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5篇)

时间:2019-05-14 03: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

第一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想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既对国家、宏观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各个领域的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认真、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信息化建设

从公安信息化的发展看,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公安信息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公安信息化使公安工作机制与模式发生变化。公安信息化使传统工作机制受到了极大挑战。信息应用成为各项工作中必需的过程或环节,信息系统成为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平台,信息协作平台成为跨地区、跨警种协作的重要纽带。公安信息化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侦查破案方面尤为明显。各地公安机关都实践、总结了不少信息化条件下的技战法,这些技战法的核心是信息应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战法。在为民服务方面,户籍网上迁移、交通违章异地缴罚等完全依赖于信息系统。二是公安信息化促进了公安工作的精细化。对信息质量的高要求、愈来愈成熟的质量控制手段以及全警对信息化效益的认同促进了公安工作的精细化。三是公安信息化使公安工作的触角伸向社会各角落。公安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各级公安机关有能力加工、分析、利用各类信息,这使得由警务活动内涵、外延扩大后对信息的旺盛需求得到了技术支撑。公安机关把触角伸向社会各角落,信息是主要媒介。一方面获取大量社会信息为公安机关所用,另一方面利用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为社会服务。四是公安信息化对警务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推行的“主动警务”、“社区警务”、“从人到案”等警务理念的贯彻得益于公安信息化。正是大量基础信息的采集、分析,尤其是对流动人口信息、高危人群的“吃、住、行、销、乐”信息的采集与应用,使“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得以实现。五是公安信息化提升了全警的科技意识和技能。公安信息化不仅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个相当大的应用群体,在发达地区,这个群体实际上就是全警。全警应用使公安信息化规模效益非常明显,全警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信息化意识深入警心。这是其他科技建设所做不到的。公安信息化对全警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大大推动了公安工作的变革。

第二篇:公安信息化推进

全面建设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能力的必然要求。1998年,公安部党委决定开展“金盾工程”建设,标志着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代。2008年,公安部党委提出开展“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随着“金盾工程”二期的展开,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快速、深入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有少数单位和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产生真实的认同感,而只是把信息化建设停留在口号上、文字上、形式上,认为信息化建设也不过是一阵风、一次运动,体现在工作当中,就是学而不用、会考不会用,长时一间不应用,培训所学的知识就遗忘了。二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认识不清。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配计算机,建网络,除此之外,一切的工作方式仍然照旧,体现在工作当中,就是被迫用,要么是为了应付信息化培训考核去学,要么是为了应付领导和上级要求而简单操作。如:检查发现,个别民警在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内的所有工作日志,除了个别休息日,每篇日志仅日期和班次稍作变动,其他内容全部雷同。三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认识不清。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不适应,出现阵痛,但是绝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更不能因此否定信息化建设,放弃信息化道路,重新回到传统警务模式中。(《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1)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培训、强化机制落实等方面入手。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抓得好不好,核心在领导,这首要问题就是领导的思想认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如何推进信息化、从哪些方面推进信息化等课题上,一些领导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制约和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此,各地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深刻领会部、省有关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带头思考信息化、研究信息化,否则在当前的形势下,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就难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赢得主动权。分管科技信息化的局领导

更是要亲自关心过问科技信息化工作情况,定期研究遇到的问题,并协调相关警种、部门解决落实。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科技信息化部门还要结合“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活动,进一步增强争先进位意识,主动树标杆、找差距、求对策,针对当地科技信息化的薄弱环节,着力迎头赶上。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2011年3月,在科信处《关于省厅信息化宣讲团赴黄山风景区公安局进行宣讲的情况报告》上,徐立全书记批示:培训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公安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民警的一项基本警务素质,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要将民警信息化技能训练纳入教育培训大纲,结合日常集训、警衔晋升、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等分级分类开展,提升全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要针对基层实战单位办案的需要,继续通过组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大比武、基层应用服务队、跟班作业等形式,宣传普及信息化应用好的技战法。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梯级的公安科技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一部分科技信息化素质好的基层民警,在掌握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查询办公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信息化深度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创新。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机制落实。要在规划、建设、应用、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等信息化构成的全部环节,建立健全各项长效机制。在建设机制上,要从项目规划、论证、招标、施工、验收等方面规范工作和管理流程。在应用机制上,要围绕构建高效灵活的科技信息化作战体系,强化各类科技信息化应用技战法的总结提炼,着力应用规范流程化。在管理机制上,要实行公正公平、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奖惩激励,并积极探索考核奖惩工作的信息化。在安全机制上,要明确领导、部门、个人三方责任,落实通报、问责制度,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保障机制上,要将科技信息化投入作为支撑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按照较高的比例纳入公安机关的财政预算,形成有利于科技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费保障体系。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要定期听取科技信息化工作情况报告,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机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陈小平)

2011年3月,在科信处《关于省厅信息化宣讲团赴黄山风景区公安局进行

宣讲的情况报告》上,徐立全书记批示:培训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公安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民警的一项基本警务素质,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要将民警信息化技能训练纳入教育培训大纲,结合日常集训、警衔晋升、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等分级分类开展,提升全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要针对基层实战单位办案的需要,继续通过组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大比武、基层应用服务队、跟班作业等形式,宣传普及信息化应用好的技战法。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梯级的公安科技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一部分科技信息化素质好的基层民警,在掌握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查询办公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信息化深度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陈小平)

在推进公安科技建设中,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把握“花小钱办大事、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基层创新”的基础原则,相继推出一批硬措施。今年以来,通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信息化应用互助活动、基层信息化应用服务队、数据质量检查、信息访问量月排名通报等多种形式,实现“从一支独秀到整体推进”的转变,涌现出霍山公安局的“九步工作法”、芜湖的“信息化绩效管理”、黄山的“信息员工作法”等一大批安徽特色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安徽公安强势、快速、高起点、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提倡。(《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程胜军书记)。

第三篇:关于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作者:袁潮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公安信息化建设成为了近年来各地警务改革的时代潮流,特别是在“三项”建设和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下,发展更为迅速,覆盖领域更为广泛。所谓公安信息化,是指公安机关推动的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和公安工作有机融合的变革,是对现有警务模式进行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安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体系,不仅包括软硬件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而且包括警务运作内部信息和各类相关社会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整合、运用等整个过程,还包括信息化理念的广泛树立、信息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信息化机制的科学建立、信息化优势的突出显现等诸多要点。

一、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动适应。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信息化建设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既包括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包括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私务等的普及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还包括打造健康的数字文化,实现科技、网络与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等等。在此意义上,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公安机关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公安机关建设现代警务机制,节约警力成本,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警力素质,改变传统社会“户籍管控”模式,建立更为“和谐”的“信息控制”模式的根本途径。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推进公安信息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公安信息化建设。

(二)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公安实战能力的必然选择。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公安实战服务,即实现对违法犯罪的“精确打击”和“重点防范”,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安工作运行形式,将公安人力资源加以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这是公安机关应对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一是警力方面,通过实现技术代警(用技术手段解放警力)、集约用警(将警力聚焦于解决各类信息所反映出的最突出治安问题)和合成用警(信息的共享交流促进跨单位、跨部门联动),可以有效缓解公安机关警力的紧张局面。二是工作效率方面,通过网上进行文件、材料和各类信息的流转、传递、共享和查 询,可以直接节约人财物耗损与各项业务工作时间,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工作质量方面,通过用技术手段、软件设计来落实制度、规定,既有利于促进民警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关规定、措施,又有利于促进公安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形成。四是实战成效方面,通过海量信息存储和实时研析,以及实践“网上办案、排摸、串并、查证、定位、追踪”等新战法,使情报信息最大化地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深度挖掘,更好地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三)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新时期公安队伍管理的重要举措。受“信息”这一浓烈时代特征的影响,新世纪、新时代下的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信息等技术无孔不入地渗进学习、工作、生活领域,这要求我们在当前的公安队伍管理中充分借鉴和有效应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去适应时代的需求。管理学的信息流通学说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流通和信息结构变化的过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人员差异扩大、思想更趋多元的队伍状况,队伍信息的全面掌控和及时干预,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公安队伍管理的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基于网络时代新概念、新思维下的新的队伍管理模式的探索方向,可以彻底改变公安传统队伍管理方式,突破学校教学、集中授课、专题培训 等传统固有的教育培训形式,使正规化建设、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载体,为适应新形势下民警24小时倒班工作制创造了开放化、实时化、便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一直本着“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效率”的理念,加大投入,精心规划,相互学习,积极借鉴,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方面均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三项建设”工作中,全力促进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和信息工作的基础化,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特别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但不可否认,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原有警务工作模式、队伍素质等因素影响,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

(一)就建设和应用而言。信息化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但信息化在基层应用的意识和环节还较欠缺,统一、完善、系统的流程和应用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建设成果在实战应用上的成效还不显著。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来逐渐完成对传统管理制度、勤务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再造。

(二)就整体和局部而言。从全国来说,“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二期建设正在启动,但各地建设的水平不一,制约了信息共享的效果;就基层实践来说,个别单位或一些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能力不足,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 还未形成。

(三)就当前和长远而言。建设意识较强,长远打算却较为欠缺。这一方面与我们的知识局限、前瞻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在长远建设规划上的意识不够。这样直接带来的问题是,虽然信息系统不少,积累的警务信息也很多,但在实战功能上反映还不够,个别系统的运行和模块开发不是立足于服务实战,在功能上更多为了方便部门“考核”,导致多头输入、警力浪费。

(四)就质量和数量而言。情报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情报信息工作的群众优势和秘密力量建设均需进一步强化,情报的信息化与信息的情报化“双向”转化水平都有待提升。特别是社会信息利用机制没有形成,对银行金融、房产交易、中介服务、各类保险、交通运输等可以积累大规模信息资料的领域,如何开发、利用相关信息尚缺乏措施、制度,对“社会人”的“衣、食、住、行、乐、销”等流动环节的控制力度还不够。

(五)就“为己”和“为人”而言。“大情报”、“大信息”的意识还未牢固树立,保守观念、部门壁垒等让基层的信息工作还停留在“为己”阶段,信息应用在时间与空间上仍然有限,系统“大平台”支撑还未建立,信息“大共享”机制还未形成,数据“大整合”优势还未显现。

(六)就素质和能力而言。虽然教育培训不断,但队伍 素质仍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部分民警素质还不能有效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警务信息化的进程。队伍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以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其前进的步伐只能不断加快,探索的动力只能不断加强,才能有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为此,必须把握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在于满足公安实战应用的需求,要树立信息化建设成本观,从公安实战需求和“降成本、增效能”思想出发来设计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坚决杜绝“为建而建、建而不用、运用不良”等问题。一方面,要贯彻“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公安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用”,而“用”的主体需要定位于基层,这样才能让系统具有活力和持久生命力。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广泛征求基层的意见,包括基层领导和民警,“自下而上”地设计系统功能、开发信息模块。另一方面,要满足“纵横交错”的应用需求。建设公安信息系统,需要满足不同层级、不同业务的需求,做到应用需求的全面整合和有机实现。其一,层级整合:不仅 要为决策层提供公安战略谋划上的系统功能,而且要为指挥层提供战术层面的分析、辅助功能,更要为基层具体执行提供载体和抓手。其二,领域整合:应当囊括国保、刑侦、治安、交通、消防等各公安业务领域,并实现“跨线勾联”,相关信息能够“点对点”、“网状”式获取利用。

(二)坚持“机制再造”的原则。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要建设信息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托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平台的条件,“理通经脉”式地改造原先工作流程,形成崭新的警务运作模式。一是实现从技术系统到管理系统。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将警务内外部运作方式予以信息化,实现警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它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技术系统。因此,其建设过程决不止于系统的开发和简单的日常功能的应用,而应包括相应机制、体制改革的契合配套,从而用“数据流”来确保“工作流”,用“工作流”来促进“数据流”。二是实现从“科层制”管理到“扁平化”管理。公安信息化建设必然带来内部管理的进一步集约化,使原本手工模式下可能由几个人共同承担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集中到一个岗位,同时也通过网络、信息的手段,使上下层级之间的指令传达、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变得更为便利,而易于开展。因此,通过信息化建设应探索逐步减少传统科层制管理中的“金字塔”层级,更多地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改 变传统队伍管理局限于人员结构分析、开会思想教育、集中教育培训等静态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时畅通队伍管理信息(如个人绩效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渠道,在实现信息的网上“流转”与“监控”中动态管理队伍,化解队伍危机,强化整体绩效。

(三)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公安信息化是“用”出来的,必须坚持“边建边用”,以应用来促进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完善。在此问题上要注意两点:其一,信息系统的开放拓展。人为考虑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开发建设的各类公安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应当具有多系统信息关联、本身模块拓展、内外功能“嫁接”等性能,以不断适应在公安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应用需求,从而不断调整应用不适、“反应不良”等问题。其二,警务应用的持续改进。这不仅需要在系统开发上设计出系统管理者、使用者之间,及上下层级之间的不间断“互动对冲”,自主性形成改进意见和建议;而且要有“意识”地(即有制度、机制)去实现警务应用的持续改进。如,明确开展“从小到大”的试点,即从单一基层单位、到若干基层单位,再到分(县)局、最后到全市的试点完善过程;再如,成立既懂公安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专门研发组,不断收集使用中的反馈信息,并据此来调整和完善系统功能和操作程序等。

四、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在深刻认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础上,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正确、合理的建设原则,我们对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公安信息化的深化与完善需要囊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一是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公安信息化建设要求实现从“体力型”警力向“技术型”警力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舍得投入,如逐步提高公安信息网的信息传输能级、建立“覆盖全面、无缝衔接”的城市图像监控网络体系等,为公安信息化的有效运作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持续优化警务信息软件。公安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能光重硬件,软件的优化完善对于警务绩效来讲更为重要。因为只要投资到位,硬件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但只能保持暂时的优势,必须围绕信息的采集、流转、研判、利用和考核等实际需求,进行程序的开发设计,不断优化完善,为公安信息化的有效进行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各类警务活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高,就越应该未雨绸缪地注意到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攻击等因素对系统造成的潜在威胁。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落实维护保障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网络不中断、系统不瘫痪、数据不丢失,确保各类系统、设备稳定运行。

(二)完善信息化警务运作。一是警务决策信息化。警 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要进一步研发基础警务信息的录入载体,建立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同时利用“视频会议”等技术,形成集合决策、指挥、执行三个层面的“治安形势同步分析”、“上下一贯决策研究”等制度、机制,通过警务信息的双向实时互动交流,实现警务决策研究的集中化和任务下达的实时化,既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又促进决策执行和理解。二是业务工作信息化。要尝试将警务工作中产生的所有信息留存到相关信息系统中,实现每个民警都在网上工作。民警的日常业务工作既是使用信息的过程,也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的过程,在利用信息化提高民警工作效率的同时,全面实现各类警务信息的日常积累、多方共享和整合利用。三是队伍管理信息化。要通过利用现代“门禁”系统替换“上下班”考勤,用“电子巡更”代替“必到点”纸质签名,用系统自动“信息量”统计反映民警日常工作“质”、“量”两方面,用“积时积分”网上学习、“网络学校”改变公安传统教学模式等,有效实现信息化的警务监督、考核与培训。特别是要将信息技术贯穿队伍考核管理全过程,即实行电脑化的工作信息反馈和量化计分考核,突出考核的公平量化、客观公正和实时评比,全面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化控制手段。一是流通环节控制。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面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 快流动的压力,加强信息化控制,为发现、揭露和打击犯罪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同时也是我们适应“流通”压力的唯一选择。要通过将金融划帐、资金存取、出行住宿、物品收寄、通信消费等流动环节的大量信息为我所用,切实掌控“社会人”的“衣、食、住、行、乐、销”轨迹,充分挖掘信息化警务在“打防控”违法犯罪中蕴涵的巨大效能。二是互联网的监控。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所具有的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无国界等特点,给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对这一新领域工作手段、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从自身力量建设、技术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大网络信息监控、侦查工作,有效建立网上舆情引导、危机处理、“人肉搜索”辅助协查等工作机制,切实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三是图像监控。各国警务实践证明,加强对社会面的实时图像监控,是提高警方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处置和侦查重大案事件的有效举措。要将图像监控应用于案事件防范和处置的全过程,比如在日常监控中要明确要害目标部位、案件高发区域等监控重点,突出监控实效,并建立向有关部门通报图像信息的制度;在案事件的紧急处置中要将图像信息与GPS、GIS系统集成,实现立体式、直观化的指挥调度,提高现场抓捕率;在案事件发生后要由专业部门负责调取图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获取破案线索,固定相关 证据,为侦查工作服务。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有人口管理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人口、房屋信息的共享交流,并在人口流动中抓住“房屋”这一“不动”因素,建立“人-房”关联,再辅以居住证件配套管理,达到“查人知房、查房知人”的目标。在治安管理方面,要有效整合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危险物品、出入境等方面治安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在交通管理方面,要实时监控城市动态交通流量变化,根据需要增置交通流量提示牌,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线路,提高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在消防管理方面,要建立对各类火灾、隐患的联动、跟踪、监测、排查的消防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在便民服务方面,要办好公安门户网站、开设社区论坛或“电子警民联系箱”、进行网上户口迁移、发布治安预警手机短信和防范提示等,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民服务。

(五)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一是人力资源保障。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人。要通过开设各层次“网络基础培训班”、内部人才调整、开通“网络学校”、进行“网上中文输入测试”等措施,“自上而下”地建立一支专门从事警务信息工作的专业型人才队伍与具备高度信息意识和素质的复合型民警队伍,努力打造信息化警队。二是财力物力保障。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同时可以尝试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来予以深化拓展。三是政策法律保障。比如图像监控与隐私权问题、社会信息的调取利用问题等,需要政策、法律给予公安机关强有力的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动态社会的有效控制。

第四篇: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鲁长永

企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水平,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理念,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企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培育自主核心技术优势,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加快对制约生产发展的老旧装置技术改造,为创建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企业打好物质基础。三是创建国内一流的企业品牌。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市场、价格优势,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名牌产品。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企业内部和谐与外部环境和谐的关系。从狭义上讲,就是以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管理观念,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使员工的合理利益、健康、安全得到保障,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企业发展,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从广义上讲,包括构建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和推进企业外部的广泛和谐。这种和谐是在遵纪守法、规范运作、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员工共享利益、共生共荣,与政府共享文明、良性互动,与社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和谐。

要想激发企业活力,统筹规划、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形成企业合力,就必须对不合理的体制、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扎实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从深挖管理潜力出发,大力推进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信息化,以充分发挥管理创效的作用,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以绩效为导向、收入靠贡献、上岗靠竞争、管理流程更优化、激励约束更有效、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为“肯干事、能干成事”的职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落实以质量、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坚持重心下移,严格预算管理。加大执行监管力度,规范管理行为。四是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到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促使企业不断发现和解决不和谐因素,最终实现和谐。

企业要和谐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要积极改进党支部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创建要求,加强“四好”班子建设,强化火车头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和注重实绩的原则,好中选优,改善结构,按照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知识丰富,能力突出、廉洁自律、职工公认的基本标准,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干部成长的角度出发,选拔交流中层管理人员。实现“三高、三严、三实”管理。即管理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严密的制度、严细的管理、严格的纪律;布置工作要落实、开展工作要扎实、掌握情况要真实。

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实现党对国有企业政治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对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准确定位。建设和谐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一是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党员和党组织服务职工机制。拓展党员联系职工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职工的内容,畅通职工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职工作为工作重点,努力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注困难职工,体现人文关怀。尽力解决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关注弱势职工。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在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召职工、发动职工、组织职工,明确行动指南,广泛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抓全员覆盖。坚持寓教于乐,广泛吸收职工参与,同时紧密结合职工生产生活,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职工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三是重点抓好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一要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骨干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注重对职工的引导工作,要敢于正视目前干群关系中客观存在的少数问题,把握、弘扬干群关系主流。二要辩证地看待干群关系,把握和谐特征。在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历史地、发展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体制机制下,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职工的需求预期。三要把握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标准,使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成为企业和谐的内动力。四要打造职工满意工程,做到目的同归。党的根基在职工、力量在职工。要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使活动成为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服务职工的“连心桥”。

高品位的企业文化能够塑造高品位的员工,高品位的企业文化是唤起员工高尚情感、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事业心、高效率团队的内在动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企业和职工共同成长。把企业发展目标与实现职工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劳动都得到尊重,真正把职工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从管理制度、保障措施上,全面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二是为职工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的浓厚氛围,使企业发展建立在诚信、坚实、可靠的和谐基础上。三是着力加强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驱除所有不和谐现象。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打造这种团队精神,为企业和谐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共同的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形成企业改革发展的文化动力和牢固的精神纽带。

第五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科技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科技工作

益阳市科技局 曹 清

今天大家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静心思考和探讨科技工作,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下面我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科技工作发一个言,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益阳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资源比较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科技推广和服务不断创新,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优质杂交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90%以上。市农科所选育的“湘益猪配套系”填补了我省生猪育种的空白,促进了益阳生猪生产的发展。选育出的优质稻早籼6号、湘早籼45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产量和质量全省领先。建立了资阳迎风桥镇国家粮食新品种示范基地和赫山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核心示范区。益华水产、明星麻业、瑞亚高科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品牌农业产值占农业总值的50%以上,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

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竞争面临新的局面。益阳的农业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农产品小而分散、产业化不够、市场占有率低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益阳要走现代农业道路,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认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调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重点。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市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应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三个转向”,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努力实现我市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重点在水稻、茶叶、禽畜、水产等领域,引进、推广与转化软盘抛秧、测土配方与施肥、高产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生猪良种繁育、茶叶良种繁育、发酵床养猪等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技术,积极配合在全市创办10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水稻优质率达到85%,专业统防统治力争达到30%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50万亩,力争生猪达到550万头,优质率达到85%,抓好3个高效生态发酵床生猪示范基地建设,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发展名优水产养殖,扶持黑茶提质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规模 以上企业3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11家,无上市企业);初加工多,高技术、高附加精深加工少(农副产品加工率不到20%,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家庭化、内向型企业多,精细化、外向型企业少。要实现在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背景下的科技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示范企业抓激励、中小企业抓扶持、科技型苗子企业抓培育,不断增强企业“后劲”。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重点提高我市粮食、茶叶、杨树、水产品、生猪等主要产业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引进,不断丰富和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种和质量。培养壮大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企业。通过扶持益华水产、华葛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我市农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延伸,加工产品向多个产业扩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农业。加快发展具有益阳特色的生态高效优质农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潜力显著的农业产业,逐步建立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双季稻高产“双超”(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黑茶种苗繁育基地、杨树种植与加工示范基地、优质商品猪示范基地、优质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示范基地、拓普麻业天竹 纤维原材料种植与示范基地、竹产业示范基地、名贵树木花卉选育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力求在发展上有突破、在效益上有提高。

4、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农村科技合作社是近几年我国涌现出来的科技服务新生事物,主要开展共性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等。我省双峰县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市沅江、资阳、安化等地进行了探索。农业科技合作社是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整合劳动资源的有效方法,要依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走以市场为导向,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路子。要实行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连体、连心、连利益的“共赢”机制。同时,继续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送科技下乡组成的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使得农村科技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现实需求。

5、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的力度。以培养区域性、支柱产业及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结合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围绕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积极培育、申报、实施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重点争取安化县列入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南县拓 普麻业3万吨新型竹浆等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解决制约我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

7、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科技培训。立足我市实际情况,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促进农民科技培训结合起来,在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工作中,加强对返乡农民的科技培训,重点开展返乡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返乡农民工1000人。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返乡农民工掌握再就业技能、知识及信息,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

2009年4月17日

下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重建新彰明 彰明镇党委书记 任 伟 各位领导、同志们,“5.12”地震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了,但回想起当时的地动山摇,那情形仍历历在目。在这场灾难中,彰......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我所十分重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项工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实践以及调研活动,在最近的集中学习和自学过程中,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 集团办公室党支部 孙铁阳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真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科学......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山西省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知识竞赛试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1、提出过程 (1)2003年春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围绕服务建设新农村 -----倍加造镇“双学双比双服务” 工作队工作总结 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双服务”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残疾人康复、文化和体育事业 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重大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