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昌关镇2010年关于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总结
平昌关镇2010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工作情况的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和全区2010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创新形式,通过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现将全年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平昌关镇基本情况
平昌关镇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西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信阳市40公里。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65800人,常住人口46000人,总耕地面积7108.7公顷。镇境内有5个小集镇,集镇常住人口9600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利,长(台)-兰(店)公路、甘(岸)-平(昌)公路、邢(集)-平(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沪陕高速穿境而过。
平昌关镇处于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质优良,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信阳“粮仓”之美誉,杨树、蔬菜、豇豆、生猪为全镇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二、城乡一体化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截止到12月底,平昌镇区(含平东新区和其他4个小集镇)常住人口14820人,城镇化率达22.8%,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五个示范村的农民新型社区正在稳步建设。其中灌塘新城已初具规模,聚集人口近千,水电路配套设施完善;胡寨农民新型社区依托平东新区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可聚集人口2400人的新区;陈店村依托集镇建设两个农民新村、可居住人口达2000人,目前已开工建设;王畈村依托平邢公路两侧,正在建设可聚集人口达1200人的新型社区;朱庄村依托蔬菜产业优势和邻接平昌镇区的特点,在镇区西边、平邢路两侧正在建设聚集人口达1000人的蔬菜市场和新型社区。
3、平昌镇区建设以“六城联创”为契机,“五化三配套”达到100%。
4、镇垃圾中转站于6月份投入使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初步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5、全镇农村公路路肩陪护任务基本完成。
三、城乡一体化实施情况
(一)集镇建设蓬勃发展
我镇人口众多,农业种植条件优越,农产品品种丰富,市场较为繁荣,这为集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要求。辖区内的5个小集镇,难以满足市场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需求。为了搞好城乡一体化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我镇的集镇建设以出山店水库移民迁安工程为契机,总体上按照“规划城市化、建设城市化、服务城市化、发展城市化、保障城市化”的要求,先后对平昌关镇灌塘新城、石桥新城、平东新区、李营新村、陈店新城和其它新村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平昌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平东新区已征地360亩,计划建设住房697户,可吸纳2400人入住,目前已建成住房200户,投资80 万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图书馆项目已基本竣工,新城规划道路14000米,供电线路2890米,加之配套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约0.9亿元。目前已修建了两条8米宽、300米长的砂石路,次干道规划9条已建设完成8条,一条15米宽、400米长的排水渠已完工,供电设施齐全,其它配套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到位。
陈店新城所处区位条件优越,西距平昌关镇7公里,东距107国道7公里。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陈店村依托传统集市,运用“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制定出五项规划建设方案,即改建一条商业街、新建两处居民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组公路和水利设施、规划发展鳝鱼养殖等特色产业。根据新城建设规划,占地80亩,长500米、宽50米,可居住1000人的新农村商业示范街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可居住500户2000人的陈店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已于11月份动工目前两个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设村组公路5公里;新推养鳝鱼大塘200亩,加之新城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约0.5亿元。目前正在规划和实施当中。
同时,对古城、母子河、刘集等小集镇进行重新规划和改建,对过去规划不尽合理之处加以扩建或改建,使之趋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二)村示范点建设和谐统一
在村示范点建设中,我镇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重新 3 对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再探讨、再评估、再论证,以确保村示范点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和谐统一的要求。同时,以出山店水库移民迁安工程为契机,对建设中的灌塘新村、石桥新村和平东新区等三处新建居民点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灌塘新城选址位于长兰路南1.3公里处,交通便捷。作为移民新居的重点工程,计划征地952亩,已经完成征地466亩,计划建设住房1394户,可吸纳4750人入住,规划道路12700米。目前已完成了12条道路5000米的路基处理,已建成和在建房屋440套,并建设了一个标准高、设施全的公厕,预计总投资约1.7亿元。新城主干道也正按照规划进行扩宽。由信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精心设计的运动场地、文化站、卫生所、学校、幼儿园、村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小型超市、文化广场、绿地小品等公共设施基本完成。通信、水、电、路、管、网、线布局合理,和谐美观。
石桥新村计划征地270亩,已经完成征地169亩,规划建设住房556套,可吸纳1950人入住,规划道路8500米,供电线路4800米,加之相应配套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总投资约0.7亿元。已整修进场公路8条4200米,架设供电线路2300米,315变压器1台。建成房屋150余套。
上述集镇建设和各村示范点的建设,均是在先征地、后规划、再建设的程序进行的。尤其是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本镇、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建设,做到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又便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即繁荣了市场又提升了新农 4 村建设的水平。
(三)夯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实产业结构。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18%;
二、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1%,比重较上年提高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50万元,较上年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亿元,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5000万元,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同比增长8%。
平昌关镇的地理环境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近年来,我镇的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三大产业比例趋于优化。在第一产业中,农产品种植业比较发达,具有传统特色,杨树、蔬菜、豇豆、生猪为全镇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花生、玉米为主,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0000亩,总产量达3800万公斤,杨树基地达到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32000亩,其中豇豆年种植面积达20000亩,年上市量逾6000万公斤,年交易额实现6000多万元,是信阳市西北部以干豇豆交易为主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平昌干豇豆交易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干豇豆货源集散中心,产品远销武汉、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生猪年出栏50000头,年产值3600万元。
依托农产品特色产业的传统优势,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正朝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结合农村土地流转途径,由以往的散户经营向 5 单一大户集中经营,提高了蔬菜产业化的种植水平和规模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立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农户+经纪人+市场”的协作模式。目前,已经成立了蔬菜产业协会合作社、冠隆种养殖合作社、原野农机合作社等机构,并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主要集中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服务产业上,全镇税务登记在册个体商户有两百余家,集镇年交易量达五千万元左右,有效促进了市场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之间各资源要素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是解决农村相对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在我镇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是个漫长的过程,城乡之间长期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我镇目前情况而言,农民收入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农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还需进一步宣传到位。这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开展有关科学发展的知识培训、政策宣传和引导。
二是资金投入薄弱。我镇虽农业基础较好,但工业几乎空白,财政薄弱。政府对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提升地 6 方税收水平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是软环境建设亟待优化。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尤其在资金投资方面,需要社会多方面的赞助和支持。这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及时出台有关配套政策,积极吸纳各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和谐推进。
平昌关镇城乡一体化办公室
2010年12月
第二篇:平昌关镇2006统战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2006统战工作总结
2006年,我镇统战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直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面20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营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镇统战工作新突破,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社会进步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一、继续贯彻上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统战理论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2006年全镇统战工作围绕新世纪我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抓好理论学习和政策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是积极学习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摆正统战工作位置,提高统战工作理论水平。
二是认真学习全国20次统战会议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党的统战方针,鼓舞全党斗志,提高各级统战干部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发挥统战职能作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宣传十六大精神和全国统战政策,把统战干部和统战对象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充分发挥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增强群众基础,充分发挥统
统战对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好经济领域统战工作
第三篇:平昌关镇土地流转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土地流转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位于信阳市平桥区西偏北45公里处。西依淮河,南临312国道10公里,东临107国道15公里,沪陕高速穿境而过,距沪陕出口5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面积133.3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有效耕地面积7.8万亩,林地1.28万亩,水面1.3万。平昌关镇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素有信阳粮仓之称,也是河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近一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超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损害农民和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以“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方法,积极引导村、农户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力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全镇新增土地流出户3640户,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820亩,发展粮食生产13500亩,发展蔬菜和设施农业1200亩;实行规模经营的水面养殖达8500亩,占水面总流转面积的57%。林业流转面积1260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0%。我镇的土地流转工作主要措施有:
宣传市镇土地流转政策,介绍土地流转工作方法,提出土地流转工作要求。同时结合种粮大户培训会,详细介绍土地流转政策,让种粮大户成为参与土地流转工作的主力军。
三、规范引导,做好土地流转指导服务
针对部分水田承包到期、务工经商、人员外出而水田荒芜情况,各村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挥村级主体引导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利用市镇两级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鼓励土地承包双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取得良好效果,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49598亩,其中耕地流转30598亩,林地流转12600亩水面流转6400亩。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注重工作方法。
1、村级主体的土地流转:针对某一块荒芜或管理落后、农民种植效益低下、积极性不高的实际,而又有农户想发展规模农业而无田承包的情况,行政村发挥村级主体优势,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户意愿,与农户开展自愿协商,农户将连片土地承包权委托给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实行公开发包,将连片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给种植大户,如庸墩村石文革、清淮村李传斌等100亩以上种植大户就属于这一类型。
2、种粮大户的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利用自身种粮优势,与周边荒田农户、务工经商和外出农户自愿协商,来扩大种粮规模,利用国家扶农惠农政策,来提高
第四篇:平昌关镇2010劳保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2010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之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汇报材料
一、创新服务模式,“新农保”再创新高。
二、“社保平台建设”及“新农保”工作成绩斐然。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平昌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平昌关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镇的社会保障工作上了一新台阶,全面进入良性循环时期。为了便于领导批评和指导社保工作,现将我镇本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基础工作扎实。
平昌关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是2005年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一个为民服务的窗口单位。我镇劳保所位于行政路,有三名专职工作人员,有面积75平方米的临街服务大厅,先进、完善的办公条件,良好的办公环境。
为切实做好劳保工作,我们把各项政策、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我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我镇的人口底子、居民年龄构成、及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摸清并以村为单位登记造册【我镇总人口63169人(城镇居民3605人,农村居民59564人);60岁以上7328人,16-59岁43900人,16岁以下11941人;外出务工人员23480人,其中男15320人,女8160人;省内务工人员6875人,省外务工人员15383人,其
他1222人】。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工作卓有成效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新的挑战,平昌关镇是一人口大镇,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几万人保费的征缴与各种档案的完善,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包片,亲自到村、组进行政策宣传,白天与伙计一道入户收保费,晚上陪信息录入员搞信息录入。王书记的“狠”劲感染着每一个人,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在区委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截止4月30日,我镇有25531人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1.8%,征缴保险费530多万,人均参保额208元。从5月份起,我镇有6000位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取基本养老金60元。2.全镇农民有60300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6%,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达85%以上。
(三)农民工工作成绩显著。1.有序组织农民工外出
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组织,以村为单位,各村村干部参与,进行入户摸底登记,为每一位外出农民工建立一份包括务工地点、工作工种、享受待遇、联系方式等详细的档案。今年初,我镇的外出农民工统一组织买票的达到17000人次,仅来回路费就节省了数十万元,同时也增强了务工人员的安全感、增进了农民工之间的友谊、也给了他们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
平昌关镇是一人口大镇,今年外出务工人员21000多人。庞大的外出务工队伍里,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没有相应的技术,只能干着重活,领着低工资。为改变这一现状,由镇劳保所牵头,镇工会、妇联、团委组织了两期共260名农民工技能培训;镇劳保所把1200名初、高中毕业介绍到信阳九洲技工学校、信阳电脑模具学校、极点电脑等学校,他们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另有3人受到“阳光工程”技能培训,既学了技术,个人还享受到国家补贴。由于就业技能的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压力小了,工资待遇也高了。
3.做务工人员的坚强后盾
外出劳务收入是我镇国民经济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今年帮助我镇清淮村村民李力、冯梅和刘湾村村民胡法旺等12人讨回拖欠工资15.7万元。
4.做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支持者与保护者
平昌关镇党委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担保贷款等,切实维护和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今年,我镇有甘建伟、陶尚军、陈勇等五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310人,他们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为我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与扩面工作成绩明显。
2010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与扩面工作是我镇劳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我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与扩面任务是132人。为完成
任务,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保所),以劳保所为主,明确专人负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实:大力、广泛、多种形式地宣传政策,层层分解任务,制定奖惩措施。我劳保所三位同志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咨询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等各类人群宣传、解释国家政策,认真帮助他们填申请表,及时向劳保局企业养老保险中心申报,按时提醒他们缴费。我们为每一位缴费人员保存一份电子档案和一份文字档案。在我们的努力下,截止目前,我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已缴费人员达200多人。
(四)医疗保险的征缴与扩面工作成绩突出。
平桥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开始于2008年7月,今年,我镇城镇居民新增参加医疗保险360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已达90%以上。
(五)免费职业介绍成绩斐然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批农民工返乡,再加上淮干滩区移民新村在我镇建造,李营、灌塘、石桥、平昌村、胡寨、莲花等村的部分村民的耕地被征收占用,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急待解决。作为劳保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找出路。我们多方面、多渠道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为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我们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今年,我们向本地近三十家企业介绍1532名人员务工。向外地十几家企业介绍600名人员就业。
《二》、2010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我们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客观原因引起的。
(一)自身原因
我镇保所有三名工作人员,全是女同志,在新农保工作开展期间才抽调一名大学生村官。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有些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多项业务不能及时、顺利开展。
(二)客观原因
⑴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全镇的干部职工,每人肩负着数倍于以往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社保工作的开展。(2)劳保工作业务多而烦杂,耗费的精力大,需要强有力的工作团队,而政府目前抽不出更多的人从事该项工作。
《三》、2010年工作经验及2011年打算
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加强政治、文化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劳保工作者!
劳动保障工作任重而道远。对农村来说,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劳保所是干什么工作的。作为劳保工作者,我们想通过努力工作,让“不知劳保所为何物”的农民朋友熟悉劳保所,了解我们的工作,当他们向我们求助时,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2010年已向我们挥手而去,新的一年接踵而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努力着… 三、五保供养、敬老院建设、农村低保及农村社区平台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平昌关镇是一个农业人口大镇,特困人群基数大,HIV患感者200余人,居全市之首,各类残疾人近5000人之多,因此拥有庞大的弱势群体,成为阻碍我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低保工作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此类人群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长期以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区民政局召开全区农村低保扩面工作会以后,镇党委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及时成立了平昌关镇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平昌关镇农村低保民主评议领导小组以及平昌关镇农村低保工作民主监督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党政联席扩大会议进行认真慎重研究,要求在实际扩面操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对原有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面进行重新申请、审核、审批认定。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坚决予以清退。杜绝关系保、人情保。人员名单必须按“4+2”工作法要求的程序进行逐户逐人审议,并将结果张榜公布7天,村级入户调查率必须达到100%。镇政府入户调查率不低于50%,确保对象认定准确无误。同时科学合理区分对象,认真做好没评上低保的对象,以及不同类别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分类施保制度。今年我镇共有农村低保户3519人,其中一
类人员949人,月补助标准70元/人,二类2069人,月补助标准60元/人,三类501人。月补助标准50元/人,全年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98.8万元。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提高社会化发放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进出口机制,及时根据低保户家庭收入变化情况予以调整。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档,整齐有序,变更及时。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再上新台阶。镇领导高度重视五保供养工作,及时成立了平昌关镇五保供养工作领导小组,在镇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敬老院资金投入,确保全年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入住率以及区制定的关于敬老院建设“六个一”等项目标全面完成和落实。2010年全镇共有五保户650人,新增37人,实现了五保户的应保尽保,供养标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按时进行发放,分散供养五保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五保每人每年2000元,并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政策的调整而增长。在敬老院建设方面,我镇充分利用资源,在蒿林村、朱庄村兴建了两所村级敬老院,在胡寨村严格按照“六个一”标准要求兴建了一所镇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60人。敬老院在运行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各类管理制度。2010年初平昌关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省级“文明示范敬老院”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达标敬老院”荣誉称号。
农村服务社区平台建设工作在上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成效显著,硕果累累。截止目前,我镇已成功
建成了灌塘、朱庄、昌平三个农村社区,这三个社区服务平台在政务代理服务、农村计生(卫生)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培训和就业服务、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领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灌塘社区,其目前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功能发挥,均为其它社区做了表率。
平昌关镇2010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之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汇报材料目录
一: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村医及“新农保”工作完成情况。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情况介绍及图片。三:研究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记录。四:全镇“新农保”完成情况。五:敬老院建设有关材料图片。六:农村五保供养情况。
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情况。八:农村社区建设及开展情况、有关图片。
平昌关镇2010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之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汇 报 材 料
档
案
第五篇:平昌关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平昌关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发点,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乡镇党委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推进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水平。现将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领会精神实质
多次召开各村书记、党建指导员会议,认真学习传达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双强”型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各村召开党员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文件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并建立了长效机制,进一步注重关心帮扶困难党员、农村老党员。
二、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水平镇党委按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重点推进了村班子建设、农村“两室”建设、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后进支部转化和典型培树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镇19个村中:区委命名“五好”村党组织3个,处于中间状态支部14个,相对后进村支部2个。
1、突出重点,狠抓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按照“五化”标准,重点加强对两室规划、设计、制度上墙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坚持月汇报、季度调度制度,遇有重大情况随时研究,加强对五个好村级党组织的督导检查,党建指导员每月指导一次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达到规范化,使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提升。目前,19个村党支部都已达标,党支部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达到规范化,并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制度,使党员群众学到农业科技知识,健全规范了档案资料,认真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科技、学党章活动,2
增强发展能力。同时加强对村支部书记的管理和考核,认真开展支部书记述职活动,加强对村固定资产的管理,指导各村建立台帐,并逐一登记,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庸墩村、李营村后进支部在镇党委和区级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对原有村部进行了翻建改造,建成了桌椅齐全的两室,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典型带动,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严把党员入口关。严格执行党员发展一票否决制,实行目标管理,重点把致富领富能力强、有文化的青年及村、组干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截止今年5月中旬,全镇新发展党员12名,女党员5人,高中文化4人,35岁以下9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人。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三向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有一定文化或技能的无职党员中进行设岗定责,加大“双强”型党员典型培树力度,涌现了李传斌、陈新国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立足岗位实际,发挥自身特长,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突出。三是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19个 3
村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网,配备了有线电视,为党员学习受教育搭建了平台。
三、抓班子、强队伍,增强服务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全面深化,加快转型,科学发展尤为重要,镇实现了从“管理型”到时“服务型”的转变,抓班子、强队伍,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引导作用,切实增强服务职能。
四、齐抓共管,大力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 镇党委多次到后进党组织李营村、庸墩村和各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确定后进党组织转化方案,并积极联系上级帮扶部门来村察看,确定了转化举措。在上级帮扶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李营村、庸墩村迅速行动,拆除原有破旧房屋,现已完成主体工程,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按时组织党员学习,鼓励支持党员带头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
五、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和党费收缴工作 年初召开了各村支部书记大会,对发展党员作了具体安排,结合去年的发展规划和长期规划,指导各村书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规定程序组好党员发展卷宗,4
并上报镇组织部把关。今年发展党员17名,其中本科9人,35岁以下12人,女党员4人。建立健全了党费收缴台帐,并对党费进行了公开公示,按时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送去慰问金,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镇党委积极组织指导各村支部开展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较好发展,党员带头致富和领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工作和措施还不到位,指导协调各支部开展活动相对少,下步我们将加大督导指导力度,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确保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