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3: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第一篇: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浅议波斯特的媒介思想及现实意义

——读《第二媒介时代》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他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期,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但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人和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人眼帘。没有了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散点的双向交流。同时,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得以产生,该系统将对交往传播关系进行全新的构型。

一、波斯特眼中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

(一)人物观点

1、杜亚美:未加深入研究便先入为主地否定媒介,是深层的心理需求,媒介的某个方面威胁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对媒介的判断毫无锐气,沦落为攻击和谩骂。

2、阿多诺:这些人类彻底解放的鼓吹者竟然以技术决定论者的面目出现,工人阶级或民众群体被构型为消极被动且毫无生机,其批判逻辑:(1)、自一战以来工人阶级就一直未能成为一种政治上有效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2)、“文化工业”介于生产关系与政治之间,使辩证法丧失了理论锐气;(3)、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成功,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子媒介,它们将权威声音引入了日常生活。他深陷自律/他律的二元律中,发现现代型主体:要么主体存在;要么主体被“消解”,只剩下一件物体,一群毫无生气的大众。“零度主体”是20世纪文化工业和法西斯主义双重灾难的产物。

3、哈贝马斯:早期认为,18世纪以来逐渐出现的公共领域最终还是受到电子媒介威胁,其民主化潜能因之失去效力。后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认为媒介将施加于可能交流的视域上的种种限制等级化,同时也消除了这些限制,存在“令人矛盾的潜力”;大众媒介只要单方面规定交流的流向,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控制的校验,但交往结构本身就内置了解放潜能的抗衡力量。他有限度地承认媒介的“解放潜能”。

4、本雅明: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如把艺术品带给人民。但媒介潜在的民主化进展,按其实现方式完全可以逆转。并不存在任何能确保媒介特定政治方向的自动保证。

5、鲍德里亚:媒介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主体,贬斥着表征的逻辑和自由主义/决定主义二元律,贬斥自由主体的型像。媒介的关键特征是引入一种不符合现代的任何形体的文化原则,还给现代政治的实践和观念造成极大破坏。人们渴望作秀表演和拟仿(simulation)。他认为“沉默的大多数”以客体政治中的极度服从和恭顺作为抵抗策略,但仍然是囿于客体/主体二元律的。

(二)哈贝马斯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的论争

1、共同点:同意社会理论必须优先讨论语言。对社会的早期取向是将之作为一个行动领域和一种制度结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符号层面的集中关注。

2、主要分歧:法国后结构主义者们认为西方思想传统是一种主导性的话语结构,是批判的对象;哈贝马斯则认为这是新批判的立足点,力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完成启蒙主义的解放规划。前者呼吁西方哲学传统的结构、人本主义崩溃,不信任元叙事;后者则力求修正与维护。

3、哈贝马斯:接受韦伯、卢卡契的观点,批判工具理性,认为交往行动所在的日常生活领域独立于体制之外,符号的交换无需满足体制对利润、控制、效益的强制要求,因此有可能在交流中批判性使用理性。假定了“真、正义、美”三种有效性宣称(validity claims),认为交往行动包含的理性表现为言说者表述指向上述三者,这是“理想化的言语情境”,而交往理性的根本法则是各方试图达到“共识”。此观点的优点是对启蒙主义的自由主义传统延续性做了辩护,只要求对民主加以延伸,以便为制定交往理性、为批判社会体制侵入生活世界构建一个公共领域。缺点:感到电子媒介交流中缺少它所说的“理性”,却不能阐发其中语言差异,发现新的可能。

4、后结构主义者们:应当寻求对自律理性个体的特权加以质疑的构型。而德里达的书写、拉康的想象界、福柯的话语/实践、利奥塔的歧见、鲍德里亚的超现实,这些理论都旨在颠覆主体的旧范式及主体和语言的传统关系。

哈贝马斯仍是理性主义者立场,没能阐发语言以不同模式构建主体的方式;哈贝马斯的主体观仍是先于语言的,所呼唤的“共识”的目的本身就是主导性的一种形式: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服从更佳论点的权威,该权威必然抹除主体立场差异性,并使某种主体立场稳定化或本质化——因此它就是一种高压统治形式。后结构主义者对主体的批判并未导致一种新政治的产生,被哈贝马斯批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他们没有政治议题,没有坚持用以指导实践的明确规范,没有考察社会的通用视角。

(三)福柯的话语观

话语观点是从福柯《物的秩序》、《知识考古学》开始被提出,首先是作为一种反论断被提出,针对那些把书写理解为某一主体的表述,在寻求阅读与倾听行为中的意义时又从词语回到意识的人。“当主体制造某一种话语时,这些各不相同的形态则归结为不同的身份、地点、主体能被占据或被给予的立场,归结为主体言说所在领域的不连续性”„„“它并不是一个思考、认识并言说的主体庄严地进行的展示;相反,它是该主体的消散以及该主体与自身的不连续性可能得以确定的总体性”。福柯并未给予足够详细明晰的定义,而是多重化了它:“有时用它意指所有陈述的一般领域,有时意指可个体化的一组陈述,有时则意指一种考虑到一定数量陈述的有序实践”。“话语/实践”这个双词组合常被福柯共同使用,也表明他拒绝将话语从“非话语”中分离。话语作为语言被构型为一种权力形式,而权力的运作有一部分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话语的权力作用就是对主体与支配结构的关系作如此定位,使那些结构因此能够对他或她发生作用;其主要特点是隐藏了它对主体的构建功能,只在主体已经成为权力受话人(被“质询”)时才显露出来。

二、我所理解的波斯特理论

与第一或第二媒介时代相对的,在波斯特看来是从现代生活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化。如果说现代社会所强化的主体是“理性的、自律的、中心化的和稳定的(法律上的‘理智的人’、代议制民主社会中受过教育的市民、资本主义制度下善于算计的‘经济人’、公共教育制度中按分数评定等级的学生)”,那么后现代社会所培育的身份形式与上述身份形式将存在差异甚至对立。波斯特不是简单赞成或否定新的身份形式,而是将之作为客观存在去揭示。

他认为,以后结构主义形式出现的语言学专向,使得理论家可以假定“主体可能在不被‘消解’的前提下呈现为去中心状态、多重化状态、或者呈现为其他状态”,“这一阐释姿态运用到电子传播技术上便能探究现今阶段主体组构的具体模式”,所抱有的态度应该是“对机器、对媒介所呈示的材料的质量以及个体参与者的一般文化水准不抱任何成见”(很明显,这针对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视角)。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揭示主导性的固有机制”,并应该把这些机制“理解为对主体赖以认知的那个过程的干扰”。

同时,波斯特对比评论了和“第二媒介时代”的后现代视角有类似之处的多元文化主义。后者经常与后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力图将西方的种种价值观相对化,当然也就不承认笛卡儿、洛克们所宣称的先于社会而存在的理性自律个体——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这无非是西方的“文化型像”,绝非什么普遍的不容置疑的东西,西方白人男性的理论思考方式绝非普遍标准的里程碑。它因为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与“第二媒介时代”观点存在一致性,共同批判产生压迫的主导形式。但是,如我们常在其他相关著作中读到的那样,多元文化主义、后殖民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等关心“我们、他者”二元对立,关心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因此和“第二媒介时代”观点所认为的“主体将去中心化、多重化”存在分歧。波斯特自己也承认后殖民话语“可能有助于纠正”后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如何评价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从政治影响上看,如本雅明、麦克卢汉等鼓吹的是其潜在的民主化倾向,而如阿多诺、哈贝马斯、詹明信等则认为它们危及自由。波斯特的态度则有些暧昧不明,但肯定是摒弃“媒介决定论”的。大致上他认为主体化的新形式并不具有自在的解放性,而是它们就是新的对抗领域;个体外表的内部不再是完全私人化的,身体也不再是自由的边界,通往更彻底的解放的道路必须通过“信息方式” 的主体形成,“我们需要理解哪些能动性形式适于分散的多重化主体,我们需要生成适于这种身份形成的抵抗策略”。

在媒介研究中,我们更关心支配的结构,还是行动者改变其状况的能力?波斯特认为,针对前者的研究更适用“话语、实践”方法,它“标示出身份的轮廓,具有后结构主义策略的典型特点”;对于后者的研究则适用“占有、抵抗”方法,它“强调接受的能动性,具有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典型特点”。两者互为补充,而都不是技术决定论的。

波斯特值得借鉴之处还包括,合理引进了福柯的话语理论和“全景监狱”概念,来分析一个数据库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话语及权力结构。直到今天,这种分析仍然是具有意义的,而且随着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及搜索引擎等新话语出现,更具显著性。

三、波斯特理论的现实思考

1、波氏理论的现实适用性

对我而言,在运用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范式、理论或观点时应当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出现在欧美的范式、理论和观点均自有其语境,基本是针对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逻辑所提出的,那么在当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中,应当如何改造和借用?我国与欧美相异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日渐与之相类似的全球化文化逻辑,会带来什么相同与不同?二是这些出现于十几年或几十年前的思想,当时之媒介和今日之媒介,本身便已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哪些只是表象,哪些却是本质上的?

例如我认为今日之受众研究应采用某种新的范式;又认为波斯特所阐述的电子媒介建构了多重的、去中心化的主体,但当今互联网的某种趋势,似乎在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网上网下生活的融合,互联网本身对大众而言的“去魅”化,而逐渐回归旧日书写媒介社会中“理性、自律”的单一主体——至少那些选择实名撰写网志并广泛使用各种社会化软件建立或进入各种“圈子”的人,其主体建构便有这样的特征。为什么?是不是社会的主导性机制和意识形态霸权已然渗透到赛博空间?还是这仅仅体现了变化的时代中旧有话语迟迟滞留不去的恋栈之情?

2、“真相”的出路

从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第一媒介时代”转入所有人说、所有人听的“第二媒介时代”之后,主体获得了解放。但问题是,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我们置“客观真相”于何地呢?这个忧虑产生于以下预判: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倾向性,因而无法达到“客观公正”。

这就要先回溯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一媒介时代,由当权者和媒体专业人士组成的少数人,在信息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闸门,由他们决定告诉大众什么、向大众隐匿什么。显然,在这个模式下,大众绝不可能得到真相。媒介不过是一种工具,正如波德里亚所说:“它使现实(the real)和真实(the true)以及所有的历史或政治之真(truth)全都失去了稳定性。它只生产拟形,并停留于这一语域:它们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替代品,却不能达及现实。”

由此我们必然得出以下推论:一是让所有人的所有观点都有同等的表达权利,是到达“真相”的唯一途径。二是任何个人、任何专业媒体,一开口即是在“造谣”,事实上除了造谣他们也不会干别的,正如一个人无法假装他只有嘴巴没有屁股。但让我们听到谣言的同时也有同等权利看到对谣言的批驳,就够了。所谓真相,就像对一种颜色进行赋值。比如“棕色”,只有与红黄蓝绿等其他所有颜色进行比较的时候,“棕色”这个词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棕色的意义是由所有其他颜色“挤压”而成。同理,“真相”也只能由所有彼此矛盾的谣言互相挤压而生。三是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个人如果总是忙于用一只手捂着别人的嘴巴、用另一只手捂着别人的眼睛,就必然会被“谣言”所伤。指责别人造谣的噪门越高,事情就会越糟糕。

3、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人类也不例外。现代哲学中关于主体论的一个主题就是:主体是在交往行动以及交往结构中被构成的。马克・波斯特把这个主体置于交流模式即信息方式中进行考察,探讨了信息方式的变化如何引起了主体的变化,他认为,信息方式的改变影响着接受者群体的文化心理塑造,不同的信息方式使主体随着语境的不确定性而被相应地一再重新建构。也就是说,主体的自我构成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自我构成。比如: 口语传播方式对应的是同一的自我。口语传播是面对面的同时空交流,说话人的话语与其神情、语气、声调、手势及身体语言等共同构成信息。听与说的身份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双向互动且可以随时逆转的。这种同时在场和语境化的口头交流形式,说话人与听者的身份、性格、情绪和其他个人因素都会融入到交流中去,并且影响着交流的形成和效果,话语的主体性十分明确。口头交流形式要求双方把言行统一起来考察,理解,它塑造的是认知主体、话语主体和行为主体同一的自我。也是没有中心、没有权威的。文字、印刷传播方式对应的是理性自我。在书写与印刷传播中,信息传递是不同步的,时空也是分离的。在这里,产生了身体同话语行为的分离。书写者可以完全依赖语言建构一个与直接行为相分离的自我主体。书写产生的纯粹的语言形象,使得自我有了一个独立的反思和想象的空间,可以凭借语言塑造一个与自我不完全同一的理性的反思的自我。书写使得主体可以通过立言而使自我不朽。理性自我居于中心,也出现了作者权威。

而网络传播方式对应的则是想象的自我或虚构的自我。在网络传播中,时空进一步分离,语言的使用基本上与电子书写者的实体身份相脱离,脱离了阶级、地域、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等实体特征。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的是虚拟的交往,具有匿名性。身份以及主体都在电子交流网络中消散了。人们可以玩面具游戏,玩不同身份的游戏。可以用想象的身份、虚构的角色来进行交流、交往,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只要你可以用语言符号去塑造它。这似乎正是电子交流网络的狂欢节般的景象。电子书写被抽离了社会交往的现场,以至身份变成了想象性的。自我变成了虚构的、多重的。

由此,也引出了对另一个问题的争议性探讨,那就是网络传播方式所塑造的这种虚构的自我会不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对此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会使主体自我异化为分裂的人,想象的虚构的自我会与主体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生冲突和混淆,以至损害人的心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虚拟交流也会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互动关系。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现代主体的理性自我是工业社会、印刷书写的产物,它束缚了主体的自由和生动性。而网络传播方式所塑造的想象的自我恰恰解放了现代社会对自我的束缚,使它可以以多重面目展现自身,对于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起到了一种抒解、释放和抚慰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之外建构了一个桃花源,在网络传播中建构的虚拟自我,也可以反作用于现实生活,丰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构成,并使其相互平衡、和谐。波斯特的观点比较倾向于后者,他对网络传播方式对自我构成的整塑作用是持乐观态度的。甚至赋予它一种解放的力量。

尽管马克・波斯特的媒介研究针对的是西方后工业社会语境,与我国现阶段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凡是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理论概括,对于当今中国的传媒研究都可以适用。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突飞猛进,网络传播已经并还在继续广泛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理。因而,引介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其重要意义也在于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他揭示的媒介构建主体自我构成的作用和影响,对我们如何认识媒介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读书报告

这本书里主要介绍的是大数据在现代商业运作上的应用,以及它对现代商业运作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遵从了学术性书籍的普遍方式。也既,从现象入手,继而通过对现象的解剖提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然后在通过解释在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看法与对策。

下面来重点介绍《大数据时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开篇就讲了google通过人们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关键字留下的数据提前成功的预测了2009年美国的h1n1的爆发地与传播方向以及可能的潜在患者的事情。google的预测比政府提前将近一个月,相比之下政府只能够在流感爆发一两个周之后才可以弄到相关的数据。同时google的预测与政府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这也就意味着google预测数据的置信区间为3%,这个数字远远小于传统统计学上的常规置信区间5%!而这个数字就是大数据时代预测结果的相对准确性与事件的可预测性的最好证明!通过这一事以及其他的案例,维克托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样本=总体”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当样本无限趋近于总体的时候,通过计算得到的描述性数据将无限的趋近于事件本身的性质。而之前采取的“样本<总体”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无法做到更进一步的描述事物,因为之前的时代数据的获取与存储处理本身有很大的难度只导致人们采取抽样的方式来测量事物。而互联网终端与计算机的出现使数据的获取、存储与处理难度大大降低,因而相对准确性更高的“样本=总体”的测算方式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流,同时大数据时代本身也是建立在大批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的基础之上的。

接下来,维克多又通过了ibm追求高精确性的电脑翻译计划的失败与google只是将所有出现过的相应的文字语句扫描并储存在词库中,所以无论需要翻译什么,只要有联系google词库就会出现翻译,虽然有的时候的翻译很无厘头,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正确的,所以google的电脑翻译的计划的成功,表明大数据时代对准确性的追求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相反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住上的,所以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全方位覆盖的数字测度而不管其准确性到底有多高,因为大量的数据会湮埋少数有问题的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数据也会无限的逼近事物的原貌。

之后,维克托又预测了一个在大数据时代催生的重要职业——数据科学家,这是一群数学家、统计学与编程家的综合体,这一群人将能够从获取的数据中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结果。换言之,只要数据充足我们的一切外在的与内在的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东西都见会在这一群家伙的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为了避免个人隐私在大数据时代被这一群人利用,维克托建议将这一群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数据为商业部门服务,而另一群人则负责审查这一些人是否合法的获得与应用数据,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无论如何,大数据时代将会到来,不管我们接受还是不接受!而且这两年,大数据这个词突然变得很火,不仅出现在阿里巴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同时在我国国务院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及,无疑成为当今互联网世界中的新宠儿。我对大数据一直好奇已久,阅读了很多资料仍不得其解,直到读完《大数据时代》才有了粗略的认识。

我侧重于从第一部分中的这三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三个观点可以说是哲学上说的世界观,这三个观点可以说是哲学上说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这三个观点对传统看法的颠覆,就会导致各种变革的发生。首先是第一个,作者认为在抽样研究时期,由于研究条件的欠缺,只能以少量的数据获取最大的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数据,抽样自然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放弃了随机分析法这种捷径,采用所有的数据。作者用大数据与乔布斯的癌症治疗例子说明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样本的意义,列举了日本“相扑”等来证明使用全体数据的重要性。这个观点足以这个观点足以引起统计学乃至社会文明的变革,因为统计抽样和几何学定理、万有引力一样被看做文明得以建立牢固的基石。我对这个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如果真能收集到整体的数据而且分析数据的工具也足够先进,自然是全体数据研究得出的结果更令人信服。但是这个观点也过于绝对,就算是在大数据时代要想收集到全体数据还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收集全体数据要付出的代价有时会很大。比如说,你要检测食品中致癌物质是否超标,你不可能每一件食品你都检测一遍吧。

第二,要效率不要绝对的精确。作者说,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作者是基于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的考虑而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如果采用小数据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结果的误差很大,但是如果数据足够多、数据足够杂那得出的结果就越靠近正确答案。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精确性的优劣,甚至还说到大数据不仅让我们不再期待精确性,也让我们无法实现精确性。谷歌翻译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谷歌的翻译系统不像candide那样精确地翻译每一句话,它谷歌翻译之所以优于ibm的

candide系统并不是因为它拥有更好的算法机制,和微软的班科和布里尔一样,谷歌翻译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且接受了有错误的数据。第三个观点,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这是这本书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观点,不仅是读者,就算是本书的译者也在序言中明确地说到他不认同“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的观点。作者觉得相关关系对于预测一些事情已经足够了,不用花大力气去研究他们的因果关系。作者用林登的亚马逊推荐系统的成功,证实了大数据在分析相关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在销售中获得的成功。沃尔玛也是充分利用并挖掘各类数据信息的代表,从啤酒和尿布的案例,以及作者举的有 关蛋挞和飓风天气的案例,都说明了掌握了相关关系对于他们策略的帮助。一句话,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用知道为什么。很明显作者所举的例子都是属于商业领域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来说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说,在科学研究领域,你需要知其然也需要知道其所以然,找到事件发生的原理。用文中的一个例子说明,乔布斯测出整个基因图谱来治疗癌症,但是你治疗癌症你必须知道癌症发病的原理,知道哪一段基因导致了这种疾病,不可能只是说收集各种数据,然后利用其相关性来判断哪里出现了问题

作者在书中把大数据说的很厉害,在最后一部分分析大数据带来无数好处的同时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影响。用麦克纳马拉的例子来说明对数据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后果。也用《少数派的报告》这部电影来说明如果痴迷于数据会导致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如果一切变为现实,我们将被禁锢在大数据的可能性之中。所以书中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使用数据时征询数据所有个人的知晓和授权。第二个技术途径就是匿名化。毫无疑问,大数据将会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在思想上和技能上做好准备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和观念,尽早适应这种潮流。

最后,附上一段来自原著的结语: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篇二:《大数据时代》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大数据时代》

坦白地说,这是我第一本看了睡不着的书,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时的兴奋和激动,就像一场头脑风暴。书里的事例是那么的鲜活与生动,完全颠覆我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我大脑中解决问题原有的枷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太多~~~ 它让我明白生活必须要主动。有些人碰到了不公就自认倒霉,能干一点的可能还会去讨个说法,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次可能挽回了那么一点点的损失,但下次遇到了仍是如此,无限循环。当你绞尽脑汁为了节约成本而提前一个月去购买一张你自以为廉价的飞机票,回头却发现,比那些只提前一天购买的人所付的钱还要高出很多时,不知你会怎么想?是被动的接受还是想方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它让我更好地去理解现实生活的很多情况。现在才理解,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么多验证码的存在,为什么社交网要用实名制注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我猜你喜欢”~~~ 虽然我很喜欢那些“黑匣子”,会让我感觉很神奇,但当我真正理解的他的原理时,其实更让我兴奋不已。原来谷歌翻译背后是这样操作的,原来那些每天时不时闯进我们眼球的广告并非偶然,原来预测流感不需要疾控中心而是网络词条,原来电影在开播前就已经知道了收视率和票房~~~ 当然以上这些相当抓人眼球,但这只是大数据的表面,其真正的价值远不仅如此。人类总是以为自己很强大,能控制一切,当然最好还能预测未来。其实大数据真的可以做到,虽然不可能很精确。在我看来这样更好,大致结果可以意料,这就够了,如果发现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提前控制。当然还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样会让未来更充满想象,更加充满期待。

它让我懂得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自以为是。大数据环境是那些微型企业发展的福地,它是行业竞争重新洗牌的动力源泉。在大数据面前,小公司不需要妄自菲薄,大的商业帝国也只有打气十二分的精神才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他让我知道没有做不得,只有想不到。现在的赚取资本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单靠苦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了,看见朋友圈里的那些做代购的,都在自我催眠“不要看我们现在是微商~~~微商将来前途无量~~~·”我一直都抱着看看不说话的心态,难免也会哂笑,真的不知道他们和菜场卖菜的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是一个依靠知识科技来富国强兵的时代了,真正的优势来源于你提前想到了别人还没去想的,提早完成了别人还没有筹备的计划。

他让我学会世界上没有光杆司令,我们必须学会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同样公司,国家都是一样的。我们知道谷歌,亚马逊,facebook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新浪这些企业都很强大,可是他们仍然在不断收购合并整合其他一些小的公司,为的是引用他们的科技技术来强大自己的事业版图。

它还教会我在机会面前必须要眼疾手快。在你还在犹豫不决或是自我陶醉的时候,你的对手已经用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得到了他想要翻身的王牌,当你发现时,要么花大血本去换取一张相似的王牌,要与他赤身搏斗。大部分情况下那些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前者,因为他们知道宁可为自己现在的失误埋单也不会让自己靠近万丈深渊。因为若丧失了主动权,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那个原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木桩”却扳倒了你这体积庞大的“大象”。

说了这么多大数据给我的启示,其实就是想突出大数据背后的那种神奇的力量。在近代我们似乎与每一样新的科技都失之交臂,但是这一次我们似乎还有机会和时代同步伐,甚至如果我们足够重视,可能还会走在时代的前沿。虽然我们现在谁都没有把握中国到底会利用大数据到什么程度,但已经有好多像周涛一样的有志之士看好中国在利用大数据上的实力,并且付诸了他们的努力。他们一直都坚信以前的落后仅仅是时间上的后知后觉,他们在这一次想

要做到与世界同步,和欧美同步发行此书,在最早一刻就向大家推广大数据这一新名词,向大家灌输着大数据的思维。对此,我也很庆幸,在恰当的时间点与大数据的偶遇。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再好的发明总是有它的缺陷,大数据也不会例外。舍恩伯格这个对大数据最有权威发言权的人,既然有能力将大数据的好处讲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自然也是最清楚大数据危险的人。我很尊敬他的严谨和坦诚,他在细致入微地解释大数据革命性优势的同时,毫无修饰地点明了大数据的劣根性。他很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我们滥用或误用数据,我们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将会如何不堪设想,并且这篇幅一点都不敷衍。作者非常专业,他并没有像某些专家一样,一味地鼓吹自己的“一家之言”。而是在我们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之前,就给我们非常而且深刻的警醒。这也正是大数据思维的其中之一:馈前控制。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的确一点蠢蠢欲动,因为它让我觉得大数据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书中说,会好好利用大数据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拥有庞大数据库的政府或者商业机构,他们之前只是不知道那些尘封已久的数据还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第二种是利用技术手段,让数据发挥它独特功能,从而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分析学家,统计师,精算师和其他一些有关于处理数据的相关人员,他们非常了解数据的状态,结构和特征。的确这两类人实力雄厚,前者拥有数据本身,而后者拥有技术。但他们有着同样的短板,那就是他们没有更为创新,灵动的视野,他们很难或者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那些数据的真正力量。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思维定式,但种种利用大数据的成功事例表明,每次数据创造的奇迹总在那么的偶然和不经意之间。而这正是我们第三种人的长处,我们没有思维定式,更有闲暇的时间来感受生活,激发灵感。篇三:大数据时代读书笔记

大数据时代——读书笔记

一、引论

1.大数据时代的三个转变: 1.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处理和某个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 2.不热衷于精确度

3.不热衷与寻找因果关系 2.习惯:用来决策的信息必须是少量而精确的。实际:数据量变大,数据处理速度变快,数据不在精确

3.危险:不是隐私的泄露而是未来行动的预判

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 1.原因:没有意识到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能力,假设信息匮乏,发展一些使用少量信息的技

术(随机采样)

1.1086年 末日审判书 英国对人的记载 2.约翰·格朗特:统计学,采样分析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上升而大幅上升,与样本数

量关系不大

3.1890年,穿孔卡片制表机,人口普查 4.随机采样有固有的缺陷 1.采样过程中存在偏差 2.采样不适合考察子类别

3.只能得出实现设计好的问题的结果 4.忽视了细节考察

2.全数据模式:样本=总体 1.通过异常量判断信用卡诈骗 2.大数据分析:不用随机抽样,而是采用所有数据。不是绝对意义而是相对意义。

(xroom信用卡诈骗,日本相扑比赛)3.多样性的价值(社区外联系很多》社区内联系很多)3.混杂性而非精确性 1.葡萄树温度测量:数据变多,虽然可能有错误数据,但总体而言会更加精确。2.包容错误有更大好处

3.word语法检查:语料库》算法发展 4.google翻译:让计算机自己估算对应关系,寻找成千上万对译

结论:大数据的简单算法好过小数据的复杂算法 5.大数据让我们不执著于也无法执着于精确 6.mit的通货紧缩软件:即时的大数据 7.标签:不精确

8.想要获得大规模数据的好处,混乱是一种标准途经 9.新的数据库:大部分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无法被利用 10.hadoop:与mapreduce系统相对的开源式分布系统,输出结果不精确,但是非常快 结论:相比于依赖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大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事情的真相。“部分”和”确切“的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们的视野局限在我们可以分析和确定的数据上时,我们对世界的整体影响就会产生偏差和错误。不仅失去了尽力收集一切数据和活力,也失去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时间的权利。

三、不是因果是相关 1.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需要知道为什么。1.亚马逊放弃书评组,使用大数据预测人们的未来购书需求 2.2.在小数据世界,相关关系有用,但是大数据背景,相关关系大放异彩。通过找关联 物,相关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 1.a和b经常一起发生,那么a发生时可以预测b发生 2.例子:沃尔玛把飓风用具和蛋挞放在一起 3.过时的寻找关联物的方法 a)原因:数据少且收集花时间 b)在建立,应用假想和选择关联物时容易犯错误 c)结论:我们不需要人工选择关联物 3.大数据的相关分析法更准确,更快 1.例子:fico我们知道你明天会做什么 2.伊百丽:根据个人信用卡交易记录预测个人收入,防止逃税 3.aviva:根据生活方式数据预测疾病 4.美国零售商target:通过购买习惯预测是否怀孕 4.通过找出新种类数据的相互联系解决日常需要:找到关联物并监控,我们可以预知未来

1.例子:ups与汽车修理预测 2.新生儿健康监测:肉眼看不到,但是计算机能看到 5.当收集分析和储存数据的成本较高时,应当适当丢弃一些数据 6.数据的非线性关系 1.幸福的非线性关系 7.快速思维模式使人们偏向于用因果关系看待周围的一切,因此经常对世界产生错误认识。这也使大脑为了避免辛苦思考而产生的捷径。大数据会经常被用来证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8.证明因果关系的实验开销大,难于操作;相关关系很有用,不仅是因为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而且提供的视角都很清晰。一旦我们考虑因果关系,这些视角会被蒙蔽。9.大数据并非是理论消亡的时代。

四、一切皆可量化 1.莫里的信息交换计划:总结所有船只的航海日志已获得好的航线,为第一根大西洋电缆奠定基础

2.坐姿研究与汽车防盗系统 3.数据化

1.把现象转变成可指标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 2.计量和记录促成了数据: 1.阿拉伯数字 2.计数板 3.复式记账法

3.数字化与数据化的区别

1.例子:google的数字图书馆:开始使用扫描-》数字化,进而光学识别-》数

据化。google借此改进自己的翻译 2.文化组学:定量分析揭示人类行为 4.文字变成数据:人可以阅读,机器可以分析 5.方位变成数据:需要一套标准的标记系统和收集,记录数据的工具。1. 始于古希腊

2.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 3.1978年,全球定位系统 4.英国汽车保险

5. ups的最佳行车路线:减少左转 6.收集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以便进行忠诚度计划。或者可以预测交通情况 6.现实挖掘

1.处理大量手机数据,发现并预测人类的行为。2.例子:预测流感隔离区域 3.例子:通过非洲预付费用户的位置信息和他们账户的资金,发现贫民窟是

经济繁荣的跳板 7.沟通变成数据

1.facebook:社交关系数据化

号。新推特频率可以预测电影票房

可能性呈现正相关 8.万物数据化

1.触觉地板:适时开关灯,确定身份,某人摔倒之后是否站起来 2.人体传感器:监控健康状态 4.结论:世界的本质是信息和数据,大数据提供新视角。

五、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1.例子:captcha(验证码,全自动区分人类和电脑的图灵测试)与数据再利用。作者使用了新的验证码recaptcha,人们从计算机光学字符识别程序无法识别的文本扫面项目中读入单词并输出,知道他们都输出正确后才确定(用来破译数字化文本中不清楚的单词)2.大数据时代,所有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现在,我们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并存储数据。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绝大部分隐藏在表面之下。3. 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数据的价值不会随它的使用而减少,而且可不断被处理。意味着数据的最终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最初价值。在基本用途完成后,数据的价值仍然存在,数据的价值是其所有可能用途的总和。4.例子:ibm与电力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预测:大数据预测模型,甚至考虑天气预报 5.数据再利用:

1. 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预测夏天流行色 2.google保存语音翻译记录,开发自己的语音识别技术 3.移动运营商长期使用大数据微调网络性能 4.有些公司可能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但是他们并不急需使用,也不擅长使用数据,但是别的公司可以借此探寻数据的潜在价值 8.重组数据 1.例子:丹麦癌症协会与手机致癌调查:使用所有的手机用户信息和所有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信息。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数据的总和比部分更有价值,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重组总和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总和更大 9.可拓展数据 1.google街景和gps采集,不仅将其用于基本用途,而且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利用。例如,对google自动驾驶汽车的运作 10.数据的折旧值

1.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数据都会失去一部分基础用途,不应用此破坏新数据 2.挑战:如何得知某些数据不再有价值 3.并非所有数据都会贬值。例子:google希望得到每年的同比数据

结论:组织机构应收集尽可能多的使用数据并保存尽可能长的时间。同时也应该与第三方分享数据

11.数据废气:用户在线交互的副产品,包括浏览哪些页面,停留多久,输入信息等 1.数据再利用的方式很隐蔽 2.例子:google的拼写检查:搜集每天处理的查询中数据搜索框的错误拼写 3.例子:google的过滤噪音技术:如果用户点击搜索结果靠后的链接,说明这个结果更加有相关性,google会把这个页面的排名相应提升。4.当用户指出了各种自动化程序的错误,实际上是训练了系统 5.例子:巴诺与数据快照,电子书阅读器捕捉人们阅读书籍的习惯 6.例子:coursera通过捕捉学生犯的错误来提示未来犯错误者

结论:数据废气可以成为公司的巨大竞争优势,和对手的强大进入堡垒 12.开放数据 1.最大的数据收集者:政府,可以强迫人们提供信息,但是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最好允许私人运营部门和社会大众访问

2.例子:flyontime网站,通过开放的数据分析航班延误可能性。3.给数据估值:从数据持有人在价值提取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入手,将数据授权给第三方

三、角色定位:数据,技术与思维 2.思维转变的重要性 3.三种大数据公司

1.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twitter 大数据最值钱的是他本身,所以应该优先考虑数据拥有者

例子:机票预订系统ita不直接使用数据:担心暴露利润

例子:mastercard通过大数据预测客户的消费习惯 2.基于技能的公司:咨询公司,技术供应商或者分析公司:teradata 例子:埃森哲公司利用大数据检测汽车零件并节省费用

例子:微软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 3.基于思维的公司:创新思维

例子:flightcaster飞机晚点预测

例子:prismatic分析新闻并排序 4.大数据先驱者一般有跨学科的知识 5.例子:google和amazon三者兼备 6.全新的数据中间商:从各个地方搜集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利用,并不威胁数据拥有者的利益

1.社会需要定向广告

例子:inrix:分析各种汽车制造者的数据和用户的数据,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汽车制造商们本身数据量不够,自身也没有技术利用大数据,也并不介意数据会被中间商利用。同时可以提供失业率等相关数据

例子:quantcast:收集用户访问信息来测评用户年龄等,之后发定向广告

例子:hcci收集医疗保单,分析美国医疗费用上涨是否合理

结论:

1.数据价值的转移:从技术到数据本身和大数据思维 2.传统商业模式颠覆:交易数据而不是交易技术 3.传统专家的光芒会被统计和数据学家取代,因为后者只关心数据 1.例子:谷歌翻译团队的工程师都不会说出翻译的语言 2.真正的专家不会消亡,但是主导地位会改变 3.专业技能只适用于小数据时代,因为那是需要依靠直觉和经验指导,但是

遭遇海量数据时,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得到更多 4.数据和统计学知识将成为现代工厂的基础,人类的价值体现在交流上,以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传播

1.例子:交互式游戏,会根据用户来改良,以数据为基础运作 5.大数据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 1.数据规模决定价值

2.例子:劳斯莱斯通过大数据监测引擎,预测可能出问题的引擎 3.例子:苹果进军手机 4.大数据为小公司带来了机遇:能享受非固有资产规模的好处,低成本传播创新结果,只需要创新思维

5.大数据拥有者会想办法增加数据存储量 6.消费者成为数据拥有者并与中间商交易 7.大数据对中等规模的公司帮助不大:既没有灵活性也没有规模效应 6.大数据撼动国家竞争力:西方世界优势减少

四、大数据时代的管理

1.大数据会带来很多危险,因为其核心思想是用规模剧增来改变现状。2.滥用大数据的力量会伤害人身安全 3.大数据的二次利用颠覆了隐私保护法:无法征得个人同意 4.如果所有人的信息在数据库里,有意识地避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5.匿名化:交叉检验会检验出来 6.大数据预测:罪责判定基于对个人未来行为的预测。大数据可能会否定人的自由意志 7.数据有其局限性,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很差,有误导性。8.卓越的才华并不依赖数据:apple乔布斯的才能

五、掌握大数据 1.个人隐私保护:从个人许可到让数据使用者承担责任,因为将责任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很有意义因为数据使用者比其他人更明白他们想怎么样使用数据,也因为他们是最大利益获得者:监管机制可以决定不同种类的个人数据必须删除的时间 2.信息模糊处理

3.个人应该为他们的行动而非倾向负责 4.打破大数据的黑盒子:大数据算法师:评估数据源,分析数据工具,解读运算结果 1.外部算法师:审计大数据的准确程度和有效性篇四:读书笔记-《大数据时代》

读《大数据时代》 初次见到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是在《对话》栏目中,当时谈及当今各种科技信息的变化,然后在主持人的各种提问下,我逐渐了解到“大数据”这个名词,他也是现在对于大数据最有发言权的预言家。一位睿智的人总是能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在中央财经频道的特别节目《指尖上的商机》系列节目中,也谈及到大数据对于当今时代的影响和蕴藏的巨大商机。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智者交谈。今天我翻读《大数据时代》,细细品读这位智者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一个概念“大数据”,他不是单单的说数据很大,或者数据很多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它告诉我们一种超越现在的对于数据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个方法建立在尽可能多的数据上。下面让我们合上此书,让他从我们的思想深处开始发声吧。

首先,大数据时代是建立的基础就是有一个很庞大的数据库,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抽取样本,而是用全部的数据作为样本,“样本=总体”。这样我们能够把要调查的对象精确到每一个个体,我们能够对每一个个体提供个性化分析和服务。我们会摆脱抽样样本的误差和失误,同样我们能够细化我们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数据。我们分析的适合一个大的整体,也适合每一个个体。这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

第二,大数据是由很多不同的纷繁复杂的数据汇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接受他们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寻找因果关系之外,增加了一种相关关系的研究。我们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结论或者是模型。在这里我们应该重点看一下,相关关系是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而不能关闭因果关系的现在开着的窗户。我们开始重视相关关系,但是不能放弃对于因果关系的研究。作者也在文中阐释我们的生活还是需要因果关系的,甚至我们需要大数据算法师,我们需要了解“黑匣子”中的神秘。这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的。

第三,大数据的原始来源是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为了有尽可能多的数据,我们现在有了电脑,搜索引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社交平台,还有无数的传感器等等,我们可以把文字,位置,动作,喜好等所有的世界进行量化,他都可以用数字表示,这就是我们所有的纷繁复杂的原始数据,他们是一座钻石矿,由于无数种的相关组合可以不断地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是我们不断利用大数据的基础。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的数据。

第四,未来在过去的尘埃中。我们分析大数据最大的作用就是预测未来,知道下一步你会做什么,知道下一个最危险的事物或人。我们用什么方法预测未来。这是一个商业,政府,甚至世界的时代,我们分析的方法就是动用自己敏锐的思维发现相关性,然后动用我们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我们用统计学研究出一个模型。通过模型我们能够预测未来。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数据,思维和技术。现在我们有快速分析的工具,正在不断收集数据,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人类的思维,一个能够分析相关性,能够创新使用数据的思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把统计学,软件工程师和创新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人才。

第五,我们能够知道每一个人的位置,喜好,关注什么,即将干什么等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我们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之下,或者我们正在暴露中,我们的隐私应该受到保护,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匿名分析信息,到最后我们还是能够精确到个人,我们需要有人负责,这是安全问题,自由和科技或商业的发展产生矛盾,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担忧的,相信会有人来解决。这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来暴露我们需要的产品;我们用百度、google来暴露我们所关注的事情。我想有好多双眼睛正在盯着我们,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第三篇:读书报告——《大数据时代》观后感

读书报告——《大数据时代》观后感

大数据时代,一个被嚼烂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兴起了数据科学的狂潮,本书核心论点,第一,要全体不要抽样,第二,要相关不要因果,第三,要效率不要精确。弊端:产业生态环境,数据安全隐私,信息公正公开。本书实例众多,理论残缺,可以说是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要论证观点的,我们知道这种论证方式逻辑上存在谬误。故而,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数据科学的正面的背景教学,供谈资。数据科学基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大规模处理结构数据算法,日渐增长的计算速度和数据规模的指数增加。

从硅谷到北京,大数据话题正在被传播。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带”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了可以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以此为基础,反馈经济等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也正在开始形成。

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有更全面的数据来研究,如楼上所说,甚至可以认为是样本=总体,那么,就不用再做一些统计上随机采样的工作了,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可以关注到统计研究上难以关注到的一些小的、个别的情况,这些情况往往会呈现出更大的价值。

在数据量很小的时候,研究往往会对精确度做很严格的要求,而大数据时代会把这些条件放的更加宽松,不然大数据很难应用于研究,这种情况下,尽管数据的准确度降低了,但大量的数据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基于前两个转变,我们不再寻找因果关系,而是去关注关联关系,即倾向关注“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翻译此书的周涛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是现在一些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得出的结果驱使我们去仅仅关注关联关系,因为我们现在很难把这些复杂算法转换成因果关系了)

现在谈论大数据的人真的很多,但是能全面的讲述大数据的人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多的。作者从非技术这个角度,从思维、价值、隐私、管理这些角度来细致的讲述大数据,这点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书中例子的结合,也很能看出作者的功力。

结合产品来谈数据的话,我个人觉得产品的设计是可以融入数据元素的,从数据废气到数据的可扩展性,到挖掘数据的价值完善自身的产品,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点。很自然的冒出来的一个想法,在我们的产品设计里面,可以突出用户留言之类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设计,收集对产品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等,或者说,这些功能以前也是有的,但是真正利用这些数据完善产品的思维却是丢失的。大数据的意义,也就是从这些已存在的数据中发觉价值,利用这些数据完善自身产品、业务是数据的基本功能,对数据的二次利用,也是我们可以考虑的。结合《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我觉的书中提到的数据创新的思路是我们很值得学习的。

跟个人比较紧密相关的,我比较感兴趣大数据时代的角色定位,既有个人的定位、也有公司的定位,这个或许也是需要我再好好领悟的点吧。

至于《大数据时代》中提及的风险和掌控,这两张特别是掌控,我想是大多数谈论大数据人都很少去思考的,人人都想从大数据中分杯羹,但是大数据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问题都会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能轻松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真正掌握知识。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仅仅是一种资源,好比家中存放成百上千的书籍,如果不去研读,知识和人依然无关。不管处于怎样的一种时代,知识需要人们花苦功夫钻研,否则再多的知识也无意义。另外,现在不少人,凡是有不懂的问题,习惯性地上网搜索,不做任何甄别地将网上的知识和答案奉为宝典。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会使大脑变得懒惰,思维变得迟钝。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究竟是令人变得聪明还是愚笨?

《大数据时代》作者认为:“由大数据带来对人的重新认识,不是在阿波罗神庙,而是在小世界网络中,认识你自己。”我们从昨天的数据作用中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到今天通过大数据更多地认识网络和社会,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更加广泛。但是成就大数据的是无数努力造就小数据的人,他们探索大数据技术,认知大数据文化,并怀揣着对数据的敬畏和对规律的尊重。

我们本学期正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有人总是把大数据和统计学摆在两个对立面,认为有了大数据之后统计学就会逐渐消亡,而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数据量的增加,有助于减小数据的误差,如抽样误差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各类分析的精准度,这是大数据对于统计学的直接影响之一。

尽管当今的”大数据“潮流使得我们获得了海量的数据,但掌握这些海量的数据本身并无意义。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对于含有信息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要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即在样本几乎等于总体的情况下,以目前的分析方法以及分析设备成本较高,耗时较长。

相比之下,统计学的抽样方法似乎显得更加”经济实惠“。在实际的运用中,统计学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少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精确度相对较高的的分析,这是大数据分析所无法替代的。

甚至有学者指出,很多情况下,只要有一定的数据,无关数据数量,分析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别,因此大数据也就显得不重要了。不敢说这话完全正确,但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统计学对于数据分析处理的意义。通过一定的数据即可满足人们对于数据处理的需要,统计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

大数据的来临会推动统计学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发展方向,但绝不会替代统计学,也不会减弱统计学的效果与意义。

第四篇:市场营销读书报告--《大数据时代》

市场营销读书报告--《大数据时代》

读书报告题目:大数据时代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变革 书名:大数据时代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内容梗概: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处理。所以,需要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和例子,阐明了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变革。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讲的是大数据时代中思维的变革:抽样等于全体;效率大于绝对精确;相关关系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取代因果关系起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讲的是大数据时代中商业的变革。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数据化,把重心转移到信息本身上来,并且创造数据在重利用中的价值。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主要讲的是大数据时代中管理的变革。作者描绘了大数据的风险和如何面对这些不良影响。

读书心得:

我认为,作者对于第一部分的论述最为深刻。所以,我主要从第一部分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第一部分中有三个观点:抽样等于全体;效率大于绝对精确;相关关系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取代因果关系起作用。这三个观点涉及的面很广,包括了统计学、逻辑学、哲学等等。

首先,作者认为大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要利用所有的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作者通过人口统计的例子阐明了随机采样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它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所以,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全数据模式,即样本=总体,并且学会在大数据中进行分析总结。作者用大数据与乔布斯的癌症治疗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样本的意义,只有这种获取所有数据而不仅是样本的方法才能科学地使用对他治疗有帮助的药,进而延长他的寿命。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在现如今社会里,使用大数据进行研究,无疑会增加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应该被用于某些特定的领域,例如危险评估或者风险分析上。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也相信,我们有一天会进入完全大数据时代。

第二,作者认为数据是需要混杂性的。随着数据使用的越来越多,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能绝对精确。所以,采用小数据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结果的误差很大,但是如果数据足够多、数据足够杂,那得出的结果就越靠近正确答案。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加有效。谷歌翻译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谷歌的翻译系统不像Candide那样精确地翻译每一句话,它之所以优于IBM的Candide系统并不是因为它拥有更好的算法机制,而是谷歌翻译吸收了它能找到的全部翻译并且接受了错误的数据。在这样繁杂的数据下,就可以降低它出错的概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它。

第三点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作者认为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他认为,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就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从亚马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的成功在于他抓住了每个客户自身不同的特点,从历史数据出发来为客户推荐书目,这比评论家点评更有效果。只有找到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获得很高的成功率。另外,大数据也可以帮助企业分析现状,提前做出规划,降低风险。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就是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用知道为什么。尽管这个观点存在很多争议,包括书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在推荐中就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大数据的一大特点,它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然后得到具有相关性的信息,经过加工总结,最后能够提前做出具有科学性的预测。这在商业领域甚至科学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时代的变革。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里,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商业前景。

第五篇: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3-02-07 11:14:38 ] 作者:王琦 编辑:studa1211

【摘要】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7-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意见领袖;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代表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媒介信息容量的增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增强。与此相对应的,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变得相对密切,更多的受众从单一的受传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数量激增。中国的农民工现有2.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2]。近年来农民工问题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群体形象、社会话语权方面并未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媒介日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工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显得举足无措、孤立无助,其正当权益和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沟理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与个人通过媒介接受的信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理论的提出者蒂奇诺等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230。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层次,再加上其对新技术的使用熟练程度也存在差别,所以资讯时代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一、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信息困境

作为农民工群体而言,其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其在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媒介进步所带来的信息盛宴。由于社会资源较少及自我主动表达意识的缺失,农民工很少能通过网络等媒介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和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其在信息获取和选择方面的困难。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或收看相关媒体报道。其接触媒体的机会相对有限,而且其接触的信息层次较低,偏重于娱乐性、社会性新闻。

资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过载。除了传统媒体一如既往地刊发或播出自己的内容外,网络作为更为及时和便捷的通道,将更多、更新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过量的信息加大了人们寻求对自身有用信息的难度。对农民工而言,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也正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媒介,但他们在其中很难找到对自己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

信息增多对受众的信息辨别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频发的假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谣言都对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做了注脚。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现代受众努力具备的素养,但农民工群体在此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其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仍然较差。

其次是农民工被污名化。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污名化(stigmatization)过程,也就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4]。污名化是社会群体之间地位不均等的结果,是对一类群体权利的漠视和践踏。它片面地对一类群体的形象和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而不顾其真实情况和自身条件。污名化过程的受益者所要达到的是对其他群体的丑化,强加责任和义务于他人,以使自身占据政治、经济上的有利条件或者是道德高地。

农民工群体就是这样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其群体形象常与脏、盗窃、随地吐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将城市卫生环境较差、偷盗事件频发等现象的原因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对该类现象进行报道时,片面地对农民工进入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大肆渲染,而对正面影响及农民工的劳动成果鲜有提及。在对事实的选择性强调和忽略间,媒体报道对农民工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破坏。

近些年来,伴随着学界的关注及媒体界自身的反思,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取代负面报道成为对农民工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196。所以,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资讯时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农民工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等固然是以上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媒介素养的高低以及政府、媒体对其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它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和效果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问题使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生,而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争取话语权以及政治参与等。

在获取信息方面,媒介素养的提高能让农民工对新闻及各类媒体有大致了解。这能帮助农民工更便捷地使用各种媒体以获取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媒介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受众获取信息会有直接影响。通过媒介知识的学习,农民工能够利用网络等新工具来获得并筛选信息,以及对广告和新闻的关系有更好的认识,认清广告的真实面貌,以使自己不被虚假广告所欺骗。

在争取话语权方面,通过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农民工能更好地参与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去。相对于获取信息,这是受众利用媒体的更高层次。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获得舆论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社会公平需要媒体的监督,但媒体监督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利益受损者主动向媒体提供相关线索、信息的基础上的。所以农民工在提高媒介素养后能更好地通过媒体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在权益受到损害后能够努力争取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在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能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政治参与是受众自身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方面的表现和实现形式。而现今情况下,农民工对政治的热情还较低,对社会政治也很少有机会发表看法。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和表达,而政治参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时政的关注可为农民工提供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信息,特别是和农业相关的新闻。

三、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和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难以开展。首先,农民工因为工作的缘故,很难抽出大段时间来对媒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其次,农民工居住较为分散,不易于集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再次,农民工在组织难度上要高于青少年,其更难以动员,教育效果也难以评估和追踪。最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不高,这也加大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笔者认为,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政府应在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中起带头作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国家对“三农”扶持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在经济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软件”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方案和计划。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农民工聚集区建立公共媒介设施以方便其接收信息。另外,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媒介素养有重要影响。因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兴媒介表现出更愿意接近的态势,而且其更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媒介形式,这就为其接触和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打下了基础。

第二,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公益组织、志愿者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农民工聚集区或者是劳务输出地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第三,学术界应保持对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能唤起相关部门的警醒和注意。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实践路径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农民工中的意见领袖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意见领袖在其所属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甚至能左右群体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或技术并不是单个层级的传播或推广。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强调多级传播,认为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农民工意见领袖的重点教育和培养,其所能影响的成员在媒介素养上也会有相应提高。在意见领袖的带动和影响下,农民工能够更好地学习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而且,农民工意见领袖对该群体应如何通过媒体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等问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09CXW016)及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石泉,徐改.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和媒体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2]中国有2.5亿农民工官方十方面维护其权利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5.

下载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众媒介时代的广告媒介选择

    分众媒介时代的广告媒介选择 【摘要】:楼宇液晶、3G手机、网络的兴起,揭示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各种新媒介不断出现的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被消解,所谓大众传媒正在......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模版]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

    巨变时代的管理读书报告(最终五篇)

    《追求卓越》读书报告 首先作者开篇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八大品质,行动果断、接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为本、亲身实践、坚持本业、组织结构简洁、 宽严并济。这些基本准则的提......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读《邓小平时代》一书心得体会 傅高义教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作了全景式的描......

    我的后读书时代

    我的“后读书时代” 古人用读书人形容有知识的人,好似一旦踏入读书的门槛,仿佛就已经远离了农田——离仕途似乎不太遥远了。我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小县城里,我父亲是印......

    大数据时代读书心得

    生活,工作以及思维的大变革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及所思 读了《大数据时代》后,感觉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将要来临。虽然还不怎么明了到底要彻底改变哪些思维和操作方式,但显......

    《大数据时代》读书心得范文合集

    大数据时代,引领信息全球化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

    大数据时代读书心得

    一部似乎还没有写完的书——读《大数据时代》有感及所思读了《大数据时代》后,感觉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将要来临。虽然还不怎么明了到底要彻底改变哪些思维和操作方式,但显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