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道区远达小学一起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二道区远达小学一起麻疹疫情的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周长滨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0031)
【摘要】目的 试图查明该起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及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深入分析,以期找到控制麻疹疫情的较佳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起麻疹疫情的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6月20日,共发生麻疹病例16例,其中10~13岁大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结论 麻疹疫苗漏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造成这起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出现疫情后尽早实施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暴发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6月3日接到二道区远达小学电话报告,该校发生麻疹疫情。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该校进行调查处理。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校位于远达大街东顺路9号,共有教职员工27人,共7个班,学生375名。截止到6月20日,共发生出疹样病例19例。1 发病情况
1.1临床诊断麻疹病例16例
1.1.1首发病例1例
杨子健,男,10岁,远达小学四年一班学生,籍贯安徽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56号。该病例无明确的接触史,于2006年5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39℃,热程6天,伴有咳嗽、眼结膜炎等卡他症状,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4天,发疹顺序为耳后—颜面—颈—躯干—四肢,颊粘膜有柯氏斑,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麻苗接种史不详。1.1.2末发病例1例
魏佳,女,12岁,远达小学六年一班学生,籍贯浙江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47号。于2006年6月15日出现发热,体温38.5℃,热程4天,颊粘膜有柯氏斑,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3天。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自述接种过一次麻苗疫苗。
1.2疑似风疹病例3例
症状:发热一天以内出疹,3日内疹退,无色素沉着。无咳嗽等卡他症状,经二道区二院临床诊断为风疹。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时间分布:首例麻疹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8日,后发病例依次发病时间为6月1日—6月15日。
2.2地区分布:呈集中性,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校园内。
2.3年龄分布:可见麻疹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0周岁(四年级)以上学生中。
2.4患者居住和学习环境:首发病例居住地位于远达大街56号。后发生病例均居住在附近,与首发病例患家相距500米以内。发病患者家庭卫生环境均较差。附近人口密度大,多为外地来长打工人员。学习地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附近有建筑工地,校园周围垃圾、废
物较多,卫生条件很差,校舍卫生条件也不好。
2.5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经调查,该校小学一年级时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数为192人,接种率为51.2%。远低于全区2005年七岁儿童麻疹接种率78.94%。16名麻疹病人中,免疫史不清者10人,占62.5%,未全程接种者5人,占31.25%,全程接种者1人,仅占6.25%。
表1
不同年龄组麻疹罹患率比较(Different age groups measles deeloping rate compared)年龄组(岁)7~ 8~ 9~ 10~13 合计 发病人数 0 1 1 14 16
未发病人数 57 60 61 181 359
学生总人数 57 61 62 195 375
罹患率(%)0 1.64 1.61 7.18 4.27 3 结果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罹患率比较,表1显示各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范围在0~7.18%。其中10~13岁儿童组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其中7~8岁与10~13岁儿童麻疹罹患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麻疹罹患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计算结果如下: 7~8岁与8~9岁(X2=0.94,P>0.05)7~8岁与9~10岁(X2=0.93,P>0.05)7~8岁与10~13岁(X2=4.33,P<0.05)8~9岁与9~10岁(X2=0.00013,P>0.05)8~9岁与10~13岁(X2=2.59,P>0.05)9~10岁与10~13岁(X2=2.65,P>0.05)讨论
4.1 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明显的外来传染源,该校的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免疫空白的儿童。虽然近年来我区的麻疹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但是该起疫情所有患者的居住地和所在学校是我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差,流动人口多,外地长期居住儿童多,接种免疫史多不详,很可能存在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现象,成为易感人群。
(2)原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从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来看,目前我国的麻疹疫苗的初次免疫成功率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另外由于疫苗保存和使用不规范,母传抗体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的影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原发性免疫失败。一般原发性免疫失败人群可达5%~10%。这类人群如果复种不及时或漏种就会成为易感人群。
(3)继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由于近年来麻疹发病率下降,缺乏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再免疫的机会,而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初种,1.5~2岁复种第一针,7岁复种第二针,两次复种针次相隔时间长。如果上小学一年级时复种不及时,就会造成抗体衰退到保护水平以下,致使大年龄组易感人群增加,容易造成麻疹在局部范围内暴发。表1的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应是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4.2控制疫情暴发的策略
(1)巩固和加强免疫规划成果,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初免成功率和复种及时率。(2)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逐步消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同样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麻疹疫情监测,进一步提高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积极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为补救可能存在的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全面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易感人群的积累,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建议在2~5岁儿童中进行强化免疫。
(5)为防止由于7周岁时复种不及时和漏种情况造成的大年龄组儿童易感者的积累,可考虑在9周岁以上儿童中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6)一旦发现麻疹疫情,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隔离患者,消毒通风,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恩元.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49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邮编130031 电子邮箱:zcbtom@sina.com 出生日期:1973年2月24日 籍贯:长春市
职称:主管医师
第二篇: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632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数显著上升,且呈现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态势。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普种麻疹疫苗,疫情得到明显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有3例。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30.5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44.78%和24.68%。结论
麻疹初免及加强免疫接种不及时、流动儿童增多是造成麻疹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对安岳县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加速控制麻疹发病。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安岳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疫情常规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监测病例定义和分类
按照WHO标准病例定义开展监测,并按照中国现行病例分类方法进行最终分类[1]。
1.3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1.4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处理。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09年安岳县共发生麻疹病例63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79/10万。2004年发病132例,发病率为8.63/10万;2004-2006年发病率为8.63/10万~3.05/10万,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378例,发病率高达24.23/10万,与2006年相比,发病数显著上升;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麻疹疫苗普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为3例,发病率为0.19/10万。
2.2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麻疹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464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3.42%(表1)。
2.4 发病模式
全县69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以散发为主,但个别年份麻疹散发疫情与局部暴发并存。以2007年为例,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378例;其中石羊镇发生局部暴发疫情1起,发病43人(采集病例早期血清标本38份,送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18份,阳性率47.37%),占当年病例总数的11.38%。2.5 免疫史
632例病例中,“零”剂次283例,占44.78%;1剂次162例,占25.63%;2剂次31例,占4.91%;不详156例,占24.68%。免疫史不详中以成人为主(56例),占35.90%。3 讨论
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2004-2006年安岳县麻疹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呈现上升态势,且发病模式出现麻疹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局面。充分说明个别乡镇对适龄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也存在部分乡镇接种质量不标达,很多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的儿童未按时按质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麻疹发病率回升或局部暴发的重要原因。
2008年3月在全县范围内对8月龄~15岁儿童进行麻疹普种。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召开文教、卫生、公安、工商、畜牧等相关部门的“麻疹普种”动员大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全县乡镇的公卫人员进行麻疹接种培训,县政府印制公告330份,全县共制作宣传横幅595幅、发放宣传画2 025张、印发接种宣传资料24.50万张;城乡电视宣传273d、乡镇广播宣传1 725次;且县政府在每个乡镇均派有麻疹强免督导员,督导各个乡镇卫生院保质保量地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县接种麻疹疫苗20.97万人,接种率高达99.48%。因此在2008年、2009年麻疹发病数大大降低,2009年全年发病数仅为3例。
麻疹病例的季节分布,显示季节高峰“后移”,呈现春夏季发病高峰,3-7月发病占73.42%,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发病季节高峰推迟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2004-2009年的<7岁、≥7岁年龄组麻疹发病率的比较分析,<7岁组麻疹发病数为464例,占73.42%,说明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仍为7岁以下儿童,这与安岳县1991-2004年发病情况相同[3]。因此,继续加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秋季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未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接种剂次不足的儿童及早进行补种;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摸底、登记、接种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这才是预防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与措施,也为2012年安岳县消除麻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 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
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
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2 结果
2.1梅毒发病情况
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2.2梅毒病情分期
2004-2011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例,占64.37%;一期梅毒72例,占27.59%;二期梅毒16例,占6.13%;胎传梅毒4例,占1.53%;三期梅毒1例,占0.38%。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
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
全区18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7.66%。
2.4梅毒患者性别分布
2004-2011年报告的261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2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3。
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
共报告261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岁;1~19岁5例,占1.92%; 20~39岁63例,占24.14%; 40~59岁96例,占36.78%; 60岁以上87例,占3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
报告农民167例,占63.98%;离退人员28例,占10.73%;工人24例,占9.20%;干部7例,占2.68%;家务及待业5例,占1.92%;散居儿童4例,占1.53%;民工3例,占1.15%;餐饮食品业3例,占1.15%;商业服务3例,占1.15%;其他17例,占6.51%。3 讨论
3.1 梅毒流行趋势
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例数超过淋病,在2007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梅毒已从2005年的第5位跃居2011年的第3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1,10]。
自2004年以来,陈仓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2011年上升至陈仓区乙类传染病顺位第3位,超过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仅次于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可能与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性行为改变有关,卖淫嫖娼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2,5];也与“非典”后加强了疫情报告工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逐渐完善、漏报或不报现象逐年减少有关;另外,由于陈仓区实行性病匿名就诊的制度,往往无法对梅毒病人追踪随访,还可能存在重报、误报的现象,疫情上升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核实。3.2 梅毒分期
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隐性梅毒亦称潜伏梅毒,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体内存在苍白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呈阳性,所以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等方式传播。由于隐性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容易成为潜在传染源,女性患者还有可能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危害更大。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病原较易扩散,将导致陈仓区今后几年梅毒发病仍可能居高不下。早期梅毒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演变成晚期梅毒,而晚期梅毒的治疗则非常困难,且愈后差[6,7]。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病治疗市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梅毒的疾病监测、疫情管理;临床医务工作者除早期发现、规则有效地治疗梅毒患者外,还应开展健康咨询,鼓励患者主动带性伴就诊,尽可能扩大防治范围[3,8]。
3.3梅毒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79岁的青壮年及中老年,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6.9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3.91%,尤其以农民居多,占报告发病数的63.98%;60岁以上离退人员发病数占33.33%,这可能与这一阶层的人员比较悠闲,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压力比较小,其中部分人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有关;已建成市区(虢镇)发病占29.12%。今后应对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娱乐场所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的干预活动,防治工作应以城区为主。
梅毒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梅毒发病率的增长,也将大大促进艾滋病的蔓延。性病艾滋病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病、行为病,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问题,因此,梅毒的预防与控制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卫生行政、医疗、公安、教育、计划生育、妇联等部门,应紧密配合,共同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把性病艾滋病防治内容纳入中学、大学和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与艾滋病防治相结合,利用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加大梅毒及其它性病的防治工作,加强低档暗娼的干预力度,针对高危人群提倡安全性行为;针对高危人群开展HIV抗体检测的同时,加强梅毒抗体的检测,对术前、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监测[4,9];加强对辖区性病诊治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及时有效地治疗梅毒感染者,加强医疗消毒,尤其要加强对孕产妇的监测和母婴阻断,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第四篇:广安市麻疹疫情分析
广安市麻疹疫情分析
分析广安市2008-2010年的麻疹疫情,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8-2010年广安市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年间共报告麻疹40例,3年平均发病率0.29/10万;男∶女=2.08∶1;病例主要分布于0~14岁儿童,占85.00%;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47.50%,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7.5%、12.5%。免疫空白32人,占80.0%。结论 广安市儿童为麻疹的高发人群,应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提高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麻疹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好发于儿童,发病率高,呈周期性流行,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病 [1]。为了解广安市麻疹疫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订控制策略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将广安市2008-2010年的麻疹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安市统计局。1.2 统计分析
用Excel 2003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按现住址统计,2008-2010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0例,年平均发病率0.29/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1)。
2.1.2时间分布
病例主要分布在春季,全年均有发病,2008-05发病数达高峰,7月份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009-2010年麻疹发病无明显规律(图1)。
2.1.3人群分布
2.1.3.1发病年龄及免疫史
40例麻疹病例中,以0~14岁儿童为主占85.00%,其中<8月龄8例,占20.00%;8月~1岁14例,占35.00%;2~4岁2例,占5.0%;5~9岁8例,占20.00%;10~14岁2例,占5.00%;≥15岁以上6例,占15.00%,见图2。
40例麻疹病例中,免疫空白32人,占80.0%,其中<8月龄8例,占25.0%;免疫1剂次5人,占12.5%;免疫史不详3人,占7.5%。
2.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情况
2007-09-17/24全市范围内开展了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种795 422人,实种787 561人,接种率99.01%。2010-09-11/20完成8月龄~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种166 794人,实种161 723人,接种率96.96%。2次累计应种962 216人,实种949 284人,累计接种率98.66%,各种原因未种12 932人。2.3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2.3.1监测敏感性
全市麻疹监测工作质量虽逐年提高,但监测敏感性不高,2008-2010年全市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未达到麻疹监测方案2/10万以上要求,仅2008-2009年华蓥市达标(表2)。
2.3.2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全市近3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疑似麻疹病例97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97.94%,达到了90%要求;血清标本采集82例,采集率84.54%,未达到85%以上要求(表3)。3讨论
3.1结果分析
通过对广安市2008-2010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各区市县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免疫空白人群:患者中有免疫史者12.5%,无免疫史和免疫种史不详者87.5%。广安市发病以散居儿童较多占47.50%,免疫规划工作管理难度大。由于免疫规划的实施和两次麻疹强免的开展,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8月龄内儿童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为20%,这些婴儿未到免疫起始月龄,不能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获得麻疹抗体,只能从母体中获得。有资料显示,通过自然感染可获得高滴度的抗体,接种疫苗获得的抗体与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相比滴度低、持续时间短,故婴儿获得的胎传抗体滴度低、水平弱,是8月龄内婴儿易发病的原因之一[2]。既往麻疹主要在儿童中流行,目前随着麻疹疫苗的接种,儿童发病率下降,成人麻疹发病率则逐渐增高[3],在发病的40例患者中,15岁以上占15%,这个年龄段以未免疫和不详为主。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未能接种疫苗而无免疫力,其次是即使接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力衰退,已达不到保护水平。
3.2建议
切实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有效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保护广大儿童身体健康。同时做好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及时开展漏种儿童的疫苗补种工作,切实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主动接种意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管理,及时补证、补种。在保持高质量常规免疫同时,适时的强化免疫对提高免疫覆盖率、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和控制麻疹流行有显著作用 [4]。为搞好麻疹控制工作,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包括初免、复种)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麻疹专病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资料,对本辖区内麻疹疫情进行分析,找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做好麻疹监测,提高血清标本采集率,为消除麻疹做好扎实工作[5]。4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86.[2]阿布力克木,阿布都克力木,米那完吐来克.2008年麦盖提县麻疹疫情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8):28-30.[3]梁晓岳,向华,周加新.224 例成人麻疹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病毒学杂志, 2005,19(1):99.[4]伍稚梅,徐天强,张金芳,等.上海市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0,6(1):11-13.[5]王美花,阮师漫,王广青,等.济南市1999~2002年麻疹疫情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3(8):12-13.
第五篇: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毕玉贵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平均发病率为16.18/10万。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15岁病例数(不包括0~8月龄)占65.76%,其中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全人群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6%,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以及强化免疫、监测和实验室诊断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策略。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200
5BI Yugui(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7,Qingha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05 and to develop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measles control.Methods The data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reports of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analyze by using SPSS10.0 software.Results
Among the total of 1799 measles cases, the seasonal peak appeared from March to June.The majority of the native cases were children, and mainly bellow ten years.21.10% had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history, 25.56% were non-vaccinated and 53.33% were uncertain.The incidence in the district of the South Qinghai is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which are along the Qinghai-lake and higher than the district of Haidong and Xining city.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measles outbreaks were the zero immunization, and failure of immunization.For control of measles outbreak, the effect strategies include improving the coverage of basic immunization, reinforcing surveilla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and diagnose of laboratory.Key words:
Measles;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ontrol strategy 为掌握青海省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消除麻疹的有关策略及措施,现将2001~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做一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青海省人口统计局。统计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 流行强度 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799例。年平均发病率16.18/10万,年发病率波动于4.77/10万~34.29/10万。2 时间分布 2.1 季节性
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从3月份麻疹发病开始增多,4月份达到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2005年例外,5月份达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3~6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2.26%(1300/1799),与麻疹冬、春季高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1]。2.2 周期性
2001年麻疹发病率较高(34.29/10万),以后逐年下降,2005年又开始增高(25.44/10万),与运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分析的1995~2004年麻疹每4年一次流行的特征相符,较麻疹疫苗使用前城市1~2年1次流行[2]的周期有所延长,但仍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2.3 长期趋势
纵观5年来的发病情况,麻疹发病有下降的趋势(2001年发病率为34.29/10万,2005年发病率为25.44/10万,其他年份均低于这个水平)。3 地区分布
从5年来麻疹发病的总体形势来看,青南地区总体发病率(87.92/10万)高于环湖地区(32.88/10万),环湖地区发病率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27.24/10万)。(发病率人口基数为2003年人口数)4 人间分布 4.1 年龄分布
5年间<8月龄的107例,占总病例数(1799例)的5.9%,<5岁(不包括0~8月龄)474例,占26.35%,5~10岁427例,占23.74%;10~14岁282例,占15.68%;<15岁(不包括0~8月龄)1183例,占65.76%;大年龄组病例主要集中在15~30岁之间,共451例,占25.07%,≥30岁共58例,占3.22%。4.2 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987例,女性病例828例;男女性别比为1.19:1。4.3 职业分布
学龄及学龄前儿童病例占65.76%,其余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占25.07%;二者占总病例数的90.83%。4.4 免疫史
全人群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1.10%、25.56%、53.33%;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MV)有免疫史的383例,无免疫史的464例,免疫史不详的968例,各占27.89%、27.82%、44.29%。
三、讨论
青海省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及各级计免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由于我省经济底子薄,地理环境特殊,人口居住分散,群众防病意识淡薄,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居全国前列。近两年来,各地麻疹爆发不断,且大多发生在学生中间,呈现出高“接种率”、高“发病率”现象,暴露了常规免疫工作的不足。
麻疹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麻疹流行规律没有改变,人工自动免疫未能有效地起到遏制其传播流行的屏障作用,麻疹基础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而麻疹强化免疫未能消除这些免疫空白地区和人群。2001、2002年全省进行了麻疹疫苗普种,但2005年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两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青南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其次为环湖地区、西宁和海东地区发病率最低,与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情况有关。另外,与海东西宁相比,青南地和环湖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及交通落后导致当地文化教育落后,群众防病意识淡薄,对免疫规划工作缺乏了解、关心和主动配合的意识。
65.76%的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70%左右的儿童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成人中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比例高达78%。一方面,暴露出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工作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暴露出免疫规划资料管理不善,很多病例免疫史无法追踪,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的工作质量,为免疫规划工作的正确决策带来了困难。
随着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的开展,麻疹病例有向大龄人群蔓延的趋势,近5年全省15岁以上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8.09%。究其原因,该年龄段人群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有效接种率低,漏种较多;加之在疫苗时代缺乏自然感染,导致体内抗体消失或处于偏低水平。未免疫的成人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积累的人群成为麻疹易感人群。当遇有麻疹病毒侵袭时,则表现为大年龄组人群的发病[3]。
为了迅速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须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那就需要95%的人群获得免疫力。因为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他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4]。
为加速控制麻疹,降低发病率,进而消除麻疹,根据我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WHO西太平洋区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现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1)控制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降低或消除麻疹病毒传播的机会。由于麻疹病毒是单一血清型,接种1剂有效的麻疹疫苗可有效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因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包括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5]。
(2)加强麻疹监测和预警,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避免漏掉任何1例可疑病例,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防止疫情蔓延传播。
(3)由于疫苗的使用,麻疹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加之各级防疫医师诊断水平不齐,所以疑似麻疹病例的确诊最终有赖于实验室诊断。就目前情况而言,我省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高,原因在于:①州、县级麻疹实验室尚未建设,或尚未通过相关部门的认证,病例标本须由省麻疹实验室检测,而我省地广人稀,标本运送成本很高;②当地群众不配合,采血困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可行途径是:①加快州、县级实验室建设;②提高标本采集率。参考文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363.[2]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362.[3] 陶红,陆培善,张晋琳.江苏省1999年两类地区麻疹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7(2):72-75.[4] Guidelines for eliminating measles in locale.Manila,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WHO/04.07.[5] 林伟生,许锐恒,邵小萍,等.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