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庆市红岗区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发展情况汇报
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情况汇报
红岗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始建于2004年1月,是我区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双重机遇建立起来,总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大庆市政府、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大庆肇源港均在30公里以内;距哈尔滨港、齐齐哈尔港、吉林松原港均在150公里以内;区内西干线与301国道、哈大、沈大、大广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联运一体,辐射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享受哈大齐工业走廊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政策支持。2005年10月,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被黑龙江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6年11月被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确立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12月被大庆市政府确认为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
园区根据省、市、区相关政策给予入驻企业水、电、气、土地、政策优惠,立区大项目、科技型项目同时享受“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待遇。在政策扶持同时,园区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首创“四式”服务,即:项目秘书制的贴近式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捷式服务,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零干扰”的封闭式服务,“5+2”、“白加黑”的全天候式服务。
2010年7月,红岗区委区政府秉承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园区发展实际,按照主导产业明晰、优势企业集聚、龙头项目带动的总体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内工业企业,建设石油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三个专业化产业园。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驻企业153家,完成总投资2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口径上调后,下同)达26家;新材料产业园入驻企业81家,完成总投资1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24家。下一步将以菊芋工业园为中心,以三精玻璃东侧区块为重点,以吸纳杉杉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为抓手,开发建设新能源产业园。
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是园区土地瓶颈制约。园区内绝大多数土地都处于油田82万亩产能建设用地红线内,土地资源紧张,审批程序繁琐。近两年,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报送用地申请,审批极为困难,常出现项目等土地现象。希望政协机
关帮助协调,帮助我区与市规划和油田部门对接,加快园区土地审批速度。
二是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带来影响。油田为加强对区域内环境综合治理,对闲置区域地上建筑物拆扒平整,园区超过半数企业租用油田闲置厂房,需拆扒企业达53家,大量企业流失消亡,对园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希望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与油田部门沟通协商,在矿区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适当为地方工业发展预留生存空间,对不急于征用的厂房、土地,适当延缓拆扒,预留企业转移时间。
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初期是依靠油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满足项目生产经营需求。随着园区不断发展,企业数目不断增多,规模逐渐壮大,单纯依靠油田设施和区里投资建设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制约企业发展壮大。希望政协机关帮助园区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容纳能力。
四是缺少机构编制不利于园区长远发展。园区开发建设虽已经达7年,但在机构编制上依然不具有“合法”身份,干部职工都是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借调人员。部分投资者由此对园区前景产生顾虑,对园区招商引资造成不利影响。
三、下步工作计划
大庆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区中长期的工作思路是:围绕
区委“决战双百亿、实现双突破”战略目标,发挥地处油田市场优势,通过政策支持、服务引导、规划促进,推动企业战略转移、园区功能完善和形象整体升级。主要发展经济目标是:到2011年底实现园区总产值200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58亿元、利税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实现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39亿元、利税3.5亿元。
主要采取四大举措:
力推“油经济”带动。做大、做强、做优油田装备制造业,深挖“油经济”渠道,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油田市场订单,吸纳油田科研开发项目、油田吃配项目及油田缺口产品生产企业落户,形成集油田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带动整个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两大工程”战略。一是实施园区形象升级工程,在萨大路、西干线等主要路段架设园区标识牌和企业高空广告牌,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同时提升园区的商业氛围;在公共节点和主干道路栽种银中杨、糖槭等树木,建设园区绿色景观带,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土方落实等前期准备工作,计划4月初开始栽种,5月份有形象进度。二是实施企业集聚工程,制定园区整体规划和新能源产业园控详规划,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龙头带动等办法,推动街道、镇域企业向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项目集中、配套企
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力争2011年转移企业30家以上。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坚持原有招商体制前提下,充分发挥红岗企业家人脉资源,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家招商热情。创新招商理念,对新能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包装策划,整体对外招商。抢抓全市棚室经济带建设机遇,策划棚膜生产、碧绿湖商业开发等一、三产项目,开展综合招商。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利用政府投入、油田建设、园区自筹、企业改扩建等多种渠道,在新材料产业园新建一条纵向贯通道路,翻修安厦路、蒙西路两条骨干道路,完善“三纵两横”道路体系。协调市电业局架设企业用电线路,满足企业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协调采油四厂、五厂,铺设园区通信光缆,畅通园区企业对外联系。协调天然气公司,铺设新能源产业园供气辅管线,保障企业生产用气。
第二篇:2014省级生态示范区汇报材料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考核验收组莅临景区检查验收创建工作。首先,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XX文化生态景区位于XX市XX新区,距市中心仅5公里,是以XX生态湿地为核心景观建成的滨水生态文化景区。西至,东起,南至,北至,规划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3.3平方公里,以XX生态公园、白鹭湖〃奥特莱斯购物公园、青龙湖健身公园、清涟湖公园、XX运动乐园为生态依托,突出淮扬菜文化、婚庆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四大淮文化主题,建有XX国际摄影馆、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古淮楼〃江淮婚俗馆、XX城市馆、长荣大剧院〃荀派艺术馆、七星岛商务度假区、XX文化广场等旅游项目。生态保育区3.2平方公里,以古黄河湿地公园为主,公园东西长7.5公里,是XX乃至苏北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公园着力保护、营造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以生态草坡、森林景观、湿地草坡、湿地水景为主,使古黄河南岸原生态自然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古黄河纪念塔、景观桥、自行车观光长堤、湖心小岛、亲水码头、弧形景墙、假山、瀑布、沙滩、风筝广场和相关配套设施等,更是为广大市民提供健身怡情的最佳场所。
景区自2008年9月正式开放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江苏省自驾游基地、美好江苏欢乐游推荐景区。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作为我单位的目标任务,已于年初启动申报,现就目前的创建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XX文化生态景区管委会在上级旅游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主导产业,紧紧围绕生态、休闲、度假的主题,大力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档次,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今年年初,管委会把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创建意识,完善景区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一、明共识、强管理,全面落实创建责任
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作,在确定启动创建工作之后,管委会召开了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动员大会,并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广大企业与群众参与进来,提高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人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成立了以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班子,宣传处为创建的核心,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创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创建小组对照管理规程和评分细则,进行任务分解和细化,从资源与环境、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设施与配套、社区与教育等方面逐项排出需要整改提高的项目,逐条分解到各小组,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做到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重规划、优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
XX文化生态景区生态环境优良,有适宜度假的气候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资源一直保持国家饮用水Ⅱ级标准,被人赞誉为“江淮明珠、绿色仙境”。我们坚持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合理开发,使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规划。为科学指导创建工作,我们抓住规划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XX文化生态景区总体规划》和《XX文化生态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在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原则下,将环境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等各类专业规划紧密结合,协调推进,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优生态。
(一)是退建让绿,恢复湿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生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XX文化生态景区总体规划,始终把保护原生态放在核心位置,从规划到施工,一切围绕“自然而然”、“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了“退建让绿”、“退堰让水”等举措,不砍一棵树、不改一条河、不动一面坡、不伤一片植被,保留原有的土质河岸、乡土树种,将绿化提升项目与原有环境整体融合,保持了原有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XX边形成了一条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的绿色走廊。在景区主要种植适宜XX生长的景观苗木,约有香樟62棵,银杏60棵,雪松86棵,实生古银杏45棵,古香樟树、古黄连树各3棵,百年生垂丝海棠120棵。包含春花园(春季开花性植物为主,将广玉兰作为主要树种),夏景园(以夏季植物为主,将合欢作为主景树种),秋色园(以秋季色叶树种为主,如乌桕、三角枫、卫矛等强调秋的色彩灿烂),冬林园(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景,运用白桦林与湖石营造冬季雪景景象),以季节造景,体现春之浪漫、夏之浓郁、秋之斑斓、冬之苍翠的特色。通过绿廊和游步道系统建设,将东区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长荣大剧院等场馆与西区的淮河老街、中国城市化史馆、XX国际摄影馆等项目连成一片,促进了景区东西片区旅游的整体开发。同时XX沿河的旅游漫道本身也构成了景区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是观XX景色、品XX本土文化的重要平台。
(二)是因地制宜,沟通水系。XX沿岸原有7座窑厂,取土形成了数十个深坑,破坏了原有的地貌生态。我们依野趣天成的XX3.5公里原生态岸线,通过疏浚水系、恢复植被,对原有沟、塘、坑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因地制宜”地建设了白鹭湖、青龙湖等一批生态休闲公园,打造了以XX为中心、两湖环绕的生态景观,恢复了XX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功能。2010年以来,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我们实施了清涟湖、七星湖、银河湾等疏浚工程,在不改变原有地貌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保护XX生态环境的湖边湿地。
(三)是挖掘内涵,彰显文化。XX是XX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水脉与文脉汇聚,历史文化、现代文明与乡土生态交相辉映,更在其周边形成了特色鲜明,遗产丰厚的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婚庆文化等淮水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淮水文化符号却正慢慢走向消亡,挖掘、传承淮水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以XX生态公园为核心,别具匠心地布置了集学术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与一体的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展示荀派京剧大师宋长荣老师艺术生涯的长荣大剧院,融合江淮古婚俗表演与人口文化展览的古淮楼,展现“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先生艺术人生的XX国际摄影馆,保护XX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XX文化馆等一批文化场馆。为这片文化资源丰厚的土地增添了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在推进景区可持续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创建成果。一是还绿于河,养育了生态走廊。水底清淤净化水质、退耕还林控减污染、污水处理保护水源、生态治理涵养湿地等举措的实施XX沿岸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水生动植物得到良性繁衍,河里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黑、鳝、黄桑、鳖、蟹、虾等30多种水生动物;有荷花、菖蒲、香蒲、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葱、金鱼藻、睡莲等20余种水生植物;岸上有早熟禾、黑麦、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30多种草本植物;黄杨、法青、红叶小檗、洒金柏、女贞、月季、红叶李等30多种灌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黄连木、乌桕、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等100多种乔木及部分竹类等;栖息了啄木鸟、喜鹊、大山雀、白鹭、灰鹳、蜂鸟、乌鸦、隼、野鸡、野鸭、鼠、狐、獾、兔等30多种飞禽走兽。景区水质常年保持Ⅱ级以上,空气质量达到一类标准,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动物种群达到了60多种,形成了水质清澈、空气清新、树木葱郁、动物种群丰富的小气候,在XX及周边形成了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生态走廊。二是传承历史,弘扬了地域文化。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XX国际摄影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长荣大剧院、古淮楼等淮文化工程,使XX流域的饮食、摄影、文学、戏曲、婚俗等多种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使XX成为了淮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三是施惠于民,改善了周边环境。以XX生态公园、白鹭湖公园、青龙湖公园、清涟湖公园为生态支撑,景区周边已入驻企事业单位40多家,常住人口约3万人,日流动人口近万人,已建成学校、体育场、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医院、银行、餐饮、购物等生活设施。景区依托各场馆,定期开展美食文化、摄影文化、戏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形成了绿树环绕、人居优先的滨水生态型社区。
三、抓配套、提品质,加速创建工作开展
抓配套。按5A级景区标准建立的游客中心投入使用,内部由多功能服务区、展示中心、生态停车场、五星级公厕及配套设施等四大功能区组成,成为景区内所有旅游产品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实施了精品提升工程,完成了旅游厕所、游客等候区、游船码头、亮化绿化设施、游客休息设施等提升改造工程,提升淮扬菜博物馆、白鹭湖山庄等餐饮住宿接待设施,打造集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提品质。2010年以来,实施了环境保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请专业研究所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邀请X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专业技术人员就景区内的水、声、气三项指标进行监测,监测报告均符合创建要求;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经过多次培训、资料准备、审核,顺利通过北京东方纵横认证中心专家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双项认证。
全力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服务队伍,通过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向景区工作人员普及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先进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为游客提供文明、热情、体贴、个性化的服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游客中心、景区各主要出入口公布旅游投诉电话,设置游客意见箱,在游客中心设立游客咨询投诉受理台,接受游客和社会监督。协同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定期对经营户商品质量、价格和食品卫生进行检查,商品价格与超市价格接轨,实行明码标价,让游客在景区放心消费。打造品牌服务项目。始终坚持抓好导游队伍建设,加强对导游员的培训和考核。针对不同类别的游客和四季的变化编写了导游词。为了充分调动导游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推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导游星级评定制度,每年评定一次,等级能上能下,收入随星级变化,增强了导游争先进位的意识和提升工作技能的激情,导游队伍中还涌现出一批双语人才,能娴熟地用英语为外宾提供讲解服务。
加强景区卫生管理,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负责将旅游企业的垃圾集中收集清运,日产日清,同时驻区各旅游单位签订了《卫生责任状》,加强各单位包干区卫生管理。景区内配备了流动保洁员,分段分区域由专人负责。景区保安加强日常巡查管理,景区内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
加强安全管理。设立了景区管理处职能部门,严格按行业管理要求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制订了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安全保卫方案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购置流动警务室、消防艇,游客集中场所都配备了消防泵、灭火器,在游客可能发生安全意外的地点设有警示标志,在危险地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在水上游览项目上配备救生衣,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游客中心和景区内设有游客专用医务室,配有专职医务人员,日常药品齐全,救护设施完备,并与白鹭湖医院签定医疗救护协议。
四、广宣传、扩效应,提升景区知名度
我们始终把市场开拓、宣传促销作为打造XX品牌的有效抓手,一是策划大型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四届江苏冰雪狂欢节和三届山地车耐力赛等的活动,加强了对外宣传的力度;二是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三是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赴主要客源地上海、山东、浙江、南京、苏州等城市组团举办旅游推介会,加强与各大城市、重点景区、各大旅行社、车友俱乐部、游客集散中心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市场代理和营销网络,拓展团队旅游和自驾游等活动,与旅行社、网络销售商签定了旅游合作协议,XX文化生态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XX文化生态景区将以创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坚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不断打造旅游度假的休闲产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用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旅游品牌,努力开创XX文化生态景区生态旅游的新篇章。
2014年4月
第三篇:工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工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一、全县工业发展目标。
(一)、规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从2013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可实现三年倍增。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4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69个。
(二)县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2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到66个,年均增长5个;
二、对照市里拟实施的“1155”工程,我县预计情况如下:
(一)、预计本县主营业务收入可达10亿元的企业有两家。
我县2012年已有一家企业——食品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包含食品在内),按照年增速15%预测,未来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祥见附表一。另外预计有一家铜加工企业科技投资规模为2亿元,设备年产铜为2万吨,按每吨铜5万元/吨计算,年销售收入预计为11亿元,如果正常投入生产,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可达到5亿元。未来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见附表一。
(二)、我县陶瓷产业未来三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情况。
陶瓷产业预计至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可达60亿元。至2012年末,我县有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共25家,2012年2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51723万元。其中规上企业14家,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5527万元。如果按年均增速20%来计算,至2015年这2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达44亿元。另外,我县从2012年开始,规划3000亩土地建设乡友,目前已经征地2000亩,现已有潮州等地50家陶瓷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签约资金达20多亿元。2013年8月有部分企业便可入园正式投产建设。如果至2015年有40家企业可正常生产,平均主营业务收入4000万元,那么乡友可增加16亿元的收入,总的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可达60亿元。
(三)、对照市里产业分类,(按照机电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其他等行业分类)现有企业至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可达115.7亿元,加上新增企业(预计为15家)如果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8.3亿元,便可达到总主营业务收入124亿元的目标。我县规上企业2012年及未来三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情况见下表:
三、我县为实现工业三年倍增,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辐射性强、牵动作用明显的链型产业,整合提升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块状产业,加快形成核心产业群。重点是通过扶持和培育,迅速提高主导产业的地位。着力扶持等企业及乡友的建设,利用好我县是“省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这一名片,大力引进日用、工业、建筑陶瓷生产线,鼓励本土人才自主创业,提升改造传统陶瓷产业;扶持现已建成的服饰、毛毯等企业,大力培植鞋材市场,继续引进品牌制鞋企业和上下游关联鞋材企业,努力把打造成“省鞋业产业基地”;引进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做优做强食品化工建材和新型生态塑料产业。
(二)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按照“一年一定”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选择40家左右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从资金、政策、项目、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通过优先安排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资金,促其扩张规模、提高效益。骨干龙头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应分别比上年增长40%以上。
(三)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产品技术升级及对治污、节能、节水进行技改,对当年技改投入达300万元的项目,给予3万元奖励,每增加100万元,则加奖1万元,以次类推。
(四)、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新办工业企业及其产品通过国家及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每个项目奖励1万元;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和产品,每项专利奖励1万元;获得“省新产品”证书的,每个新产品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优秀新产品”证书的,每个新产品奖励3万元;通过“省技术中心”评定并授牌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名牌、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一次性奖励30万元。企业上市或企业买壳上市成功后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县并在本地纳税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
(五)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加快22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对园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电力紧张时实行错峰用电。对陶瓷、塑料和上纳税额度达500万元的工业企业,用电分别给予0.06元/度的补贴。
(六)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为县内工业企业提供贷款,奖励办法按县政府出台的《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执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实行“引外资、争国资、集民资、融市资”的四轮驱动融资战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第四篇:乡镇工业发展汇报材料
2013年黄丰桥镇新型工业化工作汇报材料
2013年,我镇产业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促使产业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上半年,我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新增工业企业3家:攸县鸿茂煤炭贸易有限公司总投资500万元,年产值估计在1500万以上;我镇杨丰村村民兰福军和娄底老板刘荣国共同投资1300万元的的四友环保机砖厂,目前相关合同手续已签订,准备在2013年6月正式开始厂房建设;山西老板张弼和我镇杨丰村村民张新桥共同投资1460万元的湘晋兴达煤坪,基础建设现已完成,6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二、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
1、从大处着眼,加强指导。从服务全镇经济发展大局的角度考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工作,对产业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一是成立工作机构,从领导层面重视我镇产业工作。镇党委政府在年初工作会议上专门部署,成立了“黄丰桥镇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门班子抓工作。二是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企业正
1常的发展空间。针对我镇产业工作情况,我们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制定了镇产业议事等工作制度,明确了产业工作党政领导人人有责。对重点企业采取支持帮助,每个班子成员与我镇的重点企业进行结对联系帮扶,认真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排解企业与周边群众的一些纠纷。三是采取措施优化企业周边环境,为企业排除干扰因素,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健康发展。年初,我们召开了优化企业周边环境专题会议,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安排,采取强化指导的方式,定期到镇单位走访,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镇党委政府把在镇党员中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与企业发展环境联系起来,要求每个党员在活动中与周边企业联系,帮助企业协调好与周边群众的关系,尽其所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把帮助周边企业正常发展作为党员“争先创优活动”的考核指标之一。由于我们指导服务工作做得到位,我镇辖镇内的工业企业在地理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一个没走,一个没亏,常期扎根在我镇辖镇内的企业,与我们形成了伙伴关系。
2、从细处着手,注重实效。由于我镇辖区内的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粗放管理的方式根本不合适,因此,我们强化服务功能,从细处着手,努力为企业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做好服务工作。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落实镇里“兴工强镇”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凡到我镇辖区内投资举办工业企业的,我镇不但派专人协助办理相关手续,还积极引导企业主找准投资地点,协调周边群众关系,尽量为企业做好服务。
3、从实际出发,争创亮点。由于我镇辖镇内难以发展规模工业,镇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作为传统农业经济乡镇的横板桥,虽然具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和农业项目发展优势,但是没有一个能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扶持我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发展,希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三、推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全镇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更谈不上。绝大多数企业既缺乏投入,又没有创新人才和研发平台的支撑,科研实力不强,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缓慢,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2、是企业融资依然紧张,影响工业发展增量。争年通过牵头协调,帮助企业争取信贷支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但全镇多数企业受自有资金不足、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货款回笼慢等因素影响,流动资金十分紧张。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速推进产业工作进程。我们一是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推动经济环境的发展。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使新型工业企业能进得来,留得住,安得心,富得
起。二是政府领导要重视,安排专门力量负责产业工作的推进。三是党委政府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再生产资金不足的融资借贷难题,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扶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充足的动力源。相信通过我们的继续努力,我镇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将一年更比一年好。
黄丰桥镇产业办 2013年11月22日
第五篇:关于从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从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市政协教育组全体成员对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市生态工业现状
(一)生态工业发展概况。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智力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使从化成为广州市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市”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业,突出发展以明珠工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五大经济园区”,以及以摩托车、汽车及配件、医药化妆品、珠宝、电子信息、高教研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七大产业基地”,市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市镇两级工业集聚点10多个。
当前,工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在三产中占据重要比例。我市现有工业企业139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规模以上企业228家,工艺品、化妆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和摩托车等制造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10亿元,占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68%。
(二)工业企业废物利用情况。我市对有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要求所有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运输、贮存、处置均需由有资质的单位从事处置,防止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签订统一处理合同的工业企业有22家,正在洽谈落实的企业有8家。据统计,今年1-4月份,已统一处理工业废物14.71吨。同时,全市的1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均统一由广东生活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逐步将该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
(三)工业企业污染情况。
根据最新的第一次全市污染源普查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工业污染源872家,其中重点企业43家,水泥9家,电镀5家,印染4家,造纸2家,制革4家,化工和制药18家,其他行业6家。2007年重点企业排放总量为:废水433.1万吨,烟尘排206.50吨,二氧化硫756.40吨,粉尘1.04吨,排放总量占全市污染物排放的90%以上,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我市的明珠工业园区将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按照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在2007年4月视察园区时强调:“要把明珠工业园区建成一个经济实力强、生态起示范作用的广州市乃至全省的示范性工业园区”的要求,明珠工业园在打造生态工业园中着重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按照打造生态工业园的理念,在园区规划中把握五条原则: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生产的“四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废物和废旧资源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二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招商选择方面,严格环保准入条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入园区。为此,园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药品化妆品及电子信息等高能效、污染低、带动能力强的三大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保污染小、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产业关联度强、对地方贡献大的投资项目产业(如广汽日野项目)。三是通过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使园区内污水排放量达标,提高了园区的水回用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仅可节约大量宝贵水资源,而且大大缓冲周围环境容量。
二、我市生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陈旧落后,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部分干部和企业对发展生态工业存有认识模糊的概念,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抓生态保护就会影响工业发展速度,要发展工业必然要牺牲环境。二是认为从化工业体系尚不完善,抓生态工业为时过早,不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利于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对生态工业的效益认识不足,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看成是亏本生意。在生态工业的实践活动中,企业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我市的生态工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缺乏主动性。主观上,企业领导因长期受传统发展模式的思想束缚,习惯于抓各项经济指标,轻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客观上,我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改造、转产,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而有些企业将面临停产甚至倒闭。这种情况下建“链”困难,同时有可能中断,导致以副产品为资源的企业生产不稳定。同时,因为我市尚未对使用原始原料和废物原料的产品作出价格规定,势必造成使用不同材料企业间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
(二)环保部门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污染隐患仍然存在。我市环保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面广,执法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由于我市污染治理工作历史欠帐较多,新建工业项目发展较快,结构性污染突出,全市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污染减排任务难度大。突出的问题是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难度大。二是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仍较突出。一些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利益驱动,擅停治污设施、超标排污时有发生,增加了环境执法难度,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生态工业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按照生态工业思想,工业园区不再盲目地限制污染性项目进入园区,只要污染性项目与园区内已有的项目之间能够形成“工业链”的,都可以引入。世界发达国家均对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的建设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法规,虽然在环境保护法和其他资源法中有关节约资源(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性规定,但都不系统、不完整。就我市生态工业发展而言,一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尚未出台生态工业规划和配套政策,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还未能与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相适应。虽然在环境保护法和其他资源法中有关于节约资源(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性规定,但都不系统、不完整。二是缺乏引导支持体系。还没有严格按照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的要求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和产业发展目录,在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生态工业体系缺乏科学构建,工业园区建设缺少景观生态规划。我市工业发展正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由于缺乏生态工业发展特定的技术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网络运输技术等支持,我市生态工业还缺乏科学构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还缺少专业的景观生态规划。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短期行为,尤其是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极易造成景观生态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中已初步体现了景观生态规划,但是在我市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只是一个点缀,专业含量低。对生态工业园
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可以保持园区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避免摊大饼式工业园区的出现,同时能促进工业结构的提升和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
三、促进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保持我市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也是保持和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有效改变目前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的现状。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以往被动的环境管理方式,变“末端控制”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环境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双赢”,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生态工业观念。发展生态工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推进“生态从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将生态工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真正了解生态工业的概念和实质,提高对推进和实施生态经济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发展生态工业的共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业发展工作,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之中,引导和推动生态工业发展。形成政府推行生态经济、企业实施生态经济、广大群众支持生态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调整。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即南部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片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走新型生态优先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升级调整,要通过重点发展汽车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妆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兼顾发展珠宝钻石、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塑料制品等产业,争取全市工业形成东南部、西部两大片区,早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防治工业污染。
1、认真开展一次全市性污染源调查。开展全市污染源调查是优化经济结构、科学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辖区内污染源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各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及污染治理情况;做到重点污染源心中有数,污染企业心中有数,污染物排放总量心中有数,为全市环境科学有序管理打下基础。
2、严把环保准入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严把环保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污染源头,为“不欠新帐”把好关口。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实施“三同时”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规范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推行“凭证排污”的管理机制。建立总量控制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将总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审批项目管理中,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对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强化项目验收,对违法建设项目和逾期未验收的企业依法查处。
3、加大执法力度,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铁的手腕严格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巩固电镀、漂染、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成果。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石材、石粉加工企业、水泥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关闭工作。三是集中力量对各工业园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全面清理。
4、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增强企业环境自律意识。按照“依法、全面、足额”的要求,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监测检查与投放生化药种,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定期监测与不定期检测,强化对所有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管理。建立企业监督性监测档案,摸清超标排污企业的名单,并与排污收费、申报
结合起来,以收费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尤其是要结合市政府要求实施对水泥行业每周加密监测一次工作,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监测工作,同时做好环保现状的调查工作,为今年市政府关闭水泥生产企业做好准备。
5、规范固废管理,加大危废、辐射监管力度。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及辐射污染源调查与申报登记工作,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监督监测,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防范重金属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消除安全隐患。
(四)突出生态工业招商引资意识,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一是以“招大引大” “招优引优”为思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实效性,突出产业取向和企业性质,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的一批优秀环保型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经济总量。严格限制引入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以及环境污染较大、占用土地电力等资源较多而效益不高的项目。二是积极配合广州市实施“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主动承接适合我市发展的优质企业项目转移。三是强化服务企业工作,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支持抓好广汽日野商用车、阿海珐电气等一批新上大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对现有发展势头较好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五)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为进一步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讲话精神,2008年要按照已制定的《从化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认真落实总量控制与削减计划,全面完成广州市下达的减排任务。要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严格按计划在2008年底前将我市落后的9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全部关闭淘汰;对年耗能源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也纳入重点节能企业管理,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二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深化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对纳入广州市百家重点节能降耗企业,积极引导和督促其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操作技术等,使其节能降耗达标;重点推进粤海水泥厂、强盛水泥公司加快水泥粉磨站技术改造工作。三是对低耗高效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纳税大户及发展潜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等进行重点支持,在用电和争取省市资金扶持上实行优先安排。四是加大节能、节电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六)健全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生态工业治理。尽快制定出台从化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性文件、发展规划方案及监督管理办法等,协调解决生态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环境价格体系,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环保部门的队伍建设,推动环保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使环保管理工作深入到最基层,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环保管理工作及时到位。
(七)科学制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促进生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工业基础,明确发展我市生态工业的战略目标,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来规划,改变目前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分离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从生态的角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要求。着力推进工业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工作,做到点面结合。点就是进行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设计、清洁生产,使企业内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到上游工序循环使用,形成企业内部循环。再就是园区开发,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建设集中治污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生态链,打造循环型生
态产业集团,不断推进、深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生态工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难题,推动我市社会经济环境走向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八)建立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特征,集群单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循环运行,这种循环成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市应重点培植有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以促进生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是摩托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二是汽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三是医药及化妆品产业集群;四是玩具、珠宝及工艺品工业产业集群;五是动漫产业集群;六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集群。通过发展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使企业群落实现比每个企业优化个体所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这样,有效率、低污染的特色工业产业集群会推动我市的工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