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3: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第一篇: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从国家合法性的角度试论太平天国覆灭的部分原因

——史景迁《太平天国》读后感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从“其举兵西粤,开国南京,长风扬艔,大江波立,石头城郭披发啸歌„„”到后来一日亡国,曾国荃一把大火焚毁天王宫殿,一场“天国”空梦背后的满目疮痍之态才愈发醒目。

太平天国十年,生灵涂炭,军政之才,金陵一城富庶之财力几乎尽耗于此。史景迁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一个问题——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史景迁还是用一贯的叙述故事一般的笔法,试图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从而追索他的行为逻辑。在这一点,我认为从主要当事人逻辑入手是个很好的历史政治观察点。另一方面,关于太平天国,从民国开始就有大量的争论。无论它是一场“旷世浩劫”还是一次所谓的“革命”,我却始终觉得它的存在本身带着几分历史的戏谑感。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稽的一个神权政权,在当时又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声势浩大,而其如昙花一现的存在,倏忽间就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否可以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得到一些线索呢?

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我国古代的《尚书》中就有“天命”观、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陆贾的“马上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董仲舒的“君者, 民之心也;民者, 君之体也。心之所为,体必安之;君之所好, 民必从之。”必《为人者天》)、王船山的“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古人有关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认识随时代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说的国家权力的合理性是指在默认一定前提下,一个国家对于其权力的解释能在绝大多数方面达到逻辑层面自洽,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则体现为国家统治的依据问[1]题。然而,目前所知的绝大多数的国家中,统治者掌握着被统治者所没有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但他们在人数上相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永远处于绝对少数。为了达到国家政权长久存在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家权力合法性。因此,下面我将从太平天国神授君权的本征合理合法性,以及太平天国统治者后期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影响来具体分析。

1.太平天国神授君权本征合理性

对应于人类政治活动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 ,迄今有三大关于权力来源的主流学说, 即神授君权学说、契约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学说。显然,与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国家权力合理性逻辑相恰合的是第一种。神授君权学说可推溯到公元前 2500 年,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文献便充满这种思想[2]。英国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这种文献所表达的思想,种文献所所记录的事迹不是人类的活动;而是神明的活动。神是依照人间君主进行类推而设想出来的 ,神指挥着国王和领袖的行动 , 就像国王和领袖指挥着他们的人间下属一样;政府的等级制度是以一种外化作用而在向上推的。这种顺序并不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 ,而是 :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神。无论国王和神是如何截然被区分开来, 从而把神设想为社会的真正首脑, 而国王则是他的仆人;或者国王和神多少是被等同起来 ,国王被设想为神的化身 ,或无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明的而不仅仅是人间的, 论如结果都将是政府是以神权来构想的”[3]。为了更好地论述神权政治的合理性,我建立了“重影模型”进行分析。2.1重影模型

根据以上论述,我以为,早期神权政治至少为自身找到了以下的合理性:首先,国王和庶民既平等又不平等,从他们自身命运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因为这都是神的意志,而造成世俗地位和权力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神的意志,由此,政权的合理源于这种“绝对意志”的存在并且不可抗拒,多少缓解了社会不平等对被统治,压迫者带来的愤懑。其次以国王权力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绝对意志”的外化,而世俗权力意志又是生发于世俗王权,因此,王及其代表的统治阶级(这里把一些神职人员)自然而然成为了神的意志对世俗作用的唯一通道。如图1所示,在这样一种单一向下传递的权力系统中,底层者所见只能是王权遮挡住背后的神的意志,类似日食时月球对于太阳的遮挡。此外,从其它方面分析,比如王权系统和被统治阶级人数对比(月球和地球体积对比)以及王权距离被统治阶级比神权距离更近(月地距离更近),我把这种典型的“神—王—民”关系形象地归纳为“重影模型”,该关系可用图2进行描述。

图1 典型神权国家的单一型权力结构

图2 借用日食现象解释神权国家“重影模型”下的权力结构

为求完备性,在我建立的简单解释模型中,图3的A区称为“重影区”,在这一区间的被统治者所能理解的神权以及神的意志完全被王权所掌握,往往这种情况下,王权阶级和神权阶级高度配合,王权意志可以随便解释神的意志,而被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看见君权神授的片面性,在他们的“思想视觉”(即思想和精神局限)中,神权被王权完全遮挡,而他们向上反抗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单向逆行,即对于当时的底层者,不存在绕过王权而反抗神权的渠道,反抗神权即是反抗王权。由此,神权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成为了“重影型”神授君权的合理性体系。此种境况下的人民兼而有世俗子民和教民双重身份,统治者通过塑造民众教民身份的认同,并且使之超越对于世俗身份的认同,从而迫使世俗权力屈服于宗教权 力,以宗教权力为社会普适真理的前提,巩固已经占据宗教权力的阶级的统治。这一点在我国先秦神权-王权体系[4]和藏区政教合一的体制[5]可以分析出,而在西方体现更为明显,基督教奠定的“教俗二元”的社会格局[6],既让王权合理合法,又从另一个维度限制王权,避免出现东方式皇权专制主义[7]。

图3 三种情况下被统治者意欲反抗的“思想视觉”

至于图3的B区和C区,“半影区”的被统治者能够看清部分神权,具有局限的反抗能力。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以彼特拉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依然信仰宗教,不反对宗教神学体系的根本假设(即神及其“绝对意志”存在),但是他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并主张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这些作为属于人的主观意志的东西本质上是对于神权的部分反抗,包括以括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家,也只是让宗教更加纯净,更具有人性,而非从逻辑的始端根本反抗,他们的“思想视觉”仍有被遮挡的部分。而“无影区”的人们则直接看见宗教光环背后的东西。看清楚神权政治的漏洞,才赋予他们直接反抗神权,提倡理性,建立新的国家权力来源的可能。这一点在启蒙运动先哲和后来的唯物主义者,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就已经跳出了宗教逻辑桎梏。综上所述,在“重影”条件下的被统治者具有最弱的反抗能力和最少的反抗渠道,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的反抗成本也最高,而在“半影区”的被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反抗空间和渠道。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分析太平天国时期的那些教众的属性。首先,史景迁书中和众多文献表明,当时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和军事双重入侵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堪税负,生活艰难,民心躁动。史景迁书中提到中说两广地区,路边拿着锄头的农民,一听到有人说可以发财,就会扔下锄头跟着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两广地区为代表的很多地区的民心环境如同积压了一个夏天的阴云,只待一声惊雷就能化作瓢泼大雨,震动天地。

1.2 理性与太平天国的神学理论

上面通过“重影模型”我们分析了太平天国的神权结构,这里我们再回归理论。诚然,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家已经有效地提供了各种公共物了,这反映的既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成功的意识形态灌输。太平天国通过所谓的“君权神授”理论,让人民信服憧憬其能够带来的美好愿景,也从另一方面建立了其所谓的统治合法性。那么为了更本质地研究问题,我们针对人民进行相关探讨,赵鼎新的《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1]谈到,人类的理性有三种理想型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价值理性背后是精神追求,工具理性背后是世俗追求,形式理性所追求的形式,即不管论证有没有道理,这论证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对于世俗的作用较之西方以及很多伊斯兰教国家是更为工具性的。而在比较缺乏逻辑和科学式的哲学精神的传统文化语境,世俗对于形式理性也没有很强的关注。对于价值理性的思考主要属于知识分子,因此世俗中占主导的还是工具理性。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世俗对于宗教的工具性意识。人们本能地从宗教中寻求终极关怀,希冀的是与所谓的神做一场场交易,信仰在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希望获得一些实际好处的筹码。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如此,统治者也深谙这种情况。因此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最终总也是儒教化的宗教,大部分人游移于三教之间或集三教于一身[8]。相比欧洲封建时期的政教合一,全国只承认一种宗教具有合法地位,不是皇帝掌教,就是教皇执政,或者双方勾结,共同统治,全国百姓,都具有臣民(或公民)以及基督徒(或国教徒)的双重身份[8],中国的多数 普通百姓处于以上模型的“半影区”,并没有特别虔诚的信仰,也不会陷入宗教迷狂。一旦其世俗追求受到阻碍,即国家权力(主要为王权)侵犯了其工具理性,他们势必反抗,即使不是根本性的挑战。这里我们为了方便讨论,也把儒学看作一种偏世俗的宗教。当清朝的国家权力迫使他们承受沉重的税负而又不能给予生存的可能(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萧条,人民失业),让他们得不到最基本的精神慰藉,那么他们势必会起来反抗。而这时太平天国的教义直接描绘出一幅“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天国图景,完全符合人们的工具理性,势必会一呼百应。基于这样的宗教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具有说服力,人们选择了相信并接受洪秀全所代表的神受王权,选择接受教义。然而这个宗教并不能架构起一套类公理化的自身逻辑体系和是非观,其教义被随意更改,也没有论述所谓的天国图景实现的方案及可行性——这就是它与后来在中国取得革命成功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为其后期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完全不具有说服力做出了解释。相比较于正统基督教,拜上帝教其实不具备多少本征合理性,依托它的太平天国政权要想长久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于神授君权自赋予的合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依据其本身逻辑,对于意欲挑战这个体系者,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首先,根据王和庶民在命运同受神控制的平等性,可见每个个体在存在、运动、发展层面都只不过是神的一步棋,因而没有哪个个体是特立独行而超乎“绝对意志”降于人间的巨大“必然”,从而推出早期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再对照于世俗权力不对等,即阶级天然存在然而每个阶级分布具体的个体可以替换,很自然可以得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断。反观太平天国,杨秀清和萧朝贵出于本身对于拜上帝教的不笃信而是利用态度,自然不满于洪秀全独为神的“委托人”的境况,蓄意拓宽神的意志的传输通道而使得这个“神权-王权”二元体系的通道不唯一化,并使得通道与通道间产生从属关系,从而从教理层面使得世俗王权屈服,也是必然的手段。抛开其他偶然的繁杂的历史因素,由于神权政治的天生缺陷,而绑定这样的不成熟宗教的世俗王权又不足够强大,太平天国内部统治阶层发生内讧的潜藏危险从一开始就具备。

然而,这样的以神权起家的政权并不都会覆灭于这样的二元体系崩塌,比如利用弥勒教起家的朱元璋,作为有见地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很清楚单纯以神权作为国家权力合理性的潜藏隐患。朱元璋对于宗教是“实用主义”,他后期“灼见妖言,不能成事”,痛骂弥勒教为“妖术”、“妖言”、“凶谋”,最终夺取天下并非靠天,而是人谋。人谋者,无非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勤政远虑,掌握兵权而加强王权本身威信。比起神权教义的容易被人歪曲,世俗权力以武力,谋略和威信使得反抗者即使有心却无力反抗,才是统治者本身巩固权力的本质。正如刘君达的《洪秀全与朱元璋比较观》一文中指出的:“朱元璋与洪秀全均利用了宗教。朱元璋曾以弥勒教为其外衣,洪秀全则以拜上帝教为其精神支柱。从宗教本身来说,拜上帝教比弥勒教要“先进”些,但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朱元璋则要比洪秀全略胜一筹”[9]。聪明的封建统治者向民众宣扬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并利用这一逻辑的片面性麻痹群众,自己却能看见其漏洞而勤勉加强王权,太平天国的很多领导者,如冯云山,杨秀清,李秀成实际上是明白这一点的,可惜他们并非核心领袖。身为核心领袖和偶像的洪秀全自己,却无力阻拦众人洞见漏洞,而自身深陷其中最终成了拜上帝教的囚徒,临死之前还以为“朕之天兵多过于水”。岂不谬矣?

2.太平天国政策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削弱

在正式论述这一部分之前,我们还是先厘清概念。国家只能从以下三个面来建立统治合法性:某种被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提供公共物的能力,以及某种被能影响政治过程的群体广泛接受的统治者的产生程序。这就是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任何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都是这三个类型的混合体,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段中,某一类合法性会成为一个国家统治最为重要的来源。马斯洛.韦伯指出,统治合法性有三种纯粹的类型:传统型统治、法理型统治、魅力型统治[25]。显然,太平天国是传统型统治和法理性统治结合的畸形产物。

在太平天国绩效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方面,前人已经做了充分论述。绩效合法性方面,樊端成在《太平天国经济政策主张与农民问题》中总结道: 为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天下“太平”,太平天国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由于一些经济政策主张是错误的,直接违背农民的利益,而另一些经济政策主张又未能实施,农民问题依然。但是,太平天国平分土地的主张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时,太平天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利于“跳出”农业解决农民问题[22]。

[21] 而檀江林则在《十年来太平天国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指出:“在解决土地问题上,不仅要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也否定一切私有制,包括农民所有制。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性所在。”总结各方观点,除却战争因素,太平天国在绩效合法性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也有一些失误。

在程序合法性方面,太平天国的统治阶级代表洪秀全的存在是由他自己的一个无根据的梦确定的,并没有进行民主或者公平竞争的过程,被统治者对于此属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孙中山晚年客观评价太平天国的统治者,说他们“只知道民族,不知道民主”。最高级的天王和几个主要的王采取世袭制,普通民众进入这个阶层几乎不可能。尽管太平天国也有科举选拔制度,但是,从一代女状元傅善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选拔出的人才存在很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中期的洪秀全猜忌深重,仅有的几名大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内斗,晚期的洪秀全任人唯亲,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缺乏保证公正的人才任用制度。另一方面,历史上刘邦、朱元璋也并不知民主,他们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一样是世袭,但是他们在起义时已明白了虚心求贤的道理,开国后又能使用国家权力保证统治阶层中一部分席位可以让普通人通过相对公平的制度得到,这就增强了人们对于这个国家程序合法性的信服。在朱谐汉讨论太平天国人才问题的《知识分子问题与太平天国的败亡》中指出:

太平天国领导人本可以像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那样广揽豪贤虚心求教,以补偿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从而避免或少犯错误。而知识分子在对现实普遍不满、对前途充满失望之际,投奔革命,也绝不存在闯关之险;因为他们决不是阶级论者,他们熟知的“儒家之学”和帝王之学也会为他们的转化和投奔提供根据。可惜太平天国领导人不谙此道,没有积极去网罗人才,也不愿寻求谋士的支持。在权力分配上又搞“任人唯亲”和宗派主义,其结局是“谗按张扬,明贤堰避,豪杰不登”。最终葬送一度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事业[23]。统治阶级的代表因为一个虚无的梦产生,而上层统治者的产生缺乏合理公平为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化程序,太平天国在程序合法性方面只能是难以服众罢。

那么,再看太平天国历史中很重要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问题。太平天国的革命性最初就是源于相对于传统封建帝制的意识形态的颠覆。在本文的上一个部分侧重了对于太平天国原本出发点,即以宗教为意识形态出发点的部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高级决策层中至始至终不遗余力,甚至排他地推崇宗教意识形态的也主要为洪秀全,其他领导人,如早期的冯云山,中期的杨秀清,后期的李秀成,都只不过利用宗教,其思想本质还是推崇儒家学说来架构天下。表面上的意识形态政见不合背后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高层领导者之间的权力之争。

回顾太平天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创教、建国之初,核心构建者是冯云山,而此时洪秀全远在广东,只是他口中的神秘的“教主”,实际上并不具有群众基础。后来洪秀全实质性加入之后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精神领袖”。再到后来,随着太平天国主要矛盾变成了战争,军权的地位超越教权,于是有军事领导才能的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地位直线上升。然而它们并不属于虔诚信教的人,冯云山在最初鼓动他们加入时,也并非纯粹的宗教感召力。至于教权代表洪秀全和军政权代表杨秀清的矛盾的显化自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即开始。进入武昌后,杨秀清曾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10]。这显然为高呼“打倒孔妖”的宗教领袖洪秀全所不容。由此,也就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上帝教路线之争。而这场意识形态路线之争,其实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从一开始就无法掌军政全权的的洪秀全只能将精力转注于宗教领域,钻研教义。作为“宗教精神领袖”,操纵意识形 态是洪秀全对付杨秀清唯一的出路。从后期举措来看,他领导下的删书衙,对当时主流文化儒家学说大加挞伐,对其他宗教甚至民间宗教也严厉打击[10]。时人称他是“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梁发《山曲道人题壁》)。

自建都南京后,洪秀全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控制变本加厉。在太平天国于1853年出版的论文集《诏书盖玺颁行论》[12]中一篇由高级官员黄再兴写的论文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明确宣布禁绝、焚除儒学经籍和诸子百家书籍。其举措大有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势。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读书人,士绅阶级的反感。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曾与洪秀全交谈,有过投靠之意[13]-[16],然而由于其认为“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14],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后来左宗棠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曾在1854年正月发表的《讨粤匪檄》里,曾指责太平天国“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以致“士不能读孔子之经”,“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17]。洪秀全的排除异己,一教独尊行为,不仅造成了太平天国底层民众的思想混乱,更给一直在实际上推崇儒家学说路线杨秀清,带来了很多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杨秀清只能“天父下凡”斥责洪秀全。1853年5月,洪秀全禁绝儒学焚烧古书刚刚拉开大幕,杨秀清就借“天父附体”传达指示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及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此事尚非妖话,未便一概全废。”(《贼情汇纂》卷十二)杨秀清的儒学思想根基可以从他引用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可以看出来。1854年,“天父附体”又严厉指出:“千古英雄不得除,流传全仗笥中书”,“千古流传之书不可毁弃”,此时的杨秀清已经对于禁绝儒学和焚烧儒书忍无可忍,“天父”甚至直言:

前曾贬一切古书为妖书。但四书十三经,其中阐发天情性理者甚多,宣明齐家治国孝亲忠君之道亦复不少。故尔东王奏旨,请留其余他书。凡有合于正道忠孝者留之,近乎绮靡怪诞者去之。至若历代史鉴,褒善贬恶,发潜阐幽,启孝子忠臣之志,诛乱臣贼子之心,劝惩分明,大有关于人心世道。再者,自朕造成天地以后,所遣降忠良俊杰,皆能顶起纲常,不纯是妖。所以名载简编,不与草木同腐,岂可将书毁弃,使之湮没不彰?今又差尔主天王下凡治世,大整纲常,诛邪留正,正是英雄效命之秋。彼真忠顶天者,亦是欲图名垂千古,留为后人效法。尔众小当细详尔天父意也[19]。

这以后,洪秀全不得不妥协。史料中也未再有大规模焚书的记载,而是以删改四书五经,大力推崇洪秀全本人著作取而代之。直至后来天京事变,到天国覆亡,洪秀全未必不知道自己宗教与国家现实的严重脱节,只是他的权力根基已完全依赖宗教,无论他本人愿不愿意都只能在不遗余力巩固宗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的路上越走越疯狂。他已经没有办法回归常识,回归传统秩序,和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意识形态妥协并利用之。

然而,即使是在西方思想已经入侵的晚清,儒学仍然是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建立政权最可靠的意识形态依靠。因为治国不能只依靠农民,而中国当时大部分士绅阶级和读书人仍是儒学及其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在董仲舒之后的千百年间,儒学的纲常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意识里。即使是打破孔邱塑像的洪秀全,骨子里也是这种思想(从《王长次兄亲耳亲目共证福音书》[11]的洪秀全“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愿景可以显明看出)。而他所提倡的宗教之所以看上去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因为那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义中有很多思想与儒家和封建农民思想体系有交叉。洪秀全所建立的宗教意识形态不仅不利于当时太平天国所处的战争的环境,也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不相符,况且他对于基督教的随意篡改利用多半是加强宗教地位,对于改善子民生活毫无帮助(比如洪秀全自创的礼拜形式),而他为了使得自己的意识形态被广泛接受而不遗余力排除以异己的努力不仅使得天国权力顶层矛盾尖锐直至解体,在民间使得大量原本对于其“均平”思想持肯定态度的士绅阶级纷纷背离,而生活在荒谬教义压迫下苦不堪言的老百姓就更不能从心底里接受了。至此太平天国赖以对抗满清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不再具有。3.总结

在《试论国家说服力——关于国家功能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视角》[20]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国家发展问题的因素的概念——国家说服力。国家说服力由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国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三种要素构成,他指出:“一个国家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这种说服力,即不断地增强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国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以及三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的“纵向一体化”关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降低发展成本,才能得到公民最大程度上的认可和信服,才能最终具有说服力。”反观太平天国,国家权力来源——神授君权的合理合法性都存在很大漏洞,若单纯以宗教作为其意识形态,其分崩离析的隐患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国家制度仍然跳不出封建君主专制,甚至在经济制度上对下“绝对平均”,在人才任用制度上任人唯亲,即使有《资政新篇》这种前瞻性纲领也无从执行,其制度甚至落后于满清;国家意识形态既非主要依托于儒家学说的封建意识形态,又非西方式的有明确严格教义的宗教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内斗使得普通民众思想混乱,而所谓的宗教愈发不合时宜,最终为人民所抛弃。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能够持续发展的国家说服力并不足够。而但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角度,它的存在就注定了难以长久。5.后记

《涉过忘川》[24]中有这样一段引述:“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到一行魂灵上路,餐风露宿,倍受煎熬,途经审判,途经抉择,而后从“必然”的宝座之下一个一个走过去。接着,所有的魂灵被驱赶着,横穿勒塞的平原,也就是遗忘之平原。那里赤地千里,不生树木也不见草色,酷热如同炉火把人悉数烤干。傍晚,焦枯的人们来到一条河畔,于是人们扑向河水。柏拉图这里说的是,每人都被迫去饮一些河水,那些没有智性相助的人饮得更多,还超出了规定的数量。饮后人们便忘掉了一切,他们睡着了。这条河就是忘川。”

在混乱的时世,人们极容易因为一些历史的不稳定因素被某些非理智的迷狂裹挟,失去理智而集体疯狂。而这些甚至在当世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在时间的审判中甚至是脆弱的,甚至莫论细节,在逻辑的角度都经不起推敲。但是人类的历史从来都不会基于群体理智的假设,而是在一定时期掀起巨澜,在惊涛骇浪平息后,或者是更深的黑夜,或者是点亮微光。而人是善于忘记的,只有不断地审视过去发生的,在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钟摆不断抉择之后不断逼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警示今人,指导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鼎新.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J].学术月刊, 2016(8):166-178.[2] 胡承槐.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三种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4(6):118-127.[3] 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4] 刘清平.敬天祭祖中的政教合一——析先秦文化的宗教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2):35-39.[5] 沈祯云.论藏区政教合一制形成的教理基础[J].敦煌学辑刊, 2013, 4(4):140-150.[6] 乔飞.基督教与多元社会结构的形成[J].湖北社会科学, 2013(9):110-113.[7] 陈太宝.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基督教对王权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8(5):50-53.[8] 马焯荣.中国文学中的三教合流与西方文学中的政教合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9(2):77-82.[9] 刘君达.洪秀全与朱元璋比较观[J].广西社会科学, 1986(1):63-84.[10]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M].中华书局, 1963.[11]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2/1[M].中华书局, 1979.[12] 罗尔纲.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中华书局, 1979.[13]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人民出版社, 1955.[14]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M].猛进书屋, 1962.[15] 肖一山.清代通史.中卷[M].商务印书馆, 1942.[16] 张家昀.左宗棠:近代陆防海防战略的实行家[M].联鸣文化出版社, 1981.[17] 成晓军, 彭小舟.清代理学经世派的文化宣言──《讨粤匪檄》文化内涵新论[J].社会科学辑刊, 2001(1):117-123.[18] 张德坚.贼情汇纂[M].文海出版社, 1968.[19] 王庆成.天父天兄圣旨[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20] 王庆锋.试论国家说服力--关于国家功能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3):4-9.[21] 檀江林.十年来太平天国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 2001(5):133-138.[22] 樊端成.太平天国经济政策主张与农民问题[J].天府新论, 2008(2):135-138.[23] 朱谐汉.知识分子问题与太平天国的败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2):44-48.[24] 筱敏.涉过忘川[M].东方出版社, 2014.[25] 董翔薇.马克斯·韦伯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论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45-47.

第二篇: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国兴衰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太平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金田起义 导入 洪秀全雕像(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城北24公里处的金田村)洪秀全塑像 洪秀全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洪氏祠堂(位于洪秀全故居旁)洪氏故居前的月字池 金田村全景(金田村位于广西省桂平市)金田起义画(想像画)返 回 返 回 金田起义 导入 天国兴衰 太平军前期进军路线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 太平军作战图 太平天国号帽、号衣 太平军女官 太平军武器 太平军发布的安民告示 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昌 太平天国时期铜钱 太平天国刊行的书籍 太平军北伐地图 太平军北伐图(想像画)太平天国北伐军发出的军情禀报 太平军西征军所颁路凭 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西征。西征中,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并在湖南大败湘军。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后被部下劝阻。《天朝田亩制度》书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听王陈炳文颁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烈士墓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川沙县高桥镇,1954年为纪念太平军1862年进攻上海时牺牲的战士而建。太平天国纪念邮票(1951年发行)有关太平天国的书(封面)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篇:太平天国论文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1)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与西方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的混合体。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发展,直至灭亡,都与西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太平天国;西方;基督教;思想;军事;外交

早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般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思脱里派(中国称景教),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马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

一、洪秀全与基督教

1836年春天,23出头的洪秀全到广州参加府试考秀才,遇到有人散发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小册子,洪秀全拿到一套。这本宣传基督教的十余万字的小册子,就这样开始改变洪秀全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劝世良言》是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启蒙通俗读物,作者是梁发。书中的一半内容,摘录的是当时的中译本《圣经》部分原文,另一半则是梁发针对中国的国情阐述的教义,内容涉及创世说、原罪和救赎说、天堂、地狱和末日审判说等一些基督教最基本的神学内容。梁发强调:“神天上帝独真、独尊、独威的绝对性,而其它一切宗教的神灵、偶像都属于被清除的邪门歪道。若崇拜它们,便将获罪于上帝。”《劝世良言》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民间宗教和巫术风水之类文化进行了抨击。此书使四次落第的洪秀全有了特殊体悟,决心皈依上帝,他相信自己受了上帝启示,受上帝派遣,前来消除人间妖孽,建立太平天国。他砸了本村孔子牌位,开始出门传教,加入并改造了“拜上帝会”,并很快成为领袖。“拜上帝会”公开宣称信仰上帝,信奉基督,认同《圣经》,以清除妖邪鬼卒,建立太平天国为已任。太平天国,是将中国历史转向上帝引领的正路而已。

二、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过程中,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相当复杂,从最初的相互同情、支持,到中期的相互仇视、对立,以及到后期的一度携手合作,再突然转变为兵戎相见,整个过程具有十分耐人寻味的演化过程。

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只两年便定鼎南京,形成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政权。令西方殖民者意外惊喜的是,这个新的政权居然十分虔诚地信奉与自己信仰相同的上帝,很明显,这无疑会使西方列强企图抛弃满清政府、另求自己在华利益的最佳代理政府的念头会因此而有所产生。于是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西方列强曾对这个新生政权开展了走马灯似的外交活动。

一八五三年三月十八日,英国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前往天京。文翰派人首先说明英国公使前来的目的,在于申明英国政府的中立态度,接着询问太平天国对英国的意向及将来进兵上海时的政策如何,并商谈接见英使的仪式。韦昌辉表示说:“我们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二十六日文翰书面照会太平天国,说:“前十数年又新立和约并通商章程,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凡英国商民均可建造房屋,携眷居住。例纳税贸易,不得稍有妨碍;各处俱设本国领事专管本国商民事件。又有本大臣奉我国君主旨驻扎香港,统辖五口英国商民事务,凡与中国官员交涉事宜,俱归本大臣经理,迄今十数载,并无变异„„查我英国往各国贸易居住,凡各该处有兵戈,向例均不干预。„„其买卖英国人商船者,与买洋布及各贷无异,难以禁止„„但买去之船,俱不许用我国之旗号„„总之,贵王与满洲相敌,我英国情愿两不干预。独是英国在上海建造许多房屋居住,并礼拜堂及堆贷机房,黄浦江内是有英船多只来往停泊。刻下贵王已抵金陵,与上海近在咫尺,闻得贵王军兵欲到苏、松一带后,至上海时,贵王之存心立意,欲与英国如何办理之处,先原闻知。”

这一个照会清楚地表明,文翰在宣称英国政府采取所谓中立立场的同时,要求太平天国承认《南京条约》,承认英国已经取得的特权。杨秀清嗣后给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1]从总的来看,文中除了“归顺我朝”、“勤事天王”之类传统的大国意识之外,最要害的是其中有“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货税不征”[2]的许诺,这在实质上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实质,一开始便失去了警惕,其与咸丰帝不愿引狼入室的基识相比,太平天国在对待列强的殖民侵略企图方面要比清廷肤浅得多。

文翰接了诰谕,见太平天国以藩属待英人,他立刻答覆了一封照会,说:“敝国与中国政府曾签订条约,有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经商之权利。如贵军或其他人等在任何形式之下对于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亦必采取与十年前抵拒各种侵之同样手段,施以抵拒;彼时曾将镇江、南京及其附近各城占据,并签订和约。”

文翰在访问天京之后,令随员各自写出考察报告,从政治、军事、经济、商业、宗教、官兵素质等方面来评介这个政权,从而在此基础上写成与英国政府的总结性考察报告,最后他认为,太平天国“推翻现政府的企图将不会成功。”主张支持满清政府,而在表面上继续“中立”,同时认为应该“准备充分的武力,以抵御革命军或来之攻击。”

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二至初十天京,亲眼看见天京城内壁垒坚整,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太平军的实力使他惊异。面对这种形势,他建议他的政府“保守中立”的政策。

一八五四年五月二十二日,美国公使麦莲也探访天京。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东王杨秀清在诰谕中答覆麦莲,说明太平天国的通商政策,不但许美国通商,至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东王这一道诰谕,断然拒绝了麦莲的“特权”要求。

麦莲访问天京后认为,一旦太平天国在全国掌握政权以后,将不可能承认清政府与列强已经缔结的各项不平等条约。因此,他们回到上海后,就叫嚣太平天国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在华利益。甚至提议要联合英、法各国起来趁着太平天国还未统一中国的时候,动用武力,“速行纠正”,维护他们从清政府所攫得的权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太平天国正处在全盛时期,由于北伐、西征正在激烈地进行,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得西方各国不帮助清朝,不与己为敌,因此,一面布置江防,提高警惕,加紧戒备,另一面以准许友好往来、万国通商的政策,暂时缓和矛盾。英、法、美三国的相继访问和“中立立场”就是这一外交活动的结果。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们取得长江的航行权,无视太平天国的尊严,于1858年以军舰闯入长江,在目额尔金的率领下直逼天京城外,在江面上游弋示威。太平军开炮轰击,于是双方“火器互攻,甚为稠密[3]”。从而进行了一场太平天国与他的“洋兄弟”之间的军事遭遇战。

虽然双方发生了流血事件,但天王洪秀全却仍是顽固地坚持早先的观点,下诏将开炮的太平军将士斩首,并派遣专使道歉,认为额尔金之行是“西洋番弟朝上帝”,“万国扶朕在天台”,而“西洋番弟”们也应该要与太平军一道,“同顶爷哥灭臭虫”[4]。额尔金派遣号称中国通的威妥玛为特使进入天京城中与益天福李春发会谈,结果太平天国完全承认了英国在长江上的航行权。此次会谈以英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英方超出预期效果地向内战的双方显示了力量,把开放长江、自由航行的目标变成了既成的事实。

随着额尔金的得逞,列强军舰接踵而至“访问”天京,造成了第二个太平天国的外交高峰时期。与第一次相比,从前列强是为试探与考察而来,而现在却是为获利而来:一方面可以取得进入长江内地的实利,另一方面又可借此而要挟清廷,从而同时在两方面都取得好处。

从原则上来说,太平天国如此与“洋兄弟”套近乎有损于国家的主权,但从太平天国的主观方面来看,却无疑是一种成功。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法等国与清廷交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在此期间,太平天国与他的“洋兄弟”们确实度过了一段颇为“温馨”的岁月。再加上1859年4月,洪秀全重用原来长期流亡于香港的族弟洪仁J沟锰教旃胛鞣降墓叵蹈用芮小U庖皇逼谌矫婀叵档姆锤床ㄕ鬯得鳎远疃鹞淼奈鞣搅星渴且慌雇烦刮驳氖涤弥饕逯趁裾撸灰谒欣磺刑踉肌⒊信刀伎梢允游尬

铮劣谥泄谡降乃降睦Φ檬В鞘歉静换岱旁谛纳系摹?/P>

从1860年6月起,情况又发生了极大变化。李秀成率领之太平军东路将士连克苏州、昆山、太仓、嘉定,直逼上海。在此之前,西方列强是一直将上海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现在太平军拟将上海收入囊中,这就从根本上触动了列强的既得利益,于是英国公使普鲁斯发出一份“通告”,自称中立在这里已不适用,叫嚣要代之以枪炮来“保卫上海”。于是与清廷江苏巡抚薛焕等人拼凑出一个起初只有二、三百人的由外国水手、逃兵、流氓、浪人等组成的队伍,筹款买来了最新式的快枪,命其名曰“洋枪队”[5]。本来这么一个小小的武装是不足以“保卫上海”的,然而太平天国方面此刻却不愿与英法交恶,于是弃上海而不攻,使列强的企图再一次得逞[6]。

到了1861年底,太平天国的内部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受到重用并颇具成效的干王洪仁辉俅χ贸挛瘛4忧澳侵滞宰鸫笥胂涟獗盏乃枷胫匦绿罚佣固旃胛鞣搅泄墓叵笛杆俣窕?862年,“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相继成立。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结为同盟,向太平军进犯。

四、洪仁搿蹲收缕?/STRONG>

洪仁翘教旃笃谥饕斓颊摺?843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从广东赶赴参加未遇,中途折回。旋再往,又受阻而返。1852年曾被捕,脱险后转至香港。从1852年到1858年间,洪仁昂蠊苍谙愀劬幼×怂哪甓啵哟サ揭恍┪鞣阶时局饕宓奈幕钟胪夤淌客唇隙啵芑浇痰挠跋煲步仙頪7]。他亲眼目睹了香港的变化和发展,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毋庸讳言,英国在香港所移植和建立的近代文明虽是通过实行殖民统治这一非正常途径实现的,但与停滞、落后的中国内地相比,其反差之强烈,仍给洪仁蟮恼鸷澈推舴ⅰT谌蘸笏舛ǖ摹蹲收缕分校槿诗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近代化方案,其中不少内容便直接以香港社会为蓝本。在《资政新篇》里,他向洪秀全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政治方面,针对内部的分散主义,提出禁朋党之弊,维护集中领导;建议设新闻官,立暗柜,以通上下之情,发扬公议。经济方面,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方面,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设办医院、学堂;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外交方面,提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这个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洪秀全审批,旨准刊刻颁布。但由于当时中国还缺乏使之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同时,太平天国正处于紧迫危殆的战争环境,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政新篇》提出的在当时的中国和亚洲最先进的近代化方案不可能得到施行。但洪仁南冉枷肫舻狭撕笕耍砸院蟮木裙韧龅缆返奶剿鞑酥匾跋欤谝院蟮囊桓龆嗍兰屠铮飧鼋桨钢鸾ケ涑上质怠?/P>

五、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发展,直至灭亡,都与西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基础拜上帝教就是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结合而形成的。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政权后,他们拒不承认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奋勇抗击。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主张和西方国家平等往来,但对侵略者缺乏本质的认识。太平天国的失败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除了致命的天京内讧事件外,其中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与来华西方各国的关系,以及过于相信“洋兄弟”而丧失了警惕,这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篇:太平天国读后感

有趣的天平天国——根宝说

最近我看了两本关于太平天国的书以及凤凰大视野的《太平天国》,这两本书就是《太平天国全史》和《太平天国的兴亡:极乐诱惑》,看完后,是思绪万千,又爱又恨,有同情有愤怒。尽管已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读来你会哭笑不的,爱恨不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竟是作弄人。

一、一号人物---洪秀全

这个应试屡考不中的人,一心想振兴洪氏家族,无赖现实残酷,只能去做私塾教师,在广州偶得一《劝世良言》,拿回了家并没有看,在李敬芳表兄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既然创立了拜上帝教,而真正让他走到反清居然会是基督教不给他工资。这真是历史作弄人,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要笑死。而正是这个不被正统基督教接受的人居然把拜上帝教弄的有声有色,还建立了太平天国做起了天王,给狗屁儿子取个洪天富贵垃圾名字。这个在天京变乱之前一直是元首虚职,只会玩弄女人和写狗屁不通的所谓教义打油诗,没有实权,之后就开始大规模集权了,封了2700多位王爷,更有趣的是居然不听李秀成建议撤走,因缺粮喝“甘露”导致身体虚弱,最终死亡。

二、二号人物---杨秀清

如果说洪秀全是一个精神偶像元首,那么杨秀清就是一个实权派人物,是当仁不让的二号顶级人物。烧炭工出身的他用现在词语形容就是牛B的很啊,黑白通吃,广交好友,军事专家。如果说洪秀全冯云山开了个头的话,那么杨秀清就这这个顶梁柱,不断的壮大太平天

国实力并且攻占南京达到顶峰。也许就是功劳太大,使得他忘乎所以,九千岁肯定是不能满足他的胃口,和他的功劳不相称。索性来个代天父言要洪秀全退位,谁知道这个只会玩女人的洪秀全也不是好欺负的,暗地里搬来了北王和燕王,这个第一功臣就这样被乱刀砍死,真是一个笑谈。

三、三号人物---石达开

这个富人出身的人,军事才能没有东王杨秀清厉害,理政统筹更不是杨秀清的对手,而他的名气却远远超过杨秀清,仅次于洪秀全。他出名来源于他和曾国藩作战,屡屡使得湘军清军前进不得。20岁就被封为翼王,统领几十万大军,我们不能不说此人能力确实不一般啊,从攻长沙到攻下南京,他从来没有失败过。一般人都认为此人很是忠诚,可就是这个忠诚的人眼见天京内乱却不救,还因洪秀全的猜疑而带几十万大军出走,眼见天国危机四伏却还不出手,最后在四川居然向清军投降,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属下生命,鬼知道他是不是为了自己。

四、四号人物---李秀成如果说杨秀清是前期的顶梁柱,那么李秀成应该可以算是后期的顶梁柱了。也正是这位忠王力挽狂澜,屡战屡胜,建立了苏福省,保障了天平天国的粮食供应,才使得天国得以延续。他与陈玉成合力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谁想到这位忠王居然会因为与干王洪仁玕之间的矛盾而不去救援安庆,最终导致安庆失手。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城破还让马给幼天王的人,最后居然会向曾国藩乞降。可人家曾国藩不吃这一套,硬是处决了他。这样的人算是忠吗?

五、其他重要人物

1、实干专家冯云山,真正意思上的教主,封南王,攻全州时死亡。

2、所谓上帝的女婿西王萧朝贵,攻长沙死亡。

3、地主出身北王韦昌辉是一个很不错的前锋,杀杨秀清后被天王诛。

4、燕王秦日刚本来是战功卓著,可惜是交错了韦昌辉这个朋友,天京变乱中被洪秀全诛

5、太平天国后期另一顶梁柱英王陈玉成兵败庐州,在河南被杀。

6、干王洪仁玕1859年投靠洪秀全,制作了《资政新篇》,1864年在南昌被凌迟。

哎,看完后,心里不是一股滋味,不知道是同情还是愤怒,心里一股凉意。在太平天国这个披着理想外衣的邪恶帝国里,所谓的兄弟全是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自己的人杀来杀去,最后被曾国藩给镇压下去了,可怜的是太平军统治下的被欺骗的千千万万百姓,还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们死不瞑目。

第五篇:太平天国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2.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读史感悟: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②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3.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概况:(简要介绍即可)

影响:

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太平天国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重建领导核心,暂时稳定了政权。

读史感悟:展示《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图,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图片反映了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什么特点?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发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7)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①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自学掌握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问题;产品分配问题;建立理想社会

②《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张有何影响?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个别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并整理答案

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组织学生模拟太平天国时期的圣库制度---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④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学生自学掌握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了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⑤从内容上看,《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真正实行?与《天朝田亩制度》对比分析其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原因: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

史料链接

材料一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资政新篇》

读史感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文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有哪些?

5、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合作探究:与古代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学生合作探讨,提高认识)

3、课堂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旨在使本课知识结构清楚,一目了然,便于高一学生掌握本章线索。以上分析、构想,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附:本课板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的原因

2、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3、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

(3)定都天京: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

(5)天京事变:

(6)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

(7)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1)内容

(1)目的(2)内容

(2)评价

(3)评价

5、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

下载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平天国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1、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它成为当时亚洲反殖反封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具有时代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讲稿

    太平天国本身是一次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即王朝末期,人口增长但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加重,底层人民进入无法生活的境地。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揭竿起义。起义领导人与以往一样,有......

    太平天国说课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

    太平天国运动(5篇)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6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

    太平天国兴亡史五篇范文

    《太平天国兴亡史》读书笔记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和整个封建经济制度都已经十分腐朽。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太平天国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导入:央视在200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50周年时拍了一部电视剧叫《太平天国》,你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很是振奋人心吧,这部电视剧......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阎虎亮 教学目标 识记理解 能力目标 情感教育目标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东征、西征。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太平天国教案(公开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导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60多年前,160年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凤凰网历史专栏曾做过一个专题——“被拔高的太平天国”。网友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