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的监测与质量控制状况,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2011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2011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采集标本670份,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确诊麻疹病例4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5例, 占麻疹病例的91.8%。;实验室血清学结果7 d及时报告率为87.5%。1起麻疹暴发得到确诊。2株麻疹阳性分离物经序列测定和分析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质量控制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麻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 Laboratory,NML)要求。结论 2011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良好,具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inuated Live Vaccine, MV)免疫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2年全国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2]。目前,中国已处于麻疹消除的关键时刻,在麻疹监测系统中,保持高质量的实验室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内容。为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 Laboratory Network, MLN)运转情况,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信,现将贵州省2011年麻疹实验室监测数据与质量控制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病例资料来源于2011年贵州省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全省麻疹实验室网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捕获法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血清学资料。
1.2 病毒分离鉴定 用Vero/SLAM(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小管进行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eV)分离,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进行产物扩增,经琼脂凝胶电泳与序列测定进行鉴定。1.3 室内质控(In-house Control,IHC)血清制备与保存[3] ①收集新鲜无溶血、无黄疸、无细菌污染的麻疹IgM抗体阳性血清,56℃加热30min灭活;②离心或过滤除去沉淀物,将麻疹IgM抗体阳性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并测定相应稀释度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③取OD值是本次实验临界值1.0~2.0倍的稀释度作为最终稀释倍数,用健康人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对原阳性血标本进行稀释;④用0.45µm滤器将已稀释的血清过滤除菌,分装成小管,注明日期及名称,置于-20℃保存。
1.4 质控统计方法 首先可采用“即刻法”室内质控,在获取足够数据后,即IHC质控血清进行20次检测后转入常规质控图法(Levey-Jennings)。
1.4.1 “即刻法”质控 “即刻法”只要连续3次质控血清测定值,就可得一组S/CO比值(S为IHC质控血清,CO为Cut off值)即可对第3次测定结果进行质控。计算SI上限值和SI下限值,将SI上限值、SI下限值与“即刻法”质控SI值表中的数值比较[4]。
1.4.2 Levey-Jennings 将前20次IHC质控血清的OD值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s)。以S/CO值作纵坐标(Y轴),实验次数作为横坐标(X轴),绘制质控图,将、、分别在质控图中标出[5]。
1.5 实验室职能考核及血清标本复核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麻疹实验室收到WHO发放的20份职能考核血清后,在7d内完成检测并上报结果;同时及时上送30份血清标本到NML进行复核。贵州省CDC麻疹实验室制备麻疹盲样考核血清,下发到9个市(州)级CDC麻疹实验室,每市在收到20份盲样考核血清后,在7d内完成检测并上报结果,同时从每市检测的疑似麻疹血清标本中,随机抽取10%~20%的标本量进行复核。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2 结果
2.1 血清学监测
2011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发病率为0.141/10万;确诊4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5例,占麻疹病例的91.8%。另外,排除病例514例,100例疑似麻疹经实验室证实为风疹。采集血清标本670份(包括采集的第2份血清),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为87.5%。1起麻疹暴发得到实验室血清学确诊。
2.2 病原学监测
2011年共采集17份麻疹、风疹暴发和/或散发病例的咽拭子或尿液,用Vero/SLAM分离到2株麻疹阳性分离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及分子遗传特征和基因亲缘关系分析,均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3 室内质量控制 2.3.1 “即刻法”质控 对同一批号试剂,同一批IHC质控血清,前20次检测结果进行质控。判断标准:当SI上限值和SI下限值<n2s时表示处于控制范围,当SI上限值和SI下限值有一个处于n2s和n3s之间时,处于“告警”状态,当SI上限值和SI下限值有一值>n3s时,属于“失控”状态。当判定为“失控”和连续两次“告警”,本次检测结果无效。当本次测定结果为“失控”和“告警”状态时应舍去,重新检测,其他值仍可继续使用(表1)。2.4 麻疹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
2011-09,贵州省CDC麻疹实验室收到WHO盲样血清考核,在7d内完成麻疹、风疹血清标本IgM抗体检测,以满分成绩通过WHO考核。2011-11,贵州省CDC麻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WHO及国家疹实验室现场认证。同年,上送国家麻疹实验室30份复核血清,符合率为100%。
2011年贵州省CDC麻疹实验室对全省9个市(州)级CDC麻疹实验室进行的血清盲样考核与血清抽样复核,成绩均达合格以上。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6]。随着常规免疫接种率的提高以及近年来贵州省2次较大的强化免疫活动,即2008-12-08/14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和2010-09-11/20与全国同步对8月龄~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贵州省麻疹发病率从2008年的3.11/10万[7],下降到2011年的0.141/10万,下降了95.5%,贵州省消除麻疹取得了较大进展。
2011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发病率为0.141/10万;确诊麻疹病例49例,实验室确诊占麻疹病例的91.8%。散发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实验室检测结果7d内及时报告率为87.5%。1起麻疹暴发100%得到实验室血清学确诊;表明麻疹实验室在监测系统上的及时性和特异性指标上保持着较高的水平[8],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2011年共分离到2株麻疹病毒,对其N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分析,证实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表明H1基因型为贵州省优势流行基因型,与全国其他省份流行的优势毒株一致[9,10]。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在麻疹IgM抗体检测中ELISA试验简单、快速、易于操作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LISA检测试剂本身自带的阴、阳性对照,只能证明实验是否成立,而对检测重复性、稳定性、酶标板孔间差异以及不同批号试剂差异缺乏动态观察,并且ELISA实验检测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多,可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因此,引入室内质控血清(IHC)对实验进行动态质控,对保证每次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意义重大。室内质控常用的是“即刻法”质控和Levey-Jennings,前20次检测可用“即刻法”质控,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前3次检测结果对后续质控影响较大,当检测次数较小,有些极端值不一定会显示失控,但随着检测次数增多时,测定值趋于稳定,以前的极端值将“暴露”出来显示为失控[11]。完整的“即刻法”质控(Grubs 异常值取舍法)是将即刻性质控方法同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时间检测IHC,快速得出20次检测数据,再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持续下去,直至更换不同批号试剂或IHC质控血清,这样才能使本实验室的变异系数相对稳定,以达到室内质控的目的。该研究中2011年麻疹IgM抗体检测“即刻法”质控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都符合室内质控要求,试验结果稳定、准确、可信。
另外,实验室间的职能考核、现场认证以及血清样本的抽样复核是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检查不同实验室间的技术差异与能力水平,通过室间质评,了解本实验室在本地区或全国实验室中的技术水平,并找出不足和差距,有利于实验室检测水平的改进与提高。2011年贵州省CDC麻疹实验室职能考核、现场认证以及上送血清标本的复核均为优秀;对全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血清盲样考核和抽样复核均为合格以上。说明贵州省各级麻疹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良好,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和可信,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为提高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水平,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校准;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检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及程序进行操作。总之,高质量的实验室监测,是消除麻疹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
质量控制论文工程质量控制论文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
要实验室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叙述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控工作以及开展质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摘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
1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工作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实验室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一个实验室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实验室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2)有助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素质。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要求实验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实验分析技能,还要懂得具体的分析监测理论知识,熟悉各种规范、标准以满足现代监测工作的要求。实验室应通过各种程序或规定,对实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以实现实验人员自控及管理人员监控的目的。通过组织实验分析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参加各种能力验证及比对实验,即可帮助分析人员及时发现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技能,还可使其及时了解现代实验室分析方向和动态。
3)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检测水平。质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样是对实验室自身检测水平的一种挑战,是实验室检测水平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一种过程。实验室既可以通过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措施,实现横向、纵向的比较,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实验室内的不同质控措施,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在持续改进中发展。
4)是获得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监测数据是监测部门的命脉,数据的准确有效性是对监测对象的客观正确反映。“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有效运行是监测数据科学性的根基。质控措施可以保证样品在整个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程序化进行。有效的质控程序可以及时发现整个检测过程中的不符合环节,做到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改正,确保报出数据的准确。如果样品在监测过程中没有质控环节,即我们常说的“环节失控”现象,监测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将是“查无出处”,那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保证。因此,有效的质控措施和程序是获得准确检测数据的根本保证。
2如何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控工作
1)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控体系。由质量负责人总负责,质量控制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专业室质量监督员时时监督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在质控体系下,全面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操行手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盯,确实保障监测质量。
2)质控计划的制定要及时、全面。质控工作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实验室应在每年年初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包括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质控样品的需求量及购置清单、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的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对于监测工作量来讲,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流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份细致而全面的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应特别强调的事,从事质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受控岗位工作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通常要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下达适宜的质控计划,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监督,真正的发挥出质控对监测的监督作用。
3)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当代企业的管理正逐步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检测部门同样应重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管理职能将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加之我国进入WTO后,国外的检测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国检测市场,而国内的检测机构也会打破地域限制,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形势,监测站应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对监测人员特别是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培训开阔眼界、了解现状、互通有无,通过考核清楚现有实力,确定发展目标,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了解新技术,及时满足现代监测管理的需要。
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如水体监测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质控措施:①采集现场空白样,验证采样器具是否清洁;②样品加标测其回收率,以保证对复杂水体监测的准确度;③发放密码质控样,保证临近样品浓度的准确度;④保证平行样分析及测试仪器的定期校准和检定的准确性。
5)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是很常见,也是很正常的事,如何能够及时启动有效纠正措施,杜绝类似不合格项的再次发生。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都有具备自己的偏离纠正程序,当在质量活动中发现不合格项时应及时启动程序实施整改。如是共性问题,在整改完成后,应重视事后的人员培训及宣贯,做到举一反三,可将其列入日常监督计划,在实施一定期限内,如未发生类似不合格项,则可视为此次纠正行之有效。
3质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使用标准溶液及标准样品。标准溶液是分析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比性的正确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标准物质的保管及使用。监测部门质控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标准物质(质控样)分为明码样和密码样,充分利用标准物质,让其在质控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发放标准样品时应注意同时发放统一生产单位的标准溶液,以减少系统误差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
2)科学管理标准物质和仪器。实验室应建立一系列程序性文件用于标准物质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等。标准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因为种类多,数量少,可能不便于管理,监测站应指派专门质控员对标准物质发放等进行管理。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对标准物质管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标准物质的数量是否充足,是否失效等问题。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定期检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仪器设备种类多且较分散的监测站,要做到对仪器的统一管理,完善的程序及仪器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知识及经验会保证仪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给质控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正确定位。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我们要通过质控工作提高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而不应把质控工作看成是一种工作负担,认为“质控工作是增加工作量”,“有意难为人”的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真正理解认识质控工作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使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有效运行。
4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多年来,我们把不断深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它的正确实施会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证。环境监测站是一个高科技和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不断完善的质量体系、高素质的监测队伍、行之有效的监测手段、科学的监测方法是监测部门立足于当代社会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孟艳艳.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科技咨询导报,2007.[2]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潘文波.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设想[J].污染防治技术,2006.
第三篇:广安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麻疹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广市卫发„2008‟136号
广安市卫生局
关于加强麻疹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县卫生局,市直医疗卫生单位:
2007年9月,我市完成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接种工作,因此,我市近几年麻疹发病率将会显著下降。为了巩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胜利果实,保持麻疹的低发病水平,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同时为制定强化免疫后的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以麻疹为主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通知》(卫发明电„2008‟13号)的要求,以及“全国春季卫生防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麻疹初始强化后的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川疾发„2008‟11号)有关要求,请各区市县进一步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完善麻疹监测方案,提高监测 1 工作质量,现就有关事项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一)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性。
各地要保证适龄儿童两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95%,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高8月龄第1剂次和1.5岁第2剂次接种的及时性,减少小月龄病例的发生。不得以强化免疫代替常规免疫。
(二)加强边远山区、城区等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切实加强城关镇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多、免疫服务难度大的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避免出现免疫空白人群,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利用春节等长假机会,开展针对返乡人群的查漏补种工作,减少因流出儿童返乡所造成的免疫空白;针对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等常规免疫较难覆盖人群,根据疫情形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成人、散居儿童等特定人群的高质量查漏补种、应急接种或者局部强化免疫,短期内迅速提高目标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
二、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一)加强麻疹调查和监测工作。
各区市县疾控中心务必对每一例疑似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完整填写和上报调查表,并将调查表各项内容及时录入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各级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应主动与疾控中心配合,做好强化免疫后麻疹的主动监测工作。各级疾控中心应结合AFP主动监测,每月对辖区内医院开展一次主动监测,在医院搜索病例后,记录监测情况,并将监测结果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二)提高血清标本采集率。标本的采集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病例标本的采集由病人就诊的医疗卫生保健单位负责,就诊时立即采集2-3ml血标本,无溶血,无污染;分离的血清在2-8℃条件下保存;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立即通知并在24小时内送达本地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在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2-8℃)和标本送检表送达市级疾控中心的麻疹血清学实验室。市级麻疹实验室在收到标本后3天内出具检验报告。各区市县疾控中心在收到检验报告后要及时将实验室结果录入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应将检验报告反馈一份给大疫情系统管理员,以便及时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对麻疹病例进行订正,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灵敏性。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IgM阴性或可疑的病例,应采集第2份血标本。各地务必提高散发病例个案调查率和血标本的采集率、检测率。48小时内调查率应≥90%,血清采集率应≥80%,血清检测率应≥85%。
(三)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和暴发疫情控制。
各区市县疾控中心要对本辖区内麻疹疫情进行分析,找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使防控措施更有针对性,并提高对暴发疫情处理的及时性。对所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暴发疫情要开展血清学检测,每起暴发需至少采集5~10例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以核实麻疹暴发。麻疹IgM检测阴性的暴发疫情,须进行风疹IgM检测。同时,暴发疫情还需采集咽拭子或尿液及时送省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应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及时进行现场处理,迅速开展应急接种,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
(四)加强督查和指导。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经常对麻疹监测情况开展规范化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法,采取有效 措施,保证工作任务的落实。市疾控中心加强对县级疾控中心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和协助县级疾控中心对接种率低、流动人口多、医院感染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开展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分析流行原因、不同年龄组发病原因,并对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控效果进行评估。
(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
各区市县疾控中心和基层防保组织加强对麻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加强对医务人员和高危职业人群进行个人防护指导,必要时对医护人员接种麻疹疫苗。
三、加强信息交流
为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信息交流,市疾控中心近期将每周通过电子邮件发布一期全市麻疹疫情监测周报,并向省疾控中心上报,请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每周一上午十点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告上周监测简报,将本地针对麻疹控制工作所开展的活动、专项调查、工作进展、新发病例信息等情况汇总上报至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以便使周报信息充分反映全市麻疹防控工作状况。
电子邮箱地址:gaw2352002@sina.com
二〇〇八年五月四日
主题词:疾病
麻疹△
工作
通知 抄送:省卫生厅。
广安市卫生局
2008年5月4日 印
(共印14份)
第四篇:麻疹主动监测流程
麻疹主动监测流程
根据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0版)》,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2010-2012年北京市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北京市麻疹监测方案(2010版)》指示,按照北京市关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麻疹主动监测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接诊情况,特制定麻疹主动监测工作流程:
1.设立重点监测科室:包括急诊内科、儿科门诊、发热门诊、内科门诊、内科住院、皮肤科等科室。
2.每旬开展一次,到重点监测科室查阅门诊日志、有诊断病名的门诊处方、询问当班医生有无麻疹疑似病例,提醒医生遇有麻疹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及处理要求。
3.建立门诊查漏报系统,通过该系统每旬主动监测全院有无麻疹或麻疹疑似病例。
4.每旬到病房查看出入院记录、病案室查找住院患者漏报病例。
5.如发现麻疹或麻疹疑似病例立即与医生联系,核实病例情况,明确诊断的病例督促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6.如有辖区内出现麻疹暴发疫情(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立即向科主任及区疾控中心汇报。
7.每月初将麻疹主动监测情况填到麻疹主动监测表中,上报给区疾控中心。
保健科
2014
第五篇:麻疹监测培训试题
麻疹防控培训测试题
苏木镇卫生院:姓名:
1.通过开展麻疹监测,可以()
A.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B.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C.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D.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E.可以监测和记录消除麻疹的进程
2.现阶段,我国麻疹监测病例方案中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为:()
A.发热、出疹患者B.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
C.发热、出疹患者,且与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接触者
D.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3.麻疹疑似病例在以下哪些情况下可以作为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A.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B.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C.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D.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4.麻疹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
A.出疹后28天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B.出疹后3天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C.出疹后3-28天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D.出疹后3天后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5.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应在接到报告后____________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A.12小时B.24小时C.48 小时D.3天
6.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以省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同时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
A.1/10万,80%B.2/10万,80%C.1/10万,90%D.2/10万,90%
7.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要求在7天内及时报告,这里“7天”的含义是指()
A.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日期距发病日期的时间间隔
B.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日期距出疹日期的时间间隔
C.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日期距发热日期的时间间隔
D.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日期距采样日期的时间间隔
8.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疑似病例“发热”是指()
A.腋温≥37.5℃B.腋温≥38℃C.腋温≥38.5℃D.腋温≥39℃
9.麻疹疑似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可以从以下哪个途径初次报告?()1
A.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B.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专病系统)
C.二者皆可D.二者皆不能
10.全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的订正截止时间为?()
A.当年12月31日24时B.次年1月1日24时
C.次年1月31日24时D.次年2月1日24时
11.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指标的统计口径为:()
A.按报告地区统计B.按现住址统计
C.按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地区统计D.按户籍地统计
12.麻疹病例病原学标本应该尽量在出疹后内采集()
A.5天B.6天C.7天D.8天
13.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完整调查率应达到()
A.80%B.85%C.90%D.95%
14.疑似麻疹病例“现住址”归属原则为:()
A.病例感染麻疹病毒时实际居住的地址B.病例户籍地址
C.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D.病例出现出疹症状时居住的地址
1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为哪项?()
A.对麻疹病例应自前驱期出现卡他症状时开始隔离至出疹后4天;
B.麻疹暴发时应获取暴发地人口构成、社会经济状况和近5-10年麻疹流行情况;
C.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限为开始接触病例后21天;
D.对麻疹病例居住内环境可开窗通风,但随时消毒并无必要。
16.学校出现麻疹疫情时,可开展以下哪些控制措施。()
A.病例应离开学校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B.开展学校应急接种,接种对象包括教职工和学生;
C.开展晨检,因病缺勤应追查和登记;
D.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
17.按照现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暴发的定义以下描述正确的为()
A.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7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B.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7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C.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D.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8.麻疹暴发疫情应在医疗机构开展病例主动搜索,搜索范围应包括医院内哪些科室?()
A.内科B.产科C.儿科D.皮肤科下面那些人群属于麻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A.患者的看护人员B.患者的家庭成员C.患者同班同学D.患者单位同事
20.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A.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B.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者;
C.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
体阳转者。
D.血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阳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