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有效备考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有效备考策略
海南侨中
何爱群
摘要: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新高考的实施,在新形势下,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才能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备考 地理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三年高考硝烟已散,尘埃落定。在地理高考备考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备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才能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标认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同时,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高考备考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不惟教材,但又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组织学习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桥梁。我们应该以课标要求为准绳,重新组织教材的结构,以新的视觉和理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认真研读“三考”,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三考”即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备考的总纲,是师生复习的指南。因此我们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认真研究,着重分析、思考考试说明的组成、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比较、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及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和考试中三个层次要求的试题的具体模式,进一步明确高考复习的内容,严守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增强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把握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提高了复习效果。
三、把握主体内容,夯实基础,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纵观这三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和地图,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抓好地理事物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功夫夯实基础。
1、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3、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依托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二篇:新课程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新课程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为了提高复习班教师的备考水平,我们高三老师参加了高考培训会。我们物理学科有三位专家对今年的高考物理复习备考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听后很受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及其变化
变化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变化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变化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变化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变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新课标高考带来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1.教学目标从一维拓展到三维,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进行考查,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体验”的单一教学目标。
2.教学方式由灌输填鸭式变为探究式、把“传授”新知变为“探究”新知。
3.课堂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精神。
三、新课标高考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2.以人为本,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 “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发现学习”。
3.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
四、考试能力要求的变化
《高考说明》在能力要求上增加了以下条目:
①在能力要求的总论中表述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②在分析综合能力表述中增加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要求。③在实验能力中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主要包括:⑴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⑵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⑶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显然,这些能力要求更多地涉及“过程与方法”。因此,复习教学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注意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分析、思辨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死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不经历真实的实验过程, “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起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但要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甚至设计实验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踏踏实实上好实验课、做好实验,是宁夏经历三年新课程高考后达成的共识。
五、新课标高考带来的命题特点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
1).突出主干知识、前移考试重心: :
在《说明》中明确地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力学(必修
1、必修2)、电学(选修3-1和选修3-2)。这些模块中包含了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使新高考对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更为突出。在《说明》中明确规定必考模块95分而选考模块15分,分别占86%、14%,考试重心明显前移。
2).改变综合格局,选择题、计算题的命题点发生变化:
《说明》中明确规定有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分,所以选考模块中热、光、原、振动和波、动量方面的试题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同时,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也不会出现在计算题中——旧课程背景下动量与能量方面相结合的,多物体、多过程的复杂计算题,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3)高考物理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高考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构件建学生的与物理学科体系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要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相对难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的内容和变式丰富,既可以是器材选择、电路设计、实物线路连接,也可以让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等,另外,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电学实验的变化很多样,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可以是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电学实验问题,学生需要系统考虑内、外接法,分压式、限流式连接,电源电压、电表量程、变阻器阻值,固定电阻大小,可变电阻范围,甚至要考虑最大电流和额定功率等,这种全面而系统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便经过专题复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境变化,还是能够检测出一个考生本质上的能力水平,这也许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重点放在电学实验的原因。综合性强,考虑角度多的问题总能检测学生的能力。
六、新课程下的科学复习备考策略
一)熟悉考纲,明确知识点及要求,照纲复习
二)科学的制定阶段性复习和考试计划
1、制订复习时间和总进度计划
2、明确各阶段复习目标及每周复习内容
3、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
4、认真做好命制各类考试试题的计划
三)科学的高考复习具体策略和方法
深化对概念,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三点)重视物理学基本运动和基本物理过程的总结和归纳(平抛,斜面物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规律),从建构知识体系弄清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提高综合效能(以力和运动关系为例),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
回归课本
课本是物理知识、规律、方法最科学的载体,第二轮复习中再次回归课本,就是去重温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重新“品尝”重要规律的产生过程,对学生的建模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会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它肯定也是命题者首选的知识载体和思维模块。每年高考题都能找到课本上的原题,或类似题、克隆题、衍生题。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课本题的重要性,挖掘其潜力,这也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一环。
(1)、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复习高考知识点。实施方法:按照知识体系,实施要求: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关注热点、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重,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精讲、精练、勤辅导。
(2)责任到人,统分结合:每个单元内容,由一名教师负责制定复习方案和命制单元训练题。复习方案中包括:本单元整体认知、考点说明、知识点、课时分配和每节教学简案、选讲例题、课后强化训练题和作业、解法总结、相关实验和探究。在开课前一周以文本的形式做出复习方案草案,然后在备课组讨论修改,形成最终的复习定稿,每位教师以此方案为框架,结合个人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适当取舍和补充,做出优化调整。这一做法确保了复习的进度和质量。从备课到上课到考试练习到分析评价完全实现了同步。我们每周至少有一次正式的复习讨论,以协调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复习深度,并及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3)各类试卷的命制:
要求:各类试卷必须为自行编写的试题,坚决杜绝使用成卷,比较好的成题可以重复出现.做法:收集本校近几年备考时的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各省市最新的模拟试题,11、12年备考中宁夏重点中学的模拟试题等作为素材,结合11、12年考试说明及高考命题趋势,根据我校学校实际需要做好资料的整合。从中优选基础性、针对性强、创新性的试题,这样的试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而且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确保备考复习的高效。
(4)认真做好每次测试后的卷面分析和学情分析总结工作.分块按章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解题方法 和技巧)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315700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
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一、更新观念
1、教育走向生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会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冒险,大胆创新。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必修3“自然条件差异对南北方民居的影响”的时候,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类研究我国主要的民居特色及成因,结果学生不仅找的资料非常详尽,而且有不少精美的图片。通过精彩的课堂解析及课后分类展出后,学生不仅能够分析南北方民居的差异和成因,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南北方楼距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的关系。
2、教师的导与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总是“讲演者”、“永远正确的指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鉴赏者”;教学活动坚决抛弃填鸭式、满堂灌,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例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的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等重要原理和规律的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归纳,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使用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所以,“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
1、活用教材
专家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现在,高中地理一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高考命题人是以考纲为依据尽量避开教材中的案例图表,而常以新图表、新材料、新案例切入,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通过给出在拉萨和上海上空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不同,要求考生分析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考查考生对特殊气候成因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亚马孙河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各种地理原理,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际地理现象做出准确判读。
2、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同时,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高考备考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不惟教材,但又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组织学习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桥梁。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25幅,表7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的联系
如,我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我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我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2、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我认为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填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但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找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然后,老师才对疑难进行点拨。最后,通过精讲精练,做典型题,归纳解题方法和答题术语,进一步巩固与强化。
(2)、高考第二卷分值占80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是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2007年高考地理卷中,试题素材丰富多彩,时代感强,充分展现和反映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机农业,北极科考,全球变暖导致南极企鹅的北迁,生物乙醇燃料项目与粮食安全问题,光化学烟雾,青藏铁路,酸雨、赤潮、水污染等。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我以增城和东莞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我以新塘为例,从新塘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我以山区镇派潭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派潭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在讲培育著名品牌时,我以挂绿荔枝、小楼迟菜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政府举办荔枝文化节、小楼菜心节的效应。
4、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2007年高考地理卷考查在森林中遇到火灾正确的逃生方法;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基卷中的南极科考基地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在遭遇泥石流、地震、沼泽地、龙卷风时的错误做法。虽然这些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备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我准备了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了一节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5、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我都要针对性的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6、加强情感投入,分层激励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由于报考地理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排位比较偏后,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糖衣炮弹,常用激励之计: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如我在每次考后对进步显著的学生予以表扬,买书奖励优秀学生;在每次的作业检查中常常写上激励性的语言;在每次大考后对学生的试卷利用晚自修的时间进行面批,指出他们的知识缺漏,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能力的欠缺,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样,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7、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愈加成熟,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相信: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