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海市香洲区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土流网整理)
南屏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珠海市香洲区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业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城市监督管理局反映。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4月12日
珠海市香洲区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根据《关于规范我市农民(被征地农民)建房管理的若干意见》(珠府〔2008〕160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村民建房管理的意见》(珠府〔2012〕14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区村民宅基地用地规划、进一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引导村民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本意见所称村民,是指年满十八周岁、户籍在本户宅基地或者可申请宅基地所在的村,并且属于该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被征地农民。本意见所称村民建房,是指村民在本户宅基地依法建设住宅房屋的行为。
第二条 成立香洲区村居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我区村居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统筹村居范围内旧村场和留用地的树桩立界工作,指导、考核各镇(街道)的村居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协调工作关系;各成员单位应当确定固定的工作部门及联络员,负责与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联系。
领导小组成员由各镇(街道)、香洲规划分局、香洲国土分局、区城市监督管理局、区财政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市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城市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副主任分别由香洲规划分局、香洲国土分局局长担任。
第三条 各镇(街道)设立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统筹辖区村居建设管理工作,对村民建房的日常事务实行“集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配置一至两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各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任务如下:
(一)做好《关于规范我市农民(被征地农民)建房管理的若干意见》(珠府〔2008〕16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村民建房管理的意见》(珠府〔2012〕147号)和本意见的学习、培训与宣传工作;
(二)在香洲规划分局的指引和技术指导下,组织编制镇(街道)村居建设规划,重点
要做好宅基地规划;
(三)根据区人民政府审批实施的村居建设规划,指导辖区各村核实划定宅基地;
(四)组织完成旧村场边界范围确认和树桩立界工作;
(五)统筹做好村居住宅的放线、验线工作和地籍、房屋测绘工作;
(六)在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服务窗口,解答村民咨询,收取各项申请材料,发放相关证书,制作流程图上墙公布;
(七)组织审核宅基地用地审批、新建住宅规划报建、验收以及新建住宅、已建成住宅申请产权登记的各项材料,统一到市房改办办理申请人未参加房改(含廉价房)或者货币分房的证明;
(八)组织做好村民建房的规划报建、验收和施工、竣工管理工作;
(九)协助国土、规划、城管执法部门查明未经规划许可已建成住宅的用地情况,协助前述执法部门做好相关执法工作;
(十)辖区村民建房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 香洲规划分局工作任务如下:
(一)指引、指导各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组织编制镇(街道)村居建设规划;
(二)负责办理村民建房规划许可(含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三)指定4名专职人员派驻南屏(包括南屏、湾仔)、前山、香洲(包括梅华、翠香、狮山、香湾)和拱北(包括拱北、吉大)开展工作。
第五条 香洲国土分局工作任务如下:
(一)协助区政府对村居范围内的旧村场和留用地开展树桩立界工作,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二)协调、协助市国土资源局完成集体留用地指标核定工作;
(三)做好宅基地用地审批工作;
(四)对未经规划许可已建成村居住宅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作出认定;
(五)指定4名专职人员派驻南屏(包括南屏、湾仔)、前山、香洲(包括梅华、翠香、狮山、香湾)和拱北(包括拱北、吉大)开展工作。
第六条 区城市监督管理局工作任务如下:
(一)对申请产权登记的未经规划许可已建成村居住宅,提出处理意见依法予以处理;
(二)对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依法处理。
第七条 各村股份合作公司成立村民建房管理工作组,工作任务如下:
(一)安排至少2名报建员负责收集、整理和向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报送相关材料;
(二)做好村民宅基地分配及结果公示;
(三)做好村民拟建住宅房屋情况公示;
(四)在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引导下,做好放线、验线;
(五)对宅基地用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的各项材料进行初审;
(六)辖区村居建设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村民建房申请宅基地用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由村民小组加具意见并加盖公章的《农村宅基地用地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因结婚分户申请宅基地的,还应当提交《结婚证》、配偶的《身份证》和《户口簿》;
(三)补办宅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还须提交《房屋(地籍)测绘报告》和辖区派出所出具的《房屋地址证明》;
(四)其他材料。
第九条 申请宅基地用地,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属村股份合作公司提交第八条规定的材料;
(二)村股份合作公司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分配宅基地,经三分之二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同意后通过《宅基地分配方案》;
(三)村股份合作公司将会议结果以《宅基地分配公示》的形式公示7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经审查不成立的,由村股份合作公司与村民小组共同出具《宅基地分配公示确认书》、《农村宅基地核准表》及《分配宅基地四至范围图》、《分户证明》,连同申请材料提交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四)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予以审核,统一向市房改办办理申请人未参加房改(含廉价房)或者货币分房的证明;对符合条件的,核发《农村宅基地核准表》;
(五)对宅基地核准结果,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在村股份合作公司依法公示7日。
第十条 村民建房(含新建、拆旧建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拆旧建新的还须提交《拆旧建新申请书》;
(二)新分宅基地提交《农村宅基地核准表》;旧有宅基地提交《土地使用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三)《村民建房总平面图》或者经村股份合作公司盖章确认的《邻里关系尺寸图》;
(四)《村民建房施工图》(可以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也可以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标准图集》中免费选用;两层及以下的村民住宅可以用简图报建);
(五)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属村股份合作公司提交第十条规定的材料;
(二)村股份合作公司初审合格后对村民拟建房屋情况公示7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经审查不成立的,由村股份合作公司出具《村民拟建房屋公示确认书》,连同申请材料提交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三)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审核合格后引导申请人、村股份合作公司完成放线、验线,出具《村民建房放线通知书?验线合格证明》,连同申请材料提交香洲规划分局;香洲规划分局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审核完毕,对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四)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向申请人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公示许可内容,收取《村民建房施工承诺书》、《村民建房施工协议书》、《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和《施工工匠资质证书》后出具《村民建房施工备案证明》。
第十二条 村民建房申请规划、竣工验收备案,应当履行以下程序:
(一)申请人经村股份合作公司,向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村民建房放线通知书?验线合格证明》、《村民建房施工备案证明》、《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和《地籍测绘成果报告》或者《房产(地籍)简易测绘成果报告》,申请验收备案;
(二)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自收到验收申请材料之日起进行审核,对规划、竣工验收合格的,出具《村民建房竣工验收备案证明》。
第十三条 村民建房(含新建、拆旧建新)申请产权登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房地产权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
(三)村股份合作公司出具的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明》;
(四)新分宅基地提交《农村宅基地核准表》;旧有宅基地提交《土地使用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五)《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和《地籍测绘成果报告》或者《房产(地籍)简易测绘成果报告》;
(六)《村民建房竣工验收备案证明》;
(七)房屋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新门牌号证明》;
(八)申请人自地税部门办理的《契税征免证明》;
(九)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的材料,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予以审核,然后协助申请人向市房地产登记中心申请产权登记。
第十四条 未经规划许可已建成的村民住宅(含拆旧建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于2014年6月11日前申请登记:
(一)《房屋产权登记申请书》和《询问表》(须在市房地产登记中心当面接受询问);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
(三)村股份合作公司出具的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明》;
(四)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2012年6月11日前建成证明;
(五)《房产测绘成果报告》和《地籍测绘成果报告》;
(六)房屋业主签署的《房屋质量安全自我保证书》;
(七)有资质的房屋安全鉴定单位出具的《房屋可正常使用意见书》或者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房屋可观察使用意见书》;
(八)土地权属清晰的,提交《土地使用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住宅建设用地属宅基地但土地权属不清晰或者不属宅基地但在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提交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同意申请产权登记的《会议纪要》(须由村股份合作公司盖章确认);
(九)新分宅基地提交《农村宅基地核准表》;旧有宅基地提交《土地使用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十)《香洲区已建成但未经规划许可的村民住宅确权表》(须由规划部门加具“符合规划的意见”,城管执法部门加具“不作行政处罚”或者“已作行政处罚”意见);
(十一)房屋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新门牌号证明》;
(十二)申请人自地税部门办理的《契税征免证明》;
(十三)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的材料,镇(街道)村居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予以审核,然后协助申请人向市房地产登记中心申请产权登记。
第十五条 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村民建房管理的意见》(珠府〔2012〕147号)的规定,在合法取得的旧有宅基地或者新分宅基地上未经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符合以下条件并于2014年6月11日之前申请产权登记的村民住宅,免缴地价款:
(一)建设规模不超出5层(含本数)并且建筑面积不超出400平方米(含本数)的;
(二)建设规模超出5层或者总建筑面积超出400平方米的,对 5层以下(含本数)并且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以下(含本数)的部分。
第十六条 改变《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尚未规划验收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非法占用国有土地进行建设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在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南屏镇北山村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应当遵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第十八条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宁波市江北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土流网整理)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意见
北区政发〔2014〕14号
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根据《宁波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宁波市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正确引导农村村民合理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根据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新村规划应符合城市化和集约化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推广建造联建式住宅。在市、区政府确定的规划控制范围内,除危房改造或因不可抗力导致房屋损坏灭失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已经或正在实施整村(含整个自然村)拆迁范围内的家庭成员,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二)无房户(困难户)优先审批原则。村民委员会在安排宅基地时应当优先考虑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同等条件下,根据人均建筑面积(捆绑计算)按从低到高的次序安排宅基地。
(三)用地计划管理原则。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对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集中建造农民住宅小区的村,可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二、村民申请建房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必须是本村村民(政府允许跨村集中联建的除外);
2、必须符合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包括集资建房和以个人名义申请取得的国有商服、住宅用地等)的规定;
3、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4、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必须符合村民建房面积控制标准。
(二)不予批准的情形
1、现有宅基地面积或建筑面积加上应捆绑面积其中一项已达到规定标准90%以上的;
2、农村村民有违章建筑而尚未拆除的;
3、农村村民出租、出卖、赠与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的;
4、在拆迁中全部家庭成员已实行货币方式或调产方式安置住宅或已享受住房困难家庭安置政策的;
5、本人或配偶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的;
6、本人或配偶为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且享受过国家住房福利政策(购买房改房、集资房、经济适用房及货币分房等)建筑面积高于户36平方米或人均18平方米的。
(三)计入申请建房人口的特殊情形
1、庄桥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和甬江街道河西、河东、夏家、外漕、畈里塘村范围内原户口在本村的未享受过住房安置政策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小城镇户改人员;
2、原户口在本村,现户口由农业户口直接迁出的现役军人(不含已转干军人);
3、原户口在本村,现户口由农业户口直接迁出报在大中专院校的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在读学生;
4、原户口在本村,现户口由农业户口直接迁出的监狱服刑人员;
5、原户口在本村,因入学入托原因,户口报在他处的申请建房村民的18周岁以下子女;
6、已婚无子女家庭,可增加一个建房人口,但双方均为非农业人口的除外;
7、可计入申请建房人口子女,其父母已领独生子女证的,可增加一个建房人口。
(四)不计申请建房人口的情形
1、申请建房农户的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户口在宁波市范围之外的;
2、父母申请建房时,其已成家子女及子女的家庭成员;
3、农居混杂户中非农业户口人员(除上款规定计入申请建房人口外);
4、在本区拆迁中已实行货币或调产等方式安置住宅(含已享受住房困难家庭安置政策)的人员(含拆迁时拆迁户未成家的子女);
5、已享受国家住房福利政策的人员。
(五)规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允许农村住房所使用的宅基地使用权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调剂,调出住房的农村村民须留足家庭可建房建筑面积标准,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调入住房的农村村民必须符合申请建房条件。
以申请建房形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以迁建安置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视同集体土地管理。
(六)收回宅基地使用权的情形
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注销其土地使用权证或有关批准文件,由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1、自批准之日起满二年未动工兴建的;
2、非法转让宅基地或住房的;
3、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的;
4、新批宅基地时向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承诺建新拆旧,新房房屋竣工后三个月内不拆除旧房的原宅基地;
5、实施旧村改造、统一建造新村后,已迁入新村居住的村民原宅基地;
6、因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涉及非本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且长期不在本村居住人员原在本村的宅基地;
7、为实施镇(街道)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占用的宅基地;
8、按规定应当收回的其他情形。
(七)其他规定
1、离婚户申请建房的规定。按以下不同情形确定:
原有住房(包括经审批、继承、赠与和调剂等形式而得的农村住房)的农村村民,离婚后三年内不得申请建房(包括重组家庭)。离婚三年后申请建房的,在捆绑政策(2003年10月21日,下同)实施前离婚的,按现有房屋面积计入审批面积;在捆绑政策实施后离婚的,按离婚前原有房屋人均面积捆绑计入审批面积。对于捆绑政策实施之后经批准取得宅基地的离婚户,再次申请宅基地时,不仅要与其原配偶捆绑,而且须与其父母或子女捆绑。
原无住房的农村村民,离婚后三年内申请建房的,双方家庭可申请建房面积之和最高不得超过离婚前家庭可申请建房面积(包括重组家庭),具体面积按离婚前家庭原可计入申请建房人口平均分摊,并且每户家庭最高不得超过建房面积双控标准。
2、部分家庭成员已实施拆迁安置的对象申请建房规定。部分家庭成员在本区已实施过拆迁安置,且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住房困难家庭低限安置标准的,允许未曾实施拆迁安置的家庭成员在其户口所在地按规定申请建房,已享受的安置面积(包括靠扩档等面积)予以捆绑。如户口所在地已经或正在实施整村(含整个自然村)拆迁的,以及户口已迁到实施过拆迁安置家庭的,停止审批建房。
三、严格执行村民建房面积双控标准
(一)参照《宁波市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和《宁波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结合我区实际,村民建房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标准分别按大、中、小户限额控制。
1、大户(≥6人),使用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125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140平方米;建筑面积最高不得超过240平方米。
2、中户(5-4人),使用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110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125平方米;建筑面积最高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3、小户(≤3人),按具体人口确定,其中:
——3人户。使用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75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最高不得超过90平方米;建筑面积最高不得超过145平方米;
——2人户。宅基地面积最高不得超过75平方米,建筑面积最高不得超过110平方米;
——1人户。宅基地面积最高不得超过50平方米,建筑面积最高不得超过80平方米。
(二)在合法权证面积范围内拆建住宅的,其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多允许超过控制面积标准的30%,但不得超过大户最高控制面积标准;因国家建设(含新农村建设、农村宅基地整理)需要迁建安置的,原则上按现有家庭人口核定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如原合法权证面积超过现控制面积标准的,允许按原合法权证面积迁建,但最高不得超过大户控制面积标准。
(三)村民建房实行捆绑规定。
1、村民建房捆绑类型。村民因无房申请宅基地或通过继承、分家析产、受赠、调剂等形式取得宅基地后未达到双控面积标准的再申请宅基地的,其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须与其父母(或子女)捆绑计算,捆绑后面积不足部分可按规定申请宅基地。
2、村民建房捆绑面积核定。村民建房捆绑面积分别按以下标准核定:大户(≥6人)宅基地面积1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中户(5-4人)宅基地面积125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3人户宅基地面积9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平方米;2人户宅基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平方米;1人户宅基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
四、完善村民建房报批程序
农村村民建房报批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提交申请。村民在建房前应当向所在行政村的村委会提出建房申请,涉及村民集体联建住宅或多层公寓的,还应由村委会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建房申请。
(二)村委会审查。村委会根据有关规定集体讨论建房户的申请报告,并将申请宅基地的户主名单、占地面积、位置等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签署意见后上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
(三)镇(街道)复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的规划、国土部门受理建房申请后,应当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审查后,对符合建房有关规定的,签署意见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四)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复查意见,对上报材料进行核实审查,对资料齐全、程序到位、符合条件的农户在本地公示5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五)区人民政府审批。根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经区人民政府审查,签署审批意见。
(六)结果公布。村委会将区人民政府审批结果予以公布。
五、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建造联建式住宅
(一)鼓励农村村民建造联建式住宅(包括多层公寓)。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建造联建式住宅,严格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以村或镇(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并按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双控标准安排村民建房。
(二)各村(镇、街道)根据村民建房的申请情况,统计与之人口相适应的房屋套型和套数,按大、中、小户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双控标准,对村民建房地块提出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三)村民提出建房申请后,由村集中统一受理,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初步设计方案的初审意见,按规定的双控标准核定宅
基地面积,考虑到联建房和多层公寓的特殊性,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建房总户数。
(四)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建房户的情况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总户数,按大户、中户、小户双控标准核定不同的住宅套型,批准规划设计方案和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村民建房申请资料审核后,对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建房申请情况在建房户所在村公告5天,公告期满无异议的,报区政府审批。
(六)农村村民联建式住宅用地批准后,用地单位不得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或用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村民建房;也不得出卖或改作他用。对尚未落实具体住户的住宅,暂时由村集体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暂不予土地登记;待落实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后,再依法予以审批。
(七)统一用于建造联建式住宅的用地一般仍保留集体性质,如涉及跨村建房的应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时一并办理征地手续。
(八)对无法实行统一联建的,并且经规划论证已纳入近期建设区域,但拆迁尚未实施,该区域内符合农村村民建房条件住房困难家庭,由建房户本人申请经批准,可视同拆迁对象提前实施拆迁安置,享受低限安置政策。
本实施意见自发文之日起实施。在本意见实施后一个月内办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经镇(街道)复核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按北区政办发〔2010〕53号文件精神办理,此后,按本意见规定办理。本实施意见实施后,原《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北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北区政办发〔2010〕53号)同时废止。
本意见由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江北分局、宁波市规划局江北分局负责解释。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2014年2月26日
第三篇:关于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的思考
和县国土资源局朱文亮
(此文刊登在《中国土地学会2009学术会议入选论文集 》)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以往有了新的提高,不少农民在富足起来后,纷纷将手中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屋建设和改善自己原有居住环境中来,或批地建房,或拆旧重建,或扩建装修,农村建设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建设行为点多面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量有限,在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矛盾也比较突出。在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新形式下,亟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如何完善探索农居民建房用地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实现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是我们广大国土工作者思考的地方。
一、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下面是对我国中部省份H县为例的农民建房的调查。资料数据显示,2008年H县共有农业人口562363人,农村居住建设用地面积为156830.1亩,人均占地186平方米,高于新农村建设人均120平方米55%。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旧房(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里,这种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而“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农村村民建房是历代农民孜孜追求的心愿。仅以H县S镇为例,每年申请建房户约有500户左右,其中占用耕地建房约为300户,而符合条件被批准的约为建房总数的10%左右。预计今后每年约有3千户村民需要建房,更多的村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现已成为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工作之一。从总体上说由于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成效是明显的。但因历史遗留原因,在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矛盾也比较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加上近几年是城镇商业开发,工业园区兴起,道路等级提升,卫生饮用水的推广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等,农民对住房的要求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日趋强烈,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新建数量多,每年约有3000户建房;二是更新周期短,除了原有“斗子墙”房屋不断更新外,很多八十年代初建的简易二层楼房也进入翻建期。据了解,近年新建的农民建房,除县城和县工业园区拆迁农民有少数统一规划建房外,普遍存在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大量农民建房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状态,有的占 1
用农田建房,有的倚路建房,有的在水塘架空建房,更有甚者填占水体堵水系建房。农民建房的无序,造成自然村落的一小二散,无法形成集居,使得道路、给水、排水等整体配套难以形成,普遍存在路不硬,水不清现象,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脏、乱、差”十分突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居住问题,并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农民建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是违法占地严重。一些农民混淆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区别,把土地看成私有财产,误认为集体分给自己的责任田,想拿来种田就种田,想拿来建房就建房,谁也干涉不了。一些干部混淆了减轻农民负担与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的区别,放任农民占地建私房。有的村甚至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买卖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建房。
二是土地浪费严重。近几年来,农民建新房的越来越多,很多农户都有两处或多处以上的宅基地或房屋。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建新房屋时不考虑实际的需要,建房往往选在公路旁,建在大田中,一味图大求宽,又不拆掉旧房。有些村庄整个旧房形成的老垸闲置着,又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上建新房。农村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宅基地非法交易有增无减,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使农村耕地逐年减少。
三是村庄布局散乱。农民原来建房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村道两侧,绝大多数的农民新房建设见缝插针,哪里地势好、“风水好”就在哪里建,造成新房旧宅斑驳错杂,房子大小、高矮参差不齐,极为混乱。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继续,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给节约、集约用地带来严峻的挑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农村建房存在违法问题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说,农村村民违法建房究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生产生活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制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耕地保护意识淡薄。按照国务院土地调控政策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但是各地方基层政府,尤其是一些乡镇、村主要负责人没有把握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片面的把此项工作理解成一般性的业务工作和部门工作。甚至有的镇、村把对农民占地建房特别是占耕地建房的收费看作是集体的“小金库”,完全脱离了县、乡财政预算管理,为了自身利益,乡镇、村二级默许甚至鼓励农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在交通要道边占用耕地建房比比皆是,“空心村”、“村外村”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土地大量浪费。正是因为基层政府己收费同意,国土执法监察部门制止违法建房时,农民抵触情绪相当大,从而对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农民建房管理乏力。一是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缺乏力度。虽然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都对农民建房的法律管理作出了规定,但对违法的处理却因牵涉部门多,管理层次多而难以落实。二是部门执法管理乏力。县建设、土地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虽都设有相关部门负责农民建房管理,但缺乏执法人员、执法经费,执法精力(尤其是乡镇无执法人员,其管理人员又大都另有中心工作任务),面多众多的农民建房管理明显力不从心。三是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乏力。或因重视发展当地经济、集镇基础设施而疏于农民建房管理,或因村民自治,农民自建而放松农民建房管理,或因当前实施的土地使用政策而无力进行农民建房管理。
(三)农民建房的法制意识淡薄。一是村民自身的原因。在建房问题上存在只顾自己,不顾整体:有的只图方便,路修到哪,房建到哪;有的只图自己享受,老宅不用,选取好的环境另建新宅等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占用农田,在自家承包田建房,把个好端端的成片农田弄得支离破碎;有的紧挨路边建房,使得今后道路拓宽、街道改造难上加难;有的压占水体建房,造成水系不畅直接影响农业排灌。至于厕所、猪圈等辅助设施建在沟塘旁边,更是比比皆是。二是村官自身的原因。多数是亲情人情大于乡情县情,现在村官三年一选。民选海选,正直管事的村官很难得票当选,这也片面助长了亲情、人情,放任村民建房自主。村民自治大于国家法制,有的村官片面认为自治就是自管,无视国家法律,无视上级部门审批。
(四)农民规划建房的扶持政策不够。一是现有法规对村庄规划用地的法律规定不够,没有明确的用地定位,新增用地预留比例,以及用地调整等。在一、二轮土地承包中,耕地承包殆尽,村庄规划的土地调整和使用面临法律难题,客观上加大了农民建房的随意性。二是政府的指导政策不够,缺乏村庄规划的研究和指导,缺乏村庄规划用地的政策扶持,缺乏村庄规划前期基础设施的投入,缺乏村庄规划典型引路的激励。
(五)村庄建设规划缺乏规范。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都是在八十年代由村里自发进行的,每户占地多少由村里说了算。虽然后期提出中心村建设的想法,但由于用地指标和当地村民习惯等原因没有执行下去。
(六)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难。一是农村建设用地调剂难。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导致农户承包的规划建设留用地、待置换用地调剂难。二是闲置宅基地流转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三是空置住宅拆除难,“空心”村、“空壳屋”整治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难。
(七)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无论是国家土地管理法,还是地方性法规,对村民占用集体土地都是无偿使用,加剧了村民超占面积建房的欲望。二是村庄建设规划缺乏法律地位。国家规定村庄建设每户占地不得突破160平方米,缺乏约束机制,目前规划体系在许多地方尚未建立。三是对违法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但有哪些“权”并没明确赋予,更没有赋予土地行政执法部门强制执行权。当前农民盖住宅,突击建设没几天就可以封顶,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下达停工通知书,违法者不停工,土地管理部门一点办法也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民违法建房不能罚款,只能拆除和恢复原状。等到走完法定程序,将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房子早盖好了,人也住进去了。且农民建住宅倾其多年积蓄,一旦拆除,便会激化矛盾,因此法院接到这样的申请强制执行案,往往是难执行而不了了之。国土资源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虽然规定可以查封施工设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土地管理人员你前脚走,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占地建房他后脚又进行。
(八)建房审批难。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由农民向村民小组提出申请,村组召开村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行政村签署意见送到乡镇国土所,乡镇国土所现场勘察后符合建房条件的再由乡镇政府审查后送到县国土局审核,县国土局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建房用地申请到审批,需要很长时间。由于条件严,程序繁,时间长。如在耕地上建房,因无用地指标县政府难审批,致使一些农民不愿按照要求办事。尽管目前对农民建房不准乱收费,实行零收费的政策,但建房不报批现象屡见不鲜,违法建房多有发生。
四、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建议
农民不靠国家投资,自己解决占农村人口90%的住房问题,应该说是有利农村稳定,有利三农发展,有利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的大好事,尽管点多面广、难以管理,但只要政府关心,领导用心,部门倾心,村民留心,好事就一定会办好。
(一)加强立法,完善制度。
1、有关法律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定少而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只有第六十二条提出对农村村民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的规定,《物权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立法也仅仅只有四条。国家应当加快对农民建房及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立法工作;
2、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出台农民建房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建房条件、土地使用政策、审批管理办法、优惠政策、处罚措施等,并结合管理制度的出台,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组织人力对村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尤其对非法占用耕地的违规违法建房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以起到对违规违法建设行为的震撼作用;
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市(县)、乡(镇)和村三级对村庄建设和农民建房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乡(镇)、村民委员会包括村民小组的作用,在建设和管理上充分体现“乡镇引导、村民自治、法制规范、典型引路”的思路;
4、是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村民小组农民建房管理体系,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执法管理巡查队伍,加大对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管理,以使农民建房依法有序进行,真正造福农民自己。
(二)认真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着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村庄布点规划一是以人口集聚为原则,撤小村并大村,使人口向大的自然村和集镇转移,规划取消基础条件差、居住人口少的小居民点;二是以集约土地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丘陵山坡地、利用河湖边缘地、村庄空闲地等,布点规划或扩大建设新的自然村;三是适度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条件和现状,优先考虑在基础设施条件好、交通相对便利且空闲地较多的地块规划建设新村,以期较少的投入能较快地树立典型。四是要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力度。每年挤出一部分用地指标用于中心村建设。五是要建立一些推进和保障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以积极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的推进换取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地方各项建设;二是通过必要的土地小调整、小流转,为农村居民集中建房提供必需的土地空间。
(四)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当然,这项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集体成员同意,必备条件是要有完善的法人结构、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措施。通过农村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第一,能够协调农村宅基地分
配不合理的矛盾。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对农村宅基地按照占用面积收取有偿使用费,解决了农村宅基地分配不合理的矛盾。第二,能够促进对土地的珍惜和合理利用。对于宅基地来说,可以根据家庭人口来确定宅基地标准,独身子女算两人标准,超标准部分施行惩罚性收费。这样不仅可以对村民随意扩大宅基地范围,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现象起到遏制作用,同时,由于人口的多少直接于自身的利益分配有关,也可以对农村超计划生育现象起到遏制作用。第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集体组织可以将收取的有偿使用费用于村庄基础实施建设,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第四,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一部分有闲置或者富余宅基地的村民,会出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主动考虑将这部分宅基地流转出去。
第四篇:村民自治实施意见
XX委改[2014)1号
—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关于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我县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结合XXXX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方向,健全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村(居)民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构建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总体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为目标,力争在2015年底之前全面推行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全县各村(社区)普遍建立基层自治组织,初步建立起基层自治工作运行机制。到2017年之前,全县各村(社区)全面建立起完善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依法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观村(居)民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承担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普遍提升,基层社会秩序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规范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1.严格村(居)民代表的推举程序。村(居)民代表由村(居)民书面推荐、依法选举产生。村(居)民代表原则上需长期在家,且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履行代表职责的相应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村(居)民代表数量应根据实际确定,每名村(居)民代表所代表的村(居)民原则上不少于5户,不多于15户。
2.建立村(居)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每名村(居)民代 表分户联系本村(居)群众,及时听取、收集、反映所联系户对村(居)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传达村(居)民代表会议和村(居)民委员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督促所联系户完成在集体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好服务联系群众的其他工作。各乡镇每年至少组织村(居)民代表集中培训2次。
3.规范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由“村(社区)党支部提议、村(社区)两委商议、村(居)民代表讨论决定、村(居)委会执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每次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前,村(社区)党支部应提前3个工作日把提议的议题告知村(居)民代表,由村(居)民代表走访联系的户,充分征求村(居)民意见:并由村(居)民代表将收集的意见提交村(社区)两委商议、党员代表大会审议后,由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全体会议决议通过,交村(居)委会执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最后由村(居)委会公开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
4.及时撤换不称职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委员会可根据村(居)民代表履职情况或村(居)民联名提议,及时依法组织罢免长期不在家、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村(居)民代表资格,补选新的村(居)民代表。
(二)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作用 1.制定并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各村(居)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宣传发动、讨论修改、审核把关、表决通过、乡镇备案、组织实施”的程序,围绕生产生活、邻里纠纷、社会治安、村容村风等方面,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明确约定“什么不可为”、“违反后怎么办”。城市小区(院落、楼栋)还可结合实际制定小区(院落、楼栋)自治(管理)规约。每年年终,各村(居)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村(居)民会议,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不断增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抓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宣传教育。各村(居)要通过广播、公开栏、坝坝会、张贴入户、面对面入户宣传、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确保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监督执行。各村(居)要建立村(居)民遵守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考核评价制度,由村(居)委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长及村(居)监督委员会成员组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执行考评组,设立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黑名单,采取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公开点名、广播检讨、上村(居)民法制学校学习、限制参加集体活动、捐献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等方式对违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村(居)民进行教育处罚。
(三)深化村(居)务公开制度改革
1.完善公开内容,实现金方位公开。村(居)要按照统一要求建立村(居)务公开目录,凡是群众关心的、有疑虑的、想知道的,如城乡居民低保、大病救助、财务收支等,都由村(居)民委会定期向村(居)民公开,并接受监督委员会监督考评。村(居)账务收支按日记账,逐笔明细,支出的每笔费用必须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审核、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方可入账。各社区要参照居务公开要求,指导本社区各居民小组做好组务公开,重点就集体资产营收、拆迁补偿分配、救灾救济物资发放等重大事项逐笔及时公开。
2.拓展公开形式,实行多渠道公开。2015年起,全面启用村(居)集体“三资”(资源、资金、资本)管理网络平台,采取以公开栏、网络平台公开为主,综合利用会议、广播、明白卡、手机短信等形式公开,确保村(居)务公开的全覆盖。
3.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无误差公开。每次公开前,村(居)委会将公开内容提交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定。各乡镇要将村(社区)每季度的公开情况以图片的形式通过“数字民政”系统传至民政局存档。各村(居)委会要建立村(居)务公开意见登记簿,在村(居)务公开栏中设臵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村(居)民对公开事项有意见的,村(居)民委员会应限时核实和答复。
(四)加强山湾(小区、院落、楼栋)自治机制建设 1.全面建立山湾(小区、院落)村(居)民自治机制。一是建立以“村党支部一山湾(院落)党小组”或“社区大党委一小区党支部一楼栋(院落)党小组”为链条的党组织体系。二是组建山湾(小区、院落、楼栋)村(居)民自治小组:邀请和遴选原来在各村(社区)担任过服务岗位或群众评价高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组建村(居)民自治小组(公益设施管理志愿服务队),具体负责山湾(小区、院落、楼栋)公益设施监管、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纠纷调解等自治活动,组织开展困难救助、亲情关爱、结对帮扶和技能培训、维修维护、文化宣传等社会服务。三是在村(社)已划分公共管护区网格基础上,进一步将网格化细化到山湾、小区、院落、楼栋,形成居民自治网格,明确村(社区)设施监管、环境卫生、治安防范网格责任区,按照网格化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山湾(小区、院落、楼栋)自治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县乡网格与村(社区)自治网格的无缝对接。四是由县政法委牵头,在农村全面推广电话“平安联防”工程,以一个山湾为一个群组,构建互帮互助、互联互防的信息网络,群组中任何成员遇到紧急情况时,都可第一时间呼叫组内其他成员救助。五是由县规建局督促指导、各社区具体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居民小区(院落、楼栋)依法建立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自主决定居民小区(院落、楼栋)的物业服务企业、公共设施管护、环境卫生、安防范 等事务。各社区要督促业主委员会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每半年向业主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2.普遍设立村、社区“百姓说事点”。在各村(社区)群众日常聚集地普遍建立“百姓说事点”,让百姓通过“唠家常”的形式,把矛盾纠纷、百姓诉求等社情民意在“点上”反映出来,并得到及时疏导,从而理顺情绪、解开疙瘩、化解矛盾。“百姓说事点”设臵“一牌”,即悬挂一块招牌,公开联系电话; “一板”,即设臵一块工作提示板,解答百姓提出的疑问; “一本”,即放臵一本百姓说事记事本,把百姓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一角”,即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便于百姓随时学习一些法律、科
技知识; “一员”,即每个“百姓说事点”落实一名自治小组成员或熟悉辖区情况、威信高、有一定文化和法律知识的热心人或“乡贤”担任村(社区)社情民意信息员、“法律明白人”、矛盾纠纷调解员,定时到“百姓说事点”倾听群众诉求,对群众提出的政策法律问题解疑释惑,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自治小组。
3.逗硬落实志愿者服务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上班时间是公职人员、下班以后就是社区居民”的意识,切实加强与基层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带头落实志愿服务和义工制度,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扶危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干部都要到基层社区党 组织报到,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做好社区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公共卫生、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党组织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实际,一对一安排好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居民活动,及时向党员干部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反馈党员干部“双报到”参与社区建设、落实志愿服务的情况。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双报到”和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评先选优、职务晋升的依据。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团县委、县文明办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志愿者服务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工作的检
查和考核,定期通报相关情况,督促志愿服务和义工制度的全面落实。
(五)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
1.推进“政社分开”。建立更加严格的村(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凡属于乡镇人民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项目,不得转嫁给村(社区)办理;属村(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办理的事项,由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社区)签订委托协议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费随事转”,由村(社区)委托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办理;属村(社区)依法履职的事项,通过村(居)民自治的方式办理。
2.建立“三社互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放宽社会组织准入条件,充分利用上级补贴、社区扶持、公共服务资金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培育地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化 社工队伍,鼓励并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定期开展公益性、服务性活动,丰富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云溪镇试点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互动”工作机制,实现“让社会组织成员受益、让社会管理人员受益、让社区居民群众受益”。
3.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力度。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推进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向社团、民营非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等级评定和信用管理,将等级、信用水平等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挂钩。
(六)强化村(社区)公益设施的建设维护和集体资产管理 1.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各村(社区)要切实加强村社道路、环卫设施、办公用房等公益设施建设的政策宣传,引导村(居)民不等不靠,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按照村(居)民议事会议制度规定,组织村(居)民义务劳动,筹集建设维护资金:确保公益设施有人管、有钱建。
2.抓好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要整合各方面力量,盘活用好闲臵集体资产,充分发挥村(居)办公室、会议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实等集体资产的作用,为村(居)民提供办事、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村(居)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3.强化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各村(社区)要逐
一、全面、准确登记房产、土地、森林、塘库堰池等集体资产,建立集体资产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集体资产的管护、经营、外包、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程序,首先将资产内容和处臵程序进行公示,再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同时,应及时公示集体资产的处理结果。
(七)扎实抓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1.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积极性,积极培育民间文艺体育社团组织,组织村(居)民开展器乐演奏、歌舞表演、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五进三争”(五进:即道德规范、政策法纪、科技知识、卫生健康、文化活动进农家,三争:即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社)为主要内容,每个村(社区)每年要开展一次“道德模范” “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XX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并将评选出来的先进在一定范围公示宣传,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民风转变。
(八)完善村(居)务监督机制
1.增设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位。在村(社区)现有干部职数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位,由村(社区)支部纪检员兼任,受乡镇(街道)纪委直接领导,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2.完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管理机制。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报酬由乡镇(街道)纪委从村(居)行管费中提取集中后考核发放。村(居)务监委会委员其他成员按照参与监督的实际天数,实务实评,在村(居)综合行政管理费中列支。
3.进一步规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普遍建立工作例会、学习培训、工作报告、考评奖惩等制度,防止监督缺位、错位、越位等。乡镇(街道)纪委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每年的履职情况进行的评议和考评,与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履职考评同步进行,对测评信任票数达不到半数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终止其任职资格,另行选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县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工作,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各乡镇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的领导,制定本地推进改革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本地改革实施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担负起落实改革实施意见的工作职责,加强对村(社区)自治 的工作指导,确保改革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三)营造浓厚氛围。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大对改革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中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4年12月30日
中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12月30日印发
第五篇:全市农村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通用)
最新全市农村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通用)
一、我市农村村民建房基本情况
(一)村民建房现状
(二)村民建房主要特征
(三)镇场管理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四、后段工作思路
五、几点建议
全面加强农村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既是我市实现乡镇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根据市人大安排,现就我市农村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村村民建房基本情况
(一)村民建房现状
我市地处洞庭湖腹地,主要以“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地貌特征为主,全市辖 10 个镇、2 个街道办事处、2 个芦苇场;共有 187 个行政村,9.3 余万户农村家庭,32.07 万农村人口,占比为 44.04%;现有已建成农村住宅 10.7 万栋。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改善,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 2016 年前的 27.6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 34.3平方米。2019 年全年村民建房数量为 1100 余户,其中报建手续齐全的有 169 户。另外,在农村村民集中居住方面,我市分别在新安、乐园、胜天三个村建成了 3 各集中居住小区,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在益阳名列前茅。
(二)村民建房主要特征
我市农村村民居住形式是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大多是一户一宅一坪(晒坪)一土(莱土),布局较为零散,沿路、沿堤、沿水(渠道、沟港河塘)等建房现象较多。大多数村民住房是上世纪 80 年代我市“苎麻热”后建成,砖瓦平房占 75%,少量为二层以上砖瓦楼房,平均每户住宅及其他用地面积在 1.3 亩以上。
经前段时间摸底统计,我市农村村民建房的选址分布基本情况为:集中居住的有 2712 户、沿路农宅有 2.7 万余户、沿堤岸农宅有1.6 万余户、沿沟港河塘农宅有 6.2 万余户。其中涉嫌占用耕地的有7587 户,涉嫌占用基本农田的有 1829 户;近三年新建农宅 2821栋,其中手续齐全的有 423 栋,占比为 14.9%。
(三)镇场管理情况。近年来,我市各镇场街道加大了对农村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的力度,村民建房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如我市的新湾镇、阳罗镇,均全面实施了规划例会制度,近三年来,两镇的村民建房均向当地镇政府提交了建房申请资料,镇规划例会对村民建房申请进行了严格审批;全面落实了巡察制度,严厉
打击了违规违建行为,两镇近三年来的村民建房,均无占用耕地、农地、林地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建房需求的增长,对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建房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历史原因和农村村民建房发展,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建行为尚未根治。由于习惯、个人意愿等原因,部分地方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多处占用、超标准占用住宅基地;有的假借村民集中建房的名义,进行商业开发;部分村民建房规避管理,未经批准,私自建设,据调研统计,近3 年内全市村民建房未履行报批等相关手续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比将近85%。
2.空心房占比仍然较大。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9 年,全市城镇化率达 54.11%, 比 2016 年提高了将近5.3个百分点。近3 年农村向城镇转移 1.78 万户,约 5.2 万人,形成了不少的空心房,其基本情况为:一是有的家庭及成员户口在农村,但已举家搬迁至城镇居住,原在农村的住房及宅基地已废弃多年但权属未变,房屋已经破烂不堪,周边土地荒芜;二是有的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每年只有春节时才回家几天,空巢房很多。据调研统计,目前全市农村村民长期空置住房约 9369 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 6.8%。如草尾镇空置住房 840 户,占全镇总户数的 7.2%, 南
洞庭芦苇场共有村民 1946 户,目前空置住房达 416 户,占比21%。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农村空置住房户数还将不断增加。
3.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我市农村村民居住房屋大多为
上世纪 80、90 年代建成,砖瓦平房占大多数。据前段时间调查统计,近三年我市共对 5.6 万栋农宅进行了鉴定,其中 2017 年鉴定农宅 1.63 万栋,2018 年鉴定农宅 1.82 万栋,2019 年鉴定农宅2.72 万栋。三年来经鉴定确认为 C、D 级危房的农宅共有 1.14 万栋,其中 C 级危房有 4782 栋,D 级危房 6641 栋,危房在全市农宅的占比为 10.65%。在这些危房中,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残疾人贫困家庭等对象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2013 年至 2019 年间,我市财政共投入 8596.25 万元,对 5083 户农村村民危房进行了改造(其中:2017 年投入1730.25 万元,改造危房 1367 户;2018 年投入 3548.35 万元,改造危房 2075 户;2019 年投入 3317.65 万元,改造危房 1641 户),但部分农户住房由于建房时间长,房屋基础差,政府改造后的住房几年后又成为危房,全市这类房屋共有 380 户,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4.与当今发展不相符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当时村民自建住房标准不高,式样老旧,一些自建住房还是上世纪 80 年的简陋户型,在建筑质量、功能设计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住房虽几经装修、修缮,但基础质量不高,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符合。
针对上述村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有历史的原因。我市农村村民分散自建住房及产生的问题,有很大的历史原因。分散选址建住房的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上世纪 60、70 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时,在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也无法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政府只能鼓励农民自己筹资建房安家,也只能让村民选择路旁、沟渠边、堤脚、湖塘畔等生活方便处及农田、责任田就近处分散建房解决起码的居住问题,因此导致村民住房凌乱分散的问题较为普遍。
2.有发展的原因。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分田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效益大大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普遍大幅增加,在向好的发展形势下,我市农村开始了新一轮住房条件大改善,加上出现婚育人口高峰,农村砖瓦结构的住房开始兴建,到上世纪 90 年代达到建房高潮。但在这一时期,依然没有统一的村居规划设计方案与措施,村民只能自发选择自己的建房地址,这一农村经济发展时期,也成为占用基本农田,超标用地、进入公路红线的高发期。
3.有管理的原因。在当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中,流出农村人口的管理出现或重复管理、或互不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户籍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长期外出务工经商
人员、在城镇购房人员的管理职责不分明,对由此产生的农村空巢房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在 21 世纪初期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建房办理用地手续审批繁琐,涉及多个部门,无形中给村民建房带来不便。同时,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尽管成立了规划建设环保站,但多数乡镇规划建设环保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且多数不具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对农村建房服务缺位、监管乏力,给农村房屋建设留下诸多隐患。
三、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及时出台相关政策。2013 年 4 月,为规范村民建房行为,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沅江市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沅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沅江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基本实现了农民建房管理有据,促进了农民建房不断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20 年,根据中央、省及益阳市相关政策,我局牵头草拟了《沅江市村民建房管理办法》,目前已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住建、自然资源、环保、交通等单位和各镇场街道为成员的村民建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及乡镇场的职责。
2.不断完善乡镇规划。2018 年通过政府采购已完成 60 个村庄规划,2019 年完成乐漉线、茶草线等 36 处村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布点工作,进一步夯实了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基础。
3.积极整合相关职能。2017 年,为全面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与管理工作,沅江市委、市政府根据政策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面实施了机构改革,在乡镇方面,完成了“四所合一所工作”(即:将村镇建设站、国土所、环保所和房产管理所合为一体),并将编制划入乡镇,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乡镇对村民建房管理的力量与力度。
4.多措并举推进管理。一是以危房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农村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住房质量;二是以村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为试点,积极探索村民建房管理新路子、新方法;三是加强技术指导,近年来,投入 20 万元委托益阳城市学院根据我市地形地貌及风土人情的特点,编制了村民建房样板图册 50 余套,明确了村民建房技术标准与要求。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城管执法局、农村农业局、生态环境沅江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及时查处村民建房的违法违纪行为,2019 年至今,共联合执法 15次,查处违规别墅 12 栋,占地面积 132705 ㎡,建筑面积 2383.61㎡。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村民建房行为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后段工作思路
我市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县,更要抢抓当前新一轮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有利契机,精心统筹谋划、精准高效实施、积极稳妥推进。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进一步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农民建房的更新改造,努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富有湖湘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
1.狠抓政策落实。今年来,国家对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明确村民建房在取得《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可以合法的建设住宅。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湖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益阳在 2018 年年底,通过立法程序将《村民建房管理办法》上升为《益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农村村民建房的规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下阶段,我市将狠抓各级政策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益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一是迅速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与任务。进一步明确镇场的主体责任,通过镇场街道组织相关部门落实“三到场”的要求,确保农民能够规范开展住宅建设;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局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农用地转用、房屋权属登记等监督和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村主局农村住房建设的宅基地监督、管理和服务责任;进一步明确住建局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服务和农民工匠管理责任,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二是根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陈尘肇在《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新闻发布会上的解读,我市在全面保障农民一户一宅、户有所居的基础上,不强制
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三是在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我市耕地的保护。
2.突出规划引领。把村庄规划作为农村村民建房的重要抓手,按照“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把多规融合理念引入镇、村规划设计,注重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五个对接”,逐步形成多规融合、衔接统一、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协调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合理定位功能、优化调整布局,既体现共生性又体现差异化,促进城镇与农村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3.勇于破旧立新。充分利用沅江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优势,在研究吃透上级相关政策,加强沟通对接,积极向上争取的同时,在破除机制障碍、破解瓶颈短板上大胆想、大胆尝试。把农村住房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农民致富增收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农村住房审批的改革,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全市农民建房管理体系,为村民建房与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强力保障。
4.强化精品意识。全面强化农村村民建房的相关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精品意识,要把村民住房建设全面融入到我市构建“三市”、“四湖” “五宜”工作中(三市:产业强市、生态名市、文化特色市;四湖:湖城、湖岛、湖州、湖乡;五宜:宜居、宜业、宜读、宜视、宜游),在民居、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上注重保留乡村印记、反映乡
村特色,凸显有别于城市的独特的湖乡田园风光和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让村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几点建议
1.明确各部门职责职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建议该项工作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各镇场街道为管理主体,自然资源、住建、林业、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尽责履职,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村民建设与管理工作。
2.加强对我市农村村民建房的监督和管理,全面加强对违建的查处力度和两拆工作(拆空心房、拆违章棚亭)力度。
3.村民建房要切实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相结合,确立试点(重点)区域,通过打造精品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