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梦观摩学习汇报讲座
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014年5月23日,赴赤峰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小学特级名师易博、刘茯苓、许卫东、华应龙、钱守旺、刘德武分别执教观摩课二年级的《秒的认识》、四年级的《小数的认识》、四年级《平均数的练习课》、三年级《亿以内的数的认识》、四年级《埃舍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密铺》,除了易博,其他几位老师都进行了讲座。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几位教师。
易博,北京实验二小教师。参加工作5年。非常年轻。但是他的课却让我们感觉远远超越于他的年龄。
华应龙,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著作——《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我只读了他著作里某个片段,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买来读一读,真的很享受。
刘劲苓:北京实验二小教师。原哈尔滨的一名小学教师,2005年直调北京,因为2001年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
钱守旺:原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刘德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好多老师以为,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是北京的老师,起点高。其实不是,他们中的教师有的曾经与我们一样,起步于县城,毕业于师范院校。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们?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是工作以后的自我提升与学习。比如华应龙老师,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他认为数学的教学不是辛苦也不是勤奋,而是享受幸福。他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基本都用来邮购书籍,他说好多老师抱怨没有时间去思考,他说正是因为不去思考,所以才会没有时间。大家想一下,他们和我们一样上课,一样工作,还能出书立传,还能各地讲学。他们用功的时间要远远高于我们。所以刘劲苓老师说,用功的人不会吃亏,要自我超越,实现职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完美统一。
一、易博执教的二年级《秒的认识》
易博老师的课真实、朴实、扎实、充实。这种特色源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她的教学理念,源于她对教材的深人研究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易博老师营造的数学课堂让我们耳目一新:数学课原来如此快乐,如此有趣。一个年轻的男教师可以让学生几分钟内喜欢他,喜欢他的课堂。
课前老师与学生沟通,用一分钟介绍自己的学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时间,课前让学生猜测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得到验证。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潜能。各种方式的鼓励,赞赏的语言,对学生的认可,欣赏的动作都给了学生求求知的欲望,学习探究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眼睛送你一张表扬信”因为你坐姿端正。当学生回答问题想不出来的时候,告诉其他学生,“别急,等待是最好的帮助。”“通过自己的调整,不断的发现问题。”他看重学生之间的评价,课上学生回答好的时候,他会把大拇指送给你等等。
二、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平均数练习课》与他的讲座《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华老师在学生之前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堂课,颇受启发。在华老师的课堂里,他总是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其实,“放开”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放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神奇的、公平的、奇怪的、会忽悠人的、有趣的、狡猾的、中立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这句话的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
在华应龙的课堂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华应龙说:“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很兴奋的,玩过之后有笑声,笑声之后有思考。这样的课才更有意义。”“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华应龙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教学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担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华应龙,上课已不是很多了,但是每学期他都会在自己的学校上几堂课。华应龙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在华应龙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于是,华应龙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应龙说:“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早在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就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应龙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应龙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应龙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和学生分享精神大餐
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有他对数学的理解,还有他对数学的热情和深深的热爱。“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的。你想有一个永远可以使用的技巧,这种追求就是错的。只有‘道’才是永恒的,这个‘道’就是李烈校长说的‘以爱育爱’。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以你对学科的爱,对课堂的爱,来育学生对这个学科、对这个课堂的爱。”华应龙身体力行地告诫身边的同行——只有你爱自己的课堂,孩子才会爱上你的课。
在华应龙看来,上课是老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来跟学生分享。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一堂课应该是一顿精神大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华应龙说,学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学科的兴趣、热爱去影响学生,把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并激励他们思考。
“老师的作用就是影响、唤醒、激励!”华应龙如是说。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生命化的课堂。
四、钱守旺的‘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报告,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对话分享是教学策略,动感课堂是教学的追求。对话是要与课本、同伴、教师对话,分享个人理解、分享经验教训、分享情感。也就是让我们教师放权、让位。动感课堂是学生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课堂40分钟应是学生思考、分享和互动的40分钟,学生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会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技,富有活力,富有动感,会让学生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钱守旺老师为打造动感课堂提供了24个策略,使我感悟最深的有:
1、在“策略2”中钱老师提出要“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第一、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第二、要读懂学生的基础。第三、要读懂学生的需要。
第四、要读懂学生的思路。第五、要读懂学生的错误。第六、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情况,便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去读懂学生的需要。通过听讲座我豁然开朗,生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去关注学生的的思路、情感、需要„„
2、在“策略9”中钱老师提到“渗透思想,增加深度”。
我们现在的教学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加深度
3、钱老师的讲座中还提到作为教师要注意资源的积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积累,只有积累了才能厚积薄发。以前用过的,写过的东西我一般不喜欢保留,认为那没有什么用处,就扔掉了,从今往后,我应该学会积累。
钱守旺老师在报告中提出的“24个教学策略”,既是钱老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给我们指明了提升教学素养的捷径和方法,钱老师的报告非常精彩,我重新回味整个讲座,感觉自己对怎样正确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五、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埃舍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密铺》。
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家埃舍尔的神奇骑士图,充分的结合了信息化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实际,展示了骑士图的变化特征,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学习各种图形及能够区分密铺的图形。在学生的画图操作中鼓励和提倡学生尝试练习,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最后在欣赏埃舍尔的作品中使堂课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具备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发展。刘老师在示范课结束后的讲座中几句精炼的话语更是说明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要善于研究和总结,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例如他通过简单的四字“通同统痛”一语概括了五年级数学分数这一单元的内容,“通”即通分,“同”则是同分母相加减,“统”为统一分数单位,最后学习才会“痛快”了。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细细观察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留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课堂中流淌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虽然这些细节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内隐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观念。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及时反思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正把新课程理念的种子播撒到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之中。
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要走出自我这个狭窄的区域,走到蓝蓝的天空下面,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必然是明媚的蓝天
第二篇:中国教育梦观摩心得体会
感受名师风采,启迪教育智慧
2015中国教育梦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感想
陈布学校 林纯婷
我于10月17日和18日两天时间分别听了吴正宪、席争光、刘德武、仲广群四位名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启迪台下人的无限思索,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设计精妙,环环相扣,对知识点层层深入、点点剖析,并且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觉。
一、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位老师的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而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千方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 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二、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席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席老师的课堂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席老师在这节课开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 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3种的搭配和4种的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不乱和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处处有数学。
四、善于欣赏每一个孩子。
每一位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会用一些语言来表扬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那句“我很佩服你。”
吴老师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课上完,学生都有种不舍,别说是学生了,看到吴老师的离开,我都想流泪了,舍不得。
吴老师报告中的一段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把我们带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是她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多年来,吴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做到很 好的把握教材,又很好的把握学生,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
五、注重心理教育。
听刘德武老师讲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有趣,他那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就很赞同刘老师表扬学生的方式,他一般不会直接表扬,而是通过带有哲理性的肯定语气来引导,如一个同学做数学题目用多种方法做对了,他说“谁的知识掌握多些,谁的选择性就更大,知识是息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个同学做错题时,他是这样说的“在我们的学习中每一个都是探索者,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在科学探索中,失败往往比成功更需要勇气„„”这样的表扬使学生更加理解其中的含义,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刘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跳出数学教数学”他的课“自然但不随便,规范但不死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好一堂课,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刘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那就是在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要让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充分的发展,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真正让我感到“润物细无声”,体现到了数学课堂上,刘老师富有亲和力的教态,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大力改进的方面。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作为数学老师尽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分享数学思考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篇:中国教育梦
中国教育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
——学习体会
王海英
2014年5月24日和25日两天,我去参加了在赤峰市党校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重点,采取名师现场教学真实观摩、真实案例、名师分析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
本次活动我一共听了4节课以及课后名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内容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员易博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秒的认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示范课《平均数的练习课》及讲座《融错:减负高效之良策》、刘劲苓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点阵的规律》及讲座《打开数学的画卷》、许卫兵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认识小数》及讲座《关于有效教学的深度思考》、全国著名特技教师钱守旺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亿以内数的认识》及讲座《打造动态课堂的24个策略》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埃舍尔和他的神奇骑士图—密铺》及讲座《交则通
通则透》。这些名师不但给来自本市的几百名数学老师亲自示范数学课堂,还给老师们带来最前沿、最前线的数学思想的指导。下面我借本次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在观摩的课堂教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华老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恰当而不浮夸的肢体动作调动着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另外华老师以尊重别人,来彰显自己风采。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2.尊重学生。华老师在喊上课到问候之间停顿了10秒钟,在这10秒钟时间里华老师眼睛瞄过所有的学生,不放过任何的角落。在问学生姓名时,他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这样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大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华老师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他说:“有问题才愿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他的报告《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又让我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他说过一段话:“我每天晚上12点关灯睡觉,然后想到什么就开灯把它写下来,所以觉得自己的床头灯像萤火虫,每天晚上一闪一闪地。”深深打动了我,自己不由提醒自己今后是否在教学上也应该想到些什么。当然关键还是要坚持。最后他说,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所以做一个研究型老师和王国维说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是完全一致的,我的理解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学手法大家都很清楚,这是第一境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你琢磨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一下子找不到办法,所以衣带宽,人憔悴,什么是创造,用生命去交换。
在观摩特级教师钱守旺的精彩讲座《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后,让我在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策略上有了进一步的启发。其“对话-分享”式课堂使学生勇于思考、分享和互动,从而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学生们会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其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努力打造具有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课堂”此观点尤其令人眼前一亮。譬如作为新老师的我,偶尔会感受到有些学生抢答问题不积极,课堂下的作业状况也不够理想。若能调动学生,增添课堂中的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探究能力都会起到质的飞越。其中钱老师定义的理想的课堂上应具备“新、趣、活、实、美”。让我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改革方向。比如,《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这便要求我们应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基于新课标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还有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告诉学生“2+3=5”这不是教育;如果你告诉学生2+3为什么等于5,这是踏进了教育的门槛;如果你告诉学生2+3=4,你们一起论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是课堂的生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因此,课堂好问题的特征需具备:①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②具有开放性,能够使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层次的解决办法;③具有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共同建筑知识;④具有挑战性,能够给孩子带来认知冲突;⑤具有可接受性,问题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两天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颗种子,在数学教学的滋养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每个老师都可以是一个引路人,举起火炬,山一程水一程地,带着孩子们回到数学的本质。
第四篇:中国教育梦观摩体会-崔维玮
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习体会
临沂湖南崖小学 崔维玮
9月13这天我有幸参加《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名师好课堂教学观摩课》,不得不承认,这两天对我真是受益匪浅。
吴建英老师温暖的《长大做个好爷爷》,魏星老师独具韵味的《墨梅》,还有史春妍老师生动有趣的《“包”字家族形声字的教学》。一节节风格不一却又同样精彩的课堂,让我和学生们一起沉醉其中,感受不一样的精彩。下面就我的一些收获做简单的分享:识字是一切学习甚至工作的基础,比如阅读理解、写作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才能谈得上准确的运用,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背默。这也从一方面提醒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识字与写字。其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主要受益于吴建英老师,特别是吴老师的阅读指导课《长大做个好爷爷》,这个感人的故事和吴老师精彩煽情的讲授不仅感动了学生,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知道了原来阅读课也可以这样讲。图画书传递的不仅仅是故事,还让学生从阅读中生长出一颗柔软的心,老师也应该通过阅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最美的童年。然后,从魏星老师的《墨梅》的讲解中,也让我再次明白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如课上魏老师教授学生古诗的写作方法,前两句先写景,后两句话锋一转,转到抒情上,并举了大量的古诗材料相验证,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自己的第一首诗。原本我以为这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没有想到,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还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他们不仅写出了诗而且写得很棒,这也让我明白了: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
在听完各位老师课后,我对目前自身的一些问题的反思,语文老师,首先得有一手拿得出手的字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但是现在的我还没做好,我会在今后努力练好板书和钢笔字;其次就是充足的课前备课,可能是刚毕业带班很多事情都还很生疏,导致自己很多时间都被缠在一些琐事上,没能拿出充足的时间备课,教师技能的欠缺,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太枯燥,干巴,今后要认真备课将知识烂记于心才能更好的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我会和学生一起成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堂上诸位名师的精彩表现,也曾经经过无数次努力的尝试和摸索,我会努力向他们学习,不奢望有一天会成为他们,但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最后我想说,不忘初心方的始终,成长,我一直在路上。
2015.9
第五篇:中国教育梦初中语文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梦——初中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心得体会
梯门中学 侯昭安
2016.9.26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在泰安市召开的由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协会举办中国教育梦——初中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活动邀请了4位全国特级为与会者呈现了精彩的课堂和高水准的讲座。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与讲座中,我感触很深。
四位教师的风格各异,但他们的专业理念都来自他们的教学实践。这些特级教师身兼数职:薛明,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江苏高考命题组成员,南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苏大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刘金玉,教授级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江苏高考阅卷组成员,江苏省333高端人才,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铁梅,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课题组指导专家,读而写语文学堂负责人,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严寅贤,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这些让普通的我望而不可及的专家,有着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他们这些理念都是来自他们的一线教学实践。他们用真实的课堂教学阐释独到的风格与理念,他们在讲座中传递教育理念的时候又以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例向与会者作细致而具体的讲解。好的教育理念源于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无不体现着些好的理念。这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这启示我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思索,才会有自我的不断提升。
他们的理念中无不体现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本真特质。刚听“本真”一词时,我并不是很清楚,就是现在让我说出它的概念来也不是很明白。只是初步理解为,学生要不断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能力。学生从小学学语文到高中毕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在公共场合说出合理的观点鲜明的一段话的能有多少人呢?就我自身经历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人为数不多。是谁之过呢?是我们语文教师做得不够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失职。
语文教学风格多样,语文教师的风采也是各具特色。这4位专家各具特色,有幽默诙谐、和蔼可亲的薛明老师;有清新婉约的刘铁梅老师,有文质彬彬的严寅贤老师,有别样风彩的刘金玉老师,各有所长,教学各有风格,教学课堂却同样的精彩。他们在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作文教学发展的广阔空间。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不同,但在他们讲座中都提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就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措施,提到了“用语文教材教,而不是教语文教材”,共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给我了启发:语文学习是多方面,不是单纯地向课本索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应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和学习途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起指导作用。
这虽说只有两天的现场学习,但从中受到的教育会影响我以后的教学。在思索之余,我会试着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