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员挂职背后的考量
官员挂职背后的考量
59岁的挂职副县长长期不见人,常委副市长排名居然在一般副市长后面,同样是副厅级的高校副校长,同时到一个地方挂职,待遇却大不同„„这些现象,都因为“挂职”这个特殊的组织安排而真实存在
挂职干部不占当地职数
在山西吕粱官方网站上,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海东和市委常委、副市长竟辉的排名有些怪:在“市委领导”介绍中,王海东和竟辉排在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张选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秦书义的前面,但在“政府领导”介绍中,两人又排在三名未进常委的普通副市长之后。
还有一件“蹊跷”的事,吕梁12名市委常委中,有5名来自市政府。其中,市长1名,副市长有4名。
湖北一名任过地方常委、组织部长的官员介绍,一般情况下,9人的常委班子里,只有政府正职和常务副职;而11至13人的常委班子中,除政府正职、常务副职外,可能还有一名资格较老的副职进常委。
一个政府5个市长进常委,确实属于比较少见的特殊情况。而同样“反常”的事情,在湖北恩施州也存在。2016年2月23日,记者登录恩施政府官网发现,州常委为11人,其中有1名州长和3名副州长。
2016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常委会委员名额有具体的规定:省级11至13人。市县两级为9至11人。
“恩施,现在还空缺宣传部长和政法委书记,州委秘书长还是州委副书记兼任,这三个岗位一般都是州委常委。”湖北一名熟悉恩施官场的官方人士介绍。而吕梁市委秘书长和宣传部长尚空缺。这意味着,如果补齐常委缺席,恩施与吕梁的常委都将超出最新规定的11人上限。
对于恩施与吕梁的这种情况,山西一名正部级官员的秘书向记者介绍,吕梁有5名正副市长是市委常委,其中排名异常的王海东和竟辉两名副市长是挂职的。湖北一名知情官员也介绍,1月14日,恩施州当时有2名州委常委、副州长是挂职,前不久一人结束了挂职,目前仍有1名挂职的副州长是州委常委。
“挂职干部,都不占地方的编制数。”山西、湖北多名厅处级官员称,根据有关规定,在吕梁和恩施挂职而进入常委的官员,并不占用当地党委常委的职数,不能算超编。
中部省份一名县委书记向记者介绍,挂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帮扶性质的挂职,一类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干部。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而挂职,可以当作基层工作经验。
“新的干部条例规定,干部提拔任用应有基层工作经验。到基层挂职并接受锻炼,是我党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担任过基层组织部长的湖北官员说。记者随机查阅湖南郴州、湖北孝感两市的官方网站,分析市委常委们的履历后发现,有挂职经历的官员几乎都在挂职后2年左右被提拔或重用。
少数人去挂职是抱着下去镀金的思想。对于这些人来说,要的只是简历中的基层工作经验,挂职也只是为自己的仕途“打基础”、“做铺垫”。
同样挂职,待遇却有不同
上述组织部部长介绍,“挂职分为上挂和下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种方式。”
现实案例显示,基层官员到上级单位挂职,挂职完一般都会提拔或重用。2014年3月,时任郴州副市长张希慧挂职担任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12月,她即当上了郴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下挂,门道比较多。是否能够给地方带来利益、与地方的关系如何,都将决定挂职官员的位置。
2016年1月,湖北恩施州同时有2名挂职的副州长是州委常委,其中一个叫冯忠泽,来自农业部。
2月20日《恩施日报》报道:2015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在恩施举行,离不开农业部第十批定点扶贫联络工作组成员、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长冯忠泽的艰辛付出。正是他带领州农业局、州农科院到农业部种植业司、种子管理司汇报争取马铃薯主粮化项目落户恩施,成功举办“南方马铃薯大会暨招商会”及“品牌农业中国行――走进恩施”活动,并积极争取承办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恩施是贫困山区,能为恩施争取到项目和资金的农业部挂职官员,基本都是州委常委。同时恩施作为民族自治州,与中南民族大学关系特殊。中南民族大学多名到恩施挂职的副校长,都进了常委。在恩施挂职州委常委、副州长的赵晓珊,就来自中南民族大学。
并非所有到恩施挂职的副厅级官员都有机会进常委。2012年,任武汉化工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的檀坤华到恩施挂职副州长,未进常委。但与檀坤华同一年到恩施挂职的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却成为州委常委、副州长。
挂职官员在当地能否进常委,组织部门和地方一把手的态度最重要。湖北一名曾挂职过副处级岗位的人士介绍,最初他想到一个县级市挂一个副市长,但是因为组织部门不太了解他,当地一把手也不太重视他从事的工作,只好去了一个地级市的党委部门挂了一个副职。
“下挂何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挂任常委肯定是对干部的重视。地方愿意接收挂职干部,主要是有利于地方的发展,因为干部派出方都会给地方一定的支持。”上述组织部长说。
不该出现的“空挂”现象
河北省临漳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赵俊祥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些地方在干部挂职工作中措施不力、监督不紧、考核不严,对挂职干部疏于管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为了挂职而挂职,挂职干部不“落地”、不到位,挂职而不“挂责”地悬在“空中”现象。
赵俊祥发现,“空挂”的有两类。少数人是抱着下去镀金的思想。对于这些人来说,要的只是简历中的基层工作经验,挂职也只是为自己的仕途“打基础”、“做铺垫”;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只是“过客”,人事行政关系都在原单位,过段时间就会回去,在这里干好干坏都一样,倒不如得过且过混日子。
现实中,也有个别挂职而见不到人的官员。2014年9月,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迎来了一位挂职副县长汤晓辉。汤晓辉之前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纪检监察部督导员,1955年9月生,2014年9月到公安县挂职时,已经年满59岁。
多名厅处级官员向记者介绍,挂职官员的年龄没有明文限制,但一般都比较年轻,有培养前途。记者还发现,有少数地方明确规定挂职干部的年龄在40岁以下。59岁的副处级官员离退休已经不远,确是极少见的挂职个案。
公安县一名在当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科级官员表示,“没听说这个事,也没见过这位同志。”公安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没见过这名副县长。
记者注意到,公安县目前有3名挂职副县长,当地政府官网上,有多条其他两名挂职副县长参加当地的会议或者到乡镇、县机关调研的消息,唯独汤晓辉没有。汤晓辉的名字,只在公安县官网上出现了一次,那就是县人大任命他担任公安县副县长时。(据《南方周末》)
第二篇: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考量
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的转型考量
微软放弃了 10 多年来对 10 万名员工的分级评鉴制度。该公司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 6160 亿美元的秘密武器?《商业周刊》文章分析认为,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就是毒药。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以下是相关文章内容:
2013 年 11 月 12 日,微软全球总部发出一封信,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制度(Stack ranking),这封信将改变其 10 多年来,对 10 万名员工绩效评比制度。
微软,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 6160 亿美元的秘密武器?
放弃员工分级制美国媒体一面倒报以掌声
这套强制淘汰排名末位者的管理工具,也曾是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成功改造通用电气的法宝。《财富》(Fortune)五百大企业中,有三成使用这个工具。包含通用电气、惠普、微软、3M 都曾是爱用者,台湾的台积电也曾实行。
何谓员工分级评鉴?就是把员工依业绩从最好到最差分等级,选出前 20% 者。表现超乎预期者,为最有潜力员工,给予最多的奖金、升迁机会和培训,中间 70% 属于符合预期,奖金和升迁机会比前者少,最后 10% 表现未达预期者,必须改善或者离职。
杰克.威尔许在 2000 年的通用电气年报中写着:“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 10% 移除,借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业绩门坎,提升领导质量。”
曾在台积电实行员工分级评鉴,政治大学 IMBA 教授李瑞华指出,这个制度背后是奥林匹克精神,要通过竞争激发员工潜能,避免员工吃大锅饭弊病。
1999 年,全球处于人才战争之际,微软被《财富》评为全球卓越企业之一,就是其能用最好的报酬,吸引最优秀人才,在育才、留才方面得到最高评比。微软还做过内部员工调查,结果显示“高绩效员工喜欢明确工作目标,清楚知道自己表现”。
但,这次微软一宣布放弃,美国媒体却一面倒地叫好。《华尔街日报》副标题写着:“微软放弃充满争议的员工分级评鉴”,《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的标题是:“微软砍掉被广为憎恨的员工分级评鉴”。
分级制造成假性平等
原来,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
先剖析这套制度,其逻辑是强者胜出。但其残酷之处为:强弱是相对性的。即,你表现的绝对结果不是重点,而是你跟别人比较起来如何。
微软把员工的能力分为一到五,一为最好,五为最差,每年有一定比例得列为最差者。
每年 6 月是微软内部最紧绷的时期,前面已经经历两个月绩效考核、写报告、自我评估等流程,微软主管会一起开一场叫作校准(calibration)的会议,主管必须辩论或者维护自己部门的最佳或最差员工。
“走进这个会议室,我就知道,虽然手下 10 名员工都是业界最好的人才,但至少得有一名被说表现不好„„。如果下面的人都表现不错,被迫把他弄到 under performance(低于标准)那种感觉„„真的很差。”台湾微软内部主管无奈地表示。
一位美国微软主管离职后向《华盛顿日报》集团旗下的网站 slate magazine 透露,“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是毒药”,他的上级主管甚至要求他把一定比例的员工列为“平均以下”,否则就无法过关。
分级制扼杀创新潜能
当 Apple 尽全力研发 iPhone 和 iPad,Google 给予员工 20% 时间做创新,微软内部却开始因应此制度而出现各种奇门怪招。例如,每年 5 月制定个人目标时,不能订得太高,否则隔一年达不到后,你就可能成为被淘汰的末位者。这种生存“潜规则”,逐渐演变成“显规则”,员工不想转调到表现 最优秀的团队以免成为垫底者。如果你想转调,就得冒着部门主管把你 2013 年的绩效打成五分(最低分),填补名额的风险。
于是,大家不想拼创新,因为创新初期总是会失败,你就可能会成为末位被淘汰的人。甚至,根本拒绝团队合作。
这是微软 CEO 鲍尔默(Steve Ballmer)8 月 23 日宣布一年后要退休的关键原因。因为微软在成长最快的平板计算机和手机的市占率,受到苹果和 Google 主导的安卓(Android)阵营夹击,仅有个位数。
分级制拖慢反应速度人人习惯留一手自保
当消费者可用同一个苹果 iTunes 账号搞定苹果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计算机时,微软推出 Window 8 手机一年后,软件开发者才可以用一组帐户,同时为微软手机和计算机开发 App 应用程序。微软有这么多好人才,但反应速度却比别人慢。起因是,过去强调个人主义的制度,让大家不习惯团队合作。大家习惯故意留一手,让同事无法拿到足以威胁自己绩 效的信息。“我帮助你,等于让自己绩效降低”的观念逐渐扎根在微软人心中。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认为,员工分级评鉴的前提为“能力是常态分配”,但当员工能力差距越小时,公司的赚钱能力下滑,又只有金字塔顶端者能得到最佳报酬时,人性阴暗面就会出现。
分级制度让人才因指针累垮员工陷内斗
其实,微软并非不知这套制度的副作用。只是,过去各产品线可以单独作战,只须分别销售窗口软件或 Xbox,强调个人绩效确实奏效,也为微软带来每年 20% 到 30% 的营收成长。
微软唯一没想到的是,苹果与 Google 带来的产业冲击比想象中大,内部各部门若不合作就难以存活。在是否要废除这套绩效制度的挣扎期中,微软一方面试图想维持公平的评估制度,一方面又促成团队合作,但另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又紧接在后。
微软引入 360 度评量和平衡计分卡,可以让员工在跨部门合作时,被评等得更为公平,且可以让公司的奖酬制度跟着想要的转型方向走。但结果却是,主管得填更多公文,注意更 多指针。据微软内部员工表示,每个部门至少有 20 项指针,哪一个出现红灯,总部会一路亮灯到台湾。微软主管被更繁杂的绩效制度缠身,而员工们的创新能量都拿来内斗,能量逐渐被消磨殆尽。
当我们去信访问时,微软总部给我们的官方回答是:“这改变会让我们速度、创新和团队合作加快,带给客户最好的产品”。据了解,微软总部也还未向 员工公布未来绩效评量细节,只保证优秀员工的奖酬和红利绝对不会少。其实,现在通用电气和 Adobe 都放弃了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但近期,雅虎(Yahoo)CEO 梅耶尔(Marissa Mayer)和 AIG 公司,却宣布要引入员工分级评鉴。
李瑞华提出判断的依据,如果你的企业偏向强调竞争多于合作,员工分级评鉴还是有用的。但是微软现在放弃此制度,要如何让公司不会沦为大锅饭制度,让最好的员工感到公平,则是其下一阶段的挑战。
从一个制度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微软人才价值观的大转弯。一个人要改变 10 多年的思考习惯很难,更何况是 10 万人一起改。但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小资料】员工分级评鉴制度,褒贬各有拥护者!——5 大知名公司实行状况
实行阵营:
公司:AIG──美国最大保险公司
做法:金融海啸过后采用,前 10% 员工获得升迁机会和分红,末段班如果没改进则会被淘汰
改变原因:在公司改造时期,此制度将红利公平分配给最好的员工,让员工熟知自身能力排名,加以改进
公司:雅虎──美国第二大入口网站
做法:2013 年由执行长领军,施行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改变原因:无说明理由,但是施行后裁员 600 人
取消阵营:
公司:通用电气──《财富》500 大第 6 大公司
做法:2000 年将员工分级评鉴改为“差异化管理”,培训补强员工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强制设立淘汰线
改变原因:因应策略改变,取消排名,改以差异化管理
公司:Adobe──第一大 PDF 软件公司
做法:2012 年放弃员工分级评鉴,以面谈了解员工优缺点并加以改进
改变原因:此制度把主管绑在繁文缛节的报告里,并未达到激励员工的预期效果
公司:微软──第一大窗口软件公司
做法:2013 年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
改变原因:策略转向更需要团队合作,取消此制度
支持说法:
企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才,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 10% 移除,藉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绩效门坎„„。——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
如果企业不协助或不处理表现较差的员工,企业会冒着失去表现最好员工的风险。——麦肯锡顾问公司〈人才战争〉报告
反对说法:
强制排名让员工倾向彼此竞争,而非团队合作,创造了竞争大于合作的工作环境。——Adobe 全球人资副总经理 Donna Morris 我跟微软的人谈,每一个人都认为员工分级评鉴是对微软危害最大、最恶名昭彰的制度。
——《浮华世界》记者 Kurt Eichenwald、〈微软失落十年〉一文作者
第三篇:【解局】群团组织“升格”背后的政治考量
【解局】群团组织 “升格”背后的政治考量
【侠客岛按】6月30日的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用习近平的话说,“由中央来开这个会,在党史上还是第一次”。七常委全部出席的党史创举,也意味着新形势下中央对群团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往,算得上是一种“升格”。事实上,关于群团工作,2014年最后一场政治局会议中,就审议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今天,《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已经全文刊发,里面有哪些新提法呢?侠客岛(ID:xiake_island)为你细细梳理。什么是群团组织群团组织,全称为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它既是党直接领导的组织,也是群众自己的组织。在中央编制机构中的群众组织,一共包括22家单位。这其中,有的大家可能都不是太熟悉。它们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黄埔军校同学会、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是的,除了人们熟知的“工青妇”,在中央编制机构中的另外多家群众组织,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行业性质的(法学会、科协、外交学会、记协、文联、作协、工商联等),也有侨联、台联这样面向海外的组织,还有建国初期特定人群组成的黄埔同学会、欧美同学会等有历史意味的组织。言而总之,一句话,这些都属于“大统战”的范畴。以前我们熟知的“一切爱国的建设者”,差不多就可以概括群众组织的广阔性。
新表述里的“第一次”特殊的举动,总有特殊的背景。比如,在《意见》中,就有这样的背景表述——“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意见》还这样表述做好群团组织的目的之一:“最大限度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打造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干扰和破坏和‘颜色革命’的铜墙铁壁”;“生死存亡”见诸官方文件已经不是第一次,阐述反腐意义的时候已经用过。但把“敌对势力干扰破坏”和“颜色革命”放入官方文件,在近年来也属罕见。众所周知,共产党起家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群众路线”;革命战争时期使共产党赢得人心、建设时期使国家振衰起敝,靠的也是共产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但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诸多的误解和矛盾,导致舆论撕裂,社会流动性差,公众对社会事件的有效参与不够,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这也就是习近平所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尤其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发展,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社会和谐稳定,说到底,都得靠群众、靠人民。这是根本的出路,更是共产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群团组织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它既可以承接国家意志,又可以团结和发动群众。换句话说,这一次的“升格”,是一种重视,更是对传统的回归。这种做法和态度,在此前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就已体现出来。问题既然说要“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就说明群团工作中存在弊病和提高的空间。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话来说,这些问题就是“衙门作风”、“职能雷同”、“代表面窄”和“内容空泛”。归结起来就四个字:脱离群众。《意见》则指出了更为直接和现实的问题:“当前有的地方和党委对群团组织不够重视,对群团工作缺乏研究,也缺少支持”。简单说,就是“边缘化”:一方面,群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处于边缘地位,无法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另一方面,虽然是群众组织,但是在群众中处于边缘,端着官架子,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所以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缺陷,向上应该打通政治参与通道,向下应该接近群众。
怎么办针对群团工作中脱离群众的问题,必须克服衙门作风,要和党政机关保持区别。这就要求扭转群团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同样,也要避免群团组织内部人员的过度精英化,接纳和代表更多的普通群众。《意见》中提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的影响力亟待增强。”这一举措的关键,是增加群团组织的广泛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更多非传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涌现,新的职业和阶层兴起,因此群团组织更要广泛联系,不能固守已有的框架而疏忽遗漏这一批社会的新力量。今年5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同样是要求“团结更多的新兴群体”,也提到了“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更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群团在政治生活中地位不高的现实状况,《意见》也给出了应对措施。这方面,可以看作是真正的“升格”。比如说,“党委在每届任期内应该召开专门的群团工作会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将如此,专题群团工作会议将成为惯例和常态,群团工作也将“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同时,“地方党委有关工作会议应该请群众团体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列席”,同时,“工青妇”的负责人也可以考虑进入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名单,在重要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拥有了席位;同时,在社会管理、协商民主、维护群众利益等群团组织的“既有工作范围”内,中央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如果把这些概括起来的话就是:提高群团组织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把一些政府功能转交给群团组织去做,并在制度上做出安排,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中央对群团工作的重视程度,就更加完善和具体,而非简单的“说说而已”、表个态而已了。(转载自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注:本文已独家授权海外网刊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与本岛取得联系授权后,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侠客岛”(xiake_island)与“海外网-侠客岛专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篇:文体不限与明确文体_出题思路背后的考量
文体不限与明确文体_出题思路背后的考量
提及高考作文,坊间多有调侃,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
一、命题形式变迁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1951—1999年主要是命题作文一统天下;1999—2004 年话题作文大放异彩;2005年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上海开始采用材料作文;2006—2008 年开始出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局面,话题作文逐渐降温。对文体的要求,从 1999 年开始高考作文文体多要求为“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000 年为“文体不限”,2002 年至今为“文体自选”。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已经明确提出了文体限定。比如 2011 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同样也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12 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2011 年、2012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中都要求明确文体。
文体要求的回归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高中生议论、记叙、说明能力的重视,也是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敲响了警钟,对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场上的写作有了一定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考试说明》规定的高中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体”,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贯要求。
高考作文的要求,从最初的大行其道的“话题”作文,到明确限制为议论文,再到后面出现书信体等文体,进而变成不限文体,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其表现的是出题者出题意图的转变。不限文体,试图让考生更能说话,更好说话。俗称:有话说,说好话。显然,出题者试图为考生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让考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然而,虽然不限,但仍然是高考考生主要选择的文体形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让阅卷者感受到考生的水平能力,议论文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但因为不限文体,考场议论文也开始了忽略文体的情况。文体不清,文体意识薄弱。
二、文体意识基本概念
那么,何谓文体意识?童庆炳认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而文体意识,则是对这种文本体式的明确的认知。能否区分是否为该种文体,知道如何运用该种文体进行创作。简而言之,应该具备清晰的“文体感觉”。王元臣认为,“文体感包含文体体裁规模方面的形式感,文体语言方面的语体感,结构层次方面的文序感,内容、主题乃至文化方面的意蕴感,还有对文体风格方面的把握和感受。”即不同的行文方式、具体内容、主题表达乃至文化精神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章体裁,创作者应该明确把握。陶东风的观点很具有总结性:文体意识是长期文化熏陶下产生的对某种文体的意识。
简而言之:文体意识是对将要创作的作品的语言、内容、主旨和行文方式有相对明朗的认知的创作意识或心理图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高考试卷的作文题的用词出现了变动。2014年“自拟标题”,从此拉下了“不限文体”的大幕。2015年写信,明确为书信文体。2016、2017、2018、2019四年间,题目表达皆为“明确文体”。2020年,题目中明确为“发言稿”。
三、转变原因和明确方式
为何出现这种转变呢?显然出题者已经意识到在高考写作之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不清的文体。文体意识不清,只是在表达上不好看,“四不像”吗?李烨青认为远没那么简单。她认为:文体意识的缺失,一方面让学生写作无力,一方面让教师教学无法。写作无力表现在构思时无从构建,写作时没有重点;教学无法表现在不明所以,无从着力。简而言之,文体意识淡薄产生的文体不仅仅在考场上的一篇作文上体现,更表现为学生和教师语文实践的缺陷。看似是文体模糊文体,实际是思考与实践的混沌文体。
因此,高考卷上,“不限文体”被改成了“明确文体”。那么,如何才能明确文体呢?综合各类文章的观点,无外乎这么几条:
(一)熟悉各种文体形式,是为起步;
(二)锻炼各种文体形式,是为发展。
(三)审清题意选择文体,是为实操。
(四)复盘练习反复训练,是为总结。
需要注意的则是持续性与渐进性。前四条人所共知,后二性人所难为。这也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的难点所在。
从“指定文体”到“不限文体”,表现了出题者想要开放的心理;从“不限文体”到“明确文体”,又表现了出题者想要规范的心理。开放和规范,客观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是和谐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各种情感都发出,但各有归处,则是和谐。《老子》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号哭却不沙哑,和到了极处了。高亢、长久仍不改其本质,是大和谐。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出题者背后的意图:要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但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要熟练使用各种文体,但要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力量写规定或暗示的文体。
审视高考试卷上的字句变化,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之一。把握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读出题用词,感用词精准,一线教师要做的还有太多。
第五篇:官员财产公开背后的民意纠结
官员财产公开背后的民意纠结
□ 朱四倍
-据报道,湖南长沙天心区规划局局长张力向记者公开财产,称家里现有几套住房、两辆汽车以及数十万元股票投入,个人存款3万。此前,张力曾被冒名网上公示财产,隐性工资和巨额房产引发质疑。
一则《湖南省长沙市官员财产公示第一人》的帖子,让张力公开了自己的财产。张力认为“此帖明为赞扬,实为恶意攻击”,但是,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恶意攻击”,不如说是“恶作剧”或者是“恶搞”,更进一步说,帖子出笼的背后是民意的纠结,而官员本人最终公开财产,则是民意倒逼作用的显现。
近来,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推进的困境中,不断有公民开始公开自己的财产,以冀望为官员树立榜样。如湖南一位律师为了参选衡阳市某区人大代表,在红网衡阳论坛上公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引起了舆论关注。因此,笔者以为,官员财产公开被“恶搞”应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而不应囿于一时一事。
事实上,“恶搞”官员财产公开的背后有民意的期待。看似玩笑之举,却有着深刻的社会诱因,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民众何以“恶搞”官员财产公开而非其他公民?为什么要求官员财产公开而非其他群体?在笔者看来,离开了对这些问题的厘清,就有可能陷入南辕北辙的迷宫之中。
官员财产公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证明自身财产的合法性和消除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在民众对政府官员的种种指责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民众的这种指责有时走得更远:他们对于那些只能领取较低薪金的政府官员的任何财产的增长——不管这种财产增长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表现出了普遍的不信任情绪。民众的这种情绪无疑给政府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怎样才能既维护政府官员的财产权利与财产增值权利,又能够消除民众相关的怀疑情绪呢?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只能是:必须找到一个办法来证明政府官员财产增长的合法性、正当性。
财产申报恰好具有这种功能。本则新闻中,张力之所以最终公开财产无非就是为了消除信任危机和证明自身的清白,恰恰契合了财产公开的功能。
更何况,民众要求官员财产公开有着天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正是在这点上,让“恶搞”官员财产公开有了一定的意义。
首先,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有别于普通人,他们既是普通公民,又是政府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的义务是针对他们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身份的。
其次,公务员手中公共权力的廉洁性质要求公务员不管收入有多高,都必须申报自己的财产。
再次,现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廉政监督机制力度不够,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正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刚性措施。必须明确,财产申报制度可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