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新课改下高中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序言:
各位专家:我们课题组从接到立项通知书后,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现研究周期已到,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向各位专家进行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学术界对励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励志教育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实践的积累资料比较凌乱,难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是励志教育工作大多融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很难进行量化和分离。
当前,有的中学生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经常产生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主要原因是缺乏励志目标。
鉴于这种现象,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励志教育的研究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的有序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高中生:本课题中的“高中生”是指普通高中的学生。
2.“励志”一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於文学,隐於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陈春生《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成基﹞遂渡江至安庆,入年徽武备练军学堂,励志学习,屏绝嗜好。”可见,励志古已有之,是中国人的传统。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3.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 1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从普通高中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
(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优势的形成。
(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学校励志教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内驱力的开发,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实践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来源是教学实践中的材料;二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应用的高效推广与应用。理论指导性是励志教育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要拥有高度,能够深刻的揭示实践经验反应出来的规律;能够在特殊性研究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2.主要研究内容:
(1)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
(2)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3)学生个体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5)学校办学理念与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相互关系。(6)学生应对励志教育的态度。
(7)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通过对高中生励志教育研究,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心理素质过硬、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五、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总结归纳出学校励志教育的实践形式。
2.研讨出励志教育的实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3.总结出学生个体、教师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4.励志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六、解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研究的思路
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非常大,对自己将来的命运忧心忡忡,却又缺乏明确志向。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匡正励志误区,明确励何志,如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树立新课改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开展基于榜样激励的励志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研究首先对激励理论和励志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调研,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了解他们对励志教育了解的情况与效果,分析励志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基于新课改学校励志教育对策与措施,在具体的活动中围绕励志教育这一主题,在实践中完善课题的研究。
2.研究过程
(1)2011.09~2011.10组织申报、初步研究阶段 组织励志教育课题小组,开展初步的理论研究。(2)2011.11~2012.01中期研究展开阶段
开展各种励志活动,选取实验班,课题组成员分项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3)2012.03~2012.06课题研究总结、成果推广阶段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对课题研究的各类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通过论文等形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2012.09~2015.5申报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成果,申请结题。3.研究方法:(1)文献法
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励志教育实践研究的理论支撑,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活动法
通过具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励志活动,探索学校励志教育实践的形式,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3)调查问卷法
通过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目中的励志教育形式,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可能。
七、课题的成效与展望
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实践成果:
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二·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攀升,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
(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大赛铜奖。
(4)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
理论成果:
(一)构建系列框架
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
“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
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
情——以情切入——唤起持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
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
↓
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
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
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
↓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
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
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
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形成系列论文 理论成果很多。
八、深化推广 存在问题:
(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
(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
改进措施:
(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
(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
(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中长期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
九、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 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 武向荣 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
网络文章 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 网络文章 4.《教育心理学》潘菽 主编。
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6.《教育哲学》张栗原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7.网络相关信息。
第二篇: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自2006年1月份参与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自接题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拨出了专项经费,成立了生涯发展教育课题小组,制定了课题实验计划和方案,确立了研究进行的各项保证措施。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初步具有基本明确的人生目标,进而有效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改变了部分学生及家长唯学历至上的片面教育,使学生的发展能力都能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升学。教师也根据自己的实验和研究,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情况简介
为了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中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增强他们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从2006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组织成立了生涯发展教育课题组(成员包括班主任、社会实践老师,以及各个学科的带课老师),以高一新生为对象,全面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希望通过此教育,协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生涯探索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明了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形成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第一步:参加会议,明确精神,调查研究。
我们根据2006年3月份省课题组的会议安排,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整理出本校学生急需解决的生涯发展问题,涉及到学习、大学、心理、性格、交往、理想、求职、实践、自制、贫困等十个方面。
第二步:研究理论,确立方案,全面实施。
首先,我们课题组运用文献资料法,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关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最新成果,指导我校的研究,听取课题组专家意见,修改方案,完善课题方案。
接下来我们的《生涯教育实施方案》在反复修改完善后,基本确立,并开始实施。我们就针对第一步里学生的反映的实际需求,确立教育的重点内容,开拓多种途径和方法:
1、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各学科的常规教学中,主要由班主任、各科任教师自主融入,阶段性的进行生涯调查和指导。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协助生涯指导组要求学生填写“高中生生涯发展规划表”,使每一个学生对高中三年学习生活有个初步计划。
接下来,给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生涯发展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在校三年的发展情况。档案内容包括:成长历程、心理测验、学习表现、特殊表现、自我评估、行动计划、生涯规划等。
然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根据考试的结果,发现学生学科倾向,并开展分数观教育、挫折教育和信心教育,并进行个人面谈(从高中的学习与生活入手,谈至将来的升学及就业,引发学生思考将来的理想和生存方式,对未来充满信心);期末考试之后,各班级召开一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情况,使双方都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力求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将其规划为弹性节数的正式课程,如选修课、空白课、活动课等,由生涯指导组派教师讲授。并将其纳入值周班的课程计划中,开设专门的生涯调查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等课程。
3、通过非正式课程实施,如生涯专题讲座、生涯发展体验营等。
4、动用广泛的资源(家长、校友、专家、小区资源、社会各界成功人士等),全面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例如,积极组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面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再如,邀请成功人士来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和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
第三部:完善制度,落实档案,总结鉴定。
课题组建立多项专题学习研讨制度,实验教师做好学习的记录和总结。每位实验教师的实验记录都在三万多字,有效地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纳入学校管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研究,对实验教师制定了表彰措施,以行政激励促管理成效。定期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点评。及时报道实验过程、定期交流实验成果。
新生入学时,即建立生涯发展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成长历程、心理测验、学习表现、特殊表现、自我评估、行动计划、生涯规划等。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对实验进行回顾,阶段性的进行问卷调查,为未来教育活动的修正和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开课之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需求状况调查。我们还对积累的实验材料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干扰实验的重重因素进行分析。拟定评估计划,展开评估工作,实施自我评估,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二、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首先,本课题表达的主要观点有: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强调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本课题实践的重要的科学指南。实践主体性教育理论,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启发学生早立志。在正确规划指导下,持续奋斗,自觉地朝着设计的目标奋斗。
(3)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科教学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对人生规划的积极学习、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4)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认知领域,不同的智力优势,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以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
其次,我校开展也颇具特色和创新之处:
(1)把生涯教育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各学科的常规教学中,由班主任、各科任教师自主融入,全校联动,阶段性的进行生涯调查和指导。
(2)与我校值周班制度结合起来,正式进入课堂,由生涯指导组派教师讲授。保证了时间落实和相对专业性。
三、实验研究的自我评价
通过近一年的试验和研究,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知到有知,从盲从到理性,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好多有价值、含金量高的论文。
课题组共同参与编写了《生涯教育》第三章 课程学习与生涯发展,得到课题组的赞同;刘珊和王莎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总结出《晋城一中生涯十大问题》,十分客观有价值;《生涯教育实施方案》在上报省课题组后获得与会代表一致好评,并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成果展,荣获二等奖,还在《都市家教》上发表;司妮妮老师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后总结出《高中生该如何理性消费?》在校报上发表;马志奎老师撰写的《将规划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很有见地,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学生方面得到的效益更是比比皆是。学生在每次参与实践之后都要写出实践总结,定时开展实验交流会,同学们谈感想,谈得失,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乐。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认识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而且为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我们将继续点燃每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拓展每个学生的生命能量,让每学生的生命之花淋漓尽致地绽放……
晋城一中生涯发展教育课题小组
2008年12月
第三篇:高中生早恋现象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早恋现象研究结题报告
伊海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8月20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增加了有关未成年人“早恋”内容的规定。条例中规定,父母或者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早恋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此条例成为全国早恋立法的开端,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社会热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被利用来做好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针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班主任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有效预防和解决早恋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只有做好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正 确的对待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及生理上的变化,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才能让中学生既做到男女学生的和谐相处,又能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早恋现象,让他们的中学生活既丰富多彩而又不留遗憾;同时也能够在处理早恋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班风,学风,和师生关系,给“兄弟姐妹”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如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伦理观念,以便于自己顺利走进中学生的心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他们早恋的缘由。
2.网上调查:通过上网了解当代中学生喜欢看的书籍,影视节目,心中偶 像,从而了解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了解促使他们产生早恋心理的社会根源。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式调查学生对异性及两性问题的看法以及中学生中 存在的早恋现象,对自己生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早恋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教师,家长防范和制止早恋现象的措施的看法。
4.走访:走访学生家长,老师,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措施及效果。不断总结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完善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对我校203名同学做了调查,调查问卷如下:
1.你在18岁以前有过恋爱或类似的经历吗?
A.有过B.没有C.只有朦胧的情感体验D.这不是恋爱,是寂寞.你是怎么看待早恋现象的?
A.支持,早恋是青春期正常需求
B.反对,不要迷恋早恋,早恋只是个传说
C.无所谓,早恋可以成为美好回忆,但要三思而后行.你认为早恋会影响学习吗?
A.有益于学习,如写情书能提高作文水平
B.不利于学习,会使成绩下降
C.不会影响.你身边的同学早恋的多吗?
A.多B.很少C.没有
5.当你看到身边的人早恋,你的感觉是?
A.嫉妒B.鄙视C.羡慕D.无所谓.你认为什么时候恋爱是合适的?
A.13-15岁B.16-18岁C.18-22岁
调查结果如下:
支持:67(33%)
反对:61(30%)
无所谓:28(13.8%)
不正经(选择非常规答案):47(23.2%)
四、调查结果分析:
由此可见,我校同学对早恋大多持赞成态度,但仍有许多同学选择了非常规选项,可看出同学们仍不想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所以保守估计,不赞成的人应达到至少70人左右。因此,在传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同学们思想普遍随从社会潮流,持一种半开放的观念,既想体现自己的开放,却又用戏谑或不正经的言行进行掩饰或为了不丢失面子说出于内心相背的话。因此,同学们本质上还是持一种模糊偏向保守却对早恋充满好奇而部分憧憬。
五、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1.为防止进入大学后被嘲笑而被动的进入朦胧的恋爱
2.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3.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或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产生的早恋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并能保持长久。
4.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5.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6.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六、研究结论:
经研究讨论后认为:尽管早恋也能带给极少部分学生上进的动力。但是,有更多的事实证明早恋会带给学生许多弊端。(虽然和调查结果有些出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你是否在这个上面花费多少,都是牵撤到你的精力。
2、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和长身体的时间,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才是。
3、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个环节,如果,这里是假设成了,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过早的踏入人生的某个环节,而真正有些属于你的东西,真正有的环节肯定会丢掉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时会感觉很后悔的。
4、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步,那么虽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说人的成熟,必然会造成两人的分歧,那么分手是必然的结果。
5、青春是美好的,这段时光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研究,我们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开始的分工不是很完善,开题报告中我们对此次调查的可行性考虑的不是很充分,以至于在具体的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改变了部分原来的计划,在问卷中:我们没有把男,女分开。问题的涉及没有全面。问题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将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们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的改进。
第四篇:高中生文明礼仪教育及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 “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人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它强调的就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此课题的研究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四会”过程中体现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途径,总结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
2、归纳总结在新的德育工作环境下建立有利于文明礼仪教育养成的新的长效机制。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实现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4、建构课题研究,建构我校德育教育新形势下文明礼仪教育的新体系,创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展、总结、实践的发展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凸显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教育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教育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外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3、主体性教育理论
孙喜亭认为:强调教育主体功能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对待,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变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以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王道俊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或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同时认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本身要有主体性。黄崴认为教育是人的主体发展的过程,同时认为“主体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5、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人的认知领域活动中。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应用于德育主要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的一种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指的是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在本课题中对有突出特点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很突出的学生以及问题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以便优秀学生的成长对课题组有启发意义,而对问题学生的跟踪研究将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法,从而使问题学生得到转变,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最后达到教育目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研究—中期研究—终期研究)——总结、鉴定、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机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培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1、初期研究(时间)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组,由政教主任叶如广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内容见《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表
一、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阶段研究小结:本阶段,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的建设改善学校的技术设备,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初步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德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2、中期研究(时间需确定)
本阶段,注重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全面开展实施研究,初步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篇二: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从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来研究高中学生德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倍加重视,我校的<<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被正式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德育专项课题。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龙高级中学学生礼仪规范》和《来龙高级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行为习惯培养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练习,开展文明班级评选为主线来强化德育治理。开展文明卫生礼仪行为教育,讲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开展“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上”、“文明在我口中”活动。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我校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
1、礼仪是优良传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光泽的美,而优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学习礼仪使自己懂得尊重,懂得与人沟通、懂得塑造自己的形象。人的形象是通过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形象、人格形象及个人外表形象组成。它是学校形象和学校品牌的基石。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增无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礼仪文化古为今用,重建现代文明礼仪。这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学校、社会需要礼仪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以学校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快速、协调、特色化发展。因此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增强礼仪修养,形成学生良好的礼仪和行为意识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
二、课题的界定:
(一)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让高中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是文明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读书馆、阅览室)、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道德实践,文明礼仪约束,养成注重礼仪、举止文明的好习惯,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三)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
指农村高中学生在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等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将如何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具体化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三、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把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1、确立适合农村高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和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2、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3、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实际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
4、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二)课题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习惯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要农村高中学生的地域特点、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2、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行为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不是只凭空洞的说教。
3、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实验班为抓手,着眼于全校。要在全校性的范围内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促进实验班研究,同时及时让实验班做法推广到全校,以达到共同进步。4、一致性原则:教育者注意言行一致,老师家长做法要求一致,以增强其实效性。
5、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龙高中高
一、高二和高三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本课题,具体的操作措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个案调查:通过收集相关典型个案,对本课题有关的相关人物进行访谈,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这一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易形成有效经验。
3、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实现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问卷设计主要有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
4、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礼仪习惯;
2、学习习惯;
3、生活习惯;
4、节俭习惯:
5、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七、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单独开设礼仪课程 根据礼仪规范的内涵,通过“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几个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校本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精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二)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同伴合作时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
(三)在课外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
1、实践调查:走访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明礼仪,礼仪小知识、礼仪格言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识。篇三: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东港市马家店镇三道岗小学 于忠生孙鸿儒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及不文明的行为,极易误导他们。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题的界定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研究具体目标、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着力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4、让所有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6、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途径以及形式。
2、活动内容序列: 低段、中段、高段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习惯转变教育,学会做人、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学习兴趣勤奋学习、积极探索、自尊自爱、团结友善、自律慎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五、本课题研究从 2012 年 4月到 2014 年5 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2 年 3 月份)1、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2 年 4 月-2014 年 4 月)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2、制定出学段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经验。4、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举办校内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礼仪标准与要求 层次一:制定计划、分年段进行训练
小学生不同年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评比标准层次二: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
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庭。在第一阶段校园礼仪的实施基础上,延伸礼仪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文明行为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家家户户。第二阶段评比标准
小学生“家校文明礼仪”评比标准
(1)热爱祖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时做到脱帽、立正、行礼。
(2)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让路(集体活动时除外)。进老师办公室先喊报告,经允许后再进人;离校时与老师道再见。(3)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友爱互助。不打架,说话文明。
(4)就餐要守秩序,先人后己,不争先恐后,不高声喧哗,不留剩菜剩饭;饭后,要轻放餐盘,且要整齐。
(5)遵守课堂、课间纪律,排队做到静、齐、快,集会时要静听。领奖或递送物品时,起立并用双手。
(6)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7)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果皮纸屑主动捡起。(8)对待客人主动问好,热情引路,不围观,不尾随。
(9)不贪小便宜,拾金不昧。未经别人同意,不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
(10)按时到校、离校。服装整洁,不穿拖鞋和背心。上放学路上戴好小黄帽和校徽,少先队员要佩戴红领巾。
(11)放学后,学生一律排路队离校。回家路上不逗留,要准时返家。外出时,要先经父母同意。
(12)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早晨应问候“爸妈,早上好!”夜晚睡觉前应说:“晚安”,离家前或跟父母分别时说:“再见” 或“爸妈,我去了”,回家应说:“我回来啦!”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13)在家要按时作息,起床后自己整理好床铺、打扫好居室卫生。
(14)对父母说话要诚实,做错事要勇于承认,进行自我批评。要简单地向家长汇报一天的学校生活,作业、试卷要主动请家长过目。(15)要虚心听取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有不同意见可以耐心地与家长交换,但不要耍脾气、赌气,更不应跟家长顶嘴。
第五篇:《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校长:康云龙
一、标题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署名
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康云龙
三、摘要与关键词
多元智能、课堂、自主学习
四、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了教育的“少、慢、差、费”,久而久之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怎样“多、快、好、省”地提高教育效益呢?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传统的课堂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它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信息,能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感觉区、语言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速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了专家们的理论、观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现代教育要求,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向新理念靠拢,使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上来。我们将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为实现有效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通过研究,也可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支撑性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加德纳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缺少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其具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智能。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机会,会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智商理论(Intelligence Quotient)认为人的智商高低天生注定无法改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单纯依靠用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出来成绩,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四)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目标: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2)认识学生的多元智能,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在愉快、自然的环境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习得知识。
(3)探索“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确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机会。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制定多元化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制定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发现教学优势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帮助。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多元智能一视同仁,把多种智能领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智能强项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评价。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学习的档案袋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不断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我校的2012----2015在校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探究。
五、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1月)
1、拟定课题名称,查找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申报工作;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制定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组内分工。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反思、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案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成果,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
2、把相关有推广价值的课题资料和专题研究论文整理编册。撰写“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与结题报告;
3、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申请课题结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收集、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和借鉴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能针对性地开展研究。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多元评价学生,不断反思、修正,以取得最佳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研究个案,分析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分析与研讨,撰写总结和经验报告,使研究更具系统化、理论化。
6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个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六、结果与结论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依据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套针对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的学案。
作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结合现有的各地、各校已有的学案,努力分析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探究这些学案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侧重点,引领我们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我们在对于已有学案的基础之上,又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下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各种课型的学案,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不断予以修正,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定教,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我们不断转变高中课堂地教学方式,得出了一个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组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课前预习——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探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课前提前一至两天发放预习案。
2.课堂检查——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案的检查情况进行解疑。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当堂训练——在知识内容已能较好解决之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我们以“以学定教”的预习案的设计为载体;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通过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物质化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美好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3.“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小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讨论与建议
该课题的提出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八、参考资料和附录
1、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灵活多多样的学生评价观》
5、《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课堂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