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2011301120003杨燕
黄河,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有熟悉的名字。陌生的是,我作为一位南方人,从小沐浴着长江边的清凉的江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长江对我来而言,反而更像我生我养我的母亲,而对于黄河母亲,我从未见过,只有在教科书、报纸或者网站上看到过她的身影,但是,那对于我来说似乎还是有些遥远和陌生;当然熟悉的是,虽然未曾领略到黄河的魅力和奔腾,但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我始终关注着这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河流,当他遭遇危险时,我会为她担心,为她祈福,当她又一次造福百姓时,我会由衷地感谢她。自古以来,黄河就成为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歌颂的对象,我也想通过从这些精英文萃中好好的品一品黄河。
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李白就曾多次抒发他对黄河的感情,在《将进酒》开篇便以恢弘的气势为我们揭开黄河的神秘面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李白的眼中黄河的水就好像从那天际飞流下来的,势不可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势不可回,看到如此令人震撼的黄河不禁想到生命的渺小脆弱,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己虽然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能实现,但有如此绝世好景,又有知己好友与美酒相伴,什么“钟鼓馔玉”的名利富贵,都是浮云。此外,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也有两句很经典的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这两句中,李白似乎更加近距离的接触黄河,感受到黄河奔流时那种撼天动地的声音,就好像黄河里面藏着什么巨大的灵兽,它走一步就如同要触动华山,他咆哮一句就如同打雷一般,十分有气势。
当然,要更为具体地品味黄河,就不得不说这首自小学就琅琅上口的大文豪刘禹锡七言绝句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弯弯曲曲如同盘旋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巨龙般的黄河,但是它在奔腾的过程中又裹着万里的泥沙,时而大风大浪使黄河水翻滚卷动,就好像来自那遥远的天边,那么这条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是要去哪里呢?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原来它是和银河相接,既然是这样,就带上我一起去牛郎织女家做客吧。这首诗也正好与前面说到的李白的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遥相呼应,都将黄河这种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这种恬静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给人十分浪漫的氛围。
要问我最喜欢哪首关于黄河的诗词,那我将首推王维的《使至塞上》,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吧:“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五言律诗是在王维奉命出使边塞见到沿途的边塞风光所写下的,这首诗的最精彩也是传唱度最高的一句就是颈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几乎看不到几处人家,只能的看到远处一束烽烟挺拔而起,圆圆的落日散发着似火的红光,刚好悬挂在那长长的黄河上边,黄河水面波光粼粼,偶尔还能看到归来的渔船„„多么美的场景,就如同画一般,把王维震撼住了,同时也把我震撼了,我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壮阔雄奇,气象雄浑,既有万马奔腾的雄壮,又有流水涓涓的静谧,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造出如此绝美的境界。
还有很多的诗人也都讴歌黄河,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以及他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这首诗则是表达作者路过古黄河堤看到的沧海桑田的景象,感叹世事变化。唐代诗人柳中庸在《征人怨》写道“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则是烘托黄河的政治军事地位,也将那些长期在外出征不得回顾故乡的士兵们的乡愁表现出来。
最后,我想说,20多年没见到过黄河的确很遗憾,但我要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去填补这个遗憾,去好好的用以后的人生去品味自己的母亲河—黄河!
第二篇:古诗词中品美------古诗词教学小议
古诗词中品美------古诗词教学小议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词,教学时不能一抄了事,而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理解、多方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吟诵 理解 迁移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词,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江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书法艺术讲究“笔断意连”的境界和效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给古诗配画。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孩子们根据诗意作画。当然在画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可以这么说:想象是审美的翅膀。配画也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深。
2、来点想象作文。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同样也能利用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学完古诗,我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做想象作文,并根据自己所想,配以插图。文艺理论家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孩子们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再次领悟意境的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情境也渐渐产生了。
3、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比如学习了宋代大家朱熹的《春日》,就要求孩子们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宋代朱熹认为:教人末见意趣,必不乐学。”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情况,也必然可以反映教师是否“乐教”,孩子们是否“乐学”。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再到“入乎其外”,取得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ISBN编号: 978750008243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三灶海澄小学
黄金好
第三篇:描写黄河的古诗词名句
描写黄河的古诗词名句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晚唐诗人罗隐称黄河“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描述了黄河之“曲”与“浊”。刘禹锡在《浪淘沙》中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虽写的是黄河中的泥沙,但也从侧面表现出黄河的曲折蜿蜒之美及波浪滔滔的气势。“九曲”,是说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风簸”,形容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自天涯”即来自天边。李白曾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诗人以淘金者的口吻,歌咏了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李白在《将进酒》中开篇便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一去不回。诗人当时正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曾登高饮宴。颍阳距黄河不远,诗人登高纵目,远远望见滚滚的黄河,便借黄河起兴。黄河之水源远流长,前后落差极大,上下游间,景象大相径庭。黄河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仅凭人类有限的肉眼是无法看清全貌的,作者此处是在幻想黄河之水的奔腾,言语中充满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用天上而来的黄河水与高堂明镜里的白发相对比,黄河东去,一去不回,而青丝白发,又不过是在朝夕之间,在宽广的黄河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一景一情,相互映衬,强烈地突出了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主题。同时上下两句,一涨一消,形成了舒卷往复的咏叹,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大阖大开,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的抒情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是一首描写戍卒思乡的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句写景,是作者远眺所见,描绘出一幅气势宏伟浩大的图画。首句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奔腾飞去的壮阔景象:在辽阔的高原上,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作者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它的动态美。次句写塞上的孤城,是静态描写: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此城地势愈加险要,处境愈显孤危。“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当然,水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代表了缠绵悱恻的相思、绵绵不绝的愁绪,又或许是一种无法跨越的阻隔,本文不作具体介绍。
(责任编辑:夏素筝)
第四篇:从反思历史人物中品“官德”
文章标题:从反思历史人物中品“官德”
古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运用计谋击败其弟共叔段谋反的故事,其文所叙虽只是封建时代宫庭政变的血雨腥风、王室争权的尔虞我诈,但此文所刻画的三个人物——老谋深算的郑庄公、骄横无恃的共叔段、偏执狭隘的姜太后,形象鲜明,喻义深刻。古人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我认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学习这篇文章,应从反思文中历史人物的性格优劣入手,重人格、重官德、重修养,不断提高从政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凝神聚力,加快发展。
反思郑庄公:领导干部应摒成见,存宽容
郑庄公作为公叔段的兄长,对姜太后偏爱公叔段耿耿于怀,因此,当看到弟弟骄横无恃的行为不是好言劝诫、防微杜渐,而是视若罔闻、任其泛滥,最终使共叔段犯下不可弥补之罪,其气量之小、城府之深可见一斑。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善于在“不同”中谋求统一,在和谐中凝聚力量,发挥下属的长处,宽容下属的过错,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挟嫌报复。
须容人之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智,必有其愚。领导干部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而应对每一位同志多引导、少呵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在不伤害自尊心的前提下,设法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去伸长补短,而不能学郑庄公的听之任之,秋后算账。须容人之长。作为领导干部,要有甘当伯乐的精神,有甘为人梯的胸怀,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容得下不同意见,尤其要善于同有个性、有才华的同事和属下合作共事。要充分相信下属的能力,挖掘下属的潜力,让下属在舒心和谐的氛围中干事创业。须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干部对下属出现的错误要宽容对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容人之过,治病救人,帮助其改过,这才是领导干部德行高尚的表现。
反思共叔段:领导干部应戒骄横,求淡泊
共叔段的失败是其贪得无厌、多行不义的结果,在姜太后的溺爱下,共叔段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也为失信于民、丧命于鄢种下了恶果。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认清自己的公仆本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淡泊宁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心寡欲、谦虚谨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正确对待自己,力戒贪婪之心。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权力面前,必须多一分清醒,少一点侥幸,多一分原则,少一点乖巧。对不该办的事情,宁可伤感情,也不能开口子;对不该突破的禁区,宁可伤和气,也不能“闯红灯”。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不能借自己的地位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坚持自重、自省、自警,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一生无悔。要正确对待荣誉,力戒虚荣之心。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看轻得失,平常毁誉,做到公心为本,公正为准,公开为重,公论为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短短数十寒暑,一碗饭、一间屋、一身衣足已”,像钟一样,不受外界影响,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律前进;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要正确对待得失,力戒“补偿”之心。观察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大多都有一个四步曲: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这是一种“权期”心态。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去营生,那么做官有可能变成“坐牢”,官场有可能变成刑场。要戒除补偿之心,视荣誉为生命,不因一时糊涂而毁掉自己的一切。
反思姜太后:领导干部应亲贤人,远小人
姜太后作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生母,待人而异,厚此薄彼,郑庄公即位后,姜太后挑拔离间,助纣为虐,导致兄弟反目成仇,最后兵戎相见,姜太后扮演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角色。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必须做到“亲贤人、远小人”,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凝聚智慧,激发能量,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明眼察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用开放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识人,树立“不排外、不偏内”的思想,克服封闭、狭隘的人才观念,广开门路,招贤纳才。要在考察干部才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干部道德修养的考察,把德置于考察之先,对有才有德者要重用,对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者要慎用,对无才无德者要禁用,让“小人”远离自己,让更多德才兼备者向往归附、趋之若骛。公正用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首先要从领导尤其是单位一把手做起,绝不能“以我划线”,“关系至上”,“任人唯亲”,把地区、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领导干部要树扎扎实实、埋
第五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引言:
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
刘桢 亭 亭 山 上 松,瑟 瑟 谷 中 风。风 声 一 何 盛,松 枝 一 何 劲。冰 霜 正 惨 凄,终 岁 常 端 正。岂 不 罹 凝 寒,松 柏 有 本 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
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四,正文释题: 1,2联:
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3,4联:
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7,8联:
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五,训练:
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2,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六,拓展:
试想诗人写诗的背景。假想你是从弟的说法和做法。附板书: 托物言志
亭亭山上松
苍翠
挺立
亭亭——瑟瑟 座右铭
瑟瑟谷中风
凶猛
阴森头
盛——劲 劝勉
风声一何盛
何等猛烈惨
冰霜
惨凄
松枝一何劲
何等苍劲 坚韧不拔
(风雪)(凄苦)冰霜正惨凄
袭击世间万物
1坚忍不拔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脱颖而出
本性
周而复始 侵袭辱
不怕 2顽强不屈 3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