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3:5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

第一篇: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

【发布单位】浙江省宁波市

【发布文号】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 【发布日期】2004-08-04 【生效日期】2004-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

(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8月4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公布 自2004年9月15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公民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下统称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统计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一个综合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统计工作,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提供客观、真实的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秘密。

第五条第五条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并符合国家和省统计机构规定的有关条件。

统计人员应当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

第六条第六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等基本统计单位,应当在依法设立或变更后30日内,到当地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或变更手续。

工商、民政、机构编制、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将基本统计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编制、组织机构代码等统计资料,定期提供给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并协助统计部门做好基本统计单位的清查、登记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基本统计单位应当依法接受政府统计机构以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不同调查方法进行的统计调查,按时领取、报送统计报表,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迟报统计资料。

第八条第八条 国家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集团、人民团体和协会,可以确定与其管理职能范围相适应的统计调查项目(以下统称部门统计调查)。

部门统计调查确定以本部门管辖系统外单位为对象的统计调查项目,必须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批准,确定以本部门管辖系统内单位为对象的统计调查项目,必须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备案。

第九条第九条 政府统计机构对送审的统计调查表应当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应当及时予以批准。

未经审批、备案或者超过有效期的统计调查项目,被调查对象有权拒绝接受调查,政府统计机构有权废止。

第十条第十条 统计管理实行所在地统计方法制度,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统计机构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单位依法行使统计职能,但不宜按所在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的单位除外。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政府统计机构进行的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以及采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不同调查方法进行的调查项目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统计调查由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统计调查方案中所确定的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实施。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被统计调查抽中的调查户,应有统计台帐、原始统计记录及相关资料证实其上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

统计台帐、原始统计记录及相关资料2年内不得销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综合性统计数据,及时向同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综合性统计数据。

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的规定提供和公布;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统计资料,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时,应当同时抄送同级政府统计机构。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各部门进行工作考核、表彰和奖励,对企业资质认定、大中型企业划型等事项涉及统计资料的,应当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提供或者核实的统计资料为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国家统计局宁波市企业调查队、宁波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宁波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受市政府统计机构的委托,可以查处本队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按规定办理登记或变更手续的,由政府统计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企业事业组织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可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由政府统计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数额占应报数额10%以下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数额占应报数额10%以上20%以下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数额占应报数额20%以上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屡次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对企业事业组织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在接受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由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对企业事业组织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一)受他人强令、授意、指使有统计违法行为的;

(二)配合执法机关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交代统计违法事实并及时纠正的;

(四)处罚决定告知后,及时作出书面检讨并纠正违法行为的;

(五)揭发他人统计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六)其他应当依法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政府统计机构以及统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统计机构以及统计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9月15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宁波市统计工作经验

内外兼修提升调查水平多措并举发挥调

查实效

2016-12-21 16:24:00 来源:宁波市统计局

内外兼修提升调查水平多措并举发挥调查实效 ——宁波市统计局着力打造12340社情民意调查品牌

今年以来,宁波市统计局主动适应党政决策对社情民意调查需求增多、要求更高的新形势,通过内提调查能力、外修基础建设,着力提升调查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采取精准选题、精心组织、权威发布等措施全方位发挥社情民意调查服务民生、服务党政决策的效用,切实推进12340社情民意调查品牌建设。全年累计开展调查项目33项,完成调查样本8万多个,撰写统计分析20多篇,其中4篇分析获省、市领导7次批示,多篇分析被市内外媒体刊发转载。宁波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汇集民情、传递民声、有效服务于党政决策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社情民意调查热线12340的社会知晓度明显提高,社情民意调查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内外兼修,提调查工作真实力

为进一步提升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适应大规模调查的要求和挑战,宁波市统计局坚持内外兼修,全面提升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综合实力。

(一)提速换档,有效提升调查硬实力

一是全面优化调查工作环境。今年3月,对局电话调查系统所在的600多平方的办公场所进行翻新装修,更新部分设施,优化工作环境。二是有效提升调查系统性能。对CATI系统的所有软硬件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系统运行性能。同时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扩容外呼线路,进一步提升功能。三是全方位扩充调查号码资源。综合1%人口抽样调查、浙江省民调中心、宁波市通信管理局及互联网资料等多个渠道,进一步完善市统计局掌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号码段资源,提升电话调查的地域针对性和访问效率。

(二)苦练内功,全面提升调查软实力

宁波市局要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人员要以切实提升调查质量为目标,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调查综合能力。一是提升精准选题能力。每次自主调查前均通过内部讨论、外出调研等形式来研究确定调查选题,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来提升精准选题的能力。二是提升科学设计能力。设计问卷时,确保指标的设置紧紧围绕调查目的展开,保证问卷整体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同时,又充分考虑电话调查的特殊性和公众对电话调查的接受心理,在问卷内容的编排上,确保不出现太抽象或太空泛的问题,力求易于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尤其注重问题排列顺序设计,以提升调查配合度和调查结果准确性。三是提升规范操作能力。积极派员参加全国、全省CATI系统软件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电话调查系统各项功能,提升电话调查的项目管理能力。四是提升调查结果分析能力。认真学习不同调查分析材料的文风格式,提升调查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予以展现。

(三)建章立制,有效强化调查保障力

一是制定《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规定(暂行)》。内容包括《委托统计调查管理办法》、《自主统计调查管理办法》、《CATI系统管理规定》、《督导工作规定》及《项目外包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制定为社情民意调查提供了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了民调工作的规范开展。二是建立调查项目台账制度。将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调查时间、承接单位、成功样本量、样本单价、调查成功率、复核率等调查基础信息纳入台账内容,对开展的每个调查项目进行实时记录,并作定期汇总。三是建立调查资料归档制度。要求调查结束后每项调查都要有一份完整的资料档案,具体包括调查前期相关的调查背景、项目准备情况、调查方案及问卷、调查培训情况、外包协议及发票;调查期间涉及的项目实施日志、外包工作人员签到表;调查后期的项目小结、样本量确认单及定价单;以及数据开发阶段的数据处理情况、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等。归档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确保了社情民意调查基础资料的完整,同时也确保了调查全程的规范性。

二、多措并举,让调查品质更给力

在调查实力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宁波市统计局切实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规范调查选题设计、加强控制、独立分析等措施,确保每一个调查都真实反映被访对象的真实感受,保证调查质量。

(一)契合热点选题扩影响

每期的自主调查选题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议题,组织调查中心人员进行头脑风暴,初选出备选热点问题,再以中心内部投票形式选出最终调查项目。通过集思广益、深入讨论,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使调查工作和结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如美丽宁波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企业降本减负情况调查、五水共治情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等等。

(二)围绕中心设计求科学

确定调查选题后,方案和问卷的设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个设计过程中,局调查中心主要工作人员经过构思--初稿--多次讨论修改--定稿等多个步骤确定问卷和调查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问题的措辞、提问方式以及选项的设定、用词等都进行反复推敲和模拟,力求调查问卷及方案的设计最大程度上保证后期调查实施的质量。

(三)全程质控保数据质量

为收集真实的民意数据,宁波市统计局对调查组织实施全过程实施严格周密的质量控制。一是调查方案设计多方论证,减少设计误差。一般方案采取三上三下程序确定。二是严格调查执行,规范访员操作流程,减少调查执行误差。每次调查前,坚持对访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三是提高复核比例,降低数据采集误差。调查实施过程中,尤其是电话调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同时要求复核面要涵盖每个调查员,每天的调查问卷。一般调查复核比例要求在20%以上,重大调查或者考核类调查,则相应提高。

(四)独立分析传真实民意

取得真实的调查基础数据后,坚持在数据分析时确保民意的原汁原味反馈。首先对于数据只汇总不修正,更不改动。其次,对于任何调查,尤其是涉及考核排名的调查,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结果测算,不受相关部门或区县(市)的干扰,确保结果可信。第三,调查分析独立进行,专报呈送,确保党政领导看到真实民调结果。

三、深挖广宣,铸调查品牌影响力

民意调查结果的应用是民调工作成效的最终体现。为此,宁波市统计局组织深入挖掘分析调查结果,并通过多媒体平台根据受众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宣传发布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情民意调查服务党政决策的效用:

(一)多维发布,全面服务社会各阶层

在民调结果的发布上,主要通过三类渠道进行。第一类:统计专报服务党政决策。每一次民意调查,都以统计专报形式向市委市政府“两办”报送,并呈送相关领导批阅或向浙江省“两办”报送。同时,将每季度定期开展的民意调查数据纳入市局统计月报,定期向党政领导提供。第二类:权威媒体发布服务社会。为了切实提升12340的影响力,宁波市统计局选取本地权威媒体如宁波日报、宁波发布微信平台、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宁波甬派新闻客户端、宁波电台等本地权威媒体联合发布调查结果,同时利用每季度的统计新闻发布会平台,发布相关民意调查结果,依托媒体强大的宣传辐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查结果的社会效益。第三类:新媒体自媒体发布回应关注。通过统计微博、各大网站、论坛、各类相关工作群等进一步发布调查结果,利用新媒体、微媒体互动传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剖各界关注的调查热点问题,并及时互动回应网友的个性化关切。

(二)成效显现,民调价值充分体现

通过多层次差别化地公开和发布社情民意调查结果,宁波市局各项社情民意调查社会效益和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和体现。一是调查呼应决策需求获批示。今年以来,宁波市局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涉及文明创建、生态建设、平安建设、食品安全、深化改革、交通出行、法治建设、五水共治、创业创新等政府中心工作10多项,相关调查报告被宁波市“两办”录用近20篇次,受到省、市领导批示7次。其中“五水共治”情况调查分析在接连获市领导批示肯定后还得到副省长批示并转省治水办研究。二是分析反馈政策成效获采纳。宁波市局多项社情民意调查是针对政府惠企惠民政策绩效而开展的,如企业降本减负情况调查、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企业发展环境调查等。这些调查无论是调查内容设计还是结果分析,都立意反馈和反映企业降本减负“甬三十五条”等政策执行落地情况和成效,无不引起市政府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调查报告甫一出炉,相关建议即获市企服办等部门采纳,并作为积极研究调整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三是汇集反映民意呼声获关注。宁波市局开展的系列社情民意调查有很大部分均贴合社会民生议题并注重收集反映民众意见建议。如每季度开展的民生满意度调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调查、美丽宁波建设调查、交通出行满意度调查、政府为民办实事调查等等,均涉及社会民生方面。通过调查和相应分析报告,各界群众意见、呼声和建议被及时收集并反馈党政部门,在搭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纽带桥梁的同时,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年内,各类重点社会民生议题调查报告被大众媒体刊发转载50多次,使社会民意调查的公众知晓率和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

今年以来,宁波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提升优化软硬件环境,塑造扩大调查品牌影响力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家局的要求和先进地市而言,在软硬件配置以及实现调查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最新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在提质增效、辅政惠民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第三篇: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222号

《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11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卢子跃 2015年11月24日

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推进和服务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林水利、交通、工业、能源、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项目。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或者管理范围内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解决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和配合做好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和县(市)区、开发园区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或者管理范围内重点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工作。

—1—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有关重点建设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保障等工作。

第六条 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综合监管系统,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设单位应当履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主体责任,负责项目的筹划和建设,依法建立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建设工期等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全面落实。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对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目标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的考核办法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鼓励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组织、指导建设单位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立功竞赛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章 项目确定

第八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一)农林水利项目,是指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水资源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增进农林效益为重点的流域治理、防洪排涝、水库及引水工程和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海洋渔业、沿海滩涂围垦、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二)交通项目,是指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为主线,以对外运输干线、市域重要通道和重点港口开发为重点的机场、铁路、公路、码头、航道、综合客货运枢纽和公交场站等项目;

(三)工业项目,是指以优化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装备和制造业、重大技

—2—

术改造、重大企业迁建等项目;

(四)能源项目,是指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的电网、电源、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及储运设施、城市燃气和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等项目;

(五)城市建设项目,是指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快速路网、跨江通道、轨道交通、主次干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

(六)社会发展项目,是指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重点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民政、风景名胜保护、保障性用房建设和社会服务保障及其他民生保障等项目;

(七)服务业项目,是指以加快服务业集聚,形成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科技信息、研发设计、高端服务业、城市综合体等项目;

(八)其他项目,是指其他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引领性、带动性、辐射性的项目。

前款规定的项目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其总投资额应当达到一定的标准。总投资额标准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总投资额标准可以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定期作出调整。

第九条 重点建设项目分为重点实施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

重点实施项目,是指列入上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续建项目以及拟于当年开工的新建项目。

重点前期项目,是指已经完成方案论证拟进入或者已进入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程序的项目。

第十条 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标准和条件的项目,按照下列规定,于每年第四季度提出下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申请:

(一)中央和省、部属投资项目,由建设单位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市属企业投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三)县级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由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3—

前款第三项规定项目的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或者范围内的申请项目进行汇总,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开发园区管委会同意后,转报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

建设单位申请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应当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项目基本情况说明、项目前期审批情况及下的投资计划或者前期计划等内容,并对申请材料所涉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隐瞒事实,不得提供虚假申请材料。

第十一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项目进行汇总,经征求市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进行综合平衡,提出重点实施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的建议名单,编制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前期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申请列入国家、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遴选,经征求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按国家、省有关规定上报。

第十二条 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投资计划调整、不符合新的产业投资导向等情形的,或者因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完成并符合重点实施项目标准和条件的,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对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名单作出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三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点建设储备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已列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者已处于策划、调研、论证阶段的建设项目作为重点建设储备项目,列入重点建设储备项目库管理。

重点建设储备项目实行滚动管理,有关单位可以与重点建设项目同步提出申请。

列入重点建设储备项目库的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标准和条件的,可以优先确定为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

第三章 项目推进

第十四条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前期计划经批准公布后,由市人民政府与项目管理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市发

—4—

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指导和考核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前款所称项目管理单位,是指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前期计划确定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或者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本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计划;

(二)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实施或者项目前期推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三)督促建设单位制定和落实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程进度等控制措施;

(四)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项目推进情况或者难以协调的重大问题。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或者协调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重大问题;对难以协调解决或者项目推进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以报市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 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依法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依法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设计变更、概算调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规定,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建设工期。

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统一进入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场所办理招标投标事项。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场所应当为重点建设项目开设专门窗口,优先受理和安排招标投标工作。

重点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完工后,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组织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程进度、建设管理、安全生产以及合同履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指出、纠正发现的问题,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实施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审计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

—5—

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稽察计划和方案,采取跟踪项目进展、开展现场检查、复查整改措施等方法,依法实施对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从批准项目建议书到项目竣工的全过程稽察。稽察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重点实施项目后评估实施细则,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投资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市人民政府。

第四章 服务保障

第二十条 建立市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组织协调、帮助解决联系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重点建设项目中选择部分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施工技术复杂的项目作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商市有关职能部门确定领导干部联系名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二十一条 建立干部挂职重点实施项目制度,协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协调、处理项目推进中的有关问题。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重点实施项目中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协调市有关职能部门选派一批市、县级机关或者单位的干部赴重大项目建设单位挂职。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施项目确定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重点实施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挂职干部,与项目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有关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建立基层联络组织。

基层联络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内部联系、沟通,通报施工计划、项目进度,收集建设项目周边群众意见;协调解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社会稳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发现影响项目推进的重大问题或者潜在风险的,及时向同级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代办经理人制度。代办经理人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代理建设单位办理项目前期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等相关手续,—6—

或者协调其他相关前期工作事宜。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重点建设项目中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商有关职能部门选派一批市、县级机关或者单位的干部担任重大项目代办经理人。

第二十四条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建设、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与服务工作,优化或者依法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审批事宜或者环节。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他审批、审查或者评价事项实行并联办理。

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新增用地指标。

市统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优先用于重点建设项目新增用地需求。

第二十六条 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优先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优先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信贷等多渠道融资服务。

第二十七条 公安、建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实施项目施工现场、仓库等重点部位的治安管理、消防等监督检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为重点实施项目及时清运建筑垃圾提供保障。

电力、交通、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具体实施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活动的需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由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不予受理,已列入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的,由市发展改革行政

—7—

主管部门予以撤销;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限制其三年内不得申请重点实施项目或者重点前期项目。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项目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挂职干部、代办经理人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改正;严重影响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的,由有权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开发园区包括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保税区、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宁波机场与物流园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十三条 国家、省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2月1日起施行。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网

http://gtog.ningbo.gov.cn/art/2015/11/24/art_12963_6106.html

—8—

第四篇:宁波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

宁波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

甬科知[2011]4号 甬财政教[2011]7号

发文单位: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发文日期:2011年01月11日

主 题 词:专利 管理办法 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四区二岛”管委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财政局: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研究制订了《宁波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甬党

[2010]6号),深入贯彻实施《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9-2020年)》(甬政发[2009]108号),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专利授权资助

第一条 本市获得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涉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可以获得授权专利资助。

第二条 专利授权资助申领的对象为第一专利权人地址在本市辖区内的个人、社会团体和注册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 资助额度

(一)国内授权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2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资助1000元。

(二)在美国、日本、欧洲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6万元,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万元。涉外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每件资助1万元。同一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在不同国家、地区获得授权,按一件计。

(三)专利授权资助资金由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市本级财政承担50%),由专利权人所属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代为发放。

第四条 专利权人申领专利授权资助的,应当在所在地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暂住证)、单位营业执照副本(事业法人登记证或团体登记证)及复印件;

(二)专利证书及复印件;

(三)申请涉外专利授权资助的,另填《宁波市涉外专利授权资助申请表》。

涉外专利授权资助由所属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知识产权局办理。

第二章 专利示范企业资助

第五条 专利示范企业资助是指专利技术产业化效果显著并被认定为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后享有的资助。

第六条 专利示范企业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单位,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产权清晰;

(二)企业近两年拥有各类授权专利12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以上),或发明专利3件以上;

(三)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高技术服务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达到3%以上;

(四)符合宁波技术和产业政策,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近两年连续盈利,企业总销售额年增长10%以上;

(五)企业含专利技术的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且含专利技术的产品年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六)企业专利管理机构、专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奖酬制度、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落实;

(七)企业在近两年中没有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第七条 新认定的市专利示范企业,给予20万元资助;在新认定的市专利示范企业中,为突出专利技术产业化导向,含专利技术的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在70%以上,且企业总销售年增长率在20%以上的,再给予10万元资助。

列入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的,补足40万元。列入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补足60万元。资助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开展专利管理体系建设及专利保护等工作。资助资金由市本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

第八条 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可申报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具体参照《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

第九条 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市专利示范企业条件,可获市专利示范企业称号,且可参加省级、国家级示范企业的申报,但不再享受第七条所列省、市专利示范企业资助。

第十条 市专利示范企业申报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申报表;

(二)企业专利工作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建设、专利信息利用、知识产权奖酬规定、知识产权培训、近两年用于知识产权的费用以及含专利技术的产品销售和收益等情况;

(三)含专利技术的产品销售台帐,该台帐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销售时间、金额、凭证号等内容;

(四)企业近两年拥有的各类授权专利汇总表及专利证书复印件;

(五)具有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研究开发费用、销售收入数据,并附申报企业向市统计局查询研究开发费及销售收入的联系单;

(六)有关制度复印件(合订本)。

第十一条 市专利示范企业每年申报一次,由宁波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经服务中心审查合格,按属地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递交一式二份纸质申报材料。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商财政部门共同认定。

第十二条 市专利示范企业每两年复核一次,凡复核时不符合第六条所列基本条件的,视为未通过,给予摘牌,并在两年内不得重新认定为市专利示范企业。两年后重新认定为市专利示范企业的,不再给予资金资助。

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申报实行逐级推荐的原则。

第三章 专利代理机构补助

第十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从事专利代理服务活动的机构,可申报专利代理机构补助。

第十四条 申报专利代理机构补助的专利代理机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上在市级以上管理部门被认定的有效投诉少于2件;

(二)上代理服务援助专利申请不少于2件;

(三)上由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且授权的发明专利不低于20件,并且增幅不低于15%;

(四)上代理发明专利总量占代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15%。

第十五条 专利代理机构补助金额按该代理机构代理的、并于上授权的发明专利件数计,每件补助1000元;上授权发明专利增幅在40%以上的,每件补助1500元。

第十六条 本章第十四条第(二)项所称服务援助是指专利代理机构为本市在校学生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提供免收国内专利申请代理费的服务。

专利代理机构代理服务援助案件的,按每件专利申请500元的标准由市本级财政给予补助。第十七条 申请专利代理机构补助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宁波市专利代理机构补助资金申请表;

(二)宁波市专利服务援助申请表,包括学生证明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

(三)专利代理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上授权发明专利汇总清单;

(五)上代理的发明专利受理通知书复印件;

(六)上专利受理通知书的汇总清单。

第十八条 专利代理机构补助申请由宁波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受理。

第四章 专利奖励经费资助

第十九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产权清晰的企业,其专利授权量超过100件且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5件,或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件的,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第二十条 对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50件、100件的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第二十一条 对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2000件、3000件和5000件的县(市)区,分别给

予该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5万元、10万元、15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对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件、200件和300件的县(市)区,分别给予该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5万元、1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次年起,专利授权量或发明专利授权量仍在同一档次,不再给予奖励经费资助。对专利授权量在5000件以上、且增幅达20%的县(市)区,给予该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10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第二十二条 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的专利,且第一专利权人为我市的法人或自然人,分别给予专利权人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对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的专利,且第一专利权人为我市的法人或自然人,分别给予专利权人25万元、5万元的奖励经费资助。

第二十三条 专利奖励资助经费由市本级财政承担。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资助经费用于专利管理机构、专利管理制度等建设以及直接参与专利设计和发明人员的奖励。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所得资助主要用于特色产业专利数据库平台建设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培训、保护及执法条件建设等,不得用于发放个人奖励。

第二十四条 专利奖励资助经费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发文下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对专利资助资金的使用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资助资金不支持有专利纠纷的项目。专利数据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为准。

第二十七条 宁波市涉外专利授权资助申请表、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申报表、宁波市专利代理机构补助资金申请表和宁波市专利服务援助申请表在宁波市科技网(http://)下载。第二十八条 对发现骗取或套取专利资助资金的单位或个人,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管理办法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宁波市专利服务援助暂行办法》(甬科知[2004]79号)、《宁波市技术交易中介和发明专利代理经费补助暂行办法》(甬科计[2007]145号)和《宁波市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甬科知[2009]14号)同时废止。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以前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篇: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文 号:宁波市人民政府令186号

发布时间:2011-05-31 发布机构:宁波市人民政府

主题词:地方政府规章 城市建设 环境卫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排放、运输、中转、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修缮、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料、余泥、泥浆及其他废弃物。

第三条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建筑垃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受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发改、建设、经济、规划、水利、环保、海洋、海事、公安、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四条 建筑垃圾处置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筑垃圾产生者承担处置责任和陆上消纳为主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中转场所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中转场所的可容纳量应当逐步与所接纳区域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相适应。

第六条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海事、交通等部门编制本市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建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章 建筑垃圾处置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建设专项规划,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并向社会公布消纳场所、中转场所具体位置和可消纳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市和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具体管理工作。

第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中转场所和县(市)区之间消纳场所调剂补偿。第九条 建筑垃圾处理费标准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建筑垃圾处理费包括建筑垃圾运输费和建筑垃圾处置费。第十条 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含建筑垃圾处置内容。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招标时应当将建筑垃圾处置内容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并将建筑垃圾处理费作为非竞争型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委托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取得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的企业处理建筑垃圾,并与其签订建筑垃圾经营服务合同。

第十二条 建筑垃圾处理费结算实行审核监管制度。施工单位和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应当根据建筑垃圾经营服务合同签订建筑垃圾处理费结算协议。建筑垃圾处理费结算协议应当约定由施工单位和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相互提供履约保证,并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进行管理。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垃圾处理费结算协议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并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建设工程所在地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名称、地点;

(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姓名;

(三)运输期限、种类、数量;

(四)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五)运输车辆和船舶、运输路线和消纳场所。

第十四条 申请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配置符合规定的挖掘机、推土机、冲洗机等设备;

(三)具有20台10吨以上运输车辆及相应的驾驶人员和专用停车场,运输车辆具有合法有效的道路运输营运证件;

(四)从事水上运输建筑垃圾的企业应配置与码头靠泊等级相配套的2艘以上运输船舶,船舶具有合法有效的船舶技术证书和国籍证书,并按照标准定额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合格船员;

(五)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管理用房和相应的办公设施;

(六)10名以上管理、技术人员;

(七)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预案;

(八)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前款条件的,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颁发《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前款条件的,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发展情况,对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要求的许可条件进行适当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或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 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有效期限为2年。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有效期限内组织有关部门对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实行信用考核,并把信用考核结果作为延续许可有效期的依据。

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信用考核的具体办法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海洋、海事、公安、水利、交通等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应当按规定位置喷涂所属企业名称、核定载质量和放大号牌。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在作业时,应当符合密闭化运输的有关要求,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倾废动态监管仪等监管设备,并接受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垃圾监管信息系统的监控。

第十八条 陆上运输建筑垃圾的路线、时间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水上运输建筑垃圾的路线、时间由海事管理机构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第十九条 建筑垃圾运输实行联单和清运卡制度。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承运前,施工单位应当填写建筑垃圾数量、承运车辆船舶号牌、运输线路和消纳场所等事项,分别将联单提交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经营管理单位。

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应当按照清运卡注明的路线、时间将建筑垃圾运至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同时取得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出具的建筑垃圾运输消纳结算凭证。

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应当凭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核实的消纳结算凭证按照实际处置量结算建筑垃圾运输费。

联单、消纳结算凭证和清运卡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并对围挡进行美化。在本市主要路段和市容景观道路及机场、码头、车站广场设置围挡,其高度不得低于2.5米。在其他路段设置围挡的,其高度不得低于1.8米;

(二)现场出入口道路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整洁、完好;

(三)配置车辆清洗专用水道、排水设施、污水沉淀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车辆高压冲洗设备和相关机械设备,并保持有效使用;

(四)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完全密闭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

(五)配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运营台账齐全;

(六)按照要求设置有效的视频监控系统和电子信息传输系统,并接受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垃圾监管信息系统的监控。

建筑垃圾中转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中转码头应当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场、分拣区及相应设备;

(二)泥浆中转池池壁牢固,贮存能力达到1000立方米以上,配备2台以上泥浆泵。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置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倾倒建筑垃圾。

禁止下列行为:

(一)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倾倒建筑垃圾;

(二)向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和港口、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

(三)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其他危险废弃物;

(四)在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以外丢弃、遗撒、倾倒建筑垃圾。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海域倾倒建筑垃圾。

需要向海域倾倒建筑垃圾的,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报经批准后,在指定的海域范围内倾倒指定种类的建筑垃圾。

第三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三条 建筑垃圾实行分类管理、集中处置,最大限度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容、环保、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报市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市积极扶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制定鼓励生产、销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在技术和经济许可范围内,应当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

第二十六条 经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企业,不得以其他原料代替建筑垃圾生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优先使用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可现场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对不能现场利用的建筑垃圾,按本办法规定交由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运至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

第二十八条 鼓励将不可现场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调剂至其他建设工地。

施工单位应当将需要调剂建筑垃圾的信息发送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垃圾监管信息系统。

需要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剂。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垃圾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监督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列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处置许可手续和监管信息;

(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施工许可信息;

(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车辆号牌信息、建筑垃圾运输路线和时间等信息;

(四)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筑垃圾运输单位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车辆驾驶人员从业资格、查处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港口航道内倾倒建筑垃圾案件等信息;

(五)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的信息。

第三十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因监督管理建筑垃圾处置活动需要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协助提供相关资料或专业意见的,协助部门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提供相关资料或专业意见,不得推诿或者收取任何费用;情况复杂需要延期的,应当说明理由并承诺提供协助的期限。

第三十一条 市容环境卫生、水、海洋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中组织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的,其他有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协助。

第三十二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建筑垃圾处置活动中发现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将有关违法行为告知有管辖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有管辖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立案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依法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时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施工单位未委托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取得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的企业而擅自排放、运输建筑垃圾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施工单位未将建筑垃圾处理费结算协议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应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相应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未将建筑垃圾处置方案报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备案的建筑垃圾处置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许可而擅自排放、运输建筑垃圾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清理,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清理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清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或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撤销许可,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要求喷印所属企业名称、核定载质量和放大号牌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不符合密闭化运输有关要求的;

(二)未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倾废动态监管仪等监管设备的;

(三)不按规定的路线、时间行驶的。

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陆上运输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海上运输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第一款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单位未按要求实施管理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消纳场所和中转码头经营管理单位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追究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或者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向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航道、港口内倾倒建筑垃圾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四项、第二十二条规定,向陆地丢弃、遗撒、倾倒建筑垃圾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清理,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向海洋丢弃、遗撒、倾倒建筑垃圾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处罚;逾期不清理的,可以代为清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报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未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

(三)以其他原料代替建筑垃圾生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

(四)未优先使用可现场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处置量处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市容环境卫生、公安、环保、海洋、海事、水利、交通等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任免机关对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许可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的;

(二)不协助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建筑垃圾管理或应将案件移交给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而未移交的;

(三)不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监管管理信息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或者未提供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和相关资料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零星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具体负责零星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五十一条 需要处置零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工程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申请办理处置登记,并自行或者有偿委托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将建筑垃圾运至指定的消纳场所和中转场所。

前款所称零星建筑垃圾,是指单位办公(营业)场所或居民住宅装修产生的十立方米以下建筑垃圾。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宁波市市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2000年5月15日市政府令第79号)同时废止。

下载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统计管理办法(2004年7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示范、导向作用,切实加强文明单位的建......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文明单位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

    宁波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宁波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06‟75号)、《关于实......

    宁波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93号) 《宁波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6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二十四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市长 张蔚文 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宁波市农......

    宁波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宁波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轨道交通运营,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

    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博士后管理工作,保证博士后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省有关博士后工作的政策规定和我市博士后工作实际,特制......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宁波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切实加强文明单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文明单位的......

    宁波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本站推荐]

    宁波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 (2011年12月2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12月1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91号公布 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