观变幻多样,随四季、早晚、气象因素等呈现不同的景观风貌。有云雾瀑布、天台夜月、日出、佛光等天象奇观,也有高山杜鹃、秋日枫林、雪巢名胜等四季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天台山气候环境好,夏季平均比山下温度低4-6度,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二、天台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自天台山景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在邛崃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景区依托“高山玩水”和“夜赏流萦”这两
大特色旅游品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被四川省建委评为“文明风景名胜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被邛崃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共青团成都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被成都市旅游局评为“最具潜力景区”。在未来5-10年将对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和打造,在做好山上精品景点打造的同时,开发山下低山片区,逐步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格局,打造“中国式山水情景小镇”,创建AAAAA级景区,最终实现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三、天台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配套设施不足。景点开发处于初始无序状态,景点间关联度和连续性不强,多数游览设施闲置,未能形成合理的整体游憩体系,景区特色未能凸显; 接待服务设施多为低档次农家乐,布局散乱、风格杂糅,部分节点建(构)筑物有碍观瞻。同时,景区交通组织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停车位严重不足,二是个别节点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景区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瓶颈之一。
2、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旅游业是一个有序的产业链,从旅游者到旅游景点游览观光开始,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天台山旅游产业结构较为初级,各产业要素、管理要素积累少、起点低,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还要协调其他旅游要素的开发建设,合理布局,抓好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为天台山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天台山的旅游资源就像散落在金龙河沿岸的珍珠,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珍珠变成镶嵌在南丝路文化旅游区上的一串熠熠发光的珍珠项链。
4、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如何把天台山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难度很大,特别是天台山“三教合流,政教合一”的畸形宗教文化。
四、天台山景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天台山必须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宗教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优势。天台山必须按照区域内整合、区域间协同方针,与平乐古镇抱团发展寻求共赢,以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天台山
旅游产业结构较为初级,各产业要素、管理要素积累少、起点低,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还要协调其他旅游要素的开发建设,合理布局,抓好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通过加大景区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加快山下风情小镇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天台山景区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的投入,不断提升游客美好感受。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应坚决落实好整体规划,对建筑外观、景点打造进行规划,与自然协调,古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游步道建设,串联各个景点,方便游客游览;对景区内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农家乐的品味;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新兴项目的建设力度。
3、不断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境内经营场所、农家乐、饭店旅馆的管理,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
别要鼓励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促进景区的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景区形象。邀请国内知名营销策划公司对天台山文脉进行梳理,打造天台山天台山“三教共山”、“和尚衙门”等独特的文化,重点推广天台山佛教文化;通过电视、纸媒、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天台山景区全方位报道,重点推广天台山“高山流水”、“夜赏流萤”两个品牌,不断丰富秋冬产品;丰富景区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活动的影响力。
第四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摘 要: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在本论文中,我们详细介绍并分析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关情况,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南澳森林旅游的发展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黄花山 生态旅游森林景观 彩色林业
1.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
2耕地
15.0
42.16
水域
14.74
2.1
1滞留用地
14.66
2.10
园地
12.4
52.16
交通与工程用地
1.26
0.18
草地
1.25
0.18
旅游设施用地
0.14
0.02
合计
697.75
100.00
上表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园主要以林地为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森林是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的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黄花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4]
风景旅游胜地有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建筑设计大都以传统园林风格为主,以本土居民建筑为蓝本,就地取材体现“生态环保”特色。森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这里有248户人家,16个自然分散村庄,村民多数自家种植果树(橄榄,橘子,荔枝等),规模不大;有些经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方便。
2.3.2公园的卫生问题据实地考察所得,山中设有多个垃圾桶,基本上没有乱扔垃圾现象,公园内卫生状况良好。从对当地的居民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地方管理机构有定期派车清理垃圾,森林管理局禁止村民焚烧垃圾,做到既保证卫生环境又防止森林火灾。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有很好的环保意识,自觉自律,不会故意污染环境,并能意识到要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2.3.3公园的动物
林中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管理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是放回山林回归自然,不设置以供游客观赏的动物保护区。
2.3.4公园的主要经济林
黄花山绿化林居多,经济林只有少量,山中设有黄花山富硒茶试验基地,此外,当地管理局在山中种植或指导村民种植茶叶。茶叶的销售成为黄花山的经济来源之一。
2.3.5公园的林业
2.3.5.1林业的基本概况
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该园的普查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确定的树种有:刺桐、榕树、蒲桃、深山含笑、凤凰木、珊瑚树、台湾相思、樟树、白兰花、尾叶桉、南洋杉、鱼尾葵、散尾葵、巴西茉莉、苏铁、芒果、假槟榔、中华楠木、柠檬桉、柑橘、橄榄、贺年橘红、杨桃、罗汉松、马尾松、麻楝、荔枝、木荷、龙眼、杉木、黑松、竹柏、黄槐、枇杷、马占相思、木麻黄、大叶桉、侧柏、圆柏、水杉、梧桐。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较少珍稀树种能够存活。但却有“中华第一木”之称的中华楠木在这里茁壮成长。楠木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华楠是珍稀楠木中较为高级的一种,为中国南方的一种长寿树。它树形挺拔、树姿优美、材质优良、花芽嫩叶艳丽多彩,既是珍贵的用材林,又是贵重的生态景观树种。南澳县立足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珍贵乡土树种中华楠的繁育和栽培攻关,获取了重大成果。4年多来,已成功培育楠木苗木50万株,成功推广造林3000多亩,中华楠培育技术成果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目前,南澳岛成功推广造林的中华楠面积已达3000多亩;XX年4月栽植的中华楠已普遍长至3米之高,较高的已超过3.5米,基本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展现了特有风姿,中华楠栽培成果已被专家学者认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林工作主要围绕林相改造、景观树、绿化基础上搞彩色林业三个方面进行。采取的措施有(1)对山中低档、不耐火、没价值的树种进行改造,改种有用的品种。(2)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公园在利用本地优势树种改变林相的同时,部分点缀不同季节的时令植物,如属于秋色叶树种的山杜英、榉木、鹅掌楸、银杏、黄连木等。还有各种开花植物,尤其是开黄花的植物如“遍地黄金”、黄花槐等,在在增加林相颜色的同时更凸显黄花山山中“黄花”二字的特色;林中还栽种能散发芳香气味的花木如大头茶、含笑、九里香、白兰等以充分满足人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需求;而灌木林及高大乔木的栽种则凸显忽略森林的层次性。
2.3.5.2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南澳孤悬海中,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有时还会遇到台风对林木的破坏,这些自然条件并不是很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但黄花山却能保留这一片原生态的森林,主要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林业保护措施及公民的保护意识。对于一些较难以成活的树种,先在土壤状况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培育,直到树苗的茁壮成长才移植到森林公园使其扎根林地。若遇到台风等恶劣的天气,林业管理人员会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如用架子和绳子是树木固定,防止被台风连根拔起。针对黄花山森林的主要林害——虫害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撒药,防虫,防蚁。因此至今还没出现大面积林害现象。
2.3.6公园的保护措施
从当地管理局中了解到黄花山森林公园保护措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好防范工作,保护林地。主要体现在“四卡”防范措施:1门卡,山进出口的售票处兼负责检查进出的人群是否带有危险物品进入和从山上偷窃的物品;2山上安置监控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如自然森林火灾或游客的肆意破坏;3有工作人员定时巡视山林,时刻关注山林的动态,同时也对部分游客不好的行为起到阻止及指导作用;4建设生物防火带,在路边种植耐火树种及在山林茂密处开辟公路,有助于隔离火源,防火。
(二)规划好发展,不乱招商,坚持景点生态不被破坏为主。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
3.调研的总结
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我们调研小组了解到南澳全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76.2%和97.5%,各项指标均独占全国14个海岛县(区)鳌头,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南澳岛着力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筑就了环岛绿色生态屏障,创造了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优越条件,使60多处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特有的生态绿洲,成为“南中国海上天然氧吧”。南澳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掀起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的高潮。据统计,全县种植优良树种、名贵花卉和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达297万多株,在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就环岛绿色生态屏障,使主岛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67万亩,欢聚在南澳诸岛的名贵鸟类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达200多种;常年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正因为有如此美好的环境,南澳岛的生态旅游蒸蒸日上,全年招徕的海内外游人达5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7亿元,打响了国家4a级旅游区品牌。
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南澳县坚持走“彩色林业”的发展路子,以全民义务植树、各界营造纪念林、专业施工、国债造林等形式,大刀阔斧地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防风林、风景林、示范林、乡土林、红树林等特用林,加快了南澳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档次。
南澳林业生态的建设促进了南澳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4.分析与建议林业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森林景观的保护。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人类的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3]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总结分析,综合整理,并学习相关知识,现对生态旅游特别是森林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4.1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1]
林业部门要牢牢把握森林旅游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领导,切实维护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南澳大桥建立以后更应该加强管理,大桥的建立会使南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在旅游业更加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及做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2引进技术发展旅游,打造旅游品牌
吸收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开展森林旅游科学研究工作,对旅游区的林木进行专业管理,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保护珍希品种,促使森林公园的多样性,用科技支撑森林旅游体系。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鲜明、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森林生态游、森林保健游、民俗风情游等。
4.3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招商投资,但不合理的招商投资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更是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森林公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生态景点不被破坏为主,把保护森林及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止工作,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
我们不仅要通过做好森林旅游工作来保护林业,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开展护林专题,采取各种方式如标语、板报、广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护林知识,也可以发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生态林业意识。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的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黄花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的支持及当地居民的协助,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 丁玉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旅游的七个体系,中国林业,2010,5b.60
[2] 董成森,森林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经济地理,2010,(1)
[3] 陈洪宏,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旅游经济,2010,(4)
[4] 霍诗雅,肖玲,陈丽明,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规划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