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工作会议报告
以“五项计划”为抓手
加强科技内涵建设
提升科技竞争力
——在皖南医学院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党委和行政委托,向大会作科技工作报告。皖南医学院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是在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向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校牢牢把握科技工作新机遇,全面实现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总结第二届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校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我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今后科技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大力提升科技工作竞争力,为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一、过去两年科技工作回顾
两年来,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目标,团结广大教职医护员工,贯彻落实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实施“四个培育工程”为抓手,搭平台,建团队,争项目,促管理,通力协作,攻坚克难,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项目立项、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顺利完成了校第二届科技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达1037.08万元,对169项课题、1385篇论文、25部著作予以奖励。为增强科研发展后劲,2012年学校设立了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基金,目前共资助项目36个,资助经费 36万元。为培育重大项目、提升科研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条件日趋完善 加强对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多糖药物系列研究的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调配学校资源,积极申报新的省级研究平台。2012年,“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的转变。2013年,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获批建设。目前,我校省级科研平台达到3个,平台的学科覆盖面增大,科技支撑度增强。邵逸夫科技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流式细胞仪、高压液相色谱仪、液质联用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陆续到位,科研资源逐步整合和共享,将大大提升我校的科研能力。
(四)科研成果收获丰硕,产学研活动有效开展
两年来,我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85篇,其中一类期刊论文156篇,被SCI收录的论文102篇,二类期刊论文184篇;出版专著25部。8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卫生厅等单位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了良好的学术评价。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获得授权专利8项,进入实质审查专利13项。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组织参加了6次各地市举办的产学研活动,先后与芜湖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6项。两年来共承担横向课题10项。2012年学校获得芜湖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的科技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涵式发展的意识需要强化。实际工作中偏重规模、数量和投入等指标,存在重项目、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向项目要成果,向平台要突破,向管理要效率的意识不强。要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在继续扩大科研体量、进一步拓展纵向和横向研究的同时,逐步向重质量、重特色、重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我校优势学科不多,传统特色学科发展缺乏后劲,部分学科师资断档严重,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匮乏,团队协作水平较低,承担系列研究项目、申报重大课题、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我校科技工作的竞争力,导致高层次、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转化性不强,对行业和地方的贡献度较低,学校连续多年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的奖励。
——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科研工作的紧迫感不够强,各学院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得到有效激发。学校科技工作的评价、考核、监督、激励等制度需要完善,封闭、分割的管理方式需要转变,科研管理机制需要创新。
二、未来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同志们,201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推动高校科技内涵式发展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对于
设新的校级科研团队;申报新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为申报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打下基础;争取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项。
1.实施重点学科培育计划,实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改善 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加大学科整合力度,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传统优势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落实“学科引校”战略。
(1)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构以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二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对省部级、校级重点学科及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提供人才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力求在学术梯队、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对学校现有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进行5年建设期满验收,开展下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的遴选,着手培育校级重点一级学科,为建设省级A类重点学科打下基础。
(2)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在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中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保证持续投入,着力构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中西医结合等六大学科群。加强医学、药学、理学、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着力点,快速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团队主要资助对象为具有良好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所在学科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3)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性,以及临床能力培训过程的相似性,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机制。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培育工作,有效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建设的衔接和联动。
3.实施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实现科研平台条件与管理水平明显改善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大建设力度,利用其人才、资源、设备优势,充分发挥三大省级科研平台(基地)在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学术交流、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确保“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以现有平台建设为基础,力争新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加强对逸夫科技楼校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实验室规划,细化功能分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开放、共享有效运行机制,充实技术队伍,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
4.实施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计划,实现科技产出质量明显改善
当前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对发展的质量和成果转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任何一个科研项目的实施,不应止于成果鉴定和论文发表,而是还要对已形成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凝练整合,形成系统性成果,努力冲击省部级大
促使我校科研工作回归本源;二是健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设各级重点学科、创新团队,整合资源,提高科研效率,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三是健全科研业务服务管理机制。实施校、院、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三级责任制,强调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强化和突显各学院对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管理和监督责任,建立各学院科研成果年度通报制度,形成学校的年度科研工作质量报告,逐步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和科研管理架构,进一步规范科研行为,促进过程管理责任落实。
同志们!
科技工作是实现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学院校目标的强力支撑,为促进科技工作持续、均衡、协调发展,我们要注意做好“六个统筹”:
——统筹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认真分析、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真正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自觉要求,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发展,积极开发高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申报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统筹好科研投入和成果产出。科研投入是手段,成果产出是目的。在加大对科研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的同时,更要关注成果产出收益,提高科研工作效益,加大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
——统筹好硬平台搭建和软环境建设。在加强科研平台申报和建设的同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统筹好团队建设和个人发展。重视个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重视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工
第二篇:科技工作会议
科技工作会议 资料之二
创新驱动 服务发展 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2013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3年5月10日)
朱
庆
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会议作科技工作报告。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4年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分析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一、过去四年科技工作回顾
2009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把握科学研究这个强校之路、社会服务这个兴校之策,坚持把学术为天的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各方面,按照“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人才支撑”的基本思路,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科技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明显成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称学校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四川农大的雅安模式”。
4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服务区域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科技成果为重点,以机制改革为动力,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协同创新,构建了以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4年共投入6000万元实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强力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生态林业、果蔬、生态环境和园林等6个研究所,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合作共建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研究基地、水稻和玉米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茶检中心(四川)川农大研发中心,新建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环保厅重点实验室(中心)13个,杂交水稻、小麦、玉米等“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崇州现代农业研发、试验与示范基地一期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科研项目经费跃上新台阶。大力拓展纵向项目领域和空间,密切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实现大幅度、持续性、宽领域增长。4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达11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项(含重点项目1项),“973”和“863”二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等科技部来源项目86项,国家转基因重大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农业部来源项目49项,博士点基金项目等教育部来源项目41项。4年到校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37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41亿元,占总经费的44.9%;2012年国家级项目经费比2008年增加了2.01倍。
三是科研成果产出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三农”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4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次),其中李仕贵教授、陈代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分别获2009、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学术论文和专著产出增势明显,在SCI、EI和ISTP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1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年均增幅达30%,特别是2012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06篇,其总量与平均IF分别是2008年的4.7倍和2.6倍;出版学术著作79部。紧扣产业发展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审定新品种(系)与新兽药93个,其中川早1号人工杂交核桃、天府肉猪配套系和天府肉鹅配套系分别是四川省首个国审经济林新品种、生猪培育新品系和水禽培育新品系;新获授权专利249项,其中2012年获得授权专利126项,数量是2008年的18倍。
四是科研机制改革呈现新气象。以协同理念推动机制改革,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研工作业绩评分标准,建立起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增加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并为其发放坐班津贴,增设论文、专利、品种和获奖成果等后补助,调整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与科研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有利于激发活力的激励机制。
五是哲社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科技处增设了社科科。4年来,获省部级哲社奖励14项,其中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项;累计到校项目经费995.38万元,年均经费增幅30%以上,其中2012年项目经费约为2008年的4倍;出版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172篇,其中SSCI收录论文2篇、CSSCI收录论文216篇;一批哲社成果、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被有关党委政府采纳应用;公民文化普及基地入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入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社科联被省社科联表彰为2011-2012省先进高校社科联。
(二)致力服务发展,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
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针对科技成果成熟不够、转化不力和转移不畅的瓶颈问题,推进农科教联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4年来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推广科技成果400余项(次),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2012年学校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一是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按照“1422”(一院四体系两基地两创新)的思路,以超常规速度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其中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率先启动,试点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初见成效。依托学校科技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搭建了以“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广大农户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依托设在学校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构建了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迄今共举办各级各类技术培训班600余期,培训人员超过10万人(次)。依托设在学校的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搭建了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积极为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二是科技服务模式深入拓展。在坚持“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三结合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建设具有地 方特色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参与实施科技包村行动,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人才创办、领办和参与科技型企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方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年来,先后与全省50余个市县区、60多家企业新建或续建合作关系,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工作站16个、科技专家大院9个。
三是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完善了社会服务工作政策及业绩评分标准,明确把参加成果推广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及绩效纳入工作考核和业绩奖励范畴。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保障机制,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校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启动资金,4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7项,校内遴选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4项。调整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分配比例,把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让)经费的绩效支出费提高到55%,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投身科技服务。
(三)强化人才支撑,科技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牢牢抓住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这个第一战略,坚持引进、培养、稳定和使用四位一体,着力建设与“211工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科技队伍,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学校获准成为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首批10个试点单位之一。
一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坚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主方向主抓手,多渠道多平台先后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持续实施博士招聘计划,面向海内外广泛吸引和积极延揽人才。4年来,共引进高端人才5人、拔尖人才2人、优秀人才21人、学术骨干6人,公开招聘博士196人,其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69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5人。
二是人才水平全面提升。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实施了“211工程”双支计划,累计投入约6800万元、资助892人,入选双支计划层次人员从最初的180人增加到384人,其中二、三层次领军人物增加8人。实施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累计投入770万元、资助11人,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青基金资助,实现了学校在该人才项目上的突破。与此同时,抓好创新研究团队培育组建,支持各类人才申报人才项目、加强合作研究和提升学历学位。通过一系列综合配套的“组合拳”,4年来,新增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人和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1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5人,新增农业部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
三是人才活力充分焕发。修订完善了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评分、津贴奖励等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健全了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和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教职工奖励办法》,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极大地调动了人才 队伍的积极性。4年来,共投入2063万元用于教职工奖励,其中科技类奖励1026万元。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激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脱颖而出,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且提高了科研反哺教学和学科的贡献度。
总结回顾过去的四年,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采取了有力举措、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些成绩是广大教师发扬“川农大精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结果,在此,向广大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薄弱环节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能力仍待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培育筹建急需加快,科教深度结合、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偏少,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不多,科研对教学和学科的支撑力贡献度还不够。二是成果转化尚需加快,服务水平仍待提高。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新型综合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仍需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有待健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专职科研人员、学术型教师总量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平衡。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和国家杰青人选等领军人物依然紧缺。创新团队建设水平不够高、方向不够凝练,对多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度和吸引力较低。
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科技工作水平,制约着全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正视存在差距,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差距变为潜力、把压力化为动力、把挑战转为机遇,推动科技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增效益。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技[2012]4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创新团队,全力构筑人才高地
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政策措施,紧扣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突出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一是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方向凝练的创新团队,探索柔性加入、短期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组建方式,通过长期稳定支持和持续不断建设,力争再有1-2个创新团队入围教育部建设项目资助计划,争取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的突破。二是继续实施海归人才和博士招聘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层次结构。三是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在过去良好基础上,完善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后补资助等资助体系,加大对支撑人才的科研专项支持力度,推动学科、人才和科研三者的良性循环,促进创新能力和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积极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四川省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力争在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五是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项目经费、导师遴选和参与科研团队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他们在科研和服务的实践中尽快成长。
(二)强化平台建设,努力夯实条件基础
按照用好现有平台、整合重点平台、打造高端平台的思路,坚持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继续实施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催生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成果推广转化创造条件。一是扎实开展国家重 点培育实验室创建工作,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 构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知识与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积极推进雅安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崇州现代农业研发、试验与示范基地二期建设,合作共建一批新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博士科研工作站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三是加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干部教育和科学普及、技术指导,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培训平台。四是抓好农业科技
110、农业科技网等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三)面向重大需求,极力提高科技产出
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和创新引领的原则,瞄准农业科技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争取承担更多重大项目,取得更多重大成果。一是面向产业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优先领域和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科技问题,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结合“4·20”灾后重建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地缘优势,紧扣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产恢复、灾区生态保护、县域重建规划和园村设施建设等,集成组装一批灾区急需的成果和技术,在灾区恢复重建中主动作为、积极贡献。三是组织承担更多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力争在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支撑等重大项目上有更大突破,实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双进步双增长。四是把国际科技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所、学术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实质性合作,支持教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境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下功夫提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五是健全与立项相衔接的成果培育机制,切实抓好科研项目的总结、验收和成果鉴定,挖掘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力争获奖成果数量和等级以及SCI、EI收录论文有新突破。六是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重点抓好主导新品种新产品以及主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力争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四)推进多元协同,着力完善科技体制
强化校内协同,推进外部协同,改革科研管理和资源配置模式,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促进科技与教育、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一是把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瞄准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打破校区、院所、学科界限,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多形式建立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拓展科教结合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人才,鼓 励教师将最新科研进展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三是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的组织领导,支持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四是深化科技工作评价改革,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评分、奖励办法等政策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导向明确、重在激励、公平竞争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引导教师面向社会开展研究,面向需求进行攻关,面向市场进行转化,面向企业开展服务。
(五)注重特色发展,大力繁荣哲社科学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适应发展需要、具有行业特色、彰显学校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其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等独特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哲社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支持形成特色鲜明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品牌,使其尽快成为新的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推动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多点多极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公民文化普及基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社科联等的建设,为哲社研究提供更好基础条件平台。三是积极组织承担更多哲社研究项目,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社科研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设立专项支持哲社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四是完善哲社人才 队伍培养体系,开展哲社教师研修培训、实践教育和挂职锻炼,通过《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加大对哲社人才的资助奖励力度,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哲社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五是以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主阵地,深入研究、及时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有针对、有价值、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六)优化学术环境,奋力营造创新氛围
大力弘扬对工作敬业奉献的品德和对科学孜孜探索的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着力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环境。一是持续推进科学道德建设,固化学术规范教育制度,把科研诚信教育纳入职前职中培训内容,与职业理想、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二是切实加强科研过程管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出台学校《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全面强化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促使教师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勿碰“高压线”。三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以继承和发扬“川农大精神”为主要抓 手,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积极构筑培育创新人才、造就拔尖人才的精神家园。
老师们、同志们,科技发展水平深刻地反映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学校事业的内涵式跨越性发展,就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把社会服务作为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强力推进科技工作。让我们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学术为天的理念,毫不动摇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矢志不渝地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开拓进取,奋力开创科技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奋斗!
第三篇: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文章标题: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培植新亮点实现新突破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xx县科技局
近几年来,xx县的科技工作
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全县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2004年,我县被列为全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试点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列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2006年县科技局被推荐为全市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地震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准了工作的侧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培植亮点,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专利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为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促进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成立了管理机构。2004年10月,xx县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并配备了专职的副局长,制定和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了全县知识产权工作。
二是制定了激励制度。对于已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在授予专利权后,我们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助,对于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专利技术和成果,我们联系县电视台给予跟踪报导,并免费为专利发明人组织产品展览,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培育了专利园区。为进一步促进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寻找典型、培育典型,努力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全县企业和个人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专利申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培育的典型就是县银河经济开发区。县银河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现已入驻企业160多家。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县开发区专利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去年6月份,我们及时地为县开发区申报了山东省专利园区,今年1月19日,省知识产权局xxx副局长就专利园区的建设工作来xx县进行调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专利园区的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帮助县开发区及企业做了以下工作:
1、研发新产品前进行检索,努力提高研发起点。大部分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专利检索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到专利检索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都会进行检索和查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据此选择正确的创新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研发起点,避免了重复研究开发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避免了侵权纠纷,确保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xx县德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每年两次对国内同行业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全面检索并写出检索报告,以此调整公司产品的研究计划,保证了产品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2、研发出新产品及时申请专利。我们通过政策宣传及组织专利产品巡回展览,使开发区涌现出一批企业专利申请大户,如xxx公司,申请量为8件,xx德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申请量为6件。xxx公司作为全县最大的高能软管生产厂家开始时并不注意专利保护,但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公司逐步认识到申请专利的必要性,而且经销商也提出你们的产品如果没有专利保护,我们将不为你们销售,原因是在国内同类产品很多,不是专利技术很难防止别人仿造,这样经销商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离开经销商的合作,公司的销售额和经济效益将受到极大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公司开始注重专利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专利的申请、保护和管理,每开发一种新产品就及时申请专利,这样,消除了经销商和客户的后顾之忧,不仅加强了与原客户的联系,销售量剧增,而且敲开了一批新客户的大门。2005年专利产品为公司创造产值1950万元,占本企业总产值的69以上。
3、注重专利管理,开展专利保护。区内大部分企业都建立起了专利管理制度,配备了专利管理人员,保证了企业专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正常进行。例如xx县三益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2003年就成立了知识产权部,负责全公司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工作。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运作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同时,部分企业还不定期的开展专利保护行动,打击假冒、冒充行为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市场秩序。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在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先进县市的经验及结合本县实际,重点围绕六个“到位”,广泛深入的开展工作,使全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得以正常运转,进展顺利。
1、思想意识到位。2004年6月11日,全省欠发达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后,按
第四篇: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文章标题: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培植新亮点实现新突破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xx县科技局
近几年来,xx县的科技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全县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2004年,我县被列为全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试点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列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2006年县科技局被推荐为全市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地震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准了工作的侧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培植亮点,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专利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为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促进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成立了管理机构。2004年10月,xx县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并配备了专职的副局长,制定和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了全县知识产权工作。
二是制定了激励制度。对于已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在授予专利权后,我们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助,对于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专利技术和成果,我们联系县电视台给予跟踪报导,并免费为专利发明人组织产品展览,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培育了专利园区。为进一步促进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寻找典型、培育典型,努力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全县企业和个人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专利申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培育的典型就是县银河经济开发区。县银河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现已入驻企业160多家。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县开发区专利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去年6月份,我们及时地为县开发区申报了山东省专利园区,今年1月19日,省知识产权局xxx副局长就专利园区的建设工作来xx县进行调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专利园区的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帮助县开发区及企业做了以下工作:
1、研发新产品前进行检索,努力提高研发起点。大部分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专利检索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到专利检索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都会进行检索和查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据此选择正确的创新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研发起点,避免了重复研究开发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避免了侵权纠纷,确保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xx县德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每年两次对国内同行业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全面检索并写出检索报告,以此调整公司产品的研究计划,保证了产品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2、研发出新产品及时申请专利。我们通过政策宣传及组织专利产品巡回展览,使开发区涌现出一批企业专利申请大户,如xxx公司,申请量为8件,xx德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申请量为6件。xxx公司作为全县最大的高能软管生产厂家开始时并不注意专利保护,但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公司逐步认识到申请专利的必要性,而且经销商也提出你们的产品如果没有专利保护,我们将不为你们销售,原因是在国内同类产品很多,不是专利技术很难防止别人仿造,这样经销商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离开经销商的合作,公司的销售额和经济效益将受到极大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公司开始注重专利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专利的申请、保护和管理,每开发一种新产品就及时申请专利,这样,消除了经销商和客户的后顾之忧,不仅加强了与原客户的联系,销售量剧增,而且敲开了一批新客户的大门。2005年专利产品为公司创造产值1950万元,占本企业总产值的69以上。
3、注重专利管理,开展专利保护。区内大部分企业都建立起了专利管理制度,配备了专利管理人员,保证了企业专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正常进行。例如xx县三益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2003年就成立了知识产权部,负责全公司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工作。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运作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同时,部分企业还不定期的开展专利保护行动,打击假冒、冒充行为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市场秩序。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在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先进县市的经验及结合本县实际,重点围绕六个“到位”,广泛深入的开展工作,使全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得以正常运转,进展顺利。
1、思想意识到位。2004年6月11日,全省欠发达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后,
按照县委书记xxx同志的批示,县里立即组织召开了常委、县长联席会议,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8月25日,召开了全县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启动大会,xxx县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对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实施作了详细部署,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切实增强了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人事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人行、各乡镇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由科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真正做到了组织健全,机构完善,有组织、有场所、有经费,充分保障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
3、体制政策到位。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这项工作,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层层落实到位,县财政拨出专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同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检查督促制度,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各项管理制度,并对科技特派员及其家属给予多方照顾,使其能安心开展科技服务。
4、目标措施到位。在科技特派员的选派上,我们不拘形式,我们的原则是个人自愿、政府推动,我们不限年龄、不限职位、不限职称、不限学历,我们只注重特派员的工作能力。
例如:我们从县畜牧局选了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本科生作科技特派员到xx镇指导奶牛生产,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名大学生在畜牧局机关内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发挥,而通过当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服务,既发挥了专长,又能为老百姓服务,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增加了收入。现在这名大学生在xx镇已经成立了奶牛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自己任中心主任,我们县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又聘任了5名大学生作科技特派员,安排到该中心服务,现在这个服务中心已是名声在外,不仅面向本镇服务,而且全县的奶牛养殖户都纷纷慕名而至,登门求教。
在xxx镇,我们聘任了一名种菜大户作科技特派员,这个人虽然仅初中毕业,但有10多年的种菜经验,并有一个很大的销售网络,通过聘他作特派员,更加提高了他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壮大了他的基地规模,为当地菜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自已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在县xx种业集团,我们聘请该集团的总经理xxx同志为科技特派员,通过给他这样一个名分,有利于他开展工作,有利于和基地农户沟通,同时,对他本人也是一种约束,绝不能坑农害农,现在该集团已拥有签约农户800多个,良种繁育基地4000余亩,集团和农户结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5、激励机制到位。建立了科技特派员考核管理制度,加强
对下派工作的跟踪管理,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由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办公室每半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次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及时进行表彰,并在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6、宣传发动到位。为使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长期深入的开展下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科技特派员专题报道》栏目,加强舆论宣传,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基层工作后,新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为xx县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按照县委书记xxx同志的批示,县里立即组织召开了常委、县长联席会议,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8月25日,召开了全县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启动大会,xxx县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对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实施作了详细部署,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切实增强了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人事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人行、各乡镇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由科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真正做到了组织健全,机构完善,有组织、有场所、有经费,充分保障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
3、体制政策到位。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这项工作,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层层落实到位,县财政拨出专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同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检查督促制度,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各项管理制度,并对科技特派员及其家属给予多方照顾,使其能安心开展科技服务。
4、目标措施到位。在科技特派员的选派上,我们不拘形式,我们的原则是个人自愿、政府推动,我们不限年龄、不限职位、不限职称、不限学历,我们只注重特派员的工作能力。
例如:我们从县畜牧局选了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本科生作科技特派员到xx镇指导奶牛生产,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名大学生在畜牧局机关内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发挥,而通过当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服务,既发挥了专长,又能为老百姓服务,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增加了收入。现在这名大学生在xx镇已经成立了奶牛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自己任中心主任,我们县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又聘任了5名大学生作科技特派员,安排到该中心服务,现在这个服务中心已是名声在外,不仅面向本镇服务,而且全县的奶牛养殖户都纷纷慕名而至,登门求教。
在xxx镇,我们聘任了一名种菜大户作科技特派员,这个人虽然仅初中毕业,但有10多年的种菜经验,并有一个很大的销售网络,通过聘他作特派员,更加提高了他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壮大了他的基地规模,为当地菜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自已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在县xx种业集团,我们聘请该集团的总经理xxx同志为科技特派员,通过给他这样一个名分,有利于他开展工作,有利于和基地农户沟通,同时,对他本人也是一种约束,绝不能坑农害农,现在该集团已拥有签约农户800多个,良种繁育基地4000余亩,集团和农户结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5、激励机制到位。建立了科技特派员考核管理制度,加强
对下派工作的跟踪管理,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由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办公室每半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次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及时进行表彰,并在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6、宣传发动到位。为使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长期深入的开展下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科技特派员专题报道》栏目,加强舆论宣传,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基层工作后,新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为xx县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第五篇:科技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刚才,省科技厅史厅长和王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曹成章同志代表市科技局作了工作报告,五名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时间紧凑、准备充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扎实,取得了预期效果。特别是史厅长的重要讲话,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希望;王市长的讲话,站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今年全市科技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对史厅长、王市长的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再提几点要求。
一要认真传达好这次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是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召开的,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创新工程的再落实、再部署。会后,各县区参加会议的同志要向党委、政府汇报好这次会议精神,及时召开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讨论,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市直各有关部门也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
二要突出重点工作的落实。项目建设、科普工作、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合作、科技体制改革等五项工作,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好落实。项目建设是科技工作的载体。有项目,才有投入;有投入,科技创新才能落到实处。搞好科普工作,是科学技术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的有效途径。今年要重点抓好省上安排的科技活动周、科技展览馆和小康科技图书馆建设,把科技活动周办成展示定西、宣传定西的科普盛会。科技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一定要下功夫、花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开展科技合作,是我们借助别人的优势,弥补我们的不足、加快发展的途径之一。要按照全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在继续搞好已与我市建立合作关系的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在科技项目合作上取得新进展。抓好科技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放开、搞活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措施。今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时,要突出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要认真研究落实科技三项费(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础,要作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标志性工作,抓紧抓好。第二,要把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是要抓好督促检查。各县区、各部门要对今年的科技工作重点任务进行细化,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层层分解,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把督查工作贯穿于各项任务落实的全过程,从严考核,奖优罚劣,切实改变重安排、轻督查、落不实的现象。
会议之后,各县区、各部门要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于3月底前报送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