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时间:2019-05-13 03:5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第一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

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

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 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

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生:自己换着比较读。师:体会到了吗?

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

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

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师:文中为什么把老桥说成“弓着腰”?你再读文中这句话。生:齐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生:体会到老桥是心甘情愿地为大家服务,赞美了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怎么读好这句? 生:赞美语气读。生:朗读

教学反思: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中的“弓”字,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品读。过程中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个字,然后换成“弯着腰”让学生比较着读来体会内容,学生还不能彻底体会到的情况下,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生活事例并演示)进一步体会两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这时候再让学生朗读文章,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出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词析句的方法不仅有这个教学片段中提到的查字典理解、变换字词、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还有比较、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变换句式等方法,阅读体会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首先以语文教材为范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进行感悟品读,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再走出语文课本,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分析体会课外读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第二篇: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qq.com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示儿》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句话中体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会为什么“简单” 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

第三篇:如何在品词品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在品词品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根据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词品句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自悟能力,推想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语文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情感品读。所谓情感品读,就是要把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力。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特别是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更要细细品读,揣摩体会,才能真正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安塞腰鼓》一文中,我先通过让学生研读体会,走进文本。刘勰则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在这环节,我尊重学生独特体会找出你最喜欢安塞腰鼓哪一方面的“好”?接着研读体会作批注: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在小组、班主交流过程中,品味课文的词、句、段,懂得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辞手法把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也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读出了节奏美、诗意美。然后品味升华,诵读积累,从而发展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比较。所谓比较,就是对课文的词语,句式,语序等进行更换或增删而进行对比,推敲,品味语言形成语感。

1、换词。小学课文的词语丰富而优美。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优美而关键的词语进行比较。《詹天佑》一课中,“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帝国主义者说叶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这两句话,理解“争夺”和“争持”,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增强语感。因此,教学中我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涵”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通过换词形式从而扎实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

2、换句式。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但句式的不同,表达的效果往往不一样,因而?S多作者都十分注重句式的选择,以求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更换句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扩展,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感。

3、增删法。这就是对课文那些结构复杂,成分多的长句或课文中一些简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简句,进行删除或增添一些词,句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精确明析感,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独特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品词句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中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的4―7段重点写了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事迹。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通过激情导入,直接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4―7段,找出能够概括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工作、斗争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交流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领悟人物的精神,强调“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结合句子谈感受,朗读体会精神。

(1)理解“高风险”让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高风险”:抓住“极具有传染性”;“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病患终于没有放过她”等。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再补充一些图片、资料等。

(2)理解“高强度”、“高效率”。面对如此“高风险”。叶欣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教师着重引导、读议、感悟。

三、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推想,就是推测、猜想。推想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推想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所读的文章进行推测、猜想,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明确词句的不同用法,培养学生的推想意识

1、换词推想。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品词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推想意识,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进行推想,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

2、换句推想。句式的不同,表达的效果往往不一样,因而许多作者都十分注重句式的选择,以求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更换句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推想,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感。以作为难理解的词语的浅白解释。

3、增删推想。增删推想就是对课文那些结构复杂、成分多的长句或课文中一些简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简句,进行删除或增添一些词、句的方法进行比较推测而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精确明析感,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独特性

(二)抓住文章关键的词句,激发学生的推想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推想能力和创造潜能。推想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挖掘学生的推想能力。语文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极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推想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推想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及效果,这对发展学生的推想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品词品句教学中,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很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一理念,也能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第四篇: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郑成功》备课参考

关于课前备课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由于这段历史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备课组决定以介绍ㄍ迨肥滴黄瓶冢銮垦母行匀鲜叮牙吩傧衷谘媲埃佣斫饪挝淖骱闷痰妗T诖嘶∩希プ≈氐愦示洌赶钙范痢⒏形颍羁汤斫饪挝哪谌荩惺苤3晒Π竦某绺呔瘢嘌陌饕迦惹椋岣哐挠镂男扪脱坝镂牡哪芰Α?/SPAN> 第一次试教: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句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1、课文写了他两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看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2、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在收复前,郑成功做了哪些工作?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3、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4、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5、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6、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7、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

8、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郑军的勇猛善战,训练有素,志在必得)

9、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

10、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11、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1、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2、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3、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

四、小结(略)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学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虽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郑成功建设台湾、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但过多的讲解把原本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的讲解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完全被老师牵制着,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同样,因为没有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第二次尝试: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郑成功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指名回答。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a)郑成功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如果你是他部下,你会建议他如何去做呢?(我会建议他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郑成功是如何准备的呢?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c)他为什么要这样做?(1、这样才能保证战斗的取胜。

2、说明他志在必得。

3、说明他下定决心要把台湾收复。)d)能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想法告诉大家吗? e)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庞大的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舰队威武

“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f)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是谁训练出来的?能把这样的气势读出来吗?

g)如此出色的军舰队都是郑成功训练出来的,你来夸夸郑成功!(出色的军事才能)

h)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i)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郑军勇猛善战,敌方狼狈不堪)朗读体会。

j)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反面衬托出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k)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慰劳、欢庆的。

l)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m)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a)正当台湾同胞们为赶走荷兰侵略者高兴的时候,不禁又犯了愁,你知道他们在愁什么吗?(生活贫苦,孩子们没书读)

b)郑成功早就想到了,他又决心帮助台湾同胞建设台湾,他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c)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板书。

四、小结

a)完成板书,小结。b)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象郑成功一样的民族英雄,可后请查阅相关历史故事,下一节课准备口头介绍。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感情。跟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明显地到位了。如:能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告诉大家吗?再如:我们一起来读出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教师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揣摩,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件事不是很熟悉,对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是很了解,所以给人留下纸上谈兵的感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尝试。第三次尝试:

一、启情激疑,读中置境

1、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郑成功的哪些历史功绩?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收复”这个词的意思是?(请学生做个动作表示)

3、在当时,收复台湾是件简单的事吗?(师生辩解)*简笔画台湾的地理位置

4、过渡:的确不易呀!可郑成功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阅读)

二、设疑铺展,读中悟境

1、课件出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你们理解这两句话吗?(学生交流,体会其爱国情感及收复台湾的决心。)

3、“横行霸道”在文中指?(学生联系上文、课外知识回答)

4、指导朗读。

5、说则容易,做则难呀!为了对抗强大的侵略者,郑成功在厦门„„(引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

6、工夫不负有心人,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此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学生自由阅读第四自

第五篇:品词析句味无穷

江苏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朱 唯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专家)指出:“在精读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要重视课文是如何说的,说的效果怎样……”

一、品味用词之美离不开语境

语言文字之美往往要结合语境来品味、鉴赏,才可显现其丰富的韵致。什么是语境呢?所谓语境,指的是文章的语言环境。离开了具体语境,词语的字面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或不存在。因而,读懂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抓住有效信息来推断它的意义。俗语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2: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生3: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屈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用得相当多的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词语,从简单的组合中发现遣词造句的内涵美,就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二、结合语境品词析句的有效方法

1.稀松平常的字眼,联系上下文后就有了丰富的意蕴。有的词语单独看起来不太好理解它的意思,但与语境结合起来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充满了情趣。请看《小稻秧脱险记》中的句子:“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收拾”一词还难于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收拾’就是你欺负我,我就打你。”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让他们读读课文后面的句子:“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联系这句话,他们就会明白:“收拾”就是把杂草毒死,因为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倒下去”就是死了,杂草给消灭了。而平常所说的“收拾房间”中的“收拾”是“整理”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这就是活学而不是死记。2.简单的词语,变换读法后就能领会其中表达的技巧。《乌鸦喝水》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样是品味词语“终于”的意思,教师可以直接提问:“这里的‘终于’一词能不能删去?”但有一位教师却采用范读的方法,故意丢掉“终于”,学生一下子就听出了其中意思不对。这时,再让学生阅读品味,他们很快就思考出“终于”一词表明乌鸦想了很长时间。可见,变换一下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看似普通的词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作者炼句的精巧。《烟台的海》中写冬天的海浪:“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春天的海浪:“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同一篇文章,写不同季节的海浪,却用了同一个词。这里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品味在不同语境中“扑”的内涵和意蕴的不同。冬天的“涌浪扑向堤岸”,“扑”字让人感受到了烟台海的壮观景象。春天的“浪花”“扑”上岸展现的是“微波泛起”时烟台海的可爱与轻盈。4.品味优美的词句要重锤敲打,不能旁敲侧击或浅尝辄止。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比喻句,他们虽然不懂“比喻”“明喻”“暗喻”等概念,但能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而到了高年级,若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文章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进行训练,那未免有些“老熟套”了,浪费了抓住重点品味词句的时间。但是如果在需要品析的地方,因为教者自身备课不充分,又碍于脸面,羞于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而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就不可能让学生品尝出语言的无限韵味来。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泉城》中的一段:“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教师没有挖掘出这段比喻、排比句的语言形式和内涵的美,而只是让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学生造的句子还是在一、二年级就说过的:“下课了,操场上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这显然没有达到品析的效果,让人兴味索然。

结合语境品词析句,是咀嚼语言、吸收语言营养的有效方法,它同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载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继光》教学设计(品词析句)

    《黄继光》教学设计 高新区银杏小学 张 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感受他......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 ——配合《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步阅读 孙海云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5篇范文)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 ——《海上日出》说课稿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白红利 一 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鄂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

    品词析句迁移表达诠释精彩范文大全

    品词析句 迁移表达诠释精彩 ——《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罗琴 【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题只一个字......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

    开源引流挖掘美 品词析句欣赏美

    开源引流挖掘美 品词析句欣赏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

    品词析句,缘读促写(合集5篇)

    品词析句,缘读促写 ——读写结合专题研究反思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所有再高再深的内涵,均隐藏于词句的背后。抓住词句,一层一层,如剥笋一样细细品味,不仅能领悟文章的真谛,还能培养学......

    品词品句 感受英雄形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中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