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品课中阅读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很多政治课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理解分析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不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随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所以,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把阅读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来对待,有助于学生把握、理解教材,提高学习能力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其它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长期在学校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首先,浏览引语,把握全课。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每一课都有引语。引语无标题,自成段落,采用趣引、设疑等方式,对本课所用讲述的重点内容作出了提示和指点。其次,通读标题,理清脉络。每一课中有两个以上的框节,框题是该课的主要内容。每一框节下又没有两个以上的标题,标题是这一框节的主要内容,框题就是该课的知识目标。所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首先抓住框题,抓住这个中心问题,然后抓住小标题,把握其内容提要,这样就从总体上理清了全课的脉络,把握住了教学目标。再次,精读正文,掌握重点。正文部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思考题、标题或自己的阅读分析,在书上划出主要内容,其次要仔细阅读正文中的黑体字,这些黑体字是基本观点重要结论,是教学重点所在,对此要反复读直到熟记。最后,泛读材料,说明道理。材料包括文字材料、插图、表格,这些都是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看文字材料,这部分内容以小字部分出现,或举例说明观点,或是正文所讲知识的延伸与补充。其次看插图与表格。思品教材中每课都有插图,指导学生看插图时一看这幅图下方的文字表述,这是该图的中心意思;看图的具体内容,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说出这幅图放在此处的用意。
2.根据不同的内容,遵循渐进,分段进行
第一阶段:带着问题、观点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先编好阅读思考题或告诉学生主要的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找到答案或观点。阅读思考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贯彻适当难度原则,激发学生独立分析的热情与兴趣。第二阶段:在阅读中找出问题、观点。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读完一框后,说出该框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是什么,又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论证的。由于不给思考题,阅读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点拨,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地结合起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材是最好的一种文本资源,正确的阅读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政治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教给他们阅读政治课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阅读教材,培养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阅读正文。要在阅读前,教师要进行阅读提示,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预习目标,教师给学生自读、自想、自述的时间要充分,要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读书,切忌匆匆忙忙走过场。通过阅读,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层次,逻辑关系,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对政治材料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其次,要阅读教材的辅助文。如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相关链接,名言名句等栏目,是对正文的疑难问题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解析、深化,这些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来解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探索、获取、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
2.阅读时政,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阅读中学生时政教育,新闻类报纸,法治教育报等刊物,举办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或时政热点专题课,并就这些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一下看法,运用教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与课本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思考、表达,教师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相信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阅读试题,培养解题审题能力
近几年中考,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因此,中考试题以鲜活生动的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往往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对材料没有认真阅读,急于做题导致的。因此,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读懂题意,要明确问题的指向。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寻找规律。教师重视了学生的阅读,并积极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持之以恒。通过阅读,他们的聪明智慧会在这种主动、独立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展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思品课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下学期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仍秉承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作为科任教师和教研组长,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和组织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始终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我校的快乐高效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施教,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范事例和思品课的特点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无论你教学多长时间都要认真备课,备不好课就不能上讲台。因为知识在不断的变化,面对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你不认真备课,只是吃老本,课就不会上好,3分钟能讲清的知识点用5分钟讲就是失败。所以,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3、完善授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反思与改进
1、我在教学中还进一步注重教学的总结工作,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感想、思路、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学中驾驭课堂的能力,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2、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力争使课堂教学能轻松驾驭、游刃有余。
3、对课标需要进一步研究,瞄准中招,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
2015年3月10日
第四篇:九年级思品课
九年级思品课《复习聚焦两会》案例评析
广汉市金雁中学 艾述兰
课标依据:
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本案例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知道人民政协的职能和人民政协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能辨析全国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教材分析 :
本案例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主要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内容。
学情分析:
使青少年从情感上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关心两会,关心国家的政治生活,培育热爱人民的情感,人民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体会我国的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感情
设计理念:
1.立足生活,给学生一个互动对话的课堂,一个情感体验的课堂,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与同学的交流、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
3.让学生自主复习,自学掌握知识.授课理念:
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学目标
1、梳理第十课知识,构建第十课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梳理第十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记忆重要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
(二)学生归纳本课内容
第十课 聚焦两会
1.“两会”指的是哪两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是如何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能?
最高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宪法。
最高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等。最高任免权:增选和罢免国家领导人。最高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表明了什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政协的性质和组成?
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组成: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6.我国人民政协有着怎样的职能和使命?
人民政协通过自己的工作,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作为全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有力推动者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实践者,人民政协按照团结和民主的要求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7.我国政协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政协委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民情,广泛集中民智,高度关注民生。作为一条重要的民情民意传达渠道,人民政协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8、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新时代。)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10、正确区分下列概念:
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⑶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⑷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⑸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⑺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⑻我国的分配原则: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任期、制度和主要职权是什么?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任期:每届任期五年。会议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当年的大事。主要职权:①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③制定或修改基本法律;④增选或罢免国家领导人等。
12、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补充:
a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的范围(即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b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和联系:
人民和公民并非同一个概念。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我国,公民包括人民,有包括具有我国国际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过,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三)学生全班交流
(四)老师精讲
(五)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
通过对第十课的复习,学生熟悉了教材,记忆了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分析、理解和归纳能力。课外作业:
导学思
【教学反思】
在初三的后期复习中,需要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在本课的复习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归纳,记忆比较重要的知识要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五篇:思品课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思品课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开展“思品课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已经快一年了,在不断地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慢慢提高了自己科研探究的能力,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直面学生与课堂,从问题反馈中不断深化探索研究
以前我从没有亲身实践参与过课题研究,所以开始对课题研究也觉得无从下手。但是经过课题组的开题会大家的相互的交流,我坚定的认识到了课题直接面对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学生与课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在课上想培养哪些良好习惯,课下想培养哪些良好习惯,教师希望学生怎么去做,如果他们做得好,在课上会如何表现,如果做得不好,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帮助他们。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开始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再上网搜集整理借鉴一些对自己适用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然后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写下来就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的课题计划。有了计划,我就开始准备布置给学生。教师研究课题有开题会,但真正实施的对象不是学生吗?所以我也给学生开了一个动员大会。我先上网搜集了一篇关于农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接着我把自己制定的计划中如何培养的具体方法和学生进行了交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不好怎样老师怎么监控实施等措施。经过这个发动,师生一心计划实施起来就比较顺利。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跟踪观察学生在课堂内外执行的具体情况,发现执行不力随时加强监控指导,以保证课题计划实施的效果。根据具体实施的效果,有效的计划步骤下个月继续实施,效果不好的分析一下出现了什么问题,思考如何解决,和学生交流讨论一下,问问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想法,再一起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最后把这些实施情况总结一下,写下来就形成了第一次的课题总结。
近一年来,我就在反反复复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摸索,有了很多收获。对于我承担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我对预习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理解的预习就是课前准备准备,准备物品,准备知识。知识怎么准备呢?按照预习常规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但课文是生动丰富的案例的载体。学生在预习时他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情感动态的需要,要求学生从身边搜集相关案例,搞相关的小调查。为此学生必然要观察生活,要动手搜集、调查,这样就能自然的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加深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理解,认识与能力就在课前得到了锻炼。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收集学生搜集的案例、搞的调查结果,从中了解学生自身的心理动态,这样就充分的了解了学情,成为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必不可少的功课。你看这些工作可以课前做,课前检查,但是又根据教学的要求需要课后布置,成为一项课后作业。这样又部分解决了课后如何布置作业,布置什么作业的问题,把课前课后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通过对预习这一个学习习惯的研究,我发现预习原来可以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各种学习习惯原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你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的同时,师生都忙碌起来了,真是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研究的过程就是细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的过程。整个过程我可能并没有什么巨大的研究成果,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问题即课题”。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充满了发现的喜悦与探究的欲望。我期盼着自己每一节课的新变化。而每一次的变化,又通过学生与课堂的反馈激励着我不断探究下去。虽然我可能从没有上过一节完美的课,但我可以说我的课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是课题研究使我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让我找到了工作的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更有自信了。
二、在培养习惯、研究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虽然看似对象是学生,但在研究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其实还是老师自己。我承担的子课题是“预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为了知道让学生预习什么,怎么参与、如何合作探究等问题,我开始细细研读课标,研究教参、教材,备学生。这个过程正是充分备课的过程。以前我也备课,但由于没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动力,泛泛的备课多。反思工作之初,从教参到备课本,抄抄写写搬运工式的备课,我也经历过。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备课上出一节好课的欣喜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你悉心准备,把一节课厚重的知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可以厚积而薄发的时候,你再站上讲台,大声说”上课“,那是你的心里充满的都是无限的期待与兴奋。这样的你不一定能节节上出精彩的课,但这种氛围会洋溢在你的课堂上,感染你的学生,使他们乐于与你一起走进课堂、参与课堂。而课后,这种兴奋与热情会促使你立即投入反思,在反思中研磨自己,研磨课堂。当这种过程不断持续,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的变化与进步。我相信教师的成长正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虽然不会人人都是优秀教师,但人人都可以不断进步。
有人说过,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就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向下一个方向那个更好的自己努力。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