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抚宁县朝鲜族村的语言使用状况和双语教学
河北省抚宁县朝鲜族村的语言使用状况和双语教学[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 发布日期:2009-12-31 | 浏览(786)人次 | 投稿 | 收藏 ]nullnullnull 王远新
[摘 要] 长城以南的抚宁县朝鲜族村完好地保留着朝鲜族语言文化。民族聚居、以本族内部通婚为主要婚姻形式,即村内民族成分的单一化,以及家庭内部、村里人之间主要使用朝鲜语,是朝鲜语完好保留的基本外在因素;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朝鲜语得以保留的重要内在因素;朝鲜族小学长期坚持以朝鲜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双文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朝鲜语在社会上的用途凸显,则是朝鲜语进一步巩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朝鲜族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双语教学
一、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
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朝鲜族行政村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完好保留朝鲜族语言文化的朝鲜族村。它远离朝鲜族聚居地,处在汉族的包围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文化孤岛。朝鲜族村南临渤海,位于秦皇岛市西南的洋河西南岸,北靠京山铁路(4 公里)和津秦公路,距秦皇岛市35 公里、抚宁县城2615 公里、留守营镇6 公里,距205 国道只有两公里,之间有水泥公路连接,交通十分方便。南戴河旅游区开发之后,朝鲜族村的交通更加便捷。朝鲜族村紧邻西河南村(原西河南乡政府所在地,现属留守营镇的一个行政村),现有156 户513 人,其中152 户是纯朝鲜族家庭,4 户为朝汉、朝满通婚家庭。全村朝鲜族人口509 人,汉族2 人,满族2 人。汉族和满族都是嫁到本村的女性,其中1 人离异,1 人在韩国打工,1 人在秦皇岛市打工。
朝鲜族历来有本族内部通婚的习俗。朝鲜族村建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家庭或家庭成员中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虽然高于其他朝鲜族聚居地,但与同类状况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村相比,仍然很低。在我们实施问卷调查所抽取的33 名主调查对象中,家庭或家族成员中与其他民族通婚的12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 %;没有通婚的21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 %。在有不同民族通婚的家庭中,没有一例非朝鲜族男性入赘本村的;朝鲜族女子外嫁后,也没有一人落户本村的。这就保证了朝鲜族村民族成分的单一化。
村内民族聚居和民族成分的单一化,使得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说朝鲜语,而且绝大多数以朝鲜语为主要交际语言,个别老年妇女和学龄前儿童特别是4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只能听懂汉语,不大会说。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第一语言是朝鲜语,汉语还不是很流利。也就是说,朝鲜族村是一个典型的以朝鲜语为第一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社区。
在全村513 人中,108 人在韩国打工或探亲(一般都在3~5 年),其中女性33 人,她们中有人已嫁到韩国。此外,有11 人在其他国家打工;在国内各地经商、打工者90 多人。全村共有316 个劳动力,而在外打工、探亲、经商、做小买卖的200 多人中,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村里有四家私营玻璃加工厂、两家朝鲜族饭馆,另有个体台球厅、商店、运输户等。全村有农田1 111亩,其中水田1 057 亩、旱田54 亩,全部转包给临近的西河南村、水沿庄村等地农民。全村年纯收入人均3 000 多元,在秦皇岛市的15 个民族村中,经济收入位居首位。
朝鲜族村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1939 年。1938 年冬,东河南村杨子峰去黑龙江省做生意,结识了朝鲜族兄弟“大老朴”和“二老朴”。杨得知他们是种水稻的能手,便介绍了西河南沿海一带适宜种水稻的情况。1939 年春,兄弟二人随杨来到西河南,买下卢龙县燕河营镇大地主薛子行家的200 亩盐碱荒地,当年便组织农民试种水稻,秋后获得丰收。于是,又从东北招来30 多户朝鲜族亲朋好友,分别租房居住在西河南、水沿庄、前朱建坨村,并在沿海一带的荒滩上开垦了1 843 亩水田。1946 年5 月,这些朝鲜族变卖家产,迁到了南朝鲜。他们走后,水田全部撂荒,直到1949 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01 师农场接收。
现在的朝鲜族村居民,最早是1952 年由辽宁省昌图县一区新民村、开源县十一区马家窝房、昌北县艾母村昌新屯、洮南县等地迁来的,当时共14 户55 人。1954 年春,这14 户朝鲜族组织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宁鲜社”;1956 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仍称“宁鲜社”,隶属渤海人民公社。当年年底,全部迁到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方便的西河南定居。从此,西河南朝鲜族有了自己永久性的聚居地。1958 年10 月,由于朝鲜族人口少、孩子求学困难等原因,社长李钟泽代表朝鲜族农户向抚宁县政府提出申请,希望从外地引入朝鲜族农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耕地面积。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抚宁县政府的同意,并从原201 师农场(该农场于1956 年迁走)留下来的土地中拨出1 059 亩土地。1958 年底至1959 年春,宁鲜社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分两批迁来37 户朝鲜族,共183 人,其中第一批14 户67 人,第二批23 户116人。1959 年,渤海人民公社宁鲜高级农业合作社更名为水田专业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李钟泽任大队长,兼任渤海人民公社副社长。1976 年唐山地震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因地震造成的住房困难,于1978 年拨救灾款28 万元,为朝鲜族村建了一砖到顶的新房270 间。1982 年3 月,渤海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河南乡政府,朝鲜族的水田专业大队改为朝鲜族村。撤乡并镇后,西河南乡归属留守营镇,与朝鲜族村一样,成为独立的行政村。①
二、语言使用状况
1、抽样方法及主调查对象的确定 朝鲜族村中的家庭构成在民族成分上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即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朝鲜族单一民族组成。在有不同民族通婚家庭的4 户人中,非朝鲜族成员都不在村里居住。在全村的513 人中,有200 多人在境内外不同地方打工或经商,有不少家庭长期无人居住,有些家庭则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按居民门牌号等距抽样的方法,就很难兑现。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变通办法,即按居民的分布片区进行入户调查,共抽取33 户作为深度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的对象,并从每户中抽取一名主调查对象,以调查员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3 份。调查员由中央民族大学2002 级社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和笔者担任。调查之前进行了培训,统一调查方式和调查问语。根据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拟定出深度访谈的内容。对于入户调查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则做进一步的集体或个人访谈。
在抽取的主调查对象中,男性17 人,女性16 人,全部是朝鲜族。主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及其人数分别是:10~19 岁,12 人;20~29 岁,0 人;30~39 岁,3 人;40~49 岁,4 人;50~59 岁,5人;60~69 岁,6 人;70~79 岁,3 人。由于常住人口主要以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居多,青壮年多出外打工或经商,因此在33 户访谈家庭中,抽取的主调查对象即上面列举的年龄段及各年龄段的人数,基本上反映了朝鲜族村的现状。主调查对象的职业结构及其人数分别是:农民,21 人;在职干部,2 人;教师,1 人;中小学生,9 人。主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及其人数分别是:文盲,0 人;小学,11 人;初中,13 人;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6 人;大专及大专以上,3 人。主调查对象的出生地及其人数分别是:本村,12 人;外地(本村以外),18 人;韩国,3 人。
2、母语习得和语言能力(1)小时候(入小学前或5 周岁前)最先学会的语言(合计33 人,下同):朝鲜语31 人,汉语2 人(其中1 人出生在秦皇岛市,1 人出生在本村,两人从小跟随父母在外地打工,主要跟汉族接触,从小学会汉语,只是在家里跟父母学会一些朝鲜语常用词和个别句子。回到本村上小学后,逐渐学会朝鲜语)。(2)现在能用哪些语言与人交谈:朝鲜语和汉语33 人。(3)语言能力:朝鲜语/ 汉语(以朝鲜语为第一交际语、汉语为第二交际语)31 人,汉语/ 朝鲜语(以汉语为第一交际语、朝鲜语为第二交际语)2 人。调查结果表明,主调查对象中94 %的人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朝鲜语,最先学会汉语的占6 %;在10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100 %的被调查者都是朝汉双语人,其中以朝鲜语为第一语言的94 % ,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占6 %。在最先学会汉语以及目前仍然以汉语为第一交际语言的被调查者中,年龄都在19 岁以下。
3、语言使用程度(1)朝鲜语程度: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7 人;能较流利地使用,但有些表达方式掌握不好,3 人;基本能交谈,但不熟练,2 人;能听懂,但不太会说,1 人。(2)汉语程度: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0 人;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或口音较重,11 人;基本能交谈,但不熟练,2 人;能听懂,但不太会说,0 人。这两项均根据主调查对象的自报。通过集体和个别访谈了解到,个别学龄前儿童的朝鲜语程度是“能听懂,但不太会说”;全村有两三位70 多岁的妇女的汉语程度是“能听懂,但不太会说”。这两类人或不在抽样范围内,或虽在抽样范围内,但人数太少未被抽取。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现场观察、询问和访谈。一名4 岁女孩跟两名6 岁女孩一起玩耍时,使用朝鲜语。当我们用汉语跟她交谈时,她显得很拘谨,一句话也不说。一起玩耍的朝鲜族小朋友用朝鲜语跟她交谈后,她才显得有些放松,但仍然不肯说话。起初我们以为她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其他小朋友告诉我们,她能听懂汉语,只会说几句汉语常用语。当气氛逐渐缓和之后,我们发现,我们与其他小朋友用汉语交谈时,她的举动显然表明她已经听懂了我们交谈的内容。我们还对一位70 多岁的朝鲜族妇女做了专访,她基本上能够听懂汉语,也大体能表达想说的意思,只是比较迟缓,带有浓重的口音。她告诉我们,过去自己听、说汉语都没有问题,前两年得了一场病,现在听汉语没有问题,但在说汉语时感到有些吃力。
4、语言使用场合(1)家庭内部交际场合。主调查对象与长辈:在家里,您与父亲(或男性抚养人)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6 人,朝鲜语和汉语8 人,汉语1 人,无此情况18 人,合计33人;在家里,您与母亲(或女性抚养人)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13 人,朝鲜语和汉语7 人,汉语1人,无此情况12 人,合计33 人。长辈与主调查对象:在家里,您父亲(或男性抚养人)与您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8 人,朝鲜语和汉语6 人,汉语2 人,无此情况17 人,合计33 人;在家里,您母亲(或女性抚养人)与您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15 人,朝鲜语和汉语6 人,汉语0 人,无此情况12人,合计33 人。以上四题中的“无此情况”指主调查对象父亲(或男性抚养人)/ 母亲(或女性抚养人)已不在世。夫妻之间:在家里,您对丈夫(妻子)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10 人,朝鲜语和汉语9 人,汉语0 人,无此情况14 人,合计33 人;在家里,您丈夫(妻子)对您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11 人,朝鲜语和汉语8 人,汉语0 人,无此情况14 人,合计33 人。这两题中的“无此情况”指主调查对象没有结婚。主调查对象与晚辈:在家里,您对子女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8 人,朝鲜语和汉语13 人,汉语0 人,无此情况12 人,合计33 人。晚辈与主调查对象:在家里,您子女对您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7 人,朝鲜语和汉语14 人,汉语0 人,无此情况12 人,合计33 人。这两题中的“无此情况”指主调查对象没有子女。以上5 组8 项数据反映出朝鲜族村家庭内部语言使用的3 个特点:
①在主调查对象与长辈之间,一方面,无论甲方对乙方说话,还是乙方对甲方说话;无论主调查对象和男性长辈之间,还是和女性长辈之间,使用朝鲜语单语的比例都大大高于朝汉双语。另一方面,只要交际双方中一方是母亲(或女性抚养人),使用朝鲜语单语的比例就很高,大大高于主调查对象与父亲(或男性抚养人)之间的交际用语。②在主调查对象平辈之间即夫妻之间,无论甲方对乙方说话,还是乙方对甲方说话,使用朝鲜语单语的比例都高于使用朝汉双语。③在主调查对象和晚辈之间,无论甲方对乙方说话,还是乙方对甲方说话,使用朝汉双语的比例都大大高于使用朝鲜语单语。这一事实预示着朝鲜族家庭内部交际语言的变化,即开始从朝鲜语单语交际为主向朝汉双语交际为主的方向发展。
(2)社会交际场合:您去本地集贸市场买东西时与卖主说什么语言? 汉语32 人,无此情况1 人,合计33 人;您去本地政府部门(乡镇以上部门)办事时说什么语言? 汉语29 人,无此情况4 人,合计33 人。这两题中的“无此情况”指从未去过集贸市场或本地政府部门。两项调查数据表明,离开本村,在社会交际场合,被调查者都使用汉语单语,而不使用朝鲜语。也就是说,汉语是朝鲜族在本村以外的社会交际场合使用的惟一语言(与朝鲜族同胞的交谈除外)。
5、交际话题 您跟邻居拉家常时说什么语言? 朝鲜语22 人,朝鲜语和汉语9 人,汉语1人,无此情况1 人,合计33 人;您跟邻居谈论国家大事或时事政治、体育比赛时说什么语言?朝鲜语15 人,朝鲜语和汉语10 人,汉语3 人,无此情况5 人,合计33 人。这两题中的“无此情况”指从未和邻居讨论过有关话题。在选择朝鲜语和汉语双语跟邻居拉家常、谈论国家大事或时事政治、体育比赛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人强调,在用朝鲜语不好表达时,才转换使用汉语。这进一步说明,朝鲜语是本族内部的主要交际用语,而汉语则是辅助性的交际用语。
三、语言态度
我们对语言态度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两个方面,其中主观评价主要侧重于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态度。
1、主观评价 为了解被调查者对自己经常使用或接触的语言的主观评价,我们设计了有关语言的印象问题,列出“好听、亲切、有社会影响、有用”四项指标,采用5 分制的方法,由被调查者选择,从而判断表现为主观评价方面的语言态度。前两项指标涉及被调查者对有关语言的情感态度;后两项指标涉及认知方面的态度,其中“有社会影响”主要涉及地位评价,“有用”主要涉及功能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对朝鲜语/ 汉语的印象(斜杠之前为朝鲜语、之后为汉语人数)指标/ 分数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合计 好听17/ 12 7/ 7 5/ 6 2/ 5 2/ 3 33 人 亲切21/ 9 5/ 11 6/ 7 1/ 3 0/ 3 33 人
有社会影响11/ 21 9/ 10 6/ 0 6/ 2 1/ 0 33 人 有用16/ 26 12/ 7 3/ 0 2/ 0 0/ 0 33 人
被调查者对朝鲜语和汉语不同指标的打分排序如下:好听:朝鲜语> 汉语;亲切:朝鲜语>汉语;有社会影响:汉语> 朝鲜语;有用:汉语> 朝鲜语。
上述统计结果既充分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母语的热爱和忠诚,在情感指标方面得分高于汉语;同时也体现了对汉语的社会认同,在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方面得分高于朝鲜语。这种主观评价与当地的语言使用状况及语言的社会地位、影响等客观因素相当吻合。
为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对不同语言的认知态度,我们从国内交往和国际交往两个角度设计了专门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在今后的国内交往中,您认为哪些语言比较重要? 汉语30人,朝鲜语19 人,英语13 人,日语2 人,无法回答3 人;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您认为哪些语言比较重要? 英语24 人,朝鲜语17 人,汉语12 人,日语3 人,无法回答3 人。
两题都可多选,每题的合计总数都超过了被调查者的总人数。在许多被调查者看来,朝鲜语是跨国界的语言,本人作为一名朝鲜族,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朝鲜语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语言。从调查数据看,在国内交往中,朝鲜语的重要性低于汉语,高于英语,远远高于日语;在国际交往中,朝鲜语的重要性低于英语,高于汉语,远远高于日语。这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态度,同时反映了被调查者的情感态度,即对本族语的热爱和忠诚。
2、行为倾向 为了解被调查者表现为行为倾向方面的语言态度,在个别和集体访谈中,我们重点调查了人们对朝鲜族学龄前儿童掌握语言的期待,以及对当地学校教学语言的态度。
关于对学龄前儿童掌握语言的期待,被调查者最普遍的看法是:由于朝鲜族村周边完全被汉族包围,朝鲜族儿童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汉语,就现实状况而言,朝鲜族青少年的汉语水平基本可以满足接受汉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少年儿童的朝鲜语水平。现在朝鲜族学龄前儿童虽然以朝鲜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绝大多数青少年也都能熟练地掌握朝鲜语,但在中老年朝鲜族看来,他们的朝鲜语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不同语体的掌握普遍比较差,一些少年儿童在与不同辈分的人说话时,常常区分不出一些细微的语气差别。因此,在中老年被调查者看来,学龄前儿童应当熟练掌握本族语,汉语水平无所谓,只要能掌握一些日常用语就可以了,上学后自然能够学会。个别被调查者甚至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朝鲜族儿童在上小学前应适当掌握一点英语。
关于对当地学校教学语言的态度,有两种不同看法。一些老年被调查者认为,朝鲜族小学生既要学好朝鲜语文,也要学好汉语文,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主张过多地开英语课。在他们看来,同时学习朝鲜语文和汉语文,再学习英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他们不像汉族学生那样,只需要学习汉语文,再学英语没有太多负担。个别青年被调查者则认为,朝鲜族小学本身都是朝鲜族学生,他们上学前已经会说朝鲜语了,小学没有必要再用朝鲜语教学,只用汉语就足够了。不过,作为朝鲜族,最好不要忘记朝鲜语。村支部书记、村长金松寿的看法比较全面客观,大体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朝鲜族的看法。他认为,朝鲜族小学应当以朝鲜语教学为主,兼学汉语文。朝鲜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因为条件所限,只能上用汉语教学的初中和高中。朝鲜族的学龄前儿童还没能完全掌握朝鲜语,所以小学要用朝鲜语教学。本族母语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如果见了东北那边的朝鲜族或韩国人,不会说朝鲜语很难堪。我们这里经常有韩国人来,他们看见我们这样一个小村庄里的人都会说朝鲜语,非常惊讶,也非常高兴。从现实需要看,也不能忘记本族母语。这里的韩资企业越来越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到那里上班,会不会朝鲜语很不一样。
关于本地中学教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本地中学除了学习汉语和英语之外,应当学习朝鲜语。生源不足,可以开设“课外班”,这里毕竟有一个聚居的朝鲜族村子,朝鲜族青少年走向社会后,经常能够遇到东北的朝鲜族或者韩国人,学好了朝鲜语,将来肯定用得上。本族语文绝对不能丢。另一种看法认为,不能忘记本族母语,但是学得太多也没有多大用处。在本地中学用朝鲜语教学不现实,从外地招生也不大可能,所以朝鲜族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学好汉语和英语就可以了。
为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表现为行为倾向方面的具体态度,我们设计了4 道题目,调查结果如下:您希望朝鲜族儿童在上小学前最好学会哪些语言? 朝鲜语24 人,汉语19 人,英语13人,日语2 人,无此情况8 人;您希望本地小学最好用哪些语言教学? 朝鲜语31 人,汉语30人,英语14 人;您希望本地中学最好用哪些语言教学? 汉语32 人,朝鲜语17 人,英语16 人,无所谓1 人;假设本村附近有以下5 类学校,您愿意把孩子送到哪类学校? 朝鲜语/ 汉语P英语授课20 人,朝鲜语/ 汉语授课4 人,英语授课1 人,汉语授课0 人,朝鲜语授课0 人,无此情况8人,合计33 人。前3 题都可以多选,每题的合计总数都超过了被调查者的总人数;最后一题是单选的假设题,合计总数等于被调查者的总人数。对于最后一道题目,我们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多数被调查者愿意后代同时掌握朝鲜语、汉语和英语。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多种语言,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少数被调查者愿意把子女送到朝鲜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学校,认为再学英语负担过重。个别被调查者的态度比较极端,认为朝鲜族儿童上学前已经掌握了朝鲜语和汉语,后代直接上外语学校将来前途会更好。
四、双语教学状况
朝鲜族村的学校教育有着良好的双语教育传统。为了保持朝鲜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早在1957 年9 月1 日,便在西河南小学内附设了一个朝汉双语教学的复式班,配备教师1 人,招收1~3 年级的朝鲜族学生12 人。1959 年8 月,增至两个复式班,配备教师3 人,招收4 个年级的朝鲜族学生共30 人。1961 年增至5 个年级3 个教学班,其中两个单式班,1 个复式班。1962 年有5 个年级4 个教学班,其中3 个单式班,1 个复式班,教师5 人,学生55 人。在朝鲜族小学没有独立的5 年里(1957 年9 月~1962 年9 月),无论复式班还是单式班,朝鲜族教学班一律采用朝汉双语双文的教学模式。1962 年9 月,朝鲜族师生从西河南学校分离,搬入村北庙宇内独立开展教学活动。1963 年3 月1 日,抚宁县正式批准建立渤海公社朝鲜族完小。从1964 年起,朝鲜族小学取消复式班,始设6 个年级6 个单式教学班,配备教师7 人,在校生68人。1977 年,根据生源情况,增招了一个初中班,次年发展为初
一、初二两个教学班,全校共7个教学班,配备教师10 人,在校生达98 人。初中教学班同样采用朝汉双语双文教学模式。两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初中班停办。1987 年,学校有6 个教学班,学生60 人,教师8 人。1987 年~1999 年,学校基本保持类似的规模,即在校生60 人上下,教师9~10 名。从1999 年~2000年开始,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减至36 人。2000 年~2001 年第一学期减至28 人,第二学期21人;2001 年~2002 年19 人。此间,10 名教师中有5 名辞职或病退出国。2002 年~2003 年全校只有一、三、五年级3 个教学班,每班4 名学生,共12 人。2003 年~2004 年第一学期11 名学生,其中一年级4 人、二年级3 人、四年级4 人;第二学期9 名学生,两名一年级学生转入私立学校。2004 年秋季,即到2004 年~2005 年第一学期,全村只有一名学龄儿童,家长把他送入朝鲜族小学还是秦皇岛的私立学校,仍是未知数,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模式。
从政府角度看,始终大力支持朝鲜族的双语教育事业。自建校至今,各级政府先后5 次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92 年省政府投资7 万元,1997 年和1998 年村委会分别投资4 千元和1215 万元,2001 年秦皇岛市政府投资1 万元、抚宁县政府投资113 万元、留守营镇政府投资3000 元修建校舍。2004 年上半年,在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扶持朝鲜族小学,秦皇岛市政府投入30 万元民族发展资金,帮助学校改建校舍,建立与现代化教学相配套的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阅览室。从硬件设备看,朝鲜族小学已经成为秦皇岛市村小中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
在近半个世纪里,朝鲜族小学一直坚持以朝鲜语文为主、汉语文为辅的双语双文教学模式,其中汉语课使用全国小学六年制统编教材,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英语等课程使用东北朝鲜族出版社和延边教育出版社编译出版的朝鲜族小学通用课本。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得到了朝鲜族学生家长的欢迎,而且无论在三率(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方面,还是在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目前由于生源问题,朝鲜族小学的传统双语双文教学模式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从学生方面看,近两年内生源自然减少,每个班级只有几名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我们专门访问了两名从朝鲜族小学转到私立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她们认为,朝鲜族小学和私立学校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觉得朝鲜族小学班里学生太少,没有意思,没有学习积极性,组织各种活动也不方便。从家长方面看,愿意把孩子送到朝鲜族小学,花费少,离家近,还能系统学习朝鲜语文,但同样因为学生人数太少,担心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得不让孩子转学。在访谈中,有些家长明确表示,如果学生人数多了,还是愿意把孩子转回来。从教师方面看,生源匮乏,班级学生太少,缺乏教学积极性,上课时缺乏激情和互动的氛围。另外,虽然当地政府从各方面大力支持朝鲜族的学校教育,但仍面临着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国家规定在小学教育中,23 名学生配备1 名正式教师。朝鲜族小学现在只有9 名学生,当地政府却配备了5 名教师(其中4 名正式教师,1 名代课教师),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即使如此,由于生源萎缩等原因,教师仍然存在顾虑,比如代课教师的转正问题、正式教师的发展前途问题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面临上述状况,从2004 年秋季开始,学校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借助良好的硬件设施,招收周边的汉族学生。学校计划2004 年秋季招收120 名学生,每班20 人,开足6 个年级。从目前招生宣传和报名意向看,估计至少能招足100 名学生。为了尽可能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除开足全日制小学规定的课程外,从一年级开始加授朝鲜语(韩国语)和英语课。为保证教学课时,计划每周六多上一天课,上午开设朝鲜语和英语课,下午开设技能特长课。这样的教学计划无疑扩大了办学规模,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但以朝鲜语文为主、汉语文为辅的双语双文教学模式就会发生变化。学校虽然计划开展“三语教学”,但由于学生基本都是汉族,主要课程不可能用朝鲜语文授课,最多把朝鲜语作为一门课程,他们学习朝鲜语文的条件和积极性显然不如朝鲜族学生,甚至不如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这样是否能够真正保持学校原来的办学特色,令人担忧。据调查,秦皇岛市有500 名左右的学龄儿童(包括朝鲜族居民、流动人口和韩资企业的子女)。如果朝鲜族学校能够搬到秦皇岛开发区,由市政府投资,广泛吸纳生源,这样才能够真正保持朝鲜族小学坚持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双语双文教学特色。
从朝鲜族村的语言环境看,青少年一代的汉语文水平越来越高。外出打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在外地成家立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随着村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企业上班的汉族民工越来越多。这些都会程度不同地改变村里的朝鲜语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学龄前儿童的汉语程度会不断提高。当然,由于朝鲜族在家庭内部和本族成员内部大都以朝鲜语为主要或第一交际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朝鲜语仍然会是朝鲜族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也会作为学龄前儿童的主要交际语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朝鲜族村过去单一的朝鲜语环境会逐步变成朝汉双语环境。
综上所述,民族聚居、以本族内部通婚为主要婚姻形式,即村内民族成分的单一化,以及家庭内部、村里人之间主要使用朝鲜语,是朝鲜族村朝鲜语得以完好保留的基本外在因素;朝鲜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是朝鲜语得以完好保留的重要内在因素;村内朝鲜族小学长期坚持以朝鲜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双文教学模式,以及改革开放后朝鲜语在社会上的用途凸显,比如村民去韩国打工、在国内韩资企业工作等等,则是朝鲜语得以进一步巩固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朝鲜族外流人口大量增加,在外地特别是在国内大中城市居住的朝鲜族家庭不断增多,朝鲜族小学的学生入学率难以保证等因素,使得朝鲜族年轻一代的语言使用状况、语言行为、语言态度等发生了一些变化,朝鲜族村朝鲜语的发展和朝汉双语教学出现了新的趋势,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有效地保留和保护处于孤岛状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现实问题。
附记:1998 年夏,笔者在秦皇岛市做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试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朝鲜族村的情况,并对熟悉本村情况的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元天立科长进行了专访,搜集了有关资料。在这次调查中(2004 年7 月),得到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抚宁县政府办公室、朝鲜族行政村、朝鲜族小学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作为调查员,中央民族大学2002 级社会语言学方向的3 位研究生,跟随我深入朝鲜族家庭,很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附件:
[字号:大 中 小](编辑:李鹏臻) Previous: 宗族因素是如何影响村民选举的 Next: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nullnull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状况研究
【摘 要】为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农村学校的自身特征,从教育政策、教学效果、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仪器设备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56-02
教学仪器设备是学校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本知识,提高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引下,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针对各地区和各学校的不同现状,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好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如何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成了农村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现状
本文结合2012年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仪器设备的实际配备标准,对山西省50多所农村学校的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五门学科共计324件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农村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普遍较低
在调查的五门学科教学仪器设备中,数学教学仪器设备62种,平均使用率为31.1%;在调查的176种科学仪器设备中,根据问卷分析其使用率为20%;美术仪器设备21种,使用率为40.6%。音乐仪器设备20种,其使用率为27.8%;体育仪器设备45种,使用率为31.2%。从中发现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整体低,仪器的平均使用率为30.14%。
2.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合理
有关仪器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23.28%的学校由某科目的代课老师管理,22.52%的学校由(副)校长管理,53.82%的学校由专人管理。在教育使用程序方面,学校仪器的使用过程出现了两个极端。部分学校管理严格、程序冗杂,相反,部分学校缺少相关的管理与使用程序。教育部门与学校缺乏相关的鼓励与表彰政策,教师对教学仪器的使用积极性不够。
3.教学效果的能动性较大
教育效果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52.29%的教师认为,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卷面成绩并不理想。但45.42%的教师认为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果有很大的能动性。
二 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的成因分析
1.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政策不够健全
由于配置之前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现状缺乏了解,因此,出现了学校之间仪器设备配备的“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另外,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标准整体划一,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农村学校很少有专业素质过硬的音美老师,但在仪器设备配备中却有国画工具、泥工工具、竖笛、手风琴等专业教学设备。
2.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限制了教学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
首先,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对仪器的接触较少,且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授课方式与思维方式,所以,在仪器设备配置以后,这种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其次,学校领导在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面,对教师没有进行鼓励与引导;再次,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弱,久而久之,挫伤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
3.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化与灵活性难以平衡。部分学校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完好,通常会对仪器设备采取过多的“保护措施”。与之相反,不少学校的管理意识不强,入库不记账,借出不登记,处于一种无序的管理状态,使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成为一纸空文。
4.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能力来看,在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最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与监控能力。由于小学生好奇心与好动的性格特征,当这些仪器设备“走进”教室时,必然会引起“轰动”。对于组织能力不强的教师来说,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5.教育部门的监管制度成效不显著
在仪器设备配置以后,相关教育部门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如验收接受、入账登记、上架入柜、归类整理、使用情况登记等。但部分学校只是在检查时才补充使用登记表等,而具体到仪器的使用落实上,这些监管要求作用甚微。
三 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办法及建议
1.完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工作
首先,在实施仪器设备配置之前,相关部门应积极走访了解学校的具体师资情况与仪器设备配置情况,确定设备配置的类型与数量。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在采购仪器设备前,一定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在小学科学仪器设备中配置的甘油注射器、演示用算盘等一些仪器与实际的教学和课程标准不相匹配。另外,对上级配发的仪器设备要及时进行接收验收,对于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予以更换或维修。最后,在仪器设备的发放与领取过程中,要做到细致,尤其是一些化学类仪器设备,尽量避免由于管理不慎而造成的损失。
2.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
教学设备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要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仪器的管理制度化的起步阶段,要用量化指标对使用状况进行考核,定时分析,找出问题,及时跟进,为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在仪器使用进入正轨以后,要逐步放宽政策,做到灵活化多样化。对于设备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教学服务的意识,要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严格遵守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
3.注重各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可以成立“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研究促进小组”,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的公开演示课,从无形中影响其他教师,从而做到“小部分用带动大部分用”的效果。由于年轻教师教育观念新、工作积极性高、生活压力少,所以要注意引导年轻教师积极投入研究。对于教学仪器管理人员,要积极支持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一支懂管理、会使用、能高效组织教学的、稳定的、健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借鉴罗伯特?s?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教师、学生、相关教育部门的三元监管评价体系。从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学生三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首先,对教师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进行定期考核,以明确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其次,弱化报表与总结等无效的监督体制,为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再次,可以从学生的考核入手,定期在各学校间开展一些实验操作活动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热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整体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比活动督促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使用状况及其改进建议
◎邵志慧
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内涵
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原来被称为教学指导书,“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它按照教科书的课文说明、教学目的、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指导预习的提示、应准备的教具、实验和实习作业的指导、对优等生的补充习题、对后进生的辅导要点以及供教师参考的注释、说明、题解和教师进修读物的索引等有关资料。”从字面中可以看出,教参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它只是指导用书而非领导用书,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特别强调,为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不受教学指导书的约束,改“教学指导用书”为“教学参考用书”,简称“教参”。
二、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的使用状况
为了较为准确地把握目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教学参考书的使用情况,本文作者于2010年1月在阜阳地区对阜阳市颍州中学和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的部分在职语文教师进行访谈,获得较为丰富的材料,具体结果见下文。1.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参的使用状况
《教师教学用书》为主导,辅助使用其他参考书
通过调查得知,现在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参就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是每位在职教师都持有的,与教材同步,由学校统一发放的,每单元前写有“编写意图”,概述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所选课文的共性和各篇的特点以及总的教学目标和建议,以利于老师整体把握。然后编写了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意见和材料,内部主要是由教学目标、课文导读、教学建议、相关资料和课文链接5个板块构成。另外,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配有《中学语文优秀教案》相关用书,在该类用书中都为每一课时配有一份优秀教案 ,每份教案几乎都是详案。此外,有少部分老师会偶尔购买一些图书市场上出现的学习资料,这些书也是与教材配套,对文本有极其详细的分析,包括字词解释、段落划分、课后习题答案以及补充习题。在问及老师平常是否有借助网络搜集教学资料的习惯时,绝大部分老师给出否定答案,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或者一些年长的语文教师,他们几乎不使用网络,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农村地区教学设施差;教师计算机知识欠缺;老教师长期执教形成固定教学模式;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有《教师教学用书》或者《优秀教案》足矣。2.现行中学语文教师教参使用状况的危害
(1)堵塞了在职教师通过备课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其中既包括知识方面,也包括相关技能方面。一堂语文课,常常需要教师付出几倍于上课的时间来备课。为了讲解一篇课文、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甚至一个词,常常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这样教师的知识也就会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深厚。同时 ,阅读分析能力是从阅读分析的实践中获得的,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而备课正是在职教师最为经常性的阅读分析的自我训练方式。在笔者调查中,阜阳市颍州中学八年级语文组组长张老师表示,现在有很多语文教师有这样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备课就等同于备教参,教参上有什么就备什么,教参上怎么解释,自己也就怎么传达给学生,写出来的教案几乎是教参的翻版,正是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对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系列丛书的严重依赖,教师备课的过程变得极其简化敷衍,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教师只管拿来吞下去就是,甚至连嚼都不嚼,教师成了传声筒。这样的备课怎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呢?(2)滋长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些唾手可得的结论、教案,开始时教师会觉得方便、实用,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导致其教学能力的不均衡发展,许多能力诸如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等会慢慢弱化,再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老教师的做法就正确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原本应该是最富个性、最富时代性的教学,语文课“原本应该是最有魅力的课”。如果老教师死守一套传统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势必会和现实社会脱节,与学生脱节,那这样的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3)束缚语文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立体丰满的,但现行教学参考书无论是在内容,习题答案,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划一性,或者是一些老教师沉迷于以往的教案设计不肯与时俱进,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语文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作为社会性活动的一个方面,既有可能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可能压制,甚至扼杀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而如今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参的严重依赖以及老教师依赖旧教案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弱化了他们独立钻研、思考、处理、设计教材的能力,使他们变得循规蹈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求同思维定势,并最终导致思维方式的简单化,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毫无创新性可言的教师,语文教学也就变成毫无创新性可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4)它是影响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4年6月曾有人在湖北某市一省级重点中学做了一项关于“什么是优秀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善于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文学底蕴深厚、重视学生参与、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时有创新、言语幽默、很好调动课堂气氛、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关爱学生这10个方面是中学生最希望语文教师能够具备的素养,与叶澜教授提出的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的基本了解、教育智慧” 等专业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并更加具体化。那么试想:一个只信教参不信自己,只见教参不见学生,或者与学生脱节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够带给学生优质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面对越来越挑剔,主体意识膨胀的新时代的中学生时,又能凭借什么来获得他们的尊重与钦佩呢?
三、改进中学语文教师教参使用状况的对策浅谈 1.吸收
教参都是由专家或教历颇深的教师编写,有许多可以被教师吸收利用的东西,如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文章准确的语篇分析,对作者观点意图的深刻挖掘等等。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教例”,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吸收利用,即教师可以移植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的理解,使他人的东西为己所用,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在自己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前最好不要去翻阅教参、阅读“教例”,以免“先入为主”,使自己有一个“思维定势”,从而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2.更改
教参凝聚了专家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自有高明之处,值得教师信任和使用,但在使用教参的同时,教师应该有平等探讨的民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不可迷信教参。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地分析和思考,不能盲目崇拜教参,对教参上的一些欠妥的说法甚至是错误的分析,应该更改、纠正过来。3.调整
对于教学中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而教参中又没有的内容,教师不能以“教参上都没有”为理由巧妙地“回避”,应该勤查多问,加以补充,比如,教参对于教材中的有些问题,往往只给出了答案而没有给出理由,即只给出了结果而没有给出过程,在处理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展教参,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获得举一反三,真正掌握的效果。另外,一本教参不可能适应复杂多样的教育对象,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借鉴。4.更新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那么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就应该是更新参考资料,更新教案,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第四篇:《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两年多的双语教学实践和成果,对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专业课程 双语教学 高等教育
一、引言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教学的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学实践,探讨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教学效果,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纯正、内容新颖、表达生动、逻辑性强等特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中文教材的内容和难度为标准选取了相应的教材。使用后发现这本教材全书用示例教学的概念,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对知识点进行阐述,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同时该教材的内容与教学大纲比较吻合,基本涵盖了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反映较好。
三、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前期参阅大量的国内外参考书,并结合这两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的图片、动画、影音素材对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展示和讲解。例如,在讲解冒泡排序程序时,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同时在网络上下载了“舞动的冒泡排序”的相关视频,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印象,加强了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使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案,还专门安装了Visual C++6.0英文版软件,授课过程中穿插进行演示。在课堂的编程演示过程中让学生一起经历编写程序的失败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养成利用开发工具的帮助系统来和阅读程序编译时候的输出信息来编写程序的习惯。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我会故意编写几条语法错误的语句让学生去解决,如果碰到学生对编译输出的英文形式的错误和警告信息不理解,就和学生一起阅读英文的输出信息,再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Visual C++6.0程序开发工具的演示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描述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更偏重于实践应用的课程。该门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来弄清楚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而弄清楚理论的一般性英文表述,获得阅读英文理论书籍的能力。因此,应提高上机实验课的质量,做到精讲多练。其中,精心设计实验教学题目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题目在形式上都采用Visual C++6.0的英文程序设计环境。由于是双语授课,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于中文授课,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验题目,随时检验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前提下,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与其它同学相互借鉴与合作完成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双语教学需要不断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反馈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课节奏;另一方面,每学期结束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经过两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总体教学过程采用:100%英文课件,20%至50%左右的英文讲授,50%英文板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在两个双语班级做的一次问卷调查可以对双语教学的效果作为评判。《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以班为单位,按比例随机抽样,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当场问卷、当场回答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问卷由笔者设计,共20题,主要调查学生英文水平、本次双语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双语教学定位以及双语学习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程总体是满意的,对于课件86%的同学认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近75%的同学表示需要经常参考中文教材,有近40%的同学有意愿参加全国二级等级考试,82%的同学认为课堂上30%至50%左右的英文讲授比例是合适的。但仍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在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既要克服语言障碍,又要学习专业内容,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总体来讲,大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在双语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双语教学实践,我感到目前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还是可行的。不仅大部分参与的学生受益,参与试点的任课教师也在建设新的教学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口语水平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作为一个新课题,双语教学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大量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第五篇: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胡昭玲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当今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教育经费的匮乏与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这一对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调查和分析的高校教学资源主要限定在物力资源方面,即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对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设施、设备,即图书馆(传统意义上只包括纸质和硬件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体育设施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06年5月-9月,主要采取问卷形式,同时还进行了一些访谈。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三份,分别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国19所高校,涉及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具体包括华北地区的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东南地区的华侨大学等5所高校,华中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中西部地区的兰州大学等2所高校,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大学等3所高校。问卷总共发放了1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8份,占问卷总数的86.4%。与此同时,还随机抽样访谈了63人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类教学资源重要性与总体情况的评价;图书馆的利用情况、频率与方式,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对补充文献资料的建议;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对图书馆网站建设与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学校及下属相关机构网站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情况;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与水平及使用状况;语音室、实验室设备数量、现代化程度、使用状况;自习教室的数量、分布、平均使用效率;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使用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评价
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好坏或者效率的高低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即应该以满足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因此,在对教学资源数量、优劣与分布情况做出评价之前,有必要了解高校师生对各类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或者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看法。不同的教师或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要求却往往带有时代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对电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较低,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率提高,在此次调查中就发现该项需求提高了很多。
表1列出了被调查对象对高校教学资源中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实验室、体育设施相对重要性打分排序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各组成部分的得分相差并不很悬殊,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各类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是较为重要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是最重要的;而与传统观念不同,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图书馆纸质资料的需求下降,有32%的人认为图书馆是最不重要的。可见,调查结果体现出了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时代性特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在专长的基础上要求通才,高校教育中也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单方面强调某一部分资源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2.对图书馆的调查结果
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及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方面,调查显示,各高校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现象和问题:
第一,大多数被调查者到图书馆是为了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55%的人到阅览室是阅读专业类期刊,54%的人认为图书馆应增补专业参考书,60%的人认为应多订阅专业类杂志。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增加馆藏文献资料数量的时候,应该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重视文献资料的质量和构成,提供对口的专业书籍、文献。
第二,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有53%的人经常遇到在图书馆内找不到所需资料的情况;有56%的人认为图书馆的书籍并不实用,虽然其中31%的人认为书籍的种类较多;相对而言,对图书馆中收集的过刊的评价要比书籍好一些,56%的人认为这些期刊是实用的,但其中36%的人认为期刊的种类并不齐全。可见,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模式下,文献资源的“藏”与“用”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没有做到为用而藏,在对待读者能否找到所需文献资料方面,即对馆藏资料的有效利用方面表现得较为消极。
第三,图书馆的利用率并不很高。有25%的人基本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较多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料的人只占18%。读者缺乏对图书馆的使用热情,有不少大学生去图书馆完全是被动的,在调查的学生中有44%的人查阅资料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电子信息资源对传统馆藏文献资源的冲击;从主观上看,除了上述馆藏文献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外,图书馆缺乏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宣传、提供的服务不到位等也是重要因素。
3.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结果
上面讨论了对传统图书馆的评价与利用情况,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是新的发展趋势。调查表明,这种新的趋势已经被高校师生所认识和接受,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网站资源很重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其重要性被认可,但是当前对图书馆网站的关注和利用程度还很低,仅有9%的人经常关注图书馆网站资源的更新情况,33%的人从来没有浏览过该网站。调查还涉及到对图书馆的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更新速度、作用的评价是中等的,65%的人认为这类资源可以部分地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但也有大约1/4的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目前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少、更新速度慢、作用很小,有29%的人认为电子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
除了图书馆的网站与电子信息资源,我们还调查了学校及相关机构的网站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及其下属院系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并且大多数学校和院系能够做到至少每月更新一次网站,有大约40%的被调查者的所在学校和院系能够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网站。相比较而言,学校职能部门的网站建设较之整个学校和各院系的情况似乎要稍差一些,更新频率也较慢。在网站利用方面,对学校及其下属机构网站的关注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分别有21%、27%、45%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学校、院系、职能部门是否建有独立网站,这说明相关机构与部门对内部网站的宣传还不够,网络平台还没有很好地起到传播信息、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4.对教学辅助设备的调查结果
现代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手段与设备的变革,为方便多媒体教学等目的而设置的教学辅助设备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这类设备的配置普遍不足,53%的人反映只在部分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18%的人所在学校的教学辅助设备数量很少。而且,设备购置的时间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教学课件载体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甚至还有一些用投影胶片、录像带作为课件载体),一些技术过时的设备淘汰掉可惜,不淘汰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亟待增加,设备和教学课件也有待于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从使用情况看,48%的被调查者反映教师在课上常用教学辅助设备,而且认为使用这些设备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36%的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常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有16%的人认为这类设备是不必要的。这反映出当前高校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对教学辅助设备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手续比较繁琐,又如,缺乏素质较高的设备管理人员,或者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造成设备损坏,这也导致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率并不高。
5.对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
在语音室和实验室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设备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语音室和实验室较少,63%的被调查者认为语音室的设备配置一般,仅能满足现阶段需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28%的人则认为所在学校的语音室设备落后,应该被淘汰,上述两个比例在对实验室的调查中分别为49%与39%。在使用状况方面,语音室设备不足与利用率低的情况同时存在,34%的人反映语音室设备不够用,但同时又有52%的人指出,除上课外,语音室的设备是闲置的,没有很好地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相对而言,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要好于语音室,56%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安排实验的数量刚好合适,很少安排实验的仅占8%,但学校之间实验设备配置的情况有较大差异,21%的人反映所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较多常有剩余,而34%的人所在学校的实验室经常有人没有设备。
对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习教室的利用情况是较好的,42%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平均使用效率高,认为使用效率低的只占14%。但自习教室的数量和分布还不尽如人意,有26%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数量很少,30%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分布不合理。
6.对体育设施的调查结果
如上文所述,高校师生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设施在各类教学资源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设施配置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种类缺乏,5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种类一般。在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上,42%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仅有15%的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数量多、分布合理因而得到较多利用。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还对他们使用不同体育设施的频率做了回答,并积极提出改善现有设施的相关建议,从中可以看出,与高校师生的需要比,现有体育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都有一定的差距。
四、建议
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极为必要的:
1.改变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1]一方面,要改变高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只等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学校自身通过校办企业、科技服务等途径创收并把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投入教学运转。另一方面,要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改变教学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配置的动力应该来源于需求,配置的决策方式应该是各种分散需求的结合与统一。决策者应当充分了解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制定教学资源规划时让教职工和学生参与进来,为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言献策,这样才能避免花费大量资金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后却遭到闲置的情况,使教学资源真正被利用起来。
2.加强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管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投资被当作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赠品”,由此造成高校资源使用中不珍惜投资、资源利用效率意识淡薄的问题,并直接导致高校资源的普遍浪费和使用低效率。当前,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2]无论是新增教学资源,还是对原有教学资源,都必须加强管理,要通过制定、实施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损坏。在购置、兴建教学设备、设施前,要求加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现有教学资源,应当加强常规管理,配备好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使各管理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楚、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以适当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作保障,加强对教学资源使用、维护等状况的考核,激发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效率。
3.重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在从外部争取资源的同时,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利用率提高极为重要。应当重视高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改造闲置的场所,充分使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设施的资源潜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上述加强管理的问题外,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强化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使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放宽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限制,例如,图书馆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实行图书、文献开架阅览;再如,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上要简化手续,可由管理员在教师上课前做好相应的设备准备;又如,允许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在课余时间使用语音室、体育设施等。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师生使用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包括加强对现有资源(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宣传和说明,使师生了解教学资源的配置现状与使用程序,为师生使用教学资源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有关资源的技能(如检索电子文献的技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能等)。
4.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包括几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高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即高校内部有关联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规划语音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时要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配置在高校之间不均衡,许多高校都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有剩余,因此实现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极为必要。例如:可以实行教学网站资源共享;共用图书资料,建立高校图书馆通用借阅合作制度;共用教学、科研实验设施,一些专业性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相互开放;毗邻的高校之间可以共用体育教学设施;等等。三是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形成良性互补效应。
本文是在南开大学第四届百项创新工程项目“优化高校教学资源配置”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学生林俊民、林勇、武迪与经济学院学生武力超、宫玉玺参加了该项目的调研。
参考文献
[1]张忠家.优化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05-11-29.[2]陈中永,韩彦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3]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