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
成都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促进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幅度和时限等,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处理的权力。
本办法所称行政机关,包括市、区(市)县法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依法接受行政机关委托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组织。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
市、区(市)县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以及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基本原则)
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和精神,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原则。
第五条(组织实施)
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区(市)县级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指导。
第六条(案例指导)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
第七条(标准公开)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应当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标准制定)
行政机关应当对存在自由裁量空间的行政执法权分类分项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需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六十日内完成标准制定。
第九条(制定主体)
市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在本机关适用。
区(市)县政府所属行政机关可以参照市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自行制定。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所属行政机关可以不再制定,执行市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
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适用本系统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
第十条(标准备案)
市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应当报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区(市)县政府所属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应当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修订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调整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和本条前两款规定进行。
第十一条(行政许可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许可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一)对行政许可条件有选择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对应的具体情形;
(二)对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规定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具体方式;
(三)对行政许可程序或者对变更、撤回、撤销行政许可的程序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作出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二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标准:
(一)裁量标准应当划分三个以上裁量阶次。对同一违法行为设定了多种行政处罚的,从轻处罚适用于警告或较小数额的罚款,从重处罚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
(二)罚款数额标准应当划分为从轻、一般、从重。
1.罚款为一定金额的倍数的,应当在最高倍数与最低倍数之间划分三个以上的阶次,一般处罚按中间阶次处罚,从轻处罚应当低于中间阶次,从重处罚不得低于中间阶次;
2.罚款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在最高额与最低额之间划分三个以上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四倍以上的,应当按倍数额划分处罚阶次);
3.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处罚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确定,从轻处罚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四十以下确定。
(三)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从重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应当列出具体适用情形。从轻、从重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幅度以内处罚。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幅度以下处罚。同时具有两个以上从轻或减轻情节,且不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适用最低处罚额度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三条(行政强制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强制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标准:
(一)对查封的涉案场所或者查封、扣押的设施和其他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作出明确界定;
(二)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行政强制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需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紧急情况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紧急情况的具体情形;
(五)对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标准。
第十四条(行政征收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征收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一)行政征收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对应的具体情形;
(二)行政征收数额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各种行政征收数额计算方法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作出减免行政征收的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减免征收的具体条件;
(四)行政征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五条(行政确认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确认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一)行政确认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行政确认申请需提交的材料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申请材料清单;
(三)行政确认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行政确认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六条(行政给付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给付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一)行政给付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条件;
(二)行政给付方式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程序、方式;
(三)行政给付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给付数额的具体标准;
(四)行政给付办理时限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行政给付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七条(行政裁决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裁决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一)行政裁决立案、受理、决定等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行政裁决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标准对应的具体情形;
(三)行政裁决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行政裁决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自由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八条(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裁量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根据行为类型分别制定自由裁量标准。
第十九条(行政许可裁量实施规范)
规范和行使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应当公布数量和遴选规则;
(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在项目核准之前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律不作为核准前置条件;
(三)对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查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内容;
(四)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年检、年审和注册,依法需要年检、年审和注册的,不得将参加培训、加入协会或者缴纳费用等作为前置条件;
(五)依法需要开展评价、评审、鉴定等中介服务的,不得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十条(行政处罚裁量实施规范)
规范和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
1.拟处以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而没有申请的;
2.拟不予处罚、减轻处罚的;
3.实施听证的;
4.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认为需要集体讨论决定的。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除载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对是否采纳当事人的申辩意见,以及有关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依据和理由予以说明。
(三)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政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特殊情况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延长期限不超过三十日。实施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依法需要公告、听证、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四)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于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报送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行政机关应当实行行政处罚电子化管理,对行政处罚的各项数据、具体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行政征收裁量实施规范)
规范和行使行政征收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明确规定或者授权的,不得设立收费项目;
(二)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并举行听证会。
第二十二条(行政确认裁量实施规范)
规范和行使行政确认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申请人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到场确认的,应当列出特殊情况的具体情形,并在兼顾行政效率的情况下采取方便申请人的方式实施确认;
(二)确认事项直接关系他人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
第二十三条(行政给付裁量实施规范)
规范和行使行政给付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拟给付对象情况进行调查,可以采取民主评议等方式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二)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给付对象相关信息;
(三)决定不予给付的,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执法监督)
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应当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监督:
(一)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二)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或专项检查;
(三)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
(四)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重大行政强制决定实施备案审查。
第二十五条(自行纠正)
行政机关发现本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本办法的,应当主动、及时自行纠正。
第二十六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执法监督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或者提出意见,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发现违反本办法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为,不自行纠正的;
(二)不执行已公布生效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的;
(三)不当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二十七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2010年6月24日成都市政府发布的《成都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169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河北省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
河北省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使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确保消防行政执法公正、公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指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对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限、违法事实性质及情节轻重的认定和适用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等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
第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行使消防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要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二章 自由裁量的要求
第四条 实施消防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于违法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相似的案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相同或相似。
第五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做出行政处罚前,应当对违法的主体、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认真调查,准确把握不予处罚或者从轻、减轻、从重处罚的情节,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公正、合理地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
(一)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三)受他人胁迫、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一年内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消防行政处罚的;
(二)造成较严重后果的;
(三)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九条 一个违法主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应给予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分别决定,合并执行。第三章 消防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
第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办理消防行政处罚案件,自受案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第十一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三)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不足3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二)建筑总面积大于2500平方米、不足5000平方米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三)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不足5000平方米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四)建筑总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不足2000平方米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五)建筑总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
(六)总储量小于2000立方米的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
第十二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三)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不足5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二)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不足1万平方米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三)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不足1万平方米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四)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不足5000平方米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五)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不足5万平方米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
(六)单体建筑面积大于4万平方米不足10万平方米或者建筑高度超过50米不足100米的其他公共建筑;
(七)总储量2000立方米以上、不足5000立方米的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
第十三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三)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二)建筑总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
(三)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四)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
(五)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
(六)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七)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
(八)单体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
(九)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大型发电、变配电工程。
(十)总储量5000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
第十四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四)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建筑总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三)营业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地下工程;
(四)多层住宅、多层商住楼;
(五)建筑总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的非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库房。
第十五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四)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不足10000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二)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地下工程;
(三)高层住宅,高层商住楼;
(四)高级宾馆;
(五)建筑总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不足5万平方米的非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库房。第十六条 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2万平方米以下的体育馆、会堂和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非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库房,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四)项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使用,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下列场所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责令停止使用或停产停业,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的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
(三)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的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
第十八条 下列场所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责令停止使用或停产停业,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不足50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建筑总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不足5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
(三)建筑总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不足5万平方米的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
第十九条 下列场所违反《消防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责令停止使用或停产停业,并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
(二)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
(三)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
第二十条
违反《消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施工,根据不同情节按以下规定并处罚款:
(一)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或装修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筑总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不足2万平方米或装修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不足5000平方米的,并处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罚款;
(三)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装修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并处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消防安全标志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未保持完好有效的数量不足总量的10%;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数量不足总量的20%;(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数量不足总量的20%;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数量不足总量的20%;
(五)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
第二十二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一)消防设施、器材或消防安全标志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未保持完好有效的数量达到总量的10%以上30%以下;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数量达到总量的20%以上50%以下;(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数量达到总量的20%以上50%以下;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数量达到总量的20%以上50%以下;
(五)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第二十三条 下列单位违反《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一)消防设施、器材或消防安全标志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未保持完好有效的数量超过总量的30%;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数量超过总量的50%;(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数量超过总量的50%;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数量超过总量的50%;
(五)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第二十四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产停业,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规定并处罚款:
(一)总储量500立方米以下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未保持安全距离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总储量大于500立方米、不足1000立方米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未保持安全距离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总储量1000立方米以上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未保持安全距离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规定并处罚款:
(一)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生产、储存、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生产、储存、营业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不足1000平方米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生产、储存、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二条第(一)、(二)项规定,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造成危害后果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工作人员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四)其他人员违反规定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二十七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
(一)多次谎报火警或影响灭火救援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二)经警告或劝阻后仍谎报火警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三)其他故意谎报火警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二条第(四)、(五)项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
(一)阻碍消防车、消防艇执行任务,处警告或二百元以下罚款;经警告后仍不改正或造成较重危害后果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阻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二百元以下罚款;经警告后仍不改正或造成较重危害后果的,处八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九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
(一)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二)其他人员违反规定的,处警告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
(一)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造成危害后果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冒险作业,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在其他场所冒险作业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四)指使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在其他场所冒险作业,经批评教育及时改正,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二)项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
(一)造成他人或公共财产直接财产损失超过10万元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造成他人或公共财产直接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三)造成他人或公共财产直接财产损失不足1万元的,处警告或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二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三)项和第(四)项规定,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造成危害后果较重或有不良影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负有报告职责的人不及时报警和拒不执行火灾现场指挥人员指挥,影响灭火救援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三)火灾单位负责人员,在火灾发生后阻拦报警和扰乱现场秩序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其他人员违反上述规定的,处警告或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三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五)项规定,根据下列情节处罚:
(一)故意破坏或者伪造直接财产损失50万元以上或者亡人火灾现场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百元罚款;
(二)故意破坏或者伪造涉及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的火灾现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故意破坏或者伪造其他火灾现场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六)项规定,根据下列情节处罚:
(一)造成危害后果较重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拆封并使用被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封的场所、部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拆封被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封的场所、部位,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经批评教育及时改正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以下简称不合格产品)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根据不同情节对使用者按照下列规定处罚款,并应将不合格产品情况通报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一)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货值金额不足5万元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产品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不足10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三)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产品货值金额10万元以上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消防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虚假文件的,责令改正,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规定处罚款:
(一)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收取认证费、检测费等服务费不足1万元的,处5万元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罚款;
(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收取认证费、检测费等服务费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收取认证费、检测费等服务费超过5万元的,处8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消防法》规定的其他处罚,本规定未明确具体裁量范围的,按照本规定第七、八、九条的规定进行裁量。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数。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确定的自由裁量范围,不能在法律文书中引用。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几点体会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我们认为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和执法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行政执法机关要加强制度建设,并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依法行政的保障。今年7月份,我局制定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具体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的各项制度,在自行对外公示的基础上将上述资料送县法制办上网公示。
首先,要完善行政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近年来,我局一直坚持案件集体审理,以确保办案质量。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实质上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决定权,即行政行为的方式、范围、种类、幅度等的选择权。仅以价格行政处罚为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四条规定,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此大的行政处罚决定权,只有通过集体依法审理,才能够做到定性准确,处罚确当,公正合法。
其次,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我们一直坚持主办责任制、查审分离制、集体定案制、执法评议制和错案追究制,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责任。在行政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今天,当前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中的诸多程序,法律法规规定十分明确,即使实体方面是正确的,因为某一程序上操作违法,同样会导致行政执法错误而被推上被告席。在价格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只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再次,要强化行政执法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坚持强化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不断地反腐倡廉,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感到,由于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的界定弹性太大,行政执法人员直接面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那么绝对的权力就会滋生出绝对的腐败,很容易利用行政处罚职权,以权谋私,违纪违法。为此,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必须首先强化行政执法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县物价局)
《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几点体会》
第四篇:试论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试论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的进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国家在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中,提出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不仅要依法而行,有法律的依据,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国税部门作为执法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拥有较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特别是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如果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极易被滥用。因此,如何严格规范执法,正确行使和控制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就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规范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载量权,防止自由载量权被滥用,充分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现实必要性。
首先,税收征收管理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而且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殊情况不断涌现,为使各级税务机关能够对各种特殊、具体的涉税个案问题进行灵活、果断、迅速的处理和解决,在适用的方式、方法、额度等方面应当有一定主观自由选择的余地。
其次,税收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罗列穷尽,超前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为使税务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能够高效运 1
转,避免税务机关在复杂多变的涉税问题之前束手无策,失去良机,因此,有限的涉税法律只能作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作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浮动的幅度,促使各级税务机关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作出更有成效的管理。
再次,现行在我国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只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立法者无法预见到某个涉税具体情况,因而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做到案件事实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均能完全对应、丝丝入扣,易造成执法者难以处理的情况。这样就只能赋予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精神进行自由裁量的权力,以弥补立法的缺憾和滞后。
二、当前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裁量权范围过宽。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贯穿于整个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作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基本法律的《税收征管法》,共六章九十四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另有四章。这四章其中涉及到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有五十八条,占到了总数的66%。每一管理层级、每一征收管理环节、每一涉税事项几乎都有自由裁量权存在。
(二)、可供裁量的空间过大。一方面,行政处罚倍数相差太大。如《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倍数相差高达十倍。另一方面,金额相差悬殊。如《征管法》第73条规定:“对
开户银行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税款决定的,造成税款流失的,税务机关可依法对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罚款差额高达40万元,可供裁量的幅度过大。
(三)、罚与不罚缺乏操作性。如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根据《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这种规定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即可罚可不罚。何种行为可以不予处罚?何种行为按上限处罚?《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未作出明确规定,税务机关难以把握。
(四)、对情节的衡量缺乏明确界限。《征管法》法律责任部分很多条款都规定了对“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但是,怎样才算“情节严重”,除《细则》列举了个别行为外,其余的均都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因此,也只能由税务执法人员凭经验、凭理解自由裁量认定。
(五)、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运用既可以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体现税法的严肃性。但是在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部分执法人员违背法律法规授予自由裁量权的目的,利用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使具体税收执法行为背离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的初衷,导致自由裁量权适用不当,造成情节认定不准确,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问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损害了税务机关的信用,削弱了税法的权威性,破坏了统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助长特权思想,容易形成权力腐败。
(六)、税务行政执法行为避重就轻。执行难是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需要税务机关充分利用法律所赋予的管理手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对纳税人的管理。但是实际工作中,部分执法人员为了避免执行难问题的发生,在执法过程中,避重就轻,协商处罚额度,把大问题简单化,小问题无害化处理,严重损害了税法的尊严,破坏了税务机关的在纳税人中的形象。
二、规范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建议
(一)建立整套标准体系,实现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规范自由裁量权的第一道关卡。税务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很广,它不仅仅指最常见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包括应纳税额核定、税务行政期限选择及税务行政行为选择等自由裁量权。建议研究制定上述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囊括所有形式的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标准制度,为执法人员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使其在行使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时有章可循,实现自由裁量权的源头控制。
(二)明确执行基准,实现基准控制。建议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对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制定执行基准。
1、科学划分不同违法情形。将违反税务行政法规行为的要件进行分解和归类,按照违法性质、情节和占有违法要件的数量加以界定,做出相应的处罚标准。
2.设立多阶次裁量档。建议上级部门在法律、法规的规定
范围内,按照处罚种类及金额大小设立不少于三个阶次的裁量档。
(三)完善报备制度,实现规则控制。基准是原则,实践中具体事件有其复杂性、特殊性,税务机关若生搬硬套地执行基准可能造成新的执法不公,因此建立并完善报备制度十分必要,即税务机关低于、高于基准规定或者顶格处罚的,必须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报告备案。完善报备制度,需要明确三个关系:首先要明确报备与执法处理决定生效时间的关系,报备不是一种事后监督行为,只有经过上级机关审查并作出同意意见的,执法行为才能生效;其次要明确上级税务机关完成备案审查工作的期限,防止审查被拖延而使备案流于形式;最后要明确上级机关对报送备案的处罚决定书不审查所应承担的责任,接受报备机关不认真审查则追究其相应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四)建立分级权限裁定制,实现程序控制。依法行政是法制化国家的具体体现,依程序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基本线条。为解决裁量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可以采取实行分级审核制,如可对不同额度的罚款由不同的层级审定,减少执法风险。
(五)发布案例指导,实现案例控制。先例原则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典型案例指导制度则是解决“同案不同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对本系统办结的典型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收集、分类,建立指导性案例电子库,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案例录入电子
库。然后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初选、审核,形成指导性案例,通过工作内网形式公布(案件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除外),作为本系统今后一定时间对同类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参考。参考指导性案例作出的行政处罚,在处罚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等方面与指导性案例一致或基本一致,实现同案同罚。
(六)加强程序教育,规范程序设置。一要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的程序培训,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对于执法程序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二要理顺现行的一些不规范的程序设置,避免因程序设置本身的不科学、不规范而产生的问题。三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凡涉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的,除法律法规规定应该保密的,都要向社会公开,依法允许查阅,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
第五篇:沈阳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
沈阳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合法、合理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授权或者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在法定范围内,对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等幅度行政处罚进行自主判定的行政权力。
第三条本市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本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
监察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工作。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同过同罚的原则。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并以教育为主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和执法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自由裁量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允许社会公众查阅。
第七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违法行为,对可能造成违法的行为不得先放任,待其既成违法事实后,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因已实施行政处罚而放任违法行为持续存在。
第八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由一个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实施的不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对同一种类的行政处罚不得合并。
第九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综合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全面考虑以下情况:
(一)违法行为人的年龄及精神状况;
(二)违法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
(三)两年内是否有两次以上同类违法行为;
(四)违法行为的具体方法或者手段;
(五)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的数量;
(六)违法行为对具体对象造成的破坏程度及社会影响;
(七)对违法行为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因素。
第十条市级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幅度,结合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划分裁量阶次,制定本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可以参照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涉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布之日起30日内确定与违法行为相对应的裁量基准。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后,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对报请审查的裁量基准,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对裁量基准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第十一条裁量基准应当列明违法行为及处罚依据,并划分三个以上裁量阶次,对每一阶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种类、幅度等作出规定。
对同一违法行为设定了多种行政处罚的,从轻处罚适用于警告或者较小数额的罚款,从重处罚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或者没收较大数额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
第十二条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有一定幅度的罚款处罚,裁量基准应当视情节在幅度范围内划分为从轻处罚、一般处罚、从重处罚。罚款数额按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罚款为一定数额的倍数的,应当在最高倍数与最低倍数之间划分三个以上的阶次,一般处罚按照中间阶次处罚,从轻处罚应当低于中间阶次,从重处罚不得低于中间阶次;
(二)罚款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在最高额与最低额之间划分三个以上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四倍以上的,应当按照倍数额划分处罚阶次),一般处罚按照中间阶次处罚,从轻处罚应当低于中间阶次,从重处罚不得低于中间阶次;
(三)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处罚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40%至60%确定,从轻处罚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20%以下确定。
区、县(市)人民政府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罚款幅度,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情况,作出控制罚款上限的决定。但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等违法行为的除外。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不满十四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予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
(二)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较少的;
(三)主动中止违法行为的;
(四)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六)受他人胁迫从事违法行为的;
(七)配合行政处罚实施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八)具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无同类违法行为记录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者处罚幅度基础上减轻处罚。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一)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两年内累计发生两次以上同类违法行为或者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经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书面责令停止或者纠正违法行为后,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四)严重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的;
(五)具有胁迫、诱骗或者教唆他人实施违法行为情节的;
(六)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七)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等,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
(八)违法手段和后果比较严重的;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从轻、从重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者幅度以内处罚。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者幅度以下处罚。
同时具有两个以上从轻或者减轻情节,且不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适用最低处罚额度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七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与当事人受到的行政处罚相比,畸轻或者畸重的;
(二)在同一或者同类案件中,不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但所受行政处罚不同的;
(三)依据同一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的不同案件中,当事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情节相同,但是受到的行政处罚不同;
(四)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或者应当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但滥施行政处罚或者未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滥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情形的。
第十八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期限不超过15日。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建立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审核、决定相分离制度。由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经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实施合法性、合理性审核后,报请机关负责人审查或者集体讨论并作出处罚决定。
第二十条执法人员调查终结后,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就所适用的行政处罚裁量阶次作出说明。'
第二十一条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行政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审核通过后,应当将案件有关材料及审核意见报机关负责人审查或者集体讨论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未经审核,不得报送审查或者讨论。
第二十二条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经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拟处以较大数额罚款,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而没有申请的;
(二)拟处以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的;
(三)依法拟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或者从重处罚的;
(四)实施听证的;
(五)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认为需要集体讨论决定的其他案件。
对集体讨论情况应当详细记录。
第二十三条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除载明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的事项外,还应当对有关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依据和理由予以说明。
第二十四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对执法人员的执法时间、地点、被检查对象、违法事实、执法流程、执法依据、执法结果进行日常执法登记,并制作案卷,以便存档备查。
第二十五条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自处罚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立卷归档。
适用一般程序的,应当自结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立卷归档。
适用听证程序的,案卷还应当包括听证材料。
第二十六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将实施的行政处罚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统计。
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或者没收较大数额的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对因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的损害,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就行政处罚实施情况进行信访、投诉或者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发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主动及时纠正。
第二十九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按照下列方式进行监督:
(一)通过行政复议对行政处罚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二)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
(三)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或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专项检查;
(四)受理群众对行政处罚案件的投诉、举报;
(五)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实施备案审查。
第三十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监督。监督内容包括:
(一)是否制定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并向社会公示;
(二)是否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并落实了包括行政处罚执法登记制度、法律审核制度、集体讨论制度、听证制度、自由裁量说明制度、公开制度、备案制度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配套制度;
(三)是否综合了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四)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作出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并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予以说明;
(五)是否听取了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
(六)是否遵守法定程序;
(七)其他依法需要监督的内容。
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作出责令限期改正意见书,由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予以纠正。
第三十一条行政处罚实施机关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依法行政的一项内容,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
第三十二条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视其情节轻重,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暂扣、吊销行政执法证件;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