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万年县民营科技园发展情况汇报(2015.3.20)
万年县民营科技园2014年度
发展情况汇报
江西万年县民营科技园又称万年县工业园,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县城西郊,创办于2001年10月,是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联合审核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属省级生态建设试点园区,中国(中西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省级民营科技园区。园区位于昌饶景鹰四个城市的交汇接点,距上饶160公里,到南昌130公里,离景德镇不过80公里,到鹰潭只有70公里。皖赣铁路纵贯南北,景鹰高速与昌德高速、206国道与昌万公路在此形成双“十”字构架,万年港综合码头500吨船只四季通航,锦黄线、青陈线、珠曹线、青珠线等省道构成了万年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了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使万年既有能力接受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又能形成新的辐射源,短距离、高效率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园区以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业等为主导产业,核准面积161.82公顷。建园以来,万年工业园区始终坚持打造“文化园区、活力园区、生态园区、和谐园区”的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择商,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产业发展强的生态工业园区。现将园区区建设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发展和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园区落户企业220余家,已开工企业164家,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汽配、食品加工、户外用品等支柱产业,从业人员达17000余人,工业园区已成为万年县经济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成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主阵地。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原规划核准面积161.82公顷已经全部用完,大批签约待建项目急需落实用地。为解决工业园区远期建设的发展空间问题,万年县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192号)精神,我县于2013年4月份启动了调区扩区项目,拟扩区面积1021.38公顷,扩区调区后园区总面积为1183.2公顷。原核定的“一园两区”(城区片区和工业产业集群片区)调扩为“一园三区”,分别为丰收工业区、凤巢工业区以及万年青工业区。丰收工业区位于主城区西北部,总规划面积约413.05公顷;万年青工业区依托万年主城区,位于万年主城区东部,总规划面积约174.91公顷;凤巢工业区位于万年县西北部,包含原石镇特色产业片区、原梓埠化工产业区以及两产业区所夹新增工业用地的区域,规划总面积为595.22公顷,园区总面积将由原来的161.8公顷增至1183.2公倾,成为全市首个通过联审的工业园区。2014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亿元,其中,全县工业增加值57.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22%。
2014年园区实现财政收入 7.4亿元,较上年增长15.8%。丰收工业园区、凤巢工业园区的财政收入已占该县财政收入的30%以上。
二、园区科技活动与创新情况
一是科技项目进了档次。相较于往年,今年我县项目申报质量较高,着力推进了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如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能源蓄电池专用纳米胶体电解液”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获无偿资助50万元,江西君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生物法生产安宫黄体酮产品”创新基金项目获无偿资助100万元。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申报的“年产4000万码高性能隔热降温户外纺织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项目和江西君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年产30吨黄体酮、10吨安宫黄体酮和10吨倍他米松磷酸钠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产线建设项目”分别获得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引导资金600万和800 万元扶持。
二是科技合作提了层次。一年来,我局围绕县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县校对接”、“校企对接”及“企企对接”等合作模式,先后推动了县政府与江西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西省科学院等院校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凤珠实业、云河实业、真牛食品等企业与上海海洋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签定合作协议;尤其是成功引进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袁隆平、印遇龙院士团队到我县组建院士工作站,促成了万年贡集团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组建 “万年贡集团院士工作站”,鑫星农牧公司与印遇龙院士团队组建“生猪院士工作站”,标志着我县与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合作将步入常态化,如此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在省内也是不多见的。
三是科技成果上了水平。2014年,我县专利工作稳中有进,全年专利申请量114件,同比增长3.6%,授权量52件,同比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局大力推动下,组织了多家企业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均达到了国际先进以上水平。江西联创(万年)电子有限公司的“LCFH1011004电容式触摸屏”等系列新产品经省厅专家鉴定,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高能蓄电池专用纳米胶体电解液技术研究”和“小粒径超高比表面纳米氧化硅制备技术的开发”两个项目,经国内7名行业权威专家鉴定:其整体技术工艺、产品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科技成果鉴定的最高水准,这也是我县首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平台建设有了规模。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安排部署,我局以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全年组织企业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凤珠实业“江西省淡水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宇纳米“江西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汉氏铂业“贵金属碳载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康欣机械“江西省轿车制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中“江西省淡水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省厅专家组评审,被列为省级淡水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余外3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经市局审批,列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载体建设覆盖了我县农业、机械、新材料、贵金属等各个行业领域,已然初具规模,成燎原之势。
三、主要做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园区持续快速发展。在招商引资的目标选择上以国内行业排头兵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大集团、大企业进区发展。在招商引资的策略上,一方面发挥区内现有企业作用,“以商引商”、“以大引大”,吸引相关企业项目进区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围绕核心企业、关键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配套进行招商。同时,积极完善招商项目的储备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载体。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业配套服务。一是抓好培训工作。我局今年和园区管委会联合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企业管理人员800多人次。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认真做好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服务工作,建立服务民营科技企业档案。县生产力中心已在园区设立办公服务场所,目前已录入在册的没以科技企业近百家,涉及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制衣、箱包、旅游、化工、电子、药品等多个行业。
3、加强领导,建立政府领导协调制度和园区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园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目标考核成绩作为考核园区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评比和奖惩。
万年县科技局
2015年3月20日
第二篇:xx镇发展民营经济汇报材料
xxx镇发展民营经济汇报材料
xxx镇位于xxx县域东北部,东接xxx市洛龙区,西连柳泉镇、石陵乡,北与xxx县毗邻,南与城关镇、城关乡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xxx县北城区位于该镇境内,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下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62042人,加之流动人口,全镇常住人口达10万人。xxx县新城区、工业园区、xxx生态园(1-6期工程)全部在我镇境内。2008年以来,x万吨供水项目、xxx区改造、廉租房建设、xxx烟草物流中心、河南22万伏变电站项目、xxx项目等多项重点工程落户xxx,既是xxx县的东大门,也是xxx县城的新窗口。
近年来,全镇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攻方向,发挥优势,优化环境,打造特色、培育亮点,民营经济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全镇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镇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我镇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至2009年12月底,全镇实现民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2.94亿元,增加值32.58亿元,税金1.21亿元,出口创汇125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全县前列。
其中新上项目20个,已竣工项目17个,合同利用资金
13.7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资金到位率位居全县第一。这些项目主要有:投资5300万元的xx轴承项目;投资4300万元的xx工贸有限公司项目;投资5300万元的单晶硅棒项目;投资5300万元的xx营销中心项目;投资1亿元的河xxx精密铸件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xxx建材二期项目;投资2亿元的22万伏变电站项目;投资1亿元的xxxxx置业有限公司府琛花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xx花园项目。
这些项目的入驻为xxx镇的发展注入了后劲。我们将继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空间,提高企业对经营环境满意率,继续为民营企业在xxx镇的发展及新的民营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环境。
第三篇:华中师大科技园汇报材料
一、情况简介
1、华中师大科技园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东湖高科集团、湖北万豪置业,共同出资3000万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园 是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600亩,二期用地480亩,科技园依托开发区的创业文化和政策资源,利用开发区的配套环境和服务。通过滚动开发并配合开发区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公司和入园企业累计 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建成各类厂房及研发基地20多万平方米。公司本着“诚信、务实、高效”的工作方针,使科技园真正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 的培育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以及项目评估筛选中心和融资中心。建成了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高质量、规模化产业园区。
2、华中师大科技园还有两个直接投资的公司:
一是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06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武汉华中师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成立。
二是和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共同投资100万元成立的湖北国知专利创业孵化园有限公司,这是一个专利技术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专门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批准的首批“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试点基地“湖北省专利创业孵化园”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任务。
3、华中师大科技园分为校园周边孵化器,科技园研发区和产业区三部分,校园周边孵化器依托学校资产公司管理,建有孵化器4万多平方米,主要集中在IT产业。
4、科技园公司孵化研发区自有用地103亩。
5、产业区已入园企业:武汉光谷鸿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光谷电子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武汉昱晟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武汉光谷消费电子开发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氧业中心、奋进智能机器研究所、武汉光元科技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还有NEC移动通信 有限公司、韩泰克(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威特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PUNO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外资企业。
二、最新进展情况及主要特色
1、华师科技园投资的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以华中师大数字媒体技术中心的研究生科研团队为技术核心力量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 角色动画的创意、策划与制作,包括数字二维动画、三维角色动画、建筑漫游动画、虚拟现实与模拟仿真、影视后期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企业形象设计、商业宣传 片、动画职业技能培训、游戏、手机动画及流媒体等领域。公司的主要技
术如:网格渲染,新型的逻辑动漫制作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渲染技术)等,已开发的拥有自主产知识产权的项目有:教育动画片《孔子的故事》及民族产业数字化影片《数字武当山》、三峡库区考古片《三峡文物大抢救》;古代天文知 识片《一年之际在于春》和由国际动漫大师Cliff领衔制作的好莱坞动画大片《7摄氏度》等。公司还承接各种2D及3D影视动画制作项目工程。这是一个 产、学、研和市场化结合的成功范例。
2、科技园公司自建孵化楼2万平方米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由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与学校合作共建的中部地区首个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型研究机构。中心依托学校及各级 政府部门的指导,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实体以及企业界的合作,主要进行文化及其产业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研 究,文化管理和开发经营高级人才培训,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评估、开发与管理,努力形成高校与文化企业组织产、学、研相结合。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文 化产业理论研究,农村和农民文化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应用研究,文化会展产业研究,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建设目标与远景:建设理论研究、理论创新与文化工作实践双向沟通的平台,建成一流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特 别是对社会所需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一流的文化产业人才,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需要。
3、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桥梁作用: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推进科技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独特作用,几年来我们尝试做了一些工作:
(一)积极协助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二)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科技园创业;
(三)向各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与就业岗位;
(四)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培训。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同所在城市各高校就业部门联系;
(二)扩大宣传,增强吸引力;
(三)提供孵化场地;
(四)设立创业基金。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园多校”的局限。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时就是按一园多校的模式组建的,包括:华工、武大、华农、理工大、华师、长城共6个园区。科技部、教育部于 2001年5月发文认定了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由于当时华工、武大、华农3个科技园已成立,所以文件名单中只提到了上述3个 园区。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了对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整本验收,各科技园均通过开发区报送了验收材料,并整体通过了验收。但两部委并未重 新发文进行增补,而是随后由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详细的名单,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华科大、武大、华农、理工大、华师大,“一园多校”模式 分别成立了六个不同的企业实体(公司法人),各大学园分散建设带来规划协调性差,资源合力形成不够。另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 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符合条件的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科技园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当初是以“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义申报 的,2008年教育部、科技部下文仍按原名称认定,目前各大学园公司以各自名义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没有协调到位,各大学园公司争取和申报国家产业支持 项目时也遇到困难,多次错失机遇。甚至多次错过参加国内交流会议和国际信息交流的机会。税务部门对此要求补充正式文件依据。请求开发区补充完善理工园、华 师园、长城园为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固组成部分的有关手续,并协调税收优惠政策。
2、支持政策落实不够。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曾经受到省、市政府的政策鼓励,包括建设用地相关政策的支持等。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落实不够,主要是两个阶段的税收问题。一 是2008年1月1日以前,省、市政府支持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特别是园区企业进行了征地、拆迁、代建、代政府招商,园区内场房 出租等收入呈复杂化的状态,不能完全符合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标准,税务部门在征收和稽查的过程中提出的标准,和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协调的意见差别很大,和外 地大学科技园企业享受的政策也有差距,有些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2008年1月1日以后,执行科技部教育部认定大学科技园资格,“一园多校”的问题还没有 最后取得明确的意见。
3、园区土地建设指标偏低。
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初期的采取“低密度、低容积率”,提升了环境建设标准,在取得了很好景观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地浪费,现在按照国家集约用地的新要求,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用地还有一定的富余空间。但是建设指标偏低,希望适当调整提高。
4、风险投资机制建设不够,支持园区小型科技孵化企业进行融资的功能发挥不好。大学科技园区在发展战略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风险投资机 制,筹集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园区科技孵化企业融资进行开发,这不仅是承担促进科
技产业化的社会职能,同时,更是科技园本身寻找发展机遇的重要渠道,是发展 的后源。但目前各园区企业一是缺少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积累,二是没有相应的配套金融政策,三是缺少政府的必要支持。
5、各大学园分散建设带来规划协调性差,公共设施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建设成本上升,各大学科技园负责园区公共设施的维护,财务和人力支出不堪重负。华中师大科技园孵化研发区自有用地北边,有一段不通车的道路被作为社会临时停车场已经3年,严重影响华师园及周围环境。
6、各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同,造成了各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外部产 业的结合协调不够,学校与资本市场对接不够,加上目前教育部对学校的产业投资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影响学校产业做大做强,导致入园企业减少,成果转化不够。需要建立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的市场发展方向及资本市场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作用。
第四篇: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07-12-13 14:21:29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经过八年来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学园发展的最多也最快。现将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态势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 1.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2006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又认定了12个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比上年增加了12个。62个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情况:长三角地区,有15个,占总量的24.2%,位居第一,西部地区有14个,占到总量的22.6%;其次是北京地区的12个,占总量的19.4%;中部地区10个,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局面。除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宁波市、青岛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等11个省市尚未建立大学科技园以外,其已覆盖到全国的23个省市,直辖市的27个大中城市,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为广泛。
根据对62个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现有孵化面积516.5万平方米,其中孵化用房219.5万平方米,研发用房83.1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03.8万平方米。
2.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发展情况
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孵化企业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607家、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12家、上海大学大学科技园463家、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268家和重庆大学大学科技园265家。以上5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总数达到了2115家,占孵化企业总量的31.5%。(见表3)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32个建在国家高新区内,占大学科技园总量的51.6%,入驻企业2470家,占总量的39.3%。
截止到2006年止,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6720家,其中仅2006年一年大学科技园就入驻了1384家企业,占孵化企业总量的20.6%。在6720家在孵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633家,由高校师生自办的企业数达到1344家。2006年6720家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企业总收入为294.7亿元;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上缴税额1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
3.大学科技园毕业企业队伍发展
2006年是大学科技园增长较多的一年,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最好的一年。经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后成长起来的毕业企业队伍,已经从2002年的720家企业发展到2006年的1794家,增长了2.5倍。其中仅2006年当年就有毕业企业33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18.7%。在已毕业企业中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5家,占毕业企业总量的4.7%。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毕业企业中有18家已经上市,在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毕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达318.3亿元,工业总产值295.2亿元,累计出口创汇达到4.8亿美元;吸纳就业人员10.6万人,其中留学人员达到了1450人。说明大学科技园是继高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孵化和培养高科技企业的摇篮,发挥了辅助国家高新区培养企业的助手作用。
2006年62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794家,比上年增加474家。毕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的大学科技园有17个,累计毕业企业1055家。
二、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发展情况 1.服务能力建设
各种能力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为入驻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是否周全,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各类服务机构数量达到了925家,其中中介服务机构有414家,排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1.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2.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3.燕山大学大学科技园;4.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5.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其中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130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2.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3.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4.浙江大学大学科技园;5.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有风险投资机构122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岳麓山大学科技园;2.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3、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4.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5.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有商务服务机构259家,排在前五位的是:1.清华大学大学科技园;2.复旦大学大学科技园;3.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科技园;4.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科技园;5.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
2.大学科技园所承担项目情况
一年来,大学科技园在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5年有5家大学科技园被创新基金授权为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小额资助,得到支持的企业也较多,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聚集的各类可用资金总额达到82.6亿元,其中企业自有资金31.4亿元,政府拨款3.4亿元,年末贷款余额30亿元,其它地方的来源18.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得到的可用资金约123万元。另外,各类入驻企业筹集的孵化基金总额达6.3亿元,平均每个入驻企业为9万元。2006年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企业获得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1项,投入资金3.8亿元。其中获得最多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有145个项目,占项目总量的46.6%;获得资金0.7亿元,占资金总量的18.4%。大学科技园所获得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情况。3.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情况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集中了高等院校的大部分科技资源,是我国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科技园的研发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123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4947件;其中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的数量达到了2985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成果获得国家和各省市的奖励830个;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达到2809个。
据2006年对62家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目前,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有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的专利有2339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
2006年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进行的科研活动也很活跃,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达到20.9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其中R&D投入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7.5 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
三、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状况 1.管理机构人才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管理人才素质是园区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对大学科技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大学科技园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有从事服务与管理的各类管理人员178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毕业人员399人,占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总数的22.3%;获得博士学位人员95人,占研究生学历人员的23.8%,获得硕士学历人员306人,占到研究生学历人员的76.2%;本科学历毕业人员905人,占总数的50.6%;大专学历毕业人员326人,占总数的18.2%。以上三类学历人员达到1630人,占到总量的91.2%。2.企业人力资源
2006年62个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了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为国家解决了部分就业的压力,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企业管理型人才。在13.6万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4万人,高出上年0.3万人;本科学历人员5.8万人,高出上年1万人;大专学历人员3.1万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5.7%。
在62家大学科技园中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3.9万人,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2.1万人,吸引留学归国人员1903 人。
四、各区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1.华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华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6个,其中北京地区12个,占到华北地区75%,是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1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有1.9亿,占总量的30.2%。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占总量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1097家,占总量的16.3%;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4.3亿,占总量的1.5%,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9.2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6万人,占总量的19%。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443家,占总量的24.7%。
2.西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西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4个,其中四川地区6个,占西部地区的42.9%。在14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9亿元,占总量的14.3%。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80.6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5.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842家,占总量的12.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50.8亿,占总量的17.2%;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603.3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5万人,占总量的18.4%。累计孵化成功已毕业企业207家,占总量的11.5%。3.东北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东北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其中辽宁地区3个,哈尔滨地区2个,吉林地区只有1个。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0.3亿元,占到总量的4.8%。现有的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1.2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2.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542家,占总量的8.1%。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8.9亿,占总量的6.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348.7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9906人,占总量的7.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104家,占总量的5.8%。
4.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长三角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15个,其中上海地区8个,占长三角地区53.3%。在15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2.4亿,占到总量的38.1%。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86.3万平方米,占总量的36.1%。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3027家,占总量的45%。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122.1亿元,占总量的41.4%,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403.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4.8万人,占总量的35.3%。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549家,占总量的30.6%。
5.中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2006年中部地区共有大学科技园6个,分布在6个城市中。在6个大学科技园中用于孵化的孵化基金总额就有0.5亿元,占总量的7.9%。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到70.5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3.6%。在大学园内的孵化企业有712家,占总量的10.6%。在孵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26.6亿,占总量的9%,平均每个企业营业总收入126.4万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岗位1.5万人,占总量的11%。累计孵化成功已经毕业的企业232家,占总量的12.9%。
第五篇:昌平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北京市昌平区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利用驻区高校优质的科教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商务花园城市,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高字〔2004〕487号)和北京市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京科文〔2006〕79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昌平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展大学科技园并形成聚集,是昌平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昌平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驻区大学科技园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由区科委负责实施,区发改委、区财政局等单位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支持对象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大学科技园,是指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经过市科委、市教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认定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以及区级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
第五条可申请享受本办法支持政策的大学科技园,是指总部位于昌平区辖区范围内,且大学科技园开发建设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经营管理机构)工商注册在昌平区,并在昌平区办理税务登记的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分园在昌平区内,总部在区外的,分园经营管理机构及园内企业申请本办法规定的支持政策,由大学科技园总部一并提出。提出申请的分园及其园内企业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应在昌平区。
第三章 支持方向 第六条鼓励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与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七条支持大学科技园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第八条鼓励大学科技园协助政府开展对入驻企业的延伸服务,完善自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并加大对创业期、成长期企业的公共服务与投入。
第九条鼓励大学科技园依托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内龙头企业、企业总部、运营中心、销售中心以及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优质企业入驻,调整园内入驻存量和增量企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十条在初创阶段,给予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一次性200万元的支持,用于大学科技园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
第十一条鼓励大学科技园聚集优质企业,对自2009年1月1日之后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新设企业,或从昌平区外迁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区级财政贡献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万元)的,每年将该企业上区级财政贡献的5%用于奖励该企业所在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
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扶持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昌政发〔2005〕34号)中规定的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税收奖励政策。
第十二条鼓励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机构在昌平区发展。自2010年起,以该经营管理机构上年区级财政贡献的10%为额度给予奖励。
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扶持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昌政发〔2005〕34号)中规定的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税收奖励政策。第十三条为鼓励大学科技园对园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或升级改造,对其建设贷款利息给予一年贴息,贴息金额不超过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计算出的利息的50%。
第十四条对大学科技园内孵化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40家以上,有共享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在孵企业开展投融资、技术、营销、生产等方面服务的孵化器,经审核后给予一次性40万元的奖励。
第十五条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按租房建筑面积计算,自租房之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给予房租补助0.8元/平方米/天;第二年和第三年按公历计算,补助0.5元/平方米/天;第三年以后不再给予补助。
本条款仅适用于大学科技园租用社会上的商业写字楼。
第十六条入驻大学科技园企业招用本区城乡劳动力,可参照《昌平区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岗位补贴办法》(昌劳社发〔2009〕1号)和《昌平区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办法》(昌劳社发〔2009〕2号)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
第十七条凡符合《昌平区扶持咨询产业集聚试验区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昌咨组发〔2008〕1号)中规定的咨询企业(包括各类专业咨询以及相关专业培训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自入驻大学科技园第二起,三年内,以上年上缴区级财政收入总额为基数,增长部分全部奖励给该企业。
本条款仅适用于自2009年1月1日之后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新设企业,或从昌平区外迁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凡享受本条款的,不再重复享受昌平区政府制定的其他与区级财政收入相关的奖励政策。
第十八条鼓励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上市,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一次性40万元的支持,对完成上市后的企业再给予一次性60万元的奖励。
第十九条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并连续两年上缴财政收入(不含个人所得税)在200万元以上或区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40万元的奖励;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北京名牌产品证书,并连续两年上缴财政收入(不含个人所得税)在200万元以上或区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条凡符合国家、北京市和昌平区各类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协助企业申请相关专项资金。
符合政府投资支持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获得市及市以上支持的,区政府按照10%的比例配套支持。
第五章 专项资金的申报
第二十一条申请区专项资金、奖励资金、贷款贴息补助、房租补助等支持的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需向区科委提交申报材料。
第二十二条申请一次性资金支持和对区级财政贡献奖励的单位,需提交:
1.书面申请书,并携带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2.企业连续两年财务报表和上审计报告复印件;
3.企业缴税情况证明材料;
4.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申请贷款贴息的单位,需携带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或升级改造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施工合同、贷款协议书及竣工验收文件,以及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四条申请孵化器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房产证复印件; 3.上一在孵企业名单、租赁协议和房租发票复印件;
4.上一真实融资服务案例2个以上(含2个),技术、营销、生产等方面服务案例3个以上(含3个);
5.相关证明材料及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申请中国名牌、北京名牌、市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按昌政发〔2005〕34号文件规定提供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申请上市专项资金支持(或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已经改制成功,申请上市辅导期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或北京昌平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成员证明材料;
3.与具有保荐资质的证券公司签订的辅导协议;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督局出具的辅导备案登记受理函;
5.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二)已经上市成功,申请专项资金奖励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书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或北京昌平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协会成员证明材料;
3.上市成功的证书或证明材料;4.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申请房租补助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房租补助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房屋租赁合同及房租发票复印件。
第二十八条申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配套支持资金的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市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批文、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的复印件;2.市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配套资金申请表;3.项目拨款通知单或相关拨款文件复印件、到款凭证复印件;4.国家或北京市要求配套的相关文件。
第六章 财务处理
第二十九条区科委收到申报材料后,定期汇总报区财政局会审。审核通过后,区财政局给与资金拨付。
第三十条企业收到项目支持资金后,应先计入“其它应付款”科目,待项目完工后,形成资产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第三十一条企业收到专项补助资金及专项奖励资金后,计入“补贴收入”科目。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企业在收到专项补助资金及专项奖励资金后,应专项用于项目的发展,不得挪作他用。用款单位应单独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安全合理使用。
第三十三条区财政局、区审计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区科委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十四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业务人员,对资金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在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出现违反规定的,区财政局可随时终止该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权,并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区科委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