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3: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

第一篇: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

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

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注入了创新教育、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先进理念,特别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这肯定有助于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由此引发的思想解放,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但是,工具属性毕竟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目的是解决语文教学过分狭隘机械的问题,而不是彻底否定语文工具性的客观存在。否则,语文教改就会走到另一条偏狭的道路上去,其后果不难预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

事物的属性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忽视其多种属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与片面强调某种“本质属性”的思想方法没有多大区别,都容易导致对事物本身的片面认识。这是我们继续开展语文属性讨论、重建语文学科理论所必须注意的。

其实,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厘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笔者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但都不是语文工具性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述。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语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

语文是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这话表面看来毫无问题,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实际。学前儿童学语文主要是生活习得,他们往往很少注意语言本身,吸引他们兴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他们是为了语言的内容才运用语言并学习语言运用的。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语文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对语言的形式注意得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吸引他们兴趣的主要还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当语言文字成为理解、表达的障碍时,语言的形式才变得重要起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仍然是在获得语言内容、满足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在表达思想感受、满足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在学生意识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学生从一个无知无能的自然人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地求知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每时每刻都需要借助语文工具。但是,求知发展需要学会运用语文工具,与学语文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个工具,两句话毕竟大有区别。学习用拐杖是为了更好地走路,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会用拐杖,道理不难理解。总之,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阶段,语文从来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是儿童通过求知、交往、游戏等活动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社会成熟的工具。这一过程中儿童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语言传递的内容信息。这种情况虽然正好与教师教语文的主观愿望相径庭,但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视这一事实,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小学生学语文的目的,不过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

由此看来,语文工具性教育应当来一个彻底的调整,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入学生求知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目标、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而不应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作为终极目标。学语文与练气功有相似之处,刻意求之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放一放顺其自然反而更合乎规律。为了学生的求知发展而教学生学语文,在求知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生学语文,语文工具性教育应当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

二、语文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

学语文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生活的需要。小学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生活的内容与成人不同,但作为生活的主体,他们也常常用他们特有的目光研究周围的一切,常常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能动地调整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甚至还有意识地用他们的语言行为去影响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语文正是他们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主要工具。他们不仅在运用语文生活,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与生活结合得是那么紧密,以至于很难分清哪是目的哪是工具。但是难分清并不等于没必要分清,语文是小学生生活的工具,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人为地把学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会迷失,语文教学就会失去自己的根。真要从“根”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学习掌握语文工具,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字词、几种读写方法,而是指导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我们呼唤“学生主体的觉醒”,不仅不能把学生看作语文训练的对象,而且还不能只把学生看作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无数事实也一再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只有当学生真正联想起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真正激发起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由此看来,仅仅把“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看作语文训练的手段或途径这认识仍然不够通透。语文工具性教育应把指导学生生活作为根本的目的,把语文教学变成指导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渠道或途径,并在生活指导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三、远离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活需要讨论语文工具性教育,是造成语文教学动机缺失、内容空洞、方法机械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语文工具性认识上视野过于狭窄。在加强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只看到语文工具操作性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严重迷失,语文教学鲜活生动的内容被抽空,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机械。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语言文字形式的机械训练。教师几乎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语文,动机兴趣又由何而来?目的的迷失必然导致内容的偏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语言文字训练”的狭小圈子内探索教改之路,方法也就变得越来越琐碎机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才不得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其实,思想性也好,人文性也好,知识性也好,无非是强调语言形式与其表达的内容的联系不能割裂,语文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目的不能分离。只要真正处理好操作性教育与目的性教育的关系,在语文工具性教育的过程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指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知识教育还会成为问题吗?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文道同一,说来说去总是两张皮,旧的思维模式终究难逃要么极“左”要么极右的历史轮回。

四、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教育,既包括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也包括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这本来就不应成为问题。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当前改革语文教学,应特别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教语文学语文的观点。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指导学生为了成长发展而学习语文,在成长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操作,都应努力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积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自然与社会,培养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甘愿为真理献身的求知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方法,形成主动求知发展的能力,并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养性情、实现全面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自信、敢于独创而又善于独创的健康个性。

2.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的观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要了解认识生活,就需要大量地高效地听、读,就需要认真地科学地观察思考;要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就需要科学高效巧妙地说、写,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用它感染、影响他人。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生活的训练场。应加强三方面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了解、认识生活,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兴趣、能力与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理想,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努力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积极健康。只有真正指导学生为了生活而学习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积极有效健康地生活,“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才不会沦为空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强调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统一,并不是要否定语文训练的重要性。相反,只有真正实现了二者的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什么进行语文训练”“怎样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的问题。要坚决纠正机械的语文训练观和狭隘的学法指导观,把听说读写训练、学法指导与指导学生求知发展结合起来,与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素质结合起来。要坚决纠正狭隘的课文“例子”观。课文是“例子”,但不只是学习读写方法的“例子”,它还是学生追求真知、发展完善自我的“例子”,是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例子”。课文是“例子”,但不是数学中的“例题”,不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语言材料、语言规律随手抛掉,而是要把它作为“营养”积淀起来,在以后的读写乃至人生中发挥作用。不要只盯住语文“独当其任的任”不放,仅仅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做文章,还要指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生活和思想,从作者的生活、思想历程中获得教益。好的课文应当是求知发展、生活的典范,但再好的课文也会有缺憾。要指导学生大胆地发现课文以及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身上的不完美处,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他人思想、文字的奴才。阅读积累不能仅仅记诵他人的思想和文字,还要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引发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作文训练不能只是模仿、重复他人的思想、语言,要指导学生为自己真实的生活需要而作,表达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和独到的思想见解,不能把学生“训练”成没有独立人格的虚伪的“御用文人”。总之,有所为而读,有所为而作,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的乐园,成为学生生活训练的基地。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应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语文工具,还应学会自主高效地成长发展,学会积极健康地生活,成为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的主人。

第二篇:语文是一门工具

语文是一门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2009-2010学年我有幸担任七(3)、(5)班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几个月以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勤勉勉地教学。虽说不上是尽善尽美,但自问也是无愧于心。回想这一年的教学过程,颇有一些心得,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一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教师的督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积累。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非常重要,会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被动的,甚至有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阅读课文或写作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那就向工具书请教。所以凡是学生问我某个字怎么读,某个词怎么讲,我一律不说,而是让他查字典自己解决。在写作时不会写的,我也不让他问别人,还是让他查工具书。时间一长,慢慢地同学们也就养成了查工具书的习惯。

(二)、要养成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忆读书》,可以说冰心老人一生与书为伴,从七岁时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的勤奋读书,收获颇多: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能评判书中的人物,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还学会了比较、学会了选择书。反复揣摩、品味冰心老人的九字真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有益处,这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世界;要爱好读书,在浩如烟海的书中选择有用的书来读。”另外还要求学生必读书后的《名著引读》,并且在课余时间读完该册规定的名著,对于提前读的要给予肯定和指导。除了名著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其他有益的课外读物。

(三)、要养成坚持写周记的习惯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有人甚至拒绝写作。如果让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作内容上加以指导,消除畏难情绪,定会让学生喜欢写作。因为周记的内容是广泛的:平常不好说的、不敢说的,都可写进周记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倾述在周记中;可以把对外界的观察写在周记中,比如观察老师同学的外貌特征,花、鸟、草、虫,也可写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有感而发,写点心得体会也可。总之,世间万物均为我用……但必须要求学生写出中心明确,文从字顺的东西,不要记流水帐。其次字数上要规定每篇必须在300字左右,要带有小标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怕写而变为喜欢写作;由找不到写的内容而变为有话可写,每周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每周一我会收上来认真的阅读和批改,写出详细的评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学生有了说心里话的地方,感情也就有了归属。这样写作也得到了训练,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思想感情、课文内涵,小到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才能运用自如。在备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要站在初一学生的角度来想,要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来看待每一篇文章!而且还经常和同课头的老师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一轮的初一语文教材,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中,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我每天都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提高他们的语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课文20分钟,而且要说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常言道:“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孩子的心。”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搂搂他的肩,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学生信任你、喜欢你,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了。

五、自订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怎么办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每次订出的目标成绩都先由家长过目、签名。每次实现了目标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并向家长报喜。不能实现目标成绩的则鼓励他继续努力,直到达标为止。在实施学习目标时,我还采用了以优带差,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强了,学习成绩也比开学之初提高了许多。

六、注意师德修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向优秀教师看齐,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口碑好,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总之,本学期,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所长进。

第三篇:小学语文首先是工具

小学语文首先是工具

点击数:0 时间:2013-10-20 作者:

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 赵元安

我们都欣赏王崧舟、魏书生的语文课,赏心悦目、大气磅礴,令人陶醉。可是,他们的教学是艺术,他们的课堂是艺术品。复制的艺术品是赝品,不但不被欣赏,而且被人厌恶。当我们不得不对艺术的课堂望而却步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自然凸显出来。小学语文首先是工具,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

一、小学语文是工具,工具就必须具备完整性。

我们的语文课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进宝山空手而归,有些可悲;而想把宝物都带走又不可能。因而,选择语文教学教什么似乎很不容易。

近日,我听了一节一年级课《漂亮的居民小区》。老师在一节40 分钟时长的课上只教了居、民、区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学生只是描一个,写一个,再写一个。课堂教学内容少不说,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位新教师,他还不能把握一节语文课到底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在老师眼里语文课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把这些点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语文是个工具,是工具就必须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能零敲碎打。如果是一辆汽车,我们今天告诉学生它的轮子会转,明天告诉学生它有一个方向盘,后天告诉学生它加油就快,踩刹车就减速。但是永远不让孩子看到汽车的全貌,孩子永远不知道汽车是个什么玩意。语文这个工具也必须让孩子见到它的全貌。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做得很好。《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蒙学教材,都十分完整。并且要求每个学过的孩子都要完整地背诵下来。虽然以识字为目的但教给孩子的却是完整的文章,留在孩子记忆中的绝不只是一个个的字。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把课文完整地交给学生。即使我们不要求每篇课文都背诵下来,也要以读熟为前提,读书后再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样学生头脑中的语文才不至于支离破碎,而是一件相对完整的工具。

本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熟。然后再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最后还要回归课文在整体把握中结束学习。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才符合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是工具,工具就要以使用为目标。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的,只要学生会答题能得分,老师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时,老师把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题型,应该选择的答案都传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背下来。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既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违背了语文工具性要求。小学语文是工具,工具就要以使用为目标。

还以汽车为例,它是用来拉人运货的。因此,我们学习机械常识只以了解为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去修理甚至制造汽车。普通人学汽车就是学习驾驶技术,目的是上路开车。学语文这个工具也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语法、文法尤其在小学阶段仅仅为了了解,我们把目标始终要盯在应用上。语文的应用就是交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交流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依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同属于蒙学教材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在教会学生认字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对对子。教材本身就是应用的例子,学会教材内容就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如何答对。

本节课上,老师在教授三个生字时,目标定在要孩子记住上。老师教生字组的词还是要孩子记住。字和词都不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语义单位。都不能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交流中直接运用。因此,老师在教授生字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记住写法外,还要让他们明白这个字在什么地方用,怎么用。比如第一个生字“居”,老师教完写法后可以问:“居字在课文里的什么地方出现的?”学生马上找到“漂亮的居民小区”。再问:“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哪些词?用其中一个词说一句话。”总结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居是住的意思,可以组成居民、居住、一居室、移居、居无定所、定居等词语。说话训练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生字是要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教师,时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学会交流上。低年级主要以句子的形式进行口头交流;中年级以说一段话、写一段话的形式进行口语、书面语的交流;高年级可更注重书面的表达。当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表达工具的学习时,他会关注如何用对、怎样用好语文这个工具。他对课本的学习会更自觉,更有创造性。

三、小学语文是工具,工具就可以练会使用。

谈到训练很容易让人想到题海战术,而实际上题海战术是劳动和收效最失衡的办法。师生们用了大量极其宝贵的时间去做重复性的题目,多数情况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这里所说的训练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分层推进的过程。

即使最初级的学习,学习者也应该见到工具的全貌。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但并不意味着,一次把工具的全部功用都教给学生。还以汽车为例:一两岁时,孩子坐在玩具车里握着方向盘把握方向,家长在车外推着孩子走。这时孩子体会到车轮会转动,方向盘掌管方向;五六岁上,孩子坐上电动玩具车,即体会方向又知道前进和倒档的功用;到十一二岁,孩子们去玩卡丁车,不仅要控制好还要比赛谁先到终点,技术得到更全面的运用;到十八岁就要真的去开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如此循序渐进,而不是每次教给孩子零散部件,要孩子组装成自己想要的工具,然后用这个工具再去参加工作。语文课就要传授给学生表达的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训练使其熟练掌握。

训练过程可以分如下几步:

(一)交流内容训练言之有物。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没的说。言之有物就是给孩子一个依靠,让他们有的说。以本课为例,本单元的说话主题是找春天,本课课文中间有漂亮的插图。这为我们培养孩子说话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可以让孩子们同桌讨论,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说说我看到了什么,一人一句轮流说。

学生学到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出口来激活它,否则这些知识不过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并不能产生效益。看图讨论的活动就能让低年级的孩子把刚刚学到的词语、句子用到交流中。这时学生学到的东西就活了,图画给孩子以内容,课文给孩子以词汇和句子,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争强好胜的勇气,都能帮助孩子体验到表达的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只适用于意志十分坚定的少数人。孩子们只能在成功里学习成功。对于孩子的表达,教师要十分关注并给以积极的鼓励。低年级如此,中高年级也要这样。学生有没有的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责任,不要把空洞的帽子扣到学生头上,要反省老师给孩子什么帮助了。

(二)交流方式训练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的训练阶段是言之有物的提高阶段,在全体孩子都有的说的前提下,再开始训练孩子有序表达。

有序表达阶段是小学语文工具性训练的最重要阶段。它是对言之有物的梳理,又是对下一阶段言之有型的奠基。言之有序训练的起始点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最晚到三年级必须开始了。

本课在训练言之有序时(前提是学生都能做到言之有物,否则先进行第一阶段训练)可采用如下步骤: 首先,同桌讨论看看可以用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幅图。当然,学生可以想到很多办法。如果学生没有主意,老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前往后、从左到右等。学生会顺着老师的思路提出更多的顺序。

接下来,每人选择一种顺序向同桌介绍图片。

最后,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表达非常准确的学生向全班作介绍。

言之有序的训练要持续到小学阶段毕业。每个同学都熟练掌握几种表达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发展顺序、轻重程度顺序、观察顺序等等。这些顺序可以统一训练也可以个别指导,同时和言之有物互相关照,共同发展。语文老师的每节课都指向表达,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学会表达。学生会自动过滤掉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更牢固地记住如何用好这一工具的有用信息。从而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为今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写作模式训练言之有型。

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中心明确、视点独特。这一训练放在高年级为宜。

所谓写作模式不过是学生对自己写作风格的初步提炼。起初孩子们的写法大都千篇一律,彼此风格相近。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学生的个性逐步显露出来。这时老师要做的工作是告诉学生他的写法很好,一定要坚持。同时,教师在指导习作过程中也要有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点,坚持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特点固化成自己的风格。

训练步骤,首先是套用。拿本课为例,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你能不能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你们家庭的变化呢?

其次是改。课文用了四个方面来说明北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你还能用哪几方面来说明呢? 最后是创。你能用哪几方面写出什么变化来呢?

通过这样的几步训练,孩子们对写变化就初步有了思路和模式。他们写出的文章就有了可读之处。学生们不会为无从下笔而着急。长此以往,孩子们遇到要写文章时,首先想到哪篇文章可供借鉴,用哪几部分就能表达我要说的东西,怎样写就有我自己的特色。孩子们有了工具,表达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总之,小学语文首先是工具。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在工具性上进行深入思索,创造性地把语文这一工具传授给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将更具实效性。

第四篇:说课:《信息的处理工具——计算机》

说课:《信息的处理工具——计算机》2006-11-24 10:36, 海南省保亭县保亭中学 黄继彪, 3700 字, 0/265, 原创 | 引用2006年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说课评比说课稿、点评

我说课的内容是《信息的处理工具----计算机》本课选自海南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上),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的第三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信息的处理工具----计算机”,教学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的概念。从而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但有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有差距,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

我本着以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略知软件的作用。

3、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

确定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计算机硬件(主机内部的主要部件)和软件的概念。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讲解法”、“实物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操作性能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物理器件,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认识,协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教学设备

硬件环境:有40台机器的机房。

软件环境:windows98操作系统、系统广播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计算机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中去了。那么你们知道计算机有哪些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相应的小结:是信息处理的最有力工具`)。好,同学们来想一想,知道计算机是处理信息最有的工具,要进一步了解计算机,首先应该了解它是如何组成的(提问)?生答: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个计算机小行家。(从而导入知识目标)

2、新授课(以台式微机为例)1). 硬件系统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7 P.8的内容,边看书边思考: ①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主机箱里的主要部件有哪些? ③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并注意纠正。

学生答后,追问: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计算机的硬件?

教师说明:硬件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分组成(结合实物一一讲解)。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阅读教材P.7 P.8,结合图片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用。教师补充,区分输入、输出设备。主机

首先讲解主机的概念:主机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在里面有很多的部件,分别实现各种连接和处理功能。它能存储输入和处理的信息,进行运算,控制其他设备的工作。其次讲解主机主要部件:实物分析计算机主机箱主要部件。

①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总线槽、插座、电池(全部实物展示)等。同理展示机箱内还有硬盘、软驱、光驱、电源和小喇叭等。②中央处理器(CPU)。我以用实物认识CPU部件,然后讲解这知识点,我可以这样教学:“CPU”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心脏,如果人没了心脏,就活不成,计算机也一样,它没有“CPU”就不能运行。所以说,处理器是计算机中集成程度最高的芯片。知识扩展(这部分可因地制宜):进一步略讲解有关处理器(CPU)相关知识,人们常说的“486”、“586”都是指微处理器的档次和型号。Inter公司是生产微处理器的最著名的厂商,1993年生产出了80586,取名Pentium(奔腾),1995年推出了Pentium Ⅲ处理器,现在又有了Pentium Ⅳ处理器。

③内存储器。我采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内存的形状、大小。内存是通常用来存放常用的和当前要用的数据和程序,是直接与CPU交换信息部件。为了更好让学生了解内存,范举出常用的内存: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各种规格。

④显示卡。是主板与显示器的连接电路板,主机内的信息通过它进行转换处理后,才能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这部件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因为很多计算机主板上已附带集成显卡)⑤电源。实物展示。课堂练习:

采用幻灯片展示教材第8页(图1-3)常用的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学生思考回答这些设备是属于输入设备,还是属于输出设备(5分钟)最后教师讲解补充。

前面我们已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对它的组合也有所掌握。但光有硬件还不行,就象有一台电视机没有了节目一样,什么也看不着,相当一具尸体,没有生命力。那么如何让计算机完成我们想做的工作,使它“活”起来,必须给它安装一些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软件。进一步导入“软件系统” 2). 软件系统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③学生答后,教师简介计算机的硬件是可以看到的,是物质基础,软件则是它的思想灵魂。计算机软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能控制、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部件协调工作的软件,它是联系计算机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比如操作系统DOS、Windows(win98、XP„„)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必须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DOS、Windows等都是计算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能完成人们所需的某项具体工作的软件。有了应用软件,才能在计算机上工作。如画图、写文章(WPS、Word),制作多媒体报告(PowerPoint)游戏等都是应用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安装QQ聊天工具。点明QQ是属于应用软件。

在这部分渗入爱国教育。同学们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软件大都是外国人开发的,像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等,他们把这些软件的价格卖得很高,但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开发出同等优秀的软件,只能高价买进。但是有志气的中国人已经不甘落后,也开发出了一些优秀的国产软件,如WPS、超级解霸、瑞星杀毒、金山、江民等等,但数量还很少,还有很多优秀的软件等待着同学学好知识去开发。

四、小结

今天你知道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五、练习

(1)填空:内存储器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2)你能说出计算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吗?

(3)想一想:如果你要在计算机中玩下象棋的游戏,该怎么办?

评委点评:

本课是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入门教学内容。说课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均作了一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有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体验。

从教学过程中看,课堂仍以教师讲授、学生看书回答的方式问题为主,不得不令评委感到困惑,如何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支为主动”的良好理念。再者,教师并没有明确阐明所采用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支撑是什么。

第五篇: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

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

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及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质来决定。叶圣陶先生(以下均称叶老)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1]

稍有语文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全部以文章诗赋为本位,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直到上个世纪初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必须顾及其实用性。从此,语文在中小学校单独设科,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从青年时期任语文教员起就积极主张大力提倡白话文、大众语和新文字运动。全国解放初,叶老集中代表了彼时同人之意,及时给语文学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按照叶老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白地了解到,听和说偏重于口头语言,读和写偏重于书面语言。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只有学好了语言,才算学好了语文。那么,语言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的本质曾作过许多精要的揭示。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斯大林否认“赤裸裸的思想”[3],认为没有质料也没有形式的空灵玄妙、难以捉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叶老深有领会地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无论想得粗浅的,想得精深的,都摆脱不了语言的质料跟形式。无论这个民族的人,那个民族的人,他想的时候都摆脱不了他那个民族的语言的质料跟形式。一个人学会了旁的民族的语言,他也可以依傍旁的民族的语言来思维,可不能一种语言也不依傍。脱离了语言就没法思维。”[4]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叶老总结出了研究语言的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观点: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言之,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老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是完全一致的。至于有人心里这样想,说出来和写下来的却是另外一套,即所谓心口不一等等,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另外一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在彼时彼地的有意安排,如平时语言实践中的反话、反语等,只不过是作者用另一种语言质料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罢了;其二是作者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太差所致。这与叶老关于思维、语言二而一的观点并不矛盾。为此,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要想使学生掌握好语言,一定要十分重视从源头上去开发,即化大力气训练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能忽略由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到出声的外部语言的想的过程。分开来讲,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从听、读到想的过程,从而指导学生由感知语言文字的表象到理解、把握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及其相互联系的实质;作文教学要紧紧抓住由想到说、写的过程,从而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成文,修改等等。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总之,离开了语言,人们就无法思维,所以,语言是工具。既然语言是工具,那末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的语文当然也是工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并不重视学生内部语言即思维语言的训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改的读写教学方法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至于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问答式教学和即兴发挥式的作文训练,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缺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往往思想模糊,语言混乱,导致思想训练和语言表达两败俱伤。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识到语文学科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化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诉诸口头即语言,诉诸书面即文章。掌握了思维这个工

具,也就掌握了语言,学好了语文。

其次,语文又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绝对离不开相互交往,而相互交往过程当中使用最经常、最广泛的就是语言。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5]斯大林说,语言“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了。”[4]所以,从人人每天都会碰到的交际需要考虑,我们也必须认真学好语言,学好语文。叶老1953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一个题为“语言和语言教育”的发言,他结合自己的体会指出,要是我的语言杂乱无章,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有条有理,因为语言杂乱无章正就是思想杂乱无章。要是我的语言含糊朦胧,人家就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清楚明确,因为语言含糊朦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胧。要是我的语言干巴巴的,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好象刚开的花朵,因为语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总之,在思想交流上,我跟人家,人家跟我,关系是这样的:只有我拿出来的定型的语言对头,人家才会承认我的思维跟认识对头。反过来,我拿出来的定型的语言不对头,人家就无从承认我的思维跟认识对头。这是一条明白得很的规律。所以,从思想交流的实际看,我们完全可以断言,思想交流不靠旁的,就靠语言。人们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都希望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与自己的思想完全不打折扣,收到思想交流的最大效果,进而提高学习、工具、生活的质量和效益。一个人如果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写语言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所带来的苦恼和麻烦是不言而喻的。

以前的语文教学是忽视交际能力训练的,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毕业之后不少人甚至在人稍多的场合就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发言,或者说话语无伦次,自相矛盾,不能准确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和训练广大学生从小就善于使用这一交际工具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近些年来,各地学校加强了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由只重视作文到读写并重再到听说读写四管齐下,并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语文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演课本剧,书报知识竞赛以及影视评论等,尝试着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语文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的本质特征,顺应了当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语言是工具,语文是专学语言的学科,所以语文就是工具;语文这个工具具有思维和交际的双重功能。其中思维是手段,交际才是目的,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交际工具性。交际包括吸收(听和读)、表达(说和写)两方面,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听说读写四者并重。要从内部语言思维的训练入手,达到提高外部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由于叶老的语文工具观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中归纳出来的,所以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的发展,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但“工具说”至今仍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所认同的观点。国家教育部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年的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语文性质观,确认语文的“基本工具”、“基础工具”特征。1996年的新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1年制订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将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由此可见,叶老的语文工具观现在和今后仍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吕叔湘同志非常赞同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他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1]他认为这些传统的看法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认为,吕老在高度评价叶老语文工具观时对我国语文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批评是击中了要害且十分深刻的。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阅读教学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

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各种学科都承当着教育的责任。语文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重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丢掉语文自身特有的任务。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那时的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封建道德意识的灌输,把读书人训练成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上人”。这种腐朽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续下来,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中学里,专重精神和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全国解放后,尤其是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把语文课上成了肤浅而蹩脚的政治课,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之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这种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不但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能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叶老认为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来实现的,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写作教学把作文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1]既然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模仿一套死板的程式,弄得千人一面,万口同腔。叶老要求学生“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内部有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文。”[1]当然,封建社会里的语文教学,是不允许学生随意写自己想写的文章的,内容必须“代圣人立言”,形式必须是“八股文”,即要按照一套固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叶老曾很形象地以自己小时候的经验为例说:“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你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式:这就是八股精神。”[1]

其实,类似的情形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仍大量存在着。《记一件难忘的事》,本应由学生毫无拘束地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但不少教师总是不放心,事前反复提示学生,只有蕴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事情才能作为该文的写作材料,致使闹出了一个班级50多位学生中,竟有30多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跳入冰冷的河水救人的大笑话。毫无疑问,如让学生从小为追求死板的程式而养成专讲假话的不良习惯,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和可悲的事情。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还要求学生读书作文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为了成为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叶老说:“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1]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学生谈考色变。他们把能不能考出好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是否真的理解了试卷的内容,掌握了有关的能力,能否应付日常工作所需,生活所遇的问题,则是全然不去考虑的。仍以作文为例,有的学生逢到考试时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咿唔一阵,或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也能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这样做或许还能得个不低的分数,但倘若平时连写个总结报告和签份简单合同都困难重重(这些通常不考),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呢?

行文至此,我们想起了1997年由《北京文学》发起而展开的那场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中的不少文章都对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深表忧虑,并各自对语文教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使我们受到震撼和

启迪。但是,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工具说”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只有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改的步伐才能解除羁绊,突飞猛进。对此,我们实在不敢赞同。

首先,“人文性”是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属性。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和独特个性,教学内容上要求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方面面,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情感的充实和兴趣、习惯的养成。既然人文性是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属性,那末,人文教育的任务应当由所有人文学科共同来承担,不应该全部由语文学科单独来承担。诚然,语文课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教育优势,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也决定其应负载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但是,人文教育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为传授好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完美的个性等,所有这些,在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中都已论及。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从来都不希望把学生制造成只会搬运语言文字的机器,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思想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社会的合格成员。叶老历来主张在把工具性当作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同时,把人文性、思想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叶老写的《教育与人生》、《作文与作人》等文章中体会得到。叶老说:“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来说的一个人。咱们不能抛开了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1]又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1]按照叶老的语文工具观,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语文学科是个老大难的学科,一代又一代有志于语文改革的教育界同仁都在不懈地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我们认为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关键之一还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叶老提出的语文工具观。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实现其他的教学功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毫不动摇地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好与内容密不可分的语言,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得到实在的思想教育和深刻的人文熏陶。刘国正先生说得好: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钱梦龙先生也非常赞赏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母语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母语,规范地使用母语;若过多地强调人文精神,会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由此可见,那种把人文性和工具观对立起来,或者以人文性来取代工具性的观点,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实际操作时也会造成混乱。试想,如果中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连起码的听说读写要求都未达到,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

最后,我们想援引叶老1978年3月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1]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38;1;398;397;438;154;635;13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25.[3]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0.[4] 叶圣陶.语言和语言教育[N].光明日报,1953-10-11(3).[5]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26.

下载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语文的工具性教育(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中班艺术说课:清洁工具教案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清洁工具(重点领域:美术)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想发明的清洁工具。 2.学习用画、捏、插等方法制作清洁工具。 3.与同伴合作玩......

    为什么说性教育是人生必修的一堂课

    为什么说性教育是人生必修的一堂课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宁教授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是光说不做的,有些事是光做不说的。唯有“性”这件事是介乎“说”与“做”之间,到底谁学......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摘 要: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内涵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内含丰富,是我们一般语文老师所说不清道不明的。在现实生活语文用得非常多,写信、广告标语、说话、广播、文章等都与我们的语文密不......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5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性教育

    幼儿性教育教学设计 学院及系: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 班 级:1102班姓 名:魏晓霞 学 号:1115020127 幼儿性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背景: 幼儿被猥亵的现象越来越多,3岁女童遭......

    为什么说法律行为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为什么说法律行为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民法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私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法当中意思的自主与自治是最重要,最基......

    七年级语文说教材

    研标说材磋教艺 争高创效露端倪沙市区锣场学校 孙金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沙市区锣场学校的孙金平,我今天说教材的题目是研标说材磋教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