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最新)
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决议》
11月5日至6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决议》。
党的十八大后,市委就着手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组织了七个专题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召开了多个专题座谈会,用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意见》初稿。在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意见》稿,市委常委会两次审议,逐条研究审改。市委以不同形式征求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法律工作者、老同志以及各区县各部门的意见。起草组认真吸收各方面修改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意见》稿。
会议向每位与会同志发放了《宪法》、《党章》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与会同志带头学习、崇尚、敬畏和遵守宪法和党章,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全会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逻辑联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全会指出,重庆直辖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重庆肩负的使命任务相比,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市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重庆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迫切需要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法治的力量,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努力实现法律规范更加完备、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全市各级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切实增强,全面提高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市全过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市人民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着力破除制约依法治市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全会要求,要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各项重点工作。一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全面正确实施。要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执行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贯彻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精神和规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要坚持有效管用、切合实际,坚持慎立多修、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地方立法体制,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创新地方立法工作方式,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推进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增强法规规章的针对性、有效性、操作性。三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市和区县政府管理职责及权限,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四是切实保证公正司法。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司法规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着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六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全市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强调,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完善法治专门队伍职业准入制度,畅通法治专门队伍选拔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严格执法司法队伍监督管理,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执行铁规禁令,依法依纪惩治执法司法腐败。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基本要求,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党的建设。完善律师诉讼权利保障机制,提升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健全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质量跟踪反馈、诚信执业评价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执业行为。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最根本的保证。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市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崇尚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要健全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民主集中制规范化、程序化,坚决反对“家长制”“一言堂”,决不允许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要切实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强大合力。
孙政才在全会结束时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要态度坚决、抓紧实施,又要积极稳妥、分清主次;既要抓好深化改革这个根本措施,也要狠抓干部守法这个关键环节,又要夯实全民守法这个基础工作,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定方向、保持定力,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扎扎实实把全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吃准吃透全会精神,广泛开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评价,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个阶段、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
孙政才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对党依法执政、依法管党治党提出了新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使好的作风成为一种信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和制度约束力。一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二是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打好“持久战”和“保卫战”。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善于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将反腐败斗争纳入到法治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轨道。各级党委和纪委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个责任”,不断筑牢反腐防线。
孙政才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一要打好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收官战”,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为明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要加紧督促、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保证改革力度不减、干劲不减,同时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结合起来通盘考虑,通过改革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通过法治巩固改革成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全力做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时刻绷紧安全生产的弦,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第二篇: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
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摘要)
2011年的思路目标:高点起步创先争优
强力实施十大突破
(一)在解放思想促崛起上求突破。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2011年初开始用半年时间,以“乘势崛起、奋勇争先”为主题,在全市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打破制约崛起争先的思想桎梏。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力量,在对标先进中理清思路,在学习经验中完善规划,在破解制约中找出办法。
(二)在高标准规划上求突破。完善领导决策机构。尽快将现有的规划决策机构升格,加强各级规划委员会建设,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规划。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城市控制性详规修编,抓紧制定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健全配套专项规划。高标准完成产业园区、智能城市、现代交通、新农村建设、水资源利用等规划。开展全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推进各县(市、区)城乡统筹规划编制。
(三)在环首都经济建设上求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对接。争取廊沧高速、密涿支线建成通车,提速京台、密涿高速建设。力争完成京燕轻轨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谋划推进京廊、京固轻轨建设,做好京沪高铁通车后的商贸物流开发。谋划与首都新机场路网对接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强化发展要素支撑。推进金融对接,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与京津的共享合作机制,尽早实现京津廊互认互通。做好城市品牌营销。突出“京畿新廊坊〃北京新空间”主题,增强廊坊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影响力。
(四)在提升项目质量上求突破。强化项目谋划。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低排放项目;围绕提升在环首都地区产业分工地位,谋划一批独具优势的项目;围绕发展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和项目;围绕宏观政策导向抓机遇,谋划筛选一批重大项目争列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盘子。强化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富士康、华为、中兴等龙头项目建设工作,促其扩大在廊坊投资规模,吸引更多投资伙伴、上下游企业乃至总部落户。加快浙商新城、新奥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润泽国际信息港等大项目建设进度,促其早日投产达效。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倾斜力度,推动苏宁广场、国寿廊坊生态健康城、中华电动汽车、航天科普城、10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港中旅海泉湾温泉度假区、奥特莱斯购物乐园、安邦财险后援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项目推进。落实省、市、县三级招商引资责任制,继续实行观摩调度、领导分包、考核奖惩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组建专业的项目谋划和招商团队,提高招商的专业化水平。面向驻京津的央企、“洋企”,以资金进入、项目落地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强化园区支撑。坚持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吸附力和承载力。推进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中科廊坊科技谷、河北廊坊新兴技术产业转移基地等加快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省级工业聚集区。
(五)在完善城市功能上求突破。加快建设上水平。投资960亿元、重点实施9大类100个子项工程。推进万庄新城、中科廊坊科技谷、九州商务新城建设,大规模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市功能。实施商业中心区二期、新世界商务中心、银河新区、光明商务岛等旧城改造,加快龙河中心区、会展中心等“八大中心”建设。新建市区光明互通互联立交桥等路桥工程,优化公交线路,形成方便快捷、立体高效的城区路网布局。提升魅力出品位。充分挖掘和体现城市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形成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市风貌。实施道路景观整治,建设精品示范街区,塑造“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城市形象。“智能廊坊”出成果。在现有数字城管基础上,加快智能管理、精细管理向县级延伸。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和通信新技术建设“智能廊坊”,为打造生态、平安、和谐的幸福城市奠定基础。
(六)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稳步建设新民居。创新举措推动村庄整理,积极稳妥推进一批新民居组团,建成180个省级示范村。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大金丰农科园、永清有机农业园、汇福粮油等农业龙头,建设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华北国际食品博览交易中心等服务京津的流通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大力培育新农民。完成20万名农民培训任务,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文明素质、创收能力。加快构建新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化水平,研究制定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措施,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13%以上。
(七)在改善民生上求突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对困难残疾人实行全面救助,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医疗救助基金,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新建、续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巩固扩大农村卫生“三基两化”成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城区的公共交通要完成改革发展任务,解决好基层群众出行难问题。
(八)在打造特色文化上求突破。培育廊坊文化特色品牌。开展既有廊坊特色又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强化对“廊坊精神”的认知,深挖、提升和渲染龙凤文化,形成有利于崛起争先的浓厚氛围。抓好亮点示范工程。支持大厂评剧团做大做强,推进三河成功大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万科欢庆城、香河阳光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霸州文化戏曲大观园、文安新农民书屋等基层文化品牌,构筑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按照国家级水准建好主题大剧院、汉唐与西洋文化街、剧创中心项目,力争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九)在构建平安廊坊上求突破。全面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群众利益诉求,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落实好领导干部开门接访、领导干部包案、机关干部下访等工作制度,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密切关注社情民意,超前解决城建拆迁、土地征占、工资保险、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在提高执政能力上求突破。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把准创先争优活动与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创先争优
长效机制的具体办法。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优化干部资源配臵,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眼界品位、能力水平。做好三级党委换届的各项组织工作,把好人、能人、能干事的人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强化考核及其结果运用,形成激先策后的工作导向。活跃基层党建工作局面。完善基层党建专项考核和定期述职制度,落实各级党委的管党责任。把“一好双强”型人才选拔到书记岗位,打造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动车组”。全面推行基层党员干部认责承诺,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政治纪律、加强行政问责,保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巩固干部作风建设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惩处,以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设和谐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政府放手工作,分工协作,全力推进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工青妇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团结全市上下为廊坊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全力实施八大举措
确保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
(一)调优经济结构,发展高端产业。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突出抓好能够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服务功能和水平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性重大设施项目。突出抓好主要为域外市场服务、能够确立更大更高区域产业分工地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已经和可能形成气候的产业和企业进行链条梳理,促进同类产业和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规模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新奥研究院等建设,打造国家级技术交易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自主产品和自主技术,催生更多的“廊坊创造”。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推动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等既有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上档升级,构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高端平台和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抓好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临空经济区、东方国际创业园、汇福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做实硬基础、做优软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加快城镇建设,搭建高端平台。坚持科学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标准,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机构做规划,使廊坊未来城市在大北京地区城市分工竞争中确立至少规划上不落后的领先地位。完善规划体系,做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协调。优化城镇体系格局。按照北中南三大区域板块理念,以廊坊主城区为重心,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初步形成老城区、开发区、万庄、九州、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彰显城市特有魅力。继承历史文脉,突出现代元素,形成贯穿历史与现代的龙凤文化长河,打造特有城市风骨。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规划。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解决好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强化片区理念,科学确定分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空间、产业、人口布局。发展新产业。以“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为基本定位,发展新农业业态。建设新民居。坚持民本、科
学、特色,鼓励多村联建或扩建中心镇区、中心村,建设一批错落有致、风格凸显、功能先进的万人小镇和新农村示范区。完善新体制。围绕联动解决城乡问题,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保障等工作机制。培育新农民。围绕减少农民、减少传统农民,建立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表达利益诉求和参政议政水平。弘扬新文化。广泛开展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的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娱乐活动,培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竞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地区特色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乡俗民约为主体内容的农村新文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支撑。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抓好对接京津交通建设,形成“三纵五横两翼”的高速路网格局,构建京津廊半小时同城交通圈。做好市域交通建设,基本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的干线公路网络布局,建设市域1小时交通圈。抓好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建设市区南、北两个一级客运站,实现市区公交车与对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推进水电煤工程实施。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一批防洪除涝设施和引蓄水工程。加快电力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北京东100万伏高压变电站、三河电厂三期、国电廊坊热电厂等,形成互联互供、灵活可靠的供电网络。推进太阳能、生物能发电项目建设及并网。加快大城煤田后期普查工作,尽快启动煤田开发。推广信息网络应用。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示范。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五)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加大新兴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强力实施节能减排。谋划建设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六)培育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廊坊精神的认知与弘扬,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城区加快建设大剧院、美术馆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设施,各县(市、区)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群众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推进文化创新,推出一批具有廊坊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培养群众文化自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更多创造力强、知名度高的群众文化组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软件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七)改善民生状况,建设幸福廊坊。织密民生保障网。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建立高效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年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做优
做强职业教育,增强区域内高等教育吸附力和影响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力促东方大学城建成中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基地。加强“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认真做好人口、民宗、资源、气象、地震等工作。做好安全稳定及信访工作。
(八)提升执行能力,确保任务落实。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在全市营造争做先进、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经常性动力。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力度引进干部,形成科学竞争、流动有序、有为有位、人人思进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作机制完善。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保证书制度,将“十二五”时期的关键思路和重大事项分解立项,实行项目式、台账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评价考核制度,保证导向正确、结果公正,坚决奖优罚劣。下大力反腐倡廉,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惩防体系。
第三篇:中共重庆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召开明年重点工作有哪些
中共重庆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召开——明年重点工作有哪些
12月22日至23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召开。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报告市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总结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部署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市委书记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全面部署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作总结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安排明年经济工作。全会充分肯定了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抓稳定,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一年来,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全市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政治稳定,干部群众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干劲很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全会指出,明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是基本前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关键。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起伏,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衍变,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战略上要保持清醒,有定力、有耐心,战术上要高度重视,有创新、有办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谋划好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指出,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会指出,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有定力、善作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复杂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转方式、提质量,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要重统筹、促公平,统筹推进“四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更加注重资源要素在区域、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公平使用;要防风险、补短板,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要打基础、可持续,从经济长周期着眼,适应发展动力转换,把夯实发展基础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推进可持续发展。全会明确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一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统筹好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向都市功能核心区集聚,引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布局,推动新增工业和人口落户城市发展新区。发挥大都市区主引擎作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提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要加快建设外通、内畅、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辐射、承接、转移、疏解作用。要加强区域合作协作,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互联网经济,加快先进信息设施和网络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二要着力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化解政府性债务、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加注重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创新实体消费平台,抓住消费模式变化机遇,坚持不懈地扩大消费需求。巩固和发展出口在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力态势。继续狠抓五大服务贸易专项,加速形成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三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转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把做强做大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创新发展。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可持续产业,要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四要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夯实“三农”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增收各项工作,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工作。五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围绕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布局创新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着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要素配置,重点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六要着力破解各种瓶颈制约,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下大力气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谋发展。按照“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放开企业发展领域,依托大企业配套服务、互联网、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一批小微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民生型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打造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七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要抓紧制定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实施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抓紧重大改革问题研究,谋划一批新的重点改革专项。狠抓改革措施落实,加强舆论引导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要进一步扩大向西向东开放,大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可推广经验做法,扎实用好用足“1+10”开放政策,加强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好航空、水港、铁路口岸的功能作用,增强开放综合优势。大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八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方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大力创造既富有重庆特点又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九要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市委“五个坚持”要求,继续办好22件民生实事,再谋划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考录取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统筹抓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抓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十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抓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固根本的大事要事。始终把推进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快长江沿线生态屏障建设,健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坚守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红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十一要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安全稳定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大意。要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继续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维护好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明年要抓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科学谋划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点工作。全会强调,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素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工作。全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本次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市委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形势的分析判断,扎实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坚持不懈转变作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合力。要切实做好岁末年初相关工作,认真筹备开好全市“两会”,抓好社会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要严格执行中央和市委有关规定,过一个勤俭节约、风清气正的新年。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第四篇: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举行
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举行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刘奇葆作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
全会指出,深入开展抗震救灾,抓好安置群众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当前全省的中心工作,也是灾区第一位的任务。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以政策支持、体制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8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7月13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省委委员89人,省委候补委员13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全会深入学习贯彻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等中央领导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和上半年全省经济发展,研究部署安置群众、恢复重建和下半年全省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省委书记刘奇葆就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对抗震救灾工作和全省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和部署。
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我省面临的形势。一致认为,今年以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重大部署,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省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向前推进。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极为特殊而关键的时期,面临“五个少有”的情况。一是少有的遭遇和处境。相继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事件波及、“5·12”汶川特大地震,把我们推到一个十分严峻的境地。二是少有的困难和考验。面临着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多条战线作战的复杂情况。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大地震对经济发展的破坏和影响很大,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任务极其艰巨。三是少有的压力和责任。抗震救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关系灾区人民利益,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关系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做好这些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服务大局的需要。四是少有的关注和关切。中央关心,世界关注,全国注视,人民期待,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有利的条件。五是少有的坚强和奋起。全省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铸就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锤炼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凝聚了崛起危难的无穷力量。有了这种精神、意志和力量,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全会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关键阶段。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民摆在首要位置,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恢复灾区的生
活、生产、学习、工作秩序。一是要加快建设安置住房,着力实现安居。安置群众的基本方针是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无房户的过渡住房问题,尽快恢复受灾群众家庭生活。要抓进度、抓质量、抓配套、抓环境、抓政策落实、抓建材的生产能力和价格干预,争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最迟8月12日前基本解决无房户过渡住房问题,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二是要妥善解决基本生活,着力保持安定。要解决好受灾群众吃饭问题,抓紧恢复学校教学秩序、机关单位工作秩序和受灾人口管理秩序,继续抓好商贸流通,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三是要切实加强防疫防灾,着力保障安全。要继续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严防各类次生灾害,确保安全度汛。四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着力维护安稳。要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以及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等多种渠道扩大就业。要加强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尤其要帮助特困群众、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五是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着力促进安心。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灾区群众,对受灾群众开展情绪疏导,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
全会强调,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抗震救灾紧张进行,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硬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我省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确保藏区稳定,高举“三个维护”旗帜,强化寺庙管理和教育,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巩固目前我省藏区总体稳定的局面。要保持灾区稳定,加强灾区社会治安,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严格救灾款物的分配、发放和监管,坚持公告天下、取信于民,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做好奥运稳定,认真组织奥运火炬在四川传递工作,全面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全省社会稳定。要维护全省稳定,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会指出,深入开展抗震救灾,抓好安置群众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当前全省的中心工作,也是灾区第一位的任务。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以政策支持、体制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全会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三年基本恢复”,就是要完成城乡住房修复重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到灾前水平,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年发展振兴”,就是要形成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基本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十年全面小康”,就是要推进灾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争取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抓住恢复重建机遇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恢复重建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要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变压力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二是要充分运用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灾后恢复重建。要抓紧制定规划,把规划做在前、做科学、做具体。要用足用够用好政策,具体细化政策,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重建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重建。要加强政策服务,主动上门送政策,不能卡政策。三是要优先恢复重建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要加快
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特别要利用好现在的有利条件,安排现有的大型设备和人员力量,重点恢复重建铁路、干线公路和重要专用道路,加快受损能源、电力、水利设施的抢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要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四是要在恢复重建中大力振兴产业。要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恢复农业、林业、牧业生产能力。要大力开展产业合作,利用灾后重建的需求和政策,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各地相关产业对接,开展互利合作,引进适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市场需要,增添发展后劲。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要着力培育优势企业,支持受灾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五是要不失时机地重建精神家园。要学习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家园。
全会强调,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安民、保稳定、促重建、求发展。要按照中央关于“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全面恢复经济需付出艰巨努力,既要有紧迫感,时不我待;又要有坚韧性,扎扎实实,尤其是要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增潜力的工作,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快恢复灾区生产,强化投资拉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煤电油气运和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从总体上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不懈奋斗。
全会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把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确保按期圆满完成中央交给我省的试点工作任务。要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作为检验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推进灾后重建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各项工作。
全会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肩负使命、投身大局,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立足岗位、超常努力,同群众一起渡过难关、夺取胜利。一是要特别讲大局,主动为大局而谋、为大局而干,为中央分忧,为群众解难。二是要特别讲付出,特殊的时期要比平时付出更多,只要人民需要,只要工作需要,就不能讲条件,就不能讲回报。三是要特别讲实干,要带头苦干、带领实干,脚踏实地、爬坡破难。四是要特别讲纪律,重大工作要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廉政纪律,厉行节约,从严执行救灾资金物资使用和管理规定,营造为政清简、为官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
全会号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前进,扎实工作,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第五篇: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决议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决议:缩小三个差距 促进共同富
裕
(2011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7月20日至21日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和讨论了***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深入研究并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会议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是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作出了“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部署,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会议指出,“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本质属性,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直辖以来,中央交办重庆“四件大事”和确定的“314”总体部署,都包含着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费尽移山心力,为改善民生、缩小三个差距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开展“唱红打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要求,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兼得、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相统一;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提高劳动分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优化分配结构;激活城乡资源要素,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坚持统筹城乡,振兴“两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加强系统设计,注重综合配套,构建长效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的制
度体系。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会议确定了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5年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发挥公有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价格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尽快缩小“一圈”、“两翼”间的差距。
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为重庆人民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