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品工业是近年来我国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8亿元,较“十五”末增长约1.4倍。为研究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有关情况,尽快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省特别是皖北地区经济加速发展,近日我们赴淮北、宿州等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产业规模看,宿州市食品工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3.1亿元、销售收入116.2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8.5%,食品工业已成为宿州市支柱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北市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35%,2008年为52%,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64.9%。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8年宿州、淮北2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雨润食品在皖北建设多个加工基地,亳州古井瑞福祥、蚌埠丰原将小麦、玉米加工产业链从初级淀粉加工延伸至丙酮丁醇、燃料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宿州汇源、海升引进国际领先果汁无菌冷灌装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畜禽、果蔬等皖北资源性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使皖北初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深加工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果蔬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淮北、亳州、宿州3市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8、7、27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5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5个,对皖北地区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8年,淮北口子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7;宿州皖王实现销售收入11.1亿元,全国面粉行业综合排名第7;宿州科技果蔬罐头及果汁出口全省第1、黄桃罐头产量全国第1。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雨润、六和、汇源、顺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皖北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皖北各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淮北市提出“打造淮海区域食品工业基地”,并在筹建我省第一个食品类专业省级开发园区,砀山县提出“打造国内著名水果加工基地”,亳州市提出“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战略构想。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8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仅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8%,相当于山东的1/10和河南的1/3。根据2007年数字,我省食品工业总量规模在中部六省中排第四,仅优于山西和江西。亳州、淮北2市食品工业仅占该市工业总量的8.2%和3.2%。
2、产业发展缺少骨干企业支撑。2008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601户,户均资产4770万元,全国为7800万元。与山东、河南相比,2008年我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十亿、亿元食品加工企业分别有1、13、165户,而山东有3、96、1393户,河南有2、31、567户。2008年我省过十亿元食品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而河南双汇1户就已达到350亿元。
3、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皖北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由于缺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皖北各地市虽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4、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以宿州市为例,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七成。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5、名优品牌少,创新能力弱。安徽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肉、茶叶、水果产量均居全国前10位,皖北小麦、豆类产量排全国第3、4位,而食品类排行列前十的仅香烟、白酒和坚果炒货,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产品仅16个,河南有近50个。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仅丰原拥有食品类国家研发中心,仅合肥工业大学设有食品工程学院,没有食品工业专有工程设计机构。2008年省科技厅颁发的17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中食品类科研成果仅1项。
三、对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若干思考及对策建议 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看,我省食品工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对下一步加快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思路 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市场二者紧密结合,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资源为依托,核心是开展食品加工制造。通过食品工业自身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农业的有效供给和整体效益,带动农民群体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
在理清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和战略研究工作。一是针对现状开展调研,摸清我省发展实际;二是赴山东、河南开展实地考察,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三是抓住资源、市场、资金、品牌、结构调整等关键点,就如何理顺农业与食品工业关系、如何落实资金和培育企业、如何发展品牌和推动集聚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认真谋划项目、适时制定规划,明确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2、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化”的发展理念
食品工业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工业化,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农业原料保障。农业产业化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新型工业化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必须通过食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我省农业产业化不能与食品工业发展相脱节,“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必须始终贯穿于食品工业、农业发展进程,以食品工业发展的科学战略构想全面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为加快我省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升级,必须狠抓食品工业重点项目进度,确保在建项目早日投产增效,争取前期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支持食品工业“上大压小”、结构调整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
安徽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安徽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第二,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我省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仅可口可乐1户,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我省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我省食品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4、要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省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主导产品、企业品牌为核心,寻找行业内企业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主导产品、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第二篇:淮阳县食品工业调研
淮阳县食品工业调研材料
淮阳县最早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行业为私人酿造业,以酒类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阳的食品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先后建立了酒类加工、面粉加工、肉类加工、食用油加工等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加工体系。
淮阳县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努力培育面粉加工、冻干食品、肉类加工、油脂加工、奶制品加工等重点行业,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先后壮大了面粉加工业,建立了以辉华面业集团为代表的小麦面粉加工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吨;建立了以丰源醇油脂公司为代表的植物油加工业,年产油脂达到了2万吨;建立了以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脱水加工业,年出口创汇达到2000多万美元。通过招商引资,河南华英集团在淮阳投资2.66亿元,建成了年产4000万只肉鸡综合加工生产线项目。另外,酿造业、禽产品加工、肉类加工、奶制品加工等企业也都初具规模。
淮阳食品加工业虽然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但是整体产业提升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是总量、数量少,产值占全县工业比重低,更无法与先进县市(区)相比。
二是没有知名品牌,产品科技含量低。
三是规模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抗风险能力差。
四是产业结构化,除小麦面粉,禽产品加工外,在休闲食品、果蔬加工等一些行业还是空白,另外产品精深加工度不高,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挑战机遇:
我县巨大的的市场空间,特有区位优势和充足的农产品能源,廉价劳动力供给,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食品工业,已成为承接沿海地区食品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加之近年来我县加大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力度和扶持,食品工业的市场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是随着不少省份都把食品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国内外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一般初级加工产品的利润将大幅下降,不利于我县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一些采用传统加工方式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从国际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门槛的提高,将使食品工业出品阻力增大。
下一步积极发展农产品资源的精深加工,努力促进我县食品工业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力争把食品工业培育为优势更加明显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积极培育壮大以陈州华英为主的肉类食品加工业,以辉华面业、丰源醇植物油公司为主的粮油副食品加工业,以陈州酱菜为主的调味品业,以华美食品、金农实业为主的蔬菜加工业;以绿野酒业公司等酒类企业为代表的酒类生产制造业。力争到2015年,使我县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以上,行业年产值达到65亿元,利税达到7亿元。
第三篇: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梁家贵 张青松
(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236041;临泉县一中,236400)
【作者简介】梁家贵(1968—),男,汉族,山东省茌平人,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张青松,临泉县一中历史教师。
【内容提要】老子出生于涡淮流域,早期活动也在这一区域。皖北地区是涡淮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的道教从战国到元代呈持续发展势头,至明代达到顶峰,但至清、民国时期逐渐衰弱。道家文化极大地影响了皖北地区民众的信仰,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皖北地区 ; 道教 ; 道家文化
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尽管学术界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争议,但如提出老子生活于涡(河)淮(河)流域之观点,似乎质疑之声不多。①皖北地区是涡(河)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该区域受到道教的影响较大,称得上是“古代老子道家学说孕生与流播的核心地域”。本文拟就历史时期皖北地区道教发展情况作一梳理,并尝试探讨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
上海王振川先生在提交给2008年华东师大举办的“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漫话中国道家文化圈》一文中首次提出“涡淮道家文化圈”概念,在《老子、庄子故里考辨》一文中再次进行了阐述。但是,王振川先生认为“‘先秦时代道家的文化圈’在今天的亳州市南部的涡阳与蒙城一带”,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先秦时代的“道家文化圈”覆盖涡淮流域,既包括涡阳、蒙城,也包括河南鹿邑。[1]古时涡水北面有涣水,南面有颍水,正如俗语所说“隔河千里远”,那时的河流不仅阻碍了人们行动,也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文化的辐射力。这样,就在涡淮流域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文化区域。老子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从出生到去洛阳做官,这是他思想的产生时期,因勤奋好学,“手不释简”而声名远播,被选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洛阳做官的十几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因所管典籍丢失而被罢官,老子返回故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系统地加以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似乎可以这样说,《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就是在前面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二阶段的“厚积”之下,最后“薄发”的。很显然,老子思想的最初传播范围就是在涡淮一带。我们不能因为老子在洛阳做官,就把洛阳作为老子思想的产生地,更不能因为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就把函谷关作为老子思想的发源地。②
涡淮流域在先秦时代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安逸、自 给自足,并有力推动了文化发展。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1955年在亳州钓鱼台遗址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碳化麦粒,据鉴定,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普通小麦,被称为“中国古小麦”。[2]老子喜爱这里的生活环境、喜爱这里的生活方式,痛恨战争,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状况,因此由衷地向往那种安逸的、美好的生活。《道德经》第80章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庄子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如《庄子·马蹄》云: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老庄所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地、本真的生活图景,恰是先秦时代涡淮流域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真实述说。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涡淮流域诞生了老子、庄子,形成了老庄思想,从而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有着如此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老子思想一旦形成,就迅速在涡淮流域传播,从而形成老子生态文化现象。由此也不难理解,仅在涡河流域不大的范围就有三个太清宫,足以证明老子生态文化的影响力,见下图。[3]
战国至汉代是道教形成时期。据现有资料看,道教传入阜阳市在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道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传入沈丘(今临泉县)县,全国有正
一、太
一、全真、真大4个宗派,传入本县的是正一道。”[4]
五代初道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举进士不策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要超绝万有的“大理法”存在;另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册之事。陈抟的道学思想对皖北地区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元代,北方由于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以理性学说融贯道、佛、儒三教,还有“真大道”、“太一道”教派的兴起,南方的“净明道”很盛行,这一时期皖北地区道教也发展迅速。颍上县的东华观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清顺治《颍上县志》载:“元皇庆二年(1313年)道士李清安于县城西关大街,创设“东华观”,以后兵废。阜南柴集五岳庙建于元代中期。史载:“阜南县的道观,有建于元代中期的柴集五岳庙,规模较大,民国时期尚有房28间。清代嘉庆十年建的曹集东岳庙有房11间。”[5]
二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提高汉族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汉文化地位的措施,汉族传统的道教也随之备受推崇。例如,明太祖时道士的最高品级可达食二品官俸,明世宗甚至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乡各地均有较大发展,修复、重建宫观,清修、符录各得其所。为了管理遍布各地的道教,明代历朝设专门机构管理,京师为道录司,府为道正司,县为道会司(道纪司),皖北地区境内之府、县亦然。皖北地区所建道观数量超过历史上各个朝代。例如,颍州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建的城隍庙,正德九年(1514年)建的白衣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的三清观,稍后又建文昌阁,天启年间建的祖师庙,其他还有岳王庙、天后宫等;太和县于洪武初年建城隍庙;颍上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城隍庙,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丞孔克耕在城关西大街建城隍庙,以后历经县令及邑人多次扩建重修。以上庙观,均由专职道士主持。这一时期,界首境内建有玉皇庙(前进街)、大觉寺(邴集乡)、白云寺(砖集乡)等道教活动场所,均常以设坛诵经、画符驱邪,还多为亡人做道场超度灵魂等迷信活动。[6]自明代以来,太和道教以城隍庙(在今黉学街路北)为活动中心。著名道士王大庆就在此出家。大庆号野林,城东野林沟人,博学多艺,著有前后《乐道歌》及《浑元肇判集》行世。庙内旧有花戏楼一座,建于明朝,工艺精致。每年清明节,该庙逢香火大会都抬城隍神象出巡,喧闹数日,赶会烧香者达10余万人。至民国15年(1926),该庙尚有道士9人,土地300亩,收入较好,老道士皆吸食鸦片。
清代,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对道教加以限制,禁绝“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甚至规定了“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道教日渐衰微,宫观破败,道士穷困。[7]皖北地区的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的结合较紧,民间祈祷斋醮之事流行,以符录为主的正一派较戒律众多、以清修为主的全真派活动较多。尽管这一时期皖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宫观道院,但规模都不大,主要道教活动多集中在城隍庙、关帝庙、玄帝庙中进行。
民国期间,国民党当局拆寺观,毁神像。各地道教徒为保护其利益,于民国25年(1936年)成立了道教协会,如“民国25年(1936)阜阳道教协会成立,属于今阜南县境内的道士归阜阳道教协会管理。”[8]
民国时期皖北地区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民国初期,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入清以后的衰败趋势,力图重新扩大影响,发展道教。据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载,这一时期安 徽尚存在的宫观庙堂,据民国23~25 年调查的《各县道教宫观表》(缺部分县及齐云山)记载,有192 处,道士1000 余人。皖北地区也不例外。民国33年(1944),太和道教会与佛教会合并,改称佛道会,释从云任董事长。当时全县有道观7所,道士16人。至民国32年(1943年),颍上全县信徒不足50人,现寺观已无存,信仰者也逐渐消失。
民国初年,临泉县境尚有12座道教寺观。县城西北泉河南岸东岳庙房舍38间,庙地280亩,道士17人。民国17年(1928年)毁掉神像,改为仓库。道士在土地改革后返俗。[9]
三
有学者从阜阳、亳州境内出土的铜镜入手,分析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为阜阳、亳州地区曾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渗透与作用痕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道家修道养生、延年益寿进而实现生命不死愿望的思想;(2)道家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思想;(3)道家羽化升天场景的生动模拟与再现;(4)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10]客观地讲,铜镜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上层,范围是有限的,因而它所承载的道家文化反映的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向往。
魏晋以来,皖北地区战争不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史料记载,北魏孝昌年间到东魏武定年间的颍州“领郡二十,县四十”,辖区覆盖现在的安徽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和河南省东部一部分,如此广大的区域,仅“户三千六百一,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11]皖北地区又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据史料分析,从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淮北地区主要水灾年数为186个,旱灾88个。[12]据统计,从1840年到1938年,该地区间隔不到一年就会出现一次灾荒,可谓“十年九荒”,迫使民众纷纷背井离乡。[13]
中国的小生产者基础十分脆弱,因而特别惧怕遭受天灾人祸的打击。然而,广大民众面对来自天灾人祸的打击却又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因此,他们只能不惜花费钱财,或者以“虔诚”的行为去换取神灵的庇护。旧时皖北地区民众盖新房、埋坟,都要请阴阳先生勘地;订婚,先合年命;结婚,择定日子;心有疑虑,便请星相家算命摇课;东西被偷则胡咒乱骂;还有扎草人置路口或绑树上诅咒的;当家有病人,多请神汉、巫婆,跳神下药。当地农村有搬关老爷(关羽)祈雨之风:每当遇着天大旱,民众便集体请神求雨;雨下了,要唱戏还愿。此外,阜阳一带农村人还迷信精、仙显灵:老树会成神,老土井、老沟塘会出仙、出精,被称爷、称奶、称仙姑。一传十,十传百,有老树神、老土井仙、老沟塘仙的地方就能招引成群的农民磕头求药。[14]再如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蚌埠市志》载,该地区民间有诸多信仰:(1)供奉水大王。因淮河北岸小蚌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因此镇上大王庙中供有“水大王”,意在镇水。洪水季节,水上漂蛇即被认为是“水大王”,被人们“请”到庙内,置一木匣内,受人烧香叩拜。另外,民众讲话中对许多字音也特别忌讳。例如,对姓陈,改口称“掂不动”或“耳东”,以避开沉船的“沉”音;称“帆”为“篷”,“翻舱”为“转舱”,以避开翻船的“翻”音,因为“翻船折桅”是船家最忌的咒语。(2)求雨。由于季风气候影响,蚌埠一带经常发生旱灾。每逢此时,当地民众便会组织起来,跪拜叩头,呼天抢地反复祈求,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这在解放前是经常举行的。每逢西南风持续数日,气候干热,居民区内常有成年男子穿裤衩,头戴柳圈,拍“纸龙”或“泥龙”,尾随裸身男孩,打小锣小镲,结成队伍串游街头巷口,并跪下对天磕头,祈求降雨。另外,也有不少市民、乡民到土地庙求雨。(3)扫晴。解放前,每遇久明不晴,城里一些独生女家庭,常让女儿用秫秸瓤和彩纸做成小人,称为“扫晴娘娘”。“扫晴娘娘”一手执扫帚,一手拎撮箕,悬挂屋檐下,任其随风飘动,以示扫晴。晴天后,将“扫晴娘娘”取下,陪上些黄裱纸一并烧掉,送上天去。(4)烧神佛。解放前,经常出船的渔民传说长淮卫深水窝里住有大老鼋(大鼋精),必须要时常祭祀它,若不祭,轻者捕不到鱼,重者要船翻人亡。祭祀仪式是在船头摆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供品,还有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等,上好供品即烧香磕头,祈求大老鼋保佑降福。(5)供大仙。旧时,蚌埠一带民间迷信传说,狐狸修炼成精,为“狐仙”。另将黄鼠狼(黄鼬)也列入大仙,称“黄大仙”。供奉大仙者相信它能帮人除灾消病。邗江公所自修堂内即设“玉仙坛”,供人敬奉。建国后,在部分城乡妇女中仍有信大仙者。
显然,上述信仰将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与道教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支柱。不仅如此,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现实关怀。道家重视自然生命,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关怀,主张生存,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主体论。所关注是此岸世界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彼岸世界,讲求“道逆自然,逆反自然”,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生不老是道家的核心,也是民众孜孜以求的归宿。这一理想归宿不仅要通过自我修炼,还要扶危济困、无量渡人,也就是解救万物、拯救全人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道德教化,惩恶扬善。道家宣扬“惩恶扬善”,强调“善”与“恶”的选择。选择了“善”,就是为生命选择了一条光明的去向,而选择“恶”,则使生命坠入了深渊。修身才能修道,修道才能长生不老。显然,道家将道德伦理作为成仙的条件,如此便把道德水准与人的生命归宿结合到一起了。
(三)规范行为,营造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15]因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16]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有助于纠正那种过分强调人天对立的片面观点,自觉调整人类的行为,从而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与天地自然相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全面发展。道家要求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对待生活,要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统治者而言,道家渴望“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社会,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希望“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 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要求统治者能够采取措施,抑制两极分化,“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下者举之,高者抑之。”又说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由此塑造一个人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此外,道家文化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可以从中汲取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料,诚所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应该说,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现实意义远非上述几点。要使道家文化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时间加以开发研究,最好的体例是雅俗共赏、针对性强。这种研究成果,可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更主要的是在“涡淮道家文化圈”使用,至少要从这里再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换句话说,“涡淮道家文化圈”要产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大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文化竞争力,而这个文化产品的重要一种就是道家文化的阐释。因此,如何对道家文化阐幽发微,使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便成为地方政府、广大研究人员一个迫切解决的课题。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明以降皖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编号AHSK11-12D23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当前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河南鹿邑说,该说从宋、元以来逐渐兴盛,主要依据是宋真宗在鹿邑太清宫竖立的一块颂扬老子母亲的《先天太后赞》碑。二是安徽涡阳说,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很多有力证据,影响迅速扩大,主要有郑店村天静宫附近出土的古流星园石碑、九龙井遗址、以及司马光赞颂过的老子石像、东岳庙壁画《老子出关图》、以及相老家“孔子问礼碑”(汉画像石)等,这些文物与史书相关记载完全吻合,因此不少学者认可这一观点。此外,顾宗正根据文献解读和实地考察,撰写《惠济河(古谷水)源流考证》一文,认为“苦县故城就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
笔者认为,老子故里争议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看,年代久远、行政区域的变更、河流水系的变迁、原有建筑物的消失,以及文献资料对古地名、河流等记载的出入,导致人们对老子故里认定出现分歧。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于人们获得的文献资料、文物不同以及解读的角度不同,有的出于非学术性考虑甚至有意曲解、掩盖甚至杜撰等,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老子故里之争不可避免,对此要理性对待。如果为此而相互攻讦,或者“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起而“哄抢”,大打争夺战,则大可不必。
②笔者曾在老子文化高端论坛上阐述这一观点,见“研老专家梁家贵教授解答听众提问”,老子天地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梁家贵:《研发名人文化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于进一步深化老子文化研发的几点设想》,(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2]张企曾:《自然辩证法与农业科学》,《河南农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3]王振川:《老子、庄子故里考辨》,载梁家贵主编《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80页。
[4][9]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37、437页。
[5][8]阜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南县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05、505页
[6]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02-503页。
[7]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页。
[10]杨玉彬:《阜阳地区出土“道家文化铜镜”考察》,(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11]《魏书》卷106中,志第6“地形”下。[12]淮北地区“主要水灾表”、“主要旱灾表”,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50页。
[13]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4]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市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433页。
[15]《云笈七签》卷五十六,《道藏》第22册,第383页。[16]《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 33册,第129页。
第四篇:xx县食品工业发展汇报材料
xx食品工业发展汇报材料
——xx工业商贸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就xx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要汇报,同时希望大家就xx的食品工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xx是xx市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1.7万人,辖4乡8镇1个街道办、4个社区居委会、640个行政村,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建设“红枣加工强县,粉条加工大县,石材加工名县”的战略目标,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我县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多业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情况如下:
一、xx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食品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长迅速
截至2011年9月底(下同),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9.27亿元,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6%,同比增长28.5%;完成工业增加值6.45亿元,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增加值5亿元,同比增长27%。与2005年同期相比,产值、增加值增长幅度达8倍多,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2、食品工业企业数量直线上升、社会效益日趋明显 截止2011年9月底(下同),全县共有食品生产加工规上
企业13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户(宏祥公司)、产值5000—1亿元企业2户、1000—5000万元企业10户;微型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社141户,其中微型食品加工企业8户、红枣专业合作社105户、粉条专业合作社18户、小杂粮专业合作社4户、苦菜茶生产加工企业6户;个体食品加工户5000余户,其中红枣加工400余户、粉条加工3000余户、其它1600余户。全县从事食品加工行业工作人员共计22500余人。其中,50人以上企业5户。与2005年相比数量上增长了近4倍。食品加工业在带动我县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县税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食品工业品牌意识增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共有29户食品加工企业获得QS质量认证,共计49张,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户。全县拥有全国食品龙头企业2户,省级3户,市级7户。全县食品行业共获得注册商标25个,另有10个商标在待审中。巨鹰商标获得“中国著名商标”称号,人和仙、彤森2种商标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巨鹰牌滩枣系列产品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企业和品牌商标都分布在我县境内210国道和205省道沿线,形成“Y”字形产业集中带,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4、骨干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带动作用增强。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一批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特别是对我县东区6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之一。同时,与食品加工业关联的商业贸易、货流运输、包装宣传、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随着食品产业的壮大,产业接点作用的不断增强,带动了其的快速蓬勃发展。
5、特色产品发扬光大,县域形象得到提升。
我县小吃历史悠久,食品品种有200多种,特别是红枣、粉条、油糕、煎饼、果馅等历来知名度较高,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打造出了红枣食品、粉条食品、苦菜茶系列产品、多种陕北小吃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食品。巨鹰、宏祥、人和仙、枣生堂、山久果馅等生产的红枣系列产品;光远、九天薯业生产的粉条系列产品;天虹生物、享野茶业生产的苦菜茶等一批特色食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包装,赢得了广大消费者青睐,成为对外交往中的馈赠佳品,xx特色食品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县域名片。
6、食品工业所获得的主要荣誉
在全县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瞩目,2007年荣获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一等奖、“xx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认证。2009年被评为“中国百市(县)红枣优特经济基地”、“一县一业”试点县。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师累计达到22人,位居全市第一。2010年我县被省食协评为“省食品安全师示范县区”。
二、主要工作举措
近年来,我县结合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式,指定了明确了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即:我县食品工业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扩大开放,抓好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4个关键环节,促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从我县食品工业实际出发,实施一个战略(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两个“小巨人”(巨鹰集团、新恒安集团),扶持三个行业(红枣、粉条、石材),建设四个基地(红枣、苦菜、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推动我县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食品工业大县向食品工业强县的跨越,把xx建成陕西乃至全国的特色食品生产基地。
1、加强产业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2009年我局多次投入人力物力,派出调研组,深入企业第一线考查调研,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xx2009—2015年食品行业规划》和《xx2009—2015年红枣产业发展规划》两份参考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同时,形成《xx红枣产业集中区规划》并上报省政府,目前已通过审定并列入我省园区发展规划的总盘子。
另外,2011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四个决定,为我县下一步
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2、培训食品安全师,加强食品安全
我县每年积极组织企业中食品行业从业者参加全国食品安全师职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师累计达到22人,位居全市第一。2010年我县被省食协评为“省食品安全师示范县区”。2011年4月21日、4月28日、5月6日、5月9日,中、省、市、县分别召开了整治食品安全专题会议,并印发了食品安全相关文件。依据会议、文件精神,我局出台了《开展工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检查行动的紧急通知》(清政工贸发[2011]10号)、《xx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方案》(清政工贸发[2011]14号)、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出台了《开展全县食品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大检查和小作坊集中整治行动的紧急通知》(清政工贸发[2011]15号)等文件,并于5月13—16日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食品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大检查,与5月17—25日联合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治,取了良好的宣传与整治效果。
3、加强项目建设,促进结构调整
一是截至2011年9月底(下同),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14亿元,共有26个项目。其中工业项目投入完成1.23亿元,涉及食品行业共9个项目,完成投资0.82亿元;技改投入完成0.91亿元,涉及食品行业共10个项目,完成投资0.88亿元。
二是组织实施结构性调整工业项目5个,总投资达0.97亿元,已完成投资0.57亿元,占总投资的58.76%,分别为:
xx仙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00台红枣智能烤炉生产线建设项目,xx红旗沟粉条有限公司2000T/a马铃薯粉条、粉皮生产线项目,xx众一合公司6000吨红枣保健醋及醋酸饮料生产线技改项目,xx枣生堂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红枣浓缩汁生产线建设项目,xx天虹洗煤经销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洗煤厂建设项目。这些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与活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我局本着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立项储备一批”的原则,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全年完成项目储备31个,并完成对12个项目的调研审批立项工作。
相信我县食品工业在项目投入强有力的支持下,会持续辉煌,再创佳绩。
三、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食品工业发展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制约,我县工业用地、用水、用电都相当紧缺,无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
全县食品加工企业多,但80%的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领域,管理方式仍以家族模式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工艺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
(三)品牌杂乱,群龙无首
全县多数规模企业已注册了商标,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品牌杂乱,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突出地方特色,许多企业只愿做鸡头,不愿做凤尾,制约经济发展。
(四)企业融资困难,发展举步维艰
全县仅有农行一家商业银行,信用社也不给企业放款,融资不畅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县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人才匮乏,出现用工荒
因我县地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待遇低下,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即使招到人才,也因各种原因无法留住人才。再者,本县农民工大量外出打工,我县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旺季常常出现用工荒,企业无法正常生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要牢牢把握“四条路径”,坚持“四种模式”,着力建设“四个xx”。一是坚持“小资源、大产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绿色经济之路,加快建设“绿色xx”;二是坚持“小企业、大产值”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循环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活力xx”;三是坚持“小载体、大文化”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之路,加快建设“人文xx”;四是坚持“小城市、大名片”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以xx石板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城市之路,加快建设“魅力xx”。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品牌整合步伐
目前,我县已经初步拟定了全县品牌整合方案,计划打
造中国xx红枣、中国xx粉条、中国xx石板三个地域品牌,制定全县行业标准,对全县经济实行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协商,引进金融机构
要协助已入驻我县的两户担保公司办理各项手续,确保早日开业,发挥作用;积极与工行、商行等金融机构协商,争取更多金融企业入驻我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大力引进人才,改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臵,对优秀人才更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建成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四)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与中央、省、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措施的对接,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加强财税政策引导,完善激励型财政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税的杠杆作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争取土地臵换和点供指标,着力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氛围。
xx县工业商贸局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三
第五篇: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时间:2010-09-06 17:31:52文章来源:中华机械网
中国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专家预测,全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10万亿元以上,位居各行业之首,成为真正的天字第一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食品工业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如何挖掘具有较快发展潜力的市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健康观念的变化,食品更多地在风味化、时尚化的基础上,迈向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低糖、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纤维是一个发展趋势,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层出不穷,并逐渐走上国民一日三餐的餐桌。大众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产业化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我国食品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的道路,才能又好又快地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食品优质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优质化,就是要求食品企业要生产品质优良的安全食品。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也就是说,食品安全不只包括卫生安全,还应包括营养安全,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绝大部分质量稳定,产品合格率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应该承认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②食源性疾病和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较多;③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达标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④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比较普遍;⑤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今年7月1日,《小康》杂志总第107期刊发的《中国人安全感大调查》一文指出,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安全、医疗安全、婚姻安全等11项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以高达72%的比例成为我国消费者的最大关注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不仅让老百姓吃起东西来小心翼翼,而且也成了我国政府的一块心病。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述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食品工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小作坊、摊贩较多,90%以上是中小企业,增加了监管难度。二是食品行业自律约束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守法诚信意识不强,质量安全措施不落实。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检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支撑不足,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管能力较弱。四是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部门协调合作难度大,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一些地方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措施不得力。对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在实现食品优质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协会积极推动、企业认真履行责任、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消费者广泛关注等方面。
实现食品营养化要大力发展营养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营养保健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将导致饮食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要求食品工业及时作出反应。同时,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我国居民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双重营养不良问题,由此引起的营养性相关慢性疾病呈高发状态,中国目前有2亿6千万慢性病患者,而且还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客观上给营养产业发展“预留”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中国贫困人口营养缺乏的问题也很值得注意。发展营养产业,是中国食品工业开拓发展领域、实现升级换代、提升竞争能力和增值潜力,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也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应对市场发
展要求,生产满足人民营养健康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应尽快列入国家规划、产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营养产业。我国具有数千年的饮食养生文化,开发营养食品具有一些天然优势。一是主要原料来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食物产品消费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需求各异,本土化的特性鲜明。因此,营养食品必将发展壮大,成为现代中国食品工业的一大门类。三是发展营养产业增值空间巨大。营养食品的生产必须应用营养科学、食品科学、医药科学和工业加工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综合性强,横跨一、二、三产业,容易结合高科技、医药化工、农牧业、制造业的各方优势,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带动农业、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相关产业群的崛起和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今后,我国营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①“全”营养食品。根据中国居民的营养标准和膳食平衡的原则,开发满足一日三餐营养需要的制成食品,实现餐桌食品工厂化和营养方便化。最近被热捧的“全能营养餐”,就是按照七大营养与四大类别的营养科学理论设计的。②营养专用食品。如孕妇食品、婴幼儿食品、军用食品、临床专用食品等。③营养强化食品。如营养素强化面粉、大米、食用油、碘盐等。④富营养素食品。如富纤维食品、高蛋白食品、富硒食品等。⑤营养补充剂。开发生产蛋白质、维生素、多糖、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素类的单体和复配体的补充剂食品。⑥牛奶和大豆制品。总之,我国营养产业潜力巨大,前途光明,实现食品营养化大有可为。
实现食品功能化积极开发保健功能性食品
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院对功能性食品的最新解释,将其定义为: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一种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的食品。“功能性食品”除了要具有适当的营养作用,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改善人体健康状况及降低患病风险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功能”的解释是:当以正常的日摄入量食用某种食品时,只有有证据证明它有益于人体健康,或者以有效摄入量摄入某种食品时,其有益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食品才能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包括特殊膳食食品(简称“特膳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天然营养保健食品。我国的功能性食品年产值约2000多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其中保健功能食品约占50%。
2000年以来,人们开始讲究“上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保健功能食品逐渐火热起来。“非典”、“SARS”和H1N1(甲流)给老百姓上了一堂深刻的预防保健课,人们愿意把更多的钱花在预防保健上。今后,保健功能食品市场的走向必定以宣传“养生”为主导点。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到了73岁。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按照国际标准,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国际
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人说,中国最供需两旺的市场,当属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因为老年人闲居在家,加上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子女又疏忽照料,因此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健康,对保健功能食品情有独钟。这是我们食品工业研究发展的重要领域。
正常发育的婴幼儿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一般不需要服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但是,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的“六一”家庭里,许多年轻的妈妈受广告影响,爱子心切,常常不惜金钱大量购买保健功能食品和饮料给孩子吃,希望子女身体健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婴幼儿滥食保健功能食品利少弊多,甚至有害无益。但是,如果发现孩子某种营养素缺乏,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适当补充营养保健食品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在儿童保健专家的指导下,选择服用营养保健食品更有必要。
一般讲,男人要补肾、女人要补血、老人要补钙、儿童要补脑、亚健康人群需要补健康。在注重一日三餐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健康的前提下,特殊人群需要的营养保健功能食品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光明的前景,实现食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是安全的、可靠的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