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解决土地处置及相关环节市政设施配套相关问题的汇报
关于解决土地处置及相关环节 市政设施配套相关问题的汇报
市市政公用事业局(2010年 月 日)
为有效解决市政设施用地问题,保障和促进市政设施配套规划、建设,2009年X月X日市土地招、拍、挂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由我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等部门进行研究,就如何解决市政设施配套在土地处置及相关环节中的问题提出意见。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我局根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汇总完善,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市政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建设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市将打造16个城市综合体,这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保障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但纵观目前,我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公用事业保障能力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尤其是土地处置及相关过程中,对供水、供气、供热、二次供水、排水、道路、河道、公交等市政基础设施 1 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相应的资金、监管保障,导致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滞后,配套被动,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不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资金来源渠道相对有限。土地出让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不能有效满足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需求,特别是通过河道整治、敷设管网等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措施带来的土地收益提升,未能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倾斜。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监管尚不到位。部分开发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擅自肢解项目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侵占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拖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综合验收备案制度尚待完善,对于此类行为缺少强力监管保障,开发单位违规成本过低,不能有效制约各类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违规行为。
(三)缺少市政公用设施前期研究不足。按照我市目前工作机制,项目建设前期的规划、土地、立项审批等阶段缺少前期详细的研究和论证。在规划审批阶段,项目规划选址过程中对片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研究不够充分,规划用地过程中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项目用地规划不能有效衔接,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规划不足。在土地审批阶段,2 只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并不对市政设施配套状况和市政供给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在立项审批阶段,按照法定程序仅将规划、国土、环保部门意见作为立项要件,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并非立项审批内容。(勿站在部门角度谈,从工作角度谈)
二、对策建议
在土地处置前期及相关环节,应充分发挥市政公用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市政设施配套奠定良好基础。
(一)总体原则。
1、土地处置及相关环节应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供给能力的分析研究,确保市政设施行业规划和片区建设规划有效衔接。
2、通常情况下,市政基础设施由政府进行配套,建设费用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中列支。
3、市政道路、河道用地由市政府直接划拨市政公用部门或相关政府平台,国土部门直接办理土地权证。开发范围内的水、气、热设施按照规范留出用地,用地指标由市政公共部门提出。排水、排污设施按照规范进行建设,市政雨污水管网难以达到的偏远地区,在土地处置过程中明确由开发单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污泥处理标准)。
(二)具体环节。
规划审批阶段。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研究,充分考虑市政公用部门意见,确保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城市规划的调整要加强市政设施及公用事业整体配套能力研究,使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调整与城市规划调整相同步。具体项目建设用地规划,应根据市政公用部门用地指标划出市政设施建设用地。
土地审批阶段。在用地预审过程中,国土部门应将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及市政配套供给能力评估,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并作为预审要件。在土地熟化过程中,国土部门应合理安排工作时序,加强与市政公用部门对接,根据待处置土地市政设施配套现状研究制定土地熟化方案,同步考虑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设施建设,确保待处置土地通水、通气、通热,提升土地市政设施整体配套水平。在土地处置过程中,应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相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范。
立项审批阶段。开发单位取得土地使用权,进入项目立项阶段时,市发改委应严格把关,充分考虑项目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对开发单位立项报告中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可行性及建设规模等内容认真审核。同时,由市政公用部门提出水、气、热及雨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配套意见作为参考,与规划、4 国土、环保部门意见一并作为项目立项批复的重要内容。
三、保障措施
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多个部门、多项环节,必须从资金、监管方面建立和规范相关制度,为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资金保障。将资金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方面、多渠道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建立市政设施资金保障机制,将市财政预算向市政设施配套适当倾斜。按照60%的比例从土地收益中划定市政设施专项建设资金,特别是通过河道整治等措施完善市政设施配套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应主要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性收费。充分发挥各大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BT、BOT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力度。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资金真正用实用好。
二是监管保障。完善并落实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在单项竣工验收阶段,建设、规划、市政公用、房管、执法等有关部门,以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城建档案管理等有关单位应当细化验收标准,加大对建设项目审查力度,确保市政设施符合建设要求。在综合验收阶段,建设部门应从严把 5 关,确保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建设合格。对不符合标准或配套不完善的建设项目,责令其按照相应要求进行整改,并对其进行严厉处罚。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需进一步借鉴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于处宫处手里有)
第二篇:如何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调整问题
土地调整是我乡搞设施农业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才使设施农业顺利进行。
一、舆论先导。舆论宣传是土地流转的基础。由于广大农户一直从事传统种植经营,传统农业属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极易受到气候、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减产或绝收。针对这一弊端我们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宣传动员:第一,从收益上来说,同一单位面积,搞设施农业建设的收益是传统种植收益的40倍。第二,从规避风险上来说,设施农业是避灾型产业,而传统农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极底,几乎是靠天吃饭。第三,从劳动强度上来说,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而设施农业劳动强度小。第四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设施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早已转产为设施农业。其次我们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农户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曾组织广大农户到内蒙宁城、凌源、喀左、北票、本县以及去年我乡取得收益的农户等参观考察1000多人次。通过参观学习使这些农户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设施农业逐步的产生了兴趣,渐渐对设施农业充满了信心和决心。通过宣传参观形成了设施农业必将取代传统农业的氛围,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宜地价。利益问题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户最关心土地流转后的利益问题。党委政府考虑到发展设施农业的收益是传统农业收益的40倍,于是本着接近或多于农民纯收入的标准进行流转。经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以350——500元/亩的价格进行流转。一方面按正常每亩50——100元的租金(旱田50元/亩;水浇地100元/亩)计算,我们给出的流转费用相当于普通租金的5——7倍。另一方面从农户经营上计算,我们给出的流转费用接近或已超出农户经营传统种植业的纯收入。农户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类施策。分类施策是土地流转的有效手段。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土地调整亦然,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情况分类施策。农户对土地调整有两种意见:其一是同意流转。他们认为土地流转后能旱涝保收,并且能腾出时间去经营其他的土地或是外出打工,不仅不赔本而且能提高收入。其二是不同意流转,无论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认可,这样的农户只好给他调出地块,调到棚区外一些好的地块或同样地块适当的多补偿一点让他继续搞传统种植。
对于同意流转的农户我们依然分类施策,首先根据土地的不同类别,给予不同的租金。旱地一般每亩300——350元,水浇地一般每亩500元左右。其次是根据上周期结束农户对土地投入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补偿。比如秋收后或散粪、旋耕、深翻的都给予了一定的补偿。
四、先行垫付。先行垫付是土地流转的催化剂。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乡财政先行垫付第一年租金,也就是将今年的租金在棚户没确定之前就已经将租金发放到农户手中,待棚户确定后扣回,以后租金由棚户自己承担。
先行垫付租金的作用很大,首先有利于施工方尽早进入施工现场,确保工程进度,不贻误扣棚的最佳时机。其次有利于减少农户的投入,如果政府不先行垫付租金,等棚户确定后再缴纳租金,农户就会备种,备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次,有利于降低棚户成本。当农户已经耕种完毕,就会索要赔偿。总之政府先行垫付租金对于占地农户和棚户都是非常有利的,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合同保障。合同保障是土地流转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自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大棚施工前村委会(承包方)和大棚占地农户(发包方)签订出租合同,村委会为甲方,大棚占地农户为乙方。棚户落实后村委会和棚户(第三方)签订转包合同。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方关系不变。
合同中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流转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流转的期限为14年即到2024年。(二轮土地调整结束);流转土地的性质用来发展设施农业即日光温室大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每年春耕前上缴租金费用);违约责任等条款。
总之,我们本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丝毫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为14年,没有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同等条件下,大棚占地农户享有优先承包权。
第三篇: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以及工业发展中的废水排放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会致使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市政单位应优化污水处理,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提高,以此促进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改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本文对市政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现代市政污水处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市政污水处理;问题;对策
引言
全球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全球变暖,水资源稀缺匮乏,我国是人口大国,包含人数较多,致使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数量极其匮乏,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成熟,导致水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这些都使得水资源紧缺现象日益严重。
市政污水处理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污水处理工作开展并不彻底
当前我国污水的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污水处理厂直接处理的,另一类污水未经处理而会直接排放进自然河流中,形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是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导致污水处理厂形同虚设;同时在某些城市中,市政污水处理并没有得到重视,制度不严管理力度不够,污水处理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行,而且设备故障率及维修的成本等都相应较高,导致不能及时维护和修缮,最终使污水处理厂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这样的情况不仅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污水的重复利用率,使城市用水缺少循环性。
1.2 污水处理工艺落后或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符
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污水处理仍采用落后的处理工艺,氮、磷去除率相对不高,不能有效地起到净化污水的功能,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某些污水厂采用的处理设施,在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的影响下,难以发挥其原有的作用,甚至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1.3 污水处理设备维修费用高
过去部分污水处理厂由于大批引进进口设备,这些设备经过几年的运行,需要对磨损和损坏部件进行维修;而保修期过后,机器设备的维修成本就会急剧增加,这样就会使污水处理的成本投入增加,这对污水处理厂而言具有一定难度。
针对市政污水处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重视污水处理的设备配置
要想解决污水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为重要的就是市政单位重视起污水处理设施的配置,增加市政污水处理中的资金投入,为污水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以及处理设施,这样才能使污水处理工作有效进行。
2.2 改善市政污水处理的运营模式
我国现行的市政污水处理投资方式为地方政府直接注资,形式类似于事业单位的拨款形式,与此同时,我国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运行模式与事业单位也极其类似,这些都使得市政污水处理工作进展较慢,并且工作效率低下。由此可见,要想改善市政污水处理的现状,市政单位应该改进自身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市政单位应该增加多个投资的渠道,使投资的主体更为多样化。
2.3 市政污水处理降低开发水资源成本
今年的水资源利用率相较于去年而言又降低8%左右,说明我国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这会致使开发水资源的投入成本逐渐增高,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然而,市政污水处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其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性。与此同时,经过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一定标准,例如,城市中河道湖面的景观用水标准。由此可见,市政污水处理不仅仅可以降低开发水资源的成本,而且同时可以保证水资源的质量达到标准,这样能够提高污水的利用率,进而也可以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现状。
2.4 革新污水处理工艺
想要使市政污水处理有效进行,就需要市政单位重视起污水处理的工艺,不断加强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研究,这样才能够使污水处理工作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进而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污水的利用率。亦可以引入国外技术加以利用,例如BFBR(Bio-Film Biological-Reactor)立体生态处理技术,该技术引自匈牙利BIOPOLUS技术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可提高市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景观效果、解决恶臭污染周边环境的综合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生活污水或类似的工业有机废水处理。
2.5 完善污水收集模式
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收集模式也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域、经济条件,采用“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污水收集处理模式,避免出现盲目集中和过度的雨污分流。
市政污水处理事业后续的发展趋势
3.1 再生水加工利用
淡水资源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局面,这不仅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是我国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保有量,近年来始终都排在国际水资源排名的百名之外,可见我国水资源保有量的落后。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应用并开发出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市政及工业污废水排放进行更加合理的处理,进一步增加可用的水源,才能够真正达到延缓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
3.2 污泥的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
污泥处理环节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污泥的最终处理不能够使用单一的模式,需要依据污泥的具体成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以下将对未来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前景的几类污泥处理方式进行举例。其一,纯生活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在经由无害化的处理后,可用做农肥。其二,纯工业废水(特别是含有大量有致癌物质以及重金属的),这种水源经过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不能够作为肥料,如果作为肥料会造成二次污染,对这种污泥进行最终处理时,要先对其进行无机化的处理。无机化处理后的污泥,可以作为制作建筑材料的原料,在对污泥进行无机化处理的过程当中,要同时将其含有的有毒害气体一并进行处理。而且在污泥在无机化处理的实施过程中,还要确保其内含的有机成分得到充分利用,在处理完成后,可以将其作为无机化处理所需燃料的一部分,还应当将无机化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有效回收,以便后续进行综合利用,降低污泥无机化处理工作的整体成本。
3.3 绿色、环保、新型概念污水处理厂的建立
污水处理厂为民众与环境造福的机构,因此,建立污水厂时,也应当遵循环保的原则,特别是在未来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污水处理厂自身产生的污染,也应当被高度重视。一般来说,使用鼓风曝气设备时,要选择噪声较低的鼓风系统等等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加寻求的是植物花园及景观式污水处理厂的兴建,BFBR立体生态污水技术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不仅节省用地,其独特的生物除臭技术,致使景观效果突出,在满足污水处理的同时,也可作为人们日常观赏及休闲的场所,真正能够体现人文环境的融合,不失为目前比较适合国内污水处理改建或新建的新兴技术。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应用,走改变观念,科技创新,确保污水处理工程真正成为无污染的绿色工程之路。
结语
伴随更多的污水排放,水资源日益匮乏,并且大量污水的排放会使自然环境受到污染,非常不利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人们提高自身的节约用水意识,而且还需要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不断得到完善。良好的市政污水处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污水的利用率,有效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现象,进而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韬.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1431-1431.[2]徐春华.市政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301-301.[3]高宜,林姣.浅谈市政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1483-1483.
第四篇: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有两大类: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兴趣,有厌学的现象。主要表现:
(1)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或不喜欢老师上体育课。极端地认为体育就是玩耍,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敷衍了事。在上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时,思想比较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不愿意参加练习,行为懒散。
(2)厌学,对体育活动消极怠工,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大,借故请假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少参加,没有固定的喜爱的活动项目等。
2、学生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主要表现:
(1)不懂得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锻炼身体。
(2)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只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指挥、不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不能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穿好服装、忽视安全等。
3、学生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责任心差,集体主
义观念不强。主要表现:
(1)冬天时怕冷、怕活动,手脚都缩在衣服里,夏天怕晒、怕热,都想往阴凉处躲。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
(2)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材,教师一宣布教学内容就常常引起很多怨声,出现消极抵触情绪,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又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
(3)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想使用但又不想搬运器材,有时老师要求协助搬运器材,就怨声载道、你推我躲。如将体操垫或跳高垫放在地上拖着走,活动完后不收拾器材,遗失器材后推卸责任。
(4)对于集体性项目,只想着个人利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为集体作出贡献,有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歧视“后进生”等现象。旦有失败就相互埋怨,经常出现队友不和、拒绝或消极参加活动等现象。
4、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也有“后进生”。主要表现: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其练习行为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体育成绩和体育达标成绩差。
5、学生存在有自卑心理。主要表现:
(1)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己。如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另外,这些学生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
(2)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会丧失练习的心情,不愿意继续练习。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3)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己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己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二、出现以上这些实际问题时,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应把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另外,应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体育的开展。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体育教学上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前,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育教学按层分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他们各自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体育健身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3)上好第一节“引导课”。很多教师往往不是很重视“引导课”的作用,其实“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引导课”会给以后的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将一些组织纪律问题强调在前面,如队列常规、出勤管理制度、运动服装规定、器材收发规定等等,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个比较深的印象,便于今后的教学管理。
(4)加强平时的管理。为了把“引导课”上的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必须将工夫花在平时的管理上。在组织纪律方面,教师必须严格考勤,严格管理。遇到违纪现象如无故迟到、旷课、练习不认真者,应严肃、认真处理。但是,教师尽量避免以惩罚作为法宝,不能动辄就罚,先要了解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他为全体学生着想的,是善意的。应从动机的激励入手,多鼓动大家的情绪,多运用表扬。多安排一些必须相互合作的集体练习,对自私自利者,可尝试让其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但也应以惩罚为辅,说服教育为主,如有屡教不改者可采用予以隔离和单独教育等。
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1)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进行体育锻炼,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为什么做”、“怎样做”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等方面的知识。
加强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使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为一种习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反复培养,经常督促和检查,逐渐形成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正确的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此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学习榜样的行动落到实处,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抓住时机正确诱导,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生感到最困难、心理防线最脆弱、意志力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给学生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最有效的阶段。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出现“极点”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法,如 “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诱导他们,使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学习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同学间互相鼓励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更胜于教师鼓励产生的效果。如:在比赛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在准备过程中,同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成员就会互相呐喊助威,这种同学间的相互信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适宜他们练习的优良环境,让这些学生放开手脚,精神振奋,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大胆的进行练习,一方面既有效的完成了练习;另一方面又培养了自己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
4、“后进生”“后进”的主要原因是:教者另眼看待。针对“后进生”应对的方法是:
(1)教者(一般是教师)应与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并不因为他们是“后进生”而受冷落。因此,他们不再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上课时,就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动作,教师再及时纠正其不规范动作,练习效果就会逐渐变好。
(2)树立成功的自信。在“后进生”当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致使不能认真去练习。如:在教学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原地起跳背弓过杆动作练习时,教师示范完毕,许多同学都不敢尝试。这时某“后进生”举了手,我立即给了他一次尝试的机会,示范前我向他交代了几点,又用充满信任的眼光对他点了点头,示范完第一次,动作较连贯,只是背弓动作还不够,没有“背弓”过程,我及时向他说明情况,并给予鼓励,让他再次进行示范。听了我的一番话,该生想了想便又开始示范。“起跳--过杆--落垫”一套干净利落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一片赞许的掌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后进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做了榜样。
(3)培养主动参与练习的意识。如:教师在请学生进行示范时,一般都会请中上水平的学生示范,这样较省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完全暴露出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而请“后进生”进行示范,对他们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其一,无论效果如何,他们都会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并没有把他们搁在一边被遗忘;其二他们会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光荣;其三,示范时的一些错误动作,经过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纠正,也会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再也不会感到自卑和感到孤独。当然以上办法都是要把握好分寸的,不然会适得其反。
5、改变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是:
(1)正确地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缺点。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老师的信任、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3)及时肯定,多加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一起分析原因,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已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自卑心理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
二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自己用的,形式,方法,手段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环节中的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一般起热身,导入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准备部分的设计不一定千篇一律地用慢跑,徒手操,游戏来完成,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主有目的的选择。如球类课完全可以用熟悉球性的练习来完成,体操,田径类课也可
以用结合主教材的专门性练习来进行准备活动,这样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导入的目的。
二 基本部分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技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因此我们在基本部分教材的安排上要合理选择教材,仔细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改造,使之适应我们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竞技形式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简化规则,简化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也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性的进行教和学,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结合地方和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课与其他课的根本区别,学习掌握技术,强调必要的动作要领。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体育教师应不只是深入了解现在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要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情景教学模式,结合分层次、分组教学等方法,对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情景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例:在教学情景导入时,能利用游戏:“过五关”,“迎面接力”“滚排球”等迎合学生的心理及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做到充分准备的作用。
2.采用分组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交流探究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后,采用自由组合或分层次的分组形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在球类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力进行分组竞赛教学,提高运动兴趣,体现运动中的合作、交流、探究和竞争意识,并在运动中身体得到锻炼。
3.进行分层次、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体验教学主题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实践,可以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跨越式跳高”教学中采用不同高度分组练习,并且通过低高度的学生可以进入更高的一组进行练习,对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出介绍性地教“俯卧式跳高”技术。
这样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加强农村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也达到了调节课堂的作用。
第五篇: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等问题的处置意见
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等问题的处置意见(湖政发〔2007〕81号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自全市开展清理处置农转未供、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专项行动以来,各级认真开展了清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依法、规范、合理处理清查出来的问题,现依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5号令)、《关于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7〕36号)、《关于浙江省转而未供土地专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7〕68号)等文件精神,本着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提出如下处置意见:
一、农转未供土地的处置
各地应制定农转未供土地加快供地速度的具体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优先安排项目,除经营性用地须按计划逐步推向市场外,其余土地均应在2009年6月底前按规定供应到位。
1.农转后没有及时实施具体征地行为的,要加快征地进度,及时签订征地补偿协议、支付征地补偿费用,落实被征地保障人员,确保已农转土地的合法有效。
2.农转后因征地拆迁等工作未落实,造成无法供地的,各有关部门,湖州开发区、太湖度假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应抓紧组织力量,及时完成征地拆迁安置等供地前期工作,为依法供地创造条件。
3.项目未落实、原项目已取消或不符合现行供地目录的,要及时调整项目,依法抓紧供地。
4.可划拨、协议出让项目因供地资料不完整的,各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抓紧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加快供地。
5.可划拨、协议出让项目因用地业主拖欠土地费用的,应限期催缴,否则取消用地资格,另行安排使用。
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项目用地,欠缴费用的,同级财政部门要抓紧安排资金,同级财政确有困难的,也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予以融通,实行收支二条线管理。
6.已办理农转用、征用手续的建设用地,因城市规划调整或行政区域调整等原因不能使用的,在耕作条件没有破坏的情况下,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可盘活农用地转用指标。耕作层已经破坏,要力争通过复垦盘活农转指标。
7.因供地红线与原农转用土地红线不一致,造成河边、路边、厂边的条带状或零星遗留面积,无法再使用的,经调整规划红线后,视作周边用地单位的代征地等予以核销;根据规划部门意见,可以利用,且符合划拨或协议出让条件及有关政策的,直接供给相邻土地使用者;其他建设项目用地的,依法公开方式出让。
8.违法用地项目,符合规划的,经处罚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二、闲置土地的处置
对本次土地专项行动中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各区政府,湖州开发区、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1.因用地者自身原因造成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以及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的比例不足1/
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要责成用地者缴纳相当于土地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复建。
逾期不复建或满2年未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2.闲置土地在完成整改以前不得转让、入股;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
3.列入闲置土地名单的企业及法定代表人在完成整改以前限制其在本市范围内竞买土地。有关部门在研究企业有关优惠政策、评定有关荣誉称号时要考虑企业依法、集约利用土地的情况。闲置土地名单及法定代表人应予公开曝光。
4.因推迟交地、规划变动、项目审批等政府原因直接造成土地不能动工开发建设致使闲置的,要区别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早日交地。最迟应在一年内解决这类土地的闲置问题。
三、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
对在2005年9月2日前出让,但未按期开工、按期竣工、未达到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的低效利用土地,要限期整改,切实无力整改的要采取回购等措施予以处置:
1.未按期开工的项目,要督促其抓紧开工。湖州开发区、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应与未开工企业签定限期开工协议,原则上应在三个月内开工。
2.未按期竣工或约定的竣工时限到期,达不到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的项目用地,湖州开发区、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可与用地者签订延期开发协议,并可收取履约保证金。用地者还必须与国土部门签订《建设项目用地延期协议》,延长竣工期限,限期追加投资,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3.延期时限到期后,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未达到约定标准的,用地者应与国土部门签订《建设项目用地整改协议》,限期整改,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整改到期后,仍未达到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用地者应当按土地出让金总额的1%缴纳违约金。并按完成投资或建筑面积比例重新核定用地面积,对核减的土地面积按原出让价格收回。因地块内建筑物布局等原因,无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按无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面积出让金总额的8%的比例每年收取土地闲置费,直至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投资强度或建设容积率两项均达不到约定标准的,从低择取折算比例核定用地面积土地出让合同和补充条款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4.原土地出让合同未约定开工、竣工期的,一般项目开工期为出让合同生效后半年,竣工期为二年。
土地出让合同中对投资强度、容积率未约定的,按初步设计文件(或立项文件)及规划许可证的记载标准确定。
5.2005年9月3日以后出让,并且已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条款”的项目应严格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条款的约定执行。
四、工业项目用地复核验收中有关问题的处置
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必须坚定不移,对在验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历史从轻的原则妥善处置。
1.超出批准土地面积问题。实际用地范围超出规划红线,涉及土地已农转的,超出的面积不足总面积的5%,经规划部门同意,其超面积部分按土地现行评估会审价补办土地出让手续。
2.移动四址问题。土地四址略有偏移,但用地面积未超过批准面积,涉及土地已农转的,经规划部门同意,调整规划红线后,可准予通过验收。
3.历史遗留的用地以外手续不全问题。2005年9月2日前出让的建设用地项目,虽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符合规划选址要求;虽不完全按总平面布置图实施,但项目容积率已达到规定要求,且投资强度达到规定标准的,应予通过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准予土地变更登记。在此基础上,根据用地者对建筑、安全与消防等整改情况,规划建设部门依法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房屋产权证。
市重大项目用地情况的处置由工业建设项目复核验收组确认。
五、鼓励提高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标,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土地利用效率。
1.积极鼓励企业对现有工业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发展水平。对原出让或划拨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用途、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经依法审批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加层、扩建工业厂房的,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
2.鼓励企业对利用率低的存量建设用地通过“腾笼换鸟”、技改、嫁接、招商等方式盘活使用。对主动要求政府回购、调剂出土地的企业,可享受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
3.收取的土地闲置费、违约金,可返还给所在地政府,主要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执法等工作。
三县参照执行。
一、开展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手段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出口下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受此影响,我市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也相继采取措施以积极应对形势,如市国土、规划、房产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合房[2009]38号)。作为政府重要资源管理部门,“保增长、保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开展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从存量中找增量”,实现投资扩大、效益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目标,并从中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 市委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对于国土部门而言,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就是很重要的实践,是落实部厅“保增长、保红线”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根本原则。国土资源管理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土地与保障用地并重。开展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破解如何既科学合理地保护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又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两者之间的难题,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重点。
(三)是保障我市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充足的用地保障是基础。比如说,1-4月份,我市共上市成交经营性用地19宗,成交面积1118.46亩,成交总额24.83亿元,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呈“小阳春”态势。但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市2009用地计划已提前使用完,受此影响,部分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项目以及省市重点项目可能会因用地计划无法及时报批而导致不能按时开工建设。由此带来两种后果,一是项目不开工建设,企业没有利润、土地没有产出、政府没有税收、百姓没有就业;二是如项目开工建设,则会产生违法用地现象。因此,开展并做好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工作,不仅可促进企业增加有效投入、产生效益、增加税收、拉动就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可有效避免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相当于节省了等量的农用地计划,从城市中找“耕地”,这也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当前提出“双保”中的“保红线”精神。
(四)是落实我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实施意见的重要措施
2008年10月8日,我市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这既给予了我市发展的机遇,也赋予了我市沉甸甸的责任。为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并于2009年4月3日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2号)。《实施意见》共30条,其中第12条明确提出坚决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实行各县(区)、开发园区闲置土地清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合肥市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办法》和《合肥市工业用地弹性使用年限实施办法》,建立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收回(购)”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
二、我市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回顾
(一)2006年闲置土地清理情况
2006年,我市依法开展了清理闲置土地工作。通过采取“收回或重新配置、完善供后监管、清欠社保资金、调整用地计划、在建项目检查、规范入区入园协议、建立工业项目投入产出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七项重点措施,共收回、调整闲置土地7300亩。
(二)2007年闲置土地清理情况
2007年,我们对全市193宗,面积10306.7亩已供未开工工业项目用地开展了专项清理工作。其中经开区共涉及14宗工业项目用地,面积819.08亩。经过督查,经开区14宗工业项目用地中除1宗100.43亩项目用地被收回外,其余13宗718.65亩工业项目用地已全部开工建设。
(三)2008年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情况
在2007年闲置土地清理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全市24宗,面积878.69亩闲置工业项目用地及86宗,面积5473.67亩低效利用工业项目用地进行了清查,其中经开区闲置土地4宗,面积309.37亩;低效利用土地4宗,面积396.52亩。通过清查,对经开区闲置及低效利用的工业项目用地提出了初步处理意见,即企业承诺自清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进行实质性开工建设,并自开工建设之日起一年内建成,如企业未按承诺时间完成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
(四)清理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工作开展了多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土地的闲置及低效利用现象有所好转,但仍无法彻底杜绝。在清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清理工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短期内,能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清理成效也较显著,但清理工作一结束,工作重点也就随之转移,事后监管也就成了“水中花、雾里月”;二是每年开展清理工作,每年都出台处置意见,但真正严格按照意见处理到位、动真格的很少,因此并未从真正触动各县区、开发园区的痛处,尤其是对以投资为名实际圈地的用地单位没有形成威慑力;三是每次开展清理工作,采取的是市委市政府牵头督办,国土局具体执行,各相关部门配合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开发园区管委会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缺乏主动为之的观念;四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量、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造成土地巡查不到位、土地执法偏软的现象。五是广泛宣传政策不足,没有形成全社会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国土部虽然批准我市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但营造良好的节约集约用地氛围还任重道远,国土资源部门责任重大。
三、经开区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经调查,经开区共清理出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32宗,面积3770.8亩,其中闲置土地15宗,面积1940.6亩;低效利用土地17宗,面积1830.2亩。具体为:
1、按土地用途分。工业项目25宗,面积2876.99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78.2%和76.4%;教育项目1宗,面积27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3.1%和0.7%;科研设计项目2宗,面积39.5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6.2%和1.0%;住宅项目3宗,面积765.55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9.4%和20.3%,军事项目1宗,面积61.76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3.1%和1.6%。
2、按超过合同约定建设时间分。满2年的有28宗,面积3412.89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87.5%和90.5%;满1年、不满两年的有3宗,面积244.02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9.4%和6.5%;不满1年的有1宗,面积113.89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3.1%和3.0%。
3、按用地主体分。国有单位4宗,面积853.47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12.5%和22.6%;军事单位1宗,面积61.76亩, 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3.1%和1.6%;非国有单位27宗,面积2855.57亩, 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84.4%和75.8%。
4、按用地规模分。用地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有13宗,面积2796.78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40.6%和74.2%;用地面积在百亩以下的有19宗,面积974.02亩,占清理总宗数和总面积的59.4%和25.8%;
(二)原因分析
开发区土地闲置及低效利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分类不同,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管理监督方面的原因,有政策执行方面的原因,有招商引资方面的原因,有绩效考核方面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这里不做赘述,仅从几个具体方面原因分析如下:
1、项目单位自身原因
(1)项目单位自身实力不足,贪大求全,大量拿地,或自身经营不善造成资金不足而无法开工建设。如国通公司总用地718亩,但有近400亩土地没有建设。
(2)项目单位一次性拿地,整体规划,分期建设,造成剩余土地没有开工建设。如佳通轮胎,总用地约2000亩,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分期上马新项目,但至今仍有部分土地没有利用。
(3)项目单位处于改制过程中,因人员变动无人管理,造成项目没有开工建设。如市二建开发公司直至2008年10月才改制完成,造成25亩土地未开工。
(4)项目单位尚未确定规划方案,造成项目没有开工建设。如省军区61.76亩用地。
2.规划调整原因
(1)因开发区基础设施规划变更,项目用地需重新选址,造成项目没有开工建设。如合肥环冠华生生物发展有限公司100.43亩用地,海恒集团海恒研发创业中心项目9亩用地。
(2)规划方案调整造成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建设。如晋展(合肥)置业公司利星行项目178亩用地;合肥蒙达邦德建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7亩项目用地。3.开发区自身原因
(1)基础设施不到位。如经济区合肥光华机械有限公司。
(2)开发区管委会与项目单位签订协议,约定将土地长期预留给项目单位。如捷敏电子项目二期103.47亩用地。
4.受现阶段经济形势困难影响
如美菱集团美菱工业园330亩项目用地,受金融危机影响,项目市场前景较差,拟推迟建设;合肥桐新时装有限公司48亩项目用地,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订单减少,拟调整投资建设内容;瑞杰丝(安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31亩项目用地。
四、建议措施
(一)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促进有效利用。
开展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收回土地、赶走企业,而是为了盘活土地,帮助和促进企业早投产、早产出,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从某种角度讲,政府并不是破坏投资环境、失信于企业,而是通过清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规范土地市场建设,建立诚信社会,对政府、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因此,对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的企业,我们应坚持以用为先的原则,通过正面宣传引导,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帮助、鼓励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尽快建成投产,产出效益,对开工建设确有困难的企业,政府应加大帮助和扶持力度,而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以促进企业发展,保增长、保就业、创税收为根本目的。换个角度讲,这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之一,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部开展“双保”和“双赢”活动的实践之一。
(二)分类对待,分别处理,加大处置力度。对通过宣传引导给予扶持帮助但仍不改进或置若罔闻的,要坚决进行清理。
1、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建设日期满2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报请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一律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并纳入土地储备。
2、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建设日期满1年但不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一律按出让土地总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同时,由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责令土地使用权人限期动工开发建设。
3、超过土地出让合同预定的动工日期,未动工建设不满1年的,按土地出让合同追究土地使用权人的违约责任。同时,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责令土地使用权人限期动工开发建设。
4、土地使用权人低效利用土地,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协议,约定竣工期限和违约责任等,逾期仍未竣工的,按协议约定追究土地使用权人违约责任;对无力继续履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完成全部开发建设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与土地使用权人协商,收回全部或部分低效利用土地。
5、建立土地退出机制。对符合上述第2、3项规定的建设用地项目,土地使用权人自愿交还土地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与土地使用权人协商,收回全部或部分土地。
6.除上述措施,还可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采用周转、调剂、置换、纳入政府土地收储等方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开发园区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促成好的项目及时落地。
(三)完善落实“双向约束”机制。
1、建立联合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各部门联动。建议国土、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建立联合动态监管机制,变以往的“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共同做好对项目单位的监管、控制和激励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实际投资强度、产出税收、开工条件、施工许可、房屋预售等方面进行复核验收,凡达不到合同约定标准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并追究违约责任,由受让人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按相关办法处理。
2、优化征地报批流程,缩短项目落地投产时间。即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前置、合并、同步”等方法,优化现有征地报批流程,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确保项目在征地报批结束后即可开工建设,减少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
3、强化用地计划管理,依法合规开工建设。对用地计划已经土委会审定同意的,用地预申请单位须承诺按预申请的条件、内容参与竞买活动,并同步申请办理地质勘探、规划设计、消防、环保等相关手续。自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之日起,立即开工建设。否则,无偿收回用地计划,重新安排别的项目,并在三个月内不再安排用地计划;对用地计划已经市土委会批准,但因资金等原因无法按承诺时间开工建设的项目,建议由项目所在地开发园区管委会收回用地计划后,优先安排给可立即开工建设的项目;对拟安排项目,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根据产业类别、投资强度、投入产出,合理控制项目用地规模;为促进项目用地“紧凑式开发”,根据项目规划方案、开工建设时序和当拟开工建设面积,统一规划,分期安排用地计划;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从勘测阶段起,严格地类审核,控制农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减少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
4.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落实建设用地许可公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强化土地合同管理。对园区工业项目,以项目单位同开发园区签订的入区入园协议为依据,对达不到协议约定的税收、就业人数、投资强度等指标的,开发园区可通过收回土地或加收增值地价方式,督促开工建设,并重新约定开竣工时间及工程建设进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
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实施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实行各县(区)、开发园区闲置土地清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合肥市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办法》和《合肥市工业用地弹性使用年限实施办法》,建立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收回(购)”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着力形成政府领导、国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土地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形成“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重点做好已供土地的批后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积极主动帮助政府寻求解决人地矛盾的合法途径,最大程度地减少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提高宏观管理能力。
2003年中央正式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几年来,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也要求不断提高国土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要把国土资源部门塑造成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求我们从对土地市场调控转变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从针对行业调控转变为针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这不仅是我们的新任务、新挑战,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鉴于此,要加强对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业务和相关知识培训,要变国土资源管理专才为懂经济、懂管理、懂工业、懂相关技术的通才,在学习中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在摸索创新中提高宏观经济管理能力。
发展不足是我市现阶段基本市情,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清理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不仅是贯彻落实部厅“保增长、保红线”的工作部署,更是全面推动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不是权宜之计,更应长期坚持。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没有回避的理由,只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扎扎实实开展好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在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尽之力,真正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