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中如何品词
阅读中如何品词,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周二培优十)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文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语言品味能力指的是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和文段品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朗读感悟法、删换对比法、情境体会法、丰富想象法等。方法无所谓好坏,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学情,选择相应的方法。下面就语文课堂上品析关键词的方法罗列以下:
一、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内容大意: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有好多都是名家的作品。文中那些写得精妙、用得恰当的好词好句就像散落在课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得看我们如何点亮它们了。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为了更加高效的品析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找出两组词语的内在联系:都是形容太阳的,都是反义词,第一组形容太阳大小,第二组形容太阳温度。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联系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效率不可谓不高啊!
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掂量比较中,获得全文的进一步反思和深刻理解,从而敏化语感,积淀、提升语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是在是行之有效的一中品析方法。
二、抓关键词品析隐藏的课文内涵:
对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品析,如果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就字解字,就句论句,只能分析到课文的皮毛,而通过对词语深刻理解,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当中的“在我们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一句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翻山越岭”一词。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深入品析,从而弄明白“翻山越岭”不光是表面
上所说的翻越了一座座山,一道道岭。而意指母亲多少年如一日,肩上挑着家庭的生活重担,为了把我们拉扯大,走过多少坎坷的生活道路。这“山”这“岭”不就是母亲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重担吗?这样的理解,有情,有味,文章的语言魅力也真正静静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抓关键词品析人物性格:
对于写人物的文章,分析人物性格,感悟人格品质、学习人物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但是一篇课文,篇幅是有限的,而人物的性格、思想是复杂的,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学生往往容易以偏概全。而人物的心理又往往反映的细节当中。因此,抓住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去品析,人物的形象将会更加丰满,鲜明。比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诸葛亮的“笑”,在全文中只有这一处,想一想,诸葛亮笑的是谁?学生通过分析,回答诸葛亮笑的是曹操、是鲁肃、是周瑜,说明诸葛亮是个对敌人了如指掌、对朋友幽默自信、对周瑜的刁难充满智慧和充满胜利的喜悦的人。这样一分析,不仅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分析得入木三分,还能将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疑,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个“笑”字能引出如此精妙的文章分析,关键词的作用可见一般!
四、抓关键词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说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散落在一词一句当中。所以我们老师要有一双独特的慧眼,去充分品味词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产生共鸣,从而品出人情味来。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些老师把后两句解释为:“孤零零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 水滔滔流向天边”。然而“孤帆”真的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我们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季在于春;黄金水道,商旅熙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可能仅仅只有一条帆船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只觉得江面上只有一艘船呢?那是一艘怎么样的船呢?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就应结合作者的心境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竟发,可李白
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有老朋友的船帆。“孤帆”应是李白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这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惆怅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惆,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这样的解读品味,“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
五、抓关键词品味文章主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那便是隐藏在文中的关键词句。找到了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就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找出文章的文言,把书读薄,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重要的读书方法。
王崧舟老师在上《与象共舞》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五句中心句中,再找出一句最具概括性的句子,然后再在这句话中找出关键词:“没有距离”,于是告诉学生,这便是把书读薄的过程,这个词语便是文章的文眼。通过对文章文眼的分析,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主旨,作者写的《与象共舞》不是仅仅与大象跳舞,而是说在泰国人与象之间和谐共处,没有距离。再通过,板书“人”字,让学生上台写“象”字,根据两个字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告诉学生“人象合一”才是作者想写的至高境界。你看,从一篇文章的文眼入手,学生便能相对轻松的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了解得清晰到位,而老师则只是做了轻松的,踏雪无痕般的引导,课堂的高效不言而喻。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觉得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 起来,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
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
1、借助工具书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3、比较词语理解。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联系课文内容,用“走”却更贴切。用“走”字,表现了猎狗完全无迅猛的动作。而是神态优哉游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只久经“猎”场的猎狗,它只识眼前这只羽毛未丰的小猎物唾手可得,无需那么的剑拨弩张。猎狗的“大”而“凶”麻雀的“小”而弱,作者通过这个极为平常的“走”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4、通过课件展示理解。如《长城》中“条石”、“垛口”、“城台”等词,通过引导仔细看画面,学生就能明白其含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准确。
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一篇课文,要分析理解的主要是:
1、描写生动的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3、概括段意句子;
4、点明主题的句子;
5、承上启下的句子;
6、决起总收的句子;
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句子,一般要分析理解的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意思,二是深层含义,三是在课文中的作用。如《少年闰土》“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是,广阔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只有狭小的一块,就像坐井观天;深层的含义,表明“我”的眼里只是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在课文中的作用,表现出“我”对少爷生活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闰土有一种羡慕、敬佩的感情,这就深化了主题。这样分析理解句子,就算到位了。
分析理解句子,通常如下几种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党政军不容易碰壁吗?”,句中“黑洞洞”比喻旧社会非常黑暗,“碰壁”用来比喻人民没有丝毫自由,老百姓处处受到迫害。再把句子前后联系起来想想,这句话表现上是说天色黑,容易撞到墙壁上,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谈笑来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表达自己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2、反复朗读,增删比较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增添或删减句中的修饰成分,也能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斤巨石一般”刻画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体会含义时,如果删去括号里的比喻成份,比较分析,更能体会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
3、变换句型比较分析理解。如把感叹句改成反问句,把设问句改成陈述句等等,然后比较分析其所表达的不同效果
第二篇: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郑成功》备课参考
关于课前备课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由于这段历史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备课组决定以介绍ㄍ迨肥滴黄瓶冢銮垦母行匀鲜叮牙吩傧衷谘媲埃佣斫饪挝淖骱闷痰妗T诖嘶∩希プ≈氐愦示洌赶钙范痢⒏形颍羁汤斫饪挝哪谌荩惺苤3晒Π竦某绺呔瘢嘌陌饕迦惹椋岣哐挠镂男扪脱坝镂牡哪芰Α?/SPAN> 第一次试教: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句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1、课文写了他两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看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2、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在收复前,郑成功做了哪些工作?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3、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4、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5、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6、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7、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
8、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郑军的勇猛善战,训练有素,志在必得)
9、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
10、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11、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1、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2、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3、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
四、小结(略)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学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虽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郑成功建设台湾、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但过多的讲解把原本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的讲解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完全被老师牵制着,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同样,因为没有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第二次尝试: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郑成功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指名回答。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a)郑成功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如果你是他部下,你会建议他如何去做呢?(我会建议他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郑成功是如何准备的呢?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c)他为什么要这样做?(1、这样才能保证战斗的取胜。
2、说明他志在必得。
3、说明他下定决心要把台湾收复。)d)能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想法告诉大家吗? e)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庞大的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舰队威武
“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f)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是谁训练出来的?能把这样的气势读出来吗?
g)如此出色的军舰队都是郑成功训练出来的,你来夸夸郑成功!(出色的军事才能)
h)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i)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郑军勇猛善战,敌方狼狈不堪)朗读体会。
j)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反面衬托出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k)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慰劳、欢庆的。
l)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m)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a)正当台湾同胞们为赶走荷兰侵略者高兴的时候,不禁又犯了愁,你知道他们在愁什么吗?(生活贫苦,孩子们没书读)
b)郑成功早就想到了,他又决心帮助台湾同胞建设台湾,他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c)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板书。
四、小结
a)完成板书,小结。b)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象郑成功一样的民族英雄,可后请查阅相关历史故事,下一节课准备口头介绍。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感情。跟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明显地到位了。如:能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告诉大家吗?再如:我们一起来读出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教师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揣摩,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件事不是很熟悉,对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是很了解,所以给人留下纸上谈兵的感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尝试。第三次尝试:
一、启情激疑,读中置境
1、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郑成功的哪些历史功绩?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收复”这个词的意思是?(请学生做个动作表示)
3、在当时,收复台湾是件简单的事吗?(师生辩解)*简笔画台湾的地理位置
4、过渡:的确不易呀!可郑成功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阅读)
二、设疑铺展,读中悟境
1、课件出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你们理解这两句话吗?(学生交流,体会其爱国情感及收复台湾的决心。)
3、“横行霸道”在文中指?(学生联系上文、课外知识回答)
4、指导朗读。
5、说则容易,做则难呀!为了对抗强大的侵略者,郑成功在厦门„„(引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
6、工夫不负有心人,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此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学生自由阅读第四自
第三篇:品酒会品鉴词
品酒会品鉴词
大家好!感谢x行长来我们xx葡萄酒体验馆参加“2012年春季葡萄酒品鉴会”,还给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致辞。我是今天的品鉴师徐文波。听完了卢行长的热烈致辞和刘分析师的精彩分析,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进入今天的品酒环节。我们今天的品酒会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大家一起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尼雅;然后,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品酒;最后,我会给大家讲些有关葡萄酒保健和美容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短片!
看完短片,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葡园很美呢?欢迎大家有机会去我们新疆的葡园参观!刚刚,我们的侍酒师已经为我们呈上了这款尼雅雷司令干白。这款干白是采用天山天池葡园优质雷司令由澳大利亚酿酒师主持精心酿制而成。下面就让我们担起酒杯一起品鉴吧。品酒有五大步骤,即醒、观、摇、闻、品。所谓醒酒就是将刚开启的葡萄酒倒入杯中或者醒酒器中静置10-20分钟,让酒体中的单宁酸充分接触氧气,散发成熟的果香。童话中王子为什么一定要唤醒沉睡中的公主呢?因为公主只有醒来,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她的美。我们放在酒窖中贮藏的葡萄酒就像沉睡中的公主,我们要先让她醒过来,这样她才能更充分的散发她迷人的果香,呈现她丰富的口感。不过干白是不需要醒酒的,由于它是去皮酿造的,而单宁酸只存在于葡萄皮和核中。在西方的用餐礼仪中,干白一般被用作餐前酒。接下来就是观,可以看到在各位面前的桌上都摆了一张a4的白纸,千万别小看这张白纸,它在我们的品鉴过程中可是有很重要作用的。首先把白纸平铺在桌上,把酒杯搁在上面,从上往下垂直观察,在白纸的映衬下,酒体泛着诱人的浅禾杆色光泽。然后,将手中的酒杯向左倾斜45°,观察葡萄酒的液面,有一个透明的亮圈,我们叫它水晕。水晕透露着酒体的年龄,一般来说水晕越宽,酒体年龄越轻。(互动:那我们观察一下我们手中这款酒的水晕宽不宽?嗯,这款酒是挺年轻的。)都说“女人如酒”,大家有没有觉得手中的这款酒就像一豆蔻年华的少女?竖起酒杯,酒杯内面透明酒液呈“泪珠”或“叉”状缓慢而不规则地淌落,这是酒的挂杯情况。轻轻摇晃手中的酒杯,使酒与空气中的氧气更充分的接触,这样香味也会释放得更充裕。将鼻子探入杯中,深吸一口气,能闻到一股带有丝丝果香味的幽幽酒香沁人心脾,给人无尽的清新、自然。(互动:闻过之后,大家是不是已等不急想要喝上一口?)葡萄酒每次吸入酒量应该控制在6-10ml,也就是一大口,并在口中停留片刻,利用舌头和口腔肌肉的运动来搅动葡萄酒,使舌尖的各个味蕾都接触到酒液,这样,你才能充分体会出一款酒丰富的口感,甚至是酿酒师当时的心情。喝完之后,口留余香,回味绵长。(互动:大家觉得口感如何?是不是喝完之后口中还有一股清香,另外舌尖还有一股淡淡的甜蜜,就像青苹果的味道!我感觉这款酒像极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些青涩也有些甜蜜!不知道大家品完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看邢经理品得很认真,来请邢经理来给我们说一下他的感受吧!
接下来我们的侍酒师将为我们呈上今天的第二款酒,尼雅赤霞珠干红。她是采用新疆天山天池葡园优质赤霞珠由澳大利亚酿酒师主持精心酿制而成!在白纸的映衬下,酒体透露着高贵的深宝石红色。酒香比干白更加馥郁还有一股橡木桶的清香,口感也更加浓郁,有股淡淡的苦涩,这是单宁的作用。我们刚才说干白酒香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那我们说这款干红像什么呢?我觉得她就像一个惊艳群芳的大家闺秀,既有牡丹的华贵,又不失白莲的优雅。
第四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
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
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 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
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生:自己换着比较读。师:体会到了吗?
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
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
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师:文中为什么把老桥说成“弓着腰”?你再读文中这句话。生:齐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生:体会到老桥是心甘情愿地为大家服务,赞美了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怎么读好这句? 生:赞美语气读。生:朗读
教学反思: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中的“弓”字,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品读。过程中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个字,然后换成“弯着腰”让学生比较着读来体会内容,学生还不能彻底体会到的情况下,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生活事例并演示)进一步体会两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这时候再让学生朗读文章,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出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词析句的方法不仅有这个教学片段中提到的查字典理解、变换字词、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还有比较、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变换句式等方法,阅读体会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首先以语文教材为范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进行感悟品读,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再走出语文课本,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分析体会课外读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第五篇:品词品句 感受英雄形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中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学生体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佳篇。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非典,对农村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的可能已经遗忘,有的始终陌生,对非典的危害性感触不深,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更少,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并结合农村教学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出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从平凡人的事迹中读出人物精神的伟大,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让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
人物情感,让学生初步培养自己从文中学课文、读课文、悟课文的能力。
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叶欣资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展示,加深感悟人物形
象。在课堂上以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中心句,教师创设情境,紧抓关键词
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深化。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英雄形象,从而进一步品味
叶欣这一平凡普通的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伟大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情境渲染、唤真情”、“精读感悟、感受英雄形
象”、“换位思考、升华情感”三个教学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具
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渲染,唤真情
导入课题,教师配乐朗诵小诗。
“轻轻的,您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慢慢的,您倒下了,树立起来的,是人们对您的敬重。为人、为妻、为母,责任虽重,可白衣
战士的职责,却胜过自己的生命。47岁,瞬间即逝,叶欣,走好,请一路
走好,您将永远活在百姓心中。”
这是一位网友写给叶欣护士长的,诗中道出了无限的怀念与敬重,一
位如此平凡的医护人员,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深刻的怀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叶欣,去细细感受她的不平凡。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声情并茂朗诵小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质疑的铺设,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积极
性,有利于他们走进文本,走进叶欣。
(二)精读感悟、感受英雄形象
1、读议结合,了解英雄事迹。
课文的4—7段重点写了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
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事迹。这是教学的重点
部分。教师通过激情导入,直接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4—7段,找出能够
概括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工作、斗争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交流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
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领悟人物的精神,强
调“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结合句子谈感受,朗读体会精神。接着教
师让学生去细读品文,从4—7段中找出具体描述叶欣“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划一划,品一品。
(1)理解“高风险”让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高风险”:抓住“极
具有传染性”;“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
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病患终于没有放过她”等。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不
能很好地理解,再补充一些图片、资料等。
(2)理解“高强度”、“高效率”。面对如此“高风险”。叶欣是怎
样做的?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教师着重引导、读议、感悟。
①“从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这句体会
叶欣来不及、也顾不上与家人说一句话、说明她以工作为重、以病人为重、争分夺秒、体会她的身先士卒。
②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
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抓住“拖”体会叶欣不停地工
作、不顾疲劳、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叶欣迅速赶来,娴熟„„终于脱离了危险。”“3月4日清晨„„密
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等体会她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
④从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声色俱厉的神态,通过“真情无悔、默默、心甘情愿”等词语感受到了她身先士卒、不怕危
险、关心同事、临危不惧的品质。指导读好此句话。
到此,教师设问:你认为叶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应板书:(舍己为
人)。顺势引发:舍己为谁?让学生领悟叶欣舍己一是为了病人,一是为了
国事。
此时,再来读中心句,学生情感得到了再次升华。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导入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抓住
文中中心句让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体会人物精神,让学生初步培养自
己从文中学课文、读课文、悟课文的能力。
2、感受真实场面,进一步感悟形象。
在学生感受到叶欣那崇高的品质,并受到感动时,先让学生深情朗读1、8、9自然段,我适时播放叶欣追悼会的照片及相关场景。结合出示“花圈
如海,泪水如雨”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看去想,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们对她的怀念、敬仰不舍。此时,再配乐朗读,加深感受。
3、读题议题,延伸情感。
回到课题,讨论:为什么称“白衣天使”为“白衣战士”?
让学生理解:叶欣是一位白衣天使,但更是一位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勇牺牲,她是一位天使、也是一位战士、更是一位英雄,与白
衣天使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更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同
时也使学生明白人物形象的提升:天使→战士→英雄(板书)。所以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最后补充出示图片:介绍像叶欣一样抗战在非典战场上的英雄,此时
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这些白衣战士们说些什么?
最后,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怀念与崇敬,再次声情并茂的齐读课题。
(三)换位思考,升华情感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再度升华,我将设计这样的小
练笔:写话训练、深化体验:
叶欣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她的亲人、孩子、患者到来了。
如果你是她的孩子,你想说:妈妈。
如果你作为同事,你说:。作为患者:。
作为你:叶欣阿姨,我想对你说。
设计意图:这一角色的互换,既使学生的理解、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得到训练。
(四)布置作业
1、制作一张爱心卡片,将你想对叶欣一样的白衣战士们说的话写在上面,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2、收集有关非典时期“白衣战士”的感人事迹、图片等资料、在班中交流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舍己为人
天使—战士—英雄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