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山科技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药山科技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天桥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这次推进科学发展调研工作,对于全面总结我区经济发展情况,巩固发展成果,解决突出问题,更加科学准确地定位并描绘明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宏伟蓝图,推动全区经济工作站上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区委、区政府多个重要部门成立班子,联合调研,必将对推动药山科技园加快建设“四个基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各项工作起到有力地指导作用。
一、经济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以来,在药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药山科技园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遗余力地抓高科技、总部型项目的引进落户,深入推进企业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广泛挖潜税源,实现了财税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今年1-10月份,全办完成地税税收总量8262万元,同比增长41%;实现地税区级收入3723万元,同比增长42%,占年任务的112%,预计全年完成地税总量过亿元,完成区级收入4600余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奋斗目标是完成区级收入5000万元,同比增长50%。今年1-9月份,招商引资共实现市以外到位资金9.1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76.2%,同比增长10.2%,总量全区排名第一,预计全年完成14.5亿元,占年计划的121%。
(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今年以来,药山科技园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为加快园区建设、增创财政税收创造了条件、储备了后劲。对园内道路实施人行道铺设和排水、排污管网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担保难等问题,为时代总部基地申请到位中小企业扶持资金190万元,引进了齐鲁银行和工商银行入驻园区,并组织召开银企见面会,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协调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为驻地企业上门办理年检手续。科技局、发改委、招商局、外经贸局等经济口各部门及有关区领导同志,深入到园区,靠上为企业服务。良好的服务和环境,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肯定,20多家外迁的企业纷纷要求再回来投资兴业。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围绕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成立班子靠上服务,从筹建阶段解决技术销售人员的食宿,到建设期间为项目供水、供电、修路、代办手续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妥善解决了占地纠纷遗留问题,确保了项目尽快开工,早日建成投产。山东国茂光电有限公司(单晶硅项目)4000平方米的办公科研区及3600平方米的厂房已装修完成。目前省扩大内需重点项目调控资金1500万元已到位,加快推动了项目建设。山东揽月科技有限公司(锂动力电池项目)厂房及办公场所装修完毕,已与济南轻骑电动车有限公司、济南鲁轻电动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并生产样品。近期该项目拟注册成立新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鲁能康桥发展中心签约项目陆续投产,目前共签约企业24家,投产企业19家。其中,山东超高压电力公司1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已建成投入使用,上海A里食品有限公司将于12月份开工,奔驰4S店正在筹备开工。时代总部基地一期已签约企业83家,入驻企业76家,二期3万平方米全部预售完毕。建邦黄河大桥建设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可建成通车。
(三)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想方设法对家具企业及生产工艺落后的机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实施“腾笼换业”,进一步盘活了土地资源,优化了产业结构。山东特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兼并原山东百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元智捷诚快递有限公司兼并原济南双胜轻钢有限公司,济南好适佳太阳能有限公司提升改造原天桥区新徐砖厂,济南佳禾食品有限公司与台湾客商合资,山东雅成车业有限公司与原济南意美办公家具有限公司合作,济南华临化工有限公司与原天桥区盛业家私厂合作,济南智伟重卡车桥有限公司与济南千禧亚特兰家具厂合作。原有企业在经过资源整合改造后均实现了扭亏为盈,预计可新增税源800万元。为多家企业争取市、区提供的科技研发扶持政策和资金,上报12家企业享受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了园区科技竞争力。济南华临化工有限公司、济南豪瑞通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建有国内先进的科技研发中心,研发的多项技术产品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山东巨力、澳华新能源、德佳机器等十多家企业也扩建了技术研发中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尚未完成,在谈项目落地难。
2、园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主要是:园区供暖设施空缺;自来水、天燃气管线管径小,排污管网辐射面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项目需求。
三、2010年—2012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近期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区委张辉书记提出的将药山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部经济基地、高校职业人才培训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不动摇,进一步明确定位,理清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药山经济工作站上新起点、开创新局面。抓住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小清河综合整治和新的旧村改造政策出台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紧紧围绕时代总部、鲁能康桥、闲置土地和现有低档次企业的整合提升抓招商,引进一批高科技、总部型、服务外包项目。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物流业发展,深入推进旧村改造,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提高对全区财税的贡献率,为推进全区“一、三、五”总体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和全区甩掉经济欠发达帽子做出更大的贡献。围绕上述指导思想,药山科技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着力建设四大基地,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和财税贡献率。一是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采取政策引导、项目牵线搭桥、综合治税等多项举措,引导家具企业和生产工艺落后的机加工企业积极寻求合作项目,加快实施“腾笼换业”,年底实现10家企业改造提升。以揽月科技、华临化工、特利尔生物科技等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园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广泛的科研合作,培植技术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二是着力建设总部经济基地。依托鲁能康桥、时代总部基地两大总部载体,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的接洽、立项、建设,推进时代总部基地二期工程尽快开工、建成使用。三是着力建设高校职业人才培训基地。以山东蓝翔高级技校为核心建设高校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发挥蓝翔技校的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拉长职业培训产业链条,做到学用结合,同时抓好山东蓝翔建设机械厂的建设,年底前投入批量生产,五年内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纳税过千万元。四是着力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依托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通过举办交易会、建设公共网站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服务外包信息服务。进一步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经与区外经贸局共同努力,9月5日药山科技园已被授予市区“服务外包园区”。园区内山东巨力电工设备有限公司、济南菲澳特电子有限公司、济南德佳机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已被授予服务外包企业。我们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市区服务外包一类示范园区。
——提升园区服务、招商水平,加快推进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供暖、路网、银行、医院、通讯等各项配套设施全面完善。二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政企沟通合作,实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工作力度。以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契机,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着力引进一批集约利用土地、投资强度大、财税贡献高的高科技、总部型、服务外包企业。四是积极促成在谈项目落地。药山科技园在谈项目有9家。
1、得利集团纸制品生产基地项目。
2、山东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3、济南豪瑞通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扩建项目。
4、山东省医药物流园区项目。
5、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中心项目。
6、山东重汽配件国际商贸城项目。
7、济南澳华电器有限公司项目。
8、山东巨擎贸易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是森马休闲服饰山东省总代理,拟建设森马休闲服饰山东物流中心。
9、济南安吉汽车工贸有限公司项目。围绕这些重点项目,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进项目尽快落地,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建设药山科技园重大项目储备库。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策划管理思路,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建设较为完备的项目储备库。到2010年,鲁能康桥二期开工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山东超高压电力公司、奔驰4S店等大项目建成投产,上缴税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时代总部基地2010年二期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入驻企业达200余家,基地发展进入成熟期,财政贡献率显著提升,三期工程开工建设。用足用好闲置的土地资源,推进各居旧居改造工作全面深入进行。
——抓好产业优化提升,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和财税贡献率。一是对园区企业展开全面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底数,归类分档,建立完善企业信息库,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大力扶持服务外包型产业发展。立足园区实际,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服务外包型产业。通过举办交易会、建立公共网站等形式,介绍国内外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市场状况,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针对服务外包型企业,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引导激励更多的企业引进服务外包型项目。三是加快园区企业改造提升步伐。综合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搭桥、综合治税等多方面举措,引导园区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积极寻求合作项目,加快实施“腾笼换业”,让园区每一寸土地、每一分资源都充分发挥应有的投资价值和社会效益。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为园区发展增添后劲与活力
抓住建邦大桥建设、小清河片区开发、洛口片区开发等市、区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借全区房地产招商推介会的东风,办事处成立了旧居改造项目部,下设规划策划招商工作组、拆迁收储回迁工作组、信访稳定工作组。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策划,加快项目开发,进一步加大房地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动药山经济建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药山科技园管委会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日
第二篇:药山中学内涵发展自查报告
药山中学内涵发展自查、自评报告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一年多来,给学校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本地专家的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内涵发展稳步前进,使我校素质教育和办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校根据巧家县教育局《关于组织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考评和总结表彰工作的通知》,对我校内涵发展实施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
1、我校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和精神,针对我校实际,制定了3年项目实施总体规划,有具体的目标,围绕三个课堂。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自评分:6分
2、学校成立了内涵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为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事务,每年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实在在的的总结,并根据计划实施。自评分:8分
3、学校成立了内涵发展项目办,并且有具体的负责人,成员分工明确。自评分:4分
4、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组织下,我校分两次选派人到武汉和上海进行访学,在访学过程中认真学习和借鉴,回校后进行交流和学习,上交了访学心得或体会。工作简报没有达到一月一期,但我校按时上交了相关的费用。自评分:11分。
二、项目实施
(一)按照要求完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1、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了以语数英为先的课程实施方案撰写团队,自评分:3分
2、学校以学校学科组为单位,组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学习,并上交了相关的心得体会。自评分:4分。
3、只撰写了语数英为单位的方案。自评分:3分
4、按要求完成了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自评分:3分
5、根据语数英撰写的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总的课程实施方案。自评分:5分
6、把相关的方案按要求报送至县项目办。自评分:4分。
(二)构建教学模式并初步运用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学情调查,并对此进行了汇总归纳。自评分:5分
2、召开了相关的报告会,并有明确的会议记录。自评分:6分
3、成立了模式撰写小组。自评分:4分
4、完成了教学模式第一、第二稿的构建方案。自评分:6分
5、运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自评分:6分。
三、有具体的保障条件或实施
1、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施学校内涵发展,为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到项目实施中。自评分:4分
2、学校内涵发展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教务处,但由于学校没有多余的办公用房,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自评分:1分
3、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措施,有项目实施的激励机制或措施。自评分:3分
四、问卷调查 自评分:5分。总自评分:91分
药山中学
第三篇: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东北大学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创办的科技园,也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绩比较显著的单位之一。自2001年5月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东北大学科技园各项指标在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均处于领先水平,培育出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出一批领军人才队伍,累计创造出2万余个新增就业岗位,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为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08年底,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达112家,毕业企业26家。在孵及毕业企业的当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0.8亿元,年新增就业岗位3300余个,上缴税金3.58亿元,孵化服务已涉及装备制造、数字医疗、信息技术、新材料、钢铁冶金、自动化、数字化仪器仪表、教育培训、节能环保等领域,累计孵化面积已达4.54万平米,并在北京、大连、南海、成都等地建立了科技园企业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既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及东北大学在“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和目的,建设目标和发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路,也得益于科技园在制度、体制、机制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放手发展的方式方法。
明确大学科技园的使命和责任
“转化自身科技成果,服务辽宁经济建设”是东北大学科技工作的一贯方针。结合“985工程”及“211工程”建设,东北大学将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其中:
上游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的各基层学术组织,其核心任务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及企业的各类研究课题,发挥学科和人才及试验设备等各项优势,产出更多的技术原型和成果;中游是学校新近设立的东北大学研究院,将学校所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校内的科技服务机构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面向工程和企业,利用上游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集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等,属于学校将科技成果由小试向工程化、产业化进行转化的平台。
下游则是利用已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综合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化的力度,将中游的优秀成果进行产业化,孵化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已经纳入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构架之中,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做好,这是学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赋予给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使命。
对接高校和政府各类资源
首先是对接学校资源。除了对接东大的科技成果资源以外,东北大学利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数亿元资金建设起来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为科技园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这里既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的试验设备,同时也包括学校所能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咨询、人才等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要素,支持科技园在孵及毕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另外在管理体制建设上,科技园由学校主管科技与产业的副校长直接管理;在财务和人事用人方面,放权给科技园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策;有关科技园的重大发展规划,由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科技园的具体领导由开始时挂靠科技处,改由后期成立的科技产业集团负责。学校选派精于管理、能力突出的领导干部担任此项工作。这种体制和管理方式既简化了科技园的管理流程,精简了人员构成,增加了自主能力,学校又能时刻掌握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并适时地给予科技园需要的各项支持。
其次是对接政府资源。政府引导和支持是科技园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争取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和平区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也是科技园常年努力的目标。多年来各级政府对于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支持、匹配相应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支持。早在1998年,沈阳市政府转发了市科委《关于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若干意见》,支持东北大学科技园等单位的发展,2000年5月被认定为沈阳市大学科技园;2003年4月被沈阳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2003年12月被认定为辽宁省大学科技园; 2004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国家税务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实施意见》,对东北大学科技园等单位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和平区政府同东北大学签订了联合建立孵化器的协议,约定东北大学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也同样是和平区科技孵化器内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支持,可“享受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出入境手续等一条龙绿色通道服务”、“在孵企业房租减半”等政策支持。
第二,资金支持。历年辽宁省、沈阳市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中对科技园内企业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例如:优先列入沈阳市科技规划的“特别快车”项目每年每项支持30万元,连续资助3年;列入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的项目一次资助80万~100万元;省财政一次为在孵企业沈阳东大自动化股份公司争取贷款2000万元,其中省教育厅贴息100万元;每年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种子基金计划,多次对科技园内在孵企业予以资助,截至目前已共有5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市财政2007对科技园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1000万元支持。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对于科技园用地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均提供了相当的优惠。1995年沈阳高新区即以优惠价提供8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企业东软集团公司的建设,后发展为辽宁境内最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03年高新区又以相当优惠的价格提供近300亩土地,用于东大自动化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同时在最近开发的铁西新区冶金工业园中又以优惠价格规划1000亩土地将用于科技园毕业企业建设。
完善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因孵化服务需求及科技园自身求新求发展的初衷,累计已经兴建了包括孵化服务平台、创新设计通用技术开发平台、国际冶金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平台等系列平台。在此基础上,东北大学科技园大力兴建的平台还包括以下几种: 引进高水平研究及研发机构进驻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不但是孵化场地和孵化条件的提供者,也应该是科研和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为此,在依托和发挥东北大学学科、人才、科技成果及科研资源等各项优势的基础上,东北大学科技园本着开放的精神,大力吸引各类“中介型”高水平研究机构进驻科技园区,并通过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进驻与在孵及毕业企业形成有效互动,在科技园内部形成有效的配套和产业链条雏形。截至2008年底,东北大学科技园累计已引入具有独立法人实体机构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达20余家,有力地扩展了科技园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为在孵企业顺利孵化和毕业创造了良好的研发氛围。据统计,因研发及研究中心的引入,科技园在孵企业存活率同比提高13%,在孵企业在规定年限内顺利毕业同比提高28%,研发及研究中心2008年实现研发收入累计达0.59亿元,因研发及研究机构进入,科技园在孵及毕业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产出部分相比历史最好记录提高7.9%。
2008年,IBM公司“智慧地球”计划及沈阳市政府建设环境建设样板城项目,联合东北大学共建“沈阳-IBM-东北大学生态城市建设联合研究院”,东北大学科技园根据校领导有关指示,积极工作多方协调,引入联合研究院进驻科技园,科技园提供1300平米的空间作为研发部的办公场地。联合研究院的进驻,不但对东北大学的学科交叉及科技成果产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科技园本身来说,在获得近距离学习国际先进研究机构的整套运行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也为今后继续引入其他高水平研究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平台
近年来,往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求职难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东北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在拓展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就业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大力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资质培训工作,邀请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定期讲座,协调组织科技园内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等。在创业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举办创业大赛,激发创业热情;无息贷款,创业资金支持,政策性资金扶持,多方资金渠道保证。通过上述工作,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积极扩展科技园孵化服务
东北大学科技园现有孵化面积为4.84万平米,但与实际的孵化需求相比仍然远远不够,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沈阳区域诸多具备一定科技含量和一定科技附加值的企业生存状况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要求进驻科技园进行孵化及二次孵化的需求也明显增多,为妥善处理科技园有限的孵化场地与众多孵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东北大学科技园采取了“两条腿一起走”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1)盘活政府闲置资源,以此增加孵化面积
依托东北大学科技园自身新建楼宇增加孵化面积的方法并不合适。因为大学科技园的本职工作是培育和孵化,而不是搞房地产开发和建设。为此,东北大学科技园与驻地三级政府(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通力合作,利用国有资产转制过程中闲置下来的楼宇资源,进行孵化器改造,并根据所在地区的科技活动特点分门别类地安排相关在孵企业及研究机构进驻。
如在沈阳市和平区,IT技术活动较为活跃,就在和平区新增加的孵化器场地中将优先安置此类企业进驻,而沈阳市铁西区则以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为主要企业类型,就在铁西区新增的孵化场地中,主要安排面向装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的在孵企业。
通过上述方式,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新建楼宇之外找出了办法,既盘活了闲置国有资产,同时也增加了孵化面积。因为东北大学科技园在转化和孵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一些东北大学周边新建商用写字楼宇也会主动与科技园接触。日前,沈阳市和平区泰宸大厦与东北大学科技园签订协议,免费提供给科技园(3500平米)场地作为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截至2008年底,东北大学科技园孵化器面积已累计达到4.54万平米,其中除科技园大厦(2.8万平米)是东北大学出资兴建外,通过上述方式,东北大学科技园累计新增孵化面积1.74万平米。
(2)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转化的项目不一定要有企业依托,因为有很多成果均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和装置,但由于受到体制、资质、担保、信誉等方面的限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现状。为此,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借鉴各方有关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在科技园内成立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注册资本540万元)。该中心隶属于东北大学独立的资产经营公司——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享受科技园有关待遇的基础上,与科技园一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并由科技园主任直接担任技术转移中心的法人。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东北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的有效延展,主要专注于两类转化工作,一类是极具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实体积攒业绩,达到一定规模后独立成科技园内的在孵企业;另一类是需要各类资质的成果或项目,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履约人替代乙方与甲方签字,确保优秀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不会因硬性要求的资质、信誉、体制等问题而搁浅。除此以外,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对东北大学各类科研人员实行开放,东北大学任何科研人员都可以利用技术转移中心所具备的某种资质对外签订有关合同和协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转化项目的门槛。
截至2008年底,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对外签订的合同金额达到2.8亿元,转化转移科技成果的数量累计达到167项。由第一类转化工作发展起来的在孵企业累计已达12家,使得一大批科技成果脱离于资质、体制及信誉等外在因素而得到了快速转化,其中有3家企业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东北大学科技园拥有为数众多的优秀毕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已经在科技园外继续发展,但东北大学科技园仍然对毕业企业保持适当的关注,跟踪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并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东北大学相关的优势学科、科技园掌握的外资及外国企业等综合条件,在适当时候,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参与科技园优秀毕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此推动毕业企业发展的跨越性、市场的国际化和管理的标准化,确保这些企业在毕业后不但能顺利存活,还要继续发展。
基于此思路,近年来东北大学科技园参与组织了下属毕业企业的多起国际融资案例,其中有:
(1)毕业企业辽宁东大冷弯型钢有限公司引进世界500强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香港新华集团增资扩股(2008~2009年);
(2)毕业企业沈阳东北大学冶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日本黑琦播磨株式会社合资兴建了沈阳东大黑崎公司(2007~2008年);
(3)毕业企业沈阳东北大学冶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引进香港山宁投资控股,引进美国希捷公司相关技术新建了沈阳山宁磁记录控股有限公司(2006~2007年);
(4)毕业企业辽宁能发伟业集团引进美国绿树集团并在美国上市冲击纳斯达克主板市场(2005~2006年);
(5)毕业企业沈阳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引进世界500强日本三建工业炉株式会社增资扩股(2003~2004年)。
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以及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孵化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成长过程和经验已经作为大学科技园系列专题片《使命》的第一集“东北春晓”,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播出。展望未来,东北大学科技园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科技园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秉持大学科技园本真的存在意义,在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与支持下,积极进取,奋发努力,将东北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科技园。
第四篇:华中师大科技园汇报材料
一、情况简介
1、华中师大科技园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东湖高科集团、湖北万豪置业,共同出资3000万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园 是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600亩,二期用地480亩,科技园依托开发区的创业文化和政策资源,利用开发区的配套环境和服务。通过滚动开发并配合开发区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公司和入园企业累计 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建成各类厂房及研发基地20多万平方米。公司本着“诚信、务实、高效”的工作方针,使科技园真正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 的培育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以及项目评估筛选中心和融资中心。建成了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高质量、规模化产业园区。
2、华中师大科技园还有两个直接投资的公司:
一是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06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武汉华中师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成立。
二是和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共同投资100万元成立的湖北国知专利创业孵化园有限公司,这是一个专利技术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专门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批准的首批“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试点基地“湖北省专利创业孵化园”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任务。
3、华中师大科技园分为校园周边孵化器,科技园研发区和产业区三部分,校园周边孵化器依托学校资产公司管理,建有孵化器4万多平方米,主要集中在IT产业。
4、科技园公司孵化研发区自有用地103亩。
5、产业区已入园企业:武汉光谷鸿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光谷电子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武汉昱晟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武汉光谷消费电子开发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氧业中心、奋进智能机器研究所、武汉光元科技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还有NEC移动通信 有限公司、韩泰克(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威特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PUNO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外资企业。
二、最新进展情况及主要特色
1、华师科技园投资的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以华中师大数字媒体技术中心的研究生科研团队为技术核心力量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 角色动画的创意、策划与制作,包括数字二维动画、三维角色动画、建筑漫游动画、虚拟现实与模拟仿真、影视后期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企业形象设计、商业宣传 片、动画职业技能培训、游戏、手机动画及流媒体等领域。公司的主要技
术如:网格渲染,新型的逻辑动漫制作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渲染技术)等,已开发的拥有自主产知识产权的项目有:教育动画片《孔子的故事》及民族产业数字化影片《数字武当山》、三峡库区考古片《三峡文物大抢救》;古代天文知 识片《一年之际在于春》和由国际动漫大师Cliff领衔制作的好莱坞动画大片《7摄氏度》等。公司还承接各种2D及3D影视动画制作项目工程。这是一个 产、学、研和市场化结合的成功范例。
2、科技园公司自建孵化楼2万平方米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由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与学校合作共建的中部地区首个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型研究机构。中心依托学校及各级 政府部门的指导,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实体以及企业界的合作,主要进行文化及其产业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研 究,文化管理和开发经营高级人才培训,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评估、开发与管理,努力形成高校与文化企业组织产、学、研相结合。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文 化产业理论研究,农村和农民文化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应用研究,文化会展产业研究,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建设目标与远景:建设理论研究、理论创新与文化工作实践双向沟通的平台,建成一流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特 别是对社会所需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一流的文化产业人才,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需要。
3、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桥梁作用: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推进科技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独特作用,几年来我们尝试做了一些工作:
(一)积极协助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二)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科技园创业;
(三)向各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与就业岗位;
(四)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培训。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同所在城市各高校就业部门联系;
(二)扩大宣传,增强吸引力;
(三)提供孵化场地;
(四)设立创业基金。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园多校”的局限。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时就是按一园多校的模式组建的,包括:华工、武大、华农、理工大、华师、长城共6个园区。科技部、教育部于 2001年5月发文认定了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由于当时华工、武大、华农3个科技园已成立,所以文件名单中只提到了上述3个 园区。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了对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整本验收,各科技园均通过开发区报送了验收材料,并整体通过了验收。但两部委并未重 新发文进行增补,而是随后由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详细的名单,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华科大、武大、华农、理工大、华师大,“一园多校”模式 分别成立了六个不同的企业实体(公司法人),各大学园分散建设带来规划协调性差,资源合力形成不够。另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 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符合条件的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科技园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当初是以“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义申报 的,2008年教育部、科技部下文仍按原名称认定,目前各大学园公司以各自名义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没有协调到位,各大学园公司争取和申报国家产业支持 项目时也遇到困难,多次错失机遇。甚至多次错过参加国内交流会议和国际信息交流的机会。税务部门对此要求补充正式文件依据。请求开发区补充完善理工园、华 师园、长城园为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固组成部分的有关手续,并协调税收优惠政策。
2、支持政策落实不够。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曾经受到省、市政府的政策鼓励,包括建设用地相关政策的支持等。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落实不够,主要是两个阶段的税收问题。一 是2008年1月1日以前,省、市政府支持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特别是园区企业进行了征地、拆迁、代建、代政府招商,园区内场房 出租等收入呈复杂化的状态,不能完全符合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标准,税务部门在征收和稽查的过程中提出的标准,和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协调的意见差别很大,和外 地大学科技园企业享受的政策也有差距,有些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2008年1月1日以后,执行科技部教育部认定大学科技园资格,“一园多校”的问题还没有 最后取得明确的意见。
3、园区土地建设指标偏低。
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初期的采取“低密度、低容积率”,提升了环境建设标准,在取得了很好景观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地浪费,现在按照国家集约用地的新要求,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用地还有一定的富余空间。但是建设指标偏低,希望适当调整提高。
4、风险投资机制建设不够,支持园区小型科技孵化企业进行融资的功能发挥不好。大学科技园区在发展战略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风险投资机 制,筹集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园区科技孵化企业融资进行开发,这不仅是承担促进科
技产业化的社会职能,同时,更是科技园本身寻找发展机遇的重要渠道,是发展 的后源。但目前各园区企业一是缺少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积累,二是没有相应的配套金融政策,三是缺少政府的必要支持。
5、各大学园分散建设带来规划协调性差,公共设施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建设成本上升,各大学科技园负责园区公共设施的维护,财务和人力支出不堪重负。华中师大科技园孵化研发区自有用地北边,有一段不通车的道路被作为社会临时停车场已经3年,严重影响华师园及周围环境。
6、各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同,造成了各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外部产 业的结合协调不够,学校与资本市场对接不够,加上目前教育部对学校的产业投资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影响学校产业做大做强,导致入园企业减少,成果转化不够。需要建立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的市场发展方向及资本市场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作用。
第五篇: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07-12-13 14:21:29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经过八年来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学园发展的最多也最快。现将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态势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 1.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2006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又认定了12个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比上年增加了12个。62个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情况:长三角地区,有15个,占总量的24.2%,位居第一,西部地区有14个,占到总量的22.6%;其次是北京地区的12个,占总量的19.4%;中部地区10个,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局面。除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宁波市、青岛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等11个省市尚未建立大学科技园以外,其已覆盖到全国的23个省市,直辖市的27个大中城市,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为广泛。
根据对62个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现有孵化面积516.5万平方米,其中孵化用房219.5万平方米,研发用房83.1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03.8万平方米。
2.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发展情况
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孵化企业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607家、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12家、上海大学大学科技园463家、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268家和重庆大学大学科技园265家。以上5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总数达到了2115家,占孵化企业总量的31.5%。(见表3)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32个建在国家高新区内,占大学科技园总量的51.6%,入驻企业2470家,占总量的39.3%。
截止到2006年止,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6720家,其中仅2006年一年大学科技园就入驻了1384家企业,占孵化企业总量的20.6%。在6720家在孵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633家,由高校师生自办的企业数达到1344家。2006年6720家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企业总收入为294.7亿元;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上缴税额1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
3.大学科技园毕业企业队伍发展
2006年是大学科技园增长较多的一年,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最好的一年。经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后成长起来的毕业企业队伍,已经从2002年的720家企业发展到2006年的1794家,增长了2.5倍。其中仅2006年当年就有毕业企业33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18.7%。在已毕业企业中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4.7%。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毕业企业中有18家已经上市,在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毕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达318.3亿元,工业总产值295.2亿元,累计出口创汇达到4.8亿美元;吸纳就业人员10.6万人,其中留学人员达到了1450人。说明大学科技园是继高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孵化和培养高科技企业的摇篮,发挥了辅助国家高新区培养企业的助手作用。
2006年62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794家,比上年增加474家。毕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的大学科技园有17个,累计毕业企业1055家。
二、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发展情况 1.服务能力建设
各种能力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为入驻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是否周全,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各类服务机构数量达到了925家,其中中介服务机构有414家,排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1.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2.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3.燕山大学大学科技园;4.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5.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其中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130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2.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3.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4.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5.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有风险投资机构122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岳麓山大学科技园;2.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3、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4.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有商务服务机构259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2.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3.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科技园;4.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园;5.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
2.大学科技园所承担项目情况
一年来,大学科技园在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5年有5家大学科技园被创新基金授权为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小额资助,得到支持的企业也较多,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聚集的各类可用资金总额达到82.6亿元,其中企业自有资金31.4亿元,政府拨款3.4亿元,年末贷款余额30亿元,其它地方的来源18.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得到的可用资金约123万元。另外,各类入驻企业筹集的孵化基金总额达6.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为9万元。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企业获得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1项,投入资金3.8亿元。其中获得最多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有145个项目,占项目总量的46.6%;获得资金0.7亿元,占资金总量的18.4%。大学科技园所获得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情况。3.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情况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集中了高等院校的大部分科技资源,是我国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科技园的研发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123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4947件;其中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的数量达到了2985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成果获得国家和各省市的奖励830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达到2809个。
据2006年对62家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目前,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有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的专利有2339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
2006年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进行的科研活动也很活跃,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达到20.9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其中R&D投入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7.5 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
三、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状况 1.管理机构人才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管理人才素质是园区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对大学科技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大学科技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从事服务与管理的各类管理人员178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毕业人员399人,占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总数的22.3%;获得博士学位人员95人,占研究生学历人员的23.8%,获得硕士学历人员306人,占到研究生学历人员的76.2%;本科学历毕业人员905人,占总数的50.6%;大专学历毕业人员326人,占总数的18.2%。以上三类学历人员达到1630人,占到总量的91.2%。2.企业人力资源
2006年62个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了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为国家解决了部分就业的压力,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企业管理型人才。在13.6万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4万人,高出上年0.3万人;本科学历人员5.8万人,高出上年1万人;大专学历人员3.1万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5.7%。
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3.9万人,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2.1万人,吸引留学归国人员1903 人。
四、各区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1.华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华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6个,其中北京地区12个,占到华北地区75%,是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1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有1.9亿,占总量的30.2%。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占总量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1097家,占总量的16.3%;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4.3亿,占总量的1.5%,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9.2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6万人,占总量的19%。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443家,占总量的24.7%。
2.西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西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4个,其中四川地区6个,占西部地区的42.9%。在14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9亿元,占总量的14.3%。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80.6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5.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842家,占总量的12.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50.8亿,占总量的17.2%;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603.3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5万人,占总量的18.4%。累计孵化成功已毕业企业207家,占总量的11.5%。3.东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东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其中辽宁地区3个,哈尔滨地区2个,吉林地区只有1个。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3亿元,占到总量的4.8%。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1.2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542家,占总量的8.1%。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8.9亿,占总量的6.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48.7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9906人,占总量的7.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104家,占总量的5.8%。
4.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长三角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5个,其中上海地区8个,占长三角地区53.3%。在15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2.4亿,占到总量的38.1%。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86.3万平方米,占总量的36.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3027家,占总量的4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22.1亿元,占总量的41.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403.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4.8万人,占总量的35.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549家,占总量的30.6%。
5.中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中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分布在6个城市中。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0.5亿元,占总量的7.9%。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70.5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3.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712家,占总量的10.6%。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26.6亿,占总量的9%,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126.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1.5万人,占总量的11%。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232家,占总量的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